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袁世凱沒有像曾國藩、李鴻章一樣忠於滿清朝廷?
(袁世凱)
袁世凱之所以沒有像前輩曾國藩、李鴻章一樣忠於清廷,有三點原因應予特別注意:
一是曾、李二人的結局都不好。曾、李二人可謂舊式讀書人的典範,忠於清廷幾乎達到了愚忠的地步。曾國藩滅了太平天國之後,主動解散了賴以起家的湘軍,自行瓦解了有些人想讓他「黃袍加身」的美夢,最後因處理涉外事務不力在憂憤中死去。李鴻章的可悲下場就更是舉世皆知了,他很清楚自己不過是個「裱糊匠」,到頭來辛辛苦苦一輩子、耗盡心血建設的北洋海軍由於慈禧太后的不思進取和光緒皇帝的瞎指揮而被小日本一仗滅了個精光,自己出於責任感不得不和列強周旋,在一大堆賣國條約上籤了字,在簽完最恥辱的《辛丑條約》之後被活活氣死了。
看到曾、李兩位前輩嘔心瀝血卻是這般結局,袁世凱能不心涼?他不能不想:跟著朝廷干,自己的下場會怎樣?
(曾國藩)
(李鴻章)
二是曾、李二人所處的時代已有很大不同。
曾、李時期,清朝剛開始「開眼看世界」,封建思想在大多數人心裡依舊根深蒂固,想取清廷代之的民意基礎不夠。到了晚晴末年,一方面歐美的法治、人權、君主立憲等開明思想已蔚然成勢,另一方面清廷自己不爭氣,接連在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日俄戰爭中蒙受了重大恥辱,「百日維新」被慈禧鎮壓,「預備立憲」搞成了滿清貴族和中央的集權,這讓立憲派和地方實權派也轉而反對朝廷。至此,滿清朝廷的威望已經一落千丈,與洋務運動剛起步時已不可同日而語,這時,實權派的袁世凱有些「想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是攝政王載灃的能力威望遠遜於慈禧,還和袁世凱有結怨。
(慈禧太后)
說到底載灃還是太年輕太嫩了點兒。如果慈禧依然活著,袁世凱怕也不敢造次。慈禧掛了,袁世凱再也沒有怕的人,他才不會把不自量力的載灃放在眼裡,何況載灃當年一上台就把他罷職,差點兒沒殺了他,兩人素有仇怨。迫於辛亥起義的壓力,載灃不得不啟用袁世凱以指揮北洋軍鎮壓革命。但是,袁世凱一旦得勢,他能對載灃手下留情嗎?而且,如果不順帶掀翻清政府的統治,難保日後不被清算。
(年輕的清末攝政王載灃)
綜合以上三點,無論從借鑒前人經驗、歷史大環境、個人未來際遇和私人恩怨角度考慮,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都是非常正常的。加上孫中山的主動讓位,這也促成了中國歷史上一次和平的權力交接,而且是跨時代的封建帝制轉向共和制度的重大轉折過程中的較為平穩的過渡,在當時,也算國之大幸。
後記:不幸的是,也許是太輕鬆就竊取了政權,袁世凱又做起了皇帝夢,搞得自己身敗名裂、遺臭萬年,不僅賠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也讓身後的中國陷入了幾十年的動亂當中,老百姓蒙受了巨大痛苦。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