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菩提心的作用:深心和迴向發願心

菩提心的作用:深心和迴向發願心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這三行經文一定要會背,要牢牢的記住。『發菩提心』,這是大乘。前面兩條沒有看到發菩提心,所以第一條是人天乘,第二條是聲聞、緣覺乘,第三條是菩薩乘。   菩提心,在本經裡面講,第一個是至誠心,就是真誠到極處,真心、誠心到極處叫至誠心,這是菩提心之體。菩提心的作用,對自己是深心,深心一般的解釋是好善好德,也就是清凈心,這是自受用。對待別人是迴向發願心,像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到最後所說的,我們應當把所有修的功德,從"禮敬諸佛,稱讚如來"一直到"常隨佛學,恆順眾生",統統迴向給一切眾生。這一條也就是《起信論》裡面所講的大悲心,大慈大悲,這是對人。換句話說,對自己要清凈,對別人要慈悲。所以是一體兩個作用,就是自受用與他受用,要發這樣的心。   大乘佛法以菩提心為基礎,所以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極樂世界。菩提心實在上說是相當不容易的一樁事情。我們一般待人接物都不是用的真心,所以誠意、正心都沒有,都是虛偽的、虛假的,這樣的心學佛成就不了佛法,充其量得人天小果很勉強,出世間法,不要說是菩薩,就是聲聞緣覺也不行,都得要用真誠之心。   學佛的人不要怕人家欺騙我們,我們對人家用真心。人家都是虛情假意對我,那我不是處處要上當吃虧?這個不怕,這沒有關係,我們雖然吃一點虧,將來能生佛國土,這個便宜大。如果我們現在想佔一點小便宜,我們後來虧吃大了,為什麼?後來是六道輪迴,是三惡道輪轉,這個虧吃得大,所以我們寧願現前吃虧,我們也不願意後來吃這個虧,這個利害得失我們自己一定要清楚明白。所以不管人家怎麼對我,我們對人用真誠。   在這一點,我們舉一樁很小的事情,往年我參加中國佛教會大專講座的時候,道安法師主持,老人家有幾點是非常難得,我很佩服他,他對於後學非常的愛護,沒有嫉妒心,這真正不容易。我們在一起上課的時候,那時候有這個現象,我上課,學生很多,差不多講堂都坐滿;老和尚上課,人就少了三分之二。我有一次去聽他的課,只有三十幾個人,我看了很難過。佛教會的講堂很大,裡面有三百個座位。所以我就跟老和尚商量,我說我們把上課的時間對調一下。因為以前我上上午,他上下午,學生吃了飯都走掉,所以下午沒幾個人。我說我們對調一下,老和尚上上午,我上下午。結果情形還是這個樣子,學生吃了飯才來,上午很少來,吃了飯之後,學生漸漸就來多了。可是老和尚對這一點不介意,不會說是你這年輕的小毛頭上課人這麼多,我這老和尚資格這麼老了,他們都不聽我的,他非常愛護我,一點嫌嫉都沒有,這點很難得,真正不容易。   還有一點,他的心量也是很大的。常常有人騙他,他圓寂的時候,我聽說欠了八百多萬的債,那個錢到哪去了?都是被人騙去了,可是被騙的人自己曉得。因為我有一次到他那裡去看他,正好有一位居士,那個居士我也認識,從他裡面出來。他就跟我說:"剛才那個人,你看到沒有?"我說:"看到了,過去好像他也到此地來過"。他說:"是,他來騙我的。"我說:"你有沒有被他騙?""我給他。"不止騙一次,再騙他,老和尚還是給他,可是那個人不知道,那個人以為老和尚不曉得又被騙了,哪裡曉得老和尚清楚明白,他還是照給他,這很難得。一般人被騙一次,以後曉得,你又來騙我,我不上當,我再也不會給你。他還是會給他,這個不容易,這是一般修行人很難得看到的。所以從這裡看到人家對人的時候,那個心量是真實的。"老和尚有沒有錢?""有。""再借我一點。"他只好借給他。他不能說你又要騙我,你問我有沒有?我說沒有。他不會說妄語,他還是老老實實說的,還是讓他騙,不過他心裡很清楚明白,這個錢借去不會還的。   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唯有真心才能成就真果,因真果就真,《楞嚴經》上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所以底下講『深信因果』。你要想好的果報,你就得修好因,這很重要。信因果,第一福、第二福裡頭都沒有講,把它擺在第三,你就曉得它是何等的重要。佛門裡面常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眾生一直到果報現前的時候才怕,那個害怕沒有用,你還得要受;菩薩曉得這個道理,所以菩薩畏因,果報現前他不在乎,對造因非常慎重。所以我們要造好因,造因從哪裡造?從起心動念之處,換句話說,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絕不起一個惡念,絕不起一個噁心。   所謂惡念,善與惡在佛法裡頭最低的標準,凡是對自己有利的都是惡,凡是對別人有好處的都是善,這是佛法里最低的標準。所以菩薩從來不為自己想,起心動念都為別人想,這個修行法確實高明。我們曉得佛法的成就必須要破二障,要斷二執,這兩種執著很難打破,第一個是我執,第二個是法執。佛在經上比喻小乘人破我執難,譬如四十里的瀑布,瀑流,一下把它截斷,叫它不流,這是多麼難的事情!用這個來比喻破我執之難。可是大乘法裡面這個方法很巧妙,不破,自然就沒有了,他用的這個方法就是叫你不要樣樣為自己想,樣樣都為別人想,念念都為一切眾生,久而久之把我忘掉了。別人有福,我自己當然享福,這是一定的道理。念念為一切眾生想,這是菩薩的精神,我們要想修學大乘法,要想學菩薩道,就應該這樣去做。相信因果是世出世間的真理,世間人常講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定有果報的。   佛法里也是完全講因果,你看《六祖壇經》,法達禪師見六祖的時候態度傲慢。見六祖,他要禮拜,禮拜的時候頭不著地。五體投地,頭著地,他禮拜的時候頭沒有著地。六祖看到了,看到之後,他拜起來之後就責備他,他說:你貢高我慢,你心裏面一定有值得驕傲的東西,所以你才那麼貢高我慢。就問他,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果然沒錯,被六祖看穿了,他念了三千部《法華經》,值得驕傲。《法華經》相當長,一天要是念一部的話,三千部差不多要十年,這麼長的時間《法華經》念得滾瓜爛熟,所以他很傲慢,瞧不起別人。六祖就問他《法華經》的大意,他答不出來,再轉過頭來向六祖請教,六祖說他沒有學過《法華經》,六祖不認識字,所以就叫他念,你念給我聽聽。他念到"方便品",六祖說不必念了,他說這部經是講一乘因果的,就把這部經的道理講給他聽,他聽了之後開悟了,開悟之後再拜就五體投地,沒有話說。諸位可以看看《壇經》裡面這些典故。   《華嚴》也是如此,你看清涼大師批註的《疏鈔》,"五周因果",所以佛法自始至終離不開因果。你修因才能夠證果,我們對於因果要深信,對於修因要明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曉得什麼樣的因是什麼樣的果報。凡是惡的果報,我們就決定不造那個因;凡是善的果報,我們希望得到,我們一定要修因,這個樣子才行。   講一個最淺的,有些出家法師,或者在家居士也一樣,對於教理學了一段時期,也相當通達,也很喜歡為人講,可是沒有法緣,就是沒有人聽,沒有人聽是果,因是你平常不肯跟人家結緣,所以你沒有法緣。結法緣是因,你講經很多人歡喜來聽是果,連這個都要注重。我們過去在台中跟李炳老求學的時候,他老人家就非常重視結緣,要我們跟道場大眾結緣。結緣的方式非常廣泛,譬如我們把講堂打掃得乾乾淨淨,桌椅排得整整齊齊,聽眾來坐得很舒適,這是跟他結緣。還有年歲老的,走得慢的,我們扶一扶他,招呼招呼他,也是跟他結緣;需要茶水的,我們端一杯茶水供養他,也是結緣,樣樣都要把他照顧到。我們那時候在圖書館是職員,雖然也聽經,但是一定要照顧大眾,所以與大眾結法緣。還有的,買一些糖果,在講經完了,散會的時候在門口散發,出來的人一個人分一點,許多人都知道結緣,所以在台中那個地方聽經,幾乎每天都會有東西吃,糖果、花生、香蕉、橘子很多,他們都是買了放在門口結緣,走的時候都會帶一點,與大眾結法緣,所以台中那個道場非常的興旺,有他的道理。   我們發心弘法的人,結法緣是念念不忘。我們到一個新的道場,當然一定先到大殿上拜佛,去拜三拜,我這個拜三拜就是結緣。我心裡發願,我第一拜,我希望我跟這個道場有緣,將來能到這個地方講經;第二拜,我發願與這個地方常住有緣,與此地住持、當家、住眾有緣,為什麼?他才會請我,要不然他不請我,我不能來;第三拜,與這個道場的信徒有緣,我到那裡講經,他們都很歡喜來聽。所以我那個拜三拜,我發的願跟別人不一樣,我發願是跟道場大眾統統有緣,所以每個人拜佛的用心、發願不相同。像這個都是知道因果,我們怎樣修因,將來才能得殊勝的果報。   底下這兩句非常重要。你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是修學大乘的條件具足。怎麼修法?要『讀誦大乘』,這是自利。這一條現在許多人疏忽,叫他念經,他不願意,他認為這個沒有必要,自己看看就可以了,其實他不曉得這一條的重要性。讀誦大乘實在講就是聽佛講經,要以至誠恭敬心來讀,實在說,比我們一般這些法師講經的受用還要來得大。怎麼讀法?還是像一般講經的場合一樣,讀的人在台上,如果我們選注子,連經文帶批註統統念,你每天念一個小時,那個感受不相同。本篇文章摘自輕鬆學佛法(www.qsxff.org)
推薦閱讀:

勸發菩提心集卷中
什麼叫「菩提心」?
如何發菩提心?
菩提心灌注在整個生命中
13附錄三 論發菩提心

TAG:作用 | 菩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