千古紅顏阿巴亥
烏喇那拉·阿巴亥(1590年—1626年),即孝烈武皇后,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大妃。其父為烏喇部滿泰貝勒。阿巴亥嫁給努爾哈赤時年僅12歲,在孝慈高皇后去世後,被立為大妃。她共為努爾哈赤生下三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因此一生深受努爾哈赤的寵幸。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努爾哈赤病逝,阿巴亥被四大貝勒逼殉葬,終年三十七歲。順治朝初年,阿巴亥次子多爾袞攝政,阿巴亥得謚號「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牌位入太廟。同年年底,多爾袞暴病身亡。阿巴亥的謚號又被罷謚,牌位也被趕出太廟。
「天柱排青」,是清代「盛京八景」之首,說的是福陵所在地天柱山景色。福陵俗稱東陵;清初,天柱山俗名「石嘴頭山」;元明兩代,稱其為「東牟山」;修建了努爾哈赤陵寢後,更名為「天柱山」。福陵天柱山松林蔥蘢、峰巒聳秀、鍾靈毓秀、氣勢雄渾。可是,人們很少知道,長眠於福陵中的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卻是被逼無奈、抱恨身亡。11月5日,有關史學專家依據翔實史料文獻,揭開了近400年前,瀋陽「汗宮」中發生的一段冤情。
女真美女
烏拉納喇氏,名叫阿巴亥,生於明代萬曆十七年(1589年),是海西烏拉部酋長滿泰的女兒。
烏拉城位於現今吉林省永吉縣烏拉街,地處松花江東岸,水陸交通順暢,是海西女真強部之一,與葉赫部關係尤為密切。明代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葉赫部為迫使努爾哈赤就範,糾集九部3萬兵馬圍剿建州,烏拉部為中堅骨幹力量。酋長滿泰派弟弟布占泰率軍參戰。結果,九部聯軍大敗,布占泰被建州俘獲。當努爾哈赤得知布占泰身份後,不但不殺布占泰,反而待為上賓。後來,酋長滿泰被其部人殺害。滿泰叔叔興牙尼盤算乘機奪權。正當烏拉部混亂之際,努爾哈赤將布占泰送回烏拉部,繼承哥哥滿泰職務,成為烏拉部酋長,以穩定烏拉部局勢。
為籠絡烏拉部,努爾哈赤將侄女嫁給布占泰,與其聯姻通好。為了靠近努爾哈赤的建州,明代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十二月,布占泰親自將侄女烏拉納喇阿巴亥送到建州,嫁給努爾哈赤為側室。當時,烏拉納喇阿巴亥只有12歲。
此後,出於統一目的,努爾哈赤急於將烏拉部歸屬到建州,便又將親生女兒穆庫什嫁給布占泰。但是,布占泰卻極力靠近葉赫部,與建州女真抗衡。在百般無奈情況下,明代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努爾哈赤以武力吞併了烏拉部。
後金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因為隱匿財物,大妃富察氏被努爾哈赤「休離」。於是,側妃烏拉納喇阿巴亥便晉陞為「大妃」,開始主持家政。阿巴亥生了3個兒子:長子阿濟格(排行十二子)、次子多爾袞(排行十四子)、三子多鐸(排行十五子)。努爾哈赤晚年,將所屬正黃旗、鑲黃旗牛錄,分給大妃阿巴亥之子所有。
爭奪汗位
史學專家介紹說,300多年前的瀋陽故宮皇苑內,始終充滿著血腥的皇權明爭暗鬥。其中,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一度被廢黜,就是皇宮內首次「暗鬥」的結果;而「明爭」,則是皇太極與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的皇位之爭。
《清初諸王爭國記》中記載:「天命間,四大貝勒各擁重兵……以代善與皇太極最有望。當開國之初,削平諸部,篡奪遼瀋,二王功最高。」「代善以寬厚得眾心,太宗(皇太極)則威厲為人畏憚。以武力言,代善獨擁二旗,為他王所不及,以才德言,合太祖(努爾哈赤)選賢與能之旨者,亦莫代善。」從長幼序齒看,長子褚英早喪,次子代善居長,自然理應代善繼承皇位。於是,代善自然成了皇太極爭奪汗位的主要勁敵與障礙。所以。皇太極便抓住機會,背後指使,散布流言蜚語,中傷代善與烏拉納喇阿巴亥,以便到達自己爭奪汗位的政治目的。
惡語中傷
《滿文老檔》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條載:汗之小福晉塔音察,告大福晉「曾兩次備佳肴送與大貝勒(代善),大貝勒皆受而食之;一次備佳肴與四貝勒(皇太極),四貝勒受而未食。」又告曰:「大福晉一日二三次遣人至大貝勒家,大約商議事吧。」還說「大福晉自身亦二三次深夜出宮院」等等。由此可見,一個毫無權勢的小妃,竟然斗膽上告大福晉,顯然背後有人撐腰、指使,否則,她豈敢惡語中傷努爾哈赤寵愛的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
在一片謠言聲中,努爾哈赤想出一條「妙計」:即不加罪代善,以免寵愛大妃與次子代善「私通」的家醜不至於外揚;又要對大妃加以懲治。於是,正如《滿文老檔》所記載:努爾哈赤下旨:「不念大貝勒之罪,惟言大福晉暗中隱藏許多綢緞、金、銀、財帛而擬罪。」並揚言搜查大福晉隱藏財物。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果然中計,將自己的體己財帛,轉移到各家藏匿。結果被一一搜出:「去阿濟格阿哥(大妃長子)家中查看,則查出綢緞三百。」「去大福晉母家查看,則又搜出?木包面大匣子里寄存的銀子。」此刻,皇太極又指使他人告發大福晉:曾經私贈女朝褂和一整匹細織石青倭緞,給總兵官巴都哩的兩位妻子穿用。給參將孟噶圖妻子緞子朝褂一件。還背著努爾哈赤大汗,私自給村人許多財物等等。
復立大妃
聞聽這些中傷謠言,努爾哈赤深信不疑,遂大怒,「將村人俱行召來,令將大福晉所賜之物皆退回,並將大福晉之罪諭示眾人:此福晉奸尻邪惡、欺誑盜竊,凡人中所有之壞心皆備。」盛怒之下,努爾哈赤惟念「若將大福晉處死,朕如心肝一樣心愛的三男一女將如何痛哭?」於是免除大妃一死,自此「離棄此福晉,廢之。」
有關史學專家介紹說,史料記載,烏拉納喇阿巴亥遭讒言陷害,曾一度被廢,遭到離棄冷遇後,努爾哈赤見她並無大過,一年後,便仍復立烏拉納喇阿巴亥為「大妃」。《滿文老檔》天命六年四月十五日記載:「汗之大福晉來遼東時,放在皮箱里之假髮等零碎什物失落了。居瀋陽城東伊邊屯一名叫袁豐明者,於四月十六日前來告稱:(此物)為別的漢人拾得了。汗曰:即為我所恩養之人前來稟報,賞銀五兩。」可見,此時烏拉納喇阿巴亥已經復立為大妃。
繼位障礙
代善與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遭到沉重打擊後,代善再也無力與皇太極抗爭,致使皇太極的權勢越來越大,威望更高。但是,在一年時間內,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廢而復立,卻使皇太極大為惱火。因為,儘管代善業已一蹶不振,但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與其次子多爾袞,仍是皇太極的眼中釘、肉中刺。然而,當時多爾袞年紀尚幼,主要勁敵還是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
皇太極憎恨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還有一個難言之隱的主要原因,那便是他母親的那層情仇。皇太極生母孝慈高皇后,是葉赫部酋長楊吉努女兒,為葉赫那拉氏,名叫孟古姐姐。明代萬曆十六年(1588年)九月,14歲的孟古姐姐嫁給努爾哈赤。當時,孟古姐姐面如滿月、風姿秀麗、溫文嫻熟,深受努爾哈赤寵愛。但是好景不長,努爾哈赤娶了年方12歲的烏拉納喇阿巴亥之後,便冷落了葉赫那拉孟古姐姐,致使孟古姐姐嫉妒萬分,整日鬱鬱寡歡,最後抑鬱成疾,於明代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九月二十七日薨逝,時年僅僅29歲。
孝慈高皇后薨逝後,努爾哈赤立即將烏拉納喇阿巴亥立為大妃(皇后),而先於烏拉納喇嫁給努爾哈赤的富察氏,卻未能得到晉封,可見烏拉納喇如何受寵。孝慈高皇后的英年早逝,烏拉納喇的越級晉封,都在皇太極心目中深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他在千方百計尋找機會,要致大妃於死地,以解心頭之恨。
汗王駕崩
天命十一年(1626年)七月二十三日,努爾哈赤因病去清河溫泉(本溪溫泉寺)洗浴治療。但洗浴治療無效,同年八月一日,努爾哈赤準備返回瀋陽料理後事。努爾哈赤唯恐途中出現意外,便先期派人回瀋陽送信,讓大妃阿巴亥前來迎駕,有要事相商。兩人在遼陽附近的渾河與太子河交匯處相遇時,努爾哈赤已病入膏肓,不能言語。同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在瀋陽西南約20公里處的「?雞堡」(現今翟家鄉大埃金村)駕崩。當天黃昏時分,船從渾河碼頭登岸,諸王、大臣們抬著努爾哈赤遺體,一路步行,直到瀋陽城內位於「九門」附近的努爾哈赤「汗宮」。
當天晚上,「汗宮」內發生了一幕悲劇:強迫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殉葬。
逼宮殉葬
起初,諸王宣旨要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殉葬,阿巴亥堅決不從。她認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生前並無要她殉葬之意。然而,諸王威脅阿巴亥說:「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無可奈何,只好「遂服禮服,盡以珠寶飾之。」並向諸王哀訴曰:「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只是吾二子多爾袞、多鐸當善撫之。」諸王答覆道:吾二幼弟如不恩養,豈不是對不起先帝?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盛飾完畢」,諸王及太祖諸妃向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拜辭。翌日辰時,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自盡,時年僅僅37歲。
與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同時殉葬的,還有代因扎、阿濟根兩位庶妃。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二日巳時,清太宗努爾哈赤、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的遺體「同柩而殮」,抬出「汗宮」,暫厝瀋陽城內「西北隅」。
殘忍葬俗
《滿洲實錄》卷八,記載了烏拉納喇阿巴亥殉葬經過:「天命十一年七月廿三日,帝不豫,旨清河溫泉坐湯,十三日大漸欲還京,遂乘舟順太子河而下,遣人召後迎之,於渾河相遇……八月十一日庚戌未時崩。」「帝後原系葉赫國主楊吉努貝勒女,崩後復立烏拉國滿泰貝勒女為後。然後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懌,雖有機智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亂階,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殉之。」
用活人殉葬,是奴隸社會盛行的葬制,十分慘無人道。清初也屢見不鮮。據《寧古塔志》記載:「男子死,必有一妾殉,當殉者必於主前定之,不容辭,不容僭也。當殉不哭,艷裝而坐炕上,主婦率皆下拜而享之。及時,以弓弦扣環而殞之。倘不肯殉,則群起而扼之死矣。」足見以活人殉葬是何等愚昧與殘忍。
《滿洲實錄》卷三記載:「孝慈高皇后崩,努爾哈赤將四婢女殉之,並宰牛馬一百致祭。」《順治東華錄》記載,皇太極死時,侍從章京敦達禮、安達禮二人殉葬。多爾袞死時,侍女吳爾庫尼殉葬。由此可見,妻妾殉夫、僕婢殉主,是清初滿族奴隸制殘餘的體現。直至清代康熙時期,皇帝才下諭旨,禁止用活人殉葬,違者按殺人罪論處。此後,用活人殉葬的殘忍做法,才逐漸得以遏制,直至杜絕。
矯詔殺人
有關史學專家介紹說,然而,查遍清初慣例,並沒有「汗王」駕崩後,后妃必須殉葬的制度。即或殉葬,也沒有首先曆數某某后妃的罪狀,然後再令其殉葬的。皇太極等人的所為,完全擺出了一副事先敗壞其人名譽,然後再逼迫其人殉葬的架勢,以到達皇太極爭奪汗位的政治目的。
有關史學專家認為,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殉葬,完全不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臨終遺詔,而純屬皇太極「矯詔」,逼迫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致死。因為,當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受到誣陷,因而遭到抄家搜查搜出財物,致使努爾哈赤盛怒時,努爾哈赤還在憐惜大妃及其子女:「若將大福晉處死,朕如心肝一樣心愛的三男一女將如何痛哭?」「而小孩們患了病可令其看護照料。」犯了如此「過錯」還免除一死,僅僅「離棄此福晉,廢之」而已,更何況一年多後,努爾哈赤又恢復了阿巴亥「大妃」位置。努爾哈赤如此寵愛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疼愛其子女,無論從當時「汗王」葬制記載,還是從情感上推論,努爾哈赤均不可能「臨終遺詔」大妃殉葬。由此可見,皇太極等宣讀的清太祖大妃殉葬「臨終遺詔」,完全是偽造的,其最終目的就是殺害大妃,為自己篡奪汗位的政治目的掃清障礙;與此同時,也為母親孝慈高皇后英年早逝,泄出一口鬱積胸中多年的私怨。
當時,努爾哈赤剛剛去世;因為已有與阿巴亥關係曖昧的傳言,代善也不便出面,愛莫能助;惟余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與幼小孩子們,只能任人宰割。
繼位心虛
史學專家分析,最令皇太極寢食不安的,莫過於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一日發生的事情:當年,努爾哈赤因病去清河溫泉(本溪溫泉寺)坐湯治療。但洗浴治療無效,同年八月一日,努爾哈赤準備返回瀋陽料理後事之前,派人回瀋陽送信,讓大妃阿巴亥前來迎駕,「有要事相商」。
作為戎馬一生、身體強壯的「汗王」,在七月二十三日坐湯治療伊始,直至八月十一日駕崩,其間近20天時間,他不可能不留遺命。在他病危彌留之際,單獨讓大妃阿巴亥前來迎駕,並「有要事相商」,顯然是在繼承皇位問題上有所商定。處心積慮爭奪汗位的皇太極,對此肯定十分敏感,以致他把大妃阿巴亥及其兒子多爾袞,看做繼承汗位的最大障礙,必須除掉大妃阿巴亥,才能實現爭奪汗位夙願。
然而,朝鮮史籍《春坡堂日月錄》等文獻記載:或言太祖命多爾袞繼位,代善輔政;或言代善繼位。二說雖有不同,但均無由皇太極繼位之說。
《皇朝開國方略》卷二記載,道出皇太極當時的心聲:「天命十一年太祖崩,眾請皇太極繼位,太宗辭曰:皇考無立我為君之命,若舍兄為嗣立,既懼弗克善承先志,又懼未能上契天心。且統帥群臣,扶綏萬姓,其事綦難。」面對即將繼承汗位,足見皇太極深感心虛理虧。
史料有假
有關專家認為,史書《滿洲實錄》也在弄虛作假:《滿洲實錄》記載太祖崩時,因「國政及子孫遺命預有告誡,臨終遂不言及」,顯然與事實不符。既然清太祖「臨終遂不言及」,為何又說清太祖「臨終遺詔」要大妃阿巴亥殉葬呢?顯然自相抵觸,不能自圓其說。況且,如果清太祖努爾哈赤真有遺命要大妃殉葬,卻為何不自己當面言明,而非要諸王傳諭不可?再者,「諸王」究竟是誰?為何不明說就是皇太極?然而,史料記載,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被逼殉葬前的一段對話,卻著實地暴露了皇太極的身份:阿巴亥:「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只是吾二子多爾袞、多鐸當善撫之。」諸王答覆道:「吾二幼弟如不恩養,豈不是對不起先帝?」能夠對多爾袞、多鐸稱謂「二幼弟」,顯然這個「諸王」就是皇太極。
汗位旁落
史學專家介紹說,有關史料記載表明,當年,清太祖努爾哈赤與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在繼承皇位人選上已有定奪,即由多爾袞繼承汗位。清太祖努爾哈赤駕崩後,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自然就成了皇太極繼承汗位的主要危險,所以必須置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於死地,逼迫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殉葬。當時的多爾袞年僅15歲,無力與皇太極爭鬥,只能眼看著皇太極等人將生母逼死,並奪走了本應由他繼承的汗位。
殉葬滅口
此外,與大妃阿巴亥同時殉葬的,還有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兩名「庶妃」,《滿洲實錄》記載為阿吉根、代因扎。史學專家認為,「代因扎」為滿文譯音,很有可能,就是當年告發、誣陷大妃阿巴亥的那個小妃「塔音察」。因為塔音察誣陷大妃阿巴亥,都是皇太極暗中指使,一旦陰謀敗露便一發不可收拾。於是,皇太極藉機殺人滅口,逼迫小妃「代音扎」也就是「塔音察」,也一道殉葬,以免除後患。由此可見,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殉葬的大妃阿巴亥,庶妃代音扎、阿吉根,統統是皇太極爭權奪位鬥爭中真正的殉葬品。
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殉葬後,與清太祖努爾哈赤骨骸一道,暫厝於瀋陽城內西北隅3年。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二月,皇太極在瀋陽城東二十里、渾河北岸石嘴頭山修建「福陵」後,才將太祖努爾哈赤、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以及庶妃代音扎、阿吉根骨殖合葬。屈指算來,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入土為安已379年矣。有關史學專家引經據典,為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鳴冤昭雪,如果這位37歲便英年早逝的女真女子在天有靈,定會笑慰九泉。
「頭檯子蘿蔔二檯子蒜,三檯子的姑娘不用看。」清代的打牲烏拉城是一塊風水寶地,不僅出重臣、出宿將,還出傾國傾城的美女,而且被選入宮中的不在少數。努爾哈赤的大妃,武英郡王阿濟格、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多羅豫郡王多鐸的親生母親烏拉納喇·阿巴亥就出生於烏拉街三檯子。
這位來自烏拉部的稚嫩公主來到日益壯大的建州女真後,既要博得大汗的歡心,又要周旋於努爾哈赤眾多的妻妾之間,難度可想而知。然而,阿巴亥是一位非同一般的少女,不僅儀態萬方、楚楚動聽,而且天性穎悟、禮數周到,言談笑語之間,無不令人心悅誠服。43歲的努爾哈赤對這位善解人意的妃子,也愛如掌上明珠。所以儘管妻妃成群,唯有阿巴亥備受大汗的寵愛,自然也就遭到了別人的嫉妒。最恨她的只一位,就是葉赫那拉氏孟古哲哲,也就是皇太極的生母。 [pagebreak]
從阿巴亥受寵開始,孟古哲哲的心情就沒好過。因為鬱鬱寡歡,兩年後就染疾病危,逝後稱為孝慈高皇后。當時並未生育的阿巴亥在后妃中脫穎而出,被立為大妃,獨佔眾妃之首。因為長期與努爾哈赤同床共枕,阿巴亥接二連三地為大汗生下了三個兒子,分別是第十二子阿濟格、第十四子多爾袞、第十五子多鐸。之後,又生下一女。她所生的三個兒子,努爾哈赤也愛如心肝。在他們年齡還很小的時候,就在父親的扶持下,各自掌管著八旗之一。
阿巴亥被立為大妃後,受觸動最深的自然就是皇太極了。子以母貴,皇后去世後,皇太極的位置勢必下降,所以他對阿巴亥沒有任何好感。
努爾哈赤的次子、大貝勒代善與阿巴亥本是庶母和家子的關係,但比她大了七歲。由於夫汗常年征戰在外,兩人又同居宮中,久而久之,彼此愛慕。當這個醜聞被小妃代音察告發後,努爾哈赤認為家醜外揚也有失體統,並未予追究。阿巴亥與代善相好,無非是想依靠大阿哥在家族中的政治地位,給三個小兒子鋪開以後的生路。與此同時,她也留有一手,為了給親生兒女奠定經濟基礎,暗下把家中的銀兩、綢緞、首飾及古玩等物,分別藏匿在大兒子阿濟格和烏拉城娘家家中。努爾哈赤得知後,怒不可遏,先是派大臣額爾德尼等四人抄了阿濟格的家,後又到烏拉城抄了娘家,索回了全部私藏財物。為了懲罰,努爾哈赤給阿巴亥制定了約法三章:一是不准她再與任何人來往,二是不准她聽信讒言,三是暫與她隔房。這就是努爾哈赤有生以來最為遺憾的真假「離異案」。
阿巴亥失寵,告發有功的庶妃代音察和阿濟根的地位迅速上升。然而,阿巴亥畢竟是阿巴亥,史書記載她「嫉妒、有機變」並非空穴來風,努爾哈赤佔領遼陽之後,立即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就是召回離異了一年的阿巴亥,將其重新立為大妃。由此可見,看盡繁花萬萬千的努爾哈赤,在飽受相思的煎熬之後,對可愛的阿巴亥仍舊情有獨鍾,他需要她為自己的事業助陣。
阿巴亥復出後,歷史上關於眾福晉活動的筆墨也開始出現。努爾哈赤的女人們逐漸從閨閣走上政殿,從京城走向野外,她們不再是帝王的附庸,開始有組織地從事一些政務,比如出席東京城的奠基典禮,奔赴廣寧前線慰問,隨大汗為墾地開邊出行等,這一切與眾妃之首阿巴亥的作用息息相關。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68歲的努爾哈赤親率13萬大軍攻打由明朝重將袁崇煥鎮守的寧遠城(今遼寧省興城市),因身受重傷,大敗而歸。傷勢稍好後,又親率大軍出征蒙古,半個月後勝利回師,不久因病勢加重住在清河溫泉處療養。努爾哈赤自知大限已到,命人去請大福晉阿巴亥乘船由太子河順流而下,到渾河見面。阿巴亥從命後,從今日瀋陽市乘船溯河相迎,最後相會於璦雞堡(今瀋陽市于洪區埃金鄉所在地),兩人商討了關於代善輔政、多爾袞繼位等秘事。幾天後,努爾哈赤因毒瘡突然發作,醫治無效,與世長辭。
但接下來繽紛繚繞、瞬息萬變的時局,就不是阿巴亥這樣一位孤單的弱女子可以左右的了。努爾哈赤屍骨未寒,年僅25歲的皇太極就抓住時機,乘亂率幾位大貝勒闖入阿巴亥的後宮,傳達所謂的「帝遺言」,強迫阿巴亥從先帝之命而殉葬。皇太極再清楚不過,治死阿巴亥,既可以牽制代善,又可以控制她的三個兒子。至於替生母孝慈高皇后報仇,倒位居其次了。阿巴亥堅決不從,但又如何能夠招架住膨脹到極限的圖謀繼位的野心。次日清晨,阿巴亥在巨憤之下,按照古人傳下來的殉葬規矩,用弓弦扣環的措施自縊。就這樣,獨佔君恩二十年的阿巴亥,成為這場宮廷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與她一道從殉的,還有那位告發她的蒙古人代音察和阿濟根兩個妃子。
一個月後,皇太極逼著代善推舉他為皇帝,如願即位。公元1643年,皇太極病死,由孝庄皇后將自己親生的小兒子福臨推上皇位,本有可能即位的多爾袞,卻因為皇后的下嫁,而成為掌管軍事大權的攝政王,扶持年僅五歲的順治小皇帝。
1650年8月,重權在身的多爾袞為生母阿巴亥追封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之號,一併將牌位放置在太廟之中,算是為冤死的母親平反昭雪。然而,僅僅四個月過後,多爾袞病逝,仍未成年的順治皇帝在他人的唆使下,毅然將阿巴亥的封號一筆勾銷,其神牌也從太廟撤出,從此修史者不再提及有關阿巴亥的史實。
儘管紅顏薄命,儘管身世凄涼,但有滿族第一美女之稱的阿巴亥,卻最終陪伴著大汗努爾哈赤,永葬於福陵
推薦閱讀:
※【文化】千古奇詩,拍案叫絕!
※千古難題粥面飯 血糖愛哪個
※醒世箴言 千古奇文【1】
※這首詩凄絕千古,落魄者讀之心有戚戚,誰的人生不艱辛!
※寒山禪風千古謎 光林
TAG: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