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嫁老外,真是件很讓人崩潰的事兒嗎?(圖)
不敢死,不敢窮,不敢遠嫁,因為父母只有我。是的,這就是做獨生子女的感受,確切的說是做中國式獨生子女的感受,殘酷但貼切。昨天,一篇題為《父母賣掉房子送獨生女留學 女兒嫁老外父母崩潰》的文章在網上廣泛傳播,文章講的是深圳一對父母為了送女兒出國,將房子賣掉。父母對女兒有幾個要求,不準找外國男友,不能嫁外國人,畢業後要回國工作。可惜事與願違,他們的女兒不僅找到了外國男友,還要和他結婚,並且還說要留在國外工作,女孩的父親一氣之下已經有兩周沒跟女兒說話,覺得自己替別人養了個女兒,還擔心自己以後老無所養無所依。
小編自己準備出國時,也曾有過類似的情況。家裡的一個親戚對著我爸媽說,「你們可真傻,送女兒出國,如果她在國外找個老外,定居了,你們這個女兒就白養了。」中國人講究養兒防老,似乎如果孩子在父母老了以後不能在身邊,孩子就白養。對於這件事,網友們的意見基本分為兩大派,有說父母對子女道德綁架,拿女兒當工具的,也有說女兒太自私,完全不想回報父母對自己的付出。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中國的獨生子女,被稱作歷史上最孤獨的一代。想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時候,卻要惦記著自己是父母的整個世界,剛剛邁出去的腳自動就收回來了,當然也有人頭也沒回地邁出去了。
圖片來源:換日線文章中的父親稱這輩子做的最錯誤的決定就是送女兒到國外上學。那麼出國留學有錯嗎?當然沒有。父母希望養兒防老,遵循「百善孝為先」的想法有錯嗎?也沒有。女兒學而未歸,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這錯了嗎?沒有。砸鍋賣鐵賣房子供女兒出國讀書,這個世界上也只有中國的家長才會這麼豁得出來,人們把它看成一種投資,至於回報,很少有父母要求子女用真金白銀的方式再把砸出去的錢連本帶利地還回來,可能唯一的要求就是在外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的拿到學位然後回國。這種「時差親情」對於獨生子女的父母來說,一兩年可以等,三四年可以忍,但時間再長或者讓他們的後半生大部分時間裡都僅靠一根電話線或是隔著屏幕和唯一的子女交流,他們即便嘴上不說,但心裡肯定不情願。所以,為了父母,我們是不是一定要回國?是不是一定要放棄自己的幸福?文章火了之後,網上有不少人譴責女孩的行為。嫁給外國人,不恥!遠離父母,不孝!
咱先來說說「外嫁」這事兒。文章中的女兒求學期間找到了心愛的男朋友,想結婚,想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卻把老爸氣了個半死, 這養了20多年的閨女被一個自己連面都沒見過的老外哄走了,這哪能受得了。不排除有一些中國女性嫁給外國人是為了某種目的,但也不能說跨國婚姻就沒有真愛,女孩接受了西方教育,喜歡上了西方文化,交往了外國男友,相愛、結婚,何錯之有。
(圖片來源:千易時代)為何「外嫁」總被罵,「外娶」就總能獲得一片讚揚。還不是源於古板的思想作祟,中國女性嫁老外就是不恥,就是崇洋媚外。換個角度想,如果文章中的是個男孩,娶了個外國妞,是不是就不會有這麼多人罵了,反而還會覺得是一特牛掰,特光宗耀祖的事兒。因為娶和嫁即便都是喜事,但在一些中國人心中的意義永遠不會畫上等號。很簡單,男人和女人就不會畫上等號。
(圖片來源:騰訊網)再來說說不孝。文中的女孩和父親鬧得很僵,兩人也有一段時間不聯繫了。在小編看來,女孩的一些行為可以稱為不懂事,但至於不孝,那就要看如何定義這個「孝」字。
(圖片來源:新浪網)陪在父母身邊,時刻給予父母關愛,為父母提供富足的物質生活,這是孝。自己過得好,過得幸福,不給父母添煩惱,這也是孝。不少人會說,別忘了,「孝」字後面還有個「順」字。順從父母,遵循父母的意見也是孝。父親不圖兒女功成名就,只願不要遠走,留在自己身邊,即便不在同一座城市但最起碼沒有時差,能時不時地看得見、摸得著就夠了。養兒防老,也防寂寞。現在的中國,在實行計劃生育政策30多年後,產生了許多421模式的家庭,獨生子女的責任和壓力從一出生開始就已經形成。我們希望自己是獨立的個體,希望別人尊重去我們的選擇,但也擺脫不了需要承擔的責任,父母的愛和想離你近一些的渴望構成了一種甜蜜的負擔。
(圖片來源:RETIREMONEY)於是,我們中的一些人不得不做出犧牲,收回要邁出去的腿。可有些人不願意這樣,想為自己活一回,卻不得不承受來自父母的譴責。所以,我們覺得有點冤,有點委屈。這裡有人不免會說,你爸媽大半輩子都在為你活,為你的夢想買單,你卻只想著為自己而活,你太自私,太不孝。可有些人眼中的孝並非是一種投資後的回報,只是想自己過得幸福。或許有一種孝順,叫我想幸福給你們看。這邊再說兩句性別差異。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有過這樣的感受,如果是女生,爸媽特別希望你留在身邊;如果是男生,那你遠走異國他鄉或許會有情可原。有人總會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男孩子嘛,就要出去闖一闖。女孩子嘛,走那麼遠幹嘛,還不趕緊在身邊找個人嫁了。」面對這樣的邏輯,我只想問:「你現在還裹腳不?」不是宣揚女權主義,是想求個公平對待。父母老了,需要我們的陪伴和照顧,我們想追求幸福,卻要面對父母的不理解,背負「回報」的壓力。這樣的矛盾,相信不僅是這一家子有,而是會變成常態。
(圖片來源:康林仁和)都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首先得到父母的理解很重要,所以溝通必不可少,父母子女一場,沒什麼是不能坐下來聊聊的。父母會理解我們的夢想,我們也要試著理解父母害怕變老的心態,因為他們也曾年輕過,我們也會變老。相隔萬里的親情的確有些麻煩,但換個思路想,時不時地請父母過來玩玩,或是常回家看看也許能緩解不少。當然也不排除,找到了一個熱愛中國文化的洋女婿,今後兩人長居國內,皆大歡喜。此外,還是要對中國養老機構的完善充滿信心,到那個時候,養兒也不再是為了防老。
作者游宇明在《只能陪你一程》里說,「每一個人都只是穿插在他人生活中的一個片段,這註定永遠只能陪人一程」。無論是父母、子女、朋友亦或是夫妻,我們只能陪對方走一程。當孩子想要走自己的路時,父母也只能揮揮手說再見,尊重他們的人生選擇。
推薦閱讀:
※出國留學該如何選擇國家?
※越來越難!今年5月起,融入考試寫作又將有新變化!
※出國留學發現班裡都是中國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川普登基後對留學會有什麼影響
※Deadline在即!你的文書選校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