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同母異父,最後兄弟反目成仇,為何還聯合大戰蚩尤?
看到這樣的標題你是不是覺得很不服,考拉絕對不是瞎編亂造。因為歷史課本裡面沒有告訴我們,炎帝與黃帝還干過仗,只是說黃帝大戰蚩尤。所以,考拉結合其它史書自然要八卦一下。
盤古開天闢地
炎黃之間的戰爭
我們先來看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怎麼描述炎黃「阪泉之戰」的。《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道:「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在此通俗的翻譯一下,大意是這樣子的:在黃帝時代,神農氏族後代的影響力開始衰退,諸侯之間相互征戰掠奪,殘害百姓。而神農氏已經沒有那個實力去征討它們,所以黃帝操練士兵用武力,討伐哪些不順從不來朝貢的諸侯,所以各諸侯迫於武力,來歸順於他。在這些諸侯當中,蚩尤最為殘暴,沒人敢去討伐他。而諸侯當中的炎帝也在進攻欺壓其它部落,於是各路部落首領都歸順了黃帝。黃帝休養生息整頓軍隊,研究四季變化,種植五穀,安撫百姓,丈量四方的土地,教練熊、羆、辟邪、老虎等猛獸,於是與炎帝在阪泉一處荒野大戰,經過三次大的混戰,然後取得了勝利。
炎黃聯盟的阪泉之戰
炎黃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史記》中的諸侯,指的是部落酋長首領。其中,黃帝和炎帝同屬於少典族。
根據漢代賈誼《新書》記載:「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於涿鹿之野,血流漂杵。」這裡說炎帝與黃帝屬於同母異父的兄弟,但是戰於涿鹿之野存在爭議。
另據,《國語》記載:「少典娶有蟜氏女,而生炎帝,然則炎帝亦少典之子。」少典是一個諸侯國名,也就是部族名稱不是一個人名。《史記·五帝本紀》開篇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可見,炎帝與黃帝出自一個部落,那麼同母異父,不是不可能。
因為《史記》把黃帝作為中原之主,當然要把炎帝輕描淡寫,不過從其它史書還是有跡可循。
首先炎帝比黃帝要年長,這是肯定的,炎帝出生在姜水所以我們可以斷定炎帝姓姜,根據柏楊的《中國人史綱》我們可以看到,炎帝叫姜榆罔。根據《帝王世紀》記載,姜榆罔是神農族第七任炎帝,也就是黃帝時期最後一任炎帝。
神農氏族在當時應該是氏族聯盟老大,旗下包括很多部落,《中國人史綱》中柏楊說:「僅黃河中游跟汾水下游一帶,就有一萬個以上的大小部落。」
比如黃帝所在的有熊氏部落和炎帝所在的姜氏部落,都是屬於神農聯盟集團中的成員之一,而炎帝就是神農氏族聯盟老大的稱號。
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炎帝生於姜水,所以姜姓,名叫姜榆罔。黃帝生於軒轅之丘,姓軒轅,後來成長在姬水,所以叫姬軒轅。而兩人,就是少典氏族的子孫,炎帝是黃帝的長兄,而黃帝就是炎帝的弟弟。
堅韌不拔的炎黃後代
兄弟反目成仇的原因
炎帝姜榆罔是黃帝姬軒轅的長兄,出生比黃帝早,所以做了當時氏族聯盟神農氏的首領,也就是神農氏第七任炎帝。
在姜榆罔做炎帝的時候,神農氏族的影響力已經衰落了。集團內部經常內訌,炎帝根本無力平息集團部落之間的衝突。所以,黃帝在當時比較有智慧也可以說雄才大略,先用武力教訓了那些不聽話的小弟,把他們打得服服帖帖的。
雖然黃帝有心統一中原,但是有兩個比較有實力的部落他沒有把握戰勝,一個是蚩尤的九黎部落聯盟集團,另外一個就是炎帝神農聯盟集團。但是這兩個集團當中,蚩尤比較強大,黃帝也打不過,而炎帝屬於神農集團的老大,雖然比蚩尤弱那麼一些但是還有一幫小弟跟著他。所以,黃帝對這兩個集團,不也敢輕舉妄動,只有操練兵馬等待機會。
炎黃時期地圖
從黃帝時代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到,炎帝與黃帝在當時,已經受到了向西變和南邊擴張領土的蚩尤騷擾。另外,炎帝還與蚩尤多次交戰,多半吃過敗仗。而此時,集團內部又有分歧,炎帝也無法擺平,炎帝用武力征伐,有些部落就去投靠了黃帝。
旗下小弟要投靠別人,炎帝自然反對,放在誰的身上都咽不下這口氣。所以,炎帝只好通過武力解決的辦法,懲罰哪些不聽話的部落。做小弟的也不傻,於是都去找黃帝作為靠山。炎帝用武力,反而給了黃帝一個壯大隊伍的機會。本來黃帝的實力,不足以對抗炎帝,這麼多部落都來投靠他,黃帝自然就有了與炎帝較量的資本。
炎黃之間也許並無戰爭,但是,小弟都去投靠黃帝了,炎帝絕對不會善罷甘休。所以兄弟之間也因此反目成仇,戰爭一觸即發。
不過在開戰之初,黃帝應該警告過炎帝,或者說了一些和睦共處的好話,炎帝沒有聽進去。最後,黃帝被迫向炎帝下戰書,雙方在阪泉這個地方交戰。
雙方差不多打了三個回合,炎帝自然有點招架不住強大的黃帝軍隊。他知道,自己已經兩面樹敵,再打下去遲早會掛掉,於是向黃帝投降或者議和了。畢竟都是出自一個少典部族,就算不是同父異母,也是一個氏族的人。加上黃帝時代實行禪讓,誰有才能誰就當老大這理所當然。另外,神農氏族長期遭到蚩尤的騷擾,如果兩者聯盟,組成華夏聯盟軍,一起對抗東邊的蚩尤也順應了民意。
根據《山海經》的記載:炎帝被打敗以後,炎帝手中的將領刑天不服黃帝的領導,所以反抗黃帝,結果被黃帝砍了頭。所以有了陶淵明的《讀山海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膾炙人口的詩句。
雖說炎帝戰敗後,到底是投降了還是議和了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黃帝並沒有殺炎帝。畢竟當時的東邊存在一個蚩尤,要是炎帝在當時聯合蚩尤,中原的主人可能就不是黃帝了。所以,炎帝沒有這麼做,黃帝也沒有殺炎帝,雙方結成了華夏聯盟。
涿鹿之戰
華夏聯盟大戰就黎聯盟集團
電影《軒轅大帝》的劇情中我們可以看到,神農氏炎帝被蚩尤差點滅族,於是炎帝帶領族人順水投靠了姬水邊的有熊部落黃帝。炎帝幫黃帝製造武器,雙方經過準備,最後擒獲了蚩尤。據說,該電影諮詢了10多位研究黃帝的專家,才拍攝的。
不過,炎帝的武器在當時比較先進這是肯定的,畢竟繼承了神農氏族的一些傳統,加上經常跟蚩尤打仗,多多少少對蚩尤也了解一些。所以,黃帝在炎帝的建議下,擴充軍隊。過了幾年,雙方覺得時機成熟,華夏聯盟軍隊向才向蚩尤進攻,雙方在涿鹿這個地方擺開了龐大的陣勢。
由於黃帝時代人神不分,黃帝和蚩尤其實都是天神,雙方的部下也都是天兵天將。而蚩尤本身都是大力神,據說可以吞雲吐霧,手下也有不少的奇能異士,華夏軍隊在涿鹿九戰未取勝,而且被蚩尤施法困住了三天三夜。
後來,黃帝在大臣風后的建議下造了指南車,不僅走出迷霧,還直接打到了蚩尤的總部。蚩尤集團及其八十一個兄弟都被殺,有一部分族人成為奴隸,一部分被迫向西南遷,最後成立了三苗國。到大禹時期,三苗又被狠狠地教訓了一次。所以,又有一小股力量,差不多逃到了貴州一代,直到周朝文王時期,具有漢苗血統的鬻熊(Yù Xióng)投靠了文王。其孫子,被成王封為子爵,也就是後來的楚國。
推薦閱讀:
※一段被掩飾拋棄的歷史《泰景亨策》51
※黃帝戰蚩尤的真相
※做了一件壞事的好人該怎麼評判
※黃帝大戰蚩尤一共多少人直接參与?
※史前史·三皇五帝時期(二)——阪泉與涿鹿:兩戰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