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靜功與中醫、氣功、太極的關係

一、意念靜功中醫機理

意念靜功通過太極與人體經絡、穴位結合練功實踐,可豐富對人體機體陰陽、臟腑、經絡、氣血及氣化中醫基礎理論的理解。通過實踐概括為:調神練意的過程或方法,運用太極平衡陰陽,曲線意念針灸穴位,達到疏通經絡,從而調整臟腑、增強氣化、平衡陰陽、調和氣血、培育真氣,產生養生益智、祛病延年的功效。

1、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通過以「意」通「經」,以「經」通「絡」,從經絡這一生命的本質著手,鍛煉時靜心松體,元氣方充盛,使氣血充養,運行,擴大疏通瘀阻的經絡的範圍,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充養。練功經絡傳導與氣血的流動相得益彰。

2、平衡陰陽,調整臟腑:太極平衡陰陽有廣泛調節作用,可通過一定的功法,調節不同狀態,比如,對高血壓和低血壓病人,「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靜功鍛煉可使兩類患者血壓均趨向正常水平。通過練功使心神安寧,可協調臟腑的功能,使臟腑各安其職。臟腑功能得到調整,相應的病症也得到改善。

3、培養真氣,增強氣化:意念靜功鍛煉調心凝神,調整臟腑功能,增強了氣化,培養了真氣,使「精」足、「氣」充、「神」旺、身體健康。氣功治病強身作用,很大程度通過培補元實現。《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講:「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便是本功培補元氣機理概括。

二、意念靜功與氣功的異同

共同點是通過意念達到調和陰陽、臟腑、經絡、精氣神、氣血及氣化,與中醫基礎理論相吻合;

不同是氣功重在氣的運行,太極拳重在導體致柔,引體致和,意念重在意識走向是靜功,是智慧的修鍊,悟性的閃光,與中醫經絡、穴位、臟腑、氣血等結合密切,無需運動,是歷代丹道修鍊基礎法門。

三、意念靜功的易學理念

太極導引養生,須對太極動態曲線、多維立體認識開始。

太極的認識,易傳」「繫辭」中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一陰一陽謂之道」等說。

太極存在於人與自然、宇宙的運動規律中,陰陽無處不在,太極無物不包。任何事物都可以在太極系統或太極曲線的框架內得以解說。太極是形而上的,可有形,可無形;可動,可靜;可立體,可多維。小則可放之於事物的甚微處,大則可放之於四海、宇宙中。

概括上述理念,可以發現,是形而上的論述,是從心、意念、感官、感應等出發認識太極,大有「心有多大,太極就有多大」之意;規律揭示,即事物中太極是客觀存在的,並在事物與事物之間有著普遍的聯繫。同時,通過養生實踐,太極曲線與意念的同步運用的養生方法,能較系統、完整地領悟、理解易學家對太極的論述。


推薦閱讀:

再談臨界態(轉自雷世泰)臨界放在足跟是對的而且始終在足跟移到湧泉的只是意念和極少的力不影響重心這才能保證徹底的單重和一軸到底
談太極拳的意念、雙重和呼吸——名家講堂趙幼斌
無心之心:也談王安平先生的意念工夫論
如何用意念控制別人?
一些人的死亡,總由於無知

TAG:中醫 | 關係 | 氣功 | 意念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