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哪位元帥之子四五事件中在天安門廣場張貼自作哀詩

哪位元帥之子四五事件中在天安門廣場張貼自作哀詩

2014年06月16日 08:15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作者:袁小倫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551人參與 6評論

二兒子葉選寧在1976年天安門事件中,跑到天安門廣場張貼自己寫的哀詩:「人生七十不為天,唯到君歸偏恨早。屍骨未曾寒,風雨漫如磐。五十年來事,錘鍊人民志。泣血酹忠魂,濟濟後來人。」

核心提示:二兒子葉選寧在1976年天安門事件中,跑到天安門廣場張貼自己寫的哀詩:「人生七十不為天,唯到君歸偏恨早。屍骨未曾寒,風雨漫如磐。五十年來事,錘鍊人民志。泣血酹忠魂,濟濟後來人。」

葉劍英 資料圖

本文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作者:袁小倫,原題為:《「我看舊瓶子不能丟」——葉劍英談舊詩以及相關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毛澤東在談論詩歌時有一個難以自解的矛盾現象,那就是他喜好舊體詩詞卻又不提倡,不喜歡新詩卻予以推廣。

1957年1月12日,毛澤東複信臧克家:「這些東西(指毛澤東的18首舊體詩),我歷來不願意正式發表,因為是舊體,怕謬種流傳,貽誤青年。」「詩當然應以新式為主體,舊詩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為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 在1958年3月的成都中央會議上,他卻又說:「中國詩的出路,第一條,民歌,第二條,古典,在這個基礎上產生出新詩來,形式是民歌的,內容應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對立的統一。現在的新詩不成形,沒有人讀,我反正不讀新詩,除非給100塊大洋。」

1965年7月21日,毛澤東寫信給詩友陳毅,指出:「反映階級鬥爭與生產鬥爭,古典絕不能要。但用白話寫詩,幾十年來,迄無成功。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將來的趨勢,很可能從民歌中吸引養料和形式,發展成為一套吸引廣大讀者的新體詩歌。」

葉劍英對待舊詩和新詩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葉劍英與毛澤東的觀點「同中有異」。葉劍英與毛澤東一樣終生喜歡舊詩,卻又有過毛澤東所反對的教導身邊青年學習舊詩並樂此不疲的實踐。

主張舊瓶裝新酒,以舊詩歌的形式表達新時代的內容 

迄今為止,雖未見葉劍英專門談舊體詩詞的文章和著作,但可以通過其詩詞作品的序跋以及與人談詩論文時所留下的文字記錄來探索其相關觀點。例如1925年的《滿江紅香洲烈士》序:「……劍念河山依舊,人事全非,不禁愴然淚下者,悲痛之餘,詞以悼之。」1952年在題字中講到《過五台山》的寫作緣由:「1947年秋,予參加阜平西柏坡全國土改會議,歸時游五台山,時已經土地改革,作三絕以紀之。」 1954年《戲作》序:「在軍委擴大會上,陳總以鯊魚皮包贈我,即席戲作。」 1958年《水調歌頭車中戲作》序:「由莫斯科乘火車回國,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九日,時正圖一○四失事,戲作。」1960年《草原紀游》序:「……有些趣事,詩以紀之……」 1965年《無題》序:「巡視了海洋島、大長山列島防務,極為興奮,特留四句……」1971年《慰陳毅同志》序:「毅公卧病,詩以慰之。」1972年《悼陳毅同志》序:「陳毅同志逝世,詩以悼之。」1977年《遊學大寨雜詠》:「……到大寨參觀,感觸所及,詩以紀之。」可見,葉劍英的詩歌,大抵興之所至,或心有所念,或極為興奮,或悲痛之情,或有感觸,因而紀之、悼之、慰之、詠之,甚或戲之,絕不作無病呻吟之聲。

唐智誠

看過本文章的人還看過:

推薦閱讀:

王建軍 廣場交誼舞 口令教學 平四步
回看周杰倫蔡依林那首《布拉格廣場》,不愧當時最高水準
天安門廣場和中山公園掠影
【GoGoGo】巴黎巴士底獄廣場吃貨據點大搜集
【蔓蘿舞廳】 中老年街舞、廣場健身舞視頻教程大全

TAG:天安門 | 廣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