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如何繼承與發揚了康德哲學思想

那小兵:目前中國人正在重新注重馬克思主義思想研究,這必然涉及到對西方哲學的整體了解,尤其要了解那些對馬克思主義形成有影響的思想元素。您如何看馬克思主義與西方傳統哲學的分歧點和承傳?

恩格爾:西方哲學有「外伸」「內審」「思維與語言」和「鏡像」這四個主要研究方向,其中「內審」就是思考「人」是什麼?《聖經》中說,上帝按照自己的樣子造了亞當,那麼我們可以從人的樣子推斷上帝的樣子嗎?上帝的樣子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展現給我們的呢?反過來,人是如何展現上帝的樣子的呢?康德和馬克思這兩位偉大西方哲學家就此都有經典論述,他們都在生前預想到這個問題的極端重要性,的確也造成了東西方社會變革的思想導向區別。我在這裡引用了一篇文章進行編排,針對其中要點為大家分析一下。

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創立者,他提出的關於認識論和形而上學的先驗哲學,給當時的哲學思想帶來了一場革命,中國現代飲譽海內外的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翻譯家和宗教學家韋卓民先生對康德的評價遠遠超過了黑格爾。長期以來,學界在討論馬克思理論來源這一問題時,總是將問題的焦點放在黑格爾和費爾巴哈身上,強調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對馬克思的影響多於康德哲學,這是有偏差的。傳統哲學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來源有三個:一是德國古典哲學;二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三是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德國古典哲學中,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唯物主義哲學對馬克思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當大家把關注的目光放在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身上時,忽視了康德哲學對馬克思的影響。從方法論來看,馬克思哲學受益於黑格爾哲學中的辯證法,但是從本體論的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科學的理論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曾受惠於康德哲學,「康德是通向馬克思的橋樑。」為了說明「康德是通向馬克思的橋樑」。這一理論問題,下面我們將考察康德實踐理性的邏輯起點和理論內涵。

「理性和人是康德哲學的兩大主題,對人的關注是康德批判理性和重建理性的目的」,康德將理性分為兩類:一類是理論理性;另一類是實踐理性。理論理性以「現象界的感覺經驗作為研究對象,關涉到自然必然性」,實踐理性「以本體界的道德行為作為研究對象,關涉到自由」,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將康德的實踐理性稱之為道德實踐。康德的實踐理性是「從原理出發,分解到概念,然後以關照事實」,那麼,康德對實踐理性分解的邏輯起點是什麼呢?在這裡,我們不得不提及康德的「善良意志」,康德正是藉助「善良意志」來貫徹執行他的實踐理性,所謂「『善良意志』就是為善而善的意志,它只為『善』而存在,不為其他目的而存在,它代表的是『至善』」(在西方這個觀念來自神學)。康德實踐理性的邏輯起點是以人的善良意志和意志自由為前提,將道德法則與道德自律統攝於實踐理性的絕對命令之下。從這個角度來看,絕對命令就善良意志的主人,沒有善良意志,康德的理性實踐就無法被主體自覺遵守。(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康德哲學與神學之間的內在聯繫)

在考察康德的實踐理性的邏輯起點之後,我們還必須了解康德實踐理性的理論內涵。那麼康德的實踐理性是什麼呢?康德認為,「它就是『道德形而上學原理』(神學概念),即道德律或絕對命令,亦即純粹理性向人心頒定的先天法則規律或無條件的命令。絕對性即無條件性,即不管在什麼具體條件下都『應當如此』。」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理解,康德的理性實踐是「人絕對服從自己的絕對命令,這才是真正的自由。」即「康德認為只有人心中(上帝心中)的實踐理性所規定的道德法則才具有客觀的普遍有效性,才能成為普遍的必然的道德標準。」可見,康德的道德標準是先驗的、唯心主義道德觀

康德的實踐主體是人的理性,而馬克思的實踐主體是現實的人。「康德開創了主體論思維和研究方式,建構了西方近代第一個具有典型性和轉折意義的實踐哲學,康德的實踐哲學以自由為核心,將主體性問題研究由認識論提高到主體論的高度,使之由純粹的認識問題升華為道德實踐問題。」實踐概念在康德和馬克思各自哲學領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所不同的是,康德的實踐是人內心中的道德修養,而馬克思的實踐是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這是兩種價值觀的最基本區別)。康德實踐哲學的主體是人的理性,強調「人為自然立法」(西方普世價值的主要依據之一),他將實踐分為兩種,一種是遵循自然概念的實踐,另一種是遵循自由的實踐。康德將這兩種實踐置於精神範圍內予以討論,這是因為「康德的道德是先驗的『道德』,康德的『自由』是以先驗的道德法則為基礎的自由,康德的『實踐』是道德的實踐,是遵循自由概念的實踐。」由此看來,康德是用唯心主義的方式凸顯實踐主體,他將這種實踐主體「歸結為一種意志的活動,而不是現實的人的具體的現實活動」(上帝意志論)。

馬克思打破了這種舊哲學的藩籬,認為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是「感性的對象性的活動」,這個實踐的主體不是抽象的理性,也不是什麼客觀精神,而是「現實的人」,那麼什麼是「現實的人」呢?馬克思和恩格斯是這樣理解的,「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得到現成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所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在中國被解釋成:人是生物進化產物,是優勝劣汰之結果)。因此,馬克思自認為超越了康德唯心主義的實踐主體,提出了實踐的主體是「現實的人」,建立了新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同時,馬克思的實踐觀凸顯了人的主體性地位,這一「『主體』概念同樣源自康德,尤其源自康德自稱的『哥白尼的革命』」,即強調主體性在實踐中的重要性,並將這一重要性引入到實踐概念中,實現了實踐理性與主體的融合,並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觀。康德道德實踐的客體是道德律令,馬克思的實踐客體是現實世界。

康德在確立道德實踐哲學的主體是人的理性之後,提出了其實踐哲學的對象即客體是道德律令。康德認為,「只有遵循道德法則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法治下的自由)「所謂實踐自由,就是指意志除了道德法則之外,不再依靠任何別的東西。」(普世價值是最高法則)康德實踐哲學的全部中心內容就是道德律令,同時,這個沒有任何規定性道德律令是康德實踐哲學的客體(普世價值實踐論)。

馬克思唯物史觀中的實踐客體則是人類生活的現實世界(在中國被解讀為財富、富強和政績等等)。同時,馬克思將實踐客體與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聯繫起來,指出,人類正是通過這種認識現實世界和改造現實世界的物質生產活動,得以生存和繁衍(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

康德實踐的目的是解釋世界(上帝創造世界,人只能解釋世界),而馬克思實踐的目的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顯然,馬克思也不否認人類將要認識的世界已經客觀存在在先)。

康德建立實踐哲學的目的是用「實踐理性去解決其在認識論領域中遇到的純粹理性不能認識『自在之物』困境,從而在道德領域為實踐理性留下地盤」,即康德實踐哲學的目的是解釋世界,實現「至善」的道德目標(神學的救贖概念)。馬克思與康德不同,他認為實踐的目的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他認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的實踐觀是指人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大家特別注意,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依據,也是「無產階級覺悟」的根據,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最基本思想元素之一)。

通過上述分析,我認為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實踐觀有受康德哲學影響的痕迹,但是馬克思並未完全被籠罩於康德的實踐理性下。「康德的實踐理性將人的價值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馬克思將這一高度繼續拔高,將人的主體性價值進一步凸顯,「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把「事物、現實、感性」「當作人的感性活動(本能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從這一系列的論述來看,馬克思雖然汲取了康德實踐理性的合理內核,但是,具有批判精神的馬克思並未止步於康德,而是進一步揭示出康德實踐理性的階級根源,「德國的小資產者,包括其代表人物康德在內,害怕法國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實踐方式,因而他們竭力把法國資產階級的血淋淋的革命『實踐』轉化為德國小資產階級的軟弱無力的『實踐理性』。」(注意,法國人的天主教文化背景和德國新教文化背景有明顯區別,前者強調集權與統一,後者強調個人主義)。

恩格爾:最後我簡單點評一下。在基督教神學角度看,康德實踐哲學的目的是解釋世界,實現「至善」的道德目標,這是一種追求救贖的過程,而馬克思的將人的主體性價值進一步凸顯,「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把「事物、現實、感性」「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從主體方面去理解」,這在神學中指的是「與神合一」,人成為了覺悟者(被救贖的聖徒),因此能夠活出神的樣子,進而進入理想主義社會,實現按需分配的偉大抱負。從中可見康德和馬克思兩人的「神學理念」(形而上學)的內在聯繫。

推薦閱讀:

是人局限了思想,還是思想局限了人??
內心的邪惡?
人間須識徐子平---探索徐公命學思想
人為什麼要培養思想?
苦境的忍耐

TAG:哲學 | 思想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