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觀照問答錄

如何觀照問答錄

來自: 前行(空則自定) 2011-10-27 08:10:39

選自----齊志軍老師部分舊帖彙集《心壇擷英》

三、學觀照

(一)座下觀照是正行

124、修心密打坐是助行,坐下觀照是正行。

問:老師,我在座下應如何修呢?看經誦咒?

答:修心密,打坐是助行,座下觀照是正行。

(二)觀照方法

125、剛開始時如何覺照?

答:同是「覺照」一詞,各宗的修法側重面有所不同。修行貴在一門深入。您修的什麼法,請教本門的善知識最為穩妥。若將別宗的修法混合進來,有時候「醍醐反成毒藥」。比如:「持執名號,不雜他課」與「念佛一聲,挑水三擔」就不能混在一塊修。若問心有旁騖,恐不能一門深入。然而,祖師觀當機眾生之機緣,又何止是融合。所以,若剛剛上路,急宜一門深入;若已能觀機逗教,融合自是無妨。

126、可以先持咒。

問:好像老人說下座後持咒也可以,沒有再詳細說。

答:哦!坐下觀照是正行。若還不能觀照,當然可以先持咒。

問:打坐了之後,才逐漸曉得觀照真是重要

答:所以,坐下的正行並非持咒啊!

問:持咒可以化妄念,對笨人是不是很有效?

答:妄念即菩提,化它幹啥?

問:是的,不睬它,就是菩提。

答:你不被它所害,它必為你所用。

問:是的,道理明白。

答:扔了這個道理,看是什麼?

問:這個!

答:那麼,凜然一覺,「這個」會現前嗎?

問:圓明朗照!

答:既然已知什麼是觀照,就別再坐下持咒了。

127、不睬它

甲:如何觀照?

答:不睬它!

乙:後學在此請教:不睬它,難道讓他放野馬嗎?

答:「不管它」是當時針對他的情況講的。因為他正在「觀照」這個名相上念念不停地思維,「不管它!」當下就截斷了他的念念相續。

丙:覺起無念,何為觀?

答:「別睬它」,便是觀。若睬,念念相續了也。

128、不理睬、看念頭起處、念起即覺、斷、呸、停……

問:請教老師:「念起即覺」與「不隨念轉,不為境遷」的關係?

答:一個事情,兩種說法。只要照著做,就會知道:原來果然是同一回事!若不實施,入海算沙無益。

問:論直下無心和不理睬:直下無心屬無為法;不理睬屬有為法。

答:對於已知心外無法,但不明「心也不可得」者,就向他說:直下無心!對於隨妄念跑也不自知,甚至拿佛法的名相用己意測度者,就向他說:別理睬這些了!

若不面對這兩種人,還是忘了這兩個詞好。

問:老師好,請問「呸」和「不理睬」真的一樣沒有層次區別嗎?

答:慢說這兩個,即使那個「念頭起處」,也都一樣。都是為了不跟妄念跑。問的心態不同,所說的言教也不同。

問:《碧岩錄》舉:僧問趙州:「『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揀擇,和尚如何為人?」州云:「何不引盡這語。」僧云:「某甲只念到這裡。」州云:「只這『至道無難,唯嫌揀擇』。」讀到這裡,忽然就想起老師的一句話:「停!這就是觀照。」哈哈!

答:其實本不曾停,只是當下停止虛妄相想。比如,某演員排練電視劇進入了角色,以至於到了忘我的境界。忽然,導演大喝一聲「停!」,那演員會怎麼樣

三)別誤解觀照

129、觀照,即去掉莫妄想執著

問:老師,您好!近來塵事擾人,有點煩,心亂。

答:白雲漫青山,青山依然在。青山自青山,豈受白雲礙!

問:修,進步不進步不管他,我今後只管按步驟做就是。我以前把靜作為進步的標準了。

答:其實只有一個標準——去掉妄想執著。

問:平時觀照妄念來時,朗然「一覺」將其化空。

答:恰好。

問:而獨存此「一覺知」時,這「一覺」時而「覺」所見,時而「覺」所聞,時而「覺」受,應如何安置這「一覺」呢?也就是說:妄念來時這「一覺」可以覺之,將其化空,可妄念走後如何放此「一覺」?

答:何必續貂。

130、不是壓念

問:斷念和壓念之別?能比喻一下嗎?

答:且把妄執妄念比作野草。為了不讓它生長,有的人搬塊石頭壓上(喻壓念),有的人把草連根剷除(喻斷念)。

搬石頭壓草的人追求看不見草(他認為不起念頭就是無念),縱然修成,也是無用。看那廣袤的大戈壁,不見一草,那還屬於「因緣所生法」,只是目前「緣盡法還滅」,主要是不具外緣——缺水。一旦天降甘霖,不用你去種,草就自己長出來了——遇緣即發。即使不遇緣,無草也無苗——死寂一片,不能起無量無邊的妙用。

斬斷草根的人,見草即知根,斬斷草根後,把草擺在那裡曬,他不怕見草(有念即無念),晒乾了還可以當柴燒,正好派上用場(妄念即菩提)。因為沒石頭,可以種禾苗,妙用可起矣!

131、不是沒有念頭

問:比如現正上網,動念才能做事,此時如何斷?

答:如果壓念不起,那就無法上網了。

問:老師我常常有一念不起的時候,該怎麼用功?

答:哈哈!我不會要你延長這個「一念不起」的時間。有念即是無念,才是真無念。

132、斷的是妄念

問:事務繁忙時,就用「斷」字;賦閑在家就念咒,居然發現經常忘事以至於無所事事,工作中經常失誤。

答:「斷」是斷那屬於「貪、嗔、痴、慢、疑、惡見」的妄念,不是斷工作呀。並非事務繁忙時斷,而是妄想紛飛時斷。

問:我的工作屬決策性,不知思考工作是否也屬「妄念」?

答:思考工作並不屬於「貪、嗔、痴、慢、疑、惡見」,當然不屬於妄念。

問:修行人平時保護真心,會不會影響工作?

答:不會。如果影響工作,那是誤解了這個「保護」真心。不隨妄念跑,便是保護真心。若能不隨妄念跑,還會提高工作效率呢。

問:怎麼處理工作認真與不執著之間的關係?

答:工作認真並非執著。我們不執著的是貪、嗔、痴、慢、疑、惡見。工作並不是貪、嗔、痴、慢、疑、惡見呀。

問:是不是妄想堅固了,就成了器世間?

答:哈哈!你真善思維。

問:哦,不該思維,還是不對?

答:哦!不是不該思維,是不粘著思維。

133、不是看念頭

問:老師,我觀照用正念,看著我的念頭,念頭起,不睬它,看住這不動。

答:誰讓你「看著念頭」了?

問:老師,請您答覆一下我的問題。老人《略論明心見性》說:「做無念功夫,也不是把前念斷、後念未起的真空無念時間逐漸延長為進步,譬如今日無念只一分鐘,慢慢延長為五分鐘、十分鐘,乃至一小時或二十四小時為成功。須知無念是活潑潑的,不是呆板如木石一塊。僧問趙州:如何是無念?州云:急水上打球子!後人下語云:念念不停留!所謂無念不是一念不生為無念,而是隨起隨息,無絲毫住相痕迹。」

這裡的「前念斷、後念未起的真空」指的是「念頭起處」嗎?這裡說「無念是活潑潑的」,「看念頭起處」觀照如何活潑潑的?

答:那就從「看念頭」說起吧:

「看念頭」的說法可能源自於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定中起一念,觀此念具足三千法,這是「摩訶止觀」的修法。現在就連天台宗本宗也無法修「摩訶止觀」,而是「教宗天台,行在彌陀」,改念佛了。

今人想陰熾盛,若去附會「看念頭」,第一不在定中,第二無智力觀出具足三千法。那麼,看念頭就成了妄念相續,與天台宗的「摩訶止觀」毫不相干了。

「看念頭」的說法還可能源自於禪宗的「看話頭」,「看話頭」須提起疑情,全身心聚焦到一句無意味的話頭上,久久,久久,突然脫落,本來一段真光朗然現前,謂之「破參」。現在禪宗也很少有人鍥而不捨地參話頭了。聽禪宗師父所講的內容,大多是在講教,更多的是在啟蒙。

今人提不起疑情,若將「看話頭」演繹成「看念頭」,冤死大慧,栽贓禪宗!

卻頗有樂「看念頭」不疲者,將做白日夢說成是修行。這樣的人來問老人,老人就依他的性情,指導他「看念頭的起處」,其目的是使他脫開妄念相續。與「不睬它 」異曲同工。對妄念相續較鬆動些的,老人直接說「不睬它」;對妄念相續成習性者,老人叫他看個起處(轉移他牢固的思路)。這本就是因人施教、應病與葯。奈後人無端起諍何!

134、不是去感覺

問:現在,即使歇下,也總不是那種當時的了了分明感覺,彷彿而已,這可怎麼辦?

答:歇即菩提。感覺屬於受陰。溈山對仰山(慧寂)說:寂子,莫入陰界!

問:在無事時,可以讓清凈不生一念,並「呆」在那個境界里一會,感覺感覺。

答:哈哈!感覺即不得。

問:我斷掉妄念以後在這個相對的空白期都是體會自己的存在。體會能夠感覺的這個就是自己。

答:這哪是「斷掉妄念以後」啊,看:「體會自己的存在,體會能夠感覺的這個就是自己」,這是斷掉妄念了么?其實是換了換妄念的內容而已。

問:您曾這麼說:沒事就不要去覺那個「清凈」。是否是這個意思,有事時觀照,沒事就不要觀照。

答:哦!是他把覺那個「清凈」當成個事做,我才說,沒事就不要去覺那個「清凈」。我並沒有定義「有事、沒事」的概念。

135、觀照不要用力

問:日常時,怎樣才能提起觀照?我怎麼總覺得很費力,因覺其費事,一懶惰也就不觀不照了。有何善巧嗎?

答:別跟著妄念跑,不費力呀。

問:我覺得妄念來時一覺即了,用力就不是覺了。這不是可以用力的事,對不對?

答:對呀!「寂照照寂,切忌用力」嘛。

問:老師好,我在看母音老人講法的光碟時,聽到這樣一段:「憨山大師說,我們念佛持咒的時候,要像推重車上山一樣」,我先前又看到大愚法師的修行要訣:「寂照照寂,切忌用力。」兩者在是否用力或者說如何用力方面,似乎有矛盾之處,這兩處到底說的是什麼?

答:憨山大師說的是念佛,大愚阿闍黎說的是觀照。又豈止這兩種,方便有多門,乃至八萬四千法門,豈能千篇一律。比如凈土宗「精勤念佛」與禪宗「念佛一聲,挑水三擔」又怎能強求一律。眾生煩惱如病(八萬四千煩惱)各有不同,佛法如葯(八萬四千法門)也各有不同。

問:在實際持咒、結印、觀照的時候到底如何做才算如法?

答:若學憨山大師念佛,便用力追頂;若是心密觀照,便切忌用力。

136、你跟它,是輪迴;它跟你,是妙用。

問:在聊天室,要不是老師制止我的意識糾纏(有位師兄稱為「糾禪」),我還要夜行下去。為改掉過去的缺點,做一下決心。、莫妄想!不作為座右銘,作為生死貼。天天頂在腦門上。

答:你那樣思維沒有毛病,但你不能叫它牽著你走。

若它不是主人公,而你是主人公,那麼,它將是你最銳利的武器。你的思維優於別人,你的武器便比別人更銳利。然而,它若牽著你走,便會害了你的法身慧命,所謂「傷鋒犯手」,便是喻此。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問:若不覺得是妄念,也不跟著嗎?

答:你跟它,是輪迴;它跟你,是妙用。他跟你,就不是妄念。

問:可以理解為,跟與不跟自己做得主。即非妄念嗎?

答:你若真能做得主,它為你所用,不是妙用么?

問:我想請問老師,悟後起用或者平時於座下綿密觀照待人接物,也是用此念頭辦事。瀟洒起用和隨妄念執著流浪的區別何在?

答:你這不已經把區別說出來了么。

問:念頭著與不著,如何是其分界?

答:「分界」是著?還是不著?

問:自已如何體察?

答:現在知道什麼是隨念轉了吧。

問:一念生時,隨之而行事,我如何知其是應起之念還是妄生之念?

答:可曾聽說過「終日吃飯沒咬住一粒米」么?何曾有念生!又何曾行什麼事!

問:末學的工作是新聞編輯,在編寫文字等需要高度的集中思考工作時,該如何觀照呢?

答:粗妄想就是「貪、嗔、痴、慢、疑」。思考工作不屬於妄想。

問:我在用腦工作時,該如何用心?

答:專心寫公文,心無旁騖,也未離觀心。倒是寫公文時,心有旁騖,再起一「觀心」之念,不名觀心。

問:在工作時是否可以念咒,是否存在一心二用,反而不好?

答:若一心二用,便不好。若心無旁騖,便是無上大密咒。

問:請問做事時(如看書,看電視)如何觀照?

答:做事,事是境;看書,書是境;看電視,電視是境。觀照就是不隨念轉、不為境遷。「不為境遷」並非不做事、並非不看書、並非不看電視,只是不要被這些境牽著鼻子走就是了。

問:請問我在聚精會神看書時是不是隨念轉了?

答:不是。不聚精會神才是隨念轉呢。

心密觀照三步曲

137、三步曲

問:後學修《六字大明咒》有一段時間,也是一門深入,平時妄念來了馬上用咒號轉。

答:妄念來了,不要睬它,謂之觀照,號稱正行。

問:可有時覺得越轉越亂。

答:妄念原本就亂,你再去轉,豈不更亂!

問:這該如何是好?

答:那我就多扯點葛藤吧——觀照三步曲:

初:不隨念轉,不為境遷。

修心密,觀照是正行,六印一咒是助行。「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即是觀照,這並非用真心看妄念,而是沒有能觀所觀。無觀之觀,才是真觀。真能「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即是果地境界,現在做不到而學著做,故稱「從果地修起」。妄想執著習慣了,熟啊;不隨念轉,不為境遷,還沒有習慣,生啊。久久這樣做去,熟處轉生,生處轉熟,必有剎那脫落之時,那時如冷灰爆豆,朗然現前矣!

中:凜然一覺,朗然現前。

脫落之後,可能妄執的習氣仍在。習氣反撲時,如同烏雲蔽日,急需「凜然一覺,朗然現前」。現前的是什麼?即是這個罈子上眾說紛紜的離念靈知。任你橫說豎說,都說不到它,它是離念的,不落語言,不犯思維。他是靈明的,非同木石。它不是光影、不是概念,言語道斷、心行路絕,唯證乃知。無以名之,強名曰:離念靈知。離念靈知現前,自是「不隨念轉,不為境遷」。

後: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這才是真觀照!初、中都是學觀照。此後,離念靈知也不可得,開悟見性也成剩語。你若說他見性,他可能會說:「見即是性,更見什麼性!」你若說他這話立了個 「見」,他不跟你爭。因他是應你的話說了一句,他是為你說,他自己那裡連「見」也無。頂多可能回你一句類似於「老僧今日輸卻一半」的話。罕遇穿耳客,多逢刻舟人,欲不「輸卻一半」也得乎!

138、三部曲本是應問而講,不可立言。

問:藏密的說法:外,不起凡夫所顯之迷亂,及前後三世所起之分別,頓然沉住。

內,不起任何本尊觀,及善分別等,坦寂而住。密,不起任何一切觀心、作意之分別,即於自體上寂照,而住於本然。

答:哦!那麼,外、內、密都是觀照,正好契合「觀照三步」。

問:藏密的話語,很難懂啊

甲:是翻譯的不同

答:適合修藏密的人能懂就行。

問:請問老師見性前和見性後應怎樣用功夫?

答:若已切實體驗到離念靈知之性,發覺念起,一看起處,便朗然現前了。

這就叫「凜然一覺、朗然現前」,「凜然一覺」與「看起處」其實是同一回事。一開始學觀照就是「不隨念轉,不為境遷」。當然,這要能察覺到隨念轉才行。若跟著念頭跑也察覺不到,那就只好先在座下持咒了。上述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觀照,真正的觀照是——「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問:念頭的起處還有處嗎?明月高照。

答:若如此,觀照就是:走作時,凜然一覺,使之朗然現前。

問:月落時相見吧……

答:那麼,觀照就是:「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問:這句「本來是佛,觀什麼照!」是到家人話。到家的人看來是廢話,未到家的人很容易中毒呀。

答:既未到家,那就只管學著「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吧。

問題如下:(下文分段解答)

問:1、您的舊貼有關觀照三部曲的「不隨念轉、不被境遷」,沒有必要改成「別隨念轉、別被境遷」吧?

答:最好是把這些文字都忘了,而實行之。

問:2、「不隨念轉」是個概括的方法吧?具體來講入手方法卻有很多種,比如大手印的「呸」、參禪的「參話頭」、念佛、我們所說的「不理睬」等,這些都是入門方便法吧?

答:對!這些都是不隨念轉的方法。

問:3、「凜然一覺,朗然現前」,這個方法與「脫開法」、「看念頭起處」都是同一法門不同表述吧?這個程度,應該是見性後才採取的吧?沒有見性(自然不會知道朗然現前)

答:對!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述。「沒有見性自然不會知道朗然現前」莫如說「若真朗然現前,是名見性」。

問:4、觀照三部曲,是否可以相比:「觀自在」、「觀」、無觀之觀?第二部、第三步就是寂照、照寂?

答:閑名果然滿五湖。

問:5、「不隨念轉」和「念起即覺」的「念」都是指「妄念」,正念還要「觀照」嗎?

答:正念即無念。正念便是觀照。

問:6、延長無念之觀的觀照方法,適合哪種情形的人?這種方法的弊端是什麼?

答:已經落在境界里了。

問:7、老人在《略論明心見性》講,「念念不停留」的有念之觀的方法,是不是指第三步?保任的「任」是不是第三步?

答:「念念不停留」與「有念之觀」弄在一起,怎麼那麼彆扭啊!

問:8、三部曲並不是現在每個人必然經過的過程,就像修法次第。是吧?

答:三部曲本是應問而講。能用便用,不可立言。

問:感想嘛,不名運糞入,只名運糞出。

答:哈哈!卻恰恰是運糞入。

139、三步曲之間如何跨越?

問:心密三步曲的第二步與第三步之間如何跨越?

答:沒有跨越。若有跨越,便到不了第三步。

問:是不是就這麼一覺下去,其它不管。

答:這樣說也行。

問:老師,應該是沒有界限的吧?

答:若說有,第三步也不徹了。若說沒有,又談何二三!

問:就像三關一樣,是嗎?

答:哎呀!別粘這些理論了。

問:似乎第一步和第二步,這兩者是同時的。

答:三者也同時。

問:三?另一個是誰?

答:另一個是「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問:如果是同時,老師為何分為兩次?

答:「凜然一覺,朗然現前」時自會「不隨念轉,不為境遷」。

140、不隨念轉、不隨境遷

(1)正確理解不隨念轉、不隨境遷

問:請教老師,「念起即覺」與「不隨念轉,不為境遷」的關係?

答:一個事情,兩種說法。只要照著做,就會知道:原來果然是同一回事!若不實施,入海算沙無益。

問:老師曾經說過這樣的意思,用心中心法來明心見性就象殺雞用牛刀。我知道心中心法三密加持力量很大,確實比較容易打開本來。但明心見性後,主要是座下觀照,又如何體現心中心法的特別威力?請老師明示。

答:說「特別威力」莫如說「直接」。

直接,就是直接向證果的人看齊。還沒有斷盡惑業,就直接學斷盡惑業者,就象小孩學著做大人的事一樣。

先不說「凜然一覺,朗然現前」和「本來是佛,觀什麼照」,即此「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就已經是果地的境界了。

圭峰宗密禪師說:「一切眾生,無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無殊。但以無始劫來,未曾了悟,妄執身為我相,故生愛惡等情。隨情造業,隨業受報。生老病死,長劫輪迴。然身中覺性,未曾生死,如夢被驅役,而身本安閑;如水作冰,而濕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無生,何有依託?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然多生妄執,習以性成,喜怒哀樂,微細流注。真理雖然頓達,此情難以卒除。須常覺察,損之又損,如風頓止,波浪漸停。豈可一生所修,便同諸佛力用?但可以空寂為自體,勿認色身;以靈知為自心,勿認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即臨命終時,自然業不能系。雖有中陰,所向自由,天上人間,隨意寄託。若愛惡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自能易短為長,易粗為妙。若微細流注,一切寂滅,唯圓覺大智朗然獨存,即隨機應現千百億化身,度有緣眾生,名之為佛。」

禪師說了悟後的三個階段:①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即臨命終時,自然業不能系。雖有中陰,所向自由,天上人間,隨意寄託。②若愛惡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自能易短為長,易粗為妙。③若微細流注,一切寂滅,唯圓覺大智朗然獨存,即隨機應現千百億化身,度有緣眾生,名之為佛。

後兩個階段在八地以上,先不說後兩個階段,只說①吧。若真能「以空寂為自體,勿認色身;以靈知為自心,勿認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就已經「業不能系」了,「業不能系」即打破了六道輪迴的怪圈、跳出輪迴了,這不就是成道么!

所以,我們說「不隨念轉,不為境遷」並不是要求你立即做到,而是學著做,是努力的方向,號稱正行。一旦能做到,你就成道了。看,這不是很直接么!無須欲鉤牽,直接奔果地,大丈夫曷當如斯乎!

(2)巧在「不理睬」

問:我覺得自己以前的觀照不準確。不是說去觀腦子裡某一個點的念頭起處,這樣頭上安頭.而是念頭一來(不管它從哪來),看見,一聲「不睬它」,一下斷開。立時通身放下,了了分明,心裡清清楚楚。一會兒,念頭又來,再一喝「不睬它」。這樣才是觀照,對嗎?請老師指正。

答:觀念頭起處並非頭上安頭。只是你原先說的不是起處啊:「座下就觀腦里的念頭」,念頭並不等於「起處」啊。

問:老師,我的意思是我以前觀念頭就注意腦袋裡,看著某一點,當它是起處,起來就覺。

答:這更不相干。所以我才說:把「觀!」換成「不睬它!」

問:但願從此罈子上再沒有與修法無關的煩惱妄語。

答:關於與修法無關的煩惱妄語,最好的辦法就是:不睬他——別跟他的貼。

問:白浪滔天時如何?

答:拋向無生國里!

問:要怎樣,才能把的住?

答:不要怎樣,才能把得住。

問:打坐時才發現,如驚濤駭浪一般洶湧澎湃。

答:風停浪猶涌!別睬它!別跟著它跑!-

問:口頭禪、狂禪、和真正的禪有什麼不同呢?

答:哈哈!待你把「口頭禪、狂禪、真正的禪……」全拋向東洋大海,就明白了。

141、凜然一覺,朗然現前

問:凜然一覺,很好做。但感覺不到朗然現前。是不是爆炸後,才會有朗然現前?

答:若如是,即使爆炸,也不會有朗然現前。

問:朗然,我覺得又生出事端。這個詞語容易誤導問,以為有個光明。實際上我覺得還就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

答:哈哈!你不說「朗然」,卻來了個「了了分明」。

問:我嘴上說說,到那時心裡可沒有呀。我也明白您的朗然了。

答:「本來是佛,觀什麼照!」是真朗然。

問:凜然一覺,郎然現前。我有兩種認識,也分別進行了兩種做法:平時生活儘管做自己的,凜覺,覺後就放,一會再覺。如此反覆鍛煉凜覺的次數;這是強調次數,不強調時間延續的做法;還有一種做法,朗然現前,然後努力持續這種狀態,不染一物。這是鍛煉時間延續的辦法。目前,我認為,後一種做下去,才能「打成一片」,所以保持高度的警覺性,所以近期鍛煉這種。

答:對你來說,兩種都很好,第二種更好。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這樣。有一事相問:你這麼做,會影響工作嗎?

問:第一種常用在動腦的工作時候,第二種常用在不動腦的走路、空坐、空閑時候。尤其第二種,力量較大些,在座上也是儘力這樣做的,在座下偶爾也能做事時也這樣,感覺做事不象自己做的似的,蒙蒙的,但多數不行會影響工作,說明力量還不夠。既然這樣正確,以後我堅持這樣做下去。

答:應該是:不但不影響工作,而且會無形中提高工作效率,因為工作時打妄想少了,「致心一處,無事不辦」嘛。

142、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甲:觀照的關鍵是什麼?怎麼才能看到妄念起來?

乙:分兩步:像老人所說,心不隨境轉,因為所有境相皆不真,要離相離境;破能念、能觀。念起無住,其念亦空,境上無我,其境亦空。

答:還有第三步——掃掉前兩步的痕迹。

乙:第三步:真發慈悲菩提心。

答:第二步還有這個在:「念起無住,其念亦空,境上無我,其境亦空。」

到了第三步才可能如此:

之乎者也!衲僧鼻孔大頭朝下,若也不信,問取東村王大姐!(這是宗下的)

「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這是教下的)

問:平常心是道,這種修法程度是不是就是「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答:「平常心是道」並不是修行方法,而是真心現前的直接表述。「本來是佛,觀什麼照」是從「觀照」的角度講的,當然也是真心現前的直接表述。

問:我理解觀照就是有為法,還不能撒手。

答:「本來是佛,觀什麼照!」是有為法嗎?

問:哈哈,我終於現在被您捅透了。如果觀照的是這個,是沒事找事,白臉塗白粉呀(騎驢找驢)。

答:沒事別找事,是真觀照。

問:「本來是佛,觀什麼照」,某某師兄對此問題的批判已很久了,若不親證,他會永遠陷在自己的意識情解中。這位師兄90年代就已得心中心灌頂,可至今仍未打滿一千座。若能勸他,倒是祈盼他遠離網路,一切放下,如法修行,早日親證本來!

答:「四依」里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老人所說的「本來是佛,觀什麼照」才是了義的。

不了義也須說,「應病與葯」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嘛。古德雲「孤峰頂上草里坐」,孤峰頂上——了義,草里坐——不了義。象那德山,若非「草里坐」,怎會引出岩頭的「不會末後句」。然而,德山畢竟是「孤峰頂上」人,也能引出岩頭如是說「且喜堂頭老漢會末後句了也」。岩頭沒別的可耍了,情急之下,帶了個 「只得三年活」的尾巴,卻引得後世諸多執著神通(預測)者的許多聒噪。若說預測的能力,誰能比得過天人,然而,天人解脫了么?天人不在六道輪迴里了么?

再舉一例:老人既說「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之性」,也說「有什麼靈知不靈知的!」後句才是了義呀!

問:請教老師「本來是佛,觀什麼照!」1、這一步是不是指捨棄觀照,已經超越觀照啦,即使寂照照寂也越過。2、要到這個階段,是不是必須能時時觀照純熟後才涉及這更高一步,是不是如果連觀照還生疏就不可能直接越過到達這個階段?3、這一步,是不是八地菩薩階段?

答:圓悟云:若不到事事無礙,根本沒資格談禪。(下文分段解答——編者注)

問1、這一步是不是指捨棄觀照,已經超越觀照啦,即使寂照照寂也越過。

答:其實這不是「步」,連捨棄、超越也無。

問2、要到這個階段,是不是必須能時時觀照純熟後才涉及這更高一步,是不是如果連觀照還生疏就不可能直接越過到達這個階段?

答:這裡沒有階段,也沒有到達。

問3、這一步,是不是八地菩薩階段?

答:有什麼地不地的!

君不見,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推薦閱讀:

父母簽證大起底,你所有的疑問答案都在這
拜金女的下場是怎樣的?
周易問答
什麼算是演技好?
百科問答:酒窩的傳說(來歷)!

TAG: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