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等打破西方封鎖和包圍的決策歷程

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等打破西方封鎖和包圍的決策歷程2008年09月04日 08:41:11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查看原文: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9/04/content_9766954.htm[摘 要]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等正確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局勢,認清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中國侵略包圍的態勢,確定要團結世界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同盟關係」的同時,特別要做好以印度、緬甸、印尼等為代表的「中間國家」的工作,以此作為打破封鎖和包圍的主要突破口和重要戰略步驟。在此基礎上,毛澤東等採取了一系列外交措施,打破了西方國家的封鎖和包圍。20世紀50年代,為了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的包圍和封鎖,毛澤東等沉著應對,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並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這些思想和決策對維護中國國家安全與世界和平發揮了重要作用。毛澤東等對戰後國際局勢的分析以及對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封鎖和包圍的戰略思考毛澤東在一次會見日本外賓的講話中曾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現了一些 新現象,最突出的就是美國的力量強大了,就是美國同全世界人民的對立。」①強大了的美國,對外實行戰爭政策和侵略政策,「到處欺侮別人,損害別人的利益」。美國策動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巴格達條約組織、東南亞條約組織,並先後策劃簽訂了美日安全條約、美韓共同防禦協定、美台共同防禦協定等。美國還在歐洲、亞洲、非洲、美洲的不少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許多軍事基地,其目的就是「想造成一個鎖鏈」,包圍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美國這種做法,不僅威脅中國,也威脅世界的和平與安全。毛澤東對此評論說:「美國這樣的大國如果不要和平,我們就不得安寧,大家也不得安寧。」②他還指出:「美國只要有機會,總是要整我們的」③,要戰勝美國這樣強大的對手對新中國的威脅,「我們需要和平環境,需要朋友」④。在這樣嚴峻的局勢下,哪些國家可以成為新中國的朋友呢?毛澤東等對戰後國際狀況作了分析,認為世界可以分為「兩個陣營」和「三種國家」。「兩個陣營」是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三種國家」是指社會主義國家、帝國主義國家,以及處於兩個陣營之外的,如印度、緬甸、印尼等一大批「中間國家」。周恩來在一份報告中從另一個角度把這些國家稱為「和平中立派」,以同美國這個「主戰派」和英法等「維持現狀派」相區別。毛澤東、周恩來的這種分析,是富有創建性的。它與蘇聯把世界劃分為「兩個陣營」的主張有所區別,更符合戰後國際格局的實際,為中國在世界範圍內團結和爭取更多朋友以打破西方國家的包圍和封鎖,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①毛澤東會見日本社會黨訪華親善使團談話記錄,1957年4月21日。②毛澤東會見英國工黨代表團談話記錄,1954年8月24日。③毛澤東會見印度總理尼赫魯談話記錄,1954年10月26日。④毛澤東會見緬甸總理吳努談話記錄,1954年12月1日。)

根據對戰後國際狀況的分析,毛澤東等認為: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是兄弟國家,是我們的朋友,應該建立友好同盟關係;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是我們的敵人,但也可以做工作,像英、法、日等國都同美國有矛盾,需要區別對待。毛澤東曾設想,經過幾年把整個歐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中美、北美如加拿大、墨西哥,包括英國在內都爭取過來,使他們脫離美國,把美國孤立起來。①即便美國的內部狀況,毛澤東認為也並不統一,他比喻說:「好像五十支香煙,一半是共和黨,一半是民主黨。共和黨的二十五支中有幾支是艾森豪威爾派,有幾支是麥克阿瑟派、諾蘭派的。民主黨的幾十支也不統一。這說明人民不願打仗,所以這裡面有文章可做。」②周恩來強調:「要研究帝國主義的矛盾,並且要利用這種矛盾。」「我們要跟一切願意和平的人合作,來孤立那些好戰分子,就是孤立美國當局,主要還是那裡頭急於要打仗的那一派。」「在國際上,我們就是執行這個方針,只要在和平這個問題上能夠團結起來,就和他拉關係,來保衛我們的國家,保衛社會主義。」③以印度、緬甸、印尼等國為代表的「中間國家」,在兩個陣營之間採取和平中立政策。所謂和平,就是主張世界和平,反對戰爭;所謂中立,就是不參加各種軍事集團。毛澤東等認為:這些國家同新中國在思想上、制度上是不同的,但是又「有許多共同的地方,主要的一點就是我們都受過帝國主義的壓迫」④,「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情,就是反對殖民主義,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想自己逐步獨立起來」⑤,這些國家「在爭取和平、反對戰爭的作用方面同我國是有共同要求的」。「這些情況就決定東南亞某些國家,首先是印度的對外政策是和平政策,它不僅與美國的戰爭政策有區別,就是同英國的以實力來維持現狀的政策也有某些區別。」⑥因此,這些國家是我們的同盟軍,是可以並且應該努力爭取的朋友。針對這些情況,毛澤東等在多種場合反覆指出:「要對中間國家做工作」⑦,「從印度到日本,我們都是要做工作,去擴大我們的陣營」⑧。由於印度、緬甸、印尼等在這些中間國家中有廣泛的影響,劉少奇特彆強調:「我們必須小心地爭取他們,以便同他們共同為加強國際和平、反對戰爭而努力。」⑨與此同時,毛澤東等也考慮到,這些國家在經濟上還受帝國主義一定程度的控制,在對內對外政策上不能不受到帝國主義的影響,因此這些國家所採取的中立立場是容易發生動搖的。針對這種情況,劉少奇指出:「我們要幫助他們堅持和平中立政策,加強其堅定性,克服其動搖性。要他們痛快地加入我們的陣營是不現實的,但爭取和幫助他們堅持和平中立的立場卻是可能的。」「最重要的是我們的立場必須堅定,策略必須靈活,態度必須友好,對堅定他們的中立主義立場才能發生作用。」⑩在團結一切願意和平的力量、孤立和分化美國霸權政策的總方針下,與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友好同盟關係,利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與印度、緬甸、印尼等「中間國家」建立友好合作關係,構成了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等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包圍和封鎖的重要戰略思路。這一戰略思路,在實踐中一步步得到貫徹,並取得很大成效。(①參見劉少奇會見蘇聯青年代表團談話記錄,1956年6月19日。②毛澤東會見南斯拉夫新聞工作者代表團談話記錄,1956年1月22日。③周恩來在外交部的講話記錄,1950年3月20日。④毛澤東會見印中友好協會代表團談話記錄,1954年9月30日。⑤周恩來在幹部會議上的講話記錄,1955年2月3日。⑥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尼赫魯來華訪問宣傳通知,1954年10月16日。⑦毛澤東會見南斯拉夫新聞工作者代表團談話記錄,1956年1月22日。⑧周恩來在外交部的講話記錄,1950年3月20日。⑨劉少奇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發言記錄,1955年3月22日。⑩劉少奇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發言記錄,1955年3月22日。)

從新中國成立至日內瓦會議召開期間「包圍」與「反包圍」的鬥爭美國對新中國的心態是複雜的,一度也曾試圖以經濟「援助」的手段進行拉攏和控制。1949年6月,司徒雷登託人帶口信給毛澤東:美國可一次貸款50億美元給新政府,條件是新中國必須採取中間態度,不能完全親蘇。1950年3月15日,艾奇遜在關於美國對華政策的演說中說:中國不是應該從蘇聯而是應該從美國得到貸款援助,不過中國必須保持昔日的中美關係。這顯然是指望以美援為誘餌,使新中國成為它的附庸。對此,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作出斷然回答:「亞洲人民自己的事應該由亞洲人民自己來處理,而無論在什麼時候,也不應由太平洋彼岸的美帝國主義者如艾奇遜之流,來加以干涉。」①美國政府這個陰謀破產後,更加敵視中國,對中國採取了軍事包圍、政治孤立、經濟封鎖相結合的政策。在軍事上,朝鮮戰爭爆發後,在干涉朝鮮內政的同時,派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構成了美國政府對中國公開直接的武裝侵略行為。此外,美國還插手干預印度支那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積極扶持日本和一些亞洲國家在太平洋地區建立軍事體系,對新中國形成一個新月形的包圍圈。在政治上,設法孤立中國並削弱中國的國際影響。它要求北大西洋集團及其他一些國家在承認中國問題上必須與美國保持一致,共同對中國施加壓力。美國還照會威脅一些拉美國家不得先於美國承認新中國,並操縱聯合國阻撓新中國派合法代表取代被國民黨非法佔據的席位。在經濟上,對中國實行封鎖和禁運。它支持和配合國民黨集團利用海空優勢對上海、青島、天津等沿海港口和島嶼進行封鎖,阻撓所有國家的商船進入新中國的港口。1950年12月3日,美國宣布對中國實行全面禁運,不久又宣布禁止一切在美註冊的船隻駛入中國大陸港口。在美國的拉攏和壓力下,到1953年春,對中國實行禁運的國家達到數十個。為了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包圍和封鎖,維護國家的和平與安全,毛澤東等審時度勢,採取北聯蘇聯、東援朝鮮、南助印支以及同印度等周邊國家實行睦鄰友好的方針。在北面,新中國在外交上實行對蘇聯「一邊倒」的方針。這一方針被毛澤東稱為「打破帝國主義封鎖之道」。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天,即與蘇聯建交,並於1950年2月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及一系列協定,用條約的形式將中蘇友好合作關係固定下來。毛澤東和周恩來曾這樣評價說:「我們是新起的國家,困難多,萬一有事,有個幫手,這樣可以減少戰爭的可能性。」②「這次締結的中蘇條約和協定,使中蘇兩大國家的友誼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使得我們有了一個可靠的同盟國。這樣就便利我們放手進行國內的建設工作,和共同對付可能的帝國主義侵略,爭取世界的和平。」③在東面,朝鮮戰爭的爆發,特別是美國的介入和干涉,直接威脅到中國的國家安全。1950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向朝鮮出動志願軍,進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定。毛澤東指出:「如果在這個關鍵時刻不下決心,不僅朝鮮被佔領,就是我們自己的建設也將成為不可能。」抗美援朝的勝利,粉碎了美國企圖侵吞全朝鮮進而侵略中國的計劃,維護了中朝兩國及遠東和世界的和平與安全。在南面,美國為了遏制中國和控制印度支那,竭力支持法國鎮壓印度支那人民的解放鬥爭。據統計,當時法國在印度支那戰爭的全部經費的70%是美國提供的。朝鮮停戰後,美國公開派遣空軍人員赴印度支那參戰。這對中國南部邊疆的安全構成重大威脅。面對這種形勢,根據毛澤東在朝鮮停戰後提出的爭取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打破美國對中國的孤立和封鎖的方針,中國政府一方面在道義上和物質上給予印度支那人民反殖民主義鬥爭以巨大支持;另一方面在政治和外交上為爭取恢複印度支那和平進行了不懈努力。在1954年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上,中國同蘇聯和越南一起,團結印度等國,並爭取英法的支持,促使會議達成一系列協定,促成了印度支那的停戰,從而也大大緩解了中國南疆的外部壓力。(①《人民日報》,1950年3月19日。②毛澤東在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的講話記錄,1950年4月10日。③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第六次會議上的講話記錄,1950年4月11日。)朝鮮戰爭和印度支那戰爭表明:美帝國主義已經成為遠東和平的最大威脅,這是亞洲人民共同面對的主要問題,而印度、緬甸、印尼等國「所堅持的和平中立,對我們是有利的」。「如果打起大仗來,他們不參加是可能的」,「有包括那樣大的地區和人民的國家不跟著美國戰爭集團走,美國打起來就困難得多了」。因此,與他們「搞統一戰線很有必要」,力爭「在東南亞建立起安全的環境,使我們彼此和平相處,而不讓美國有任何干涉的借口」。①按照這一思路,新中國在實行北聯蘇聯、東援朝鮮、南助印支的同時,加強同印度、緬甸、印尼等國的關係,並取得明顯成效。(一)與印度等國建立外交關係。新中國成立之初,首先同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隨後,通過談判同亞洲及北歐一些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印度、印尼、緬甸都是1950年第一批與新中國建交的「中間國家」。毛澤東等非常重視同印度等國的建交。他先後在接受印度和緬甸駐華大使呈遞國書時對雙方建交給予高度評價,說這種真誠合作,必將大有助於亞洲和世界的和平。周恩來在外交部的一次講話中對外事工作人員說:「派到印度工作去是個大任務,好了就是九萬萬人的大團結。」②新中國與印度等國外交關係的建立,是對美國孤立中國陰謀的有力回擊。(二)確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處理國家關係的基本準則。中國同印度等國在許多方面有著共同點,但由於社會制度的不同和歷史的原因,也存在不少需要解決的問題。用什麼樣的原則來解決這些問題、處理兩國關係,一直是毛澤東等著重思考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多次提出要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同一切國家建立外交關係。根據這一思想,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會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處理中印兩國關係的原則:「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的原則。」他在談話中說:根據這些原則,「中印兩國的關係會一天一天地好起來。某些成熟的、懸而未決的問題一定會順利地解決的」③。1954年6月,周恩來訪問印度。兩國總理在《聯合聲明》中重申這五項原則。隨後,中緬兩國總理的《聯合聲明》同樣確認這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確定,為當時進一步發展中國同印度等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有效解決彼此之間存在的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礎。(①周恩來會見印度駐聯合國代表團團長梅農的談話記錄,1954年6月13日;周恩來關於外交問題的報告,1954年10月18日。②周恩來在外交部的講話記錄,1950年3月20日。③《周恩來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版,第63頁。)(三)在國際鬥爭中和處理國際事務時與印度友好合作、相互支持。印度是亞非國家中很有影響的一個國家,用周恩來的話說,是「處於關鍵的地位」①。毛澤東等十分重視在國際鬥爭中爭取印度的支持與配合,遇到重大問題及時同印度交換意見。這種努力取得了很大成效。例如,在朝鮮停戰和恢複印度支那和平這兩大熱點問題上,中印兩國取得一致意見,在日內瓦會議上同蘇聯等國一起,與美國等進行了堅決鬥爭。印度還在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解決在美國的中國公民回國問題上,給予中國有力支持和多方面協助。(四)與其他一些周邊國家積極開展經濟接觸和交往。錫蘭是南亞國家中第一個向新中國派遣政府貿易代表團,並簽訂貿易協定的國家,雙方從1953年就開始了大米和橡膠貿易。1953年底,中國又迎來印尼經濟代表團,雙方簽訂了貿易協定。第二年,印尼開始對中國出口被美國禁運的橡膠。1954年4月,中緬之間也簽訂了為期三年的貿易協定。這個時期,中國同這些國家的貿易往來雖然十分有限,意義卻很重大,成為新中國打破美國封鎖禁運政策的重要突破口。從新中國成立到日內瓦會議召開的短短几年裡,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作出一系列堅決有力的「反包圍」、「反封鎖」的正確決斷,積極發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打亂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企圖包圍和封鎖新中國的圖謀,維護和鞏固了國家的和平與安全,為國內大規模經濟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日內瓦會議結束後以同印度、緬甸、印尼等國發展友好合作關係作為「反包圍」的主要突破口和重要戰略步驟日內瓦會議結束後,國際形勢有所好轉。但是美國在朝鮮戰場和印度支那戰場失敗後,把遠東侵略和干涉的重點轉向中國。1954年9月,美、英、法、澳大利亞、紐西蘭、菲律賓、泰國、巴基斯坦簽訂了《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同年12月2日,美國同台灣當局又在華盛頓簽訂了《共同防禦協定》。這兩個文件,連同此前簽訂的美日安全條約與美韓共同防禦協定,從東南面對中國的安全構成直接威脅。這個時期美國遠東侵略政策的特點,是以「『亞洲人打亞洲人』的詭計,來實現他們擴大侵略的惡毒陰謀」。毛澤東在同巴基斯坦總理蘇拉瓦底談話時說:「你知道我們身上背了多大的壓力嗎?單單在日本,美國就有八百多個軍事基地。南朝鮮、台灣、菲律賓、南越都在美國的控制之下。美國給我們的壓力很大。」②從這時開始,中國在利用日內瓦會議後的有利形勢著手改善同英國、日本等西方國家關係的同時,更加致力於發展同亞非國家特別是印度、緬甸、印尼、泰國、巴基斯坦等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以此作為打破西方國家包圍的主要突破口和重要戰略步驟。毛澤東對亞洲各國團結的重要性有過一段生動的論述。他說:「美國想把日本武裝起來,利用日本,這也不是容易辦到的事。日本現在好像一匹被別人騎著的馬,也許有一天這匹馬會把騎在它上面的人摔下來,而自己亂跑。只要中國、印尼、印度、緬甸等這些亞洲國家,自己強大起來並且團結一致,築成一道牆,日本這匹馬就跳不過來了。」③這個時期,毛澤東等主要從四個方面來推動中國同印度、緬甸、印尼等國友好關係的發展:首先,通過高層互訪,進一步增進相互了解。(①周恩來會見印度大使尼赫魯的談話記錄,1956年8月4日。②毛澤東會見巴基斯坦總理蘇拉瓦底的談話記錄,1956年10月22日。③毛澤東會見印度尼西亞大使維約普拉諾托的談話記錄,1950年9月18日。)日內瓦會議後,中國的外交方針從「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轉變到「必須走出去」。這是周恩來根據他在日內瓦會議期間觀察到的國際關係格局的變化向中央提出來的。周恩來說:「原想再關一年的門,現在看來是關不了的!新中國的聲譽是很高的,蘇聯也很希望我國能參加國際事務,有欲關不能之勢。」①毛澤東十分同意這個看法,說:「關門關不住,不能關,而且必須走出去。」②大門打開後,最先開始的就是同印度、緬甸之間的高層互訪。1954年6月,周恩來利用日內瓦會議休會期間訪問了印度和緬甸。10月和12月,應周恩來的邀請,印度總理尼赫魯和緬甸總理吳努分別回訪中國。毛澤東和周恩來同他們進行了多次會談,闡明中國的和平立場和謀求同東南亞人民友好合作的願望。毛澤東說:「我們現在需要幾十年的和平,至少幾十年的和平,以便開發國內的生產,改善人民的生活。我們不願打仗,假如能創造這樣一個環境,那就很好。凡是贊成這個目標的,我們都能同他合作。」③經過接觸交流,印度、緬甸領導人對新中國有了新的認識。吳努對毛澤東說:「我們對於大國是恐懼的。但是周恩來總理訪問了緬甸以後,大大地消除了緬甸人民的這種恐懼。」④他還告訴毛澤東:「曾經有過一個時候,我不知道在中國會遇到怎樣的人,害怕會遇到像希特勒那樣的人,講話的時候拍桌高喊。但是我現在發現,我的恐懼都是毫無根據的。對於這幾次懇切的談話,我感到十分高興。」⑤周恩來後來在總結外交工作經驗時,對以高層互訪的方式增進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了解給予高度評價。他說:「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領導人之間的接觸,是加強各國之間的了解、信任和和緩國際緊張局勢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步驟。這在中國同許多國家的接觸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我們都清楚地記得,中印、中緬和中國同印度尼西亞之間發展友好合作關係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就是雙方領導人員的互相訪問和聯合發表的聲明。」⑥其次,積極支持印度提出的建立和擴大和平區域的主張。1954年6月,周恩來訪問印度時,尼赫魯提出建立和平區域,並「首先在我們自己的區域東南亞消除分歧」的主張。他說:「我提到和平區域的意思就是在這個區域中的國家都是中立的,在這個區域中沒有軍事基地,沒有干涉,也沒有侵略,而是鼓勵和平。」周恩來立即表示支持這一主張,並說:「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不久,周恩來在同印度駐聯合國代表團團長梅農的談話中對這個問題又作了進一步闡述。他說:「在這一地區中應該包括所有的東南亞國家,而不應有國家除外。如有國家除外,那就不是集體和平,而繼續有對立。」⑦這番話,清晰地闡明了中國的主張同美國策動建立東南亞條約組織的根本區別。後來毛澤東同尼赫魯會談時,也表示「建立和擴大和平區域是一個很好的口號,我們贊成」。⑧在中國的支持和影響下,印度、緬甸、印尼這些對亞洲有重要影響的國家都沒有參加東南亞條約組織。(①周恩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報告記錄,1954年7月7日。②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發言記錄,1954年7月7日。③毛澤東會見印度總理尼赫魯的談話記錄,1954年10月23日。④毛澤東會見緬甸總理吳努的談話記錄,1954年12月1日。⑤毛澤東會見緬甸總理吳努的談話記錄,1954年12月11日。⑥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的發言記錄,1956年6月28日。⑦周恩來會見印度駐聯合國代表團團長梅農的談話記錄,1954年7月20日。⑧毛澤東會見印度總理尼赫魯的談話記錄,1954年10月26日。)此後,為了實現建立和擴大和平區域的主張,1955年中國政府積極支持並參加了緬甸、印度、印尼等國倡議召開的第一次亞非會議。這次會議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十分珍貴的機會,使中國領導人能夠廣泛地同許多亞非國家的領導人進行接觸,闡明自己的立場和主張,贏得他們對新中國的理解和支持。正如周恩來後來給中央的報告中所說:「在亞非會議期間,我們同各種類型國家都有接觸。」「我們按照中央的方案,求同存異,耐心說理,盡一切努力求得一致協議,又對所有與會國家表示尊重,因此博得了大多數與會國家的好感,而反共反蘇最烈的國家也多少改變了他們對新中國的一些成見。」①第三,加強與泰國等國的溝通。泰國、巴基斯坦、菲律賓當時都是東南亞條約組織的參加國。毛澤東等並不因此對它們採取排斥態度,而是進行具體分析,認為:這幾個國家,同美國和西方一些國家是不一樣的。他們採取這樣的立場,一方面是「由於受到美國的控制」,另一方面「中國是一個大國,像泰國這樣的小國,對中國可能有些恐懼」。因此,「只要有可能,我們就爭取搞好同他們的關係」。在亞非會議召開前,中國通過印度、緬甸等國傳話,向泰國政府轉達謀求建立睦鄰友好關係的願望。毛澤東等在同尼赫魯、吳努等的談話中,主要請他們轉達兩層意思:一是表示「我們對東南亞各國的政策是一樣的,對泰國也不例外」;「我們願與東南亞各國保持和建立像我們與印度那樣的友好關係,只要東南亞各國同樣地對待我們。我們不願看到他們敵視我們。如果他們還有困難,不論是由於內部還是外部的原因,我們都願意等待。」②二是揭露美國政策的實質和危害。美國「想通過軍事同盟來擺布亞洲國家的命運」,「反對共產黨是它的口號和題目」,「實際上他是反對這些中間的國家,就是我們陣營和美國陣營之間的這些中間國家」。「欺負它們,控制它們的經濟,在它們的領土上建立軍事基地,最好使這些國家都弱下去」。如果美國達到目的,「首先受害的是美國在那裡建立軍事基地的國家和這些國家的人民」。③亞非會議後,一些原來對中國抱有懷疑甚至反對態度的國家對中國的看法發生了變化。1955年下半年,泰國、巴基斯坦、菲律賓、錫蘭、柬埔寨等紛紛派代表團訪問中國。毛澤東等親自會見代表團成員,同他們進行友好談話,做了大量說服和解釋工作。毛澤東在同巴基斯坦大使談話中說:「你們簽訂了馬尼拉條約,我們怕的不是巴基斯坦、泰國、菲律賓,甚至也不是英國和澳大利亞,而是美國。現在我們了解,巴基斯坦當初參加馬尼拉條約集團是因為怕中國侵略。希望你們能慢慢了解中國是不會侵略的,並希望消除彼此間的誤解,改進彼此間的關係。」④毛澤東還對泰國客人說:「目前你們處在困難中,要慢慢來,必須按照實際情況去做,有時有必要對美國說幾句好話,對我們說幾句壞話,我們是諒解的。」⑤「你們的國家究竟怎麼辦?這是你們的事情。我不是給你們當參謀長,但我願意就這個問題談談我個人的看法。我認為,你們站在我們這邊有困難,站在美國那邊,美國這個朋友也不大好惹,如果走印度的道路,則比較妥當。」⑥周恩來也表示:「泰國的困難什麼時候解決,我們就什麼時候同他談。在未簽訂條約以前,我們願意根據五項原則辦事。」這種寬容和理解的態度,深深感動了對方,也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泰國、巴基斯坦等國雖然一直留在東南亞條約組織中,但對中國都表示友好,並聲明決不參加任何侵略中國的戰爭。第四,有步驟地解決一些同周邊國家的歷史遺留問題。(①周恩來致中共中央並毛澤東的電報,1955年5月4日。②周恩來會見印度駐聯合國代表團團長梅農的談話記錄,1954年7月20日、6月13日。③周恩來會見緬甸總理吳努的談話記錄,1954年12月5日。④毛澤東會見巴基斯坦大使阿哈默德的談話記錄,1955年4月27日。⑤毛澤東會見泰國人民促進友好訪華代表團的談話記錄,1956年2月。⑥毛澤東會見泰國代表庵蓬等的談話記錄,1955年12月21日。)毛澤東在同尼赫魯和印尼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的談話中都曾經說過:建立和擴大和平區域,「就需要去除一些足以引起懷疑、妨礙合作的因素」①,「要採取步驟來消除存在於我們之間的不了解和障礙」②。在這方面,中國做了很大的努力。為解決同印度之間存在的西藏問題,1953年底,中國政府通過談判與印度政府簽訂了《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周恩來評價說:「這個協定不僅加強了中印兩個偉大國家之間的關係,而且還給亞洲各國之間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範例。」③為解決同緬甸、印尼等國家之間存在著的華僑雙重國籍問題,亞非會議期間,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同印尼外長蘇納約簽訂了兩國關於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這個條約,被稱為是「亞洲和非洲各國之間以友好協商的精神解決繁難問題的又一個良好的事例」。對一些當時還沒有條件解決的問題,如與印度、緬甸等國存在的邊界問題,毛澤東表示:「將來是要解決的,可以留到以後解決。總之,要使雙方的利益不受損害。」④這樣一來,周邊國家逐漸都了解了中國解決問題的誠意和立場。經過日內瓦會議結束後一年多時間的努力,中國同印度等東南亞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得到很大發展,周邊環境得到很大改善。中國同印度、緬甸、印尼等國的友好合作關係,成為世界上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和平共處的範例。保持中立和不參加軍事集團或聯盟的主張,在亞洲許多國家中得到了普遍支持,成為當時國際社會政治生活中一個重要趨勢。美國企圖用「亞洲人打亞洲人」的辦法來包圍中國的陰謀遭到徹底破產。 毛澤東等領導的這場反封鎖和包圍鬥爭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今天,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中美關係已經得到重大改善,但是美國政府的霸權主義本質和戰爭政策並沒有根本改變,繼續或明或暗地威脅著世界和平與中國的國家安全。要應對這樣的對手,並且考慮到種種複雜因素,必須制訂正確的國際戰略。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等領導的這場「反包圍」鬥爭的實踐,仍為我們今天在新的國際形勢下制訂和貫徹正確的國際戰略提供了可以借鑒的重要經驗:第一,要對世界格局和總的發展趨勢進行具體分析,有一個基本的和正確的判斷,並以此作為確定政策和任務的出發點。第二,要在正確認識、分析和研究國際間錯綜複雜矛盾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這些矛盾,同一切願意和平或有可能爭取的力量合作,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第三,廣泛地結交和爭取更多的朋友,包括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特別是持中間立場的國家,注意尋找相互之間的共同點,求同存異,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第四,在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中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加強高層互訪,對一些一時還存在誤解或有困難的國家,要耐心細緻地等待和觀察,還可通過朋友間接地做溝通工作。〔作者廖心文,女,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北京100017〕(①毛澤東會見印度總理尼赫魯的談話記錄,1954年10月26日。②毛澤東會見印度尼西亞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的談話記錄,1955年5月26日。③周恩來會見印度教徒報記者雪爾凡伽的談話記錄,1954年6月22日。④毛澤東會見緬甸總理吳努的談話記錄,1954年12月1日。) 閱讀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e3ae690100aafp.html
推薦閱讀:

決策有多痛苦
不好意思,你們可能拉低了我的智商丨幾個特別容易被忽略的群體決策誤區
你的決策力餘額不足,請馬上充電
2.2.4 多原則下的行為決策
今天你轉發錦鯉了嗎

TAG:西方 | 年代 | 世紀 | 決策 | 20世紀 | 50年代 | 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