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鴻評論
06-04
這一周最熱鬧的事情無疑是「稜鏡門」事件了。鑒於這一事件的重大意義,在此,我們對這一事件詳細分析一下。 2013年6月5日,英國《衛報》披露了前中情局職員愛德華·斯諾登送上的一份絕密資料,美國國家安全局有一項代號為"稜鏡"的秘密項目,要求電信巨頭威瑞森公司必須每天上交數百萬用戶的通話記錄。6月6日,美國《華盛頓郵報》又披露了斯諾頓的另一份資料,過去6年間,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通過進入微軟、谷歌、蘋果、雅虎等九大網路巨頭的伺服器,監控美國公民的電子郵件、聊天記錄、視頻及照片等秘密資料。兩顆重磅炸彈扔下之後,全球輿論嘩然。 由於這一事件非常重要,我們首行要確認的,是斯諾頓的材料是否屬實。 6月14日,美國國家安全副顧問本·羅德斯在記者會上向外界表示,總統奧巴馬在下周出席G8峰會時,將為美國的電話監聽和網路監控等行為進行辯護,並向各與會領袖說明,美國採取的監控措施對反恐的意義重大,美國制定了防護措施,以防監聽資料被濫用。 美國政府方面沒有否認此事,也沒有闢謠,而是要向其他發達國家的首腦人物做出「解釋」,這就足以說明,此事屬實。既然是真事,那就好辦了。 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這一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 這一事件發生在6月5日和6日,習總會見觀海是6月7日。按理說,這種醜事都曝光了,觀海就應該明白,自己已經失去了局勢的控制權了,可他居然還好意思跟習總談網路安全的事,還好意思說中國黑客在攻擊美國的網站,這不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臉嗎?應該說,發生這種事情是很正常的,發生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意外,所有國家都有專門的情報機構,情報機構不就是偷消息的嗎?真正的問題是,做了這種事以後,不該讓人知道,特別是在賺了人家的大便宜以後不能賣乖。本來,美國就在不斷地賺中國的便宜,可他還在那裡賊喊捉賊,說什麼中國黑客攻擊美國,華為和中興在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真以為中國那麼好欺負嗎?兔子急了也會咬手嘛,這不,被咬了吧? 再就是,斯諾登逃往的地點是香港。按斯諾登的說法,選擇香港是因為香港以自由而著稱,有著言論自由的傳統。其實,真實的情況遠沒有這麼簡單。站在美國的角度看,斯諾登的行為已經構成了叛國罪,必須引渡回來判刑,不然的話,以後不知道會出多少個斯諾登呢。 可是,引渡斯諾登是不可能的事情。斯諾登好歹也是幫著中國說了話的,怎麼也算個國際友人吧,中國怎麼能把一個朋友交給自己的對手?所以,就算香港政府同意引渡斯諾登,中央政府也可以以此事影響中國核心公共利益為由否決美國的引渡請求。 如果不能通過正常的渠道把斯諾登弄回國,美國極有可能派特工來綁架斯諾登,然後秘密押送回國。如果美國真能幹成了,中國的主權就被人侵犯了,一個世界級的難民居然在中國的地盤上神不知鬼不覺地被人抓走了,中國的尊嚴何在?所以,中國絕對有必要派專人保護斯諾登。 有趣的是,香港《信報》15日報道,藏身香港的斯諾登從酒店搬出後,轉移到另一處地點居住,其行蹤神秘,但其實特區政府已經掌握了斯諾登的動向,並有「專人」提供保護,以防出事。而且,香港發生了近千人的遊行活動,聲援斯諾登,遊行隊伍向美國駐港總領事館遞交請願信,要求美國承諾不把斯諾登引渡回美國。 綜合以上分析來看,此事與中國有脫不了的干係。習總敢在網路安全問題上跟美國玩對攻,絕對霸氣十足,要知道,美國在控制全球網路方面有先天優勢。看來,「中國夢」壓倒「美國夢」不在話下,「美國夢」要是完了,美國還有未來嗎? 最後來看一下外交部對此事的評論。 6月13日,有記者問華春瑩,根據媒體透露,美國多年來對中國實施了網路監控,中方對此有何評論?華回答道: 中方多次重申,中國面臨著網路攻擊的嚴重威脅,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黑客攻擊受害國之一。中方是網路安全的堅定維護者。中國政府一貫高度重視網路安全問題,反對任何形式的黑客和網路攻擊行為。我們認為,網路安全是個全球性問題,國際社會應本著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原則,進行建設性的對話和合作。中美雙方已同意在戰略安全對話框架下建立網路工作組。我們希望雙方能本著心平氣和的態度,冷靜、客觀地看待有關問題,通過對話溝通,增進了解信任,加強合作,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路空間。我們認為在網路安全問題上採取雙重標準無益於問題的解決。 中國毫無疑問是一個受害者,可你怎麼看華春瑩的回答也找不出一點生氣的意思的,既沒有抗議、譴責,也沒有提什麼要求,中國為什麼如此地心平氣和呢? 中國這麼做,首先是展示了中國不想把事鬧大的態度,所以,就沒有逼人太甚,其次,觀海同志已經焦頭爛額了。下周要在英國開八國集團峰會了,觀海同志最主要的任務將不再是聯合幾個國家一齊努力扳倒敘利亞的巴沙爾政府和對付中國了,而且努力向各國元首解釋「稜鏡計劃」的必要性了。 (執筆人:金鴻)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利雅得初體驗
※互聯網冗餘倍增定律 - 2018W7
※佛教創世論——世界結構、天地演化及人類由來 (評論: 長阿含經)
※唯有進步值得信仰 (評論: 十月圍城)
TAG: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