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簡介
魯迅[1](1881.9.26—1936.10.19),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為豫才。魯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出生在浙江紹興府城內東廠房口,漢族。他幼年喪父,生活寒苦,就靠母親和姐姐幫人洗衣服維持生計。曾有過百來個筆名,而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魯迅先生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先生以筆代戈,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
魯迅 主要 年份 主要 大事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汝南縣。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樟壽,號豫才;
「魯迅」是其投身54運動後使用的1個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紹興都昌坊口1個封建士大夫家庭,7歲啟蒙,12歲就讀於3味書屋,勤學好問,博聞強記,課餘喜讀野史筆記及民間文學書籍,對繪畫藝術產生濃厚興趣,自此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他不囿於4書5經,多方尋求課外讀物,努力掌握歷史文化知識。
13歲那年,他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舉舞弊案入獄,
紹興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特別是眾多越中先賢的道德文章,給魯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響。魯迅少年時代,祖父因科場案下獄,父親病故,家道從此中落。魯迅由1個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長房長孫,變成了1個破落戶子弟。家庭所遭受的1系列重大變故,使少年魯迅飽受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沒落。魯迅母親魯瑞,農民的女兒,品格高尚,對魯迅影響很大。
1898年春,魯迅離開故鄉,滿懷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翌年,因不滿學堂的「烏煙瘴氣」,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他廣泛接觸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閱《時務報》,看《天演論》,深受維新思潮和進化論學說的影響,初步形成「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的社會發展觀。
1902年,魯迅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官派赴日留學。他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後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習醫。因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投身於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課餘「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講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1906年,魯迅在事實面前,有感於國內同胞的愚弱,認識到改變國民性的重要,便毅然棄醫從文,邁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決定意義的1步,選擇了文學藝術,以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鬥武器。他參與籌辦文藝雜誌《新生》,撰寫了《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早期重要論文。魯迅認為,中國的嚴重問題在於人,不在於物;在於精神,不在於物質;在於個性,不在於「眾人」;要「立國」,必先「立人」,而「立人」的關鍵,在於個性的覺醒與精神的振奮。
辛亥革命前夜,魯迅回到祖國,先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執教,擔任化學、生理學教員,後又回到故鄉紹興,擔任紹興府中學堂監學兼博物教員、山會初級師範學堂監督(校長)。他1方面教書育人,培養青年, 1方面積極投身於辛亥革命。 他領導故鄉文學團體「越社」,支持創辦《越鐸日報》。
1912年初, 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不久,隨教育部遷至北京,任社會教育司第1科科長,同時先後受聘於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等1些高等院校,擔任校外兼職講師。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1起,寫文章,辦雜誌,揭開了中國54運動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
1912年 32歲
1917年37歲1月初,返北京。7月初,因張勳復辟亂作,憤而離職,同月亂平即返部。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
1918年38歲自4月開始創作以後,源源不絕,其第1篇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載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掊擊家族制度與禮教之弊害,實為文學革命思想之急先鋒。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1918年,他發表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1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通過象徵的藝術手法,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惡。此後,魯迅「1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不妥協的姿態,創作了《孔乙己》、《葯》、《阿Q正傳》等許多小說和大量雜文、隨筆、評論,從而成為5454運動的先驅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1926年夏,魯迅離開北洋軍閥盤踞的北京,南下廈門,擔任廈門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同時兼任國學院教授。
1927年47歲1月至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2月往香港演說,題為:《無聲的中國》,次日演題:《老調子已經唱完!》。3月黃花節,往嶺南大學講演。同日移居白雲樓。4月至黃埔政治學校講演。十5日,赴中山大學各主任緊急會議,營救被捕學生,無效,辭職。7月演講於知用中學,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學術講演會」,題目為《讀書雜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8月開始編纂《唐宋傳奇集》。同月《野草》印成。8日,移寓景雲里 23號,與番禺許廣平女士同居。十月抵上海。滬上學界,聞先生至,紛紛請往講演,如勞動大學,立達學園,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中華大學,光華大學等。十2月應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之聘,任特約著作員。同月《唐宋傳奇集》上冊出版。
到了上海,從此定居下來,集中精力從事革命文藝運動。
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誌。193O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1,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後主編《萌芽》、《前哨》、《十宇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他參加和領導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許多革命社團。他主編《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許多刊物,團結和領導廣大革命的、進步的文藝工作者,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他堅持韌性戰鬥,撰寫了數百篇雜文。這些雜文,如匕首,似投槍,在反文化「圍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他與共產黨人交往密切,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1戰線政策。他以「竊火者」自喻,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倡導新興木刻運動。他關心青年,培養青年,為青年作家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29年49歲1月與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資印刷文藝書籍及木刻《藝苑朝花》,簡稱朝花社。5月《壁下譯叢》印成。同月13,北上省親。並應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第2師範學院,第1師範學院等校講演。
魯迅年譜 1881年 1歲8月初3(公曆
1886年 6歲是年入塾,從叔祖玉田先生初誦《鑒略》。其56歲時,宗黨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譽其小而靈活也。
1888年 8歲11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當其病篤時,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詢其何故,答曰:「為妹妹啦。」
10歲1日,本家長輩相聚推牌9,父伯宜亦與焉。先生在旁默視,從伯慰農先生因詢之曰:「汝願何人得贏?」先生立即對曰:「願大家均贏。」
1892年 12歲正月,往3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懷鑒讀。在塾中,喜乘閑描畫,並搜集圖畫,而對於24孝圖之「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獨生反感。先生外家為安橋頭魯姓,聚族而居,幼時常隨母太夫人前往,在鄉村與大自然相接觸,影響甚大。《社戲》中所描寫者,皆安橋頭1帶之景色,時正十12歲也。外家後遷皇甫庄、小皋步等處。
1893年 13歲3月祖父介孚公丁憂,自北京歸。秋,介孚公因事下獄,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出入於質鋪及藥店者累年。
1896年 16歲9月初6日父伯宜公卒,年37。父卒後,家境益艱。
1898年 18歲閏3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
1899年 19歲正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對於功課並不溫習,而每逢考試輒列前茅。課餘輒讀譯本新書,尤好小說,時或外出騎馬。
1901年 21歲12月,路礦學堂畢業。
1902年 22歲2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課餘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注意於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1903年 23歲是年為《浙江潮》雜誌撰文。秋,譯《月界旅行》畢。
1904年 24歲6月初1日,祖父介孚公卒,年68。8月,往仙台入醫學專門學校肄業。
1906年 26歲6月回家,與山陰朱女士結婚。同月,復赴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中止學醫。
1907年 27年是年夏,擬創辦文藝雜誌,名曰《新生》,以費絀未印,後為《河南》雜誌撰文。
1908年 28歲是年從章太炎先生炳麟學,為「光復會」會員,並與2弟作人譯域外小說。 1909年 29歲是年輯印《域外小說集》2冊。6月歸國,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
1910年 30歲4月初5日祖母蔣太君卒,年69。8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
1911年 31歲9月紹興光復,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冬,寫成第1篇試作小說《懷舊》,閱2年始發表於《小說月報》第4卷第1號。
1912年 32歲
1913年 33歲6月,請假由津浦路回家省親,8月由海道返京。十月,公餘校《嵇康集》。
1914年 34歲是年公餘研究佛經。
1915年 35歲1月輯成《會稽郡故書雜集》1冊,用2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經》成。是年公餘喜搜集並研究金石拓本。
1916年 36歲5月,移居會館補樹書屋。12月,請假由津浦路歸省。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誌拓本。
1917年37歲1月初,返北京。7月初,因張勳復辟亂作,憤而離職,同月亂平即返部。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
1918年38歲自4月開始創作以後,源源不絕,其第1篇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載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掊擊家族制度與禮教之弊害,實為文學革命思想之急先鋒。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1919年39歲1月發表關於愛情之意見,題曰《隨感錄4十》,載在《新青年》第6卷第1號,後收入雜感錄《熱風》。8月,買公用庫8道灣屋成,十月發表關於改革家庭與解放子女之意見,題曰《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載《新青年》第6卷第6號,後收入論文集《墳》。十1月修繕之事略備,與2弟作人俱移入。十2月請假經津浦路歸省,奉母偕3弟建人來京。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1920年40歲1月,譯成日本武者小路實篤著戲曲《1個青年的夢》。十月,譯成俄國阿爾志跋綏夫著小說《工人綏惠略夫》。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是年仍研究金石拓本。
1921年41歲23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
1922年42歲2月8月又校《嵇康集》。5月譯成俄國愛羅先珂著童話劇《桃色的雲》。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
1923年 43歲8月遷居磚塔衚衕61號。9月小說第1集《吶喊》印成。12月買阜成門內西3條衚衕21號屋。同月,《中國小說史略》上卷印成。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1924年44歲5月,移居西3條衚衕新屋。6月,《中國小說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並撰校正《嵇康集》序。7月住西安講演,8月返京。十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論文《苦悶的象徵》。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是年冬為《語絲》周刊撰文。
1925年45歲8月,因教育總長章士釗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先生與多數教職員有校務維持會之組織,被章士釗違法免職。11月,雜感第1集《熱風》印成。十2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是年仍為《語絲》撰文,並編輯《國民新報》副刊及《莽原》雜誌。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中國大學講師,黎明中學教員。
1926年46歲1月女子師範大學恢復,新校長易培基就職,先生始卸卻職責。同月教育部僉事恢復,到部任事。3月,「318」慘案後,避難入山本醫院,德國醫院,法國醫院等,至5月始回寓。7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園,與齊宗頤同譯《小約翰》。8月底,離北京向廈門,任廈門大學文科教授。9月《彷徨》印成。十2月因不滿於學校,辭職。
1927年47歲1月至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2月往香港演說,題為:《無聲的中國》,次日演題:《老調子已經唱完!》。3月黃花節,往嶺南大學講演。同日移居白雲樓。4月至黃埔政治學校講演。十5日,赴中山大學各主任緊急會議,營救被捕學生,無效,辭職。7月演講於知用中學,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學術講演會」,題目為《讀書雜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8月開始編纂《唐宋傳奇集》。同月《野草》印成。8日,移寓景雲里 23號,與番禺許廣平女士同居。十月抵上海。滬上學界,聞先生至,紛紛請往講演,如勞動大學,立達學園,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中華大學,光華大學等。十2月應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之聘,任特約著作員。同月《唐宋傳奇集》上冊出版。
1928年48歲2月《小約翰》印成。同月為《北新月刊》譯《近代美術潮論》,及《語絲》編輯。《唐宋傳奇集》下冊印成。5月往江灣實驗中學講演,題曰:《老而不死論》。6月《思想?山水?人物》譯本出。《奔流》創刊號出版。十1月短評《而已集》印成。
1929年49歲1月與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資印刷文藝書籍及木刻《藝苑朝花》,簡稱朝花社。5月《壁下譯叢》印成。同月13,北上省親。並應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第2師範學院,第1師範學院等校講演。
1930年 50歲1月朝花社告終。同月與友人合編《萌芽》月刊出版。開始譯《毀滅》。2月「自由大同盟」開成立會。
1931年 51歲
1932年 52歲
1933年53歲
(1934年) 54歲1月《北平箋譜》出版。3月校雜文《南腔北調集》,同月印成。5月,先生編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8月編《譯文》創刊號。同月2十3日,因熟識者被逮,離寓避難。十月《木刻紀程》印成。十2月十4夜脊肉作痛,盜汗。病後大瘦,義齒與齒齦不合。同月短評集《准風月談》出版。
1935年 55歲1月譯蘇聯班台萊夫童話《表》畢。2月開始譯果戈里《死魂靈》。4月《十竹齋箋譜》第1冊印成。6月編選《新文學大系》小說2集並作導言畢,印成。9月高爾基作《俄羅斯的童話》譯本印成。12月編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上卷。十1月續寫《故事新編》。十2月整理《死魂靈百圖》木刻本,並作序。
1936年 56歲1月肩及脅均大痛。同月20日與友協辦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編》畢,即出書。2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2部。
十月,體重88磅,較
揭密原來魯迅也是科幻迷------還原1個真實的魯迅
魯迅離我們的時代似乎愈來愈遙遠,不少人因為魯迅作品的隱晦艱深而對他避而遠之,甚至心生厭恨。他也因此逐漸被現在的青少年所遺忘。不久前,1項名為「影響青少年的作家排行榜」評選揭曉,名列前3的分別是曾煒、郭妮、郭敬明,魯迅僅排第7
對於魯迅的爭議從他成名起就沒有停止過。1千個讀者就有1千個哈姆雷特。對於魯迅也是如此。在我們過去的教科書里,魯迅似乎總是1副「橫眉冷對」的面孔。這是1種普遍的誤解,事實上魯迅是1個個性很豐富的人。據他的獨子周海嬰回憶,「生活中的魯迅其實是個愛開玩笑、非常幽默和藹的人」。著名畫家陳丹青則稱,「就文學論,就人物論,他是百年來中國第1好玩的人魯迅也並不像許多人認為的那樣是完全絕望和虛無的。他喜歡裴多菲的詩句:「絕望之於虛妄,正與希望相同。」他用自己1生的熱情頑強地反抗著絕望,如希臘神話里的西西福斯1樣,永不停歇地向山頂推動著那塊巨石。在絕望中看見希望,於1切虛無中見所有,於1切黑暗中見光明。魯迅勇敢地走出了1條自己的路,並鼓勵更多的人走下去。他知道:「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終其1生都在從事著1項偉大的工作:「解剖」自己和中國社會。他忍著劇痛對自己和國人「刮骨療毒」,他尖銳地指給我們看那些我們看不到或不願看到的事實。之所以稱魯迅為「民族魂」,就在於他對於中國人的精神和靈魂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魯迅無情而徹底的自我批判精神為國人提供了1面反思自我的「鏡子」,此無情中有大情在。他的尖刻和無情,更多的是緣於對個體和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注和擔憂。
魯迅1生都在致力於「立人」。他痛徹地揭示了中國社會在「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之間的循環轉換,以及國人在浸染1切的巨大的「染缸」里變為「看客」的麻木沉淪。魯迅是那「鐵屋子」里最清醒者,他「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年輕人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他孤獨而勇敢地高聲吶喊著,與「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強暴」進行著勇猛而堅韌的鬥爭被稱為「雅典的牛虻」的古希臘大哲蘇格拉底曾說過:「不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像蘇格拉底1樣,魯迅是中國的牛虻,他1生都在不斷去搔癢和刺痛中國這個龐大的睡獅,讓它保持清醒,不昏睡過去
毋庸諱言,魯迅不是完人,他也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有自己的時代局限性,這是他自己也承認的。然而,這些並無損於他的偉大。魯迅先生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和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永遠常青,時時給人以感召和激勵。「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魯迅的精神和思想正如他的這句詩1樣,遠遠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時代。讓我們靜下心來,重新讀讀魯迅,傾聽那來自浩茫宇宙深處的聲音吧
我認為關於魯迅與梁實秋論爭的那1段,被採訪的兩個學者提出了兩種不同的觀點,年老的學者站在魯迅這邊,年青的學者其實是站在梁實秋那邊的,並且還用「呆鳥」這個詞嘲弄了為魯迅說話的研究者們。 我對魯梁之爭有些興趣,並看了1些資料,論爭中兩人都比較狠毒,沒有絕對的「正義方」。只是我個人認為梁實秋只是魯迅生命中的1個小插曲,而魯迅幾乎影響了梁實秋的整個人生。這就是偉大人物和小角色的差別吧:魯迅逝世若干年後,梁實秋還在寫關於魯迅的文章,比如《關於魯迅》、《我與魯迅》等,文章對魯迅還在進行刻薄的挖苦,因為耿耿於懷魯迅曾經給他扣上的「走狗」「落水狗」的名銜,他在文章中居然說——魯迅已經死了,現在批評他似乎有打落水狗的嫌疑。從這些,我大概就可以認清誰是君子,誰是小人了。
需要真的鬥士戰士猛士,我將成為其中之1,是我畢生之追求,首先得要有很多很多很多錢,現在是茶館莫談國事,現在「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大有人在。 看對話,看王1江的眼神,就是1條「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 清華還要臉嗎,那麼多的所謂校企騙子 垃圾對話資本家的樂園 清華大學吧真恐怖 終於見識到了乏走狗 學術界也不少,比如中醫真偽科學的論戰!!!利益使然,壞惡勢力群體的利益,資本家的利益。 支持方舟子1派,主要支持方舟子。 對話是資本家的樂園,應該是違法奸商的樂園,偶然換台時看1下。對話早已不是最早的對話了
勇士
由輓聯看魯迅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誠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這是毛主席對魯迅的評價,也是鐫刻在中華民族的心碑上光耀千古的銘文。對此,我們可以從各界人士對魯迅先生之死的輓聯上可見1斑。
郭沫若在日本驚悉魯迅先生病逝的噩耗,甚是悲痛,當即寫下1聯,寫畢,急託人呈獻於先生靈前,聯語曰: 方懸4月,疊墜雙星,東亞西歐同殞淚; 飲誦2心,憾於1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此聯含義頗深,當時魯迅被譽為「中國的高爾基」,而這兩位文壇巨星僅隔4個月先後殞落,下聯是說自己雖系魯迅知音,曾懷著欽敬的心情誦讀先生的大作《2心集》,遺憾的是兩人竟無1面之緣。
蔡元培和魯迅是好朋友。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魯迅在北大作講師,教《中國小說史略》,每周1小時,被稱作是「1小時功課的講師」。在國民黨統治時期,魯迅屢受迫害,蔡元培多方維護,1直到魯迅逝世。蔡元培作了1幅輓聯,聯文是: 著述最嚴謹,非徒中國小說史;遺言太沉痛,莫作空頭文學家。 上聯是駁斥當時迫害魯迅的雜文,侮蔑魯迅還沒有寫出好文章,只有《中國小說史略》還可以得說法。蔡針鋒相對,稱道魯迅文章「最嚴謹」,當然也包括雜文在內了,這是對魯迅作品確切的評價。下聯是根據魯迅的遺囑說的,魯迅叫孩子「萬不可做空頭文學家」。這是魯迅沉痛地感到,在國民黨統治下,不要做1個空頭文學家的徒有其名,而要做1個人民愛戴的文學家,責任是相當重大的,魯迅以此勉勵自己的兒子。 孫伏園時任《晨報》副刊編輯,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當時就連載於《晨報》副刊上。且2人接觸頻繁,過從甚密。魯迅逝世,孫伏園深為悲痛,因以魯迅所著書中及所主編的刊名綴為1聯: 踏《莽原》,刈《野草》,《熱風》《奔流》,1生《吶喊》; 痛《毀滅》,嘆《而已》,《十月》《噩耗》,萬眾《彷徨》。
唐弢是魯迅的弟子,他得知先生的死迅後,悲痛不已,揮筆寫下凡言70字長聯:: 痛不哭,苦不哭,屈辱不哭,今年成何年,4個月前流過兩行淚痕,又誰料這番重為先生濕; 言可傳,行可傳,牙眼可傳,斯老真大老,3十年來打出1條血路,待吩咐此責端賴後世肩。 上聯是說高爾基、魯迅先後4個月逝世,作者悲痛難當,下聯是對魯迅戰鬥精神的熱情漚歌。此聯雖長,長而不煩,而又貼切自然。 1950年10月,在紀念魯迅逝世14周年的榮話會上,陳毅即席撰輓聯1幅,其聯為: 要打叭兒落水狗,臨死也不寬恕,懂得進退攻守,豈僅文壇闖將; 莫作空頭文學家,1生最恨幫閑,敢於嘻笑怒罵,不愧思想權威。 這幅輓聯取先生文章中詞,鋒芒閃爍。上聯寫先生「痛打落水狗」的精神,下聯寫先生痛罵幫閑,並敢於向敵人衝鋒陷陣的精神。 在挽魯迅聯中,感情最為複雜的要算是徐懋庸了。魯迅生前曾和徐懋庸進行過論戰,雖說魯迅曾對徐產生過誤會,亦撰文嚴厲的批評過他,而徐還是深敬魯迅的,因此魯迅逝世,徐的輓聯實在不好寫,其聯為: 敵乎?友乎?唯余自問;知我?罪我?公已無言。」 徐聯連續發問更多地表達了自己當時的複雜心情,亦把自己從尷尬的處境中解脫了出來。此聯也說明了先生的偉大人格和高尚情操。 在挽魯迅聯中,還中1幅反常規聯,是北平風沙文藝社的挽魯迅聯: 偏偏在戰的熱望中,魯迅死了!中華民族要大哭,無產階級要痛哭,前進作家更是要狂哭! 偏偏在降的陰影里,魯迅死了!帝國主義會暗笑,專制惡魔會狠笑,落後文人也許會慘笑! 該聯打破力避同字相對的戒律,以突出主題,既表明了魯迅先生在當時中國文化戰線上的重大影響,也表明了鮮明的愛憎及沉痛的心情。 魯迅先生的逝世,也引起了1些外國朋友的悲痛,當時姚克與美國著名記者斯諾正在魯迅的指導下,精心編譯《活的中國》1書,魯迅逝世的噩耗傳來,2人悲痛萬分,合撰輓聯1幅以寄託哀思: 譯著尚未成書,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吶喊? 先生已經作右,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聯語貼切生動,既嵌入了先生《吶喊》和《彷徨》兩部名著,表明了其豐功偉績;又讚歎先生確實是文化革命的主將,是黑暗中國的精神領袖。
先生在日本的摯友佐藤村夫,在得知先生逝世的惡耗後,亦撰聯以寄託哀思,聯語口: 有名作,有群眾,有青年,先生未死; 不做官,不愛錢,不變節,是我導師。 此聯以排比手法,「3有」對「3無」,歌頌了魯迅的偉大功績和高尚情操,切人切事,要言不煩。 郭沫若還有1幅輓聯, 孔子之前,無數孔子,孔子之後,1無孔子; 魯迅之前,1無魯迅,魯迅之後,無數魯迅。 上聯完全符合魯迅對孔子的看法。因為魯迅曾說過:「孔夫子之在中國,是權勢者們捧起來的,和1般的民眾並無什麼關係。」既然與民眾無關,也就等於死;至於下聯,則是說明了魯迅的偉大影響。曾經有無數的愛國青年,由於受魯迅作品的教育和熏陶,走上了革命道路。今後,將會繼續有無數的魯迅的繼承者,出現在我國的文藝隊伍里。 先生之死,萬民悲痛,以上這些輓聯足見大家對魯迅的偉大人格、高尚品德與不朽業績的推崇。
舉世如野草彷徨,南腔北調.3閑2心,儘是可憐阿Q相; 獨身向熱風吶喊,故事新編,朝花夕拾.總求不使死魂靈。-----林海屏 1代高文樹新幟;千秋孤痛托遺言。------孔祥熙挽魯迅」 上聯:拯溺是前鋒,才德兼備,群乃勇逾義者。沖拓荒霾,擁護自由,開闢光明途徑,闡文化而驅馳,做民眾之導師;那料,半世冷宦青氈宏業忽中阻,則感到彷徨故室,白髮,紅顏,黃口,共銜悲哀,招魂何處,歸鶴幾時,氣魄非常生無敵。 下聯:著述稱巨擘,知識先覺,人固莫如命也。抗衡環境,砥柱中流,散布偉大種子,概社會將沉淪,挽國難於狂瀾;太息,當茲凄風苦雨魯殿又圮靈,只留得吶喊餘聲,斷稿,殘編,遺迹,同資紀念,蓋棺定論,下筆千秋,學術卓犖歿為神。------陳崢宇
熄了,光耀著世界的火炬;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上海學生劇團挽魯迅 痛不哭,苦不哭,屈辱不哭,今年誠何年?4個月前流過兩行淚痕,又誰料,這番重為先生濕;言可傳,行可傳,牙眼可傳,斯老真大老,3十載來打出1條血路,待吩咐,此貴端賴後世肩。----唐某挽魯迅 這世界如何得了,請大家要遵從你說的話語,徹底去干;縱軀體有時安息,願先生永留在我們的心頭,片瞬勿離。 -------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沈鈞儒挽魯迅 敵乎?友乎?唯余自問; 知我?罪我?公已無言。------徐懋庸 魯迅先生在遺筆中,這樣告訴我們:用筆和舌,將渝為異族的奴隸之苦告訴大家,自然是不錯的,但要十分小心,不可使大家得著這樣的結論:「那麼,到底還不如我們似的做自己人的奴隸好」。-------讀者生活社同人敬錄自勉 魯迅先生這樣指示我們:「歷史決不倒退,文壇是無須悲觀的。悲觀的由來,是在置身事外不辨是非,而偏要關心於文壇,或者竟是自己坐在沒落的營盤裡」。-----------作家月刊社同人自勉
魯迅先生奠定了現在中國文壇的基礎,到臨死的時候還領導著青年們向前邁進,我們對於這樣的1位先驅者的殞落,敬致萬分的哀悼------------中國文藝家協會敬輓 魯迅先生在十年前對著我們廣東人這樣指示著:「廣東報紙所講的文學,都是舊的,新的很少,也可以證明廣東社會沒有受革命影響;沒有新的謳歌,也沒有對舊的輓歌,廣東仍然是十年前的廣東。不但如此,並且也沒有叫苦,沒有鳴不平;只看見工會參加youxing,但這是政府允許的,不是因壓迫而反抗的,也不過是奉旨革命……」----------香港抗日救國會謹於魯迅先生靈前錄此自警自勵 呈獻給文壇巨星――魯迅先生:沸騰的熱血溫暖了遺體的寒冷,滿腔的酸淚充溢著抗爭的?腥;沒有嘆息,更沒有呻吟:「用理論,用實踐,用鬥爭,開拓『民族革命大眾文學』的前程。」――我們懂得,我們認清,――這是紀念的責任。------------大同大學陽光社
悼我們的高爾基――魯迅 花圈輓聯那裡會使我們的夥伴開眼?記住那狂人的誓言。用墨水照上了槍桿,吶喊,反叛,肅清吃人的舊制度和漢奸。-----------大同大學時事研究會挽1936,十,2十1。 偉大的魯迅先生死了。這是我們中國的1個嚴重損失,因為在民族解放鬥爭的過程!缺少了1位堅強的領導者。不過我們在沉痛地哀悼他以外,還應該根據他的正確的指示,承繼他的戰鬥的精神,大家聯合起來,把我們的民族最大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驅逐出境!!! ------------螞蟻圖書館滬東分館讀者交誼會 悼魯迅先生!中華民族是不妥協不怯弱的民族,魯迅先生就是1個最典型的代表。當我們的民族生機到了目前最後1息的時候,來憑這個巨人離開現世界,離開我們而長逝,更有無限的悲痛!我們只有繼續和發揚魯迅先生的遺志,以不屈不撓的精神百折不?的決心,來爭取中華民族的解放,來紀念這個巨人之死!!!--------現世界社全體同人敬輓 繼續魯迅先生精神,把筆集中到民族解放運動上去------------圖存文藝座談會挽 高爾基先生死了,魯迅先生又死了,我們紀念他們,他們的未完的工作有紀念他們的人們不斷的努力繼續下去。他們沒有死呵,我們把哀悼改作不斷的努力的奮鬥吧。將有,無數的高爾基,無數的魯迅,在紀念的努力中創造,無錢買花圈,撿得剩布畫此以代敬獻,魯迅先生之靈。-------------也生1936,十,2十越日復有所感寒山:時見白雲封,風雨瀟瀟秋復冬,遍讀譯文35篇,不禁惆悵憶清容。澹災文命紀胝胼,大宇生勤墨子傳,草食偏能輸乳酪,江湖士竟繼前賢。 哭魯迅先生: 十年別去無音訊,潦倒1生惟孤筆。不堪遺囑傷心語,僅有文章流海外。今日驚聞棄俗塵,孤零弱子未傳新。愧殺當時數口人,堂堂大國莫容身。-------學生楊偉業 哭豫才:老友飄零隻幾人,文章幾度疑苦命。別有煩冤天莫問,哎心瀝血歸黃土。海濱驚報損愁身,魅力千年見硯真。但見慈愛佛相親,天下黔民識苦辛。-------------張宗祥 魯迅先生不死,這世界如何得了!請大家要遵從你說的話語澈底去干。縱軀體有時安息,願先生永留在我們的心頭片瞬勿離。------------沈鈞儒謹哀輓 魯迅先生千古!痛不哭苦不哭屈辱不哭。今年誠何年?4個月前流過兩行淚痕。又誰料這番重為先生濕。言可傳行可傳牙眼可傳!斯老真大老,3十載來打出1條血路。待吩咐此責端賴後死肩。---------唐某敬輓於哀悼中 魯迅先生千古!繼國父孫中山以後1人,為民族解放鬥爭而死!作文豪高爾基同時戰友,奠黑暗時代光明之基--------張西曼敬輓魯迅先生不死!沒多少苦戰士和暴風雨爭?替魔障殺1層凶焰!有幾個老少年向後1代伸手?為正義留下半分光輝!----------婦女生活社謹挽 獻於我們所崇拜的魯迅先生的靈前,偏偏在戰的熱望中魯迅死了。中華民族要大哭。無產階級要痛哭。前進作家更是要狂哭。偏偏在降的陰影里魯迅死了。帝國主義會暗笑。專制魔王會狠笑。落後文人也許會慘笑。---------北平風沙文藝社代表人水草挽 許廣平夫人鑒豫才兄逝世青年失其導師,民族喪其鬥士萬分悲痛。不僅為私,尚望善視遺孤勉從先志。-----------許壽裳來電 景宋兄:昨晚突聞豫兄惡耗,傷痛欲絕,事先並未聞病有變化,然各報均震驚,當屬事實。本應即刻赴滬,與豫兄作最後訣別,並幫兄助理後事,又聞今日大殮,已來不及矣!望兄節哀撫孤,照料後事!至盼!至懇!心中悲痛已極,書不成字,稍遲當再去函。--------曹靖華夫婦來函 周師母鑒頃見報戰,中央社電豫師去世,驚駭萬狀,然關於師之起居,向多謠言,頗以為疑。但記載甚詳,似果真不諱,山頹木壞,世界失此導師,不僅師母之慟也。------------台靜農來函 景宋女士:見報驚悉迅師病逝,哀感無已;遙想夫人與師弟的情形,更增悲思!……霽從迅師逾十年,所蒙情惠無量,常覺感愧,今茲未能1瞻遺容,致最後敬意,甚為不安。奉上4十元略助治喪之資,自忖曾違師意,幸望勿卻。-----------李霽野來函郁達夫來電:乍聞魯迅噩耗,未敢置信,萬祈節哀。
許廣平先生禮鑒民族解放思想導師殂謝痛悼實深幸節哀述志為國保重。-----------張西曼來電 許遐女士:我是今天下午才得到這個最壞的消息的!無限的難過洶湧在我心頭。尤其是1想到幾十萬的青年驟然失去了最受崇敬的導師,覺得非常傷心。我兩次到上海,均萬分想同他見1次,但為了環境的不許可,只能讓我懸想他的病軀,和他扶病力作的不屈的精神!現在卻傳來如此的噩耗,我簡直不能述說我的無救的缺憾了!……這哀慟真是屬於我們大眾的,我們只有拚命努力來記念著這世界上1顆殞落了的巨星,是中國最光榮的1顆巨星!-------------丁玲來函弔唁 廣平師母:今日閱報,驚悉先生逝世,雖是在辦公室中,不禁伏案慟哭。……回思前日在滬先生去:「病中亦不能停筆休養,因停筆不但醫藥遂停,即乘中返京2十餘日來,晨夕耳中皆如聞先生此言,……謹奉賭金2十元,略表敬意,秉中知先生許我也。海嬰弟無恙!----------李秉中來函 許廣平先生:魯迅先生逝世了我們的悲哀是無法安慰的。我們只能以擔負這沉重的悲哀來作為先生勸慰。----------長安十1青年來電 魯迅先生治喪委員會轉許夫人廣平女士既海嬰公子禮鑒,驚聞魯迅先生作古,同人實深哀悼,茲特敬獻花圈1件,尚祈置於靈前以表敬意專此敬請禮安--------------中國導報社同人致周夫人及海嬰公子慰問函 敬啟者敞校同學過去屢經革命之役於魯迅先生不妥協不屈服始終與黑暗勢力作堅強之戰鬥的革命精神深致敬佩者番魯迅先生逝世噩耗傳來同深痛悼除經於日昨特派敞校常務委員姚天羽同學攜帶花籃1事敬獻魯迅先生靈前外特此奉唁尚祈貴女士勉抑哀思以襄大事是所至盼此致-----------上海大學留滬同學會來函弔唁
先生魯迅 第1集 故鄉記憶
魯迅喜歡貓頭鷹,這是他親自畫的貓頭鷹。他的朋友這樣描述他: "他在大庭廣眾中,有時會凝然冷作,不言不笑,衣冠又1向不甚修飾,毛髮蓬蓬然,有人給他取了1個綽號,叫做貓頭鷹。" 魯迅很像貓頭鷹,相貌、性格和氣質都像。他有"會看夜的眼睛,會聽夜的耳朵",他是2十世紀黑暗中國為數不多的睜著眼看世界的人。1直到今天,他1直在黑暗裡,睜著眼看著我們。 清明時節,桃紅柳綠,萬木更蘇,正是"踏青"的好時節。紹興城顯得溫潤而靜謐。 "魯迅,以1881年生於浙江之紹興城內姓周的1個大家族裡",許多年後,魯迅在他的自傳里寫下了第1句話。這1天,是清光緒7年8月初3。紹興東昌坊口新台門周家歡天喜地地迎接這個家族長孫的誕生。祖父給這個孫子取名"阿張",學名也是帶有濃重中國特色的"豫才"。37年後,因為1篇小說《狂人日記》,魯迅的筆名不脛而走,在這之後的許多年裡,雖然用過140多個筆名發表文章,人們熟知的只有1個名字:魯迅。 當魯迅睜開雙眼環顧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已經和他的父輩生長的年代完全不1樣了,沒有什麼像20世紀之交西潮東來時的風雲激蕩那麼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並改變著普通中國人的命運。現代文明的林林總總正悄然改變著紹興這座小城。 在老台門對面有1大片空地。這塊空地就成為附近居民娛樂場地。魯迅幼年時代在這裡經常看到的是紹興地方戲有名的"大班"與"目連戲"。除了目連戲外,還有迎神賽會。魯迅記憶深刻的是冤苦的"活無常"和比別的1切鬼魂更美的"女吊"。在後來的許多時光里,這些形象常常出現在魯迅的夢裡和筆下。這些童年意象給他的強烈刺激,留在心底里的是人的尊嚴和力量。 對於故鄉紹興,魯迅1直懷有1種複雜而矛盾的心情,在他的1系列作品裡,魯迅對故鄉表現出熱愛、崇敬,甚至終生的眷戀;而另1面則又充滿了憎惡、決絕,甚至詛咒。這和他最初感受的凄風苦雨和人情冷暖緊緊聯繫在1起。 紹興,在後來魯迅的許多作品中取名"S城"。 紹興地處江南,傍水而建。近有曹娥江,遠有錢塘江,濤聲不絕。河汊,小橋,烏篷船,是山陰道之外的另1組應接不暇的風景。這裡還有山地,有峰巒,有岩石,有著嚴峻剛毅的靈魂。所謂"海岳精液,善生俊異",這裡產生過相當1批著名人物,王充、王羲之、陸遊、徐渭、王思任。魯迅曾經輯錄有關這些"先賢"的故事,名為《會稽郡故事雜集》,以為"供其景行,不忘於故"。他很喜歡王思任的1句話,這就是:"會稽乃報仇雪恥之鄉,非藏垢納污之地。" 不同於帝都南京,紹興沒有那種霸氣,也沒有大都會1般的奢華。這是1個中小城市,也可以說是邊緣城市,4圍毗連鄉村,除了官僚、工匠、市民,有名的師爺之外,經常有無數的農民、漁人、乞丐混雜其中。在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相疊合的中間地帶,魯迅有機會從小接受相當完好的教育,1方面是眾多儒家經典,1方面是日常生活的民俗民風,兩者都緊連著鄉土中國固有的文化血脈。在其後魯迅50多年的生涯中,故鄉的山水,習俗,戲曲文化等等1切,幾乎成了他1生中僅有的1點詩意,並常常成為他慰籍內心的記憶。
周氏大家族700年前從河南遷入紹興,在紹興,周家算得上1門望族,做官經商且都不說,單是人丁的繁衍,就相當可觀,所以到魯迅出世的時候,周家已經分居3處,彼此照應,儼然是大戶了。魯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過江西1個縣的知縣老爺,後來又到北京當上內閣中書,成為標準的京官。紹興城並不大,像周介孚這樣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贏得1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門上"欽點""翰林"的橫匾,明白無誤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魯迅很是幸運,他的人生如果不出意外,應該是1片光明。書香門第、官宦人家、學而優則仕,這是可以預見到的人生坦途。可惜,命運之神對魯迅並不公平。 祖父福清公在1899年給孫子魯迅的"恆訓"中,關於"家史"說了如下1段話:"予族明萬曆時,家已小康,累世耕讀。至乾隆年分老7房,子7房,合有田萬餘畝,當鋪十餘所,稱大族焉。逮嘉道時,族中多奢侈,遂失其產"。福清公這裡所講的周氏家族由興至衰的歷史大抵是真實的,待到魯迅出世時,儘管往日的豪華排場已經漸漸消盡,但也依然可以不愁吃,不愁穿,過著精神與物質都還富足的平靜生活。 在魯迅的記憶里,周家新台門後園是1個大自然的樂園,1代代的中國人至今仍然可以從小學課本里通過吟誦這些膾炙人口的篇章,感受到魯迅童年的歡欣鼓舞--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1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何首烏根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1般的果實,何首烏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有過1塊根象人樣。…… 周家大院隔河相望,是紹興有名的3味書屋,老師壽鏡吾質樸博學,為人方正,因此,3味書屋是那個年代紹興最開明的著名私塾,魯迅和他的兄弟們都在那裡讀書。在這裡,魯迅度過了最初的讀書生涯。只不過,自由瀏覽的樂趣往往被粗暴的家長專制所干擾。 周家是講究讀書的,周介孚甚至有過讓兒孫1起考取翰林,在門上懸1塊"祖孫父子兄弟叔侄翰林"匾額的雄心,那種書香人家的氣氛,自然相當濃厚,不但自己家裡有書,眾多親戚本家中,不少人也藏書豐厚,而且不單是那些枯燥難懂的正經書,更有許多使小孩子非常喜歡的好玩的書。 從6歲開始,魯迅就開蒙讀書,先是隨本家親戚學,後來又被送到3味書屋去讀經書,《論語》、《孟子》……甚至連古舊難懂的訓詁書《爾雅直音》,也在塾師的指導下讀了1遍。 4書5經之類的正經書並不能滿足魯迅的求知慾,看雜書成了他兒時的習慣,從畫著奇形怪狀神話人物的《山海經》,到《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之類的神話傳說,凡是他覺得有趣的,都千方百計搜來讀。抄雜書,描繪畫,繡像本的《蕩寇志》,1百多張繡像全都描下來!但父親粗暴的教學方式讓他無法釋懷。在後來魯迅的回憶中,他對父親的嚴厲、不近情理,任意扼殺兒童天性的行為很是不解,他說:"我至今1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面對著父子之間可怕的隔膜,魯迅只感到莫名的悲哀和恐懼。 自古紹興多謀士.中國官僚政治上下數千年,師爺階層無時不活躍著紹興謀士,到清代,已形成了1個區域性、專業性極強的師爺群體--"紹興師爺",有"無紹不成衙"之說。清代"紹興師爺"出名,1方面是由於師爺中紹興籍者佔據了大多數,另1方面是因為紹興籍中出現了1批名氣很大的師爺。魯迅的弟弟周作人曾對"師爺傳統"的影響作過如下說明:"我們1族住在紹興只有14世,……這400年間越中風土的影響大約很深,成就了我的不可拔除的浙東性,這就是世人所通稱的"師爺氣"。明清時期紹興人當師爺的遍布全國,殊少敦厚溫和之氣"的"師爺氣",師爺大概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嫉惡如仇、睚眥必報,易怒多疑、苛刻嚴峻的性格,冷靜、周密的思維方式,諳熟人情世故、法律條文,多謀善斷的才幹,以及縝密、犀利的"師爺筆法"。很顯然,從這些描述里,人們會想到魯迅,想到令那個時代從統治者到各種人等都不舒服的魯迅。
1893年,災難終於降臨到這個古老的行將崩潰的大家族。首先是祖父周介孚,因為替親友向浙江鄉試的主考官行賄賂事發。只好投案自首,被關進了杭州監獄。他是這1家的頂門柱,他1倒,整個家就垮了。這1年,魯迅13歲。 從祖父入獄時起,為了逃避株連,魯迅和2弟周作人1起,由母親魯瑞轉移到了鄉下皇甫庄,過1種其實是流亡者的生活。 周介孚入獄的第2年,父親周伯宜突然吐血,此後幾經波折,病情時緩時急,由此開始,直至父親逝世,周家1直在暗伏著不安的平靜中過著日子。 作為長子,魯迅也承受了巨大的精神重負。在魯迅的記憶里,這是又1次慘痛的刺激,又1個難以癒合的精神創傷。為了病重的父親,正在3味書屋讀書的魯迅無法專註於"子曰詩云",請醫生,尋"藥引",幾乎每天都要出入於當鋪和藥店之間。從魯迅後來的回憶文字來看,他在當鋪所受的侮蔑是刻骨銘心的,而尋找冬天的蘆根,經霜3年的甘蔗,原對的蟋蟀,結子的平地木等等稀奇的藥引子,也使他感到受盡了中醫的愚弄。 後來,他在1篇《父親的病》的散文里,沉痛地寫下了在出入當鋪間,默默地為父親買葯、覓葯中痛苦的內心體驗;年齡最小的3弟周建人回憶說: "我大哥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從不推託,沒有怨言,不叫苦,不喊累。母親吩咐他做什麼,他就把事情辦妥貼,把錢、當票、藥包如數交給母親,清清楚楚,缺什麼引子,他再去找。這副樣子,儼然是個大人了。" 魯迅奔走於當鋪和藥店之間的時候,北方傳來戰爭的消息,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擁有先進裝備的中國艦隊全軍覆沒,消息傳來,舉國震驚。病床上,魯迅的父親也不禁"感念時艱",為民族的危亡深感憂慮,他寄希望於自己的孩子:"吾有子4人,當遣其出海外求學,1往西洋,1往東洋耳"。可惜他已經等不到這個願望的實現了,1896年秋天,在魯迅的呼喊聲中,父親離開了人世。這1年,魯迅15歲。 父親的病與死象1個巨大的陰影籠罩著整個家庭。與這喪父之痛1起降臨的,是周家的急劇貧困。從1個大家族的少爺淪為寄人籬下的"乞食者",魯迅其實過早地進入社會了。事隔多年,當他回憶往事時,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1個少年的內心悲憤地悸動。他感嘆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少年魯迅經歷的兩次重大的家庭變故,嚴重地損害了他的精神健康,給他留下了終生難以彌合的深刻的傷痕。貫穿幾年的避難生活和尋醫問葯經歷,給了他清醒認識社會與人生本來面目的敏銳雙眼。 多年之後,在廣州,青年學生問他為什麼憎惡舊社會,他便這樣回答:"我小的時候,因為家境好,人們看我像王子1樣,但是,1旦我家庭發生變故後,人們就把我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我感到這不是1個人住的社會,從那時起,我就恨這個社會。"在家庭的由盛而衰的下墜過程中,在上層與下層兩個世界轉換的中間地帶,他長時間停留在那裡,凝視著人類的靈魂,感受著周圍的冷漠,麻木和殘酷。仔細閱讀魯迅後來的文字,可以感到,整個少年時代,不但培育了魯迅的性格,人生的哲學,同時孕育了他未來的精神傾向與文學主題。幸福是單調而平淡的,惟有苦難深沉而豐富。在短短几年之內,魯迅所經歷的1切,實在遠勝於1個太平順民的漫長1生。 1898年,魯迅17歲了,喪父之後的魯迅,艱難地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在故鄉,他已經成為1個"邊緣人"。在家徒4壁,生計幾乎無法維持的情況下,母親仍然讓他讀書,希望他繼續走科舉的道路。但是,兩次變故的巨大陰影籠罩著他,使他對於"科舉取仕的正路"充滿厭惡和危懼。而作為1個大家族的嗣子,除此又能做什麼呢? "但是,哪裡去呢?"魯迅在文章中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心態,"S城人的臉早經看熟,如此而已,連心肝也似乎有些瞭然。總得尋別1類人們去,去尋為S城人所詬病的人們,無論其為畜生或魔鬼。"少年魯迅決意要離開故鄉了。 1898年5月,魯迅懷揣母親東拼西湊彙集起來的8元川資,登上了離鄉的小船。少年滿懷悲壯,他後來說: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找別樣的人們。無論他是否找到,無論幸福與苦難,1個新的世界註定在等著魯迅。
《魯迅先生》第2集 歧路彷徨
魯迅剪去了自己的辮子,他把辮子丟給了日本的理髮匠;魯迅穿過西裝,他用文言文寫作中國科技史;魯迅穿自己設計的中山裝,他用小說對辛亥革命極盡諷刺;魯迅此後1直穿著中式長袍,他在雜文里不遺餘力地詛咒中國傳統……
1898年,17歲的魯迅走出了故鄉,他的第1站是南京。就在魯迅走進新式學校的時候,他並不知道,1場變革的風暴正在遙遠的北京醞釀。
這年的5月,魯迅拿著母親東拼西湊彙集起來的8元川資,走進了江南水師學堂,他給自己取了1個頗有勵志報國的學名"周樹人"。
在1般紹興人看來,和科舉取士相比,走進新式學堂,這是墜入了窮途,是被迫走1條沒出息的離鄉背井的路。
江南水師學堂的舊址,雖然已經看不出當年的模樣了,但人們還是仿照當初的樣子,設立了魯迅紀念館。江南水師學堂是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發生之前,於1890年(也就是光緒十6年)由曾國荃創建的,同時建辦的還有設立在劉公島的北洋水師學堂。這是中國的洋務派準備迎戰虎視眈眈的敵人,加強中國海軍實力所作的1次可貴的努力。
北京城南的湖廣會館是歷代舉子們進京趕考的聚集地,1898年,這裡雲集著1批憂國憂民的學子,康有為、梁啟超就是在這個時候成為他們的領袖。康有為以1介書生,歷時7年、前後共7次伏闕上書,率領弟子們奔走呼號,力排重阻,倡言變法,終於驚動朝野,感動了清帝。
這年6月11日,即光諸2十4年,農曆戊戌年4月2十3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戊戌變法就此拉開了序幕。
在這100天內,康有為所上的條陳超過歷年總和,士民的奏摺多達650餘件,光緒帝頒布的除舊布新諭旨共280餘件,可謂目不暇接,馬不停蹄,風鼓雷動。這次極其短暫的變法運動迸放出極其瑰麗壯觀的光芒。特別是那大變全變的主旨,伸張民權的精髓,雷厲風行的作風,開千年未有的變革新風。在當時就造成京城內外"輿情翕應,績效若飛","家家言時務,人人談西學"的時尚。
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介紹說:在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的經濟據說是世界經濟的3分之1,或者和美國現在在世界經濟的發展幾乎有相提並論的地方,但是當時西方已經通過了啟蒙運動,從18世紀、19世紀,特別19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發展得非常神速,那麼中國1方面對西方是無知的,無知的本身是很可以理解的,因為從利瑪竇以後,在17世紀、18世紀以後雙方已經沒有這個真正的學術文化交流和互動的可能,在這樣1個情況下,中國當時的特別是官員除了無知以外,還非常傲慢,無知我們可以理解,因為不了解西方,但是無知加上傲慢就非常危險,因為對整個西方所帶來的1些不僅是政治制度,不僅是船堅炮利,還有後面1些比較深刻的價值都沒辦法理解。
這年9月21日,慈禧宣布訓政,光緒隨即被幽禁深宮,康、梁流亡海外,譚嗣同等6君子血染北京菜市口。
在南京,新的學校和新的環境並沒有讓魯迅找到新的氣象。號稱現代學校的課程不過是所謂"上午"聲光化電",下午"子曰詩云""的"折衷",不過是要"學了外國本領,保存中國舊習"。
在學校呆久了,他逐漸發現,這裡名為"新學",骨子裡卻處處是"舊"的。對魯迅來說,好不容易衝出了等級森嚴的封建大家庭,現在又重新落入學校的等級制度中,這不僅令他難以忍受,而且產生了1種深刻的失望。
魯迅以"烏煙瘴氣"4字概括了學校的1切,終於憤而離開水師學堂,轉入陸軍礦路學堂。
求學的歲月充滿著思鄉的苦楚和對新學失望的痛苦。他到南京不久,就這樣向家中的兄弟描述南京的感受:"斜陽將墜之時,瞑色逼人,4顧滿目非故鄉之人,細聆滿耳皆異鄉之語,1念及家鄉萬里,老親弱弟……真覺柔腸欲斷,涕不可遏。"他又寫詩寄回家中:"謀生無奈日賓士,有弟偏教各別離。最是令人凄絕處,孤檠長夜雨來時。"這是他當時的心境的另1面,這個"涕不可抑"的年輕人痛感到寂寞和孤獨,似乎既沒有奔赴新世界的興奮,也沒有開闢新生路的欣喜。
這1年,有1本薄薄的小冊子風行1時,這就是《天演論》,編譯者嚴復。1898年《天演論》出版後,隨即在知識界引起巨大的震蕩。該書原屬英國著名生物學家,被稱為"達爾文的鬥犬"的赫胥黎的著作《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譯者將導論及本論譯出,其實相當於改寫,結合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的"實行人治,同歸於天演"的思想,外加按語,獨出機杼地做了革命性的闡釋。其中,著重強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原理,為國人撞響了救亡圖存的警鐘。
魯迅懷著急迫而興奮的心情,閱讀了《天演論》。20多年之後,他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興奮心情:"哦!原來世界上竟還有1個赫胥黎坐在書房裡那麼想,而且想得那麼新鮮……"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的所長張豈之介紹說:物競天擇,很多生物都在競爭,有些淘汰了,有些存在下來了,叫做適者生存,所以嚴復的天演論翻譯,在1898年開始還不是鉛印本的,開始是刻印的,1下洛陽紙貴啊,銷售啊,想買都買不到,知識界里到處都說天演,胡適為什麼叫胡適呢,也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1個風潮,思想解放的作用究竟在哪裡?就在於動搖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裡頭的循環論的思想,都是循環,周圍都是循環,起點,然後經過了1圈以後又回到了起點,進化論不是循環,進化論是在不斷地向前發展的,逐步地向前發展,這對人的思想解放起了很大的作用。
魯迅求學南京的34年間,國家陷於前所未有的動蕩之中。繼中日甲午戰爭慘敗之後,又經歷了戊戌變法的血雨腥風,1899年前後,義和團運動風起雲湧,1900年,終於釀成8國聯軍入侵北京的災難。國家政局的動蕩無時無刻不衝擊著當年魯迅的求學生涯。
這期間魯迅刻過3枚印章,分別是"文章誤我""戎馬書生"和"戛劍生",由此不難看出青年魯迅那種感喟時難,恨不上陣殺敵的書生意氣和熱血奔涌。
1902年,魯迅又開始面臨1次人生的轉折,這1年的元月,他以第1等第3名的優異成績畢業,獲得了兩江總督劉坤1發給的畢業證書。此時恰逢江南選派留日學生,作為官費生,魯迅由學校選派到日本留學。
由於目睹了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的迅猛發展,尤其接受了庚子賠款的教訓,中國朝野上下,都把近學日本看作是學習西方的最切近的跳板。1896年,清政府派遣13名學生留學日本;至1902年魯迅奔赴日本的時候,在日的留學生總數已成規模,形成1股留日的狂潮。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趙京華介紹說:當時清朝政府向日本派遣留學生是在1896年,1898年,張之洞寫了勸學篇以後,赴日留學才形成熱潮,那麼到了魯迅去日本留學的時候,也就是1902年這個階段,出現1個轉折點,按照日本學者實藤惠秀在《中國人留學日本史》這本書里講,從1896年到1902年屬於中國留學生的運動的第1個時期,他用1個日語詞叫做"少數優秀型的時代"。
當年,1批又1批赴東洋留學的,不僅有20歲左右的男女青年,還有年過花甲的老翁,這聽起來好像是個虛構的故事,然而這確是清末天津港、上海港出現過的真實景象。
1906年,蔣介石的母親變賣了首飾和所有值錢的家當送兒子東渡。
在此前後的留日學生還有鄒榮、陳天華、章太炎、黃興、廖仲愷、宋教仁、吳玉章、閆錫山等等。
歷史學家後來總結說,在20世紀的最初10年中,中國學生前往日本留學的活動很可能是到此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規模的學生出洋運動。它產生了民國時期中國的第1代領袖。
1902年3月,魯迅東渡日本。先在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再到仙台的醫學專科學校學習醫學,後來又返回東京,住在公寓里修德文,看雜書,直至回國,在日本住了7年多。
日本學者尾崎文昭介紹說: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他獲得的是什麼呢?如果是用簡單的話來說,他發現了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西方的優越性到底在哪裡,人到底是應該怎樣活著。歐洲17、18、19世紀他們所形成的1個人的形象、人的意向是獨1性和主體性很強的,然後又有很強悍的精神力量的1個人的1個意向,由這個人的意向來對比自己的民族的1個形象來說,他總覺得恥辱,這個恥辱感形成了魯迅以後的文學的1個力量。
1903年,魯迅剪掉辮子,並留下了1張照片,決意參加反清革命。照片是送給好友許壽裳的,在照片背後,魯迅激昂地寫下:"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詩句,表達自己對風雨飄搖的祖國無限的懷戀和報效民族的胸懷。
魯迅到日本去的時候,日本的國力正逐漸強盛,獨霸東亞的野心也日漸膨脹,幾年前,剛剛在甲午海戰中殲滅了中國的北洋水師,舉國上下都瀰漫著1股鄙視中國人的風氣,有的日本報紙就公然宣稱:"西洋人視中國人為動物,實際確乎不得不產生動物、下等動物的感覺,因此,他們(指中國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類的資格。"因此,魯迅在這個時候去日本留學,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種種歧視和輕蔑。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趙京華介紹說:以1905年的日俄戰爭為分界,日本人對中國人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就是說日本人感到我們可以戰勝西方的強國,那麼在10年前的甲午戰爭中已經打敗了大清帝國,所以上千年來所積累下來的對中國文明、中國文化的尊敬,敬仰的心態開始發生變化,隨著日本民族主義情緒的第1波的高漲,出現了輕視、歧視甚至蔑視中國人的這樣1種風潮,正是在這個背景下,魯迅在仙台度過了2年的學醫的留學生活。
1面是日本人的輕蔑眼光,1面是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醜態,所有這1切都開始改變魯迅的思想觀念,棄醫從文的轉變漸漸萌生。
還在南京的時候,魯迅"便漸漸的悟得中醫不過是1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很起了對於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於西方醫學的事實……"於是,他從東京去仙台學醫了,他說:"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1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
1個偶然的刺激改變了他的選擇,1905年的日俄戰爭爆發,日本與俄國為了爭奪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在中國本土展開了1場決戰,中國政府竟然宣布中立。
1次課間,魯迅看到日俄戰爭的幻燈片,1群中國人圍觀1個中國人被處死的場景深深震動了他。
日本學者尾崎文昭介紹說:眼看著同胞被日軍砍頭處刑的時候無動於衷,這叫麻木,不覺得痛苦,應該是人沒有尊嚴的1個狀態,這個狀態對比真的人來說應該覺得恥辱,那麼他作為同胞的恥辱來感受,他們的恥辱變成了他自己的恥辱了,所以這個恥辱感就推動了他從事文學,這是很容易能夠理解,那麼,為什麼選擇文學呢?魯迅以為文學是培養人的想像力的,溝通人和人之間的心,因此沒有想像力的話,不能夠感覺到同胞的痛苦,所以麻木。
魯迅深刻地感覺到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1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
魯迅認為,醫治精神的麻木更急於醫治肉體的病弱,而文藝是改變精神的利器。他決定改治文藝,以拯救國民的靈魂。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吳中傑介紹說:孔子在論語里曾經說過,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動,就是1切要以禮儀為準,這個禮是觀念形態的東西,也就是說1切從觀念形態出發,不管實際生活如何。那麼,魯迅說,這麼1種思想演變下來,就變成為中國人對現實的問題不敢正視,因為不敢正視,國民性變成怯懦,變成懶惰,變成教化,由這樣子的國民性又延伸產生了瞞和騙的文藝,整個文藝作品都是瞞和騙,而這種瞞和騙的文藝作品又反過來影響了國民,變成大家都瞞和騙。
也是這1年,
1906年,全國赴日留學的官費生和自費生總數猛增到12000多人。魯迅在日本的同胞越來越多了。
1906年,遠在日本留學的魯迅在母親的反覆催促下,終於不很情願的啟程回國。母親想讓魯迅回家完婚,魯迅回答說,讓姑娘另嫁人為好,但母親卻來電報說:母病速歸。
回家後的第2天,婚禮便要舉行。這1天是
在族人看來,周家大公子是個桀驁不馴的傢伙,也不走科舉正道,卻剪辮子,學洋文,穿洋服,唯恐他破壞了祖宗禮儀。然而,1切都很平靜。
魯迅裝了1條假辮子,從頭到腳1套新禮服,他站在那裡迎親。從姑娘1下轎,1切都很正常,司儀讓魯迅幹什麼,他就幹什麼,就連魯迅的母親也都覺得很異常。
在族人的簇擁下和司儀的叫喊聲中,頭蓋被揭去了。魯迅靜靜地看了1眼新娘,在此之前魯迅從未見過這個姑娘。姑娘的面色黃白,尖下頦,薄薄的嘴唇使嘴顯得略大,寬寬的前額顯得微禿。姑娘出身普通人家,娘家姓朱,也是紹興人,親戚們都稱她為"安姑",大魯迅3歲。
在熱鬧的婚禮中,誰也不會想到,1個男人與1個女人的1場漫長的婚姻災難開始了。
婚禮的當天晚上,魯迅徹夜未眠。
第2天晚上,魯迅在母親屋中看書,後半夜睡在母親屋中的1張床上。第3天晚上,魯迅仍在母親屋中。
可以想像朱安姑娘經歷了怎樣的煎熬,在新房中獨自作著各種各樣的猜測,眼淚不停地流著,無名的痛苦使她不知所措。
魯迅的痛苦無疑是絕望性的,這種痛苦影響了他今後的思想和生活,而朱安的痛苦也絕不亞於魯迅。
魯迅後來說:"這是母親給我的1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同樣用他自己的歸納,這是"陪著做1世的犧牲,完結了4千年的舊帳"。
4000年,久遠的凄涼的傳統,而對1個人而言,只有短短的幾十年。第4天,魯迅和2弟周作人及幾個朋友啟程再次東渡日本,這1走,又是3年。
魯迅博物館館長孫郁介紹說:母親給他指定了朱安,魯迅說這是媽媽給他的1個禮物,他又不能夠去破壞這樣的1個結局,破壞這樣的1個家庭,後來,有1次他在北京工作的時候,他收到了1個年輕人的稿件,就談愛情--愛情,我不知道什麼是愛情,我是1個中國人,我不懂得愛情……魯迅看了這個青年人的稿件以後,喚起了自己的那樣1種苦難感,他浮想聯翩,後來魯迅在1篇雜文里,帶著非常沉鬱的語調來說中國人沒有愛情。
1906年初夏,魯迅返回東京,這時候他已經26歲了。用去了8年的青春,從中國到日本,又從仙台回東京,4處尋求生路,卻總是走不通,兜了1個大圈子,還是回到老地方:沒有錢,也沒有文憑,兩手空空,1無所有,他此後幾年的命運雛型,在這時候已經顯露得相當清晰了。
收藏在魯迅博物館裡的手稿,見證了魯迅在日期間的思考與磨礪。1907年,魯迅以"令飛"等筆名,寫下了系列論文《人之歷史》《摩羅詩力說》《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從這些用文言寫就的論文可以看出,魯迅日後的思想根基已經相當堅實。
1909年8月,魯迅離開東京回國,結束了10年的求學生涯。為了成全弟弟的學業和家庭幸福,魯迅放棄去德國深造的機會,被迫回國謀事。
魯迅這10年所掙扎的經歷,在那個年代裡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他所經歷的1切最終完成了1個文學思想家的基本訓練和學術積累。
10年前他懷著尋找國家和個人出路的熱情離家遠行,可現在,他卻為承擔作為長子無法推卸的責任而返回故鄉,當他站在輪船甲板上回顧越來越遠的日本海岸線的時候,他1定清楚地感到了命運之神的嚴酷和無情。
從日本回國後的2年,魯迅的心情十分沉鬱,他"囚發藍衫"、不修邊幅的形象,使他顯得格外蒼老,而他實際上只不過剛剛30歲。
這1時期他拚命抽煙喝酒,近於自暴自棄。他在給自己的終生摯友許壽裳的信中稱,我很"荒落殆盡。"又說:"翻類書,薈集古逸書數種,此非求學,以代醇酒婦人者也。"說得很坦率,也很沉痛。
這1時期,魯迅整理了大量古典小說資料,編成後來的《古小說鉤沉》,然而,這書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守著自己的"家"編這樣的書,痛苦是雙重的,既有魯迅的,也有他的夫人朱安的。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介紹說:魯迅的婚姻問題,確實最能夠典型地體現他作為過渡時期這樣1個知識分子在新舊之間的掙扎,他和朱安夫人之間是沒有愛情的,所以魯迅就經常說,她不是我的妻子,是我母親的1個媳婦,是母親給我的1個遺產。所以,他從新的個性解放的、婚姻自由的角度說,他是應該和朱安離婚的,但是在那個歷史條件下面,如果他和朱安離婚,就意味著朱安可能很難在這個社會生存,因為在那箇舊社會裡面,1個女人被男人所休了的話,這個女人很難生存的。
我們可以看到魯迅歸國初期的照片,留在照片上的是1副西裝革履,英氣勃勃的神情。可是,才1兩年的時間,到辛亥革命之後,他竟是以這樣的模樣出現在紹興師範學堂:神色蒼白,面容削瘦,頭髮長到12寸,不修剪,根根直堅,簡直像45十歲的人:1件黑色棉布袍,從秋天直穿到冬天,黑色的西裝褲,再加上黑色的襪子與皮鞋,沉默寡言,臉上竟然1絲笑容也沒有了。
正當魯迅在極度痛苦中尋求出路時,
第2年的2月,已任國民政府教育總長的蔡元培邀魯迅到教育部工作。
4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被迫遷往北平。5月初,魯迅離開紹興前往北平,開始了在北平長達14年之久的生活。 (文/央視國際)
《魯迅先生》第3集 思想風暴
這是魯迅在教育部任職時的1張合影,他站在民國的官僚和同事之間並不起眼,在北京的很長1段時間,魯迅是民國政府教育部的1名官員,過著朝9晚5的公務員的機械生活。他是這樣描述自己的經歷的:"見過辛亥革命,見過2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於是失望、頹唐得很了。"
魯迅對這個國家的絕望,應該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魯迅對這個民族的絕望,也是從那個時候註定的。
1912年,魯迅再次告別故鄉,北上京城。他人生又1次改變由此開始。從紹興到北京要分4段走:先乘船至上海,再在上海北站乘車到南京下關,稱滬寧路,再渡船過江,從浦口直到天津,稱津浦線,再改乘京奉鐵路,才能到達北京。
到了北京,魯迅客居在紹興縣館補樹書屋。紹興縣館當時在北京宣武門外,南半截衚衕,北頭叫北半截衚衕,出口即是有名的菜市口,前清時代殺人的地方雖然民國以來刑場已改在天橋,但仍使人心有餘悸。補樹書屋在會館南邊的兩個院子的里進,整個書屋都包圍在鬼神縈繞的氣氛中,給人1種莫名的重壓感。
辛亥革命以後,北京便陷入持續不斷的政治動蕩之中。中華民國國民議會最終以28票對9票決議,定都北京。北京從大清帝國的帝都,變成共和國的首都。人們也從皇帝的臣子,變成了共和國的公民。1座城市悄然發生著改變。
魯迅在北京的最初幾年正是袁世凱稱帝復辟的熱鬧時期。袁世凱復辟、孫中山討袁、軍閥當政,政治亂象層出不窮。
北京的生活很快變得難捱起來,魯迅平常除了去教育部辦公,便是1人向壁。寂寞和無聊與日俱增。寂寞中,他用抄錄古碑帖來打發時光。他每天的安排是這樣的:上午9、十點鐘起床,梳洗後直接去部里辦公,到黃昏時返回會館。吃過晚飯,8點鐘開始抄碑、看佛經、讀墓誌,常常要到半夜1、兩點鐘。買來的漢碑拓片大多殘缺模糊,抄起來極費心思。有時候抄清1張要好多天。1夜連1夜的孤燈枯坐,時間也飛快地流逝。1眨眼,竟抄了5、6年。
這是1917年夏季的1天,魯迅已是36歲的中年人了。此時的心境,按他自己說法: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驅除的,因為這於我太痛苦。我於是用了種種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使我沉入於國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後來也親歷或旁觀過幾件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為我所不願追懷,甘心使他們和我的腦1同消滅在泥土裡的。但我的麻醉法卻也似乎奏了效,再沒有青年時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文/央視國際)
魯迅著作《吶喊》(短篇小說集)1923,
新潮社《中國小說史略》(上下卷)192311924,
新潮社《熱風》(雜文集)1925,
北新《彷徨》(短篇小說集)1926,
北新《華蓋集》(雜文集)1926,
北新《華蓋集續編》(雜文集)1927,
北新《墳》(論文、雜文集)1927,
未名社《野草》(散文詩集)t927.
北新《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
未名社《而已集》(雜文集)1928,
北新《3閑集》(雜文集)1932,
北新《2心集》(雜文集)1932,
合眾書店《魯迅自選集》1933,
天馬《兩地書》(書信集)與景宋合著,1933,
青光書局《偽自由書》(雜文集)1933,
青光書局《魯迅雜感選集》瞿秋白編選,1933,
青光書局《南腔北調集》(雜文集)1934,
同文書局《拾零集》1934,
合眾書店《准風月談》(雜文集)1934,
興中書局《集外集》楊霽雲編,魯迅校訂,1935,
群眾圖書公司《門外文談》(論文)1935,
天馬《故事新編》(小說集)1936,
文生《花邊文學》(雜文集)1936,
聯華書局《且介亭雜文》(雜文集)1936,3
閑書屋《夜記》(雜文集,後編入《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
文生《且介亭雜文2集》(雜文集)1937,3
閑書屋《且介亭雜文末編》(雜文集)1937,3
閑書屋《魯迅書簡》(影印本)許廣平編定,1937,3
閑書屋《魯迅全集》(1120卷,收著作、譯文和輯錄的古籍)1938,
魯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遺》(綜合集)1938,
魯迅全集出版社《漢文學史綱要》(文學史)1941,
魯迅全集出版社《魯迅全集補遺》唐韜編,1946,
上海出版公司《魯迅書簡》許廣平編,1946,
魯迅全集出版社《魯迅日記》(影印本)1951,
上海出版公司;鉛印本,1959,
人文《魯迅選集》1952,
開明《魯迅小說集》1952,
人文《魯迅全集補遺續編》唐韜編,1952,
上海出版公司《魯迅書簡補遺》吳元坎輯,1952、
上海出版公司《魯迅全集》(1-lO卷)1956-1958,
人文《魯迅選集。(112卷)1956-1958,
中青《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文學史)1958,3
聯《魯迅選集》(上下冊)1959,
人文《魯迅書簡》(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
人民日報社《魯迅詩稿》1976,文物;1981,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魯迅書信集》(上下卷,收《兩地書》以外書信1381封)1976,
人文《魯迅佚文集》1976,
解放軍報社《魯迅書簡》(致曹靖華)1976,
上海人民《魯迅手稿全集》(書信8冊,日記6冊)197811980,
文物《魯迅致許廣平書簡》1980,
河北人民《魯迅全集》(1-16卷)1981,
人文魯迅全集卷1(墳 熱風 吶喊)魯迅全集卷2(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故事新編)魯迅全集卷3(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已集)魯迅全集卷4(3閑集 2心集 南腔北調集)魯迅全集卷5(偽自由書准風月談 花邊文學) 魯迅全集卷6(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2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魯迅全集卷7(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魯迅全集卷8(集外集拾遺補編)
推薦閱讀:
※梁山108好漢簡介
※孔雀王朝是什麼?
※影視劇15.《擊鼓罵曹》簡介
※國際時訊的簡介怎麼樣?
※【詩者聯盟.1873期】成員簡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