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校最注重培養的能力,你的孩子有嗎?

大楠楠是一個乖孩子,認真完成學校的作業,非常聽爸爸媽媽的話,她「不哭不鬧」,她也不「挑戰權威」,大家都誇她是個乖孩子。

小楠楠是一個「不乖」的孩子,每天都有問不完的問題,交待給她的事情,一定要琢磨過來琢磨過去,還不按常理出牌,經常讓大人「措手不及」。

試想一下,哪個孩子長大之後,能更好的應對未來的生活?

二十年前,可能是循規蹈矩的大楠楠。

但是放在現在,或許是敢於挑戰敢於提問的小楠楠。

因為小楠楠身上有幾個特點:有好奇心、喜歡深入思考,而且還敢於挑戰權威。

而這些特點正是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的主要特徵。

一個人的好奇心、靈活性以及心態的開放程度都與批判性思維有關(Quitadamo et al 2008)。Dehan(2009)發現,創造性的問題解決能力依賴於批判性思維。

觀察一下我們的生活,幾乎所有偉大的發明,都是突破了思維的局限性。

喬布斯創立蘋果公司5年後,蘋果就進入了世界500強。他帶領團隊發明了滑鼠、發明了圖形界面操作系統(windows晚了十年才有),之後又開創了iPad平板電腦的先河……喬布斯屢屢打破已有的規則,正是他勇於突破和創新,公司才能不斷的研發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喜的產品。

研究發現,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越強,TA未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於是,美國CCSS(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共同核心州立教育標準),將批判性思維納入幼兒園到G12(相當於國內高三)教育中重點培養的三大能力之一(另兩個是: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美國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進行批判性思維訓練。

確實,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越早越好。

平時在生活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提升:

1. 多玩

通過玩,去探索事物的因果關係,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培養興趣。「從相同的高度同時扔下一塊海綿和一塊木質積木,哪個先落下?」

可以讓孩子自己試一下。

2. 等待,不要直接打斷

我們給予孩子多一點的時間,再多一點的時間.....不要急。耐心,強調多少次多不為過。

3. 開放性問題

提問知識類的問題,只能幫助孩子事實類知識的增加。而開放式的問題,比如「你有什麼想法么?你怎麼看這件事?」能夠引導孩子深入的思考。

當孩子回答之後,不要給予對或者錯的回應,可以講「這個觀點太有意思了!和我講講你是如何想到的?」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回答,可以指引TA,「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哪裡尋找答案?」

引導孩子去思考,遠比直接告訴TA答案要重要。

4. 學會「假設」

當我們進行假設的時候,其實就是在頭腦中預先設想和演繹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這就要求我們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邏輯能力,而這兩者都是批判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

比如,可以這樣問孩子:「如果這樣做,你感覺會發生什麼?」

5. 鼓勵孩子找到多種方式來解決問題

這個世界是「懶人」創造的。懶得爬樓梯,我們發明了電梯;懶得走路,我們發明汽車、飛機。發明家們真的懶么?是不是懶得洗衣服我們不知道,但是至少不會「懶得動腦、懶得思考」。

我們要鼓勵孩子勤于思考。

很多偉大的發明源於一個小小的疑問:「還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

鼓勵我們的孩子為已知的、甚至已解決的問題,尋找到更多的有創意的解決方式。

當然了,家長朋友們也能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其實也拓展了成年人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其實,孩子經常在觀察著我們。

我小時候就目睹了我的父親如何鬼斧神工的發明了我的小玩具,這讓我明白並且確信了一件事情:多想一下,多試一下,任何事情都能尋找到解決方法。

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是什麼?是獨立的邏輯思考能力。它是「對思維展開的思維」,是站在多維度的思維平面環顧一切。

「一個人可以可以聽一千場講座,讀一千本書。

但是求知的過程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知識。

求知是真實主動地進入到知識領域,擁抱知識。

思維必須行動起來,主動出擊,迎接迎面而來的世界。」

源自Richard Paul《批判性思維工具》

參考文獻

Quitadamo, I. J., & Kurtz, M. J. (2007). Learning to improve: using writing to increase critical thinking performance in general education biology.CBE - Life Sciences Education,6(2), 140-154.

今日互動:

您最看重孩子的什麼能力?

歡迎和我們分享,很高興看到你的態度

推薦閱讀:

國內哪些學校的計算機系最好?
家庭,人生的第一所學校
馬雲開辦15年制度私立學校「雲谷」,大公司如何改造教育資源?
學校法制建設再成熱點
北大七年(三) 北京大學校友網

TAG:孩子 | 美國 | 國學 | 能力 | 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