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的天空】之(二):修行的見地

修行的見地

毗盧遮那阿貝迦那伽羅仁波切

以看似造作的方式開始修行,

可逐步達到離戲的智慧自性;

因無修的借口而放棄實踐,

最終會在沒有休止的輪迴中沉淪。

把握好自己的心,

只要藉助非常簡單的方法,

就能夠見到,

自性的天空。

佛法就像一塊透明的

玻璃,其本身沒有顏色

我們目前想要正式進入修法之前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對於專注或者禪定的把握,定力就是建立在定見上,沒有定見幾乎是不會有定力的,定見就是一個毫不動搖的認知。一定要認識到這些,修法不是光憑念誦和觀想,無論你念得多麼完美,遇到事情的時候,其實很可能該是什麼樣還是什麼樣。雖然把同樣一張佛相擺在面前,但每個人的領會卻各不相同。

為什麼呢?因為人的背景不同,咱們輪回以來每個人的習氣不同,會導致對同樣的事情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即使是一尊完美的佛像,有的人看到完美,有的人卻認為這不是他需要的完美。吃東西的胃口也不一樣,這都是習慣的問題,因為這個緣故,會導致在認知上也會有差別。因為咱們是按自己的經驗來認知的,畢竟你要說服的是自己,所以自己能否接受,建立在自己對事情的一些態度和背景上。都是愛看動畫片的人,看到動畫片會有一種共識,心裡會認為這是輕鬆、活潑的;如果不喜歡看的人,都覺得這是哄孩子的、故意編造的無稽之談。大多數男子喜歡體育、戰爭片,而女士則未必喜歡。即使是愛情片,也有人不喜歡看,覺得膩膩歪歪、黏黏糊糊的,沒有意義;而喜歡的,不僅喜歡,還會奉獻大批的眼淚。這是因為人的背景不一樣。

修行佛法的人當中也有差別:有的人是因為感覺到痛苦了,想要出離;也有一部分人覺得看到學佛特別清淨,就學了;也有人是因為對某些講法者外表的喜愛而追隨的,這雖然頗有追星族的嫌疑,但是作為接近佛陀智慧的開始,也是無可厚非的。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出發點,這些出發點不能說正確或錯誤,只能說自己思維背景不同。佛法像什麼?佛法就像一塊透明的玻璃,其本身沒有顏色,如果在背後放一張白紙,它就成了白色,放一張藍紙,它成了藍色。這是根據每個人思維背景的不同而不同的,但是就佛法本身而言,是永遠也不會改變的,而真正的智慧,也只有我們看破、放下自己的思維習慣之後,真實面對智慧的本質的時候,才能夠如實地領會。

把習氣強制地

扭轉向無執的智慧。

咱們現在嘗試著領會的時候也是如此,平常修法不需要非得執著要讓觀修非常清晰,比如觀想文殊菩薩、觀音菩薩、金剛手菩薩,這樣也不清楚,那樣也不是很清楚,該怎麼辦啊?其實這就會被假相所迷亂,密法中雖然有一些觀想的方法,但對於為什麼觀想的目的和方法,是要通過很多角度來分析的。《前行》中的觀想,主要是強制地扭轉自己不淨的習氣,因為咱們現在眼裏這個四大假合的世界,是由煩惱執著的業力延續所生的,其實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切都是業力的幻現,所以我們和環境之間會是相互的、有障礙的、不自由的、被它束縛的,就像房子,不管你執著、不執著,你只要在房子裏,就受到它的空間和佈局約束,不是自由的。如果你抱著這樣的執著,那麼就會相續地使自己的心裡加強了輪回的意識,這就是輪回的背景。我們通過觀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這一切全部都是幻化的佛世界,就會對外境的貪執起到一個淨化的作用。自己的心不隨外在的習氣,這是逆轉輪回的做法。然後,將對於人高、矮、胖、瘦、美、醜的執著,就像前行裏講的,「一切都觀想為上師之身的轉變」,比如是鄔金蓮花生上師,或者修行本尊所提到的本尊幻化,當你這樣觀想的時候,就會完全斷棄對於人的分別念,這是一種平等心和智能的標誌,也是能轉化習氣的殊勝方法。然後從身體上觀修,比如觀想空行、本尊,或者任何一種形象的時候,強制地轉變對自己身體的執著,這是斷棄身執的業力,把習氣強制地扭轉向無執的智慧。

我們要堅定地認知這一切顯現

都僅僅是空性中的影色而已。

念誦可以改變語言的習氣,心中的觀想和對空性的修行,全部是對心的一種訓練,所以通過強制地訓練而改變,這是一種對於外境的改變,通過這樣的改變而達到嫺熟而準確的認知之後,那就能強制地改變自己內心深處的心念。但即便如此,還不能達到解脫的目的,因為這種強制,僅僅是入手的方法,要想達成解脫,就必須要知道它的表法:

觀想一位本尊,這是有表示的,它不是實有的形象,如果你把它執著成實有的時候,就等於增加了一種新的習氣。哪怕你觀想的是文殊菩薩,當你觀想,並且非常確信自己就是文殊菩薩的時候,你只要認為這個形象是實際存在的話,這都可能造成「我是文殊菩薩」的煩惱、執著和妄想,而這種妄想並非我們所說的本尊天慢,因為無實才叫天慢,也就是觀想出來的是空性的、清晰而虛幻的,清晰,卻不執著它。為什麼呢?為了超越物質四大對我們障礙的緣故,我們要堅定地認知這一切顯現都僅僅是空性中的影色而已。但是如果執著它的時候,空性的影色就會成為我們執著出來的實際存在,這不僅沒有淨化我們執著的習氣和假相,反而增加了另外一種強有力的執著和造作,導致更加難以抵擋的業力!所以,只要是執著,觀想任何事物都是有誤區的。

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

不要被實有的實執所擾亂,這就是行。

任何佛像都有表法,比如像文殊菩薩,報身裝飾表示福德圓滿,也是智、悲、能圓滿的標誌,顯現圓滿報身相是佛陀究竟了福德資糧的表法,他顯而無自性,就像鏡中的影色。不執著地觀想,是被智慧所攝持的,這是我們建立圓滿智慧資糧的緣起。五佛冠,表示佛陀的五智,五種智慧對治的是五種煩惱,其實五智就是一個智慧,只不過用五種來表現五種方面而已。文殊菩薩手持青蓮花,青蓮花是文殊菩薩的一個標誌,表示出離輪回的智慧;另外一隻手拿著劍,劍是斷除煩惱的銳利智慧。觀想觀音菩薩,四臂是佈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的意思,水晶珠表示自性無垢,合掌中有摩尼寶,表示我們心中的覺悟才是真正的智慧精華。

修法的時候,瞭解了表示的內容,就不會有對外表的特殊執著。雖然我們觀想得非常細微,乃至連每一個毛孔都要觀想得清晰可見,但這樣觀想僅僅是一個緣起,這種緣起是能夠淨化我們自己的身體和心靈的執著,並且建立未來能夠圓滿成就佛陀美妙色身的緣起。如果這樣,建立在瞭解上的修行,都是定見的支分;有了這種認識之後,再做精進的修行,才能找到真正有益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自己想方設法地讓自己的心停留在這件事上,不斷地停留,然後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不要被實有的實執所擾亂,這就是行。而通常任何時候都要去憶念這個認知,保持警醒,就是所有修行的總綱。


推薦閱讀:

空性與性空的區別聯繫?
如何證明自性空?
陳兵:慧思大師論自性清凈心的修證(一)
夢參長老:自心念自性佛

TAG:修行 | 天空 | 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