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評點史記人物:真實的姜太公遠勝過傳說

楊鵬評點史記人物:真實的姜太公遠勝過傳說

姜子牙的民間形象

大家好,這是掌上國學院「楊鵬評點史記人物」,今天我們講姜太公。

姜太公在中國歷史上很有名,可以說家喻戶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是一句流傳甚廣的歇後語,姜太公直鉤釣魚,釣上了周文王,這是中國古代成年人的童話,今天的人視之為市場營銷的高手。歷史人物中成神的人不多,姜太公是一個,因為《封神演義》這部小說,姜子牙成了道教神界的人物。

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

民間傳說姜子牙是元始天尊的小徒弟,奉師命輔佐周文王、武王討伐商紂王。伐紂成功後,姜子牙奉命封眾神,等分完眾神,姜子牙發現位置都已滿,自己反而沒有地方可封。 於是就坐到門楣上,當一個「監察神」。職責是防止個別神仙失職瀆職。百姓以為,春節貼「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把神仙界的紀委書記請到家裡,鬼神就不會找麻煩,就可以任性一點。

大約從中國明朝開始,中國農村興起一個習俗,在門楣房樑上貼一個對聯,叫「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意思是姜太公在此,大家可以隨便一點,就算做了犯禁忌之事,也不用擔心。因為姜太公是神仙界的監察神,相當於現在的紀委書記,他手上有打神鞭,那些失職瀆職的神,還有凶神煞神等見到姜太公都會迴避。中國的老百姓喜歡輕鬆一點,覺得把神仙界的紀委書記請到家裡,鬼神就不會找你麻煩。因為有特權人物可以依靠,人就可以任性一點,這是一種特別有意思的心理,中國的老百姓很會類似的禳解之法。

概括姜太公的民間形象,這是一個胸有大志但懷才不遇的落魄書生,早期生活很艱難,是倒插門的女婿。當過屠夫,賣過酒,都不太成功。被老婆給趕出了家門,並且譏笑他。後來直鉤釣魚釣上周文王,成為帝師,協助滅商建周,並且建立了自己的獨立封國:齊國。姜太公曾經慘到被老婆趕出家門,成功以後這位老婆來找他,他抬了一盆水潑在地說,「你能把水收回去嗎?」收不回去了,這就是「覆水難收」。這個故事正史裡面沒有記載,在傳說中有,這故事是為了告誡天下的女性,不要瞧不起窮困的老讀書人。在民間形象中,姜太公是大器晚成的榜樣,是所有懷才不遇的老書生們的勵志楷模。

姜太公的民間形象,主要是被明朝一個道士撰寫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所塑造的。姜子牙是《封神演義》的主角,主理封神大業。《封神演義》有很多電視劇和電影,騰訊推出的遊戲「封神英雄榜」也很火爆,在這些故事裡,姜子牙能量很大,後台很硬,是欽定的人生贏家。本課我們要講的姜子牙,既非小說形象,也非電影、電視和遊戲形象,而是歷史形象,我將儘可能還原歷史史料中的姜太公形象。

牧野之戰的敢死隊隊長

我分以下五點介紹他,第一,姜子牙是伐商的主謀;第二,他是牧野之戰周軍的突擊隊隊長;第三,他協助周武王祭祀上帝,宗教地位很高;第四,他建立了齊國,用道家的辦法治理齊國;最後,介紹他的天下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

首先,姜子牙是牧野之戰的首謀,核心的決策人。在牧野之戰前,周武王計划進軍,占卜以後不吉利,而且狂風暴雨已至。大家都非常畏懼,覺得進軍不妥。只有姜太公強力堅持勸武王進軍,周武王聽從姜太公的意見繼續行軍。原文是這樣的:「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強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於牧野,伐商紂。紂師敗績」。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記錄。起兵之前,人人緊張,而且占卜結果顯示不吉利,如果沒有姜太公的堅持,未必有後來的牧野之戰。

也許正因為如此,在牧野之戰中,姜子牙是衝鋒破敵的敢死隊隊長。我們來看《史記·周本紀》的記載:「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師尚父就是姜子牙,和百夫兩個人致師。什麼叫「致師」?「致師」就是作為敢死隊率先突擊。「以大卒馳帝紂師。」大卒就是精銳部隊,進攻商紂王的軍隊,「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一衝鋒,商紂王的前線軍隊就叛亂了,反戈一擊來迎接周武王,這個時候「武王馳之」,周武王開始向前進軍,商紂王的軍隊全崩叛了。

「致師」 就是兩軍對壘的時候,率先進攻的敢死隊、衝鋒隊。姜子牙率領敢死隊率先進攻,在《詩經》里也有佐證,《詩經·文王之什·大明》篇描寫牧野之戰有這樣的句子,「維師尚父,時維鷹揚」,師尚父,如同雄鷹飛揚在牧野戰場上。

姜子牙助力周武王滅商,這個勇士般的形象,與傳說中姜子牙70歲或者80歲在河邊使用直鉤釣魚、吸引周文王的老書生形象太不一樣。周文王大約在公元前1056年去世,而牧野之戰發生在周文王死後的公元前1046年。也就是說,如果姜子牙在70歲見周文王,那麼到牧野之戰的時候他就80多歲了。如果是80多歲見到周文王,那牧野之戰時他就90多歲了。一個八、九十歲的老頭,還能率領敢死隊衝鋒、如雄鷹飛揚在牧野的戰場嗎?有一些專家研究姜子牙的年齡,認為他大約是在40歲左右見周文王,在50歲左右參加牧野之戰。不存在七八十歲了「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故事,這種傳說是那些不得志的老書生的自淫。能成大功得有點敢死隊精神,不是搖搖頭出幾個主意就行的。

姜子牙不僅是周伐商的總參謀長,還親自去殷商當間諜,這可能與他曾在商紂王手下工作過有關係。滅商以後,周武王分封功臣,師尚父為首封,第一大功,首先受封。

大家請看姜子牙的形象,第一他是伐商的主謀,第二他是牧野突擊時敢死隊的隊長。這個形象比較豐富,他不僅是謀士,而且是敢死隊隊長。

協助武王祭祀上帝

下面我們講他協助祭祀上帝的事,史書記載中姜子牙的第三個形象跟宗教祭祀有關,他是周武王祭祀上帝的重要助手。

姜子牙宗教地位非常高

在武王登基的祭祀之中,太公望負責牽牛。太公望輔助周武王祭祀,這是王以下最高的宗教地位,事後太公鑄「天亡簋」紀念。

《逸周書》和《史記》都有記載,周武王的登基儀式時獻祭上帝,有四個人配合武王獻祭,一是「毛叔鄭奉明水」,毛叔鄭拿著清水。「衛康叔奉布茲」,布茲就是草席,衛康叔拿著草席。「召公奭贊采」,贊采就是拿著彩帛,捧著彩帛,一般彩帛要披在牛身上。「師尚父牽牲」,師尚父姜子牙牽著一頭牛。也就是說,登基為王要奉獻犧牲給上帝。要宰殺牲口,主要是黑牛,姜子牙是負責牽這頭黑牛的。我實在找不到中國畫家所畫的牽牛祭祀上帝的場景,就用了古希臘的一個雕塑,這也是牽著牛去祭祀。《史記》記載這些祭祀的細節,誰捧水,誰拿草席,誰拿著彩帛,誰牽著牛。為什麼細節這麼重要?我們今天可能不太理解。毛叔鄭、衛康叔,這兩人是周武王同父同母的親弟弟,召公奭是周武王同父異母的哥哥,參與宗教儀式的四個人里,三個人跟周武王是血親關係,只有師尚父不是血緣親屬。最重要的四個人裡面,只有師尚父一個人非王族。師尚父能成為周武王登基時候的祭祀活動中的一員,可見他有著非常高的宗教地位。

另外還有一個證據,就是西周初年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青銅器,我們在講周武王的時候講到過,叫做大豐簋,又叫天亡簋。這是西周初年周武王時期一個重要的青銅器,它裡面記載的內容是有一個叫天亡的人,協助周武王做祭祀活動。其銘文為:「天亡又(佑)王,衣祀於不(丕)顯考文王,喜事上帝」。「天亡」這個人配合周武王做完祭祀上帝的活動,並且得到周武王的封賜,做了大豐簋來紀念這件事。近現代有一位重要的古文字學的權威,叫於省吾。他認為大豐簋裡面的「天亡」這個人,就是太公望,即姜子牙、姜太公。為什麼姜太公要做這麼一個青銅簋來紀念這次祭祀活動呢?因為周武王祭祀上帝,配祭周文王,太公望輔助周武王祭祀,這是王以下最高的宗教地位,而太公望本身不是王族,所以他特別感謝這種認同,製作天亡簋來紀念這件事。

可見,姜太公的第三個形象,是周武王的最高助祭,祭祀過程中的最高助手。左傳上說:「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在姜太公那個時代,一個人的地位由「祀」與「戎」所決定、也由「祀」與「戎」來標誌。姜太公無論是祭祀權力還是在軍事方面,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的軍事功勞和宗教地位,都是非常高的。

以道治齊

姜太公的第四個形象就是「以道治齊」,用道家思想來治理齊國。姜太公的封地在營丘,現在的山東淄博一帶。他是周朝的開國太師,同時受封於齊,建立了自己獨立的國家,並且把齊國發展成了大國。姜太公用什麼樣的治國理念治理齊國呢?就是後來道家黃老學的治國哲學,大體是道家和法家的結合,用不干預來釋放社會的活力,用法律來維持社會秩序。

太公以道治齊

《史記·魯周公世家》載: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周公嘆曰:「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至國」,太公到齊國,「修政,因其俗」,管理政治,順著當地老百姓自己的風俗。他沒有搞什麼移風易俗,順著你的風俗來。「簡其禮」,他沒有在齊國搞禮教,而是順其自然。「通商工之業」,因為那個地方農業條件不好,他就鼓勵商業和工業發展,「便魚鹽之利」,利用靠近海邊的便利條件,發展漁業和鹽業,推動市場經濟發展。「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齊國經濟繁榮,人很自由,又有法制秩序,所以四方的人都湧向齊國,齊國就發展成了大國。

後來《管子》一書,大體繼承了姜太公治理齊國的思想,基本上是道家加法家,用今天的話說是自由加法治。在北方,山東人富有商業傳統,這是從姜太公開始的。西周崩潰以後,東周王朝建立。東周以後周王室已經很衰弱了,齊國發展成了春秋五霸的霸主。但齊國依然是「外攘夷狄,內尊天子」。如果沒有齊國對周王室的支撐,東周王朝沒辦法延續五百多年。

姜太公跟周的關係太密切,姜太公是周朝的開國太師。他的女兒嫁給了周武王,他是周武王的岳父,他的外孫是周文王,重外孫是周康王。在齊國的傳統中,他們跟周王室是一家人,是一體的。後來雖然齊國發展壯大、周王室衰落了,但齊國並不去欺負周王室,依然是「內尊天子」,維護周王室天下共主的地位。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

我們最後來看一下,姜太公的天下觀念。姜太公是一位重要的理論家、思想家,有一部重要的兵書《太公六韜》,托在姜太公的名下。雖然只是兵書,但裡面有道家的天下觀,這種思想跟姜太公的思想傳統是有關聯的。我們來看一下。周文王見姜太公請教治國之道,姜太公是這麼回答他的:

太公六韜

《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內容主要是太公和文王、武王的對話。開篇就表達「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觀念。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所謂「擅」就是壟斷,誰壟斷天下的利益,就會丟失天下。

「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他對「仁」有自己的理解,能夠跟人共享財富,這就是「仁」。

「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他講的「德」, 可是得救人,救人急難。

「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什麼是義?「義」就是跟老百姓想的一樣,順應民心。

「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什麼是道?什麼是行道?能夠帶來利益,這就是道。

「道之所在,天下歸之。」哪兒能夠生出利益來,天下就歸向哪兒。這樣的思想確實是道家的思想,順應天下百姓的訴求,順勢而為滿足百姓的需求。

這不僅僅是兵書兵法,其天下觀的核心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顯然他反對一個人或者一個家族壟斷整個國家、佔有整個國家的利益。他有一種中國式的民主理念:天下屬於天下人。因此,要按照天下屬於天下人、天下人共享天下之利的原則來構建國家的文化和制度。

好,我們回顧一下歷史上姜太公的真實形象,第一他是伐商主謀;第二他是牧野戰場上的敢死隊隊長;第三他是周武王祭祀上帝時非常重要的助祭者,宗教地位很高。第四他治理齊國是順應民心,順應百姓的慾望與百姓共利,以道家的原則來治理齊國。當然,他的天下觀念就是,天下屬於天下人,而不屬於某一人,不屬於某一家族。這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蠻有突破性的天下觀。

姜太公我們就講到這,下一節課我們講西周第五位君主周穆王,這是個特別喜歡戶外活動、滿世界去旅行的周穆王。敬請期待。

*來源:「掌上國學院」微信公眾號(sinoacademy)

作者:楊鵬,著名學者,哈佛大學亞洲中心研究學者。著作有《成為上帝》、《東亞新文化的興起》、《老子詳解》、《上帝在中國源流考》、《為公益而共和》,2016年在美國出版《DAODEJING》英文譯本。

推薦閱讀:

【虞山舜水】虞舜傳說(1)
「青鸞火鳳」的傳說
【端午】十大傳說:屈原為什麼投江?
「二百五」的由來傳說
酒窩的傳說

TAG:史記 | 人物 | 真實 | 傳說 | 史記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