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家是獨裁者的天敵
1934年,義大利的「兒童之家」被全部強制關停。第二年,德國和奧地利做出了同樣的動作。
這是罕見的,在人類歷史上,似乎還從未曾出現過對兒童學校進行如此毀滅性打擊的政權。而此時,距離福祿貝爾在德國勃蘭根堡創建第一所幼兒園不過剛剛將滿一個世紀。
這一切都是因為蒙特梭利。
第二次大戰前,雖然蒙台梭利在義大利的實驗學校里,曾接受墨索里尼政權下的義大利政府資助。但當蒙台梭利看到自己的學校兒童也和青少年一樣接受統一的法西斯制服時,她覺悟到與這樣的政權結合是錯誤的。
蒙台梭利不願與墨索里尼妥協,把孩子如同士兵一樣訓練,這有違她的原則。
既然她不願改變自己的觀點,那麼得到這樣的結局就理所當然了。
兒童的心理問題不是醫學問題,而是教育問題
1870年,蒙特梭利出生在義大利,此時這個國家剛剛結束幾個世紀的分裂和殖民統治,完成了統一。
她按自己的興趣,成為羅馬大學醫學院的第一名女學生,並於1896年獲得博士學位。隨後羅馬大學醫學院聘請她成為精神病診所的助理醫生,主要治療身心缺陷和精神病患兒。這成為她進入兒童教育的契機。
1898年,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漸漸形成。她在都靈召開的教育會議上發言說:「兒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問題,而不是醫學問題,教育訓練比醫療更為有效。」
在這種理念下,蒙特梭利獲得了一定的名聲。政府委任她在羅馬建立一家國立特殊兒童學校,收容精神病患兒共22名,由蒙特梭利主持教育訓練和實驗研究。
她每天早晨8點到晚上7點幾乎全部和兒童在一起,一邊教學,一遍記錄,晚上整理材料,進行分類、分析、比較和總結。
全部身心地投入在兩年之後得到了回報:這些兒童學會了日常的基本技能,在政府的監督下通過了與公立學校同等的考試。這成為一個奇蹟。
但蒙特梭利卻想:如果這些兒童能達到正常兒童的水平,那麼公立學校的兒童去不能達到更高的水平呢?
為了圓熟自己的理念,1901年,她離開了特殊學校,再次進入羅馬大學哲學系研究哲學,並廣泛閱讀了誇梅紐斯、洛克、盧梭等人的教育名著。
1904年-1908年她擔任羅馬大學人類學講師,頻繁去學校調查,最終寫成《教育人類學》。
1906年,有一個叫做「羅馬住宅改善協會」的慈善機構提出一項計劃,蒙特梭利接受了邀請,答允提升改變羅馬貧民窟的幼兒學習。
第二年一月,蒙台梭利在義大利貧窮的羅馬聖洛倫佐貧民區創辦了第一所「兒童之家」。免費接納3到7歲的兒童,聘請住在附近的老師負責教育與管理兒童,蒙特梭利除指導、設計和組織一切教育和訓練之外,還負責教師的培訓。因為設立在公寓大樓地步,也通常被稱為「樓內學校」。
這成為她人生中的重大轉折,並最終形成了蒙特梭利教育法。而這也是她的兒童之家被法西斯趕盡殺絕的動因。
只有獨立的人才能享有自由
蒙特梭利認為,只有獨立的人才能享有自由。
兒童的好動性是他的特色,大人不要橫加干涉或禁止,師長千萬別「指揮」或「命令」孩子,要讓他自己指揮自己,自己聽從自己的命令。
尊重兒童的獨立性,兒童就能自然的活動他的筋骨,健康的身體隨之而至。
但蒙特梭利也認為,尊重兒童的獨立性,並非讓他為所欲為,也不可讓孩子以為安靜、順從、聽話、被動就是好事,而活動或工作就是壞事。
因此蒙台梭利的教學法強調兒童主動探索,她設計或製作許多教具,甚至鼓勵孩子盡情的遊玩及操弄,認為由此學習就是對兒童最大的尊重。
她希望她的教師團隊不要「主動」的想去「教」孩子,只要做個「旁觀者」來注視孩子的一切行為就好。因為蒙台梭利方法的真正老師不是教師,就是兒童本身。
在這一點上,蒙特梭利認為,成人應謙卑的確認,其實自己並不能完全等同於孩童。
比如,蒙台梭利發現兒童的行為特徵之一就是秩序感。一般成人看到孩子的房間或遊樂場亂七八糟,把玩具或紙屑丟的滿地都是,就會相當頭疼的去怒斥,甚至認為這是孩子的嚴重教育問題,想辦法要及早培養孩子整齊清潔的習慣。但蒙氏卻看到,小孩之所以無法將屋內安排得井然有序,始作俑者是大人。兒童本有順乎自然的秩序感,它所做的正是遵循這種天性,只是大人以「權力」予以弄壞而已。
總體上,與傳統教育強調「群性」不同,蒙氏注重的是「個性」。這在相當程度上形成了蒙特梭利教育的四個特點:尊重兒童獨立性;注重肅靜與活動;強調精神勝於方法;個人自由先於社會紀律。
1932年,蒙台梭利在向英國蒙台梭利學會發表的文章中強烈痛責孩童受束於大人,甚至比奴隸及工人都不如。這種觀念貫徹終身,她在各種場合不斷強調:「解放兒童,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因此,兒童個人自由,永遠應列為優先考慮。」
人性的九大理念
蒙特梭利教育思想的結晶和集中體現,概括起來包括九大方面:
一、「工作」是人性的表現,也是人性的特徵,只有人類才具有這種能夠「開創生命、發揚生命」的特性。
二、孩子喜歡「工作」甚於遊戲。
三、「獨立」是兒童成長的主要目的,也是成長的必要條件──孩子們渴望擺脫大人的擺布和干涉,而自己發展他的生命,成為一個未來的強人。
四、孩子能夠自由選擇所能、所喜的事物來探索,才會有興趣學習,也才能產生學習意願。因為兒童們所選擇的,一定代表著他們內在有某種特別的需要和興趣。
五、幼兒的成長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在生命的開始就已經存在。在這偉大的規律中,幼兒個體為了成長,會不斷地顯露出「內在需要」來,驅使著幼兒主動地去接觸環境,以滿足成長的目的。
六、「適應環境」是幼兒一切智能成長的原因。
七、兒童在智力的發展上,有各種官能的「敏感期」出現,在特定的敏感顯露期內,官能如果能夠得到「及時的」滿足,就會快速的發展。當然這種敏感顯露時間的長短和出現的遲早,是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的,也無法使之提前或延遲,因此也就成為幼兒教育所重視的「個別差異」理論的根據之一。
八、說話和閱讀都是自發性行為,有其一定的發展規律,而且孩子書寫行為的發展其實早於閱讀。
九、獎懲對幼兒的學習不能產生「誘因」,不但無效,而且有害。
所有這些思想歸結於一點,就是蒙台梭利所認為的,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追求孩子的行為和思想趨向正常,使教育呈現全面性的秩序化。
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以往孩子的缺點:雜亂、不聽話、自私、吵鬧、心神不定、幻想、愛說話、撒嬌、貪玩、模仿、好奇心等,轉而成為一位具有自我統御能力、有自信心與安定感、誠實、慎重、不使自己犯錯、品格優良、富於正義感、擁有自發性紀律、在自由中守規律、聽話、懂禮貌、能夠正確使用自由、守規矩的好孩子。
蒙特梭利教學法及四大特色
蒙氏教育法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人類發展模型以及建立在這個模型之上的教育方法。
那個模型有兩個基本元素。第一,兒童和待成年者通過與環境互動,由此參與心理的自製。第二,兒童尤其是六歲以下的孩子,擁有天生的心理發展之路。
以她的觀察為基礎,蒙台梭利相信在一個根據這個模型準備的環境里,並在自由狀態下選擇、可以自由地行動的兒童,將會自發地達到最佳發展。
蒙氏教育法的特色在於強調獨立、有限度的自由和對孩子天然的心理、生理及社會性發展的尊重。
在蒙式學校里,你看不到傳統教室排列整齊的課桌椅;孩子們不是坐在椅子上聽課,而是自由穿梭於一個特別為孩子設計、布置得像「家」、大多是木地板的寬闊教室中。
孩子們經常專註操作自己的教具,教室沒有喧鬧聲,呈現出的是祥和平靜的教室氛圍。
在教學上,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特色有四個:
一、不分科教學,主張從生活中學習。
蒙特梭利認為,幼兒有很強的內在能量與吸收能力,只要提供適當、設計過的環境,他們便能自動自發學習。
因此,蒙式學校沒有「語文課」、「數學課」等分科課程,蒙特梭利的孩子是從生活中學習。
二、使用特製教具來「工作」。
蒙式學校一般都具有一整套擺在矮柜上依兒童發展階段設計的特製教具,孩子可藉此循序漸進的學習。
教具共分五大類:「日常生活」、「文化」、「語文」、「感官」與「算數」,孩子可以自主選擇教具來進行「工作」,練習大小肌肉的精細動作。同時透過不斷重複自我修正,從練習中獲得專註,從完成工作中學到負責與自信。
三、混齡教學。
蒙特梭利將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放在一起學習,就像真實社會的縮影。因而大孩子有機會引導照顧較小的孩子,較小的孩子也能學習在團體中如何尋求協助。
四、老師必須經過蒙特梭利特殊訓練。
蒙特梭利有句名言是「跟隨孩子」(follow the child)。蒙式老師是類似指導員的角色,孩子工作時老師在旁記錄觀察,不會隨意打斷工作,只在需要時介入。
老師要熟悉每個孩子的學習進度,可引導孩子從事適合其發展階段的工作。因此,蒙式的老師必須經過嚴格訓練,除了教具示範操作以外,還要不斷學慣用謙卑尊重的態度引領孩子。
老師的主要工作是協助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讓孩子有能力照顧自己、他人和環境。
蒙特梭利的三要素
蒙氏的課程教學可以劃分成三個要素:一為預備的環境、二為指導者、三為教具等。三個要素分別代表頭、胸、腹等聯成一體。
論及蒙特梭利的教育,就必須提及她的教具,提教具又必須提環境和指導者。
所謂預備的環境,在蒙氏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了教室及戶外的環境,兒童的組成等。
蒙氏曾指齣兒童是個精神胚體,需要有自己的特殊環境,在此環境下孩子可以自由享用,沒有任何一件物質會傷害他。個體與環境間會有一種交互作用,孩子就在這種互動中塑造自己使自己完美。
例如,在室內之空間需要能容納所有的蒙氏教具,而且要很容易以及方便孩子之取用。蒙氏強調教室用的櫥櫃設計要高低適合,可以適應學生的使用。櫥櫃、適合孩子的桌椅以及沙發等要輕且是一孩子可搬動的。其顏色要衛生並讓孩子容易清洗。
柜子要長及低並有門,以便儲存教具並便於孩子的取用。每個孩子要有自己的柜子以便置放自己的東西。如果懸掛孩子要看的物品,一定要掛在孩子眼睛等高的位置。
總而言之,所有的環境都應以兒童為中心,不能用大人為主的眼光來布置。
蒙氏教學不以教或灌輸為中心,因此蒙氏教學者不稱為教師而稱指導者。指導者有其重要使命,那就是幫助兒童生命的成長。兒童需要大人的引導,其發展有其自然法則可依循或限制。
因此,指導者之導引需要因應自然法則,應以一種謙卑與仁愛之心,尊重兒童、了解兒童並向兒童學習。蒙氏曾經說過,孩子是大人的老師。
所謂指導者,她的身分是一位觀察者。蒙氏經常指出幼兒教師需要知道如何觀察幼兒,觀察時等待是教學者的名言。
指導者也是兒童的解釋者。因此他必須是真實地、確切地瞭解兒童,並設法適應其需求,如此兒童才會主動尋求指導者的援助。
指導者是環境的預備者與保護者,指導者有如兒童與環境間的橋樑,不僅要為兒童準備適合其發展的環境,而且也要能保護此環境,使兒童免受害或干擾。
蒙氏曾說,指導者應預備一個可滋養兒童正常發展的環境,並保持其清潔與秩序,當兒童專心工作時,指導者就不可以去干擾他;當兒童干擾他人時,指導者就應去打斷它。要像一個兒童的守護神,保護著孩子內在的生命之火,因一旦火焰熄滅便永遠不會再發亮。
指導者也是兒童的示範者,兒童則是吸收者與模彷者,指導者的任何言行舉止都會無意識地影響兒童。
蒙氏曾說,指導者是兒童世界中最重要的部份,其儀容是獲得兒童信心與尊敬的第一步,指導者應具吸引力令兒童喜愛;指導者也是學校與家庭、社區的聯絡者及溝通者。
隨著時代不同,蒙氏課程教學的教具仍然在不斷發展,根據 AMI 蒙特梭利國際學會指定的一家荷蘭生產教具公司蘭寧惠斯目錄,現今大概有 349 種之多,但實際上不再是由蒙特梭利本人親自創發了。
教具根據蒙特梭利的理念,分為「動手教育」、「感官教育」、「語言與知識」、「自由」、「書寫」、「閱讀」、「算數」以及「品德教育」等八種。
一般來說,達成這三要素,才是蒙特梭利學校的一個完整架構,為了兒童的愛與自由,每一步都需小心謹慎。
焚書
在墨索里尼政府下令關閉義大利的所有蒙特梭利學校,並查禁蒙特梭利的著作之後,她逃往西班牙居住,隨後到荷蘭定居。
1935年,納粹德國、奧地利和義大利也關閉了蒙特梭利學校,燒了她的書。
等到蒙特梭利再度回到義大利時,已經是1947年了,她年近八十,五年之後就此逝世。
她留下了豐富的教育著作,在世界影響巨大無比,但這位虔誠的天主教徒最終沒有看到蒙特梭利理念在世界各地的風行。
推薦閱讀: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有感
※爸爸在家做到這6點,你的孩子絕對有出息!
※海梅斯·埃斯卡蘭特?
※如果只用一個稱謂,陽明先生一定希望後人這樣銘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