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強國摘錄(32)

外國是以個人為單位,他們的法律,對於父子、兄弟、姐妹、夫婦各個人的權利都是單獨保護的。打起官司來,不問家族的情形是怎麼樣,只問個人的是非是怎麼樣。再由個人放大便是國家,在個人和國家的中間,再沒有很堅固很普遍的中間社會。 --孫中山 以國家為重者為國友,爭私人權利者為國讎。 --孫中山 外來的文化與觀念,在中國最容易被吸收的,是那些與傳統文化有相似性的東西,是那些符合中國社會現實需要的東西。吸收的過程也是過濾的過程,過濾是從諸多東西中選擇自己所需要的。 --《略論傳統本位觀對孫中山的影響》 鄧麗蘭 西方政治學說也經歷了由強調個體本位到強調群體本位的相互消長的過程,雖然個體本位是西方文化的主流,但群體本位的思潮在一定的時間和範圍內也曾經有一定的高揚。 --《略論傳統本位觀對孫中山的影響》 鄧麗蘭 五權分立、萬能政府、權能分治,是孫中山以最大多數人民的最大利益為出發點,煞費苦心設計出來的政制方案。五權憲法是民權主義的制度化,是孫中山汲取西方的三權分立學說,加上中國歷史上的考選、監察制度而提出的。值得注意的是,自十八世紀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的學說以來,其在實際運作中有明顯的權力制衡、削弱政府的權力的作用,主要表現為立法權、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制約。但如果把五權憲法與孫中山權能分治、「萬能政府」的主張聯繫起來,可以看出,與西方分權學說相比,孫中山的五權主張已經大大降低了分權制衡的意義,實際體現出一種「分職」。在民權主義第五講里,孫中山談到了「最新發明的民權學理」是美國、瑞士學者提出的關於增強政府力量的主張,即所謂「最好的是得到了一個萬能政府,完全歸人民使用,為人民謀幸福。」無政府主義是二十世紀頭二十年里最時髦的西方思想,孫中山為什麼沒有受其影響,而是選擇了「萬能政府」的主張呢?這是因為,孫中山認為只有萬能政府,才能更好地為人民謀幸福。在孫中山看來,歐美政治制度的缺點是人民自由過多而政府無能。為想「一個長治久安之計」以一勞永逸地「駕乎各國之上」,就要「創成萬能政府,為人民謀幸福」。在他看來,「如果在國家之內,所建設的政府只要他發生很小的力量,是沒有力的政府,那麼這個政府能做的事業當然是很小,所成就的功效當然是很微。……假設在世界上的最大國家之內建設一個極強有力的政府,那麼,這個國家豈不是駕乎各國之上的國家,這個政府豈不是無敵於天下的政府?」為了讓人民能夠駕馭這種無敵於天下的政府,孫中山設想了一種權能分治的政治方案:人民有權,即擁有選舉、罷免、創製、複決之權,政府有能,有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之職能,人民是有權的車主,政府是有能的車夫。顯然,與自由主義政治思想家強調的國家對個人生活的最小干預相反,孫中山強調國家要最大限度地為民眾謀福利。 --《略論傳統本位觀對孫中山的影響》 鄧麗蘭 自由主義強調以理性為基礎的個人自由,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都應以維護個人自由為目的。早期西方啟蒙思想家在論述個人自由的時候,包含著這樣的原則:不允許任何個人或社會勢力以群體的名義壓抑個人的自由。他們提倡政治自由、財產自由、思想自由。 隨著資本主義自由競爭出現壟斷和國家干預,西方政治學說中強調限制個人自由的學說進一步張揚。19世紀末20世紀初流行的新自由主義思潮,以道德學說為理論基礎,強調公民的社會義務,要求個人為國家強盛、社會和諧、公共福利作貢獻。 --《略論傳統本位觀對孫中山的影響》 鄧麗蘭 中國群體本位的文化傳統在國家、民族觀鮮明存在的今天,是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與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如宣傳與引導得當的話,將是我們國家步向現代化的動力。另一方面,理想的社會應是「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與社會自覺協調的發展」的結合,且在市場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個人的權益。 --《略論傳統本位觀對孫中山的影響》 鄧麗蘭 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無論上層的宮廷政變,還是下層的農民起義)都是暴力造成的,近代以來的歷史也反覆地表明,暴力,只有暴力才是決定中國政治的最後聲音。 「五四」的重大意義之一就在於它給中國提供了另一種有別於暴力革命傳統的先例。它並不訴諸武力,它的力量是思想的力量、思潮的力量,立足於文化啟蒙,喚醒青年、號召民眾。它反對舊思想、舊文化、舊勢力,倡導新思想、新文化。並不是從政治層面入手,以奪取權力為目標。 --《三民主義與孫中山的遺憾》 傅國涌 沒有人權概念的廣泛普及,沒有形成公民社會,當然不可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 --《三民主義與孫中山的遺憾》 傅國涌 民間社會是人類良知的持有者和保存者,潛藏著克服權力罪惡的巨大的變革力量。對知識分子來說,民間的立場就是社會底層的立場,民主的立場,人道主義的立場。但是,它同時也是個人的立場,它必須具體化為個人的道德責任和人格力量。 --《「五四運動」與中國知識分子》 林賢治 偉大的知識分子,無論東方或西方,他們的價值觀念都異常的鮮明,不但理性健全,而且激情充沛,不但大膽探索,而且勇於踐行。他們始終把人的價值看作終極價值,而不是學術或其他。他們深知學術的界限。假如學術一旦妨礙了對真理,對自由,對人的權利的追求,那麼,他們就會隨時扔掉它,恰如扔掉一隻臟手套! --《五四:沒有「學者」的時代》 林賢治 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會有激進和極端的主張。在自由討論和爭鳴的環境下,通常通夠自行化解,不致成為群眾性的破壞社會穩定的思潮。 --《澄清對新文化運動的三大誤解》 袁偉時 不要忘記百年中國的歷史經驗。要堅持改革開放,就應該正視一個嚴峻的現實:中國學習各國先進思想文化的歷史任務遠未完成。如果著意搜求海外非主流文化,作為的心理滿足,卻有可能招致現代化事業的重大挫折。茲事體大,特宜冷靜、慎重。 --《澄清對新文化運動的三大誤解》 袁偉時 從文化心理學,從變態心理,還有從潛意識的論談各方面來了解,當時所謂傳統的陰暗面,如官本位、不健康的人際關係、權威主義,不能使社會充分發展的那些因素已滲透到民族文化的各種結構里去。要想消除它,不能很簡單地像包袱一樣丟掉,而要經過更深刻的轉換,轉換的進程當然非常複雜,絕不能掉以輕心。一個個人想要變化氣質,不必提什麽脫胎換骨即困難重重,何況一個積習深厚的民族。 --《五四精神和傳統文化資源--關於新文化運動若干問題的對話》  杜維明 袁偉時 覺得還不能完全認同的一點,就是要想消除國民性中陰暗面的東西,也就是說要清滌已經滲透到骨髓裡面、血液裡面,而且好幾代人努力都不能消除的「毒素」,不能只是把資源從外部引進,一定要開發自己的文化資源,傳統文化資源。這個工作做得太少、太草率、太浮華。 --《五四精神和傳統文化資源--關於新文化運動若干問題的對話》  杜維明 袁偉時 中國需要建設,需要發展,需要科學技術,建設需要管理知識,需要發展的物質條件,和調動人民參與建國的積極性,要把一盤散沙凝聚為具有公民意識的國家民族。其實自由人權是西方啟蒙思潮的靈魂,它和科學、民主有內在的聯繫。只發展科學、民主而且只從工具理性來闡明科學民主的現代涵義,而不注重自由、人權,這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非常巨大的缺陷。因為自由是突出人的價值,人權是突出對每一個人的尊重。 --《五四精神和傳統文化資源--關於新文化運動若干問題的對話》  杜維明 袁偉時 犧牲極少數人的利益為了全體大眾的福祉,假如大家百分之九十九點都可能贊成的這樣的一個原則,它的本身卻具有不可豫期的殺傷力,也就是說這種有大眾福祉設想的視點,它的本身有不合理性,甚至是導致權威權統治乃至專制控制的一條路。這個應該防止,對每一個人的個人人格的尊重是對全體人格尊重的前提,不應該放棄。馬克思說,個人的自由是全體人的自由的前提,是同樣的一種論述。 --《五四精神和傳統文化資源--關於新文化運動若干問題的對話》  杜維明 袁偉時 人權基本信念就是政府對每一個國民的基本權利和人格的尊重。巿場經濟、民主政治和個人尊嚴三者必須配合。中國這幾十年來的發展在這方面有顯著的進步。這個顯著的進步為我們帶來了嶄新的課題。單以經濟發展本身來看,為了發展就必須培養一大批擁有深厚社會資本、文化能能力、倫理智慧和精神價值的知識份子,否則暫時安定團結穩步前進而只以科技導向從商的策略會造成創意缺乏、頭腦簡單而競爭力薄弱的不良後果。 --《五四精神和傳統文化資源--關於新文化運動若干問題的對話》  杜維明 袁偉時 一百多年來的歷史經驗,包括新文化運動的歷史經驗,我認為最基本一條就是文化上要堅決反對自我封閉--把儒家的學說變為將中國封閉起來的工具,這是很危險的。十九世紀不準以夷變華的天朝心態,結果一再延誤了清帝國的轉化。到了二十世紀,封閉的危險仍然是主要的。 --《五四精神和傳統文化資源--關於新文化運動若干問題的對話》  杜維明 袁偉時 在世界文化的格局裡,儒學如何發揮作用。我同意杜先生講的,應該有一個多元化的世界、多元化的文化。我不知道有沒有理解錯,我想杜先生的意思是不是這樣:多元化應該有一個基本前提,就是要承認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的現代性,比如法治、民主、人權、自由、憲政、理性…… 這些是全世界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應該分享的現代文延菬果。無論道路多麽曲折,各國人民始終會走到這裡。在這個前提下,各個民族和國家才能持續、健康地發展--不斷現代化,充分保留和發展那些應該保留和發展的自己的文化統傳、文化特點。 --《五四精神和傳統文化資源--關於新文化運動若干問題的對話》  杜維明 袁偉時 任何國家的知識份子群的觀點都不可能完全一致。中國的情況也不例外。不可能有統一的思想,統一的觀點。任何時候都會有很極端、很偏激的東西,不能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反對極端的思想,而禁止自由討論,否則反而會非常危險。 --《五四精神和傳統文化資源--關於新文化運動若干問題的對話》  杜維明 袁偉時 一個真正獨立的國家,應該有一批真正有自主能力的知識群體,才能在國際社會上發揮一定作用,因為文化信息的傳播必須靠身體力行,如果中華民族的再生並沒有為獨立人格、自由思想創造條件,那麽文化信息如何真能傳遞。 --《五四精神和傳統文化資源--關於新文化運動若干問題的對話》  杜維明 袁偉時 一個國家應該出自己的大思想家,出新的孔孟老莊。問題是必須首先要有一個現代的思想文化制度,不要再回到鳥籠文化。沒有自由探討,是不可能出什麽大思想家。五四為什麽出了那麽多人才呢?它有相當自由的環境。這是第一步要解決的問題。第二,我想儒學或者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有三個作用,第一個作用是對應。就是說世界文化和各個民族文化有共同點。例如人家西方講「博愛」,我們中國講「仁」,還有「和」「中庸」,在中西經典中都有。如此等等,很多內容是對應的,這叫「心同理同」。中國文化中有很多寶貴資源,我們自己獨立發展起來的,不是從西方搬過來的。在軸心時代,我們自己達到這樣的高度,這是一個方面。第二個方面是中介作用,一個文化體系如果是健康的,應該有接受外來文化的中介功能。在這方面,中國文化既有這樣的資源,也有排他的機制。應該消除這種排他的功能,發揚光大那些中介吸收外來文化的因素。「一事不識,儒者之恥」、「經世效用」、「實事求是」……這些都是很好的東西,先驅們就是用這些內在的可作中介的因素,砸開自我封閉的銅牆鐵壁的。第三個部分是一種獨創的,或者說是可以為世界現代文化增添光彩的功能。這個獨創的功能現在還沒有充分發揮,但不能抹煞這個可能性。這方面說的不僅是中國人自願保留和珍視的文化特性,而且具有普世性,為許多異族樂於接受。 --《五四精神和傳統文化資源--關於新文化運動若干問題的對話》  杜維明 袁偉時 五四以來,甚至從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知識精英的氣很不順,當然中華民族的每一份子都有局促不安的無力感,但這種壓抑之情在知識份子身上顯得特別嚴竣,因為知識份子善於反思,因為知識份子看到世界各方面的情況,可以作比較,也因為知識份子還有一種深層的內疚。相形之下在政治方面、軍事方面或企業方面,那些打天下的英雄豪傑乃至在民間文化、民間宗教里發揮巨大影響的人物,他們的氣雖不順還能靠氣魄承擔,開展出各種事業來。知識界最糟,一直到現在,還是則纏不清,又愛又恨,對西方,對傳統文化,對自己的家國,對自己本身也是又愛又恨,難分難解。我們現在要把氣弄順,弄順了以後才可能培育一種博大精深的氣度,因為現在條件有了,以前沒有這種條件,以前要想不亢不卑常常只是一廂情應,現在有這個可能性了。另外,雖然深知狹隘的民族主義,封閉的思想,以及官本位造成的各種困境還很嚴竣,在這個複雜的情況下為什麽還要突出第三點呢?因為傳統文化的創新,是使真正能夠氣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通道,乃至先決條件。因此我們一定要和西方對話,不是向西方學習,也不是抗衡,而是要和西方對話。 --《五四精神和傳統文化資源--關於新文化運動若干問題的對話》  杜維明 袁偉時 就像李慎之先生所強調的,如果堅持中國有科學、中國有民主,會滅殺少向西方學習意願,但我想這不是策略問題,因為科學民主如果真有普世意義,不僅可以在中國文化也可在印度、伊斯蘭和其他文化之中開展,而開展的先決條件之一是重新認識和解讀自己傳統文化中有利因素。 --《五四精神和傳統文化資源--關於新文化運動若干問題的對話》  杜維明、袁偉時 更糟的是社會上出現一種排拒西方的憤憤不平之氣,對西方深刻的價值沒有理解的意願,而專門以批判西方社會的陰暗面來助長自己的氣焰。 --《五四精神和傳統文化資源--關於新文化運動若干問題的對話》  杜維明 袁偉時 我們首先不應接受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也不應接受二十一世紀是亞太人的世紀,更不能接受二十一世紀是儒學的世紀,這是單元的、膚淺的說法。 --《五四精神和傳統文化資源--關於新文化運動若干問題的對話》  杜維明、袁偉時 假如沒有真正現代意義的自由思想、學術自由,沒有自由討論互相尊重的學風的話,這樣的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是危險的,整個國家也不可能有源源不竭的創新能力,中國文化就有枯竭的危險。可惜,朝野上下還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峻。 --《五四精神和傳統文化資源--關於新文化運動若干問題的對話》  杜維明 袁偉時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把中國放到世界文明發展的大格局中去考量。於是,以西方現代文明為參照系,有沉痛的民族自省和對中世紀意識形態的猛烈鞭笞。 最危險的是民情主義的煽情:「以夷變華,國將不國」,「中國可以說不」,「後殖民」,「文化霸權」……「國情特別」,至少要在文化領域把大門關上! 文化是沒有國界的。它只能在自由交流,自由的選擇中各所需,淘汰那該淘汰的東西。在急需擴大開放,認真學習別國先進文化的今天,說新文化運動「全盤西化」、「全盤反傳統」,應在「超越」的名義下否定,不管用心多麼善良,只能助長形形色色的文化鎖國論者的勢焰。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訴求》 袁偉時 任何從中世紀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國家,必然伴隨著一場思想革命,其基本內容都是推動人的解放,讓中世紀的臣民轉變為現代公民。早已有人說過,五四新文化運動就是「中國的文藝復興」。人的覺醒是真「民國」的思想基礎;否則,法治、憲政都會化為一句空話。 新文化運動呼喚:中國人,擺脫奴隸狀態,成為自主、自由的人。它首先是公民的人權訴求:要有「自謀溫飽」的經濟自由:「自陳好惡」的言論自由:「自崇所信」的思想自由……與此同時,它又是現代道德的訴求:「以自身為本位」,確立「個人獨立平等之人格」。 為什麼要如此猛烈、持久地批判以三綱為中;心的中世紀意識形態?不擺脫它的束縛,就不會有以自由為核心的人權,「以自身為本位」的現代人的獨立人格,更不可能有民主--法治和憲政。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訴求》 袁偉時 文化是對軍事、政治(是指實際政治而言,至於政治哲學仍應該歸到文化)、產業而言,新文化是對舊文化而言。文化底內容,是包含著科學、宗教、道德、美術、文學、音樂這幾樣;新文化運動,是覺得舊的文化還有不足的地方,更加上新的科學、宗教、道德、文化、美術、音樂等運動。 --《新文化運動是什麼?》 陳獨秀 宗教在舊文化中占很大的一部分,在新文化中也自然不能沒有他。人類底行為動作,完全是因為外部的刺激,內部發生反應。有時外部雖有刺激,內部究竟反應不反應,反應取什麼方法,知識固然可以居間指導,真正反應進行底司令,最大的部分還是本能上的感情衝動。利導本能上的感情衝動,叫他濃厚、摯真、高尚,知識上的理性,德義都不及美術、音樂、宗教底力量大。知識和本能倘不相併發達,不能算人間性完全發達。所以詹姆士不反對宗教,凡是在社會上有實際需要的實際主義者都不應反對。因為社會上若還需要宗教,我們反對是無益的,只有提倡較好的宗教來供給這需要,來代替那較不好的宗教,才真是一件有益的事。羅素也不反對宗教,他預言將來須有一新宗教。 --《新文化運動是什麼?》 陳獨秀 歐美各國學校里、社會裡、家庭里,充滿了美術和音樂底趣味自不待言,就是日本社會及個人的音樂、美術及各種運動、娛樂,也不像我們中國人底生活這樣乾燥無味。 --《新文化運動是什麼?》 陳獨秀 社會沒有美術,所以社會是乾枯的,種種東西都沒有美術的趣味,所以種種東西都是乾枯的,又何從引起人的最高情感? --《新文化運動是什麼?》 陳獨秀 美公使說中國人沒有組織力,我以為缺乏公共心才沒有組織力。忌妒獨上的私慾心,人類都差不多,西洋人不比中國人特別好些;但是因為他們有維持團體的公共心牽制,所以才有點組織能力,不像中國人這樣渙散。中國人最缺乏公共心,純然是私慾心用事,所以遍政界、商界、工界、學界,沒有十人以上不衝突、三五年不渙散的團體。最近學生運動里也發生了無數的內訌,和南北各派政爭遙遙相映。新文化運動倘然不能發揮公共心,不能組織團體的活動,不能造成新集合力,終久是一場失敗,或是效力極小。中國人所以缺乏公共心,全是因為家族主義太發達的緣故。有人說是個人主義妨礙了公共心,這卻不對。半聾半瞎的八十衰翁,還要拼著老命做官發財,買田置地,簡直是替兒孫做牛馬,個人主義決不是這樣。那賣國貪贓的民賊,也不盡為自己的亨樂,有許多竟是省吃儉用的守財奴。所以我以為戕賊中國人公共心的不是個人主義,中國人底個人權利和社會公益,都做了家庭底犧牲品。「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這兩句話描寫中國人家庭主義獨盛、沒有絲毫公共心,真算十足了。 --《新文化運動是什麼?》 陳獨秀 創造就是進化,世界上不斷的進化只是不斷的創造,離開創造便沒有進化了。我們不但對於舊文化不滿足,對於新文化也要不滿足才好;不但對於東方文化不滿足,對於西洋文化也要不滿足才好;不滿足才有創造的餘地。我們盡可前無古人,卻不可後無來者;我們固然希望我們勝過我們的父親,我們更希望我們不知我們的兒子。 --《新文化運動是什麼?》 陳獨秀 從高舉民主大旗到否定民主,其中一個理論誤區,是對民主與自由、平等關係的認識出現了偏差。民主必須以自由(言論、信仰、集會、結社、居住……等方面的自由)為條件;也必須以一些領域的平等為前提。後者主要是政治和法律權利的平等,人格和機會等方面的平等。但是,自由和平等之間有內在的張力。如果在各個領域都要求絕對的平等,必然侵犯個人的自由,如何恰當地處理兩者的關係,是至今仍在不斷探討的問題。 --《新文化運動與「激進主義」》 袁偉時 不應忘記的事實是:中國傳統文化缺少的是寬容和多元並立的精神。宋明理學反覆宣揚「不為聖賢,便為離獸」的兩極化思維方式,是中世紀意識形態奴役人們心零的工具。新文化運動的宗旨之一就是要衝破這一類思想牢籠。 --《新文化運動與「激進主義」》 袁偉時 歷史已經一再證明,不長期耐心反覆系統地清理和批判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負面因素,不堅持不懈地傳播民主,法治、自由、人權、多元、理性等現代觀念,完成新文化運動的未竟事業,中國的現代化是不可能實現的。 --《新文化運動與「激進主義」》 袁偉時 歷史經驗還表明,化解激進,穩定社會秩序,最根本的保證是尋求建立適當的制度。 --《新文化運動與「激進主義」》 袁偉時 壓倒一切的救亡在1949年終於有了結果,然而,擁 有獨立主權的人民,並沒有能完全掃滌掉陳;日落後的思想,這也使共和國的成長道路充滿坎坷。如果說,救亡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無法迴避的主題的話,如果說至今我們仍能從精明的北大人中看到「中國可以說不」式的偏激的民族主義的話,那麼,我們現在再也不能迴避對新時代新啟蒙的呼喚。 --《「五四」的內核正是民族主義》 楊俊 激進的啟蒙與溫和的啟蒙、轉化的模式與調適的模式,其複雜的關係和歷史功過究竟如何,可以進一步討論,但絕對不是一個進步與落後的機械思維可以概括。二者之間,並非啟蒙與反啟蒙的對立,而是啟蒙陣營中的分歧。五四,不僅屬於激進的「新青年」,也屬於溫和的調適派。五四的無窮魅力,恰恰在於多元,在於其複雜的內涵,正是其複雜的包容性與多元性,為二十世紀中國思想的發展提供了各種可能的空間。五四,是現代中國激進主義、自由主義和文化保守主義共同的思想源頭。假如我們將五四詮釋為某種單一的趨向和狹隘的精神,不是光大了五四的意義,反而倒是曲解了五四的胸懷和內涵之博大。 --《「五四」的內核正是民族主義》 楊俊 學術獨尊、思想一統的格局總以壓制、消滅非正統為條件。因而,在人類的思想解放進程中,非正統學術往往成為重要的思想資源。道、墨、法家作為非正統學派,本身具有豐富的學術價值和思想潛能,成為衝擊正統文化、解放思想的內在動力之一。 --《諸子學與五四思潮》 羅檢秋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大旗上,寫著的是民主與科學。民主針對政治專制而言,科學則是針對民眾的愚昧而言的。要實現政治上的民主,要讓民眾走出愚昧從而具有近代科學意識,便需要大力宣傳民主思想,傳播科學知識,這也就是所謂的「啟蒙」。而這啟蒙的使命,理所當然地落到了當時先期具有民主思想和科學精神的知識分子身上。 --《回首「五四」話啟蒙》 王彬彬 在推進歷史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的事業中,真正的學者自然不會忘記自身的使命。一個民族永遠需要精神戰士,也永遠需要學術大師。精神戰士的作用有目共睹,學術的力量不可低估。特別是在今日中國,真正的知識分子已經極少,也許只有「思想」和「學術」攜手並行,不因隔膜而作力量的相互抵消,方可有望建設一片現代文化的綠地。 --李新宇 英國哲學家波普爾認為科學研究是從問題開始的,大歷史學家柯林武德也說人類的歷史文化是起始於問題,旅美名學者余英時先生也指出:傳統西方社會比之傳統中國社會做得較好的一點,就是他們的「問題意識」,「如果研究美國的立法史或英國的立法史,是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問題的」,但「中國的法律,常常不能反映現實。」 --程亞文 在對歷史演進中曾經有過的失誤、醜陋、罪惡予以責備的時候,一定也不要忘記要有歷史大情懷,對歷史施以該有的寬容。特別是對一些真誠為著中國人的前途和命運奔走呼號過的前人,更要樹立起同情心,他們的言和行即使有偏差,那也是歷史局限性的偏差,而與他們自身的道德情感無涉。 --程亞文 胡適的理想是在一個非政治化的環境下投身文化與科學教育,再造文明,完成中國的文藝復興。折騰了一百年往回看,胡老夫子不是沒有他的道理。忽略真正的文化和教育,僅靠幾個先知先進帶著群盲打打殺殺瓜田分地殺資本家,僅圖一時一勢的革命,是不能真正改良社會的。革命到底是解放人的事業,而不只是解放豬圈裡的牲口,讓它從張家的院子跑到李家的廚房。 --熊培雲 中國從來就是以人為本的。只不過,中國的以人為本是以鉗制人為本,而西方的人本卻是以尊重人、解放人為本。 --熊培雲 中國需要醫治貧窮、愚昧、貪污、疾病、擾亂,而不是革命(大革命半個世紀過去,五毒俱全)。 --熊培雲 生命的意義就是從生命的這一階段看生命的次一階段的發展。 --胡適 自由主義最淺顯的意思是強調的尊重自由,現在有些人否認自由的價值,同時又自稱是自由主義者。自由主義里沒有自由,那就好像長坂坡里沒有趙子龍,空城計里沒有諸葛亮,總有點叫不順口罷!據我的拙見,自由主義就是人類歷史上那個提倡自由,崇拜自由,爭取自由,充實並推廣自由的大運動。 --《自由主義》 胡適 中國古人太看重「自己」,「自然」的「自」字,所以往往看輕外面的拘束力量,故意迴向自己內心去求安慰,求自由。這種迴向自己求內心的自由,有幾種方式,一種是隱遁的生活棗逃避外力的壓迫,一種是夢想神仙的生活棗行動自由,變化自由棗正如莊子說,列子御風而行,還是「有待」,「有待」還不是真自由,最高的生活是事人無待於外,道教的神仙,佛教的西天凈土,都含有由自己內心去尋求最高的自由的意義。我們現在講的「自由」,不是那種內心境界,我們現在說的「自由」,是不受外力拘束壓迫的權利,是在某一方面的生活不受外力限制束縛的權利。 --《自由主義》 胡適 在宗教信仰方面不受外力限制,就是宗教信仰自由。在思想方面就是思想自由,在著作出版方面,就是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這些自由都不是天生的,不是上帝賜給我們的。是一些先進民族用長期的奮鬥努力爭出來的。 --《自由主義》 胡適 只有民主的政治方才能夠保障人民的基本自由,所有自由主義的政治意義是強調的擁護民主。一個國家的統治權必須放在多數人民手裡,近代民主政治制度是安格羅撒克遜民族的貢獻居多,代議制度是英國人的貢獻,成文而可以修改的憲法是英美人的創製,無記名投票是澳洲人的發明,這就是政治的自由主義應該包含的意義。我們古代也曾有「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為邦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主思想。我們曾在二千年前就廢除了封建制度,做到了大一統的國家,在這個大一統的國家裡,我們曾建立了一種全世界最久的文官考試製度,使全國才智之士有參加政府的平等制度。但,我們始終沒有法可以解決君主專制的問題,始終沒有建立一個制度來限制君主的專制大權,世界只有安格羅撒克遜民族在七百年中逐漸發展出好幾種民主政治的方式與制度,這些制度可以用在小國,也可以用在大國。(1)代議制度,起源很早,但史家指一二九五年為正式起始。(2)成文憲,最早的一二一五年的大憲章,近代的是美國憲法(一七八九年)。(3)無記名投票(政府預備選舉票,票上印各黨候選人的姓名,選民秘密填記)是一八五六年South Australia最早採用的。 --《自由主義》 胡適 向來政治鬥爭不是東風壓了西風,就是西風壓了東風,被壓的人是沒有好日子過的,但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卻漸漸養成了一種容忍異己的度量與風氣。因為政權是多數人民授予的,在朝執政權的黨一旦失去了多數人民的支持,就成了在野黨了,所以執政權的人都得準備下台是坐冷板凳的生活,而個個少數黨有逐漸變成多數黨的可能。甚至於極少數人的信仰與主張,「好像一粒芥子,在各種種子里是頂小的,等到他生長起來,卻比各種菜蔬都大,竟成了小樹,空中的飛鳥可以來停在他的枝上。」(《新約馬太福音》十四章,聖地的芥菜可以高到十英尺。)人們能這樣想,就不能不存容忍別人的態度了,就不能不尊重少數人的基本自由了。在近代民主國家裡,容忍反對黨,保障少數人的權利,久一成了當然的政治作風,這是近代自由主義里最可愛慕而又最基本的一個方面。 --《自由主義》 胡適 為什麼容忍比自由還要要緊呢?因為容忍就是自由的根源,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可說了。至少在現代,自由的保障全靠一種互相容忍的精神,無論是東風壓了西風,還是西風壓了東風,都是不容忍,都是摧殘自由。多數人若不能容忍少數人的思想信仰,少數人當然不會有思想信仰的自由。反過來說,少數人也得容忍多數人的思想信仰,因為少數人要是時常懷著「有朝一日權在手,殺盡異教放罷休」的心理,多數人也就不能不行「斬草除根」的算計了。最後我要指出,現代的自由主義,還含有「和平改革」的意思。 和平改革有兩個意義,第一就是和平的轉移政權,第二就是用立法的方法,一步步的做具體改革,一點一滴的求進步。容忍反對黨,尊重少數人權利,正是和平的社會政治改革的唯一基礎。反對黨的對立,第一是為政府樹立最嚴格的批評監督機關,第二是使人民可以有選擇的機會,使國家可以用法定的和平方式來轉移政權,嚴格的批評監督,和平的改換政權,都是現代民主國家做到和平革新的大路。近代最重大的政治變遷,莫過於英國工黨的執掌政權。英國工黨在五十多年前,只能選擇出十幾個議員,三十年後,工黨兩次執政,但還站不長久,到了戰爭勝利之年(一九四五),工黨得到了絕對多數的選舉票,故這次工黨的政權,是鞏固的,在五年之內,誰都不能推翻他們,他們可以放手改革英國的工商業,可以放手改革英國的經濟制度,這樣重大的變化,棗從資本主義的英國變到社會主義的英國,棗不用流一滴血,不用武裝革命,只靠一張無記名的選舉票,這種和平的革命基礎,只是那容忍反對黨的雅量,只是那保障少數人自由權利的政治制度,頂頂小的芥子不曾手摧殘,在五十年後居然變成大樹了。自由主義在歷史上有解除束縛的作用,故有時不能避免流血的革命,但自由主義的運動,在最近百年中最大成績,例如英國自從一八三二年以來的政治革新,直到今日的工黨政府,都是不流血的和平革新,所以在許多人的心目中自由主義竟成了「和平改革主義」的別名,有些人反對自由主義,說它是「不革命主義」,也正是如此。我們承認現代的自由主義正應該有「和平改革」的含義,因為在民主政治已上了軌道的國家裡,自由與容忍鋪下了和平改革的大路,自由主義者也就不覺得有暴力革命的必要了。這最後一點,有許多沒有忍耐心的年輕人也許聽了不滿意,他們要「徹底改革」,不要那一點一滴的立法,他們要暴力革命,不要和平演進。我很誠懇的指出,近代一百六七十年的歷史,很清楚地指示我們,凡主張徹底改革的人,在政治上沒有一個不走上絕對專制的路,這是很自然的,只有絕對的專制政權可以剷除一切反對黨,消滅一切阻力,也只有絕對的專制政治可以不擇手段,不惜代價,用最殘酷的方法做到他們認為根本改革的目的。他們不承認他們的見解會有錯誤,他們也不能承認反對他們的人也會有值得考慮的理由,所以他們絕對不能容忍異己,也絕對不能容許自由的思想與言論。所以我很坦白地說,自由主義為了尊重自由與容忍,當然反對暴力革命,與暴力革命必然引起來的暴力專制政治。 --《自由主義》 胡適 總結起來,自由主義的第一個意義是自由,第二個意義是民主,第三個意義是容忍棗容忍反對黨,第四個意義是和平的漸進的改革。 --《自由主義》 胡適 這裡長眠的是二百零三個中國好男子!他們把他們的生命獻給了他們的祖國。我們和我們的子孫來這裡憑弔敬禮的,要想想我們應該用什麼報答他們的血! --胡適 胡適是一個講道理的人,他最不喜歡唱高調,一生很少說不負責任的話。這些都是我們以後最需要的東西。 --《讀一點胡適》 謝泳 胡適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思想不僅是同國家主義相對立的,而且是與狹義的民族主義相對立的。他努力倡導的新文化運動便是對當時民族主義的衝擊。新文化運動的根本意義在他看來是承認中國舊文化不適宜於現代的環境,而提倡充分接受世界的新文明。這個新文明便是充滿自由獨立和平等精神的文明,是允許懷疑態度和批評精神的文明。國民黨在1927年政變以後日益轉向一種保守的文化,提倡具有極端民族主義性質的文化運動。對此,胡適指出:「凡是狹義的民族主義運動,總會有一點保守性,往往走到頌揚固有文化,抵抗外來文化勢力的一條路上去。」「根本上國民黨的運動是一種極端的民族主義運動,自始便含有保守的性質……這種理論便是後來當國時種種反動行為和反動思想的根據了。」]國民黨提倡文化上的民族主義是為了禁錮思想,重新實行思想文化的專制和統一的局面。胡適倡導徹底開放的文化觀則是為了解放思想,實現思想的自由和獨立。 --《胡適的人權思想》 杜鋼建 胡適倡導獨立自由人格的個人主義是為造就負責任的個人,個人對人類來說,畢競是「小我」。這種「小我」最終是會死滅的。而人類則是「大我」,「大我」是不死的,不朽的。胡適主張的個人主義是「對於大我負責任」的個人主義。個人必須對人類社會負責任。「這種說法,並不是推崇社會而抹煞個人,這正是極力抬高個人的重要。」明確了小我與大我的關係,小我要成為不朽就必須在大我身上留下影響。小我必須認識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必須具備勇於承擔改造社會改造人類的重任,小我應當通過自己負責的信行在社會上留下不朽的痕迹。世界的關鍵在眾小我的手中。這種提倡充分發揮小我作用的具有責任精神的個人主義正是胡適說的「健全的個人主義」,也就是李大釗所說的「合理的個人主義」。 --《胡適的人權思想》 杜鋼建 中國的人權問題是全面嚴重的:人身自由、思想言論自由等等一切自由和權利都被黑暗的社會所剝奪。更有甚者,侵害人權的理由往往是堂而皇之的服從多數的「公論」。人都以為多數人的公論是不錯的。於是,多數人便可以隨意剝奪要求社會改革的少數人的權利。「所以他們用大多數的專制威權去壓制那『搗亂』的理想志士。不許他開口,不許他行動自由;把他關在監牢里……把他捆在柴草上活活的燒死。」胡適所揭示的這種多數人任意剝奪少數人的思想言論自由和其他基本人權的現象的確是國民意識中的深層次問題。從民國成立以來,以多數人的專政為借口,凡是被認定為專政對象的「反革命分子」、「敵人」、「反動分子」等,其人權公然可以被肆意踐踏。不給專政對象以人權。這種殘無人道的野蠻意識在中國始終橫行無阻。這是中國社會踐踏人權的真正深層次問題。在當時的諸多思想家中,首先是胡適看穿了這一點。在這個問題上,胡適的主張同當時國共兩黨的主張有根本的區別。 --《胡適的人權思想》 杜鋼建 國民黨實行的文化專制主義同孫中山思想中的獨裁主義成分不是毫無關係的。孫中山提出的軍政訓憲政三段論將立憲和法治一再推遲,將國民素質的提高過程同憲政法治的實施過程完全分離開來。這種過程分離論在本質上起到維護一黨專政和獨裁的作用。對於孫中山學說中的獨裁主義成份,胡適最早產生疑問。胡適以勇敢挑戰的姿態指出:「我們要問,憲法與訓政有什麼不能相容之點,……我們不信無憲法可以訓政;無憲法的訓政只是專政。」胡適批評孫中山晚年「對於一般民眾參政的能力,很有點懷疑。」實際上孫中山晚年不僅懷疑民眾的參政能力,而且以民權幌子否定人權,以集體主義否定個人主義,從思想深處轉向獨裁主義。在憲政法治外空談民權,離個人人權而言民權。這種所謂民權主義同胡適的自由主義思想是根本對立的。加上國民黨政府利用孫中山學說公然推行「上帝可以否定,但孫中山不許批評」的文化專制主義,致使胡適不得不對孫中山的學說本身提出挑戰。 --《胡適的人權思想》 杜鋼建 科學方法的第一步是要能疑問,第二步是要能提出假設的解決,第三步,才是搜求證據來證明這種假設。王充的批評哲學的最大貢獻就是提倡這三種態度--疑問,假設,證據 --胡適 中國人民不熟悉民主主義,那麼順理成章的結論似乎是中國不能馬上實行民主制度,應該由領袖對人民進行民主教育,等人民懂得民主之後再實行民主。但是,如果不實行民主制度,人民就不能選舉和撤換領袖,怎麼能保證領袖是民主主義者?如果不實行民主制度,領袖就可以用專制的手段壓制民主觀點,那麼又怎麼能進行民主教育,怎麼能實現民主?因此,以人民覺悟低為理由反對實行民主是不合道理的。胡適寫道:「正因為中國從來沒有過民主,所以她必須立即推行民主。」 中國的文化傳統不但缺乏民主主義,而且有大量反民主的宗法專制思想。要在中國實現民主,就要批判舊文化,宣傳新觀念,創建民主制度生存的思想文化基礎。1916年1月,胡適在美國表示,希望「歸國後能以一張苦口,一支禿筆,從事於社會教育,以為百年樹人之計」。「一張苦口,一支禿筆」八個字,表明他對困難有充分的估計,準備進行艱苦和耐心的工作。沒有先進知識分子堅韌不拔的努力,中國自然是順著專制主義傳統的斜坡滑行。 --《胡適的主義》 袁征 中國真正需要的是清除專制主義的傳統,創建民主制度能夠生存的新的文化環境,用胡適的話來說就是「再造文明」。舊傳統在現存社會中根深蒂固,只能一點一點地剷除。主要希望應該寄託於正在吸收各種知識的新一代。如果通過耐心的宣傳教育使青少年接受了民主主義,中國的民主化就有了基礎。胡適說:「建立公正高效的政府沒有捷徑可走。……「革命者」希望通過革命的捷徑來實現這個目標。而我個人的態度是:『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要教育人民。讓我們為下一代打下能夠進行建設的基礎。』」「這必然是個緩慢的發展過程,……但這個緩慢過程是唯一的出路」。 --《胡適的主義》 袁征 不可調和的觀點在一個社會共存的必要條件,是各派都不使用暴力和威脅手段。如果有人自由地侵犯別人的自由,就破壞了社會的自由。這就是波普指出的自由悖論。因此每人都必須放棄一定的自由,以獲得與別人等量的自由。在許多情況下,各派都能提出合乎邏輯的道理,我們很難清楚地證明爭論中的哪一種觀點是不對的。但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判定,在辯論時使用暴力和進行威脅的一方是錯誤的。這種錯誤的一種常見形式是壓制不同意見的群眾運動。集會遊行是現代公民表達言論的基本權利。但人數多,情緒激動決不等於觀點合理。如果用破壞財產、傷害人身等手段進行威脅,不許別人宣傳自己的觀點,不許別人辯解,那就是破壞思想言論自由,就是轟轟烈烈地犯錯誤。 --《胡適的主義》 袁征 歷史事實是,在二十世紀,東方各國人民為摧毀專制政治進行了一場又一場武裝革命,卻遠遠未能實現民主的理想。暴力工具是有力的,但它只有破壞性力量,而沒有建設性力量。這在邏輯上是很清楚的。要在中國建立民主制度,教育家和知識分子必須進行耐心的文化建設。這既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又需要有寬容的心態。由於不能在短期內見到成效,這還需要有特別堅韌不拔的意志。允許各派自由爭鳴的文化建設是溫和的,但它可以導致最深刻的社會變化。 --《胡適的主義》 袁征 社會國家沒有自由獨立的人格,如同酒里少了酒麴,麵包里少了酵,人身上少了腦筋:那種社會國家決沒有改良進步的希望。 --胡適 我的唯一目的是要提倡一種新的思想方法,要提倡一種注重事實,服從驗證的思想方法。 --胡適 中國今日最可令人焦慮的,是政治的形態,社會的組織和思想的內容與形式,處處都保持中國舊有種種罪孽的特徵,太多了,太深了,所以無論什麼良法美意,到了中國都成了逾淮之橘,失去了原有的良法美意。 --胡適 有兩種人是在白白地勞動和無謂地努力:一種是積累了財富而不去使用的人,另一種是學會了科學而不去應用的人。 --薩迪 當一個人在深思的時候,他並不是在閑著。有看得見的勞動,也有看不見的勞動。 --雨果 時間是一位可愛的戀人,對你是多麼的愛慕傾心,每分每秒都在叮囑;勞動、創造、別虛度了一生。 --於沙 複雜的事情簡單做,你就是專家;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行家;重複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 --佚名 人生,無奈的事情佔據了十之八九,因為世界不是一個人的,人只能夠適應世界,不能夠去改變世界,歷史上改變世界的人,僅有少量的那幾位,但他們都會死去,只留在歷史書里。 --佚名
推薦閱讀:

王亭之談斗數摘錄:天府天相是「對星」
《養心札記》摘錄
The Secret 秘密——心想事成的秘密(摘錄)(上)
~~~~~~~~日記摘錄
亦舒摘錄——032《舊歡如夢》

TAG: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