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理解經絡

學過西醫的人,大都否定經絡的存在。理由很簡單,在把人體解剖後,找不到這玩藝。他們覺得用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東西作為治病救人的依據,當然是不科學的。為此,他們便去攻擊中醫是「偽科學」。人們否定經絡存在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醫自己都解釋不清「經絡是什麼東西」。面對西醫的質疑,中醫要麼無言以對,要麼引用前人之說大談「陰陽」、「五行」等等,自己都雲里霧裡地沒弄清楚,當然說服不了別人。為此,中醫在雙方的攻防中一直處於絕對的劣勢。經絡是中醫治病救人的理論基礎,針灸也好,用藥也罷,凡事必講經絡。我們的祖先早就非常明確地指出了經絡和穴位的構成,並且以長期的、廣泛的實踐證明其是可信的、有效的。我們在承認中醫藥有效的同時,就無法否定經絡的存在。如若不信,讓中醫紮上幾針,立馬應驗。換句話說,我們的祖先已經證明了經絡是存在的,除非能夠證明古人所繪的經絡圖是虛構的,否則,我們便不應該去輕率地否定經絡的存在。當然,古人並沒有給我們講清楚經絡是什麼東西,或者說將之神秘化了,最終使得後人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是,這並不能成為我們否定經絡存在的理由。僅僅因為看不見經絡的「形」,就否定經絡的存在,不僅過於武斷,也缺乏應有的「科學精神」。我們所應該做的,是本著所謂的「科學精神」去探究未知的事物,搞清楚「經絡」到底是什麼東東,而不應去貿然地否定古人的成果,對自己的祖先缺乏應有的尊重。其實,經絡的本質問題,涉及到中國傳統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根本區別,或者說,涉及到傳統文化的定位,並不是一個中醫所能講得清楚的。所謂的「天人感應」,則是指將人類自身置於自然之中,將人類自身視為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從宏觀的、整體的角度去感知和體悟世界萬物。自然萬物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如形體、顏色、聲響、氣味、磁場等等),向四周釋放證明自身存在於世的信息,其中一部分能被人體所感應到,包括人類感官所能感知的一切信息,以及所引起的人體變化(如太陽黑子運動會使人產生焦躁情緒)。人類認識萬物(包括人類自身)的過程,即其與自然相互交流的過程。中醫作為一門具體學科,當然是以「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思想作為哲學指導理論的。其基本假設是,在環境適宜的前提下,人是不會生病的,甚至不會衰老的。正是因為環境(即「天」)的變化,如季節、天氣等等變化,能夠被人體所「感應」到(不一定有明顯的知覺),即所謂的「外邪入侵」,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中醫是從宏觀的、整體的角度去探究體外環境及體內環境的相互影響及其發展變化規律,並據此來診斷和治療疾病的。例如,中醫所用的術語,如「熱」、「毒」、「寒」、「風」、「濕」、「傷」等等,都集中體現了這一點。因此,中醫並非不科學,而只是與西醫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便是「氣」。我國古人認為「氣」為萬物形成之根本。大自然中「氣」的運動,都有一定的規律,和相對固定的通道,如風向、寒流、暖流等。這些現象,一般是無形的,不能為人的視覺所感知,卻能被人類的觸覺所感知。人活著必須呼吸,也就是說,人體內也有氣流在運動。體內氣流運動並非僅限於呼吸系統,如同自然中水裡有氣一樣,人體血肉中都有氣。人體內氣流運動的通道是什麼樣的呢?基於「天人感應」這一指導思想,我國古人就會去探究。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我們的祖先最終發現了這些人體內氣流運行的路線,便是「經絡」。那麼,我們的祖先又是如何發現「經絡」的呢?其中的關鍵在於「穴位」的發現。「穴位」的發現具有偶然性。例如,一個人傷著了合谷穴所在的地方,雖然手被劃傷了很痛,但是同時,他卻發現原先牙痛的癥狀減輕了,甚至消失了。於是,下次牙痛時,他便會去捏掐或刺破合谷穴所在的地方。這樣的經驗被推廣應用後,人們便發現了合谷穴。經過成千上萬年的這種積累過程,我們的祖先最終一個一個地發現了人體的「穴位」。當將這些不同的「穴位」連結起來,所得到的路線圖,便是「經絡」。如果說「經絡」相當於自然界中寒流與暖流的路線的話,「穴位」則相當於自然界中存在的大大小小的風口。對這些風口施加 小小的影響,便會改變氣流運動的強弱、方向等等,這就是針灸治病的原理所在。氣是無形的,所以「經絡」也是無形的。活人體內有氣流在運行,死人則沒有。構建在屍體解剖基礎之上的西方醫學,沒能發現活人體內的氣流運行,自然無法理解「經絡」的存在。一些人據此來否定中醫的科學性,實在是在賣弄自己的無知,十分地可笑。

經絡就是人體真氣運行的通路。人體的真氣,寅時從手太陰肺經開始,卯時到了手陽明大腸經、辰時到足陽明胃經、巳時到足太陰脾經、午時到手少陰心經、未時到手太陽小腸經、申時到足太陽膀胱經、酉時到足少陰腎經、戌時到手厥陰心包經、亥時到手少陽三焦經、子時一陽來複到足少陽膽經、丑時到足厥陰肝經,寅時又從肝經到肺經,一天24小時周行不殆,是一個「如環無端」的縱圓形結構。有人神神秘秘的說他在返真歸零的狀態時,就能夠看見排列有序的人體經絡,我是不相信的。這樣吹噓,自然就把一個真真切切的人體經絡說成是「假」的了。誠然,雖然人體經絡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我從幾十年的中醫治療實踐過程中,相信經絡是肯定存在的!中醫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源於遠古,服務當今,在兩千多年的醫學長河中一直為保障中華民族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醫經絡學說是中國人民在幾千年實踐中總結的精華。如果沒有中醫經絡學說,當今中國人口不可能是世界之最。中醫經絡學說為中國人的繁延昌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大約二千五百年前,中國誕生了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在這部典籍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貫穿於全書,那就是經絡。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古人發現人體上有一些縱貫全身的路線,稱之為經脈;又發現這些大幹線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細小的分枝,古人稱這些分枝為絡脈,「脈」是這種結構的總括概念。《內經》十分具體地,系統地,全面講述了經絡的循行分布、與臟腑關係、病候以及經絡系統中經別,絡脈、經筋、皮部的內容。還提出了經絡的根結、標本、氣街、四海等理論,成為指導我們火罐、推拿、針刺、艾灸及臨床各科的重要依據。《黃帝內經》對經絡系統及其功能的認識主要來自於長期的臨床觀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結果和取類比象的描述。由於《黃帝內經》的概念體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確實給現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內涵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此,從文獻和實驗等多個方面揭示古典經絡概念的內涵,是中醫研究者的任務。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1518年-1593年)曾言:「任、督二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離水火交媾之鄉。人身氣血,往來循環,晝夜不停,醫書有任、督,人能通此兩脈,則百脈皆通。」說明他老人家也看重經絡。中醫有句廣為人知的「行話」叫做「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如果哪條經脈不通或者說哪個地方氣路不通,哪個地方就「痛」就有毛病。這說明什麼?您哪有毛病哪兒才不通,只要沒有毛病的地方,經絡、氣路都是「通」的!經絡極敏感的人的經絡固然是「通」的,經絡極不敏感的人的經絡也是「通」的,若不通,就會「痛」,就會有疾病。這是經絡學說的又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但千百年來,人們總在經絡學說上兜圈子。

實驗證明經絡能夠溝通內外,聯繫肢體;運行氣血,營養周身;抗禦外邪,保衛機體。一、溝通內外、網路全身《靈樞·海論》指出:「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對的協調與統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而實現的。經絡中的經脈、經別與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聯繫人體各臟腑組織;經筋、皮部聯繫肢體筋肉皮膚;浮絡和孫絡聯繫人體各細微部分。這樣,經絡將人體聯繫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經絡的聯絡溝通作用,還反映在經絡具有傳導功能。體表感受病邪和各種刺激,可傳導於臟腑;臟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於體表。這些都是經絡聯絡溝通作用的具體表現。 二、運行氣血、協調陰陽《靈樞·本藏》指出:「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全身各組織器官只有得到氣血的溫養和濡潤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能將營養物質輸布到全身各組織臟器,使臟腑組織得以營養,筋骨得以濡潤,關節得以通利。三、抗禦病邪、反映病症營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經絡「行血氣」而使營衛之氣密布周身,在內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在外抗禦病邪,防止內侵。外邪侵犯人體由表及裡,先從皮毛開始。衛氣充實於絡脈,絡脈散佈於全身而密佈於皮部,當外邪侵犯機體時,衛氣首當其衝發揮其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的屏障作用。四、傳導感應,調整虛實應用針灸等治法要講究「調氣」,要明了經絡的通路。針刺時的「得氣」和「行氣」現象是經絡傳導感應現象的表現。《靈樞?九針十二原》還說:「刺之要,氣至而有效。」要取得療效,針刺時首先要「得氣」,再「行氣」,最後「氣至」,亦即「氣至病所」得氣、行氣、氣至是針刺傳導感應的全過程,是針刺取得療效的關鍵。可見,針刺調整虛實是通過傳導感應而實現的,而針刺感應是在經絡中傳導的。經絡在針或灸的刺激下,可起到雙向調節作用,使之向著有利於機體恢復的方向轉化。臨床及實驗研究表明,經絡對機體各個系統和器官都能發揮多方面,多環節,多途徑的調整作用。經絡就像是人體四通八達的網路,在正常情況下能運行氣血,協調陰陽,傳遞信息到人體各部。當發生氣血不和及陰陽失衡等病症時也是通過經絡將疾病的信息反映出來。針灸等治法是通過激發經絡本身的功能,疏通經氣的傳導,使機體陰陽處於平衡狀態。如《靈樞?刺節真邪》所言:「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復」。我們常常會被手足各自的三陰三陽的「走勢」弄得很糾結。內屬於府藏,外絡於肢節」,這概括說明了十二經脈的分布特點,內部隸屬於臟腑,外部分布於軀體。經絡作為運行氣血的通道,是以十一經脈為主,其「內屬於府藏,外絡於肢節」將人體內外連貫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手太陰肺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前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手陽明大腸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外側前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足陽明胃經:主要分布在頭面、胸腹第二側線及下肢外側前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足太陰脾經: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脈旁開第二側線及下肢內側前緣, 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 分布其外部。手少陰心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後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手太陽小腸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外側後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足太陽膀胱經: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二側線及下肢外側後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 布其外部。足少陰腎經:主要分布在下肢內側後緣及胸腹第一側線,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手厥陰心包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手少陽三焦經:主要分布在上肢 外側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足少陽膽經:主要分布在下肢的 外側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足厥陰肝經:主要分布在下肢內 側的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循行走向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正如 《靈樞·逆順肥瘦》所載:「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經絡的奇經八脈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關係,「別道奇行」,故稱「奇 經」。如果說十二正經是長江黃河,奇經八脈就是洞庭湖鄱陽湖等大湖。這是什麼意思呢?十二正經的真氣充足,就會如長江黃河的水量充足般會「溢」到奇經八脈這八個大湖裡儲藏起來。大江大河的水量不足,湖泊就不會有足夠的儲水量,大自然如此,人體也如此。如果奇經八脈沒有足夠的真氣,人體可就容易生大病了。奇經八脈如果傷著了,是非常難治的,因為很少有藥物可以直接進入奇經八脈。奇經八脈為什麼叫奇經八脈?因為十二正經是手三陰對手三陽,足三陰對足三陽,都是成「對」的,奇經八脈則都是獨立的,所以叫「奇」任脈,主管全身的陰脈,這條陰脈之海,一般醫書都是這樣描述它的起止路線:「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事實上,能看得到經絡的人會發現,任脈常常是隨著我們的呼氣下降,從兩目到人中到咽喉一路往下到會陰穴,當然,它也可以「倒」過來,從中極(肚臍下約四指處)向會陰下行再上毛際一路往上。這條經脈有三個小周天訓練的大穴:膻中、關元、會陰(即中丹田、下丹田和會陰穴所在區域),這三個大穴如果「通」了,連成一線,小周天就算「通」了一半了。任脈上還有一個重要「穴位」:人中、肚臍和頤。「人中」,顧名思義,是「人體的中心」,因為它連接著任督二脈,連接人體的陰陽,所以一般急救,人們都懂得掐掐「人中」,暈倒的人就會醒來。古傳中醫有一個急救密法,對剛剛暈死過去的人,往心臟的方向用力揉按魚際(手掌裡面,拇指根部至腕關節中那塊肌肉隆起的外側肌群),同時用力掐人中,剛剛暈死過去的人就能活回來。督脈,總督全身的陽脈。為什麼身體前方的任脈反而是「陰」,後背的督脈卻是「陽」呢?用達爾文的猴子變人論來看比較好理解,爬行動物都是背部對著太陽的,正對著太陽的地方,自然是「陽」,正背著太陽的,就是「陰」。當然,達爾文未必正確,大家也可以理解為人在田地里勞動時,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背部正對著太陽,所以脊椎骨的這條經脈——督脈,是全身的「陽脈之海」。醫書一般這樣描述督脈的起止:「起於下極之輸,並於脊里,上至風俯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如果小周天「通」了,返觀內察,便可見督脈隨著我們的吸氣上升。於一呼一吸之間,吸氣督脈的真氣由下而上,沿著脊椎骨上行到頭頂,接著往下行至人中,呼氣,人體中氣從人中一路往下一路至會陰。按古傳中醫的說法,督脈上有小周天上的六大穴位:尾閭、命門、大椎、玉枕、百會、上丹田。這六個大穴道如果「通」了,連成一線,就是督脈「通」了。這就是為什麼古人管「通」周天叫做「通督」,畢竟督脈上的大穴比任脈多了一倍。《莊子·養生主》中有句話叫「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歷代注釋《莊子》多見亂注一通,其實莊子說的就是這條督脈。有點類似西醫所說的中樞神經。我們從小就知道「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直立行走和能夠用手勞動」,古傳中醫則認為,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這條督脈是直立的,人體的脊椎骨是直立的,上面左右兩側掛滿了五臟六腑,前後循行著任督二脈,如果能保證真氣在這條督脈上通行無阻,可以直接強腎、補腦,使人得以頤養天年。那麼這條督脈確切位置在哪裡呢?千古以來很少人說得清楚。甚至那些能「返觀內察」的人,也有不同意見。但總不離脊椎這條人體中樞,我比較認同的督脈位置,是在脊椎骨的骨髓中間那條比頭髮還細的「線」——這是普通人的督脈,經絡極敏感的人,督脈相對寬、粗些,而修行有素、精氣很足的人,則更寬大些。沖脈,是我們五臟六腑十二正經的海,我們的五臟六腑都領授著這條經脈的氣血濡養。返觀內察這條經脈,可見其隨我們的吸氣上升。起於小腹,下出於會陰,向上行於脊椎之內,其外行者經氣沖於足少陰腎經交會,沿腹部兩側,女人到胸部就散開(所以女人胸大與否就看這裡真氣是否充足),男人則繼續上行達咽喉,環繞口唇。女人胸部大小、男人鬍鬚多寡,都取決這條經脈!如果女子胸部小,往往會長「鬍子」,就是這條沖脈(也叫太沖脈)不夠通暢。

奇經八脈還有五條:1)陰維脈,隨吸氣上升,起於小腿內側,沿著大腿內側上行到腹部,與足太陰脾經相合,過胸部與任脈相會與頸部。2)陽維脈,隨吸氣上升。起於足跟外側,向上經過外踝,沿著足少陽膽經上行髖關節部位,經肋後側,從腋窩後上肩膀,行至前額,再到項後合於督脈。陰陽維兩條經脈負責聯繫於調節六條陰經和六條陽經,因而有調節氣血盛衰的作用。3)陰蹺脈,隨吸氣上升,起於足舟骨的後方,上行內踝的上面,向上直行至大腿內側,經過陰部向上沿著胸部內側,進入鎖骨上窩,上經人迎的前面,過額部,到目內角,與足太陽膀胱經和陽蹺脈相會合。4)陽蹺脈,隨吸氣上升,起於足跟外側,經外踝上行腓骨後緣,沿著股部外側和肋後上肩膀,過頸部上挾口角,進入目內角,與陰蹺脈會合。這兩條經脈共同主管眼睛的開合和下肢的運動。所以這兩條經脈如果「通」了,也可以治療失眠和下肢不靈活。5)帶脈。這條經脈最有特色,其它經脈都是「縱」向的,只有這條帶脈是「橫」的,它的具體位置,差不多就是我們穿褲子系皮帶的那一圈。它起於季肋部的下面,斜向下到五樞、帶脈、維道穴,這三個穴位剛好「壓」在膽經上,帶「橫」著繞身一周。起到「約束」全身其它經脈的作用。這條經脈對女子尤其重要,差不多可以說,凡是婦科病,都與任、沖、帶脈有關。古人常用帶脈來調經止帶、疏通肝氣、化解淤積。現代從事中醫、養生的人,提起帶脈,多著墨不多,一言帶過。古傳中醫有專門的密法理「通」這條帶脈,前段時間有網友提到他的小孫子有水疝,敲打帶脈,有利於消除小腹肥肉、防治婦科疾病和治療小兒疝氣。方法很簡單:把皮帶抽了,自然站立,兩手握空心拳,用後溪穴沿著腰帶來回捶打108下。

下面是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1、督脈循行:① 起於小腹內,下出於會陰部,② 向後行於脊柱的內部,③上達項後風府,進入腦內,④ 上行巔頂,⑤沿前額下行至鼻柱。主要病候:脊柱強痛,角弓反張等症。交會腧穴:長強,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百會、水溝,神庭2、任脈循行:① 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部,② 向上行於陰毛部,③ 沿著腹內,向上經過關元等穴,④ 到達咽喉部,⑤ 上行環繞口唇,⑥ 經過面部,⑦ 進入目眶下(承泣穴屬足陽明胃經)主要病候:疝氣,帶下,腹中結塊等證。交會腧穴:會陰、曲骨、中極、關元、陰交、下脘、中脘、上脘、天突、廉泉、承漿。3、沖脈循行:① 起於小腹內,下出於會陰部,② 向上行於脊柱內,③ 其外行者經氣沖與足少陰經交會,沿著腹部兩側,④ 上達咽喉,⑤ 環繞口唇。主要病候:腹部氣逆而拘急。交會腧穴:會陰,陰交;氣沖;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4、帶脈循行:① 起於季脅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帶脈、五樞,維道穴,② 橫行繞身一周。主要病候:腹滿,腰部覺冷如坐水中。交會腧穴:帶脈、五樞、維道。5、陰維脈循行:① 起於小腹內側,② 沿大腿內側上行到腹部,③ 與足太陰經相合,④ 過胸部,⑤ 與任脈會於頸部。主要病候:心痛,憂鬱。交會腧穴:築賓;府舍,大橫、腹哀;期門;天突、廉泉。6、陽維脈循行:① 起於足跟外側,② 向上經過外踝,③ 沿足少陽經上行髖關節部,④ 經脅肋後側,⑤ 從腋後上肩,⑥ 至前額,⑦ 再到項後,合於督脈。主要病候:惡寒發熱,腰疼。交會腧穴:金門;陽交;臑俞;天髎;肩井;頭維;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風府、啞門。7、陰蹻脈循行:①起於足舟骨的後方,②上行內踝的上面,③直上沿大腿內側,④經過陰部,⑤向上沿胸部內側,⑥進入鎖骨上窩,⑦上經人迎的前面,⑧過顴部,⑨到目內眥,與足太陽經和陽蹻脈相會合。主要病候:多眠、癃閉,足內翻等證。交會腧穴:照海、交信;睛明。8、陽蹻脈循行:① 起於足跟外側,② 經外踝上行腓骨後緣,沒股部外側和脅後上肩,過頸部上挾口角,進入目內眥,與陰蹻脈會合,再沿足太陽經上額,③ 與足少陽經合於風池。主要病候:目痛從內眥始,不眠,足外翻等證。交會腧穴:申脈、仆參、跗陽;居髎;臑俞;肩髃、巨骨;天髎;地倉、巨髎、承泣;睛明;風池。另外,歷代醫、道兩家,都有丹田位置的爭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是所有的「爭議」都是圍繞著「肚臍」來,不管是「臍下三寸」還是「臍下四指」還是「前三後七」,無不是圍繞肚臍來說事兒,可見肚臍的位置,對醫道兩家都特別重要。其實,宏觀點看,把丹田的位置理解為「肚臍周圍」就行。中醫常教人用艾草熏肚臍,培育壯大丹田之氣,道理就在這裡。


推薦閱讀:

辟穀的經絡原理
lxq1953—12條經絡保健 5
良伴—經絡穴位 5
十二時辰對應的十二經絡
經絡腧穴學_習題集_附答案

TAG:理解 | 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