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20幾歲要懂得的處世心理學 (2)

第36節:不要強加自己的觀點--投射效應(2)  小路認為大家都在說謊話,花和蛋糕怎麼拿得出手?背地裡還不知道為領導準備什麼貴重禮物呢!這可是個和領導套近乎的好機會呀!要知道領導的一句話關係到他的升遷。於是,小路打扮了一番,並特地花心思給領導買了一塊貴重的手錶,並精心包裝了一番。  生日聚會上,大家紛紛拿出了準備好的禮物,果然是鮮花、蛋糕、紅酒、卡片……當領導打開小路的禮物盒時,發現他送的表太貴重了,沒有接受,而其他同事的禮物是"禮輕情義重",領導都一一笑納了。  因為這件事,小路常常被同事取笑,說他是個馬屁精。其實,他並不是個阿諛奉承的人,只不過他認為別人會取悅領導,所以就買了塊表,想"跟著大家"一起套個近乎而已。  投射使人縮小了自己的思想視野,限制了自己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知。因此,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要盡量避免投射效應。比如從下面這三點做起:  1.變個角度,換個思維。  投射固然是一個了解別人的方法,但仍需要經過思考來印證。因為通過思考,我們才不致被其外在的行為表現所蒙蔽或誤導,而錯誤地以自己的想法投射他人。因此,下次,當你對他人做出某種結論的時候,不妨換個思維想想,考慮一下這個結論是否受到了自己經驗或思維的某種干擾。  2.設身處地,具有同理心。  每個人的生活環境、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自身個性、生活需求等都不盡相同,這也必然決定了每個人在思維和行為上的不同。不要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別人,而應該有一顆理解他人的心。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同理心",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便能避免在判斷別人時,只單方面地將自己的特性、喜好投射給別人,認為他人具有與我們相同的特性與喜好。  3.與他人溝通,全面了解。  當覺得自己和別人的想法格格不入的時候,你不妨與對方開誠布公地溝通,了解他人的想法,他人為什麼要這樣說,這樣做。當你了解了他人,你會更好地理解他人,這將會為你緩解並減少人際交往中的不少矛盾。記住:以真誠溝通代替猜疑和假想,用客觀的了解代替主觀的認知,才能了解事實的真相。第37節:交往越多越親密--鄰里效應(1)  18.交往越多越親密--鄰里效應  熟悉能增加人際吸引的程度。如果其他條件大致相當,人們會喜歡與自己鄰近的人交往。處於物理空間距離較近的人,見面機會較多,容易熟悉,產生吸引力,彼此的心理空間就容易接近。常常見面也便於彼此了解,促進相互喜歡,我們經常說"遠親不如近鄰",是因為我們和鄰居接觸多,而與相隔較遠的親戚接觸少。接觸得多的人,我們會有一種親密感,而接觸得少的人,我們會感覺到生疏。  所以,生活中經常出現一些"近水樓台先得月"的事情。這個現象,在心理學上被叫做"鄰里效應"。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關於"鄰里效應"的實驗。  20世紀5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對麻省理工學院17棟已婚學生的住宅樓進行了調查。這是些二層樓房,每層有5個單元住房。住戶住到哪一個單元,純屬偶然,哪個單元的老住戶搬走了,新住戶就搬進去,因此具有隨機性。調查時,所有住戶的主人都被問道:在這個居住區中,和你經常打交道的最親近的鄰居是誰?統計結果表明,居住距離越近的人,交往次數越多,關係越親密。在同一層樓中,和隔壁的鄰居交往的幾率是41%,和隔一戶的鄰居交往的幾率是22%,和隔三戶的鄰居交往的幾率只有10%。多隔幾戶,實際距離增加不了多少,但是親密程度卻有很大不同。  可見,與人交往得越多,你們的關係就越親密。因此,有個心理學家開過這樣一個玩笑,他說,如果你想追一個女孩子,千萬不要每天都給她寫信,因為她有可能因此而愛上郵差。  因此,我們要想與人建立親密關係,需要主動與人多接觸,多聯繫。每與人多接觸一次,他人對你的印象就更深一點。  對於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來說,或許懂得這個道理,但是困難的是,不知道如何主動跟人聯繫,如何主動與人保持聯繫。也有很多年輕人委屈地說:"我不是不友善,我只是太害羞了!"或"我很好相處,只是不好意思找你!"的確,"害羞"、"不好意思",都是我們與別人溝通的"心理障礙",我們一定要把它除去。  在公司里,夏利是個人人羨慕的角色:大學剛畢業就當上了"總秘",成了離老闆最近的人。"你的工作最接近高層,最容易得到老闆的歡心,也最容易高升。"同事們的說法讓夏利著實興奮了一陣。  夏利是在一個比較優越的環境下長大的,爸爸是一家企業的領導,媽媽是機關幹部。因為父母的關係,身邊的人對她都是客客氣氣的。從小學到大學,她在別人的讚揚聲中長大,不懂得什麼是"迎合";向來是別人逗她說話,她卻不知道如何在交談中尋找話題。  正因如此,進入公司一個月後,她開始為如何與領導相處犯了難。不管怎樣下決心,有很多話她就是說不出口,哪怕是一些很正常的話,在她看來那都是在討好老闆。一開始老闆還對她問長問短,而她除了有問必答外,也絕不多說什麼。漸漸地,她發現老闆不太和她閑聊了,即使說話,也局限在工作範圍內。工作剛開始,她和老闆的關係就陷入了僵局。  要利用生活中的鄰里效應,增加你和他人的親密程度,首先,就應該主動地跟人打招呼,主動地與人建立聯繫,少一點心理設防,有事沒事跟朋友常聚聚。第38節:交往越多越親密--鄰里效應(2)  打招呼是一種好習慣。  有一家保險公司曾對20歲至49歲的人進行"人生課題的意識調查",結果發現,不同年齡層的人都認為,"結交朋友"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可有趣的是,人都有"惰性、怯性",都習慣於待在一個"舒適區"里,而疏於主動結交朋友、也少主動與朋友們聯繫;每個人都渴望認識好朋友,卻吝於"先給予、先付出、先主動"伸出友誼之手。  很多人不願意主動打個電話問候朋友。  我認識的一個女孩小美十分受人歡迎。她個性開朗大方,一遇見認識的人,即使只是點頭之交,有時甚至根本不太記得對方的名字,她都會一一朗聲向對方問好。也許一開始跟她不甚熟悉的"普通朋友"會被她爽朗的招呼方式嚇一跳,但是一次兩次之後,無形中便製造了廣大人脈的機會,也是一種基本的社交禮貌。當然,小美並非每次向別人打招呼時,都能獲得善意的回應。  打招呼是對等的,有人跟自己打招呼,立刻回聲招呼才是基本禮儀。面對討厭的人時,一般人都會不由自主想迴避,這種做法是錯的。愈是討厭的人,愈要控制自己的情感,積極地去接近對方。禮貌這種東西就像交通規則一樣,別人不遵守並不代表自己也可以不遵守,就算沒有人要遵守,自己也非得堅持到底不可。少一點設防心理。  在生活中,我們都會有一些設防心理。人與人之間在交往中有意或無意地採取措施的設防行為就是設防心理。在兩個人獨處的時候,我們不時地會有些防範心理;在人多的時候,你會感到沒有自己的空間,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記總是鎖得很緊,這是怕別人奪走你的秘密。為了這些,你要設防。這種心理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過於防禦別人,則會對你的人際關係起到負面作用,阻止你與他人的正常交流。  小娥是一個很謹慎又自卑的女孩,大學畢業後參加工作還不久。在公司里,周圍的同事都來自大城市,有的家庭條件非常好,有的畢業於名牌大學,而她只是來自一個偏僻的小鄉村,畢業的學校誰也沒聽說過。  在單位里,小娥最怕同事問她來自哪裡,是哪個學校畢業的,父母在做什麼。一旦有人問起,她就說"父母都是大學教授"。由於她說話時帶有鄉音,普通話並不標準,為了避免別人取笑她,她在單位里很少說話。即使工作上有需要,她也不敢向同事們請教,她怕被別人看不起。業餘時間同事們一起出去玩,她也盡量不去,她怕同事們笑話她老土。小娥覺得生活很累。  小娥的自卑遠遠大過了她的虛榮。其實,她並沒有必要刻意地去撒謊,去迴避別人。可能她的條件確實不如別人,她也真的很在乎自己的現狀,但是別人並不一定會在意她是哪裡人,她的父母何許人也。對於人們之間的友誼來說,這些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平時與朋友間保持聯繫。第39節:交往越多越親密--鄰里效應(3)  小謝畢業後,留在北京。她找了一份文秘工作,並在公司的附近單獨租了一間房。她覺得自己並不快樂,因為她跟鄰居的關係相處得很不好。  一天,小謝哭著給姐姐打電話:"今天早上,我和樓下的那個大肥婆又吵了一架,因為洗手間漏水的事情。最後還打了一架。我今天都不想上班了……"  姐姐說:"有這麼嚴重嗎?都是鄰居,怎麼把關係弄得這麼僵?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也不念以前的情面嗎?"小謝小聲說:"從前沒什麼情面,都沒說過話。"姐姐又擔心地問:"那其他鄰居也沒有勸勸嗎?"  小謝更委屈了:"別人都看了一會熱鬧,聽明白怎麼回事後就走了。都不認識我,誰來勸啊!"  小謝平時和鄰居之間沒有來往,所以當她和樓下的鄰居發生矛盾的時候,人家只是看熱鬧。如果她能夠主動和鄰居建立友好關係,主動打招呼,那麼,我相信,這個時候,一定會有熱心的鄰居來調節他們的矛盾。  無論是與鄰居間,還是朋友間、客戶間,平時的聯繫都非常重要。建立"關係"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不要與別人失去聯絡,不要等到有麻煩時才想到別人。"關係"就像一把刀,常常磨才不會生鏽。若半年以上不聯繫,就會變得生疏。所以主動聯繫顯得十分重要。試著經常打電話,有空的時候發一個E-mail,休閑的時候發一則問候的簡訊,或者聯上QQ聊上幾句都是簡單有效的方法。  最後,要注意的是,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們的交往頻率與喜歡程度的關係呈倒U型曲線。過低與過高的交往頻率都不會使彼此的喜歡程度提高,中等交往頻率時,彼此喜歡程度最高。第40節:先進門再提要求--登門檻技術  19.先進門再提要求--登門檻技術  在很久以前,我讀過一則名為《石頭湯》的故事,寓意很深刻,相信很多年輕人都讀過。  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有個饑寒交迫的窮人到富人家門口行乞,他對看門的僕人說:"你能讓我進去暖和一下嗎?我在你們的火爐旁烤乾衣服就行了!"僕人認為這點要求不算什麼,就讓他進去了。接著,這個可憐的窮人請求廚娘借給他一口鍋,以便讓他"煮點石頭湯喝"。"石頭湯?"廚娘很好奇,"我倒是想看你怎樣把石頭做成湯。"她答應了。  於是,窮人從口袋裡拿出一塊在路上撿的石頭,洗凈後放進了鍋里煮,在鍋中加入水,然後,他又對廚娘說:"可是,你總得放點鹽吧?"廚娘覺得這沒什麼,就給了他一些鹽。  後來,窮人說,湯里要是再添點蔬菜,味道就更好了,於是廚娘就給了他一些蔬菜;最後,窮人又說,要是湯里有點肉末,就是天底下最好的美味了,廚娘想嘗嘗天底下最美的味道,就給了他一些肉末。  湯終於熬好了,果然是味道不錯的"石頭湯"。這個饑寒交迫的窮人,僅憑著一顆石頭,就喝到了一碗美味可口的肉湯。他的目標的實現,在於他一步步地提出要求,廚娘一步步地  答應他的要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為了達到一個目的,有時候,我們可以先讓對方滿足自己一個小小的願望,然後再得寸進尺。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登門檻效應"。  1966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和他的助手弗雷澤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找來兩位大學生,先讓其中一位去訪問家庭主婦們,請求她們在一個有安全駕駛的請願書上簽名,兩周後,另一位學生再次訪問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在院內豎立一個很影響美觀的呼籲安全駕駛的大招牌。結果簽過名的主婦中有55%的人接受這項要求,而沒有接受第一個學生簽名的主婦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這個要求。  對於登門檻效應,在心理學上的解釋是:人們拒絕難以做到的或違反意願的請求是很自然的,但是人們一旦對於某種小請求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就會增加同意這種要求的傾向,而當他捲入了這項活動的一小部分以後,便會產生一定認知和態度。這時如果他拒絕後來的更大要求,就會出現認知上的不協調,於是恢復協調的內部壓力就會支使他繼續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幫助,並使態度成為持久的。  到商場選購衣服,我們有時候會在買與不買間猶豫。很多導購小姐就會建議我們先試穿衣服,看看效果。當我們把衣服穿在身上,她便會趁機說,"這件衣服是多麼的適合你""你穿起來真漂亮"之類的話。這個時候,我們再脫了衣服離開顯然有點不好意思,只好掏腰包了。  因此,我甚至懷疑,這一門技術是銷售人員的必修課。因為基本上我碰到的每個銷售人員都對我運用了這個手法,比如那些按門鈴後,說免費驅蟑螂的,免費清洗抽油煙機的,免費郵寄資料給我的。這些銷售人員非常懂得,要想讓顧客替他完成一個困難的任務(掏腰包買東西),最好先讓顧客完成一個簡單的任務(讓他進門),並讓顧客看到,完成這個簡單任務沒有風險,而收益又高於支出(如收益是滅蟑、清洗抽油煙機、獲得免費資料等,而支出是讓他進家門)。  假若銷售人員進門就宣傳他的產品,並遊說顧客購買,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在這裡我並不是教年輕人如何銷售東西,或是如何對付難纏的銷售人員,而是想說生活中,如何利用心理學上的這一效應達到一些處事的目的。  其實,在生活中,這種技術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用到,比如,一個男孩在追求自己心儀的女孩時,總是先約女孩看電影、吃飯,然後才提出交往的要求;勸朋友喝酒的人,總是會先讓朋友"淺嘗一口",等朋友喝下第一口後,繼而把朋友灌得酩酊大醉。  如果一下子向別人提出一個不容易達到的要求,人們一般很難接受,若能逐步提出要求,將一個大的要求或目標分解為若干較小的要求或目標,人們就比較容易接受。  所以,心理學上的這個登門檻技術,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是,要達到自己的目標時,首先要進入別人的門檻;而要防止別人達到他的目標,則要首先阻止別人進入你的門檻。這聽起來似乎有些矛盾。如何處理這個矛盾,便是一項技巧了。第41節:用身體說話更動人心--身體語言溝通(1)  第4章年輕人說話到位的6種技巧  如果你是對的,就要試著溫和地、技巧地讓對方同意你;如果你錯了,就要迅速而熱誠地承認。這要比為自己爭辯有效和有趣得多。  --戴爾?卡耐基(美國心理學家和人際關係學家)  20.用身體說話更動人心--身體語言溝通  說到溝通,我們眼前馬上會浮現出一個場景:一個說,一個聽。聽和說似乎就成了溝通的全部。其實,我們在與人交流溝通時,即使不說話,也可以憑藉對方的身體語言來探索他內心的秘密,對方也同樣可以通過我們的面部表情、眼神、姿勢等了解我們內心的真實想法。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曾經說過:"高貴與尊嚴、自卑和好強、精明和機敏、傲慢和粗魯,都能從靜止或者運動的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上反映出來。"  在面對面的溝通中,人們大部分的信息交流,是通過無聲的身體語言實現的。身體語言,也稱肢體語言,是指非語詞性身體信號,包括目光與面部表情、身體運動與觸摸、身體姿勢與外表、身體之間的空間距離等。通過身體語言實現的溝通,稱作身體語言溝通。身體語言在人際溝通中,有著口頭語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因此,要了解他人,我們就要善於觀察對方的身體語言;而在溝通的時候,要善於利用自己的身體語言,便於更好地表達自己。  1.目光與表情。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透漏一個人心靈最好的途徑。一切喜怒哀樂都可以從一個人的眼中流露出來。我們經常說"眼睛會說話"、"眉目傳情"、"暗送秋波"等,都說明了目光在人們情感的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我們在聽人說話的時候,要關注對方的眼睛。一方面,是出於禮貌,我們表示對他人的重視,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收集到對方內心的一些信息;同時,在自己說話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用眼睛說話,比如當你說完最後一句話的時候,將目光移到對方的眼睛,表示一種詢問"你認為我的話對嗎?"或者暗示對方"現在該輪到你講了"。對方就會接過你的話題,繼續講下去。  表情,一般指的是面部表情,是另一個可以實現精細信息溝通的身體語言途徑。從一個人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他的肯定與否定、接納還是拒絕、厭惡還是高興等。任何一種面部表情都是由面部肌肉整體功能所致,但面部某些特定部位的肌肉對於表達某些特殊情感的作用更明顯。比如,嘴、頰、眉、額是表現愉悅的關鍵部位;鼻、頰、嘴表現厭惡;眉、額、眼睛、眼瞼表現哀傷。第42節:用身體說話更動人心--身體語言溝通(2)  微笑是一種積極的面部表情,它帶來快樂,也創造快樂。微微笑一笑,雙方都從發自內心的微笑中獲得這樣的信息:"我是你的朋友"、"我是善意的"、"我喜歡你"等等。所以,要處理好人際關係,就需要經常微笑---對自己微笑,對他人微笑。  2.身體動作與接觸。  身體動作是最容易被覺察到的一種肢體語言,因為身體動作更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比如一些聾啞人通過自己的手勢語言,實現了與人溝通;當你躲閃某個事物的時候,可能是感到害怕,或是厭惡;當你擁抱他人的時候,表示你對他人的喜愛、同情或是感激;當你不由自主地拍拍自己的腦袋的時候,往往代表著你有某種自責,或是懊悔情緒,等等。  觸摸則是人際溝通中最有力的一種方式。因為每個人都有被觸摸的需要。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們不僅對舒適的觸摸感到愉快,而且會對觸摸對象產生情感依戀。如果你談過戀愛,你會發現,你和戀人關係的進步往往取決於身體接觸的一瞬間,哪怕是牽手的一瞬間,你們的情感也會發生質的變化。  3.姿勢與服飾。  生活中,我們經常用姿勢來進行溝通。比如,當你在跟領導說話的時候,出於緊張,或是對對方的尊重,你會"正襟危坐";當你聽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時,你會身體向前傾;當你對他人不屑一顧的時候,你會擺出"用鼻孔看人"的姿勢。這裡,年輕人務必注意的是,平時生活中的姿勢代表著一個人的形象和修養,生活中應該讓自己"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  服飾也是一種"引人注目"的溝通途徑。正如義大利影星索菲亞?羅蘭所說,"你的衣服往往表明你是哪一類型,它代表你的個性,一個與你會面的人往往自覺地根據你的衣著來判斷你的為人。"衣著本身是不會說話的,但人們常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穿某種衣著來表達心中的思想和建議要求。在業務往來中,人們總是選擇與環境、場合和對手相稱的服裝衣著。  美國有位營銷專家做過一個實驗,他本人以不同的打扮出現在同一地點。當他身穿西服以紳士模樣出現時,無論是向他問路或問時間的人,大多彬彬有禮,而且看上去基本是紳士階層的人;當他打扮成無業游民時,接近他的多半是流浪漢,或是來借煙找火的。4.妝容與飾物。  一個人的化妝風格直接反應他的審美情趣和性格特點。有強烈表現欲的人,會不顧自己的特點,濃妝艷抹。我經常在大街上看到一些年輕的女孩,儘管只是二十齣頭,自身年輕貌美,但妝很濃,雖然很吸引眾人的眼球,但卻不適合自己;而我認為,性格穩重、知識修養較高的人,往往只會化淡妝。第43節:一不小心說錯話--瀑布心理效應(1)  同樣是佩戴一些裝飾品,有的人能通過一些小小的飾物增加美感,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給人良好的印象;而有的人則不會搭配,飾物對他起到的是畫蛇添足的作用,無不透出其膚淺和俗氣。  21.一不小心說錯話--瀑布心理效應  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體會,在跟人交談的時候,你不經意說的一句話,對方卻非常看重,明明你不是這個意思,但對方就聽出了這個意思。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有時候你在無意中就會傷到別人。如果對方是你熟悉的朋友,他還可以諒解你的無心之過,但如果對方是你的上級、客戶、同事,那麼,你有可能因為一句無意的話,而造成人際關係緊張,讓你損失一筆生意,甚至丟掉一份工作。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被別人的"無心之言"刺傷的經歷,這種旁人一句隨便說出的話,卻弄得你"不得意"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瀑布心理效應",即信息發出者的心理比較平靜,但傳出的信息被對方接收後卻引起了心理的失衡,從而導致態度行為的變化等。這種心理現象,正像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樣,上面平平靜靜,  下面卻浪花飛濺。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在我剛上高中的時候,班上的同學彼此都還不太熟悉。坐在我身後的是一個比較內向但又要強的女孩。她長得不太漂亮,但是為人很好,和我也談得來,所以我也願意跟她交往。記得在開始與她相處的時候,我就傷害了她的感情。  那次,我拿了一個水果罐頭,打算跟她分享,但用水果刀撬了很久也打不開瓶蓋,於是,就拿到她面前,希望她能夠打開,但我嘴裡不經意地說了一句,"我不相信你能弄開它!"沒想到,她只是費了一點力,就很順利地弄開了。  還有一次,一道幾何題,我算了很久得不出答案。我覺得難度較大,就回過頭把這道題遞給他,順便又對她說了句:"我不相信你能算出來!"這次,她生氣了。她非常慎重地對我說:"你怎麼老是瞧不起人啊?"我問:"我怎麼瞧不起人了?"她說:"什麼事情你老是不相信我能做出來,難道只有你才能做出來啊?"我恍然大悟!其實,我從來沒有瞧不起她的意思。"我不相信你能做好!""我不相信你能寫出來"這些不過是我無意中的口頭禪。在家裡,母親經常用這樣的話來激勵我。比如,在我小時候,當我不想吃飯的時候,母親會說:"這麼一大碗飯,我不相信你會吃完!"於是,我就偏要吃完給她看;當我不想自己穿衣服的時候,母親會說:"我不相信你自己會穿衣服了!"我就偏穿給她看。久而久之,母親要激勵我做某件事的時候,總是說"我不相信……"我知道母親並沒有瞧不起我的意思,只是希望我那樣去做,我明白母親繼這句話之後的潛台詞是:"不然,你試試看!"第44節:一不小心說錯話--瀑布心理效應(2)  我對母親的這句話已經適應了,聽到她說,"我不相信你……"就會馬上去試試看。不僅如此,我還學上了母親的這套"激勵語",並無意地把它用在對別人的激勵上去。我對這個女同學說"我不相信你能……",其實就是希望她試試看。然而,這個女同學聽到的意思並非如此。她很自然地認為我不相信她,因為她認為我這句"我不相信你能……"之後的潛台詞是:"你那麼笨!"她本能地認為我在"攻擊她"。  或許,這種對語句的不同解釋,與一個人的認知有關,也與一個人的個性有關吧!經過女同學的那次提醒,我很慎重地去掉了那個我自己覺得很受用的口頭禪,不再貿然對她使用,怕再次無意中傷害到她。  所以,對人說話,也要考慮到對方的接受程度,考慮到自己是否說得不恰當。避免自己的一句閑話引起強烈的瀑布心理效應。這就要求我們在談話之前,了解對方的一些性格、習慣、談話禁忌,以及把握說話的分寸。前面我們說過反射效應,不要以為自己不忌諱的東西,別人也不忌諱。對於一些過於敏感的溝通對象,更要注意這一點。一般來說,容易引起對方誤會、強烈反感的話題主要有,對方的隱私、對方的傷心往事等。不要詢問別人的隱私。  隱私是每個人內心最敏感的話題。隱私大多是那些難以啟齒的,不便與人分享的事,當然不想讓人知道。  康德曾經說過:"對男人來講,最大的侮辱莫過於說他愚蠢;對女人來說,最大的侮辱莫過於說她醜陋。"人們經常對自己的隱私非常在意,即使你是無意中問的,對方都會提高警惕,在心裡想"你問這個幹嗎?""你是不是要調查我?"因此對你有戒備心理。說話時要考慮對方的個性與身份有很多年輕人說話總是喜歡按照自己的思維去說,不懂得注意對方的個性和接受程度。對於那些生性敏感、多疑、心胸狹窄的人,以及在心靈上有過創傷的人,我們對其說話要適當的謹慎,不要想到什麼說什麼,因為你所說的話,經過對方頭腦加工,意思可能完全變樣,甚至變得完全相反。正如我上面的那個同學,本來一句常人能接受的話,卻碰到了她這麼個敏感又自卑的人,所以刺痛了她,造成我和她關係的緊張。不要拿別人的缺陷說事。  俗語道"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人人都有各自的成長經歷,都有自己的缺陷、弱點,也許是生理上的,也許是隱藏在內心深處不堪回首的經歷,這些都是他們不願提及的"瘡疤",是他們在社交場合極力隱藏和迴避的。別人的缺陷,有些即使一眼能看出,也不要直白的作為談話內容。比如,我們經常因為覺得自己和朋友的關係不錯,而開玩笑"她走路像個鴨子一樣,一跛一跛!""你的下嘴皮都快貼到下巴了!哈哈!"你以為朋友不會在意,其實他卻很在意。第45節:先做他人的"自己人"--同體效應(1)  22.先做他人的"自己人"--同體效應  當別人企圖說服你的時候,你通常會覺得對方根本就不理解你,不懂你的心情,不了解你的感受,不懂得站在你的角度看問題,所以你無法接受對方的任何建議,甚至他說了什麼你也懶得去聽。  同樣地,當你企圖說服別人,給別人提建議的時候,如果你不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別人也無法接受你的任何觀點。如果這個時候,你能換個角度,讓對方覺得你是他的"同類人"、"自己人",那麼對方會感到他自己被理解,因此改變最初的逆反、防禦心理,一步步慢慢地接受你。  一般來說,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首先能獲得你的好感的,必然是與你有共同點的人,比如,與你有共同愛好的人、與你有相同出生地的人、與你有相同的生活習慣的人、與你有相同經歷的人,等等。因為我們經常會無意識地把這些人看成"自己人",而提高對他們的信任度。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同體效應,也稱自己人效應,是指個人把他人歸於與自己同一類型,是知心朋友。每個人對"自己人"的話更信賴,更易於接受。  1858年,林肯在競選美國上議院議員的時候,在伊利諾伊州南部進行演說。那時蓄養黑奴的惡霸們平時對廢奴主義者就非常仇恨,當然,他們對林肯到此做反對奴隸制的演說恨之入骨,並發誓只要他來就置他於死地。林肯當然知道他們對自己的態度。在演說之前,林肯說:南伊里諾伊州的同鄉們,肯特基的同鄉們,聽說在場的人群中有些人要和我作對,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我也是一個和你們一樣爽直的平民,那我為什麼不能和你們一樣有著發表意見的權利呢?  好朋友,我並不是來干涉你們的,我也是你們中間的一個,我生於肯特基州,長於伊里諾伊州,正和你們一樣是從艱苦的環境中掙扎出來的,我認識南伊里諾伊州的人和肯特基州的人,也想認識密蘇里的人,因為我是他們中的一個……  林肯的這段開場白很容易地說服了這些群眾。主要原因在於他並沒有把自己放在與同鄉們相對的立場,而是找出與他們共同的語言來打開話題,讓他們覺得林肯是與大家站在一起的,有相同的立場。  從林肯的這番演說來看,要使對方接受你的觀點、態度,你就必須同對方保持"自己人"的關係,把對方與自己視為一體,在對方看來,你是在為他們說話,或你是為他們著想。這樣,雙方的心理距離就拉近,對方不會感到某種心理壓力的存在,也無須有戒心。同對方  建立"自己人"的關係,就要找出與對方的"相似性"。  這些相似性包括:  1.信念、價值觀以及人格特徵的相似;第46節:先做他人的"自己人"--同體效應(2)  2.興趣、愛好等方面的相似;  3.社會背景、社會地位的相似;  4.年齡、經驗相似,以及其他方面的相似。  還要注意,實際的相似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雙方感知到的相似性。這讓我想起了歷史上"觸龍說趙太后"裡面的一段經典對話。  趙太后剛剛執政,秦國就趁機進攻趙國。趙太后向齊國求救。齊國說一定要用長安君來做人質,援兵才能派出。趙太后不肯答應,大臣們極力勸諫。太后公開對左右近臣說:"有誰敢再說讓長安君去做人質,我一定往他臉上吐唾沫!"  左師觸龍堅持去見太后。太后氣沖沖地等著他。觸龍慢慢地挪動著腳步,但又做出快步走的姿勢,到了太后面前謝罪說:"老臣腳有毛病,不能快跑,很久沒來看您了。我私下原諒自己呢,又總擔心太后的貴體有什麼不舒適,所以來看望您。"  太后說:"我全靠坐車子行動。"觸龍問:"您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太后說:"吃點稀粥罷了。"  觸龍說:"我近來很不想吃東西,自己只勉強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點食慾,身上也比較舒適了。"太后說:"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觸龍說:"我的兒子舒祺,年齡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愛他,希望能讓他遞補上衛士的數目,來保衛王宮。我冒著死罪稟告太后。"太后說:"可以。年齡多大了?"觸龍說:"十五歲了。雖然還小,希望趁我還沒入土就託付給您。"太后說:"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觸龍說:"比婦女還厲害。"太后笑著說:"婦女特別厲害。"觸龍回答說:"我私下認為,您疼愛燕後就超過了疼愛長安君。"太后說:"您錯了!不像疼愛長安君那樣。"  觸龍說:"父母疼愛子女,就得為他們考慮長遠些。您送燕後出嫁的時候,握住她的腳後跟為她哭泣,為她遠嫁而傷心,也夠可憐的了。她出嫁以後,您也並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時,一定為她祈告說:"千萬不要回來啊。"難道這不是為她作長遠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地做國君嗎?"太后說:"是這樣。"  觸龍說:"從這一輩往上推到三代以前,一直到趙國建立的時候,趙王被封侯的子孫的後繼人有還在的嗎?"趙太后說:"沒有。"  觸龍說:"不光是趙國,其他諸侯國君的被封侯的子孫,他們的後人還有在的嗎?"  趙太后說:"我沒聽說過。"  觸龍說:"他們當中禍患來得早的就降臨到自己頭上,禍患來得晚的就降臨到子孫頭上。難道國君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這是因為他們地位高而沒有功勛,俸祿豐厚而沒有勞績,佔有的珍寶卻太多了啊!現在您把長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很多象徵國家權力的器具,而不趁現在這個時機讓他為國立功,一旦您死了,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站住腳呢?我認為您為長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認為您疼愛他不如疼愛燕後。"第47節:先做他人的"自己人"--同體效應(3)  太后說:"好吧,任憑您指派他吧。"  於是,觸龍為長安君準備了一百輛車子,送他到齊國去做人質。齊國的救兵隨即出動。觸龍和趙太后的這段對話,被很多人視為溝通經典,年輕人尤其需要學習其中觸龍的說話技巧。觸龍從始至終的目的很明顯---要說服趙太后,但是他見到趙太后時,沒有開門見山地提讓長安君做人質的事情,而是先說一些其他的話做鋪墊。  比如,他先是說到自己腿腳慢,以示自己和趙太后都是老年人;然後他假借託付孩子的事,以暗示他和趙太后一樣是疼愛子女的父母。這樣就給趙太后一種感覺,觸龍是理解她的心思,站在她的角度去想問題的,因而逐漸轉變了思想。  我們在說服別人的時候,首先要讓人感覺到你處處在為他著想,他的心思你明白,這樣就會讓人解除開始的戒備心理。而要做到這些,就要事先做好準備,比如,你要對別人真正了解。如果你在對別人根本就不了解的情況下,還要做他的"自己人",別人會感覺到你不真誠,而對你有一種厭惡感。  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需要具有同理心。同理心就是站在對方立場思考的一種方式。在既定已發生的事件上,把自己當成是別人,想像自己因為什麼心理以致有這種行為,從而觸發這個事件。  另外,在講話的時候,可以用"我們"代替"我"。因為多使用"我們"一詞,會縮短自己與對方之間的心理距離,讓對方產生認同感,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捲入效應"。很多年輕人不懂得這一點,說話的時候往往更多地使用"你"這個詞,這樣就讓人感覺你和他分別屬於"你"和"我"兩個陣營。第48節:先接受再拒絕--"YES,BUT定律"  23.先接受再拒絕--"YES,BUT定律"  當你的觀點和別人的觀點不一致的時候,或是當你企圖用自己的觀點說服他人、改變他人的想法和態度的時候,你會怎麼做呢?  當場就直接否定別人的觀點,堅持自己的看法?這一點,年輕人尤其需要注意,很多"直腸子"以及自我膨脹的年輕人,常常心裡怎麼想就怎麼說,說話一點迴旋的餘地都沒有。一方面讓對方下不了台,另一方面激發了對方就是要跟你"對著干"的情緒。這樣的溝通是失敗的,在企圖說服別人的時候,這樣不僅說服不了對方,反而會造成對方的逆反心理,更是影響了你和他的關係。  在這種情況下,不如先聽對方說,先對對方的想法表示肯定和接受,然後再否定或是拒絕。一定要讓人覺得"跟你講話永遠有希望",而不要一開頭就把事情講死。  即使你再不認同對方的觀念,想一口回絕對方,也要尊重別人的思考成果。人都是要面子的,如果你能顧全對方的顏面,把對方置於一個平等的地位,甚至讓對方有一種被重視、被尊重的感覺,他才能敞開心胸,接受不同的想法;否則對方可能會變得更加頑固。"這事絕不可能!""你絕對是錯的!"這樣的說法會讓對方難以接受,開始就讓你們的關係進入了僵局,為你說服他增加了難度。如果換個說法:"你說的這種事情也不是不可能,但是目前來說,發生的幾率很小……""你的做法也許是對的,我可以理解,但是對很多人來說都不太實用。"  上面所說的就是"YES,BUT"定律,是說當你批評或指出對方錯誤時,應該首先表揚對方,然後再批評或指出其錯誤,這樣會使對方更容易接受。先說yes,再說but,這就好比同樣是藥丸,外面裹上糖衣的葯,就比較讓人容易入口,同樣,委婉表達拒絕,也比直接說"不"讓人容易接受。  小劉在一家保險公司做保險推銷員。他是個說話高手,同事們在進門之前就被客戶拒絕了,而他通常能跟客戶聊好久。他的業績在同事中也遙遙領先。  於是,有很多的同事向他取經。他說到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耐心,先聽客戶說什麼,然後站在客戶的角度想問題。最重要的是先取得說話權,等談得順利後,再趁機插入自己的看法,引導客戶聽取自己的意見。  比如,經常有客戶會說"我對保險不感興趣!"很多銷售人員就被客戶的這句話拒之門外。但是他有自己的說話術,他會接著顧客的話說:"您說得有道理,誰會對保險這種關於生、老、病、死這類躲都躲不及的事情有興趣呢?我也沒興趣。"  這時,很多顧客往往會反問:"既然你沒興趣,為什麼要做這一行呢?"這就給了小劉一個表達自己的機會。之後,他便把保險對人的重要性娓娓道來:"雖然咱們都對保險不感興趣,但是生活中很多的事情我們無法預料……"  如果小劉開始就不同意顧客的觀點"你錯了,保險很重要……"那麼,顧客只會對他反感,必定不會給他繼續說下去的機會。正是由於小劉懂得先認同("誰都對保險不感興趣"),再表明不同的觀點("但是生活中很多的事情我們無法預料……"),才緩和了說話氣氛,然後自然地為自己爭得了說話的機會。懂得溝通時的"yes,but定律"也要掌握一些技巧:首先,說YES之前要充分傾聽對方的思想。  有的性格急躁,急於表現自己的年輕人,往往對方還沒把話說完,他就當面將人家一棒子打死--"你這樣不行。""你肯定是錯的。""我們沒法談了。"這樣的說話方式不僅達不到良好溝通的效果,同時也是一種不禮貌的表現。  在溝通的時候,傾聽有兩個好處:首先能讓對方有被尊重的感覺,能讓人感覺到你的真誠,在你婉轉表明自己拒絕的立場時,也能避免使對方產生受傷害的感覺,或是覺得你在應付他;另外,也為後面的拒絕做了人情鋪墊。你雖然拒絕他,卻可以針對他的情況,為他提供合理的建議。若是能提出有效的建議或替代方案,對方一樣會感激你,甚至在你的指引下找到更適當的支援,反而事半功倍。其次,說BUT的時候,態度要委婉。  在傾聽了別人的觀點後,該自己表態了。如果否定別人的時候態度太僵硬,會讓氣氛變得緊張。不如圓滑一點,給對方留點餘地。比如,在聽取了同事的意見後,如果不太同意,可以這樣說:"你剛才說的有一定道理,但我覺得應該更……"或者也可以這樣說:"你的意見我想再補充一下!或許沒那麼好,希望大家參考下。""你這個想法不錯,但是如果能夠……是不是會更好?"這樣,給對方的感覺是,你尊重了他人,又認真地分析了他人的想法,還真心地為他人提供了參考意見。第49節:用他人的觀點駁倒他人--產婆術  其實,YES,BUT的應變之道,不僅在溝通的時候適用,應用在待人處世上,也有它的圓融周到之處,有助於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氣氛。這其實也是一種以退為進的處世謀略。  24.用他人的觀點駁倒他人--產婆術  在說服他人的時候,還有一個重要的技巧,就是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即用他人自己的觀點駁斥他人。在駁斥的過程中,並不直截了當地把對方所應知道的告訴他,而是通過討論問答甚至辯論的方式來揭露對方認識中的矛盾,逐步引導他人最終自己得出正確答案。  讓對方一步步說出他的觀點,然後依照對方的觀點一步步推理,最後引出矛盾,從而使對方自己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在這個時候再趁機加入自己的觀點,讓對方接受你。這種方法比用自己的觀點駁斥更有效。  蘇格拉底通過提問,來誘導出對方得出不合理的結論。比如,有一位叫歐諦德謨的青年,一心想當政治家,為了幫助這位年輕人認清正義與非正義的問題,蘇格拉底與這個年輕人有這樣一段對話,現引用於此:蘇格拉底:虛偽應歸於哪一類?歐諦德謨:應歸於非正義類。蘇格拉底:偷盜、欺騙、奴役應歸於哪一類?歐諦德謨:非正義類。  蘇格拉底:如果一位將軍懲罰那些極大地損害了其國家利益的敵人,並對他們加以奴役,這能說是非正義的嗎?歐諦德謨:不能。蘇格拉底:如果他偷走了敵人的財物或是在作戰中欺騙了敵人,這種行為該怎麼看呢?歐諦德謨:這當然正確,但我指的是欺騙朋友不正確。  蘇格拉底:那好吧,我們就專門討論朋友間的問題。假如一位將軍所統帥的軍隊已經喪失了士氣,精神面臨崩潰,他欺騙自己的士兵說援軍馬上就到,從而鼓舞起鬥志取得勝利,這種行為該如何解釋?歐諦德謨:應該算正義的。  蘇格拉底:如果一個孩子有病不肯吃藥,父親騙他說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結果病治好了,這該屬於哪類呢?歐諦德謨:應該屬於正義的。  蘇格拉底:如果一個人發瘋了,他的朋友怕他自殺,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這種偷盜行為是正義的嗎?歐諦德謨:是。蘇格拉底:你不是認為朋友之間不能欺騙嗎?歐諦德謨:請允許我收回剛才說的話。  蘇格拉底認為自己起到了"接生婆"的作用,因此,他的這套特殊的與人辯論的方法被稱為"產婆術"。蘇格拉底通過提問,讓對方根據自己的思路來回答,然後進行反駁,結果對方矛盾百出。  從上面的對話,可以看出,提問是"產婆術"談話法的核心。當然,要掌握這個談話法,需要你本身思維清晰,否則就可能把自己給"繞"進去,而讓對方順利得出他想要的結論。如果不懂得提問,這個技術仍然能用,那就是依據對方的觀點,直接幫助對方推論出不合理的結論。《晏子春秋》裡面有一個故事,晏子就是運用了這個方法,間接地說服了對方。第50節:多說不如巧說--超限效應(1)  齊景公喜歡射鳥,讓燭鄒掌管那些鳥,但鳥跑掉了。景公大怒,詔告官吏殺掉燭鄒。晏子說:"燭鄒的罪有三條,我請求列出他的罪過再殺掉他。"  景公說:"可以"。於是招來燭鄒,晏子在燭鄒面前指出他的罪過說:"燭鄒,你為國君掌管鳥而丟失了,是第一條罪;使我們的國君因為丟鳥的事情而殺人,是第二條罪;使諸侯們知道這件事了,以為我們的國君重視鳥而輕視士人,是第三條罪。"把燭鄒的罪狀列完了,晏子請示殺了燭鄒。景公聽完,搖搖頭說:"不要殺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這種辯論法看起來就像一種"誘敵深入"的作戰方法。它的關鍵點在於,先避開對方的論點,不做評論。對對方準備得最充分,認為最有把握的論點,避而不答,含而不露,通過提問和自己的分析,誘使對方大膽地回答自己的問題,落入自己的"圈套"。  25.多說不如巧說--超限效應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體會:在家裡,當你犯了錯誤後,父母總是一個勁地批評你。開始的時候,你還覺得自己真的不應該犯錯,還感到愧疚,可是當父母沒完沒了地數落你的時候,你就開始厭煩了,到最後甚至故意跟父母對著干,  他們越是說東,你越要往西。在單位,領導作報告的時候,開始你聽得還挺有興趣,但是當領導一再地反覆強調那幾個問題的時候,你的注意力就開始分散了,接著,如果領導還是在重複那幾個問題,你就會產生反感,而且對領導的印象分也開始下降,最後可能討厭這個領導了。  這就是生活中的超限效應: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很多年輕人都嫌父母、長輩或是領導啰嗦,對這種效應體會尤為深刻。對此,心理學家的解釋是,人接受任務、信息、刺激時,存在一個主觀的容量,超過這個容量,人就不願意認真對待這些任務了。  的確,"好菜連吃三天惹人厭,好戲連演三天惹人煩。"一個人說話,如果總是喋喋不休,沒完沒了就會讓人不耐煩。關於這個問題,墨子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一天,墨子的弟子問他:"老師,人是說話多好還是說話少好呢?"墨子沉吟片刻後說:"話不在多少,而在於恰當。田間的青蛙每天都叫個不停,但是人們都不與理睬,而雄雞每天只是啼鳴兩三聲,  人們就應聲而起。"  可見,語言作用的大小,不在於"數量",而在於"質量"。平時生活中,與人交流或是做演講的時候,要掌握好"火候",否則過猶不及。比如,在演講的時候,有的人長篇大論,滔滔不絕,自我感覺良好,在浪費聽眾寶貴時間的同時,卻提供給聽眾們有限的信息,讓人厭煩;而有的人把自己的意思濃縮成一句話,猶如一粒沉甸甸的石子,第51節:多說不如巧說--超限效應(2)  在聽眾平靜的心湖裡激起層層波浪,讓人敬佩。我有一個同事小金,就是一個說話常常不在點子上的人,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大家都不愛聽。雖然是個年輕的小夥子,但是同事們都叫他大姨媽。  每次他說話怕別人聽不懂,都要重複的解釋好幾遍,東一句,西一句抓不住重點。講得自己筋疲力盡了,別人也聽得暈頭轉向。同事們打趣地說:"開會的時候聽小金做個彙報,我睡一個小時,醒過來照樣能聽懂他的講話內容,因為他還在講我睡覺之前的內容呢!"  鑒於他的這個說話"特點",每次開會,無論是部門開會,還是公司開會要發表意見的時候,經理都安排他最後一個發言,因為害怕耽誤大家的時間,有很多次,他的話還沒說到一半,經理就不耐煩了:"行了,行了,你說重點吧!"或是乾脆讓他別說了。  我還有一個姓東方的女同事與小金正好相反。她說話乾淨利落、條理清楚,而且肢體語言特別豐富。平時不怎麼說話,但是每次說話都語出驚人,切中要害。同事們每次發言完畢,都會主動地要聽聽她的意見:"東方,你來總結一下!""東方,你覺得我們說得對嗎?"  小金喜歡說話,但大家不願意聽他說;東方沒說話的時候,大家盼望著她說。由此可見,一個人的語言魅力不在於他說了多少,而在於他說的是什麼。一些人所以話太多,喜歡講長話,是想顯示自己的"才能"。他們往往把講長話當作是有水平的表現,其實,話講得到位  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口才。  語言學家拉克夫曾說過三個說話的原則:1.說話不要咄咄逼人;2.讓別人也有說話的機會;3.讓人覺得友善。  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嘮叨不停的人,常常不考慮聽者的感受,不考慮自己所說的話是否是別人需要的,也經常不給他人說話的機會,所以有時候也容易招人煩。  馬寅初先生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有一次曾經在百忙中參加中文系郭良夫老師的結婚典禮。賀喜的人們發現校長親臨現場,情緒頓時高漲起來,鼓掌歡迎馬校長即席致詞。  馬寅初先生本來沒有想到自己要講話,但是既然大家熱情相邀,又不能讓大家掃興。講什麼呢?多誇獎新郎幾句吧,又顯得是客套話;講學問吧,顯然不切時宜。最後,他來了個一句話的演講:"我想請新娘放心,因為根據新郎大名,他就一定是位好丈夫!"  人們聽了馬校長的這一句話,起初莫名其妙,後來聯繫到新郎的大名,恍然大悟:良夫,不就是善良美好的丈夫嗎?  記住,任何溝通,特別是旨在誘發別人態度改變的說服和引導,都必須避免無意義的重複,否則效果適得其反。第52節:情商與智商同樣重要--情商(1)  第7章控制和管理情緒須知的6個概念  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馬斯洛(美國心理學家)  39.情商與智商同樣重要--情商  很多人認為,一個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情商水平的高低對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有時其作用甚至要超過智力水平。  一個人如果不能把他的情商和智商好好地結合,那麼他是很難成事的。因為現代社會是個複雜的環境,僅有高智力不足以應對各方面的問題。現在的年輕人中有不少腦子靈、智商高的,但他們中的大多數情商都不高,掌控不了自己的情緒,易衝動,抗挫能力差,人際關係緊張。  那麼,情商究竟是什麼呢?所謂情商,又稱情緒智力,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是測定和描述人的"情緒情感"的一種指標。具體包括情緒的自控性、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挫折的承受力、自我的了解程度以及對他人的理解與寬容。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認為,情商與智商不同,它不是天生註定的,而是由下列5種可以學習的能力組成的:  1.了解自己的情緒。  2.控制自己的情緒。  3.激勵自己。  4.了解別人的情緒。  5.維繫融洽的人際關係。  現代心理學家認為,情商與智商同樣重要,是個人邁向成功的一個要素。從下面的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情商對一個人成長和成功的重要性。  幾天前,小姜跟客戶起了衝突,導致公司損失50多萬,他也丟了工作。他到現在心裡還不舒服,而且,自始至終覺得自己委屈。  這個客戶是經理好不容易拉到的,是個傲慢的中年女老闆,她同意購買公司生產余留下來的一些邊角材料。這些材料對公司來說也是雞肋,留著沒用,丟掉又可惜,加上現在的項目正缺少一筆資金,所以想儘快把這些邊角材料處理掉。  雙方洽談後,對方願意以低價格全部收走這些余料。如果說客戶是上帝的話,那麼這個女客戶還真把自己當上帝了,以為自己拯救了他們公司。  當女客戶來到公司大廳找經理的時候,小姜正好經過,問了一句找誰。"找你們財務的小王!"她一副傲睨自若的樣子。  小姜沒注意到她的神態,隨口對財務門口喊了一句:"王,你的客人,出來接客!"  女經理十分敏感,她對"接客"這兩個字頗為不滿,認為一個小年輕人這樣說話是對自己極大的不尊重。於是,大聲喝道:"你……你什麼意思?怎麼說話呢,你!"第53節:情商與智商同樣重要--情商(2)  小姜沒想到女客戶會聲音抬高八度朝自己吼起來,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哪句話惹惱了客人,直愣愣地說:"我就這麼說話啊,怎麼了!"  女客戶沒想到這麼一個自己看不上眼的小小職員居然敢跟自己對著干,氣得臉都青了,當場就對著小姜發飆:"你們公司的人都什麼素質啊!不像人說的話!"  這句話又讓小姜惱怒了,覺得對方對自己進行了人身攻擊。於是,索性站住跟客戶吵起來,也不管對方是什麼人,先出一口悶氣再說。後來,女客戶氣得舌頭打哆嗦,小姜捂著嘴好笑!  再後來,財務的小王和經理都出來,此事才化解,這筆買賣最終沒做成。經理氣得無語,看也沒看小姜一眼,揮揮手,說:"你明天不用來上班了!"  小姜沒想到用錯了一個詞竟丟了份工作,他甚至認為是對方有意挑起戰火,小題大做,至於嗎?朋友聽了他的"下崗"故事後,對他說了一句話:"你的情商太低了。"這句話就像一支箭,刺入了他的心臟。  按照我們平常的思維,小姜的這句話確實沒什麼,或許平時小姜就是用這樣的口吻跟他的朋友們說話,開玩笑。然而,既然在公司,面對客戶的時候就不應該這樣隨心所欲,客戶需要的是尊重,小姜的這句話恰好沒有掌握好分寸。  這個時候,小姜如果情商高一點,應該能意識到自己說話不妥。其實,只要他對客戶說一句對不起,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可能就不會有後面的戰火紛飛。可惜的是,小姜不懂得剋制自己,又遇到了一個比較敏感、容易情緒化的中年女客戶,雙方都不願意讓步的情況下,一場不愉快就不可避免了。  很多人智商很高,做事有能力,但是一輩子平庸,就是因為他們情商太低。情商太低的人,很容易因為某一次衝動,一句不恰當的話,一次不恰當的行為而喪失某個成功的機會。  因此,現在很多大的企業在招聘的時候,不僅要看應聘者的專業知識,更要看應聘者的內在素質和"情商"。有一個年輕女孩在給我的郵件中,訴說了她的苦惱。  我知道自己的脾氣很不好,性子也很急躁,經常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跟男朋友吵架。其實,我不是有意要挑他的刺,我知道自己非常愛他,但是有時候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開始的一段時間,他還老讓著我,可現在他也不讓我了,我們吵架時針鋒相對。其實,吵架是一件很傷感情的事情。我好害怕我們的感情在吵鬧聲中消失。……我回復她的郵件只有四個字:"提高情商!"  記得去年我到武漢時,看《武漢晨報》,其中有一則關於一個女孩的報道,標題是"女生任學校"情商部長",求職受4家大公司青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54節:情商與智商同樣重要--情商(3)  這個叫王珊的女孩畢業後,很快就收到了太平洋保險、維達紙業集團的兩份聘書。一畢業就能進這樣的大公司工作,是很多同學們所嚮往的。  當別人問她有什麼優勢可以讓公司錄取她時,她很自信地說"我有高的情商,遇到任何困難都可以樂觀自信地面對。"主考官們也認為親和力、自信、積極主動是王珊留給他們的第一印象,而這些都是高情商的一部分。  其實,她在學校的時候,就有一個很重要的身份,是學校的"情商部部長"。她在校發起成立了"情商學會",有40多人參加。情商學會主要培養每個人的激情,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處理好人際關係及耐受挫折的心理素質。  畢業後,她也一直堅持鍛煉控制自己的情緒。自信樂觀的態度、在客戶面前從容不迫等都是她鍛煉的內容。因為她堅信情商對自己的幫助很大。  要提高個人情商,首先應建立樂觀的生活態度。樂觀就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態,也相信壞事情總會過去,相信陽光總會再來的心境。簡言之就是遇事坦然,自信自強。  其次,應及時解除自己的心理枷鎖。自卑、壓抑等,都是影響個人情商的心理枷鎖,一旦發現自己被這些心理枷鎖套住時,應及時尋找解鎖的方法,如向信任的朋友傾訴,聽取他們的意見或建議等。  第三,寬以待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意味著要有博愛的情懷,能包容他人的缺點和個性;嚴於律己意味著要增強自律力,凡事都能理性思考,不衝動行事。第55節:情緒的感染力--積極情緒(1)  40.情緒的感染力--積極情緒  最近你的同事小李接手了一個很棘手的項目,他做的第一次提案就被打回來重做。時間緊迫,客戶要求又刁鑽,令他壓力很大,情緒也跌到冰點。  從老闆的辦公室出來後,他又是罵人又是摔文件。本來你剛才還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笑容,打算給客戶打個問候電話,現在,在他罵罵咧咧的聲音中,居然拿起電話不知道說什麼好了;同事們跟他說句話他也不耐煩,很多同事都不敢在這個關頭上惹他,因為他早就放出話來"別惹我啊,誰惹我,我跟誰急!"  當遇到這種狀況,你會怎麼處理?在你對他的壓力表示同情的時候,是否也為他影響了自己的情緒而表示不滿?的確,生活中,我們的情緒無時無刻不受人影響,並影響著別人。  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心理系教授埃萊妮?哈特菲爾德及她的同事經過研究發現,包括喜怒哀樂在內的所有情緒都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從一個人身上"感染"給另一個人,這種感染力速度之快甚至超過一眨眼的工夫,而當事人也許並未察覺到這種情緒的蔓延。我們會有這樣的體會:如果哪一段時間,你的領導心情不錯,你的同事們都會被感染,大家的默契程度會提高,做起工作來也更得心應手;如果哪一天,領導情緒低落,則大家都不敢說話,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效率也受到情緒的影響。當然,情緒的傳染不僅僅在上下級之間這樣明顯,實際上,關係越密切,越熟悉的人之間,情緒的感染就會越明顯。  莉莉是個愛美的女孩,她下班回家的路上會路過一家首飾店,店裡的每個首飾都是她喜歡的,只是她現在的經濟條件還不允許她購買。每次到這裡時,她都會停留一會兒,看有什麼新品上市了,還經常讓營業員拿出一些項鏈、戒指之類的讓她試戴,但她從來沒買過。  這次,莉莉剛進門,就看到營業員---一個她已經熟悉的女孩始終低著頭,好像情緒不太好。其實是她在工作時間發簡訊,受到了經理的嚴厲批評。按規定,店員在工作時間內是不能使用手機的。  莉莉不知道這些。她朝女孩勾了個手指,使眼色讓她過來,想讓她拿出剛到貨的一款項鏈讓自己試戴一下。這次,這個女孩慢騰騰地走過來,一邊拿一邊慢條斯理地問她:"你買嗎?"誰都聽得出來,這話有輕視的意味。  這句話嚴重地傷了莉莉的自尊心。她也一下子來氣了,沖著女孩說:"我買不買你都要給我拿出來。我是顧客,是你的上帝!"莉莉心情很不好地試戴完畢,然後很沒禮貌地摔門而出。  一路上,莉莉在心裡不停地罵:"神氣什麼?""不就是個營業員嗎?""我買不起,難道你買得起嗎?"一路上她什麼都沒想,只顧著罵那個女孩了,以至於在進單元門的時候跟樓下的鄰居撞了個滿懷,從來不罵人的她居然本能地吐出一句"神經病"。  電梯等了好久還不下來,莉莉的心情糟透了。這個時候,有一個女人推了一個1歲左右的小男孩走過來。小男孩長得很可愛,是個"自來熟",當推車停到莉莉身旁時,他一邊雙手亂舞,一邊沖著莉莉使勁地笑。媽媽隨即也彎下腰來,對小孩說:"寶寶,叫阿姨……阿姨。"  小傢伙看來今天心情不錯,"阿……姨!"對莉莉叫完,仰著頭,看著莉莉。莉莉不得不沖著他說:"乖!"順便也去摸孩子的小手,莉莉的手被這雙小手抓得很緊。孩子拉著莉莉的手笑出聲來。  這下,莉莉真心地被小孩逗笑了。滿腔的不愉快突然全部無影無蹤。  珠寶店的店員從她的領導那裡接受了憤怒,又把這種壞情緒傳染給了莉莉,帶著這種情緒,莉莉眼中的世界都充滿了敵意。每個人、每件事都好像在跟她作對。直到看到小男孩燦爛的笑容,他用好心情消除了莉莉的敵意,她才又恢復了好心情。  因此,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懂得自己掌握情緒,既不要讓別人的壞情緒影響到自己,也不要讓自己的壞情緒影響他人;同時,要把自己快樂、積極的情緒傳遞給他人。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快樂的,當你的積極情緒傳遞給他人的時候,必然會被他人所接受。快樂就是一種積極的情緒,是對工作認真,對生活熱愛,對美好情感的相信。第56節:情緒的感染力--積極情緒(2)  就像上面的莉莉一樣,她對店員的消極情緒產生反感,但對小孩的積極情緒卻又自然接受,樂於接受。  積極情緒就是我們因內外的刺激、事件滿足了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伴有愉悅感受的情緒。心理專家們認為,保持積極的情緒,並防止被壞情緒"傳染"是要考驗智慧和心理素養的,那麼,應該如何做到讓自己不受壞情緒的污染,又不把壞情緒傳染給別人呢?  1.完善自己的個性。  自傲、好勝、自卑、消極、愛面子、虛榮、妒忌、貪婪,這些不良個性或品質都容易形成一些負面情緒。心理學的研究顯示,那些心直口快、心裡藏不住秘密的人更容易把自己的情緒感染給他人,因為他們表達情緒的能力更強,另一方面,內心較為脆弱的人則更容易接收他人的情緒。  2.做自己,不受他人影響。  不要認定什麼事都跟你有關係,做事不要瞻前顧後,不要讓別人言行激起你的負面情緒。比如,有一天你正在街上走,本來心情愉悅,看到有個人在街中心叫罵,你馬上就感到他是在罵你,或是認為他不應該這樣做,你也跟著摻和進去,跟他對罵,結果,顯然心情變得很糟。又比如,你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去上班,有同事看到了不僅沒稱讚你的衣服漂亮,還說你看起來"更胖",你的心情馬上大打折扣。  其實,別人罵街,別人對你的一些評價或言論,與你有什麼關係呢?別人說話總是有他的目的所在,他說你不好你並不是真得就不好。你做好你自己就行了。3.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  任何負面的消極的情緒,一旦遇到了愛,就如冰雪遇到了陽光,很容易就消融了。如果現在有一個人在你面前暴跳如雷,對你發脾氣,你只要始終對他施以愛心及溫情,最後他一定會改變先前的情緒。只要你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就可以成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4.遠離現場,先冷靜。  在怒火中燒的時候,一個眼神、一句話都可能會成為導火線。這個時候不如先讓自己冷靜,沉默一會兒後再仔細思考事情是否真的值得讓自己生氣。一分鐘的時間是微不足道的,但在發生事端前暫停一分鐘也是非常寶貴的。就像美國第三任總統傑弗遜說的那樣:"先數到10,然後再說話,假如仍然怒火中燒,那就數到100。"  這樣,繃緊的弦就會稍稍地鬆弛下來,你的想法也可能因此而轉變。5.注意美好的事物。  當你的情緒低落時,難免會感到人世艱難,覺得這個世界一點也不美好,不過生活中小小的喜悅卻是你應得到的。例如,品嘗一道你最愛吃的菜,看一遍使你心中充滿溫暖或令你開懷大笑的電影或電視等,從這些你喜歡的事物中,你能獲得更多的慰藉。第57節:心情好事情才能做好--情緒ABC理論(1)  41.心情好事情才能做好--情緒ABC理論  如果有人問你,你能掌握自己的情緒嗎?你可能會說,我掌握不了,當遇到開心的事,我就高興;當遇到倒霉的事,我就傷心。  這樣的反應也是人之常情。很多事情的發生都足以影響到我們的心情。也就是說,我們的心情有時候完全被外界環境所掌控。當老闆炒了你的魷魚,當戀人拋棄了你,當你多次的努力換取不到一個好結果的時候,你很可能會變得鬱鬱寡歡,認為自己是個倒霉的人,總是碰到倒霉的事。  其實,你只是從事情發生的角度去想問題,而沒有全面地考慮這些事情的發生究竟給你帶來了什麼。  有一個年輕人失戀了,一直擺脫不了事實的打擊,情緒低落,已經影響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他沒辦法專心工作,因為無法集中精力,頭腦中想到的就是前女友的薄情寡義。他認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卻沒有收到回報,自己很傻很不幸。於是,他找到了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告訴他,其實他的處境並沒有那麼遭,只是他把自己想像得太糟糕了。在給他做了放鬆訓練,減少了他的緊張情緒之後,心理醫生給他舉了個例子。"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園的長凳上休息,把你最心愛的一本書放在長凳上,這時候走來一個人,徑直走過來,坐在椅子上,把你的書壓壞了。這時,你會怎麼想?""我一定很氣憤,他怎麼可以這樣隨便損壞別人的東西呢!太沒有禮貌了!"年輕人說。"那我現在告訴你,他是個盲人,你又會怎麼想呢?"心理醫生接著耐心地繼續問。"哦--原來是個盲人。他肯定不知道長凳上放有東西!"年輕人摸摸頭,想了一下,接著說,"謝天謝地,好在只是放了一本書,要是油漆、或是什麼尖銳的東西,他就慘了!""那你還會對他憤怒嗎?"心理醫生問。"當然不會,他是不小心才壓壞的嘛,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心理醫生會心一笑:"同樣的一件事情--他壓壞了你的書,但是前後你的情緒反應卻截然不同。你知道是為什麼嗎?""可能是因為我對事情的看法不同吧!"對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緒。很顯然,讓我們難過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情的不正確的解釋和評價。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情緒ABC理論的觀點。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  斯認為:正是由於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積月累,還會引起情緒障礙。  情緒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看法和解釋;C表示個體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結果。通常人們會認為誘發事件A直接導致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生了什麼事就引起了什麼情緒體驗。然而,同一件事,人們的看法不同,情緒體驗也不同。第58節:心情好事情才能做好--情緒ABC理論(2)  比如,同樣是失戀了,有的人放得下,認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有的人卻傷心欲絕,認為自己今生可能都不會有愛了。再比如,在找工作面試失敗後,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次面試只是試一試,不過也沒關係,下次可以再來,有的人則可能會想,我精心準備了那麼長時間,竟然沒過,是不是我太笨了,我還有什麼用啊,人家會怎麼評價我。這兩類人因為對事情的評價不同,他們的情緒體驗當然不同。  對於上面這個失戀的年輕人來說,失戀只是一個誘發事件A,結果C是他情緒低落,生活受到影響,無法專心工作;而導致這個結果的,正是他的認知B--他認為自己付出了一定要收到對方的回報,自己太傻了,太不幸了。假如他換個想法--她這樣不懂愛的女孩不值得自己去珍惜,現在她離開可能避免了以後她對自己造成更大的傷害,那麼他的情緒體驗顯然就不會像現在這麼糟糕。  我認識一個女孩小麗,她大學時學的是中文,後來,進入了一家廣告公司,擁有優越的工作環境和豐厚的年薪。按說,小麗應該過得不錯,不會有跳槽的念頭。  一天,小麗為老總寫一個活動的演講稿,怎麼也不能讓老總滿意。小麗硬著頭皮改了七八次,可總被老總批得體無完膚,還說她完全不是搞文字的料。委屈的小麗不停地哭,想到了要跳槽。  她認定是老總有意為難她。自己怎麼碰到這麼個挑剔的老闆呢?真是命苦啊!一連幾天,小麗都陷入這種痛苦又無法擺脫的情緒中不能自拔,當然,老總的發言稿也沒再讓她寫,而是讓比她早一年到公司,跟她畢業於同一所學校的師姐代勞了。  對此,小麗很不高興。一方面覺得老闆針對了她,另一方面又覺得師姐代勞她的工作傷了她的自尊。  我勸她說,工作上的困難,誰都遇到過。遇到了困難誰都不會高興,關鍵是你自己怎麼看待這個困難。沒有一個老闆會無緣無故地處處為難一個員工,他大不了可以開除你。這對你倒是一個磨鍊的好機會,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本領都是在特定的情況下逼迫學到的。你不妨這樣想想,並虛心一點跟你的師姐好好學習一下。她聽從了我的意見。  幾天後,師姐和她共同完成了演講稿,老闆很滿意,並拍著她的肩膀說:"小麗,你還是有潛力的,工作的時候要勤於把它們挖出來呀!"聽了老闆這樣的肯定,她頓時又覺得老闆是個和藹的老頭了。這個女孩的認知改變了,情緒改變了,結果也改變了。  因此,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為什麼這麼不開心,是不是自己把有些事情想得太嚴重了,或是會錯了意。換個想法,就能換個心情!第59節:發泄情緒是心理需要--霍桑效應(1)  42.發泄情緒是心理需要--霍桑效應  "到了一個新環境,和同事們關係處不好,沒有交心的朋友,感覺很孤單,很無助,我都快發瘋了。""現在我該找工作了,可是現在這年頭,工作不好找,父母養了我20多年,可是大學畢業了自己還養活不了自己。聽到父母的嘮叨我就頭疼,天天跟他們吵架。""我一直愛著他,處處都讓著他,他卻從來沒把我放在眼裡,我不想離開他,但有時候感覺真有點受不了他。"  在社會大舞台上,每一個社會角色的扮演者,總要面臨這樣那樣的困難處境。面對這些處境的時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一般來說,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睚眥必報,不讓自己受到任何的委屈。遇到不公正待遇,或是不開心的事情時,當場發作,或憤怒大罵、或傷心痛哭,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第二種:理智對待,對不開心的事情先冷處理,然後再想辦法解決。也就是說,在情緒激動的時候,盡量讓自己保持冷靜,不做出任何的行動,等冷靜思考後再做出反應。  第三種:與世無爭,全盤接收一切負面的信息,並將其堆積在心裡。當負面信息堆積到一定程度時,最終將"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凡正常人都知道這三種方式哪種是最好的,哪種又是不好的。現在閉上眼睛想一想,當遇到觸動你情緒的事情的時候,你又是上面的哪種應對方式呢?  第二種做法當然是最好的,是理智之舉,也是我建議年輕人應該運用的處世方法。而運用第一種方法的人,遇事衝動,很輕易做出一些讓自己後悔的事情來。我就經常聽到身邊有很多年輕人發出這樣的感嘆,"只怪當時一時衝動才跟她吵了幾句,現在覺得完全沒必要,她已經不理我了,怎麼辦啊?""我總是忍不住要罵他,現在想起來,多大的事啊!"  在這裡我想要說的是第三種方法--一味的退縮、忍讓、壓抑而不做出任何的情感宣洩舉動,影響到身心健康。這種處事方法是無論如何也不可取的。  與那些心高氣傲、自負的年輕人比起來,還有一部分年輕人,他們出生在農村,家庭條件一般,有些自卑,特別是一些女孩,本身膽小、面子薄,社會經歷又不豐富,當他們遇到一些困難,或是受到不公正待遇時,常常將壓力埋藏在心裡,長久下去,心情抑鬱,越發的  自卑和不快樂。  壓抑是人在社會化進程中習得的一種防禦方式,它使人變得理性和文明。心理學家們發現,壓抑的東西不會自動消失,壓抑的情緒,如悲傷、喜悅、憤怒、思念等,附著心理能量,壓抑日久,蓄積的能量就會愈來愈多,若不疏泄出去,就會擾人心緒不寧,甚至引起軀體疾病,或導致疲憊睏倦和免疫力下降。第60節:發泄情緒是心理需要--霍桑效應(2)  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這個工廠具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但員工們仍憤憤不平,生產狀況也很不理想。為探求原因,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了一個由心理學家等各方面專家參加的研究小組,在該工廠開展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這一系列實驗研究的中心課題是生產效率與工作物質條件之間的關係。  這一系列實驗研究中有一個"談話實驗",即在兩年多的時間內,專家們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餘人次,並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們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並做詳細記錄,對工人的不滿意見不準反駁和訓斥。結果,這一"談話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廠的產量大幅度提高。社會心理學家將這種奇妙的現象稱為"霍桑效應"。  霍桑效應中,通過"談話實驗",工人們把自己長期以來對工廠的各種不滿都發泄出來,從而感到心情舒暢,幹勁倍增,工廠的產量也得到了大幅的提高。  這其實也是一個關於情緒的"堵"與"疏"的問題。就像一個水池一樣,當流通不暢,慢慢地就會堵住了,水從上邊溢出來了。當流通順暢時,雜質就隨下水流走了,水池就不會堵了。  生活中,誰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憤怒、抱怨、發泄有時候也並不一定是貶義詞,我們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宣洩自己的情緒是有好處的。以前我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運氣糟糕的水管工。一次,他被一個農場主雇來安裝農舍的水管。水管工先是因車子的輪胎爆裂,耽誤了一個小時,接著就是電鑽壞了,修了半天,待他幹完活準備回家時卻發現自己那輛載重一噸的老爺車也壞了。僱主只好開車把他送回家去。到了家門口,滿臉沮喪的水管工沒有立即進去,他沉默了一陣子,再伸出雙手,輕輕撫摸著門旁一棵小樹的枝丫。  待到門打開時,水管工笑逐顏開地擁抱兩個孩子,再給迎上來的妻子一個響亮的吻。在家裡,水管工愉快地招待了僱主。僱主離開時,水管工送他出來。  僱主按捺不住好奇心,問:"剛才你在門口的動作,有什麼用意嗎?"  水管工爽快地回答:"有,這是我的"煩惱樹"。我在外頭工作,煩心的事情總是有的,可是煩惱不能帶進家門,不能帶給妻子和孩子,於是我就把它們掛在樹上,讓老天爺管著,明天出門再拿。奇怪的是,第二天我到樹前去,"煩惱"大半都不見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認識到一點,我們需要為自己的情緒找一個出口,比如上面這個水管工的"煩惱樹"就是他的情緒出口。那麼,我們的情緒出口在哪裡呢?1.轉移思緒。一般情況下,能對自己的情緒產生強烈刺激的事情,都是與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很大關係的,要很快將它遺忘,的確很困難。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對其進行積極地轉移,即設法使自己的思緒轉移到更有意義的方面上,或者主動找知心朋友談心,或者找有益的書來閱讀。當心思有所寄託的時候,人就不會處於精神空虛、心理空曠的狀態。記住:凡是在不愉快的情緒產生時能很快將精力轉移到他處的人,不良情緒在他身上存留的時間就短。2.把煩惱哭出來。第61節:發泄情緒是心理需要--霍桑效應(3)  在你過度痛苦時,不妨大哭一場。哭是釋放積聚的能量,調整機體平衡的一種方式,能使心中的壓抑得到不同程度的發泄,從而減輕精神上的負擔。悲痛之極,痛哭一場,就會覺得好過一些;受了委屈之後,找親朋好友傾訴一番,流掉委屈的眼淚,便覺得心裡舒服一些。  不僅如此,哭對健康是有一定好處的,在因發泄情緒尤其是悲傷情緒而哭時,會隨著眼淚排出一些化學物質,而正是這些物質能引起血壓升高、消化不良或心率過快,把這些物質通過眼淚排泄出去,對身體是有利的。3.找朋友傾訴。傾訴能夠減輕心理的緊張感和壓力感。心理治療中有一種處理方式叫"表達性藝術治療",其中,傾訴是很好的情感表達解壓方式。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可以選擇與家人或者親密朋友傾訴,他們並不會取笑,相反,會給你更多鼓勵,同時也能增進雙方感情,共同解決困難。4.運動發泄。運動是一個較好的發泄方式。比如當你情緒壓抑的時候,可以約朋友一起去爬山、打球等,或是去跑步、散步,這樣就能把因盛怒而激發出來的能量釋放出來,從而使心情平靜下來。  記住,不是所有的剋制都有意義,任何一絲克制都會引起無謂的痛苦,也不是所有的發泄都無價值,任何方法的發泄都會帶來快感。請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大膽發泄自己內心的不快吧。  最後要提醒年輕人的是,宣洩情緒的時候,既不要傷害他人,更不要傷害自己,千萬不要選擇錯誤的方式,比如暴飲暴食、抽煙喝酒等來放縱自己,那樣只會糟蹋自己的身體。第62節:假裝自己很快樂--心理暗示(1)  43.假裝自己很快樂--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它是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  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積極的暗示可幫助被暗示者穩定情緒、建立自信心及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而消極的暗示卻能對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響。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本來你做了一個髮型,感覺良好,結果周圍幾個人都說不好,不適合你,慢慢地,你也覺得這個髮型真的不好了。本來你準備了一份發言稿在例會的時候發言,你覺得自己寫得不夠好,當同事說你肯定沒問題的時候,你的信心又回來了。其實,這些結果都是受到心理暗示作用所導致。  生活中,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接受著各種暗示,我們所聽到的、看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一些暗示,並根據不同的屬性產生不同的影響。儘管你自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這些暗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的生活。  有一個女孩,家裡很貧窮,靠著親戚們的支持,考上了大學。她在學校認真讀書,畢業後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  由於她的勤奮和努力,工作上有目共睹的業績為她帶來了良好的口碑。每個月的工資,她總是捨不得花,要拿去還給當初供她上學的親戚們。因此,同事和朋友們的活動她都會拒絕,而且她自己也從來捨不得花錢買衣服和化妝品。加上她性格內向,所以朋友並不多,在她內心裡有些自卑和無奈。  有一次,她無意中聽到部門的幾個同事在背後說起了她,一個同事說她總是穿得很寒酸,一副倒霉的樣子。另一個同事說,她家裡沒錢,可能很自卑。  她本來是有非凡能力的,發展前途被上司看好,但是由於缺乏自信,膽怯又害羞,同事們對她的消極暗示讓她變得更加自卑起來,做起事情來縮手縮腳,在工作上剛樹立起來的信心全部被自卑的暗示打敗了。---如果當初她沒有聽到同事們對她的評論,所有這些缺點她都可以慢慢地克服掉,工作上的成就完全可以讓她的自信心一點點樹立起來。  很多的年輕人,像上面這個女孩一樣,不是被競爭對手打敗,也不是自己的能力有限,而是吃虧在自己的信心上。或許他們的條件的確有些不如身邊的人,或許他們真的有理由覺得自己不夠好,但是如果總是暗示自己"我很差"、"我的命不好"、"我真的不如別人",那麼可能就真的很差了。這不僅影響到自己的心情,讓自己產生自卑情緒,更影響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成敗。  王豐是個快樂的年輕人。"我能行!我是最快樂的!"是他每天早晨醒來對自己說的第一句話。每天醒來躺在床上想著昨天完成的工作,想著昨天快樂的活動,想著有個快樂的團隊,想著等下就會見到那幫年輕的同事……想起來就高興。他迅速地洗漱完畢,疊好被子整理內務,所有這一連串的動作總是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這就是他的"心理暗示",他總是暗示自己:我要馬上見到快樂的一切。  工作中經常遇到難題,他總會對自己說:"辦法總比問題多。只要我去做,努力地去做,用心地去做,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事。"他反覆地對自己說:我能行!我可以把這個辦得更好。每次覺得累的時候,他總會對自己說:"我累了,別人比我更累。堅持一下,就過去了!"每次不開心的時候,他總會對自己說:"我的一生應該在快樂中度過,生氣就是浪費生命。"  他總是不斷地對自己說積極的話,同時他也拒絕消極話語。對於心煩的事,他盡量讓自己不去想。比如,他深夜一個人開車從彎曲的小道回家時,儘管他知道"這裡路不好走,經常出事。"但他會給自己打氣:"雖然路不好,但只要慢點開就沒事了。"當有人在他旁邊說"生活不容易,工作難,心情煩……"他會迅速地離開,因為他害怕這會成為自己的影子。他命令自己必須馬上把這些東西從腦子裡清除。第63節:假裝自己很快樂--心理暗示(2)  對於他人的心理暗示,王豐選擇積極的,迴避消極的。於是,他變成了一個只愛聽積極話的人,他也很快樂。  良好的自我暗示,可以驅散憂鬱,克服怯懦,恢復自信,激發興奮點,把自己的心態、情緒調整到最佳狀態。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其實很簡單。  1.走路挺胸抬頭。  人的姿勢與步伐是和人的內心體驗有密切關係的。經常挺胸抬頭,走路步伐有力,速度稍快,有助於增強信心。那些走路時垂頭喪氣的人,即便他的生活空間里萬里晴空,他也彷彿生活在暗無天日的氣氛中;而那些昂首挺胸的人總是自信滿滿、永不服輸,也許他正在遭遇人生的起伏跌宕,但自信會帶領他走向陽光明媚的一天。年輕人走路就應該是朝氣蓬勃,昂首挺胸。  2.學會自我微笑。  人在充滿信心時,滿面春風,面帶微笑。笑是人充滿信心的表現,是人快樂的表現,笑和自信的體驗是一致的。經常微笑,內心就會自然滋長自信的體驗。不要對自己說,沒什麼值得笑的,或是不知道怎麼笑。其實,只要你笑了,哪怕是假裝地笑,你的心情也會隨著微笑而改變。  3.找到快樂座右銘。  在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經常會問我們的座右銘是什麼,於是我們找出一句自己喜歡的名人名言,作為奮鬥的目標和準則等。現在說到座右銘,可能有些年輕人覺得很老套,其實它對你有一個激發和鼓勵的作用。常寫一些激勵自我的語句,懸掛在房間的牆上,並經常默念,能激發你的上進心,提高你的自信心,比如"你只要生氣一分鐘,便喪失了60秒鐘的快樂。""快樂是一種心境,跟財富、年齡與環境無關"等。  如果你有了快樂的思想和行為,就會充溢著幸福感!第64節:為煩惱找個出口--自我防禦  44.為煩惱找個出口--自我防禦  有一隻飢餓的狐狸,看到葡萄架上掛著一串串葡萄,對他很有誘惑,但是他想盡了辦法也摘不到。吃不到葡萄的狐狸沒有氣憤,卻在臨走時安慰自己說:"葡萄是酸的。"  於是,狐狸繼續往前走,很久也找不到食物,最後只找到一隻酸檸檬,這實在是一件不得已而為之的事,但它卻說:"這檸檬是甜的,正是我想吃的。"  這個故事大概很多年輕人都聽過,而且都嘲笑過這隻狐狸。其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充當著這隻狐狸的角色,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或是不願承認。  狐狸的這種心理雖然有點自欺欺人,但是也未必是不可取的,能對人們產生一種自我安慰。心理學因這個故事而產生了"酸葡萄心理"和"甜檸檬心理"這兩個術語。  其實,這種心態我們經常會有,當一件你心儀很久的衣服被別人買走了,雖然你有些遺憾,但你仍會安慰自己"那件衣服款式雖好,但面料和做工我都看不上,不買也行!"當你愛的人選擇了別人,雖然你很失望,但還是會安慰自己:"他"三高"(高學歷、高身材、高收入)一樣都沒達到,並不值得我愛";當同事得到升遷,而你還在原地徘徊的時候,雖然你有失落感,悶悶不樂,但你也會暗自告訴自己:"職務越高,責任越重,無官一身輕啊。"  這都是我們自身的防禦機制在起作用。所謂自我防禦機制,是指人無意識層中一套自動發生作用的、非理性的、應付焦慮的心理適應過程,自我通過言語、行為、思想、情感等虛構或歪曲現實,以達到其保護自己,協調本我、超我與自我的關係的目的。比如,當別人不同意你的觀點的時候,你會據理力爭;當有人批評你時,你會有一種抵觸情緒;當你犯了某個錯誤時,你會快速地想要為自己找個借口。  通俗一點的解釋,就是自我面對有可能的威脅和傷害時,本能地為自己找一個借口,讓自己逃脫傷害和壓力。在工作中,不要找任何借口,要以真正負責的態度對待你面臨的每個任務,這樣你才能獲得成功。但是,在面對一些負面情緒時,我們需要為自己分擔一些壓力,  減緩我們的不安和痛苦。  自我防禦機制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狀態,引導形成健康人格。前面講的"酸葡萄"心理和"甜檸檬"心理就是一種"合理化"的自我防禦方式--以某種"合理化"的理由來解釋自己追求目標失敗這一事實,以達內心之安、心理自救的目的。  生活中的艱難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有快樂就必定會有很多的挫折。很多性格固執的年輕人,當受到挫折時,容易鑽進死胡同,情緒壞到極點,一蹶不振、垂頭喪氣、痛不欲生、埋怨他人、甚至與人對抗等。  前段時間看報,雲南省有這樣一個年輕人,因為他高三複讀4年的事迹,在學校已經成了個響噹噹的人物。他前三次高考,復旦、北大、北航,多少學生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他都考上過,但是固執的他一心想要考清華大學,堅持要補習。最後,命運捉弄人,第四次高考的他還是沒考上清華,直到2008年當他第五次高考時才再次考上北京大學,才到北京讀書。最終,他認為自己浪費了4年的時間。我們不能小覷他的夢想,也不能否認他為了圓清華夢所付出的努力,但是這個堅持最終還是讓他浪費了4年的寶貴時間,多少有些不值。如果他能換一種思維去想,清華大學人才濟濟,競爭激烈,學習壓力也大,去其他大學也不錯。那麼他早幾年就開始享受大學生活,早幾年步入社會了。  現在很多年輕人,畢業後想進大企業、外企工作,結果經驗不足不能如願以償,於是,就對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其實如果換一個思路去想,進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好處,各種制度靈活,而且鍛煉人,不也挺好嗎?這個時候,大企業就是狐狸心裡的"酸葡萄",小公司就是"甜檸檬"。否則,在找工作的時候,一味地找那些條件優厚的單位,而自己的能力又無法與之相匹配,其結果自然是產生落差,造成心理上的緊張。適當地編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可以消除緊張,減輕壓力,使自己從不滿、不安等消極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使自己免受傷害。  當然,遭受挫折時為自己找理由辯護、自圓其說,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可以緩解消極情緒,但是真正應對挫折卻不能停留在自圓其說。當情緒穩定後,應該冷靜、客觀地分析達不到目標的原因,重新選擇目標或改進方式方法。
推薦閱讀:

【轉載】←═╬ 風` ╬═→
[轉載]達娃俄熱堪布2012年10月黑龍江五常傳講前行講義紀實(二)
業餘打乒乓球的一點體會(轉載)
【轉載】二十八宿擇日吉凶斷(白話)
轉載:聖嚴法師:心的禪解

TAG:心理學 | 心理 | 轉載 | 處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