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藏傳修心法門秘訣《佛子行》【1243期】

佛子行,全名《佛子行三十七頌》,本論是藏傳修心法門中非常殊勝的竅訣、大乘法門的修行精要。內容為一大乘佛子所應具有的行為,分三十七個頌詞闡述。藏傳佛教一切宗派大師共同讚譽佛子行,稱其包含了一切甚深與廣大的要意。

作者無著賢大師 (1295-1369),被公認為登地菩薩,一生顯現了偉大的菩薩行宜,慈悲、智慧和神變事迹不可勝數。寧瑪派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要求弟子們必須精通其義,曾諭示通過學習這位大師的論著,能使人很自然地生起菩提心。

本論是藏傳修心法門中非常殊勝的竅訣、大乘法門的修行精要。內容為一大乘佛子所應具有的行為,分三十七個頌詞闡述。藏傳佛教一切宗派大師共同讚譽佛子行,稱其包含了一切甚深與廣大的要意。

動畫《佛子行三十七頌》

《佛子行三十七頌》

作者:無著菩薩(土美仁波切)

索達吉堪布 釋

南無羅給夏ra雅

意為頂禮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雖見諸法無來去,然唯精勤利眾者;

勝師怙主觀音前,三門恆時敬頂禮。

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已照見一切法皆無有來去,已經徹見諸法無來去之自性,並恆時精進利樂眾生,故在觀自在菩薩以及與觀自在菩薩無二無別的殊勝上師前,著者土美大師以自己的身語意三門恆時恭敬頂禮。

利樂之源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

亦依了知其行故,於此宣說佛子行。

世間所有的暫時安樂與究竟利益皆來源於諸佛,能得如是殊勝果位是由修持正法而證得的,而修持正法則首先必須明了修持的方法,對於一想修學大乘法的弟子來說,即需明了修學菩薩道的方法。因此,土美大師於此處為我們修持正法者宣說佛子應有的行為。

已獲暇滿大舟時,為自他渡輪迴海,

日日夜夜不懈怠,聞思修持佛子行。

如今我們已得八有暇十圓滿的人身,這個人身非常寶貴,猶如生死輪迴大海中的大船,既可以渡自己出生死苦海,又能使輪迴中的其他眾生得渡,但同時人身是無常的,非常短暫,故應珍惜這一難得的機遇,在晝夜六時中恆時不懶惰不散亂地精進於聞思修。

這裡應注意的是,首先大家不要以為這只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的行為,因為我們已經發了大乘世俗菩提心,已是大乘因位的菩薩,大乘菩薩就必須踐履他的誓言,修學佛子行。其次人身是極為難得的而又是短暫的,藉此難得之人身應該選擇做有意義的事,所有有意義的事中聞思修最為殊勝,因為這才是佛法的根本所在。所以,有些學佛者即便花很多錢,遠來這裡聽一節課也是值得、很有意義的。其它修建寺院等只是聞思修的助緣,並不很重要,古來的大德如世親菩薩、麥彭仁波切等也都強調聞思修才是最為重要。

貪戀親方如沸水,嗔恨敵方如烈火,

遺忘取捨愚暗者,拋棄故鄉佛子行。

因為住在家鄉,親人、怨敵低頭不見抬頭見,對親人的貪心會增盛到如沸水一般,對怨敵的嗔心同樣也會猛似烈火,自己難以抑制;又常常與俗家人在一起,受世俗習氣的熏染,不注意因果善惡的取捨,天天如夢一般地度日,迷迷糊糊,越來越愚痴。所以,佛子當拋棄故鄉而修行。依以前高僧大德開示的標準,上根者應遠離家鄉一年的路程,中根者要遠離家鄉一個月的路程,下根者遠離家鄉至少要走四天。現在漢族弟子千里迢迢來到藏地求法,就是這條佛子行為的表現。

離惡境故惑漸輕,無散亂故善自增,

凈心於法生定解,居於靜處佛子行。

靜處具有減惑、增善和生起正見的功德。靜處自然沒有貪、嗔、痴等五毒煩惱的外緣,依靠傳承上師的加持,通過聞思或修行,自己俱生的無明業惑自然就漸漸地減滅,又沒有懶散和邪知邪見人的影響,自己對眾生的大慈大悲及精進聞思修等等善業自然而然地增上,自心融入於正法之中從而生起殊勝的定解,能對上師三寶生起不共的信心,這恰恰與上述家鄉的過失相反。歷代的高僧大德也多是依止靜處才有所成就的。一個修學佛法的人,若是想離開靜地和上師,那肯定是著了魔,或是尚未如實生起希求正法與解脫的心,自己應該好好地祈禱懺悔。

長伴親友各分離,勤積之財留後世,

識客終離身客店,捨棄今世佛子行。

人有生必有死,在死的時候,自己一生中的親朋好友都不得不從此分離,辛苦一生從點點滴滴中集聚起來的財物一分一厘也帶不走,全都遺留在這個人世間,甚至連自己的色身,在心識遷移之時也不得不捨棄在人世間。所以,應看破今生所有世間八法,應當捨棄有漏的色法斷除一切執著的分別念。否則,若不能看破,更難放下,放不下則會起執著,執著便是輪迴之根,這樣便不算是一個從心地上修行的人。以前無論哪個宗派的大德,無論世間的福報再具足,他們也多半是在清凈的山上或無人的山洞中捨棄世間的一切而修行,所以,捨棄此世是大乘菩薩的殊勝行為。

交往惡人增三毒,失壞聞思修事業,

令成無有慈悲者,遠離惡友佛子行。

對於一個尚未成就的修行者來說,必須遠離惡友,否則修行不會增上,反而增長自己的貪嗔痴三毒。即便一個人最初人格很好,但後來結交了一個人格不好的人,慢慢地潛移默化,即所謂的「近墨者黑」。《普賢行願品》中「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這個願,對於一個修行者來說非常非常地重要,上師如意寶在僧眾前也一再地強調。當然,現在人心多為不善,大家要完全做到不交惡友這一點不容易,但是記住這個竅訣並經常來提醒自己,會逐漸對自己有益的。

依止正士滅罪業,功德增如上弦月,

殊勝上師較自身,更為珍愛佛子行。

依止上師善知識,以其引導及加持,使自己能精進於聞思修,消盡往昔所造的種種罪業,戒律清凈,慈悲心增長等各種功德也會如初一至十五的上弦月一樣不斷地增長乃至圓滿。對一位能使自己滅盡罪過、功德增長的殊勝善知識,愛重之心當勝過自己的生命。對於自己的身心,每個人都倍加珍惜愛重,但對於金剛上師勝善知識,念其恩德,更應勝於愛重自身的百倍。上師法王如意寶也講過,修行人若欲得解脫成就,必須依止善知識,愛重善知識,善知識在自己修行中甚為重要。

但對善知識必須首先仔細地觀察,無論再出名的大德,只有自己從心裡真實地生起了不變的信心,才再去皈依求法。不要人云亦云,今天這裡來一位上師蜂湧到這裡,明天那裡又來了一位上師又蜂湧到那裡。還有些人特意去請問上師自己的前世與後世,如果對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稍微有信心的人,就已不必再去問別人,「欲問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往往這種人即便是真的遇上一位具法相的善知識,也只是三分鐘的熱情,過後,常在善知識身邊也不會請教什麼。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一旦依止了,就應一直依止下去,即便是依止以後的過程中,看見了上師顯現世人所不能理解的行為,只要自己具足信心照樣可以成就。像造了三個無間罪的大天比丘,其弟子對他有信心,結果都已成就了。如果弟子沒有信心,即使上師是佛菩薩再來,也不可能得成就。像當初世尊在世時的提婆達多和善星比丘,對世尊沒有信心,還是墮入了三惡道。所以,是否成就不在於依止的上師多少,而在於自己對上師是否有信心。依止一百位乃至更多位也不一定能問到什麼的,倘若捨棄了其中一位上師,則更糟糕,再來一百位上師也無法使你成就。另外我們應該向以前的嘎單派的大德學習,在聽到上師講自己的過失時非常高興,以期日日有所改進。

己尚縛於輪迴獄,世間天神能救誰?

故知殊勝無欺處,皈依三寶佛子行。

真實不虛的皈依處是佛法僧三寶,而不是世間的天神、地神、護法神等,因為他們自己還未從煩惱中徹底解脫出來,仍束縛在輪迴中,他們還有什麼能力救護我們呢?上師說,馬琴神山的護法神,雖然是八地菩薩,也還包括在世間護法神之內。還有其它的護法神,對於他們,我們可祈禱供養,使其護持弘法利生順利圓滿,但對他們皈依、頂禮是不應理的,更不能把他們作為究竟的皈依處。始終真實不欺的唯有佛法僧三寶,至心皈依三寶方可得到究竟的解脫,故每位佛弟子應一心一意地皈依三寶。對此,我們應該時時處處從心裡來衡量自己是否已真實的皈依——每當遇到違緣時,每當遇到外道時……是否能自然而然地祈禱三寶?皈依是一種決心和信心,而不是暫時的依託,故佛子當至心皈依佛法僧三寶。

以上是一個大乘弟子所應具備的前提條件,也即是前行。接下來闡述一個大乘弟子的發心與行為的標準,也即是正行,以修行人從低到高的根機共分三個方面。

佛說難忍惡趣苦,皆為惡業之果報,

是故縱遇生命難,永不造罪佛子行。

現在三界輪迴的各道眾生,尤其是地獄、餓鬼、畜生道的眾生,恆時都在遭受難以忍受的各種痛苦,人道也有生老病死,事與願違等等三苦八苦。釋迦能仁說此為往昔所造惡業之果報,這在《百業經》等講述因果的經中有詳細說明。如果在遇到違緣和痛苦時,都能自然地認為肯定是自己以前所造惡業的報應,這樣今生很多的違緣和痛苦能轉為道用,成為修道中的逆增上緣。所以,現在得此暇滿之人身,縱遇命難也絕不能再造惡業。正如《白蓮花·釋迦牟尼佛傳記》中世尊在因地中修行時,曾這樣說過:因為人生的短暫,我不願造惡業,也因為人生的短暫,我只願做善業。佛弟子應該學佛如是行,現在世間上很多人整天造惡業也難以維持生活。

三有樂如草尖露,乃是瞬間壞滅法,

了知恆時無變法,希求解脫佛子行。

視三界輪迴的剎那安樂如草頭之露珠,日光一照便會消失,苦苦求得的財色名食睡等暫時的安樂也是無常的,因為這些都是有漏之樂,正如《金剛經》中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我們不應貪求世間的暫時安樂,而應該希求恆時不變的佛果,這是佛子的行為。

無始時來慈我者,諸母若苦自何樂?

是故為度無邊眾,發菩提心佛子行。

自無始以來,一切輪迴中的眾生都作過我的母親,慈愛過我,這些輪迴中的母親如果沉溺在輪迴中恆受苦,那麼我怎能忍心只有我一個人得到解脫、享受安樂?作為一個學佛的人,應該學佛之願行,為一切如母眾生得到最究竟的解脫而發無上菩提心,這是成佛的根本。佛無始劫來因為利益眾生而成佛,而眾生無始時來為了自己而輪迴,因此菩提心是一個修行人成佛的必由之路。

諸苦由求自樂生,圓滿正覺利他成,

是故己樂與他苦,真實相換佛子行。

每一道眾生的痛苦,其來源都是無始劫來只求自己得到安樂而造下了很多惡業之故。而像釋迦牟尼佛那樣的三世諸佛因為饒益了眾生的緣故,而成熟了究竟的安樂智慧。所以,我們在修行中,應學習把自己的安樂讓給別人,把別人身心的不安與痛苦拿來由自己代受,應當這樣修自他交換。這個修法加持力很大,能在短時間裡使自己的性格轉變得很好,資糧積累得很快。上師法王如意寶也一直這樣發願:願世間所有眾生痛苦自己代受,自己所有安樂一切眾生都能得到。我們大家也應該常常在遇到病痛等違緣時發願一切眾生遠離這種痛苦,遇到欣喜順緣尤其是法喜時,發願一切眾生都得到如是安樂。科學也已經證明了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我們的發心肯定對眾生有利。以前阿底峽尊者請弟子加持他,也是因為弟子已發起了菩提心。

何人以大貪慾心,奪或令奪我諸財,

自身受用三世善,迴向於他佛子行。

如果一個人以大貪慾心將我的衣食等資生之財物搶去了或偷去了,或教唆別人如此對待我,我非但不生嗔恨心,也不報仇,反而能把自己所受用的財物善根及身體全部迴向給他,這行為確實非常高尚。但有的人往往連幾句話的氣都受不了,有的人被偷了,簡直恨得想馬上殺掉小偷,這就現出了我們的心理與菩提心之間的巨大差距。一個真正發起大悲心的人,凡見到他、聽到他的聲音及與他結緣的眾生,都會蒙受利益。

我雖無有些微錯,何人若斷吾頭顱,

然以悲心將彼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我們一個修行人,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但是突然有一人無緣無故地對自己生起了大嗔心,製造各種違緣,甚至還要砍我的頭,學菩薩道的人,這時就應對他生一個大悲心,非但不起怨憎,還要發心代受一切罪過。但有些人不要說殺頭,甚至連別人不小心踩了一下坐墊就討厭得不得了,這就是修行不好的表現。

有者百般中傷吾,惡名縱遍三千界,

然我深懷慈愛心,贊其功德佛子行。

如果我自己對別人沒做任何有害之事,而別人卻對我作無因誹謗,並大肆宣揚,使自己的臭名遠揚,此時,對於修行者來說,非但不憎恨他,而是真實地慈悲他可憐他,而且不斷讚歎他的功德。但對我們一般人來說,往往是自己確實做錯了,但在別人批評時,還是氣得臉紅脖子粗,過後還耿耿於懷,開始去對他人作無因誹謗,這對一個修行者來說是極不應該的。當遇到別人的誹謗時,可以這樣多向內觀自己:這是因果報應、是空谷聲,是對自己修行的考驗,自己不能被八風吹動,對方可能是佛菩薩的化現,即便是個凡夫我也不能對他生嗔心。因為,他已經造了惡業,非常可憐,應從心底里對他生起一個悲心,並經常讚歎他的功德,這才是大乘佛子的行為。

何人大庭廣眾中,揭露吾過出惡語,

於彼亦作上師想,恭敬頂禮佛子行。

一個人在眾人集聚之處,故意揭發自己的過失,並說一些難以入耳的粗語,自己不但不恨他,還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善知識,使自己能發現缺點,故應恭恭敬敬地對待他。沒有修行的人自尊心往往很強,有的不要說是一個平常的人對他說過失,甚至連上師指出他的過失,也想離開上師,這就失去了許多發現缺點,洗心革面的良好機會。以前的西*瓦格西經常嚴厲地對他的弟子說:「如果不能接受,你明天就可以離開。」所以,對自己說過失者,應該看作是自己的勝善上師。

吾如自子愛護者,彼縱視我如怨敵,

猶如慈母於病兒,尤為憐愛佛子行。

如果我對一個人像對自己親生的兒子一樣,慈愛地養育、百般地愛護,但是,這個人不但不報恩,反而把我看成怨恨的仇敵一般。這時我仍舊對他如母親對病重的兒子一樣對待,不計較恩怨,總是以慈母之心體諒他,對他倍加悲憫。這對我們初學者較難做到,但如果大家把這些頌詞能背誦下來,經常薰習自己的身語意,久而久之,就能生起這些功德。

與我等同或下士,雖以傲慢而凌辱,

然吾敬其如上師,恆時頂戴佛子行。

我們對上師及各方面優於自己的人會恭敬頂戴,但對於從智慧、人格、地位、能力等各方面與我同等或不及於自己的人,如果他們以傲慢心來侮辱、欺凌我,我不但不生嗔心,應把他作為上師一樣對他恭敬恆時頂禮,並應反思是否在平時的待人接物中傷害了別人,即使沒有也是宿業現前,現正是還債的時候。故《佛遺教經》中說:人與傍生的差別在於人知道慚愧。所以,修行人應該修忍辱度,把侮辱轉為道用,這是佛子行。

貧窮恆常受人欺,且為重疾惡魔逼,

眾生罪苦自代受,無有怯懦佛子行。

在修行的過程中,有時是現前順緣,有時是現前違緣。一般的人遇順緣時易生傲慢心,遇違緣時易生怯弱心,這兩種心都要對治。尤其是平時業障現前,自己無吃無穿,又遭病苦和魔障,同時還受別人的欺負,此時的自己應該觀想眾生的一切苦難由我代受,自然把違緣轉為道用,面對痛苦毫不怯弱,這才是大乘菩薩的行為。

美名遠揚眾人敬,亦獲財如多聞子,

然見世福無實義,毫無傲慢佛子行。

有的人受到眾人恭敬,名譽也傳遍十方,財物富如多聞天子一般,這些世間福報都是不可靠、無常的,並沒有什麼可執著與驕傲,一個修行人要修平常心,逆來順受,順來順受,無論外境是逆是順,只管自心不動。

自嗔心敵若未降,降伏外敵反增強,

故以慈悲之軍隊,調伏自心佛子行。

如果一個人沒有調伏自己的嗔心,必然會與人結仇,但是殺掉了自己怨恨的敵人,又會遇到後來為他復仇的人,以至子子孫孫互相爭鬥不息,使嗔心越來越增盛。但是,若以慈悲心來調伏自己,那麼,外境的怨敵自然就不會存在,《入菩薩行》中詳細地講述了調伏嗔心的方法。大家可以認真地學習。

一切妙欲如鹽水,愈享受之愈增貪,

令生貪戀諸事物,即刻放棄佛子行。

口渴時喝鹽水,越喝反而越渴,世間一切妙用欲樂也一樣,越享用越生貪心。對於修行人,對那些凡是令自己生貪心的財色名食等,應該頓時捨棄,令其不復再生。斷除自己的貪心是大乘菩薩道的根本。

一切境現唯心造,心性本來離戲邊,

了達此理於二取,皆不作意佛子行。

一切所顯之現象唯是自己的心,而心的本體遠離八邊戲論,這是大中觀、大手印、大圓滿的密意。所以,領悟遠離能取的心與所取的境這二取的體相,心不作意是大乘佛子之密行。

逢遇悅意對境時,視如夏季之彩虹,

雖顯美妙然無實,斷除貪執佛子行。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悅意的外境,如人或物等,此時應當把這些看作是夏天的彩虹,雖然十分美麗,但並無精華、實質,也不長久。認識到這一點,自然會淡化、斷除因之而生起的貪慾。

諸苦如同夢子死,迷現執實誠疲憊,

是故遭遇違緣時,視為幻相佛子行。

我們每個凡夫人都是因業報而來的,必然有各自的痛苦,但這些痛苦如同有一個少女,夢見自己生了個兒子,後兒子又不幸死去而悲痛欲絕一樣,其本體都不是實有的,只因將其執為實有,自心才深感勞累與痛苦。人生本來是如夢如幻的,無論在修法及日常生活中遇到什麼違緣,都應視為幻化所生,本無實有。《虛幻休息》中以夢、幻、水月、陽焰等幻化八喻詳細地向我們闡明了萬法非實有的本質,確實生活中處處都有很深的竅訣,重要的是我們能細心地去發現、去體悟。

以上闡述了上士道中的前兩個部分,應發菩提心的理由和修兩種菩提心。

獲得菩提身尚舍,何況一切身外物,

故不圖報異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

修行者如果想得最究竟的解脫菩提果,則應該捨棄自己的身體,連身體既然都應該捨棄,則一切身外之物更是應該上供下施。而供施時不能有所求的不清凈心,有求的布施將是有漏之福報,得不到究竟的菩提果,最如理如法的是以三輪體空來布施,不希求未來得異熟果,這種以無緣之發心必得無相之佛果。

無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誠可笑,

故於三有無希求,守護凈戒佛子行。

如果佛弟子沒有戒規,連自己事業都不可能成辦,更談不上去利益他人。而且,持戒時首要的一條是不再對三有輪迴生起貪染之心,像上師法王如意寶一生護戒如眼,即使在文革期間的艱難的環境中也未曾鬆懈,因此才有今天這麼宏大的事業。

於求妙果之佛子,一切損害如寶藏,

故於諸眾無怨恨,修持安忍佛子行。

每位想得到佛果的佛子,應當把一切損害視作寶藏,如《修心八頌》所云:「秉性邪惡眾有情,恆為猛烈罪苦迫,見時如遇大寶藏,願恆惜此難得寶。」因此,很多人無緣無故地害你時,不應有絲毫的怨恨心,應當看成是自己修忍辱度的善緣。

唯成自利小乘士,勤如撲滅燃頭火,

饒益眾生功德源,具足精進佛子行。

那些只為立志自我解脫的小乘弟子,為了自利尚且日日夜夜精進不懈,如頭髮燃火而急切地去撲滅一樣,那麼,為了一切眾生的利益安樂,立志成就佛的一切功德,這樣的大事,更應該刻不容緩地精進修法了。往昔諸佛、現在諸大成就者也無一不是精進的,故發起精進是佛子行。

當知止觀雙運理,以此摧毀諸煩惱,

真實超越四無色,修習禪定佛子行。

如果修行者已經了知具有寂止的勝觀能斷除一切煩惱障,遠離無色界的四空定,即遠離四處無色心(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則當如理體證這個境界。若想如理體證這個境界,必須修習止觀雙運的禪定,這在《大圓滿心性休息》中有廣講。

若無智慧以五度,不得圓滿菩提果,

故以方便三輪空,修持智慧佛子行。

如果沒有智慧僅僅修持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五度,則不能得到圓滿的菩提果位,因為,智慧是成佛的主因。因此,應該遠離對能、所、物這三輪的執著(如布施時執著有能布施的人,接受布施的人,和布施的物品),而使前五度都融入智慧度之中。

若未觀察自錯誤,以法形相行非法,

是故恆時審自己,斷除過患佛子行。

如果一個學佛法者不知道向內細緻觀察自己的迷惑,難免以學正法人的形象做出一些不如法的事情,有些口稱自己是三寶的弟子,因為不能恆以皈依戒、五戒、菩薩戒來對照自己,做出一些非法的行為,還以為自己做得很好。有些出家人,形象上穿僧衣,卻不經常誦戒,更不檢察自己的言行,不按佛的教誨去行持,究其原因多是不察自己之過而造成的非法行為。不內察於己,這是凡夫最大的一個毛病。

以惑談他菩薩過,則將毀壞自功德,

故於大乘諸士夫,不說過失佛子行。

如果一個人因業力現前,一時的迷惑,生起了煩惱,評說了其他大乘佛子的過失,這樣,說過失的人會漸漸地減弱自己聞思修的全部功德,這在戒律中有詳細的說明。一個人如果以說別人的過失為樂事,這個人的修行肯定不好。如果對方能接受批評,可以提醒他做錯了事,反之,若對方剛愎自用,則徒然使雙方都產生煩惱,這時只能在心裡默默為他念咒加持。

為求利養相互爭,失壞聞思修事業,

故於親友施主眾,根除貪執佛子行。

有些出家人,為了獲得居士們的供養恭敬,經常互相爭執不休,如「這是我們的施主,他不能供養恭敬別人……」往往因此而生起貪心和嗔心,把自己的聞思修逐漸減弱了。有些大德起初以很好的發心,四處弘法,久而久之,生起了執著心,再後來嗔恨心也生起了。我們修行人要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用平等心來待人,對上師不要執著是「我的上師」;上師對每位眾生都同樣地慈悲,不會只對你一個人慈悲,對施主不要執著是「我的施主」,施主布施的目的是種福田廣積資糧,你一個人代替不了六種福田。再者,你執著你的施主不能供養別人,則是否你自己也不能接受別的施主供養了?所以,這些不應該執著。對自己的親戚朋友也不能執著,否則,很容易生貪心或嗔心,只是徒增煩惱而已。

惡言刺傷他人心,亦失菩薩品行故,

莫說他人不悅詞,杜絕粗語佛子行。

如果佛子不注意自己的語言,說了粗語,既傷害了別人的心,又有失於佛子的律儀。所以,凡是他人所不喜歡聽的話,都應盡量斷除,令他人歡喜。

煩惱串習難對治,執持正知正念劍,

貪等煩惱初生時,立即剷除佛子行。

無始以來,我們的貪嗔痴煩惱的串習極為嚴重,極難對治,需要正知正念像勇士守城門一樣時時地仔細地觀察,見到貪嗔痴等煩惱一出現,馬上用正知正念的寶劍調伏它,久而久之,自然能剷除煩惱的根。

總之一切威儀中,觀心處於何狀態,

相續具足正知念,承辦他利佛子行。

總而言之,無論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都應觀察自己的發心:是不是如法?是不是對眾生有利?是有漏的發心還是無漏的發心?這個非常重要也非常深!能修好這一條,今生成就就是無疑的。

如是勤修諸善根,為除無邊眾生苦,

皆以三輪清凈慧,迴向菩提佛子行。

如是以上述勤修所生的一切善法,為了斷除無始以來無邊眾生的痛苦而以本凈三輪體空的智慧,迴向於無上菩提,這是大乘菩薩的行為。

為利慾修菩薩道,依照經續論典義,

諸聖者言而撰著,三十七頌佛子行。

為了利益想修學菩薩行為的後學們,作者依顯密之經論及上師的口傳竅訣,而著述了三十七個頌詞,明示大乘菩薩所應遵循的行為。

因吾慧淺無修行,雖無智者所喜詞,

然依諸多經論故,此佛子行定無謬。

我智慧淺薄又沒有廣博的學問,雖然沒有智者所喜愛的韻辭,而有依經典教言所生的實義,故此三十七頌中所講明的佛子所應行的道理應該是不會有誤的。

而諸佛子廣大行,如我愚者難測故,

相違不符等諸過,諸聖者前祈寬恕。

然而佛子所應行的有很廣很多,像我這樣愚笨遲鈍的人是難以推測的,故而如果此頌文於義於理有違於經典和與之無關的不如法之處,本人至心祈求諸佛菩薩傳承上師給予寬恕。

以此善願眾有情,以勝世俗菩提心,

等同不住有寂邊,大悲怙主觀自在。

此偈頌作總迴向。以此善業願一切有情,依於勝義世俗二諦菩提心,不住三界輪迴與寂滅涅槃的二種邊際,成就怙主觀世音菩薩的果位。

歌曲《佛子行》齊豫

此生幸得暇滿船,自他須度生死海,故於晝夜不懈怠,聞思修是佛子行。

貪愛親眷如水盪,瞋憎怨敵似火燃,痴昧取捨猶黑暗,離家鄉是佛子行。捨離惡境惑漸減,棄除散亂善自增,自心清凈起正見,依靜處是佛子行。長伴親友須別離,勤聚之財必捐棄,識客終離客捨身,捨世執戀佛子行。伴隨惡友三毒盛,聞思修德漸壞少,慈悲喜捨令退失,遠離惡友佛子行。依善知識罪漸消,功德增如上弦月,珍視智慧聖導師,重於自身佛子行。自身仍陷輸迴獄,世間神祇能護誰?應依殊勝無虛者,皈依三寶佛子行。諸極難忍惡趣苦,世尊說為惡業果,縱須捨命為代價,亦不造罪佛子行。三界樂如草頭露,均屬剎那壞滅法,不變無上解脫道,奮起希求佛子行。無始劫來慈憫恩,諸母若苦我何樂?為度無邊有情故,發菩提心佛子行。諸苦源於貪己樂,諸佛生於利他心,故於自樂與他苦,如實修換佛子行。縱他因貪親盜取,或令旁人奪我財,猶將身財三時善,迴向於彼佛子行。我雖無有何罪過,竟有人慾斷吾頭,然以悲心於諸罪,自身代受佛子行。縱人百般中傷我,醜聞謠傳遍三千,吾猶深懷悲憫心,讚嘆他德佛子行。若人於眾集會中,揭我隱私出惡言,猶視彼如善導師,恭敬致禮佛子行。護養於他若己子,其反視我如仇敵,仍似慈母憐病兒,倍加悲憫佛子行。其若等同或低劣,心懷傲慢侮蔑我,吾亦敬彼如上師,恆常頂戴佛子行。縱因貧困受輕賤,復遭重病及魔障,眾生罪苦己代受,無怯儒心佛子行。雖富盛名眾人敬,財寶等齊多聞天,猶觀榮華無實義,離驕慢心佛子行。若未降除內瞋敵,外敵雖伏旋增盛,故應速以慈悲軍,降伏自心佛子行。三界欲樂如鹽水,渴求轉增無饜足,於諸能生貪著物,即刻捨離佛子行。諸法所顯唯自心,性體本離戲論邊,不著能取所取相,心不作意佛子行。遭逢欣喜悅意境,應觀猶如夏時虹,外象美麗內無實,捨離貪執佛子行。諸苦猶如夢子死,妄執實有極憂惱,故於違緣逆境時,當觀虛妄佛子行。為求菩提身尚捨,身外物自不待言,布施不盼異熟果,不求回報佛子行。無戒自利尚不成,欲求利他豈可能?故於世樂不希求,勤護戒律佛子行。欲積福善諸佛子,應觀怨家如寶藏,於眾生捨瞋噁心,修習寬忍佛子行。見求自利二乘士,勤修行如救頭燃,利眾生為善德源,歡喜精進佛子行。甚深禪定生慧觀,摧盡業障煩惱魔,知已應離四無色,修習靜慮佛子行。五度若無智慧導,菩提正覺難圓成,認知三輪實體空,智巧合一佛子行。若不省察己過錯,披佛外衣行非法,故當恆常行觀照,斷除己過佛子行。我因煩惱道他過,減損功德徒退轉,故於菩薩諸缺失,切莫議論佛子行。因求利敬起爭執,聞思修業漸退轉,故於親友施主家,捨棄貪戀佛子行。粗言惡語惱人心,復傷佛子諸行儀,令人不悅之惡口,捨棄莫說佛子行。煩惱串習難對治,覺智之士正念持,貪瞋痴心初萌起,即時摧滅佛子行。無論何時行何事,應觀自心之相狀,恆繫正念與正知,成辦利他佛子行。由此精勤所修善,為除無邊眾生苦,咸以三輪清凈慧,迴向菩提佛子行。

光明佛壇【gmfotan】

已有50餘萬關注讀者,是公益的悲智佛學平台,主界面試運行主題鏈接閱覽,敬請體驗,衷心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幫助。

本刊所有文章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下是近期讀者閱讀或轉發最多文章:

【1242】宣化上人:凡是邪師,皆犯以下毛病

【2241】妙華法師講《壇經法要》

【1240】光明佛壇改版告讀者

【1239】明天釋迦牟尼佛出家紀念日

【1238】南懷瑾:健身防癌妙法-寶瓶氣

【1237】紀念玄奘法師圓寂日,讀《玄奘法師傳》(一)

【1236】六祖惠能與壇經

【1235】南懷瑾:禪宗與佛學(一)

【1234】本周讀經 | 六祖壇經

【1233】佛教的供燈

【1232】佛教的宗派

【1231】蕅益大師:學佛成道 需具備三個要素

【1230】在家居士的婚姻觀

推薦閱讀:

支撐戲曲人一直唱下去的秘訣是什麼?
手相秘訣之實戰至應驗篇(一),全是乾貨!你也能輕鬆成為手相大師!
八卦解析 掌訣圖 掐指神算秘訣
[轉載]易隱燕《八字六親秘訣錄》二
史上最全的防蚊秘訣2

TAG:修心 | 秘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