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發:不要誇大日本的社會文明度
張躍發:不要誇大日本的社會文明度
王文先生4月8日在《環球時報》發表《有雅量發現「對手」日本的優點嗎》一文,稱中日社會文明層面的差距仍是全方位的,「一黨優位」的日本政治體制等值得中國借鑒。筆者覺得這些觀點值得商榷。
不少去過日本的人都對長鞠躬禮印象深刻,認為那是一種禮貌甚至是文明素養的體現,然而事實還有另外一面。二戰時,直到日軍偷襲珍珠港,日方談判代表仍按時上班、長鞠躬,這難道不是口蜜腹劍、口是心非嗎?尼克松在追述首次訪華時也表示對日本領導人「每次見面都要90度鞠躬以示謙恭,直到顯得卑微」的誇張禮儀覺得反感。
而且若仔細推敲,一些所謂「中國人的不文明行為」性質遠沒那麼嚴重。以「暴買」為例,絕大多數中國遊客都以合法途徑進入日本,購買各類商品,不許「暴買」有違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
街道乾淨、設施便民、布局合理……這些都是日本城市管理的高明所在,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的城市管理一無是處。一方面,北上廣深等中國一線的中心市區,與東京相差無幾。另一方面,儘管中國中西部廣大中小城鄉的發展水平肯定不如日本,但日本人口只有中國的約1/10,面積約1/25。
至於「中國人是否在學習與鑽研日本」,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從甲午戰敗開始,中國人留學日本蔚然成風,大概是因為日本比歐美近,來去方便省錢,且文化相近。而日本老師既有如藤野先生般,對中國學生循循善誘,關懷備至,但也有日本同學因為魯迅考試成績好而「酸葡萄」地暗諷老師漏題。
學習日本政治體制,筆者認為不具有可行性,且在邏輯上說不通。日本的現行體制究竟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建立起來的,還是二戰後「棄暗投明」的結果?安倍硬要修憲改制,又是何故?
本來中日兩國各有所長,理應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並在互相學習的和平交往中增強自信。若輕率地斷定二者孰高孰低,則既不尊重「有差距」的一方,也有掛一漏萬之弊。
文明分物質、精神兩部分。物質領域中的GDP總量和人均量,中日各有優勢,至少不再比分懸殊;精神領域可細分為軟實力(尤其是創新能力)和道德標準。前者日本強項多,但中日差距已大為縮小。 至於道德水準,若從長計議,就整體而言,日本實在不敢恭維。漢唐盛世時,中國文官政府從不以窮兵黷武和大規模殺戮為國策;近代遭亡國滅種之災,卻始終不曾屈服;在當代,兩岸官方主動放棄戰爭賠款,大陸民眾從未乘人之危,報復已投降的日本居民。更有中國人主動收養千百名日本棄嬰和孤兒。相反,日本朝野中的大多數,至今不敢像德國那樣直面歷史。(作者是山西師範大學教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