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孩子「講理」,而不只是「聽話」
育兒趣記
逛超市時,遇到一位媽媽,她的兒子大概6、7歲的樣子,想要一件變形金剛的玩具。
這位媽媽沒有拒絕孩子的請求,但也沒有立刻同意。而是彎下腰對孩子說:「告訴我你為什麼想要它呢?如果你能說服媽媽,媽媽就幫你買。」
孩子扭頭想了想,然後信心滿滿地對媽媽說:「首先,我很喜歡變形金剛,就跟媽媽你喜歡吃火鍋一樣;其次,咱們家裡並沒有相似的玩具,我又長大了一歲,我的玩具隊伍也需要『長大』;第三,變形金剛有很多玩法,可以變成戰車,也可以變身戰士,這樣我的動手能力就提高了;最後,媽媽,你也可以試試跟我一起玩,我可以教你怎麼讓它變身哦!」
我在一旁不禁暗暗驚嘆這孩子說話的邏輯性:幾分鐘的時間,居然想出了4條讓人不能拒絕的理由。當然最後,他開心地抱著喜歡的玩具回家了。
我想,那位媽媽一定從小就教孩子,怎麼有理有據地去表達自己的觀點。長而久之,孩子在想要一件東西或者說服別人的時候,就不會用無理取鬧、坐地大哭的方式;而是告訴對方,我這麼做、這麼要求是有充分理由的。
想想在我們的教育中,大部分時候都是在教孩子要「聽話」,要乖,這樣老師長輩才會喜歡你。但是,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是盲從,怕被處罰,卻不一定懂得背後的道理。
等他們長大進入社會的時候,往往會覺得非常迷茫,不知所措,會習慣性地需要別人告訴他們怎麼做;很難積極地、獨立地去承擔工作。
而有的孩子不顧場合地大哭大叫,無理取鬧,我們的第一反應也常常是:「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啊?」
其實,他們只是在表達自己,並且認為這種表達方式是有效的。我們並沒有告訴過他們:其實你可以去「體面地」據理力爭。
除了講話有邏輯,講道理的孩子會更有判斷力。他會講自己的道理,也會反過來質疑你:如果你有理時,他會聽,如果你無理,他也會拒絕。
但是,一個獨立、有思考力、懂得質疑的孩子,不正是我們想要的嗎?
如何讓孩子學會「講理」呢?
1、鼓勵孩子說服自己。
當他想要去滑雪、去登山;當他想要跟同學去探險;當他想要一架飛機模型……蹲下身來,聽聽孩子的理由。
如果他足夠有理,如果你沒有辦法用自己的邏輯說服他,那就給他機會去嘗試吧!
2、做講道理的父母。
比如當你拒絕孩子時,告訴他你的理由。
比如,拒絕買新玩具:因為你已經很多這樣的玩具了,而且昨天剛剛買了一個,現在這一個並沒增加新的玩法;比如,去鄰居家玩時,拒絕他要別人的東西:這是豆豆最喜歡的一本畫冊,所以我們不能拿走,想想如果是你心愛的東西被別人拿了,不是會很難過的嗎?
如果你讓他孩子做什麼,也說明你的理由。
比如出去旅遊,可以告訴孩子,因為明天很早要出發,所以我們要早早起床;因為要早起,所以今天晚上要早早地上床睡覺。要不然就可能趕不上飛機了。
這樣會比直接命令孩子早睡更容易讓他接受。即使當時他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邏輯,在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中,他也會開始模仿這樣的思考方式,思維將會更加清晰。
如果父母不告訴孩子理由,孩子就不會因為你說的一件事是對的或是錯的,就在心裡深深記住;另一方面,孩子也會把父母定位為獨裁者,沒有通融的餘地。
3、說得有理,也要做得有理
如果孩子一哭一鬧,你就投降,那就不要怪他屢次用這招。
如果你讓孩子講道理,但是每次他做錯事的時候,你卻對他大吼大叫;他們會想當然地認為,生氣時就應該這麼說話。
如果你只是講自己的立場,卻從來不願意傾聽孩子說他的想法和道理;那麼他會慢慢失去跟你講話談心的興趣。
還是那句話,你想要什麼樣的孩子,就做什麼樣的自己。
親子詩教
我們都知道歐陽修,在宋朝,那也是文壇領袖級別的。不過啊,他也做過一件「不講道理」的事。事情的起因,就是這首《楓橋夜泊》:
在當時的文人圈裡,《楓橋夜泊》已經很有名了,大家都說這首詩寫得真好啊。
歐陽修也把這首詩拿過來讀了一遍,然後說,「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意思是說句子寫得雖然不錯,但是不符合現實:半夜三更的,哪裡會有人敲鐘啊?
聽了這話,有人就出來反駁了,說人家蘇州的僧寺確實有夜半敲鐘的習慣,叫""無常鍾""。
比如有個叫於鵠的詩人就寫過「定知別後家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鍾」;人白居易也寫過:「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後」;還有溫庭筠:「悠然旅榜頻回首,無復松窗半夜鍾。」
所以說,「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句詩的意象,並不是詩人胡亂編造的。
大家可以比較一下,是像歐陽修單憑直覺判斷,還是有理有據的說事實、擺道理,更容易讓人信服呢?
所以,即使你很有名,是大學問家,講話時也要有理有據,別人才會相信。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