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西法師入行論講記第21課
《入行論》已經囊括無餘修菩薩道需要面對的所有問題:如怎樣清凈罪障?怎樣生起菩提心?怎樣作意等大乘道的殊勝修行竅訣。如果我們真正想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入菩薩行論》的確是非常重要的寶典。既然我們有因緣、有福報遇到了,就應該認真對待,以殷重的心態來學習。
《入行論》第二品懺悔罪業是宣講受菩薩戒之前的方便、加行。假如想要獲得廣大、殊勝的功德,如生起菩提心、得受菩薩戒等等,都需要積累福報和清凈相續。
前面用了很多篇幅講述: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和方式對佛菩薩作意幻供養,如果我們能夠隨文入觀,就能獲得廣大的福德。但並不是就不需要再做其他方式的供養了。在時間和精力允許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多串習供養。我們相續中的福報是非常微薄的,正因為福報微薄,更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圓滿資糧。
今天講第四個科判發願供養。發願供養和意幻供養的差別在於:意幻供養是用自心幻化出悅意的供品供養上師三寶;而發願供養則是發願清凈一切有情的痛苦,願一切有情獲得殊勝的快樂,以此願力在諸佛菩薩面前供養。一方面是將發願本身作為供養;另一方面是為了成就這個願力而供養諸佛。兩種解釋皆可。
別此亦獻供,悅耳美歌樂。
願息有情苦,樂雲常住留。
唯願珍寶花,如雨續降淋,
一切妙法寶,靈塔佛身前。
「別此」:是指除了前面所講殊勝廣大的供品之外,再以其他方式供養,或在修供養時應保持不滿足的心態,再三供養。
「悅耳美歌樂」:是用悅耳的歌聲和音樂供養上師諸佛。「美樂」:是通過各式各樣善妙的樂器發出的動聽音樂。以前佛在修火瑜珈的時候,帝釋天帶著乾達婆(樂神)來到佛安住的洞前以妙音供養,當時迦葉尊者和佛陀都從定中起來,讚歎了妙音供養的功德,說明佛在世時就有供養妙樂的傳統。後來僧團和寺廟在迎請諸佛菩薩降臨或開法會的時候,也會用各種樂器進行演奏,營造出清凈莊嚴的氣氛。
我們的心很容易受外界影響:比如在某些場合中,放一些美妙動聽的音樂,我們就很容易生出善心,臉上的表情都會顯得特別慈愛。清凈的佛樂能夠讓聽到的人引發出離心和對上師三寶的敬信之心。藏地在開法會的時候,中間專門有人用音樂供養,令人生起歡喜心和恭敬心,這是一種緣起。供養何種美樂看自己的情況而定:有人喜歡中國的樂器,有人喜歡外國的樂器,凡是能讓自己產生歡喜悅意的樂器都可做供養。
「美歌」:即是讓人喜歡的歌曲、佛曲。贊佛的歌曲是對佛的身語意、法報化三身進行讚頌。佛歌一方面頌揚了殊勝的具功德者,另一方面也可讓世人了知世間還有如是具功德之人,從而產生隨喜之心。對初入佛門者來說,他們不一定能馬上通達甚深廣大的教義,如果放一些佛樂、佛歌,他們的心就比較容易契合於善法,這也是一種善巧方便。
「願息有情苦,樂雲常住留」:願能息滅一切有情的種種痛苦及苦因(導致一切有情痛苦的因是貪、嗔、痴三毒)。通過這種殊勝的緣起,願能夠息滅一切有情的貪嗔痴,息滅一切有情的苦苦、變苦、行苦。痛苦息滅後,一切有情自然而然會獲得快樂。發願一切有情能夠離苦得樂。願這種快樂之雲,能夠常留世間中。
有人懷疑:純粹的世俗歌樂,怎麼可能息滅一切有情的痛苦呢?實際上這是一種緣起。比如我們在很煩燥的時候聽聽音樂,可以讓心情得到放鬆。尤其是唱頌證悟者安住在極其殊勝、明空無二的境界中寫下來的金剛歌,當下就能夠解脫憂苦、遣除一切有情相續中的痛苦種子。因為金剛歌是成就者通過殊勝的見解、證悟發願創作的,具有完全不同於一般歌舞的等持作用。我們要經常祈願:願這種能夠息滅有情痛苦的快樂之雲,常留世間,為有情帶來快樂。
「唯願珍寶花,如雨續降淋,一切妙法寶,靈塔佛身前」:我們發願以種種黃金、白銀、珍寶打造的珍寶花供養諸佛。「如雨續降淋」:比喻恆時持續供養。在一切的法寶靈塔和佛陀的身相前,綿綿不絕降下殊勝的珍寶花雨,供養上師三寶。以此廣大供養方式,願自他都能夠迅速生起無有造作的菩提心。發願非常重要,如果忘記了發願,或發願沒有切中要害的話,善根很容易損耗。所以我們一方面要供養,一方面要發願。
供養的對境是什麼呢?「一切妙法寶,靈塔佛身前」,代表了佛陀的身語意功德。「一切妙法寶」是指佛陀的語功德,佛陀的語言開顯了一切殊妙正法。佛陀已經圓滿證悟了法界本性,在證悟法界本性的基礎上,相合於所證悟的法界宣講了很多的教言,這就是佛經。
經典是引導眾生趣向於究竟實相的法寶。佛證悟了法身,從法身流現出妙法,妙法分為教法和證法。比如法本即是教法所依;證法則是行者相續中生起的空性智慧、菩提心、出離心、信心等。哪怕產生了一念信心、守持一條戒律,也是證法。妙法是開示取捨之道的方便,能引導眾生逐漸趣向於解脫之道。
第二類是佛的意功德——佛塔。我們看到佛塔的時候,不要認為只是一個佛教的建築,實際上裝藏了佛舍利的佛塔與佛無二無別,代表佛的意——智慧。看到靈塔時要生起清凈心:「哦,這就是佛!這就是佛的智慧!佛在這個地方利益有情。」自然而然生起恭敬心,願意緣靈塔做供養和轉繞等各種善根。靈塔的種類非常多,有些是屬於密宗的塔(比方說壇城、大幻化網壇城),有些是顯宗密宗共同承許的八大靈塔[1]。後代弟子看到八大靈塔,就能了知當年佛陀弘法利生不同階段的事迹。佛陀已經入滅了,如果隨著時間流逝,我們遺忘了佛陀的功德事迹是很可惜的。修建靈塔有紀念的作用,是顯現弘法利生事業的殊勝方便。
當年凈飯王為了紀念佛陀降生,在藍毗尼花園中修建了蓮花塔;菩提塔是為了紀念佛陀在金剛座證悟大菩提而修建的;還有一種菩提塔在藏地各種寺院後面很常見,能夠讓眾生憶念佛陀當年降魔成道的過程;轉法輪塔是為了紀念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宣講四諦度化了五比丘而修建的;佛陀去三十三天為母親說法後回到人間,為了紀念佛陀天降修了天降塔;佛陀在舍衛國用十五天的時間降伏了外道六師,《賢愚經》當中有精彩的公案,為紀念佛陀調伏外道修了神變塔;在佛陀涅槃的時候,弟子們勸請佛不入涅槃,佛陀就告訴他們修建尊勝塔代表佛陀的法身;當年提婆達多破和合僧,僧眾分裂成兩部分,佛陀和目犍連、舍利弗尊者和合僧眾之後,為紀念這件事修了和合塔;最後一種叫涅槃塔,是為了紀念佛陀在拘屍那城入滅而修建的。
如果我們在八大佛塔面前恭敬頂禮、供養等等,能夠獲得無量無邊的功德。現在有很多銅製的小型八大佛塔,非常精美,我們可以請到家裡裝上舍利和加持品供養。供養佛塔能夠遣除許多違緣,能夠讓我們每天都有猶如親近真佛一般的機會。其實供養這些靈塔是非常重要的,是後學佛弟子圓滿資糧的一種方便。
第三類是佛的身功德——佛像,代表佛陀的身體。佛在世時,一些人就開始塑畫佛陀的身像,以此作為供養的對境。當年有很多人對佛陀信心非常堅定,經常想念佛陀,希望能經常見到佛陀,為了滿足他們的願望,安樂利益眾生,佛陀逐漸慈悲開許造了一些佛的身像。眾生見到佛陀身像之後,能夠寄託對佛陀的想念,能夠對佛身作頂禮、供養等等,有這些必要。
世間中有很多著名的佛陀造像。比如在金剛座有佛陀三十五歲的身像,西藏大昭寺有佛陀十二歲的身像,小昭寺有佛陀八歲的身像。佛陀的身像有非常清凈的能力,加持力非常大。有些佛像是佛陀親自開光的,有因緣遇到了這樣的佛像時,應該在佛陀面前好好發願,好好供養。我們通過這樣的方式,供養代表佛陀身語意的所依,願一切眾生都能夠生起殊勝的菩提心,願一切有情都能夠獲得到佛陀甚深的加持。
下面我們開始學習第五個科判--無上供養:
猶如妙吉祥,昔日供諸佛。
吾亦如是供,如來諸佛子。
什麼叫無上供養呢?以凡夫的分別念,隨學諸大菩薩的供養方法,他們如何供養佛我亦如是供養,這就叫無上供養。除了有無上供養之外,還有無上迴向:「普賢菩薩如何迴向我亦如是迴向,文殊菩薩如何迴向我亦如是迴向」。我們念《普賢行願品》當中的「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這兩個頌詞,就叫無上迴向。我們能念誦《普賢行願品》非常好,如果沒時間,僅念這兩個頌詞也叫無上迴向。這個迴向的效力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迴向的效力可以說一模一樣。此處只不過是把迴向變成了供養,原理是一樣的。
「猶如妙吉祥,昔日供諸佛」:以文殊菩薩為主的諸大菩薩他們怎樣供養諸佛,我也是如是供養。這是一種非常簡便易行而且收穫甚大的殊勝修法。我們對這樣的修法必須高度重視,不要覺得太簡單了。修習佛法應該平等的觀待內容的深淺難易,不要深的地方修不下去,淺的地方也不願意學,最後什麼都學不了。深的地方不要畏懼,比如後面講到空性;淺的地方也不能輕視。何況我們認為淺的不一定淺,有時看上去文字非常簡單,但實際上意義非常深刻。
我們應該知道無上供養是一種非常殊勝的修法:「猶如文殊菩薩怎麼樣供諸佛我亦如是供諸佛」。文殊菩薩的菩提心早已圓滿,非常殊勝稀有,據說文殊菩薩自從發菩提心以來從來沒有失壞過。而我們自己發菩提心之後,有可能遇到一個小違緣就失壞了。文殊菩薩是三世諸佛的智慧總集,他的智慧已經達到圓滿,可以遍觀一切、遍知一切,什麼地方需要迴向、怎麼樣迴向,絕對一清二楚。文殊菩薩還是力量圓滿,因為他悲心、智慧已經圓滿,度化眾生的能力、供養的能力都非常圓滿,這就是他的功德。他還完全具足一些善巧方便——大乘不共的禪定。在《三摩地王經》等經典當中開顯了不共於小乘、世間的大乘禪定如:虛空藏三昧、首楞嚴三昧、獅子奮迅三昧等。佛菩薩所修的不共禪定都有不共的效用,比如安住於虛空藏三昧,可以在虛空中降下珍寶雨,通過這種方式利益眾生。
文殊菩薩完全具足懷、增、息、誅等功德,這樣的大成就者完全具足智慧、悲心、能力和善巧方便的禪定,他們做供養是面面俱到的,不會有哪個地方有欠缺。所以說,他們即便只是供養一朵花,福報也完全沒辦法衡量。菩薩安住於自己的境界中作供養的話,所獲得的功德利益遠遠超勝凡夫以庸俗的分別心,或有能所二取的狀態中所做的供養。但是我們真正百分之百做到像文殊菩薩那樣的供養還不現實,因為我們還有很多分別念和垢染,但這是一種善巧方便。雖然我沒辦法做到與文殊菩薩一模一樣的供養,但是我觀想和念誦:「文殊菩薩如何供養我也如是供養;猶如妙吉祥昔日供諸佛,我亦如是供如來諸佛子。」自己真心誠意地念誦,真心誠意地隨學,把自己的心與文殊菩薩的智慧融為一體,得到文殊菩薩的攝受,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做供養,也能夠成辦不可思議的利益。我們在佛堂裡面供水、供花的時候,如果能夠如是觀想念誦,就成為了無上供養,能得到殊勝利益。
供養應該依照善知識的技巧去做。有些人花很多時間精力修法只得到很少的功德,有些人卻用很少的時間、精力得到了無量無邊的功德,後者就屬於技巧。我們要懂得善巧方便,學習佛法,也要學習菩薩的修行方式,我們跟隨他們的方式去學習,可以在短時間中累積無量無邊的資糧,這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文殊菩薩這樣的供養,普賢菩薩的供養方式——普賢雲供,也是非常善巧圓滿功德的殊勝方法。課誦集里的雲供咒,就是以普賢雲供的方式供養的。供養的時候一邊念雲供咒,一邊觀想,功德利益會非常巨大。怎樣觀想呢?首先觀想一尊普賢菩薩放出無數光,然後每個光端都有一尊普賢菩薩,這些普賢菩薩再放光,充滿了整個世界,如是反覆觀想幾輪;有時首先觀自己發光,然後頂上有普賢菩薩再放光、不停放光最後就逐漸遍滿了虛空,虛空遍滿了之後,最外面有很多供養天女,拿著各種各樣的供品去供養十方三世諸佛,這樣的供養方式叫普賢雲供。普賢雲供和一般供養差別非常大,因為它幻變了無量無邊的普賢菩薩,每一個普賢菩薩都具有無法衡量的功德,再加上周遍虛空的無量供養天女,把一切供品供給所有諸佛菩薩,所獲功德利益遠遠超勝自己以很狹窄的心態去供養點點供品的功德。
現在講第六個科判讚歎供養:
我以海潮音,贊佛功德海。
願妙讚歌雲,飄臨彼等前。
第六個供養是讚歎,通過讚歎的方式來供養三世諸佛。通過什麼樣的音調讚歎呢?就是以海潮音。上師講海潮音的特點是無量無邊,另外海潮音穩定而有節拍,聽了之後煩亂的心會平息下來,有這種功德。印度某地念經的時候就是屬於海潮音,以一波一波的這種方式來讚頌佛功德。
實際上我們沒辦法了知佛陀相續中所具足的功德大海。有一個大鵬金翅鳥的比喻:大鵬金翅鳥的飛行能力無比強大,它從所站的地方朝著虛空展翅而去,飛了很長時間之後,後來突然又回來了,是不是因為它已經飛到了虛空的邊際呢?其實根本沒有到達虛空邊際,而是自己的能力有限,只好回來了。比如我們在贊佛時候,用了很多非常華麗的詞句,配了很多美妙音樂,寫了很多文章,最後可能會發現沒有辦法再繼續下去,因為自己的智慧已經窮盡了。實際佛陀的功德和虛空一樣無法窮盡,沒辦法衡量。我們現在能夠了知的一點功德,只是佛陀功德大海當中的一點一滴而已。
「願妙讚歌雲,飄臨彼等前。」有些大德寫了很多贊佛頌,如《勝出天神贊》、《殊勝贊》等,都是讚歎佛陀的功德,篇幅一般不大但是內容非常殊勝。有很多是把佛陀的殊勝修行概括起來進行讚歎,如全知麥彭仁波切所寫的《白蓮花論》,就彙集了佛陀因地的修行故事,能引發後人讚歎、仰慕、隨學之心,也算是一種妙讚歌雲。
「願妙讚歌雲,飄臨彼等前」,願這樣的美妙讚歎的雲朵,飄臨到遍虛空如無邊大海一樣的諸佛菩薩面前,對他們進行讚歎。雖然我們的贊不盡諸佛菩薩的功德,但如果通過善心和信心去讚歎,我們都能獲得無邊的功德。另外,我們贊佛會有一種細微的因果,能夠讓我們獲得三寶的加持,獲得佛陀的加持和庇護:一方面遣除自己的很多違緣;一方面通過殊勝的意樂讚歎佛的緣故,生生世世自己的容貌很端嚴,聲音非常美妙,這些都是贊佛的殊勝功德。當然最大的實際利益是:通過讚歎佛的菩提心、讚歎佛的殊勝功德,我們自己也能生起菩提心,最後我們也能成佛,成佛之後利益一切有情。
以上就是供養支的內容。供養是比較容易行持的,不需要很深刻的理論,我們明了供養的理論之後可以隨時做供養,相對來講,這是比較簡單的一種修行方式,對在家人非常適合。
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把六度做了個區分:在家人比較適合修布施、持戒和安忍,禪定和智慧是佛陀專門為出家人說的,精進是二者的助伴。《入行論》講的很多供養方式,也是適合在家人的修行方法,其實不需要很多物質條件,都是心緣供品之後作供養。我們認認真真把詞義搞清楚,一邊念誦一邊供養,就能得到很多功德。學習這些廣大供養的殊妙竅訣,是為了讓我們修持菩薩道,與菩薩道相應。
現在要講第二支頂禮。頂禮支是殊勝的修法:
化身微塵數,匍匐我頂禮,
三世一切佛,正法最勝僧,
敬禮佛靈塔,菩提心根本,
亦禮戒勝者,堪布阿闍黎。
頂禮的方式是「化身微塵數」。如果只是一個身體在頂禮,功德雖然大,但必定有局限。而我們的心力是可以無限拓展的,是無窮無盡的,為什麼要局限它呢,所以在頂禮的時候,最好觀想自己的身體化成無數個微塵這麼多。「匍匐我頂禮」:匍匐即是五體投地,雙手掌、膝蓋和額頭磕在地面上開始頂禮。頂禮的對象是「三世一切佛,正法最勝僧」。即頂禮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佛、正法和僧眾。
敬禮佛靈塔,菩提心根本,
亦禮戒勝者,堪布阿闍黎。
我們也敬禮佛的靈塔,以及菩提心的根本。只要是讓自己生起菩提心的地方都應該頂禮。「亦禮戒勝者,堪布阿闍黎」:戒勝者是指那些雖然沒有出家,但是內心守持著清凈、無漏戒律的人,叫做戒律超勝者,也頂禮堪布阿闍黎。
下面講一講頂禮。第一個頂禮的功德利益是非常大的。頂禮可以對治眾生相續當中的傲慢。如果眾生相續當中有傲慢,就看不到自己的過失,也看不到別人的功德,這樣怎能調伏自己的身心呢?為了讓我們打破傲慢,必須要修持頂禮。如果我們願意放下身價來頂禮,尤其是把額頭、手掌都放到地上作頂禮的話,實際上說明折服到了極點(如果心裡沒有折服,誰都不願意彎腰,不願意做頂禮。如世間領導覺得自己是一個大人物,就不可能對一般的人彎腰頂禮)。我們對諸佛菩薩不能有這種傲慢、自大的心態,我們要對諸佛菩薩產生一種殊勝信心,這非常重要。總之,頂禮可以折服我們的傲慢。傲慢主要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實際上認為「我存在」就是傲慢。要去除這個傲慢,做頂禮可以做到嗎?當然可以,但需要一定的勝觀智慧。我對三寶做頂禮的時候若如是作意:「我所頂禮的對境:佛陀、正法、僧眾根本沒有絲毫的傲慢,我相續中的傲慢也應該廢除,這樣才能相應於所頂禮的對境,才能夠相應於所頂禮對境的實相。」對於最細微的傲慢:二取、神我等執著,通過安住三輪體空方式頂禮,也能夠息滅。所以頂禮有巨大功德。
佛陀在《毗奈耶經》說,我們每做一次頂禮,從身體所覆之處往下一直到金剛地基,中間經過的所有微塵數,就是自己當轉輪王的次數。當然我們修行並不是為了做轉輪王,也不是為了升官發財而修行,但是我們要知道頂禮的功德是非常巨大的。我們要在出離心、菩提心的攝持下作頂禮,把頂禮所獲得的功德迴向一切眾生。
頂禮之前首先要合掌,合掌的時候指尖接觸、掌心中空,這個和漢地的一些傳統不一樣。華智仁波切在《前行》中也說,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頂禮規矩,只要自己內心中發出恭敬心即可。漢地的佛弟子,合掌的時候是實心的,在藏傳佛教中是空心的,裡面可以放一個雞蛋,據說是代表自他本性空,頂禮的本性也是空性;或者保持一種謙虛的態度。
頂禮時首先合掌當胸,表示對所頂禮對境的恭敬,其次放在頭頂上,之後放回自己心間,最後匍匐頂禮——雙掌、膝蓋、額頭著地,站起來之後算是完成一個,第二個頂禮又從合掌心間開始。
頂禮有大禮拜和小禮拜的差別。如果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不允許的話,磕小頭也可以;如果自己時間多,磕長頭也可以。正如前面所講,頂禮所壓之處到金剛地基之間的微塵都是你做轉輪王的次數,磕長頭的話當然功德更大了。
磕頭的時候我們不要想是自己一個人頂禮,不單是自己一個人化成微塵數頂禮,還要觀想六道眾生和自己一起頂禮。自己的父親在右邊,母親在左邊,我和他們一起修持殊勝的菩薩道,這在《大圓滿前行》中講得非常細緻。
「敬禮佛靈塔,菩提心根本」:我們還要頂禮佛陀的靈塔。什麼是「菩提心根本」呢?上師在講記中講得很清楚:自己在什麼地方通過什麼方式產生了菩提心,這就是菩提心根本。如果我們通過《入行論》產生了菩提心,菩提心根本就是《入行論》;有些人通過上師的加持產生了菩提心,上師就是菩提心根本;自己在受菩薩戒的時候,上師給我們傳戒,這也是菩提心根本;如在共修的過程中產生了菩提心,共修的地方也可以說是菩提心的根本。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之後開始宣講菩薩道,後面才有了菩提心的修法。所以佛陀的出生地、證悟之地、轉法輪地、涅槃地,包括佛陀到過的地方,都可以說是菩提心的根本。或者比如說,我們的修法、功德、信心來自於喇榮佛學院,也可以把它作為菩提心的根本。現在我們對於菩提心的根本也要頂禮。
第三是「亦禮戒勝者」。戒勝者:就是戒律非常超勝,超勝到什麼程度?就是完全能夠守持無漏的戒律。很多注釋中都解釋為:並未出家,顯現在家,內心的證悟非常圓滿,戒律已經完全受持到了無漏戒的狀態。這樣一種戒勝者也應該頂禮。他的內心具足證悟的智慧和殊勝的無漏戒體,所以當然應該頂禮。
第四是堪布阿闍黎。要頂禮自己的堪布和阿闍黎,堪布在藏語里是親教師的意思,主要是給自己傳戒的,如傳三昧戒、比丘戒的堪布,現在藏地堪布也代表法師,很多的時候都是指法師、講法者、持教者。有些堪布也傳法也傳戒,有些堪布傳法不傳戒,有些傳戒不傳法。阿闍黎:密宗當中給自己灌頂、傳密法的上師稱阿闍黎。顯宗當中可以指自己皈依的阿闍黎,傳戒的阿闍黎等。只要是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比如說我們以前沒有皈依,一個師父給我們授皈依,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這些皈依師都應該值得我們尊敬,也值得我們去頂禮。如果沒有他的因緣,我們現在也沒辦法學佛,因此他對我恩德很大,對他們也應該恭恭敬敬地頂禮。本課就講到這個地方。
[1]八大佛塔:蓮花塔、菩提塔、轉法輪塔、神變塔、天降塔、和合塔、尊勝塔、涅槃塔。
推薦閱讀:
※明心見性(妙祥法師)
※傳喜法師談邱陽創巴仁波切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述要(智諭法師講述)
※依教奉行——妙祥法師開示
※【決疑品】覺悟的人到哪裡都是凈土——清凈法師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