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對穴相配,功效翻倍!艾灸四組神秘對穴,治癒常見病!
人體有很多穴位,無論是艾灸、針灸、按摩,只要能用好這些穴位,很多疾病就能迎刃而解。尤其是那些遷延不愈的慢性病,如果能經常刺激穴位進行治療保健,就能得到很大改善,甚至免於服藥手術之苦。
那麼,你知道嗎?對於艾灸等中醫外治療法來說,穴位配穴是取得功效的關鍵環節。臨床上,我們常常選用兩個穴位組成一組對穴同時使用,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搭配其他穴位,這樣可使效果翻倍。而如果把這組對穴分開使用,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很多灸友跟隨我們多年,艾灸幾年下來,對於如何配穴都有了自己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四組常用對穴,經常艾灸它們做保健灸,身上的常見病統統消失不見!
一、內關穴+外關穴:緩解疼痛、消除疲勞
1
內關穴:人體內外溝通的關鍵
簡介:
內關穴是心包經穴位,很多心臟病其實就是心包經方面的病,在臨床上,內關穴可以說是治療心血管病的第一要穴;
心主神明,內關穴是神明出入的關鍵要道;
內關穴是心包經絡穴,可溝通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這兩條互為表裡的經脈。
功效:
心不受邪,由心包代心受邪而為病,因此凡邪犯心包影響心臟的神志病和氣滯脈絡瘀阻所致的病徵皆取內關穴。
因此,情志失和、氣機阻滯所導致的肺氣上逆、胃氣上逆、氣滯經絡、氣滯血瘀等病症,都屬內關穴主治範圍,如胸痛、脅痛、胃痛、心痛、結胸、反胃、胸脘滿悶、脅下支滿、腹中結塊以及瘧疾等。
註:刺激內關穴,無論力度是強是弱,持續時間一定要長,一般要半小時以上,否則容易反覆,且增加後續疾病控制的難度。
2
外關穴:疏表解熱,通經活絡
簡介:
外關穴是三焦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維脈。陽維脈「維絡諸陽而主表」,因此外關穴為退熱要穴,主治肩背腰腿等在表之病。
功效:
臨床上,常用外關穴治熱病、頭痛、目赤腫痛等外感風熱之症。外關穴還有治療上肢痹痛、肘部酸痛、肋間神經痛等作用。
3
內關穴+外關穴
內關穴和外關穴內外相應,都溝通三焦經與心包經。也就是說,它們在穴位的深部聯繫在一起,同時刺激這兩個穴位,對於胸痛、心痛等痛症可起到雙重的溝通效果,治療作用自然也就加倍了。
況且,三焦為氣道、為水道,是人體內氣機通暢和水液散布的通道,而外關穴正是這兩大系統的關鍵控制點。因此,內關穴加點外關穴,既可通氣,又可行水,兩穴是經典對穴。
二、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下肢痿痹
陽陵泉穴和陰陵泉穴好比兄妹關係。
1
陽陵泉穴(哥哥):疏肝利膽
簡介:
陽陵泉穴是膽經合穴,擅長治療六腑病症。
功效:
疏肝利膽。尤其擅長治療急慢性膽囊炎、膽絞痛、膽石症、膽道蛔蟲症以及口苦、易怒等膽火上擾的病症;陽陵泉穴乃筋會,還能理筋活絡,主治各種筋病,肩肘、腰腿的疼痛、弛緩或拘攣,都屬其治療範圍。
小貼士:如何快速止膽腑疼痛?
找到陽陵泉穴,再於穴位直下約2-3指處找敏感點取膽囊穴。用雙手拇指重刺激陽陵泉和膽囊兩穴,以在脹的基礎上出現麻的感覺為佳,持續刺激至少10秒,反覆刺激、左右交替、兩穴交替,直至疼痛緩解為止。
2
陰陵泉穴(妹妹):利水消腫
簡介:
陰陵泉穴是脾經的合水穴,是脾經脈氣所注之處,也是非常重要的健脾祛濕利水要穴。
功效:
具有健脾化濕、通利三焦、清熱利尿的作用,主治水腫、暴泄、黃疸、小便不利、失禁、陰莖痛、婦人陰痛、遺精等。
小貼士:如何艾灸陰陵泉穴利水消腫?
自內踝尖沿脛骨內側緣向上循按,臨近膝關節處,在膝關節內下方,脛骨內側緣出現一個明顯的彎曲,在彎曲最大處取陰陵泉穴。水腫、小便不通時,可連續用2-3根艾條艾灸此穴,就會見效。
3
陽陵泉穴+陰陵泉穴
陽陵泉、陰陵泉兩穴合用,可用於治療下肢痿痹。可以採用艾灸療法,也可以拔罐,拔罐用對罐方式,就是在陰陵泉穴拔個罐,然後在對面陽陵泉穴上也拔個罐,相對作用,協同起效。如果下肢冷痛嚴重,可以配合在穴位上刺血後再行拔罐,效果會更好。
三、背俞穴+募穴:臟腑病
背俞穴是位於背部的組穴,募穴是位於胸腹部的組穴,這兩種穴位也是對穴。
1
背俞穴:調節補益五臟
簡介:
膀胱經循行在人體的背部,其中行於肩胛內側、臨近脊柱的一條循行線上,自上而下排列著一組非常著名的穴位——背俞穴,包括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等12穴。。
功效:
擅長治療五臟病症,除了治療相應五髒的疾病,還可治療與該臟有相關聯繫的五官病、肢體病。
2
募穴:最擅治療腑病
簡介:
募穴與背俞穴一樣,都是相應的臟腑之氣輸注的特殊穴位,而且也是自上而下,與相應臟腑的位置一一對應。但與背俞穴不同的是,這12個募穴不在一條直線上,而是散亂分布於胸腹部各經,而且擅長治療腑病。
功效:
擅長治療六腑病症,也就是胃、大腸、小腸、膽、膀胱、三焦的問題。這六腑功能出現了問題,就要找募穴了。
3
背俞穴+募穴
簡而言之,治五臟病症時,以背俞穴為主,募穴配合;治六腑病症時,以募穴為主,背俞穴配合。背俞穴與募穴該如何配合,請參考下表。
上表中,左側為背俞穴,右側為募穴。臨床治療時,五臟病症以背俞穴為主穴,配以相應募穴;六腑病症以募穴為主穴,配以相應背俞穴。這種配穴方法,又稱前後取穴法,可以一前一後,對應艾灸、拔罐、刮痧,都比單用一個穴位作用明顯。
四、內勞宮穴+外勞宮穴:壓力山大、焦慮抑鬱
1
內勞宮穴:清熱除煩
簡介:
內勞宮穴屬心包絡,為清熱除煩的要穴。
功效:
清熱除煩,適合一切實熱症,常用於治療心經有熱(心火旺),致口舌生瘡、齒齦糜爛、感冒發熱、惡寒無汗、煩渴、便血等。逆揉解表發汗(相當於順運內八卦),治外感表證;順揉清熱瀉火(相當於逆運內八卦),治一切熱證。
2
外勞宮穴:祛風止痛
簡介:
外勞宮為經外奇穴,又稱落枕穴、強項穴。
功效:
通經活絡,祛風止痛。主治落枕、頸椎病、手臂痛、指掌麻痹等。
3
內勞宮穴+外勞宮穴
內外勞宮兩穴搭配使用,安神效果加倍。
具體做法是:
中指自然彎曲,點在手掌心上,這個位置就是勞宮穴;
點按時,將拇指立起,與掌骨呈平行方向,即指尖放入二、三掌骨間;
同時,食、中二指置於手背與勞宮相對應的位置,也在二、三掌骨之間,這裡就是外勞宮,內外相對用力,酸脹感會迅速出現,並放射至食中指尖;
出現這種感覺後,再點揉1-2分鐘,伴均勻呼吸,心情一般就可被控制,煩躁感消失而安靜下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