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是怎麼從男變為女的?
作者:葛兆光
來源:《古代中國文化講義》
1.
大慈大悲與救苦救難
可能大多數中國人都知道,觀世音是一個非常慈祥可親的女性形象,而且觀音菩薩有好多好多種化身,有千手千眼觀音、魚籃觀音、童子拜觀音。特別是小說《西遊記》流行以後,大家都知道,這個觀世音菩薩不僅美麗,而且真是神通廣大。
實際的社會生活世界裡,觀世音菩薩的影響也很大。
觀世音菩薩的名望為什麼這麼大,她為什麼得到這麼多信仰者的崇拜?這還要從歷史講起,其實,關於觀世音菩薩的歷史故事很多,裡面的問題也很多。比如,為什麼他在印度本是男身,到中國變了女身,這裡面有什麼奧秘?
2.
有關觀世音菩薩來歷的傳說
那麼,這個菩薩是怎樣一個人呢?他是如何獲得大神通力的呢?
關於他的來歷有好幾種傳說,只講其中一種。據說,很久以前有個國王,常聽佛陀說法,有一天在後花園修行禪定時,有兩朵蓮花從左右長出來,化為童子,一個叫寶意,一個叫寶上,後來得到佛陀的指引,成為後來的「觀世音」和「大勢至」兩個有名的菩薩。這兩個菩薩是阿彌陀佛身邊兩個脅侍菩薩,據說佛入滅以後,觀音將成為佛,叫做普光功德山王佛,所以好多觀音菩薩的頭上有阿彌陀佛像。
在《法華經·普門品》里,佛陀對大眾說,這個觀音菩薩很了不起,如果有人念誦他的名號,可以入大火不被燒,落大水不被淹。按照佛教的說法,觀音菩薩拯救信仰者是很靈驗的。南北朝有名的和尚竺道生在注釋《法華經》的時候就說,本來佛教拯救世人的途徑很多,專門推崇觀音,是為了使眾生都嚮往一個目標,產生熱烈的感情。
而且觀音菩薩拯救世人,又有很多種「法門」,除最普通的,也是最容易的「念誦名號」之外,還有很多種方法。其中:一種是始終懷著慈悲心情看待世界,希望解除眾生的痛苦,據說這樣自己也可以解脫;還有一種是用智慧觀察世界,像《心經》中說的「行深般若智慧」,觀照和體驗「空」,在心靈中得到超越的感覺;還有一種是念誦咒語,像現在寺廟中常常念的「大悲咒」,共八十四句,據說念誦就會有各種應驗;再有一種就是「觀想往生法門」,想像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就可能真的往那個世界去。
總之,最常見的有念誦名號、造觀音像、供養禮拜、念有關觀音的經咒等幾種,這裡包括了在中國所有最簡明的解脫修行方式,所以觀音菩薩的信仰者就特別多。
3.
觀世音菩薩的各種形象及其故事
據說觀世音菩薩現身的時候,有種種不同的形象,按照《普門品》說有三十三身,也就是說,觀音菩薩會在各種不同情況和場合中,以不同的形象出現。而密宗經典《清凈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則說,普賢、觀音都是釋迦佛的脅侍菩薩,還說當時的繪畫中,在佛陀的「右廂畫觀世音坐華座,著白色衣,胡跪合掌,面向佛看,聽佛說法。左廂三手,一手執華,一手捉澡罐,一手捉經甲。右廂三手,一手施無畏出寶,一手捉索,一手捉珠。菩薩頂上有佛」。
但是,在佛教的書籍或雕塑中,有十幾種最普遍。
首先是正觀音(又叫聖觀音),這是佛教密宗系統里所說的「六體觀音」里的總體,結跏趺坐,雙手結禪定印,頭戴寶冠,冠上有佛像,身上有瓔珞項釧等裝飾。
不過,在後來的信仰者那裡,還流行有以下幾種:
千手千眼觀音。這是密教六觀音(聖觀音、千手千眼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准提觀音、如意輪觀音)之一,唐代以後,這種觀音形象很多,石窟中漸漸把她當做主要的觀音像來供奉,在日本也很多,像京都著名的三十三間堂,裡面就供有據說是千年以前木雕的千尊千手觀音,很是壯觀。其形象,一般是中間的雙手合掌,以四十隻手在背後伸出,象徵千手,左右各半,兩兩對稱,分別手持金剛杵、寶劍、經篋、寶印等,每一隻手中有一隻眼,每一手一眼都有二十五種神通,所以象徵著千手千眼。
十一面觀音。他有十一面相,除了主要的面相之外,上面的十張臉象徵十方。據《佛說十一面觀音神咒經》說,前三面是菩薩面,左三面是生氣的嗔面,右三面似菩薩面,後一面大笑面,頂上一面是佛面,每一面都戴冠,冠上有佛,觀音菩薩左手持串瓔珞,手作施無畏印,右手拿凈瓶,瓶中有蓮花。
不空絹索觀音。絹索是傳說中用來絆野獸的工具,不空絹索的意思是永不落空的捕獲,指在苦海里拯救眾生也是永不落空。這一菩薩形象身披鹿皮,所以也叫做鹿皮觀音。這種觀音形象是很和善的,但是另有三面六臂、一面四臂、一面十八臂等。
如意輪觀音。因為他手持寶珠、如意、寶輪,所以叫做如意輪觀音。他右手作思維相,表示悲憫眾生,第二隻右手中是如意,表示能滿足眾生願望,第三隻右手中是念珠,表示度一切眾生苦難;左手按明山,表示不動搖,第二隻左手拿蓮花,表示純潔,能夠清洗一切污垢世界,第三隻左手拿寶輪,又叫做「轉法輪」。據說,有六臂象徵著可以在六道巡遊。
准提觀音。准提是潔凈之意,指這種觀音形象象徵著心性清凈,有一個傳說也把這種觀音看成是過去無量諸佛之母,所以叫「七俱胝佛母」,「俱胝」在梵文中是千萬,七千萬的意思是極多。據說這種觀音可以消災延壽,念誦他可以家庭和睦、小兒平安,並能治癒各種病症。准提觀音左右有難陀、跋難陀兩個龍王守護,觀音坐在蓮花之上。
以上是密宗的六體觀音,密宗系統的觀音形象,大體上都是有印度來歷的,也就是說是舶來的,雖然也經過了修改,但是大體還是遵照了印度佛經的。在這六種之外,還有一些,像馬頭觀音,傳說這是婆羅門教時代就有的信仰。
此外,在中國很流行的,還有像數珠手觀音、楊枝觀音、白衣觀音等。觀音手中拿著楊柳枝,可能受了印度的影響,傳說印度佛教相信楊柳枝可以治病,就像中國傳說桃木避邪一樣;拿著凈瓶,則象徵著清潔身心。後來傳說中就把這兩者結合起來,用楊柳枝在凈瓶里蘸甘露,普灑天下,沐浴世界。
這些形象在中國民間很常見,大都受了中國文化和審美觀的影響。其中,特別是水月觀音,水和月都是最清澈透明的東西,象徵著佛教色空空色的思想。人心中的很多陰雲,遮蔽了本來澄澈的心靈,而佛教就是要恢復每個人原來就有的澄明境界,像水和月亮一樣,陰雲散去,便現皎潔,於是中國人按照《華嚴經·入法界品》的描述,又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就創造了這種形象。
4.
古代中國關於觀音菩薩的另類想像
在此特別要重點介紹的是馬郎婦觀音和三皇姑的故事。
馬郎婦觀音又叫魚籃觀音,這在古代中國是最普通的觀音菩薩形象,是根據唐代就流傳的一個故事而來的。
據說,唐代元和十二年(817年),有一個地方叫金砂灘,這個地方的人不信仰佛教,喜歡打獵廝殺,上天曾經想滅絕他們,但是觀世音菩薩不忍心,於是有一天變化成一個美麗的女子,提著籃子到這個地方賣魚,很多人包括這個地方的惡人馬二郎都想娶她。
她就說,如果有人能夠在一夜之間背誦《普門品》的,就願意嫁他。於是這地方的人都開始背誦佛經,一夜中有二十多人背誦出來。接著她又說,不能嫁二十多人啊,如果有人能在一天之內背誦《金剛經》的,就嫁給他。於是,他們又開始背誦《金剛經》,居然也有十人一天就背了出來。然後她又提出,看誰用三天可以背誦出整個《法華經》。最後,只有馬二郎一人做到了,於是她就答應嫁給馬二郎了。可是剛一過門,她就因病去世了。
人們把她的遺體埋葬以後,過了幾天,一個紫衣老僧人來打開墳墓看,裡面什麼也沒有,只剩下一副黃金鎖子骨。於是他告訴人們,這是觀音大士來拯救你們,因為你們罪孽深重,又不能聽從正確的教誨,所以只好用這種方法來啟示,現在你們讀了佛經,減輕了罪惡。說完,僧人便飛空而去。於是,人們就把這個觀音叫做馬郎婦觀音,又叫魚籃觀音,並把她想像成一個提著魚籃的美麗女人。
三皇姑的故事大約出現在宋代。
據說,有一位國王叫妙莊嚴王,他有三個女兒,第三個小女兒叫妙善,到了出嫁的年齡,大女兒、二女兒都順從父親的旨意,但是這個小女兒卻無論如何不願意出嫁,寧願吃齋念佛。這讓國王很生氣,於是把她關在後花園裡,她依然不從,乾脆出家為尼,與家庭和富貴斷絕了關係。
國王於是大怒,派兵去燒寺廟,但是天降大雨,國王怒不可遏,乾脆把她送上了刑場,讓人把她凌遲處死,但是佛陀卻保護她,刀斷劍折,最後只好用弓弦絞。傳說說,幸好土地公上奏玉帝,玉帝說,「如今西方,除了如來,就是妙善,此等大識智菩薩今日有難,豈可坐視?」
於是派了神仙變成老虎,在刑場上把已經死去的妙善馱到山林,「令魂游地府,游遍即還魂」,並把她送到香山,據說香山得通南海普陀。這當然是後來添油加醋增加上去的。據說,九年以後,國王生了重病,無人能醫,生命不保,這時有一個僧人自稱神醫,能治其病,但是需要「無嗔人手目」,這時,變化成僧人的妙善就獻出了自己的手和眼,治好了國王的病。
後來國王與夫人到山上拜謝恩人,才知道這個救命恩人其實就是以德報怨、始終孝順自己的女兒,於是終於改變了對佛教信仰的看法。而妙善也因此獲得了更大的報答,她獻出了手和眼,但成為了擁有千手千眼的觀音菩薩。
這個故事,最早在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的蔣之奇《香山大悲觀世音菩薩傳》中就有記載。故事已經相當完整,其中說到國王病好以後,知道獻出手眼的是自己的女兒,於是大為悲痛,「以舌舔兒兩眼,續兒兩手」,於是生出千手千眼。
後來這個傳說之所以廣為流傳,是因為《香山寶卷》,據說這是宋代普明禪師編的一個通俗說唱文學作品,佛教通俗講唱的場合通常是在各種法會、法事中,參加的人很多,有的佛教徒就以會唱、講、表演著稱。這種在通俗宣傳中常常演出的作品,漸漸把妙善就是觀音的故事,傳得更廣了。
我們要注意,古代民間流傳的很多知識,是通過寶卷、通俗戲文、大鼓書、評彈、快板、相聲、善書、皇曆等不起眼的東西傳播的,也正是因為這個故事的廣泛流傳,說妙善是皇帝的第三個女兒,所以,人們也把觀音叫做「三皇姑」,這裡有一張清代年畫,畫的就是這個故事的主角。
5.
觀音故事中的文化接觸問題
在觀音的各種傳說故事中,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想一想。
第一個問題是,在印度本來是男性的觀音菩薩,在中國漢傳佛教中為什麼變成了女性?
我們看各種佛經尤其是印度傳來的佛經,大體上都沒有把觀音菩薩說成是女性的,比如《華嚴經》裡面說「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度眾生住此山」,顯然是一個男性菩薩,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一樣。
有一個關於觀音菩薩的故事說,觀音是轉輪王的兒子,叫不眴,長有鬍子,所以早期一些觀音像常常是男子的形象,如隋代的觀音像、敦煌莫高窟二七六窟的觀音,身材雄壯,有八字須,榆林二五窟中的觀音大約是唐代中期的觀音像,也有鬍子,直到北宋初期的觀音像還長有鬍子。
在印度、西藏的各種觀音像中,也說不大清楚是男是女,因為本來佛教的各種佛像就不太顯示男女的特徵,但是,大體上從密宗一系的觀音,大約還是男像,像現存元代一尊千手千眼觀音像,就有八字鬍子。
不過,很早也開始有女性觀音了。最早出現的關於女性觀音的傳說,是在南北朝時的北齊,據《北齊書》卷三十三《徐之才傳》說,有一人生病,神思恍惚中,「自雲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婦人,去地數丈,亭亭而立,食頃,變為觀世音」。
大約隋代這種傳說已經流傳很廣,到唐宋以後,漢地的觀音像,漸漸就大都成了女性了。其中最流行的,一個是有善財童子和龍女侍從的觀音像,一個是所謂的渡海觀音,因為傳說中她住在南海普陀山,要拯救世上的眾生,就要渡海,而且她也保佑著渡海的船,像媽祖一樣。無論哪一種,都成了慈祥、美麗、和氣的女性,讓人看上去就有親和感,甚至有的想像中,還把她變成一個普通的婦女。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觀音從原來的男性變成女性?有很多推測。法國一位有名的學者石泰安對此還有專門的研究,甚至還引用了弗洛伊德的理論,但是似乎也不能完全說清楚這裡面的問題。
有人說是女性具有天然的同情、溫柔、善良、母性,使觀音由男變女,像印順法師就說,女性的苦難從古代以來一直多過男人,女性內心的特性,是慈忍柔和,表現在她們的日常行為中,即是愛,女性的慈愛確實超過了男人。但這恐怕是一種想像,因為佛教、道教中神也有很多,那麼,為什麼其他也承擔了拯救世人的神不由男變女呢?
也有人說,這是男性中心的社會想像,把觀音想像成美麗的女性,可以滿足男子的嚮往,在對觀音的想像中寄託了男子的慾望。這恐怕也是一種憑藉理論的推測,因為這種崇拜和嚮往,已經離開觀賞太遠了。而且在古代中國,恐怕對於男性來說,沒有那麼嚴厲的禁慾限制,他可以從其他很多渠道得到慾望的滿足,不必藉觀音來偷偷地滿足對女性的窺測慾望。特別是,在印度、西藏,同樣也有人有這種相同的願望和慾望,為什麼偏偏到漢族地區後,觀音就由男變女?那麼原因究竟是什麼?
第二個問題是,在觀音的形象變化中,體現了不同文化接觸的一些有趣的現象。
比如說,觀音為什麼用漁網呀?按照法國學者的研究,這是來自《世襲傳智未定經》中濕婆的故事,據說濕婆的弟子塞建陀偷了秘密經文,並把它扔在海里,經文被魚吃掉,濕婆就以神力網(saktijala)捕魚,取回經文。但是是不是這樣?也許並不很確鑿,只是一種猜想。
不過,觀音住地的故事,就很有意思了。過去在佛教經典的傳說中,觀音是住在南方補怛洛迦山。《華嚴經·入法界品》說那山裡四面岩谷之中,山泉清澈,樹木鬱鬱蔥蔥,香草都向右旋,鋪滿地面,十分柔軟,觀音菩薩就坐在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給各種菩薩說法。這個補怛洛迦山,據說是在南印度,又叫普羅多山,「補怛洛迦」、「普羅多」的意思是光明。
但是,到了中國,菩薩的住地,就由南印度轉到了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傳說在唐代大中十二年(858年)日本和尚慧鍔到五台山進香得到觀音像,他路經四明(今寧波)回國,船到普陀時,居然附在石頭上走不動,眾人就相信,這是觀音離去的時機不成熟,應當留在普陀,所以便把慧鍔請來的菩薩像留在島上,並建了寺廟。
也有傳說說,這是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年)的事情,船載觀音像,到這裡不能前進,發願在此地建寺,於是船自己漂到了觀音洞這裡。這當然都是傳說,像杭州飛來峰一樣,可是為什麼會有這種菩薩居住地的人為移動?這和建立本民族宗教信仰,或者和漢族改造宗教傳說有什麼關係?
很多宗教傳播中的一個重大問題是信仰不能轉變,不能走樣,一定要強調「原來旨意」(原教旨或者叫基本教義),像早期佛教就為了出家人能否拜皇帝,天主教就為了中國可不可以用「上帝」這個詞,有很多爭論。其實,只有適應傳教地區的民族文化習慣,新宗教才有可能生根開花,像觀音菩薩就是這樣的例子。
我們說到西方的聖母和觀音形象的相似,那麼究竟兩者有沒有關係呢?1940年代,日本學者宮崎市定在《東方的文藝復興和西方的文藝復興》中就指出,1515年前後,歐洲人簡·帕瑞爾(Jean Perreale)在製作聖母像的時候,已經受到了東方觀音形象的影響,如瓜子形的長橢圓臉、合十的動作等。這一說法是否可靠還不好說,不過,我看歐洲的一些聖母像,真的彷彿是觀音,也可能確實受到過影響。
同時,有一點是很確實的,就是中國的觀音信仰確實也幫助了早期的天主教徒。法國學者德貝格在1974年發表文章就說,16世紀泉州製造的觀音瓷像,就被天主教徒用來掩蓋對聖母瑪利亞的崇拜。加州柏克利大學東亞圖書館所收藏的一張明代中國刻印的聖母像,就很像觀世音。
在天啟、崇禎時代,曾經有抵制天主教傳教的風氣,雖然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很支持天主教傳教士的事業,而且尤其喜歡他們帶來的科學知識,但是在社會文化習慣很深的情況下,人們還是不太相信外來的宗教,而且外來的宗教要人相信自己的主張,也最好是藉助本來就有的資源。
所以在沿海一帶如泉州等地,就有人用觀音比附聖母,用觀音像代替聖母,還有一張芝加哥自然博物館所收藏的17世紀的中國版聖母畫像(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iraculous image of the virgin),就是把水月觀音的形象用在了這裡,頭上戴的是觀音的風帽,頭後面有月輪,穿的也是中國式的衣服。
同樣的事情還出現在日本,我曾經去訪問過長崎的大浦天主堂,那裡有一尊瑪利亞觀世音像,日本人雖然絕不像中國人那麼固執,不過,在皈依天主教的早期,一些堅定的信仰者也常常把觀音像當做聖母來想像,特別是在天主教信仰被禁的年代。傳說在禁止洋教的二百多年中,他們就是把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像,當做聖母瑪利亞來默默祈禱的。
第三個問題是,在不同區域、不同宗教之間,其實也可以互相溝通,甚至互相借用各自的神靈的。
除了天主教曾經用觀音來代替聖母之外,比如說,觀音菩薩和福建、廣東、台灣地區的媽祖,常常是可以互相借用來想像的,甚至還有「觀音媽祖」的叫法;像道教主管生育的「送子娘娘」,也常常被畫成觀音的模樣,比如「送子觀音」。
為什麼會這樣?簡單的回答是:
第一,在中國的信仰者這裡,靈驗是第一位的,在普通的信仰者中,並不特別嚴格地去區分佛教、道教、天主教甚至其他民間宗教,所以中國的民間信仰多少有點實用性,所謂白貓黑貓,抓到老鼠是好貓,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在中國,宗教並沒有特別的超越世俗的獨立立場,所有宗教都在皇權的籠罩之下,不像西方宗教的神權那樣,力量大到可以和世俗的皇權對抗。如清代乾隆年間北京刻的《千手千眼觀音像》,雖然是宗教性的圖像,但是還要刻上「皇圖永固,帝道遐昌」之類的話,然後才是「佛日增輝,法輪常轉」,因此它們之間沒有特別明確的權力範圍。
所以,在中國,宗教之間的界限並不很清楚,宗教之間的「排他性」也不很強烈,按照宗教內容來講,就是沒有一個「唯一」的、「神聖」的崇拜對象,沒有不可通約、彼此衝突的「原旨」,所以,從來沒有過宗教性的戰爭。但是,其更深層的因素,是不是還可以進一步思考呢?
推薦閱讀:
※"男戴觀音,女戴佛"的由來和寓意
※觀音煙供施食的功德利益
※六時觀音
※觀音菩薩賜福,見者有求必應、法喜充滿!
※菩薩三姐妹之觀音菩薩妙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