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修行人必讀經典——《優婆塞戒經》淺釋修正版——凈慧法師

【息惡品第十六】 善生向佛請法說,受優婆塞戒以後,怎樣才能得離內外諸惡不凈因緣呢? 佛說,如果有以至誠心持戒修行念佛的人,能增長慈悲智慧。以智慧力才能得離內外諸惡不凈因緣。 善生向佛請法說,應該怎樣修行呢? 佛說,應該觀佛有七種殊勝的事,心中樹立起對佛堅固至誠心,才能持戒修行。七種殊勝事為,一是身勝,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力無量,眾生樂見;二是如法住勝,佛自功德圓滿後,又能憐憫、救濟、利益無量眾生;三是智勝,佛有法、義、詞、樂說四無礙智,諸聲聞緣覺所不能及;四是具足勝,佛示現肉身一生所行作圓滿,所行戒為畢竟戒,所行見為無上正等正覺;五是行處勝,佛身行處天眼明、宿命明,佛三昧行處空性、無相、無願三昧為正定,佛智行處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佛安住空性、無相、無願的三種解脫法門,具有無量殊勝的功德,是一切語言和殊勝議論所不能及;佛證入遍凈色身三昧,身有五色燭光又化五百種妙色讓眾生得見妙法;佛為教化菩薩示現獅子頻申三昧,奮起大悲法界之身,示導度化眾生威德,宣吼法界之法門,讓二乘諸眾驚於耳,而以獅子奮迅為比喻;這些佛智神變境界,是聲聞緣覺不可及;六是不可思議勝,佛身有五眼六通、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是聲聞緣覺不可及;七是解脫勝,佛身知見覺解脫無有煩惱阻礙,不思議法門解脫無有智慧阻礙。 佛說,應念佛十種名號功德。佛功德是從初修不凈觀開始至證菩提的全過程中,從發菩提心的新發意菩薩,到證入賢位菩薩至證入聖位菩薩;賢位菩薩也稱莊嚴地菩薩,聖位菩薩也稱解脫地菩薩。因為,聲聞緣覺無有修行菩薩功德。所以,不及佛功德。無上尊,也稱無上士;佛示現修空定三昧、禪觀十二因緣,為斷無所斷,諸佛無煩惱可斷,皆為度化眾生。阿羅呵,也稱正遍知;不顛倒又通達不顛倒之法;能受一切人天供養。三藐三佛陀,也稱世尊;覺了苦集滅道世諦,又覺了出世間常樂我凈真諦。明行足,持清凈戒修行定慧,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具足菩薩明、諸佛明、無無明。善逝,見佛性不生三界諸有相有想之眾生中;不舍菩提心,不舍眾生,示現大般涅槃。世間解,善知又不著世間五蘊、五欲;既知善惡因果,又不被世間法所污;既知十方諸佛世界清凈,又解出世間無為,是眾生皈依處;諸聲聞緣覺難知難解。調御丈夫,信受佛法、理解佛法、行持佛法的人為丈夫,方便調伏丈夫遠離世間無常法,成就菩薩道。天人師,諸佛教眾生身口意善,遠離諸不善;又遠離諸惡業;得離三界苦受,得出世間樂受。佛,自覺悟又能覺他;既知一切法,又知一切行。娑伽婆,又稱為應;既能破生老病死四魔所怨,又能破魔師、魔子、魔法、魔律四法所害。十種名號的總稱為如來,為無上正等正覺;發言無二,或說無有二語,既是有同樣說有,無同樣說無,有無又表示一個法義無有差別;又於十方世界來去自如,無所謂來,無所謂去。 佛說,應修戒、定、慧。如來行戒為利益眾生,於無量世中怨親平等,無有差別的斷無量眾生的一切煩惱。如來行定為利益眾生,於無量世中知一切眾生的一切煩惱,一眾生為一煩惱而受大苦惱。如來行慧為利益眾生,難捨能舍,難忍能忍。修行人要依佛的戒定慧,而修行戒定慧。 佛說,應行菩薩道。從菩薩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至十地,成就佛的莊嚴凈與果報凈,無有過失;包括音聲,眾生喜聞,聞聲得度。修行人要從發菩提心的外凡位菩提道修起,證入內凡再行菩薩道。如果有人受持優婆塞戒,應當這樣修行念佛心,能離內外諸惡的不凈因緣,增長悲智;斷除貪嗔痴,成就一切善法。 菩薩有出家在家二種,出家菩薩修行念佛心,是不為難;在家菩薩具足修行念佛心,實是為難,有多惡因緣纏繞。 【供養三寶品第十七】 善生向佛請法說,受優婆塞戒後,應該怎樣供養三寶呢? 佛說,世間福田有三種;一是報恩田,即為供養父母、師長、諸佛;二是功德田,即為供養一果羅漢至佛;三是貧困田,即為供養一切貧困苦難之人。供養諸佛是種報恩田和功德田,修行與弘傳諸法是種報恩田和功德田,供養世間眾僧是種報恩田、功德田、貧困田。受優婆塞戒的人,應該至心供養三寶廣種福田。 佛說,佛是一切諸法寶藏的承載者,有智慧的人應當至心精勤供養佛示現的肉身,滅度後的舍利、形像、塔廟等,佛法僧一體常住,現在、未來平等而無差別。如果在曠野等無塔像處,稱念佛名,尊重佛法,讚歎佛功德等於供養佛。供養佛可以自己作,也可以勸人共作,自作功德要迴向法界,共作要心生歡喜。供養佛以後,不要輕想自己;於塔廟處也不要輕慢他人。所作供養,不要讓人替作,不要為勝超他人而作,不要作時心有悔意,不要心有愁惱去作。供養可以用一錢、一寶、一水、一花、一香、一偈、一禮、一匝、一時等及至無量;既出於自己,又不勉強,為真供養佛。 佛說,如果見到塔廟供養時,可以用金、銀、銅、鐵、繩、鎖、幡、蓋、伎樂、香油、燈明等。如果塔廟佛像被鳥獸損壞或暴風水火毀壞,自己或勸人共同修復,清理乾淨,而後再行供養。在供養時,不能效仿外道供養,如用火燒酥餅、燒大麥、用酥油塗塔像、用乳洗佛像等;更不能造作半身佛像。如果見到毀壞的佛像,也要至心供養,與完好無損一樣。如果見到身不具足的佛像,應勸人重造;無法重新製造的要隱藏起來,不要顯示。如果以諸寶供養佛,與修行種種功德的尊重讚歎、至心恭敬,所得福德一樣,沒有差別,為真供養佛。 佛說,能供養佛說十二部經,為供養法。如果能至心樂信,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說而行,既為利己,又為利他;供養法時,如供養佛一樣,為真供養法。菩薩行人供養法等於供養佛、供養僧三寶為一;聲聞人行集滅道之諦,不見佛性,無出世間智慧,供養佛、法、僧為三。 佛說,如果有人能供養發菩提心的人,並受持比丘戒,證得一果羅漢以上果位的出家人,為供養世間真僧;如果有人能供養受持菩薩戒,證得菩薩果位的出家人,為供養出世間真僧;如果供養受戒未證果位的出家人,為供養世間凡夫僧。如果有人能這樣供養佛、法、僧三寶,這樣的人是常與諸佛行、住、坐、卧,久行菩薩道的菩薩。如果有人平等供養,廣種福田,也得無量福德。 菩薩有出家在家二種,出家菩薩供養三寶,是不為難;在家菩薩供養三寶,實是為難,有多惡因緣纏繞。 優婆塞戒經卷第四 【六波羅蜜品第十八】 善生向佛請法說,供養六度萬行的人,應該是什麼樣呢? 佛說,經常為他人利益,能不惜一切財物,心裡想著布施,歡喜地行作布施,隨時隨地的不分多少的去布施。如果遇到應該布施時,不去分別所布施財物禮義上的輕重,也不去選擇是持戒施還是毀戒施;比如放生蛇類,分別想一條蛇一生要吃掉多少其它眾生呢,這麼作是清凈施嗎!是持戒施還是毀戒施呢!這樣想下去,很多布施就不能行;實際上只管救護,不去分別另類因果的事。 如果見到他人行布施時,要讚歎善行義舉,歡喜不妒。如果見到有人前來請求幫助時,要心情高興,以禮相迎,熱情接待,相宜給予救助;不要一見面就哭窮或心輕窮人。如果他人想求助於人,讓人前來探問一下或只觀察不問,都應讚頌布施善行的果報,讓來人和想求助的人得到心裡滿足。如果遇見遭仇怨追殺等難而心裡恐慌害怕的人,要儘力給予救護和安慰,幫助轉危為安。如果遇到災荒年或飢餓之世,要高興的最大限度的主動給予飲食;我知道一位在家人,皈依受戒後,見一盲人想過河又不敢過,又值秋冬季節,便過去將盲人背過河;自己家裡也處於半飢餓中,又將飢餓幾日的盲人請回家吃飽後再送回去;這樣行施既沒有去想有什麼果報,又沒有想求什麼恩報,僅憑一顆純樸善良之菩薩心。 能供養布施的人,一定能讚歎三寶功德,常修自我懺悔和知羞恥之德,世人最怕失去懺悔羞恥之德,如果失去這條做人的底線,人與動物何異;能供養布施的人,恃強而不凌弱,富貴而不淫逸,惠施而不驕慢;能供養布施的人,絕不能以大斗小稱等缺斤少兩,囤積居奇,趁人之危等低賤卑劣手段欺誑眾生,不樂交際好酒色之朋和貪慾樂賭之友。這樣以慈悲心、平等心、喜舍心行布施的人,為能達到供養無極限的人。 佛說,如果身口意同修柔軟心,心裡不要去想,口身也不去做什麼罪過的事。如果是誤作罪過要常生懺悔心。在家人也好、出家人也好,都要經常懺悔自己的業障。在不注意的時候,肯定有做的不圓滿、有缺陷的事,要常修懺悔法。相信因果,自己修善,自己心情好;做事有一點點過失,也不要原諒自己。知恩圖報,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如法求財,得財後如法供養他人。要說柔軟語,見人先打招呼問候,說話都不要傷人,少說或不說有是非而無意義的話。也就是要處處在在,心裡想的、口裡說的、身體做的都自然符合戒律。這樣以柔軟心、懺悔心、離嗔心行持戒的人,是能達到持戒無極限的人。 佛說,如果身口意同修凈業,有惡人以惡事來強加,打罵奸欺毀辱驚,身心不得安寧時。修行人怎麼做呢,不想報復誰,就自己懺悔,是過去生中做過對不起他人的事;如果有人打罵等,總算把欠他的賬還清了,心生歡喜。他來謝罪,誠意接受。這樣做不是老實,而是遵從佛的教誨、法的因果、戒的要求,對於行惡事的人心生憐憫。見到周圍的人這麼做了,要心生讚歎,修行的真不錯,真能忍啊。退一步,海闊天空,什麼事忍不住就生嗔,生嗔就是苦海,生嗔就是三惡道。不僅自己能忍,而且善勸他人修忍。「忍辱」不是強忍,因作果、果作因;他今天做惡事了,明天一定有人對他做惡事,回報他以往造作的惡因;人不去報復他,三惡道還等著他呢;他這樣做的結果是以三惡道為代價,幫助人了業,要生憐憫心。這樣以忍辱心、怖畏心、憐憫心行持忍辱的人,是能達到忍辱無極限的人。 佛說,如果有人不懈怠,不貪求享受,不貪求卧具,不貪求飲食,不貪求五欲樂等;如果有人作大事業時小事也能做好,而且勸他人也這樣做好;如果有人說話辦事講道理,不強加於人,見邪精進者,如法勸解,特別是親人和近人,聽不聽是他的事;如果有人自己精進有始有終,勸導他人也精進,不要半途而廢;身精進是自己去禪行,心精進是勸導他人也去禪行;如果自己依法善行時,不隨他語受影響而改初衷發心。這樣以精進心、善行心、不悔心行持精進的人,是能達到精進無極限的人。 佛說,如果身口意同修凈業,喜歡清凈的洞窟、青山、樹林、空舍等處,不貪卧具,不喜歡或說或聽世間之事,不喜歡到一起嘻嘻哈哈說是非,不管什麼時間、地點都這麼做;不喜歡貪慾,不喜歡氣憤,不喜歡愚痴;讚歎出家好、修行好、度化眾生好,不讓人造惡因,不讓人造惡果;喜歡教化眾生,離諸煩惱,離噁心態,見怨修慈,見苦修悲,見愁修喜,見吝修舍;喜歡禪行,常於定中,禪悅為食,對自心散亂生懺悔;喜歡善化眾生,不但自己樂修禪定,還告訴他人修行禪定。這樣以禪悅心、清凈心、喜舍心行持禪定的人,是能達到禪定無極限的人。 佛說,如果身口意同修善業,在學世間事的時候,對於貪嗔痴諸行不貪其樂,不受蠱惑,以慈悲心憐憫眾生。以善供養父母、師長、諸佛、大德、出家人等。世間人該做什麼就做好什麼,業餘時間該靜坐念佛就把握住。對父母經常供養孝順,使父母感到兒女信佛好。如果自己修行比他人強不生驕傲心,見他人或仇人受苦生憐憫心,能幫的幫一把,讓他知道還是信佛的人好,受到感化,而改惡向善。這樣以智慧心、謙下心、正覺心行持般若的人,為能達到般若無極限的人。 佛說,在布施的一方中有四個宗旨,一是調伏眾生;自己各方面做好了,本身就讓人佩服,讓人服氣,眾人就自然調伏,說的正法有人聽受;二是不見他人對錯,一對一錯就是兩邊,兩邊就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六道輪迴。做好事不求回報也是種善因就有善果,離對錯入中道無為而逃離因果律;三是自利,最大的自利是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四是利他,最大的利他是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得生。 在戒的一方中也有四個宗旨;一是莊嚴菩提;二是離對;三是自利;四是利他。持戒修行定能證入品位菩薩,品位為莊嚴菩提;離對,證入定空,行於中道;自利,持戒修行禪定,證得天禪悅至出世間的無上妙樂;利他,在戒的護佑下,無有恐怖顛倒,無有畏懼夢想,離危苦而安穩。 在忍的一方中有四個宗旨;一是莊嚴菩提;二是離對;三是自利;四是利他。由於修忍,有因緣修善;所以,可證品位菩薩為莊嚴菩提。由於修忍,有因緣能離嗔惡;所以,仁者無敵。由於修忍,有因緣修道成道;所以,離苦得樂。由於修忍,有因緣對人生歡喜心,生調柔心;所以,眾生願意接受教化而得救度。 在精進一方也有四個宗旨;一是莊嚴菩提;二是離對;三是自利;四是利他。精進要正精進,在世間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讓周圍的人一見,這個人談吐不俗;衣著得體,為人心善,再得知是信佛的,就不敢小視佛法。如果情況相反,做什麼都不行,唯唯諾諾,缺乏信心,這個不行,那個不敢;周圍的人會說,信佛人就這樣啊,給佛抹黑。信佛人不是凡事爭第一,而是做什麼事都要讓他人佩服。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盡全力做好每一件事。不為他人擺樣子,也不為他人說精進與不精進而心情起伏。自己去精進,同時勸告他人也去精進。丈夫勸妻子精進,跟著一起念佛吧;告訴孩子燒香去、上供果、念一念佛等,這都屬於精進;不是說些理論,擺一擺花架子,練一練嘴上功夫就是精進。總之,精進離懈怠,修善離惡法。 在禪定一方中也有四個宗旨;一是壯嚴菩提;二是離對,三是自利,四是利他。靜坐像靜坐的,坐如鐘,這樣坐心靜,不容易散亂。念佛像念佛的,綿綿密密不間斷,無雜染。靜坐與念佛的關係,是相互促進,靜坐可讓念佛心清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講法要講正知、正見,直指人心,明心見性;得證道果,發菩提心。要明白地讓眾生知道,必須放下狂痴之心,空說佛理不能往生凈土,空送助念不能往生凈土,真持戒修行發菩提心,才能往生凈土。說佛理只種善根,助念只了業緣;都是往生凈土的助因,不是直因。 在智慧一方中也有四個宗旨,一是莊嚴菩提;二是離對;三是自利;四是利他。菩提莊嚴說到底是功德莊嚴,功德是福慧的合一,有慧無福是空慧,有福無慧是輪迴;二者離一是天福天慧,不是菩提莊嚴。有福德才有因緣修慧德,有慧德又有因緣修福德;遇境轉無明,行進離煩惱。人身有二障,福德具足可破除煩惱障,慧德具足可破智障;煩惱障可白話為內有六根需求,外有六塵相對,六入中有八苦相隨;智障可白話為知見障,是人思維意識的局限性。依法教化眾生,讓眾生自我破除諸障,知宇宙人生真相。 佛說,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是互為因果,不能合二為一。如戒從外得,忍從內修;無戒能忍諸惡為善,有戒替眾生無量世忍諸惡為忍辱。所以,有人說離戒無忍,離智無定;離定無慧,離慧無禪;離戒無進,離進無戒;離施無進,離進無施;施即精進,精進即施;戒即精進,精進即戒;慧即是定,定即是慧等,都不是那麼回事。如有人說戒就是忍,忍就是戒,這樣說籠統;戒是按規定去做,忍是承受,二者是兩回事;三昧是修戒定慧的統一體,有戒才生定,有定才有三昧,有三昧才有智慧。同樣修行,有的成佛了,有的還在那多聞呢;佛與阿難一起修行,一位現在成佛了,一位在千劫多聞呢。智慧並非是看書看來的,那是文字般若,不能代替戒定慧;知道了經書三藏十二部不等於有智慧,不能代替戒定慧。說六度無極限,是布施時離貪,不貪名、不貪功德等;是布施時難捨能舍,凡夫最難捨的是身、命、財,修行最難捨的是清凈的時間;是布施時生善心而有求必應,達到求者滿意;是布施時心不散亂而有差別想,平等施善;是布施時不為在生與死這個過程中得到快樂,而是舍世間快樂得出世間法樂。 行六度無極限,是布施時內修功德,外不求好名;是布施時不去分別是不是福田,不選擇什麼時間或節日,應隨時宜而供養;是持戒時小罪而不作,重戒而無犯;是忍辱時惡人割身忍而不嗔,反生憐憫心;是精進時念佛專一不間斷,清修不休息;是禪定時得三昧樂,樂無時日;是智慧時心能轉境,物外閑人,無為無著。總之,行六度要無所畏,不能像小學生怕老師批評,只知守紀律,把學習都忘了。應該是依教奉行,如法對待一切事物。學凈土的修行人,一句六字洪名,靜坐好了,照樣得金剛三昧,也照樣能往生。 菩薩有出家在家二種,出家菩薩凈修六度萬行,是不為難;在家菩薩凈修六度萬行,實是為難,有多惡因緣纏繞。 【雜品第十九】 善生向佛請法說,修六度萬行證菩薩果位後能如何救度眾生呢? 佛說,菩薩可化身示現六趣,能度眾生出離苦海。如果有財、物、食品和修行之法,不願去行財、法布施;要知道有吝嗇心者,要在無量世中得愚痴貧窮報。而菩薩修六度萬行,不但自利,而且利他。如果施給一些有怨仇的人,也要生親近想,還要感化他。不是怕他,是知道自己持戒,無心與他斗,他鬥鬥沒勁了,就不鬥了;他習氣不改,還要跟別人斗,別人可不怕他,他會在斗中其樂無窮。另外,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惡狠不善的人,不知不覺會有惡病纏身或暴死等惡果報應,還以為能強時,因果已如影隨形。度怨仇不好度,是逆上緣,只有菩薩行人才能善巧救度。相信布施因果,相信持戒因果,也一定成就善果。行施有五種情況;一是有乞討的;二是他有需要時;三是歡喜給施;四是供養給施;五是報恩給施;這布施名正言順,也得正果為莊嚴菩提道;這樣布施是人的五蘊作用給施,不是感情上單一的意根給施。感情上的給施是禮尚往來,是世間報。用身體、壽命、享樂布施的得余果報,如正常報酬外的紅包。 布施果報有三種;一是勝財果,布施的財物清凈,人間常居富貴;二是勝田果,供養的人是一果羅漢至菩薩與諸佛,得生天福;三是施主勝果,施戒施法多聞、施智慧轉煩惱而修行,得功德果。 佛說,有智慧的人布施有;至心施、親手施、信心施、時節施、如法施。各得果報是,至心施的人將來多得金銀財寶富貴;親手施的人得富貴、得盈餘,自己能享受到,否則就如有的人掙了一千萬被兒孫花了,自己沒花著;信心施的人得上述果報就連父母兄弟宗親都跟著享福;時節施的人得受窮時或有什麼需要時,自然就有人幫助,如正為一千元錢著急呢,就有人送來一千元;要是沒這功德,到時候想借也借不到,往昔這麼做過布施,需要時就有人主動上門來了;如法施的人正常得到的酬勞不管遇到什麼災難,這錢誰也拿不走,小偷不偷這錢;發大水了,人平安、錢也平安;遇大火,錢也沒燒著,就這個道理;要是偷的錢或者不是好道來的錢,不是罰款了,就是小偷偷走了,或者遭水火災,或種的地遭旱澇之災,化肥農藥種子全白扔,或生病買葯吃了。如果高高興興施,壽命增長、人也漂亮,過日子安穩,還聰明有才幹。 佛說,供養佛像、塔也有果報。雖然不是直接受者,但是和供養佛所得福報是一樣的。所以,種福田的果報是不可思議的。見到塔要右繞三匝,叩頭,有香的要上香;有食物的供養食物;如果塔允許進入,就進去掃掃,見塔有毀壞的,有條件時要修一修,這都有功德。種福田得果報,施財物得果報,施法得果報;報在功德增長,讓眾生自離苦惱,讓眾生自心調伏。 布施還有三種,一是法施;二是無畏施;三是財物施。法施為教他受戒、出家修道,破於邪見,說於正法。這麼做的功德最大,果報也最大。無畏施為遇到虎、狼、獅子,或者王兵水火等,心感害怕。遇到了這樣害怕的人,要真心真誠給予幫助,免除他的畏懼心。財物施為自有不吝,所求遂願。 佛說,布施時有四種障礙;一是貪吝心,自用而捨不得;二是違心,不願意給;三是自輕心,覺得財物小或少,給不出手而不施;四是回報心,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修行二種方法可以破壞上述障礙;一是修無我;二是修無常。修無我的人,知道一切物品誰用都是用,遲早也屬他人;修無常的人知道,一切物品不真常,遲早也得壞,寧被用壞,也不放壞。 如果一個人樂善好施,應去掉五種事;一是嗔心,一聽說給誰財物就生氣,「一樣兩隻手,憑什麼向人乞財物」;「一樣過日子,為什麼向人借物品」;「一樣是人,為什麼有人在家勞心勞力掙錢,有人出家不用幹活,還得他人供養?」這些想法都是常情,一起嗔心就生氣,生氣就不施,寧可扔掉也不給。遇見出家人乞食,寧可把食物扔給狗都不給出家人吃;二是慳心,鐵公雞一毛不拔;三是妒心,對人有不平等想,天下富人很多,讓他們去布施吧;四是惜身命,有財物自己留著用;五是,不信因果,施捨將來有善報,也見不到。 修行五種法能破除上述五事,並有五種果報;一是終不遠離一切聖人,生生世世,能與聖人接觸,這是過去世修布施的善果;二是一切眾生喜見,並樂聞說法,在大眾中有威望,受人愛戴,就是往昔修行布施的功德;三是,在公眾面前,不生怖畏;有的人不能在眾人面前講話,一張嘴就臉紅,有幾個人就張不開嘴,幾十個人就更費勁了;什麼原因啊?過去世修布施不圓滿;也有的人正好相反,當著成千上萬人的面說話無所畏懼;四是得好名聲,某某是大善人,是慈善家;五是莊嚴菩提,不論修行布施做什麼都圓滿,出家人修道容易圓滿,在家人事業圓滿,修行成道也容易圓滿,一切都從布施開始。出家人,在布施這一條上,如果修行的不圓滿,還要回到這個世間來補課;而且再來要生到在家人,掙錢去布施,把這一課補上。不要以為出家人就可以不修布施,這一條非常重要。出家人做到法布施可以,身命布施也能做到,但財布施這一條,不好做到,而且比什麼都重要。出家人做一場法事,明碼實價,六百六、七百七、八百八等,那是等價交換,不是布施。總之,出家人在修道過程中,布施難,布施很難圓滿。而有的出家人,持戒修行修塔造廟,流通佛經,弘法利生,都在修大布施。 佛說,菩薩行人內財、外財什麼都可以施,為一切施。怎樣做為一切施呢?一是如法勞作而得財物,用以布施,為一切施;二是自己所有的財物也很少,也難捨能舍,為一切施;三是經常保持清凈心,把慈悲心放在前面,主動而自覺的去布施他人,為一切施;四是自己心愛之物,也不吝惜能舍,為一切施;五是不為福報和非福報隨緣布施,為一切施;六是歡心行布施,不希求對方有任何回報,為一切施;七是布施時,不分怨親、遠近而平等對待,為一切施;八是布施眾生與非眾生,有身體形態的為眾生,無身體形態而存在的眾生為非眾生;如世俗上墳、供養財神、山神、河神、海神等,如寺廟供養曠野鬼等,都屬於非眾生類;對眾生與非眾生都要平等適時供養為一切施;九是以憐憫心去布施,種報恩田和福田時,是對自己生憐憫心,如對父母稱不孝兒女等;種悲田時,要對眾生有憐憫心;十是布施前,行布施時,布施後,心裡不悔。布施時,有如法施與不如法施二種;如法施為不求現在未來果報,只為修證菩提道而別無所求,施貧起悲憫心,種福田生恭敬心,施親友生親近心,施乞者生隨相給舍心,施予無求生喜樂心。如法布施,得無量果。不如法施,為讓人高興,以酒品、毒品、刀槍等物布施,以搶、偷、騙、詐、賭等不凈財物布施,以打、罵、嗔、苦、惱等生痛恨的非財物布施等。不如法施,得間雜果。 佛說,施主有下等、中等和上等。下等就是布施時捨不得的那種人;中等就是反正這個物品也多餘,給也不差這點;上等就是有智慧的布施,高高興興的親手奉上,心裡不生貪吝。下等施和中等施,施捨一樣的物品不如上等施。同樣給街邊乞者一塊錢,是順便經過,「啪」往小碗里一扔,和親手、下心、彎腰輕輕放至小碗里,就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效果。同樣的一塊錢,前者就是下等施;後者就是上等施,果報完全不一樣。下等施者中有的給完錢還罵一句,「這個窮鬼,又來了。」這樣最不好,不但是下等施,而且施完以後還有業報相隨。下等施者中有的還想著要回報,或者想方設法想占回點便宜,這都不行。還有的下等施中,為現世得報或後世得報;還有的用小恩小惠利用人;還有的本來挺富裕的,但裝窮,為少施或不施,這種人都屬於下等施。還有的人沒等施就生氣,為下等之下。中等施者,見有人來求,布施後說,「以後不要來了」。上等施者,不擇怨親,不論多少,如見聖賢一樣,心生歡喜。 佛說,智者行施,自利利他。誰都知道財寶來之不易,也知道一切財富皆無常。但能用我的不真常的財物為他人解除痛苦是最好的事情。而且,行施的時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讓受者知道是信佛人。不是讓他感謝,讓他知道信佛人修善,世上還是信佛好,這樣施的功德就大。行施的時候沒有嫌棄、鄙夷,受者才能平和接受施捨。窮人連去自己親戚家串門,都有自我嫌棄的心理,不敢踏入大門,生怕給人添麻煩,遭人白眼。信佛人行施時要讓乞者生起信心,讓他有做人的尊嚴,這才是智人布施,這才是真功德。否則,就是下等施和中等施,沒有功德,只有福報。信佛的人行布施,一定要看起來像信佛的。現在有的人嘴上自稱信佛,行做上就是下等施或中等施,讓佛跟著蒙羞,讓眾生心生不快。 如果能知財物無常,對眾生如一子想,以平等慈心布施,功德高如須彌,風不能吹、火不能燒。這樣的人,是眾生的皈依處,具足布施無極限。 有智之人為四種事樂於布施,樂於施恩惠於他人。惠和施是兩回事,惠是恩惠,用好言好語幫助;施就是給予。人若不需要硬給,強人所難也不行。具體怎麼去行惠施?一是因施能破人煩惱,因為他窮,受貧窮困擾,惠施於他等於雪中送炭,正解人燃眉之急;二是因施發種種願,就是以往因地時,曾發願要救濟什麼樣的人,見到什麼樣人,一定要去救濟他;如有的人過去討過飯,乞食時發願,等以後有錢了遇到乞食的一定多給點;三是因施得受安樂,因為得到惠施,他人身心安樂;反過來說,過去自己貧窮的時候,他人也施過,自己受施也高興過;四是因施多有富貴,知道自己今生富貴是因為過去生中布施他人的功德,今生就要繼續供養三寶,種福田、報恩田。這樣一來,我下生還會富貴。不要認為只有把財物給他人就是具足布施,實際上心裡無貪也是布施。要知道,同樣一件物品,若施於他是善業,若被他搶奪走,就變成惡業。物品、財寶都是造作而來,是為有業;若靠自己的勞動獲取,就心安理得;若巧取豪奪或用不正當手段而得,害怕受業報,拿出一部分到廟裡做供養,比一點不信因果的人強,但下生再富貴的時候,還是會王、賊、水、火這四方共享他的財富,仍為不清凈。 佛說,要想修好布施,需要破五種弊惡之法;一是邪見;二是無信;三是放逸;四是貪吝;五是嗔痴。邪見表現為專說邪理,來源於心無正見正法等。如一個人受窮,不要管他為什麼受窮,不要去追究或橫加分析,他是生意失敗了還是騙人被揭穿了等,只管儘力幫助他。現在社會有的人以行乞為職業,不要去分別他是真困難,還是假困難,他這麼做,因為他知道這個社會還是善人多。無信就是無正信,不信施因果報。放逸就是無正精進,貪求欲樂,為享樂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貪吝就是無正智慧,人的需求容易得到滿足,而貪婪的慾海永遠也不能滿足;吝為量小,難言大物,只見樹葉,不見森林。嗔痴就是無正念正命,喜歡生活在爭鬥之中,不知惜福惜緣。 世人如果能破上述五惡法而歡喜施,得四種果報;一是樂見,不論遠近親疏甚至反對自己的人,乃至怨敵都說這個人真好;二是善名流布,遍於四方;三是入大眾時,心無畏懼;四是一切善人都樂與之交往,身邊都是善人圍繞,不結交惡人。同時,果報還有,這樣的人如果以客塵煩惱陷於地獄,雖處惡趣,不飢不渴。客塵煩惱指,不是故意要犯的,如駕車時車輛失控撞死行人,肯定要受果報。地獄人如現在監獄裡的人,因犯罪入獄服刑,但外面總有人去看他,給他送吃送喝送財物等。見到這類事情不要不理解,就應知道,是他以往修過布施的緣故。這樣的人,雖於地獄中,由於往昔布施因緣,離二種苦,一是鐵丸苦,將燒的通紅的鐵丸放入罪人口中,一吞的時候,舌頭都被燒焦。但由於有布施的功德,原本應受的吞鐵丸苦就可以免除。二是鐵漿苦,將鐵融成鐵漿,將罪人投入其中,復又撈出,周而復始。出家人修行布施不圓滿時,這兩條罪報不能免。出家人,千萬不要自己揣萬八千的,去遊山玩水,財物相伴生的業報太重啊!這樣的人,如果以客塵煩惱得畜生身,由於布施因緣也不受凍、不挨餓。這樣的人,如果以客塵煩惱得餓鬼身,儘管咽細如針,也餓不著,同類里相比,也是最舒服的。俗話說,「捨得、捨得」,「得」是哪來的?從「舍」來的。由於布施的功德,是人壽命長,身體健康,過日子安穩,能嚴持戒律,多聽經聞法,增福增慧;雖處惡世,不受惡事、惡法。由於布施的功德,得受天身,那就更加殊勝。 有智之人,為二事能行布施;一是調伏自心;二是壞怨嗔心。明知自己布施時候,財物好而捨不得,又能把自己心態調伏平整,明白還是行布施好。同時,管好自己,不貪戀財物,從而心順安寧。破怨嗔心,羞辱起怨恨,貧窮起盜心;如果他來求了,高興的幫助他,他就生懺悔心,使他心受到了轉化。 有智之人這樣行布施後,一是不受他人愛念之心,不求名譽,破除貪吝之心;二是幫助他人免除恐怖畏懼,不求善人拜見和追隨,得到比財物更寶貴的人心,捨去財物千條路。內財外財都可施捨的人,得二種法;一是遠離諸有,三界諸有是有想、有相,即無明煩惱;二是證得解脫,解脫就是出離三界,往生佛凈土,按照這個法理,行布施如人遠行,身擔重擔,疲憊勞極,減荷卸負,這不是樂事嗎?物品、錢財是業,捨去點吧,背這麼多不累嗎?有的人會想,我得留作後事,埋到棺材裡去或留給兒孫,這樣想的人不好布施。應該見到貧窮人很痛苦,豪貴之人應學怎麼讓他人幸福,人不光是有錢才幸福。 如果有人本來有錢,見窮人就說沒有錢,這麼說的人下世就是個窮人,或入畜生道為狗,專門為人守護財物;如果沒錢說沒錢這樣也不妥,只要他向你求了,能給多少給多少,就是有一碗米,應以一半施給求者。如果有人貧窮無衣,趕緊送一件給他,為他帶來溫暖,讓他高興;天下貧窮之人誰也不願意貧窮,有錢的人就應該少做福,多布施;讓他也得到歡喜,這麼做才是施主,福報自己得到了,他也能得到一份。受到他人供養時,一定要發起善心,願天下修道人都得到供養,都樂意修道。家有佛堂供養和到廟上供養都一樣,只要有佛像的地方都是一樣,供養遠近窮人也是如此,果報是一樣的。自已不去供養,還不願意讓他人去供養,這樣為貪婪,是貧窮的種子,沒有隨喜功德。 佛說,有智之人要見到財物為無常,是今天有、明天無,今生有、下生無,招之即來,揮之即去。雖是無常物,確能作有常,就是以平等心,持戒心去行供養。阿羅漢如果得不到房舍、衣服、卧具、醫藥等,都是前世不布施的因緣。如果破戒之人也行好布施即是墮地獄、畜生、餓鬼,都無有受飢餓之苦。有智之人要知道,離開布施有二種果;一是不得自在;二是不得解脫。不得自在,就是在世間人身不自由,更無出世間的種種自在。不得解脫,就是修行也出離不了,要想修行今生成就,無論是出家、在家都要行好布施,才能出離。有智之人要知道,施主雖是五蘊、受施的人也是五蘊,既無施者,又無受者,財物無常;但是善果不滅,在世間為福報,出世間為福德。在世間結善緣,出世間結法緣,這就是布施無常得有常,善緣相繼,法緣不斷。 一做一受,為什麼善法因緣相繼不斷?就是所做一切,入腦入心,心隨業轉。是不是這樣呢?惡法因緣也相繼不斷,如把毒放在牛奶里,做成乳酪,誰吃了就會死掉,雖然沒想害人,但人死了也等於殺人,這也是一做一受。善惡因緣也相繼不斷,如布施時有貪吝心,不清凈財布施一,想得百報,百報時出事了;如請人幫忙挖井,卻被掉下的石頭意外砸死了;說請他來幫忙,也沒想到被砸死呀,但是得負責任;有些事情雖屬偶然,實際也是因緣和合。 無善無惡因緣也相繼不斷,如布施的善事不做,其它什麼惡事也不做,還有什麼惡果報嗎!有!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衣食住行所用一切財物都是有業力的,俗活說「人死還要臭塊地呢」,怎麼說無果報呢!沒有修善行布施,也照樣有惡事相隨,貧窮、身體不好,修道修不成,不得解脫,這也是一做一受。善中有惡、惡中有善,因緣也相繼不斷,如世間此人做業,他人受;如倒車時沒注意把人撞死了,雖然事出有因,受報的人卻牽連很多。被誤撞死的人,前世也誤傷眾生性命,今生業果成熟也受報。布施不同,所感的果也不同;如小偷準備作案時,把鉗子、刀、繩子等施給小偷,這也是布施,和他的業果是一樣的,沒做但也要受這種果報;再如兒子替父母上廟做供養,父母沒去,也等於父母做供養了,就這個道理,這是善惡間雜的一做一受。 優婆塞戒經卷第五 【雜品之餘】 佛給大眾提個問題,這個世界上什麼人最窮最貧困?一般人想不到怎麼回答。答案是這個人連身體都混沒了,為最窮最貧困。有沒有沒有身體的?有!一些鬼類,如橫死不得超生的人就沒有身體。這個世上只要是人,就不能說最窮,有兩隻手,就能學一技之長,創造財富,自食其力;只要是有身體的人,就不能說窮,現在的殘疾人多數都自食其力,不接受他人的供養。有人罵人了,身體卻挨了一腳,是思維惹的禍。過去斬犯人,都先砍腦袋。因為壞主意都是腦袋想的,身體做惡業,是有連帶性的。所以,布施的功德和不善的業報都是相輔相成的,用財物可做善,也可以做惡。有智慧的人,自食其力,剩有盈餘就要修布施,供養父母、師長,供養三寶、貧窮之人,捐款救災等。 佛說,只要人有身體,不去布施就是慳吝,有福田不做、有悲田不種之人是可憐的。如果有人有錢不施捨給他人,留給親人、積財、求名,這不但是貪吝,而且有垢。垢就是有業報相隨,心裡就是不幹凈,由於有這個因緣,不知報恩。有智之人,財物既為家裡實用,又為行施、為報恩、為做事,破貪吝想。在布施中不為生天、不為他人等。如七月十五誦《地藏菩薩本願經》迴向給七世父母,過年時再誦三遍迴向給怨親債主;被吃被殺有恨的為怨,時刻都想報仇;把誦經的功德迴向給他們,讓這些怨親債主都得到法益,不再找人算帳了。 佛說,菩薩行人布施要遠離四惡,既要幫助他人,惠人好處,又要有原則;一是破戒施,用一切非法手段獲得財物去布施,為破戒施;二是疑惘施,布施有沒有果報呀?這個出家人是不是假尼姑呀?是不是這個乞食的不困難,以此為職業等,為疑惘施;三是邪見施,不相信布施因果,自己的財物憑什麼白送人;四是貪吝施,捨不得,只顧自己享樂,不關心他人疾苦。菩薩行人布施,同時還要離開五法;一是施時不分別有無德,不能有德的多給、無德的少給;寧可無德的多給,有德的少給,最好是平等施;二是施時不說善惡,不要教育人家,就稽首合十,一句阿彌陀佛;三是施時不擇種性,不分行業,不分地域,對方有求,該舍就舍;四是施時不輕視他,要尊重人格,讓他鼓起做人的勇氣;五是施時不惡口辱罵,不說三道四;否則,布施果報中有間雜。還有三事;一是先多發心,行施時少予,說大話施小錢,一遇實際就縮水了;二是將討厭的物品給人,看見這個物品就煩,送別人吧;三是施完就後悔,恨自己當時怎麼那樣傻呢,有吃虧上當的感覺。 佛說,有八種情況下行布施,果報不殊勝;一是施後見人過失,修行人不見世間過;二是施時心不平等,分別大小遠近厚薄等;三是施後求受者作,就是給人好處後要人為己服務;四是施後自我讚歎,喜歡人前自誇其德;五是先說沒有,幾句話一高興又給了;六是施後還惡口罵毀,「這個窮鬼」等;七是說我先給著,以後得加倍還我;八是施後生疑心,這出家人修的咋樣?有沒有果位?不要去思量,供養有名的大師,可能不是菩薩;供養一位小沙彌或一個山溝里普通修行人,有可能就是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經常化乞婆相乞食;所以,不要去分別。種福田生歡喜心,不生果報功德心;生憐憫心,不生驕慢之心。而且這麼布施了,周圍的人也都跟著學;就是你對父母盡孝,你的兒女也會孝順;你對婆婆盡孝了,你的兒媳婦也會孝順;不用求,求也求不來,是所積功德感召來的。如果布施於人有求想,就像種子不實一樣,果報不究竟。人要真實行布施,特別是持戒行布施功德大,可得無量果報;供養現世佛或住世菩薩的果報,更是無量無邊。如果疑心供養,沒有親近諸佛菩薩的功德,見面也失之交臂。 佛說,今天分別說福田,怎麼說百信報至無量報呢?如果是至心生大憐憫,食物給畜生吃,或者供養佛,福報等同,佛與眾生平等而無差別。佛曾布施捨利弗,舍利弗也布施過佛,佛得福報多;是發心不同,果報有差別。說給那個人錢,他用的不正當,那不是給錢人的事。給錢的人見他窮、憐憫他或者他是出家人,能看在佛的面子上供養,至於他怎麼用,給錢的人不要干預。施主行施後,永遠也不後悔。這樣做的果報是經常親近善人,財富自在,經常生在貴族家,得人天樂,能離一切煩惱苦難。施主能親手行施,果報是生在都市貴族家,遇善知識,多有財富,眷屬如意。施主能施一切眾生,果報是受人尊重、讚歎頌揚。施主能以清凈財物行施後,說人雖都有暫時困難,總會有好起來的那一天,這樣鼓勵人的布施最好。不是教人會說好話,是鼓勵人生起自尊心、自信心、歡喜心;一句話能把人說惱了,一句話能把人說樂了,這是人心之善念。我們要用一句話把人說樂了,千萬別用一句話把人說惱了;有人說那是當頭棒喝,要問自己具備那個功德嗎;一句良言三冬暖,一句惡語六月寒,身有苦、心裡頭煩著呢;眾生有缺點過失,不具備大功德,千萬別棒喝,一說他心生不快,是有因果的。如果這樣行布施,有這樣的殊勝因緣,就得殊勝的果報。果報是多有財富,眷屬無量,沒有病苦,所有財物,水火盜賊不能侵壞,無量世中享用不盡;生活安樂,求財易得,守財不苦,用財滿足。施衣得貌端正,施食得強身力,施燈得凈妙眼,施法得身心安樂,施房捨得住富庶之地等,施主得無上善報。有人在佛像前作供養,也沒見用沒用,這個不用考慮,施後用與沒用果報是一樣的。但是有人能將布施從用轉用,功德又隨之增長。被供養的人將供養用做什麼,施主就隨生什麼福;如供養出家人的錢,他用來放生了,就隨放生的功德得福;他如果印經、塑佛像了,功德就更大了。也有轉供,即用他人供養的錢,見那人困難,轉供養給那人了,功德也隨之增大;如果不分別得什麼功德,只是好好去修行,這人能得聖果。和善知識結善緣,是三生有幸,供養善知識得善緣,能引導超凡入聖。大善知識是化身成就,化身隨時去度化善緣人。但是,不用去求,求不一定能結如此大善緣,就隨因緣。 佛說,如果人給自己定約束,吃飯讓他先吃,有食物先供養佛,這樣的布施是上等施主。這人想求什麼得什麼,隨他意趣,於無量世中,所求如意,人得無量果報。如果有財物高高興興地給家人、親人等,也一樣得福報;為了家庭共同學佛修道,家庭和諧,將來也得無量福報。而不是家貧的什麼也沒有了,還拿著錢上廟去供養,佛教沒讓人這麼做,佛教讓人把家處理好,錢分四份,供養那一份就可以了。佛說,家有老鼠之類,禍害糧食,這時想這些老鼠也不容易,吃點就吃點吧,也別下藥。如果下藥,菩薩行人屬於犯戒。應想扔點吃的也讓它活著吧,心生歡喜想,人比它強,這是如法行作。 佛說,要是有好物品,自己還沒捨得用,但是有人來求,布施給人了,這樣人將來也得如意報。不管什麼人,離開布施想得善果,是不可能的。沒有福田,想修道都不行,不是生病、受窮,就是挨累、沒時間。這就是往昔修布施少,才召今日此果。修行人要知道從現在開始,修自己的福德。 佛說,嬉戲施,非福田也。如幾個人打牌,誰贏了誰請客。這個錢不算施,花了沒有福報。如果有人偏為福田施,不喜歡經常施,是人不得惠施報。這樣的人專去廟上供養三寶,種福田,而不供養貧窮、下賤;不樂於供養父母、妻室、兒女,不供養周圍的人,這種人也不得如意報。這裡告訴我們,要行平等施,福田、悲田同樣重要。 如果有人施後生後悔心,或者用搶劫來的財物去布施,是人雖也得財物,但財物來了即走,留不住;或者像現在有的人,沒錢也沒病,有點錢馬上就有病,非得把這錢花了,病才能好。或者像銀行出納那些人,每天點鈔票,那錢卻不是他的。所以行布施的時候,不要後悔、不生懊惱。 如果有人不供養父母,見妻女或親友受苦也不管,只顧自己享樂。雖然也拿錢布施,這種人是惡人,是假名布施,不得善果。修布施的人,首先要贍養老人,雖不能讓妻女跟著享福,至少不讓他們跟著遭罪。 如果有人對師長、父母等禮節上供養以後,心裡沒有憐憫,不知報恩。這樣的人將來雖得財寶,來了就失去,不能受用。用這錢買的美食,沒等吃就壞了;想買衣服,沒等買錢就被人偷走了等;這都是往昔布施功德不圓滿的業報。 如果有人如法以清凈財寶布施,是人將來得無量福;不義之財布施,將來福報也不真實。用正財布施,人天都歡喜讚歎。布施錢財,用於購買紙張,印刷經典,功德就大,是將財布施轉為法布施。不見得親自講經,才是法布施,幫助能講經的人弘法,也是參與法布施了,為功德最大。怎麼是功德大,眾生聞法後能斷除嗔恨,以是因緣於無量世中,眾生都得福,能不得大福報嗎。所以,法布施世人難值難遇,遇到這等好事時,切莫錯過。用身命財為代價去翻譯經典,也是法布施,是法施的一種。真正的法施是當眾生聞法後發心去修道,那才是發揮了法布施的作用,無量眾生因此而受益。這些眾生未來世有福報的時候,法布施的人就是國王;他們如果都是國王的時候,法布施的人就是天王;他們都是天王的時候,法布施的人就該成佛了。 還有,子修善法,父做惡事,能不能用子善的功德迴向,父不墮三惡道呢?按佛法說,不是這樣。因為身口意業各有不同,父子也不相代。父死後墮餓鬼中,子為父追福,可得福轉為人天。如果生天,天人妙樂都不思念人中之物,子為父追福,其福不得。如果生為畜生,說明定業已成,子為父追福,其福不得。沒有大福德的人為亡人超度,都不可能改變其定業。豬也是生命,狗也是生命,絕不會讓這隻狗立刻死掉,而成全追福。只有亡人有大因緣,遇有有大功德的人為其超度,才能破壞或改變定業。為什麼只有餓鬼這一道能獨得其追福呢?因為餓鬼道眾生長壽,其形體很容易破壞,破壞就是將之轉為其它道。舉個例子,一頭豬是定業,如果突然死了,豬的主人就不高興,有財產損失;餓鬼沒有主人,沒有誰會因它的死而生煩惱。證道的人七月十五為亡人做功德,能將餓鬼道眾生救拔;否則,都要將定業報完再脫身。餓鬼道里只能吃血污、嘔吐物、涕唾、糞便等物,一入口就變為熱火,將嘴燒壞,苦報無極。 佛說,如果有人祭祀,上山祭拜山神、土地、祖墳等,要注意三時;一是春時二月,這是農忙季節,不要去祭祀;二是夏時五月,正值鏟地或小蟲較多時;三是九月秋忙時,季節乾燥。還有注意供養山神、土地,不要殺生,不要供養酒。佛教不反對供養祖先,但不可殺生。應該以鮮花、香草、樹木、瓜果等天然食物為供品,這才如法。 佛說,如果有人將房舍、卧具、醫藥、園林、牛羊等各種滋生之物布施他人。可是布施這個人當時就命終了,這個人雖然不在世了,可福報還是他的;隨所贈送物的使用時間長短而有多少福報,這是福追人,如影隨形,死了到陰間,福報也不失掉。如果隨家中所有,財物不分別好壞,只管救急救難,有求必應,是行一切施。如果能用身體給人做事,也不求回報,就像在家人到寺廟幹活等很多類似的事;自己妻子喜歡的物品有求也能施他人,是行不可思議施。如果有惡人、毀戒之人、怨家對頭、有恩不知報、不信因果、強取豪奪、強大勢力、偽善欺詐、憤得憤怨、強橫辱罵、豪富之人,這樣十一種人來求布施,還能高高興興地施,施後不嗔,是行不思議施。這樣的不思議施,只有菩薩行人才能做得到。因為,一切施和不思議施有三種根本;一是能施於貧苦,種悲田,這最不可思議;對於一個乞食的,沒有想施一得萬報這回事,還能平等下心去施捨,這不容易做到,是最難得的,也是最好的布施;二是施於怨家,以德報怨,不求回報;三是施給有福德的善人,心裡喜敬。所以,難捨能舍,難施能施。 佛說,如果有人多財,從小就知施捨,不如勸人一同供養,這是共和合施,這樣的功德更大。在布施這一點上,出家人不圓滿、不容易做到,在不容易時出家人這樣做了,還引導他人做,這樣的人功德最大。在布施給人財物時,怕財物輕或不好而不施,這是有畏不肯施。有這種因,果報是要增長無量世的貧窮。在他人給的財物輕或不好時,也一定要高高興興地接受;如有嫌棄分別,有這種因,果報是增長無量世的貧窮。在共同施財物時,施財施心相等,共同的福報也相等。在共同施財物時,施財相等,施心不一樣,果報是福田勝。在共同施財物時,施心相等,共同求一件事,施財不一樣,有多有少等差別,得果田勝。在共同施財時,施財是隨手一給,施心是隨意一給,只為形式上的意思意思,果報是福田果田俱下。 佛說,有智慧的人布施時,不為果報,是他知道有因必有果。如果無有慈悲心,不知報恩,不講情義,不敬仰聖人,不修行聖人所有功德,貪財惜命心重的人不能行布施。如果能供養三寶或貧窮人財物,就等於能捨身命,財物是以身命為代價得來的。貪吝不能舍財,這樣的人是惜身命;能捨身命得來的財物用以布施,這樣的人為大施主,果報是種下未來世富貴的種子。地球人有三種勝事;一是勇健;二是念心;三是行凈。人這一道容易修,不求果報、不惜身命為勇健。對窮人能行布施,以身命掙來的乾淨錢物去行布施,施時不分福田與非福田為行凈。施後不悔的善行為念心。 佛說,有的人布施後心生悔意,悔意由六種情況而生;一是貪受財物,身上有財心裡不慌;二是聽受他人不正確的說法,心生邪見;三是見到受施之人把財物沒用到正地方,隨意揮霍了;四是害怕他人批評、指責,埋怨等,破財惹氣;五是害怕財物用盡,自己受苦;六是見他人行布施,也沒有得到利益,一樣有諸煩惱。有智慧的人行施後不生悔心,由於三種情況;一是明信因果,捨得捨得,不捨不得;二是親近善友,在語言上能聽到善人講些有道理的話,引領走向正途,不被邪知邪見所惑;三是不貪著於財,把財看的很輕,今天花了明天還能掙來。信因果的人由於二種情況;一是從他聞法;二是善自思維。如果布施出家人後,要請師父開示;如果是窮人,要請教他怎麼落到這一步,有什麼困難,和他溝通;聽到開示或他人的落魄經歷,自己也想想應注意什麼。人們只注意聽成功者怎麼成功的,不知他人怎麼失敗的,而這恰恰是最寶貴的,他是以身命財為代價換來的,要比成功者告訴的更珍貴。人不知退,何能知進;人若不知怎麼失敗的,就有重蹈覆轍的危險,人要學會接受反面財富。要問一個剛從監獄出來的勞改犯,是怎麼進去的?「哎呀,我就是脾氣不好」等,從反面會激勵修道成道。親近善友由於二種情況;一是深信;二是智慧。凡是從反面來的教訓要深信,確實是刻骨銘心;從正面來的也不容易,人往前行一步難,往後退一步非常容易;成功者一定是會避免失敗的,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成功。不貪諸財由於二種情況;一是觀無常;二是不自在。要知物品會壞掉不常久,被財所累不得自在;出家人沒錢時好修道,有錢就想買手機、電腦、汽車等,越想越沒止境,這就身心不自在。施主若能這樣觀察,當知是人能真布施,布施是真無極限。布施是一切成道的基礎,因為有福德,才能有智慧,有智慧更激勵去積福德,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在布施這一條上沒有止境。 佛說,智慧有三種;一是能舍外物;二是內財、外財一起舍,內財如兒子捐腎給父親等;三是舍後兼教化眾生,影響他向善、造福一方。如果對貧窮人舍後告訴他還是信佛好,這是教化,隨布施的深淺而教化,這是大施主。如果能教化,特別是仇人或是惡人,在世間轉化十個善人不如轉化一個惡人。因為,這一個惡人的破壞力要大於十個善人的破壞力,讓十個或一百個善人去搶、去殺,他們中未必有一個能去,而一個惡人什麼事都能幹出來;所以,能轉化一個惡人要比勸十個善人的功德要大。有智慧的人,應該這麼去修布施,如果沒有財物時,盡量要滿足乞求者;對殘疾人扶一扶等,這也是一種舍,且不容易做。如果有什麼咒術、藥方等都教他、給他,他能用偏方混頓飯吃;遇有什麼不如法的地方告訴一聲,會受到禮遇。如果遇到有病人要誠心誠意去幫助,對人、對動物都要去儘力;而且不生厭心。這樣做能使人病苦解除,心裡安穩,施者、受者都受益。對於不信三寶的人,用信佛的恩德感化他,讓他知道世間因果,別看我現在有錢,生活過的好,都是過去行布施、供養出家人得來的果報。這樣做了之後,善人會銘記於心,惡人也會改惡向善。如果能對小動物施善,影響周圍人也會主動向善。這些都是世間福報,有了世間福報,才談得上出世間福德。 佛說,如果道路不平,有小石塊,應該幫忙撿一撿,平整平整。有糞便或其它不潔的垃圾,幫收拾走,讓所有經過的人都心感歡喜,不生煩惱。如果這條路上很危險,要貼個警示;或者用繩索、木棍等攔上。只要遇到了,關於路橋等出現各種問題、狀況,能幫得上忙都要幫修整好。見到年幼、羸弱或者年長者有困難,應主動上前幫忙。有人不敢走夜路,或者對黑夜有恐懼等,言語兩句,幫他化解恐懼,都屬於布施。有老年人問路時,多辛苦點,帶老年人過去,別像有的人似的,一有人問路,伸手就要錢,不給錢不告訴他。人就要從自己的言行做起,舉手之勞的善事要經常去做。我跟諸位講一句,信佛人無小事,是事就是因,其因必結果。別以為有人問路是小事。這一事上,動一惡念,就有業報相隨。在戒律上講,就犯戒了。遇到遠行很疲勞的人,應該解除他的疲勞;遇到曝屍荒野的人,要報官或幫著收殮,但要找幾個人一起做,免得引人誤會。再給亡人家屬捎個信兒,能做的都做到。遇有乞者到家行乞,施捨衣食後,再打盆水讓他洗洗臉,洗洗腳。留他在這住宿,而且還要把好床讓給他睡等。 這裡講一講什麼是經律論。先天和後天結合到一起為經,不可更改。佛經既包括出世間的法,又包括世間的法,誰也不能更改。律就是標準,出家人、在家人,只要修行都要遵守戒律,都在戒律之內受約束。有人問,佛守不守戒啊?佛創立戒,自己一定是示現守戒的模範。示現菩薩更受戒律的約束,一點都不會犯。聲聞緣覺、新發意菩薩離了戒,更是哪也修不出去。論就是程序、次第。修道要講究程序,先皈依三寶,再得法修行,得法修行過程當中,再嚴持戒律,嚴持戒律過程當中再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善知識講的法是雜論,為解惑,共同探討、讀誦、受持,目的是解惑培德。不知道情況下做了不如法的事,有失意罪;知道了就不去做,失意罪可避免。知道自己如何去持戒修行,既是解惑,又是培德。知道這種事不如法,以後不去做了,這也是培德。現在法師講法目的就是解惑,培德。 遇到做買賣的人,告訴他不要貪小利、不要欺騙人;遇到行路人,告訴他哪條路平安、沒有盜賊;遇到出家人的衣服等隨身物品有損壞的給縫補或更換好的;遇到寺廟有鼠、蛇、蜂、毒蟲等幫助驅除;遇到出家人,供養的物品一定要清潔乾淨,看有什麼需要的,如針線、紙筆等能用得著的物品要贈送帶上,再備足乾糧;遇到盲人,幫忙攙扶或送上拐棍;遇到丟失財物者給點補償;遇到有辦白事的要去給點禮錢,去了若能說一說法勸化,還能影響他們的家人積福積德。如果人能這樣去布施,就是大善知識,也是清凈的施主。佛經說的非常細,總之處處是戒吧! 菩薩有出家在家二種;出家菩薩為凈施主,是為不難;在家菩薩為凈施主,實是為難,有多惡因緣纏繞。
推薦閱讀:

文字控經典唯美語錄
聽見你的聲音每一集的經典台詞
很經典的話,有空的時候讀一讀
百條經典留言回帖,供你挑選
《易林補遺》明朝六爻經典

TAG:經典 | 修行 | 正版 | 法師 | 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