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買房變遷史 從後知後覺到一搜即達
房子,在國人心中一直佔據著神聖的地位。早已經脫離了一磚一瓦、鋼筋水泥,成為「家」的代名詞。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房子作為穩定的不動產,又被賦予了「對抗通脹、資產增值」的金融屬性。直到今年,「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成為金句,房子才再一次回歸到最初的居住屬性。近20年來,國人在買房這件事情上,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97年:福利分房 後知後覺
提到福利分房,可能很多年輕朋友會一頭霧水,那時候房子不是買來的,是分來的。福利分房是計劃經濟時代我國特有的一種房屋分配形式。與市場經濟不同,在計劃經濟中,人們所有的剩餘價值都被國家收歸國有,國家利用這些剩餘價值中的一部分由各企事業單位蓋住房,然後按級別、工齡、年齡、居住人口輩數、人數、有無住房等一系列條件分給一部分人居住,實際上是一種福利待遇。可以說,當時的人們對於擁有一套自己的住房是後知後覺的事。
還有這種操作?有,而且還存在了幾十年,直到轉入市場經濟後,1998年,《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文件出台,才開始取消住房實物分配製度。嚴格意義來說,從1998年開始,「買房」這個概念才開始深入人心。
1998-2007年:黃金時代 紙媒主導
在市場放開房屋的自由買賣後,中國的房地產行業迎來了迅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先後造就了多家知名的房企,房屋的設計、質量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在這個10年間,人們早已適應了由分房到買房的過渡。當時要買房,獲取信息的渠道基本靠紙質媒介,包括報紙、宣傳頁、戶外廣告等。這些渠道往往存在下列問題:信息不全面、價格不確定、手續不清楚,也讓很多意向購房者望而卻步。
買房是人生大事,在互聯網剛進入中國、還未完成垂直行業滲透的時期,網路這個媒介權威性也不足。人們還是傾向於「眼見為實」的傳統紙媒,再加上信息通暢程度不足,從下定決心買房,到最後成交,中間往往要經歷一段漫長的選擇、等待和煎熬。
2007-2013年:線上看房 運籌帷幄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市場上也出現了眾多房產網站,比如成立於2007年的安居客。這個階段,從一、二線城市開始,越來越多人開始養成用網路獲取信息的習慣,各行各業都出現了相應的互聯網產品和服務。在買房過程中,房產網站以城市分類,聚合了海量房源信息,無論新房還是二手房,通過電腦、通過互聯網,能夠快速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PC端的這類網站,為買房、找房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再也不用每個樓盤、每個房源都去實地考察,通過信息篩選,可以過濾掉大部分的不適合的信息,確定好目標後,再去實地看。
2014-2016年:移動看房 打破桎梏
在上一階段,信息和數據的集合已經為購房者帶來很大的體驗提升,但電腦連著網線,終究不是那麼方便。2014年,中國進入移動互聯網元年,手機上的APP開始成為主角。友好的互動、簡潔的UI、完善的產品功能都聚合在了一個APP上,可以帶著手機去看房,隨時查找自己想要的信息。隨著技術的進步,APP的功能已經非常強大,很多視覺上的體驗甚至優於PC端。現在已經出現的比如視頻看房、全景看房、VR看房,給購房者帶來了更真實的體驗。
推薦閱讀:
※?房產、汽車落在公司名下好還是個人名下好?
※買房別只盯著「南北通透」,6個標準識別好戶型
※泰國尚泰房產之「我所建議投資曼谷的地區」
※買房者須知的12種會破財的衛浴間風水
※頂樓住房便宜,購買更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