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欣賞》講稿(專題三:屈原與他的《離騷》二)

第三部分:材料鏈接

材料鏈接一:何新論屈原屈原無疑是當時楚國在文化上最具開放態度、最博學的人。他與懷王具有特殊的感情關係(在詩篇中甚至流露出同性戀和單戀的傾向)。他在政治上抱負遠大,試圖復興楚國,由楚國來統一天下。但是,從屈原一生的表現看,他絕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缺乏現實感,不懂得政治需要忍耐和等待。他的心理上有嚴重弱點,不僅有潔癖而且有過深的自戀情結,因此孤獨少友。這種弱點導致他在政治上最終必然難以成功。但屈原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鴻篇世制的個性化詩人。他的詩篇在體制上創生了類型,而且他所採用的"香草美人"的象徵手法和幽蘭空谷的存在主義感受,成為後世無數文化人模擬的文化原型。屈原絕不是傑出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活動史是由失敗走向失敗的歷史。這種失敗並不能簡單地歸因於君王或政治環境的不利,同時也兼有作為政治家的屈原自身素質與性格的原因。人們可以熱愛他的詩歌,但是不能接受他的政策,這種失敗也不能簡單地歸因於政治生態的不利。猶如生物遺傳史上那些絕滅的動物(如恐龍)無權抱怨環境的惡劣(如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其滅絕一樣。因為在同樣的大生態背景下,畢竟仍有存活下來的物種。先求適應,在適應中求變易,圖發展,這種政治的現實主義是任何政治家追求實現其抱負的第一要義。總體來說,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類被歷史留下名字但畢生從政失意的文人的先型。這一類人中,還包括不久後的宋玉,其後的賈誼,以至身為王子的曹植,唐宋的李白、蘇軾、陸遊、辛棄疾,以至晚近的康有為、柳亞子、梁漱溟等等。文學與政治,道義的抽象價值與歷史中的現實宿命,在本質上畢竟是全然不同的。

材料鏈接二:《離騷》的思想與藝術(轉)《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他自敘生平的一首長篇抒情詩,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多字。關於篇名的涵義,歷來眾說紛紜,解釋不下十種。其中最為通行的說法有兩種:一為遭遇憂患。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引淮南王劉安說:「離騷者,猶離憂也。」又東漢班固《離騷贊序》說:「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一為離別的憂愁。東漢王逸《楚辭章句"離騷經章句》說:「離,別也;騷,愁也;經,徑也。言己放逐,中心愁思,猶依道徑以諷諫君也。」本文採取前說,關於本篇的寫作年代,歷來也頗有爭論。但一般認為是屈原在楚懷王時代被流放到漢北時所作。其時他約四十歲。《離騷》寫於屈原政治鬥爭失敗之後,是一篇具有強烈政治傾向性的詩歌。它通過反映屈原和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矛盾和衝突以及屈原在嚴峻的環境中和自己脆弱一面的鬥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高尚廉潔、堅貞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屈原所生活的懷王、襄王時代,是楚國歷史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時期。楚國自春秋中葉以來,一直是當時中國社會的強國,以庄王為代表的楚國統治者曾經屢次表示過統一中國的願望,不斷興師北伐,問鼎中原。但進入戰國時代以後,中原地區的很多國家由於進行地主階級的政治改革日益強盛起來,而楚國則仍然處於貴族集團的腐朽統治之下,國勢日見衰落。到屈原生活的時代,隨著西部強國秦國加快統一中國的步伐,楚國已經淪落到被動挨打的境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受到嚴重威脅。而以楚懷王為首的楚國腐朽貴族集團卻仍然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只知一味貪圖個人的享受,置國家存亡、民族安危於不顧。屈原形象正是作為這些人的對立面而出現的。屈原雖然出身於楚國的貴族世家,但因為家族地位的中落,他本人已從貴族階級中分化出來,墜入到「賤貧」的境地。他之所以能引起楚王的注意並登上楚國政治舞台,完全憑著他傑出的文化素養和政治才幹,即《史記"屈原列傳》所說的「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這種出身使屈原與楚國貴族集團相比表現出兩個鮮明特點:一是對理想人格的努力追求。屈原身為高陽苗裔、天潢貴胄,有著高貴的血統;同時他又誕生於寅年寅月寅日這一神奇的日子。在仍然保存著濃重的宗法與宗教傳統的楚國社會,這兩者往往被看作一個人取得崇高政治地位的先天條件。但屈原卻並不以此作為政治資本,他認為只有人格的高下才能決定人的貴賤。而完美人格的形成關鍵在於後天的修養。從詩中「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搴毗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等句子,可以看出他自修的廣泛與勤勉。二是對楚國政治的強烈不滿。屈原是楚國政治集團中唯一對楚國現狀有著清醒認識的人,如他在《漁父》中就自稱「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他認為如果楚懷王不及時改革楚國的黑暗政治,則楚國將面臨「皇輿之敗績」的可怕命運。因此,他不顧個人安危禍福,敦促懷王進行政治改革,推行「美政」理想。屈原與楚國貴族集團的矛盾和鬥爭在詩中即是從這兩個方面來表現的。屈原的「美政」理想,從詩中來看,主要包括有德在位、舉賢授能、勤儉治國、修明法度、統一全國等,這基本上是當時政治改革家的共同主張。這種主張的推行,對貴族集團的利益無疑是一個巨大衝擊。因此,當政治改革進一步深入之時,楚國貴族階級的代表人物懷王信讒大怒,疏遠了屈原。這就是《史記"屈原列傳》所說的:「王怒而疏屈平。」屈原對楚國貴族統治的批判是十分強烈的。他明確地指責楚懷王在政治上的患得患失、反覆無常:「傷靈修之數化」。對照《史記》與《新序》的有關內容來看,懷王「數化」對應著這樣的歷史事實:懷王十一年為縱約長、曾率五國之兵攻秦;十六年貪圖秦地而絕齊,後來悔悟被張儀所欺騙,在十七年又兩次攻秦;在不斷失利後,十八年又在張儀的愚弄下,叛縱親而和秦;此後,二十年又聯齊,二十五年又與秦結黃棘之盟,完全投靠秦國。屈原還用歷史上昏君和暴君的例子間接批判楚國的現實政治,諷刺楚王的荒淫自縱。與此同時,屈原還進一步把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敗統治與他們享樂貪婪的本性聯繫起來。「唯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歷急」,「眾女嫉余之娥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固時俗之工巧兮,佃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這樣,屈原與楚國貴族集團的矛盾便又表現為人格衝突。在楚國污濁的政治領域,屈原這樣的獨醒者、自修者註定要成為孤獨者。在貴族集團的打擊下,即使他親手培養的人才也經不住個人得失的考驗而「眾芳蕪穢」,「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然而,殘酷的現實並沒有使屈原向反動勢力低頭。「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他寧願流亡和死去也不與貴族集團同流合污。至此,屈原形象已經基本樹立起來。面對反動勢力的殘酷迫害,誓死不肯放棄自己的人格和理想,無疑是難能可貴的。然而,屈原的崇高和偉大還不止於此,還表現為他在險惡的環境中為實現政治理想而頑強追求的精神。在政治鬥爭失敗之後,屈原追求「美政」的信念曾一度發生動搖。他後悔自己走錯了路,打算退出政治舞台:「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然而,面對當時動亂不堪的社會現實,特別是楚國的黑暗政治,他又無法做一個「懷其寶而迷其邦」的隱逸之士。「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他決心重新振作起來,繼續為實現美政理想而奮鬥。在詩篇的後半部分,他通過假設的女要、靈氛、巫咸三人的談話以及就重華而陳辭和上下求索的幻想,充分表現了他在曲折複雜的鬥爭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女要是屈原最親近的人,她從關心體貼的角度出發,勸告屈原在是非混淆、黑白顛倒的社會裡,如果不改變他那種耿介剛直的作風,不但不能見容於世,而且會遭到殺身之禍。這種明哲保身的做法與屈原的思想操守是完全相反的。屈原借「就重華而陳辭」從理論上對此加以否定。他引用了許多史實來說明任何政治昏憒的朝代終歸要覆亡,只有「舉賢才」、「循繩墨」實行美政,才能使國家昌盛。然而,在當時社會環境中,屈原本人實現「美政」理想的希望究竟有多大呢?屈原以上下求索的幻想方式對此進行了探索。上下求索的行動以失敗而告終。天帝無法接近,下女也不可求。這表明了屈原對自己政治前途的悲觀認識,是對重華陳辭的否定。但是,不甘心失敗的屈原是不可能就此而偃旗息鼓的。他又用靈氛占卜、巫咸降神的方式表明自己的進一步思考。靈氛和巫咸勸屈原離開楚國,到別的國家去尋求政治上的同道。《史記"屈原列傳》「太史公曰」就說:「屈原以彼其才,游諸侯,何國不容?」從詩中最後一段載歌載舞、志在必得的遠遊幻想來看,屈原本人對此也是頗為自信的。然而,屈原與當時策士和政客不同,他的政治理想是與他的人格結合在一起的。他追求的並不是個人的政治前途,而是為了挽救楚國滅亡的命運,在楚國實現「美政」理想。他的愛國熱忱驅使他眷戀楚國,不忍離開楚國,他最終以自己的行動完成了堅貞崇高的品格。屈原的命運是一個典型的人格悲劇。他的人格是如此高尚,他對理想是如此執著,而他所面對的現實卻又如此殘酷。他只能在內心中一遍接一遍地燃起幻想之火,然後又一遍接一遍地將它撲滅,不斷忍受追求與失望交織而成的痛苦的煎熬,直到生命的最後一瞬。屈原的悲劇命運在當時是很有代表性的。在春秋戰國時代,隨著宗法貴族社會向地主封建社會的演變,出現了一大批以改良現實政治、創造理想社會為目的的理想政治家。他們出身於不同社會階層,大都是沒有多少經濟、政治背景的知識分子。當時的貴族勢力顯然是不願讓他們掌握國家命運的。因此,當這些文人政治家憑著自己的才能跨入仕途之後,就無不在政治前途上面臨著這樣的抉擇:要麼與腐朽勢力同流合污,謀取高官厚祿;要麼堅持自己的理想,窮困而終。當時很多人經不住考驗,走上了前一條道路。但真正的仁人志士永遠不會改變自己的節操。所以,先秦時代孔子、墨子、子思、孟子、荀子等偉大的理想政治家,雖然一生「席不暇暖」、「突不得黥」地奔走遊說於諸侯之間,但最終無不抱著自己的理想寂寞地死去。個別理想政治家如吳起、商鞅等人的結局則更為悲慘。他們雖然一時得到某個君主的信任,但君主死後卻慘遭殺害。因此,我們可以說,屈原用血淚凝成的《離騷》是先秦時代理想政治家們人生悲劇的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學反映。而階級社會中理想與現實不可調和的矛盾以及理想在現實面前終將破滅的結局又是任何一個理想主義者必將面對的命運,因而,《離騷》中的屈原形象又超出其時代和空間而成為人類共同命運的體現。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離騷》是人類精神的一部永恆悲劇。屈原雖然被反動勢力迫害而死,但他追求理想的精神卻光照千古,正如劉安《離騷傳》所說:「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與憂憤深廣的思想內容相對應,高超精湛的藝術技巧在《離騷》中也有著充分的體現。這首先表現在作品的結構上。由於《離騷》是一首政治抒情詩,篇中除了對屈原家世、出生、入仕、被疏等人生影跡的簡單交待外,主要表現的是屈原政治鬥爭失敗後矛盾複雜的內心世界。由這種純粹心理活動構成的長詩,一般來說是很容易失之枯燥重複的,但由於屈原在作品中發揮了豐富的想像,把思想活動化為具體的行為,同時又用一些有標誌意義的句子點明他思想活動的線索,從而使全詩在形式結構上既顯得波瀾起伏、生動活潑,而又有著清晰的脈絡層次。正如清人劉熙載所說「《離騷》東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極開闔抑揚之變,而其中自有不變者存。」(《藝概"賦概》)《離騷》全詩大體由對往事的回顧和對未來的探索兩個部分構成。但具體又可分為層層推進的五個階段:起初他滿懷信心要改革政治,並為改革政治培養人才,「願俟時乎吾將刈」;但是,群小的從中破壞,懷王的動搖,使他的理想不能實現,從而後悔不該積極進取,而想另找出路,則「延佇乎吾將反」;中間經過往觀四荒、陳詞重華,探求政治上的同道,是「吾將上下而求索」;在尋求之後,仍然沒有結果,通過求神問卜,決定「吾將遠逝以自疏」;這些都不可能做到,最後是「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構思十分嚴密。其次,表現在比興手法的運用上。在屈原創作《離騷》之前,比興作為一種藝術技巧已經大量出現於《詩經》之中。但它們一般只用於起興和表示單一的比喻。而在《離騷》中,屈原「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虯龍、鸞風以托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楚辭章句"離騷經序》)把比興發展成為貫串作品始終的象徵系統。他在詩中將君臣際遇比作男女遇合。以「兩美必合」的思路將二者勾通在一起。在詩篇的前半部分,他把自己與楚懷王的關係比為美女與丈夫的關係(他稱楚王為「靈修」,朱熹《楚辭集注》說「靈修」為「婦悅其夫之稱」),以遭到眾女的嫉妒與謠諑比喻他遭讒被疏;在詩篇的後半部分,他又將自己追求賢明的君主比作男子追求美女,以美女的難求象徵賢君的難遇。作為兩美關係中主動追求的一方,屈原以香草象徵自己美好的人格。在入仕之前,他以離、芷、秋蘭的佩帶和對木蘭、宿莽的不停採集象徵修身的勤勉。入仕之後,他把自己與楚國貴族集團的人格衝突比作「蕙鑲」、「攬芷」與「服艾盈腰」的矛盾鬥爭。鬥爭失敗之後,他以飲蘭露、餐菊英、攬木根以結苣等行為表示堅持對人格的修練。又以步馬蘭皋、息馬椒丘、芰荷為衣、芙蓉為裳表示回到退隱自修的狀態。在他痛苦的時候,他以「攬茹蕙以掩涕」、「結幽蘭而延佇」等行為表示自己的孤獨。此外,他還以種植蘭、蕙等芳香之物象徵他對人才的培養,等等。可以說,在《離騷》中,屈原將自己完美的人格象徵為美人,而美人形象的塑造則憑藉於香草。與此相反,他把與他對立的貴族集團比為佩帶惡物的庸眾和令人厭惡的鴆鳥、鵜鴆。這種相互對立的人格象徵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是巨大的。一般說來,對美好事物的珍重和對兩美結合的渴望是人所共有的心理。由香草所象徵的屈原形象與周圍庸眾尖銳對立的處境及其始終無法與他所追求的美人結合的命運,對展示屈原的崇高品格及增加作品的悲劇效果,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三,表現在語言技巧上。與《詩經》中整齊的四言體不同,《離騷》是屈原在楚國民間歌曲的基礎上形成的新體式。屈原不僅採用了參差錯落、靈活變化的民歌句法,而且還大量吸收了楚地的口語,如「兮」、「搴」、「莽」、「憑」、「羌」、「奼傺」、「嬋媛」、「扈」,等等,使《離騷》的語言顯得本色自然。宋人朱熹說:「《離騷》初無奇字,只憑說將去,自是好。」(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三引)但屈原對語言並非不講究。在保存自然本色的同時,屈原對語言進行了高度錘鍊。例如大量使用聯綿字,如「耿介」、「謇謇」、「冉冉」、「鬱邑」、「岌岌」、「芳菲菲」、「欺欷」、「逍遙」、「相羊」、「周流」、「啾啾」等,或雙聲,或疊韻,或重言,錯雜相間,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調美。此外,他還講究對偶,在《離騷》中運用大量對句,以加強語言的表現力。《離騷》是我國文學史上繼《詩經》之後出現的最偉大的作品。我國古代文人將它尊之為「經」,與《詩經》並稱為「風騷」。「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劉安語)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水平來看,《離騷》都取得了前紹古人、後啟來者的偉大成就,對後代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劉勰《文心雕龍》語)正因為如此,後人才將《離騷》視為「楚辭」的代名詞,將「騷人」視為詩人的代名詞。

材料鏈接三:離騷(現代詩)

烏雲蓋日電閃雷鳴天地彷彿沉淪至洪荒風,吹開了歷史獵獵作響

又一陣滾雷驚走了楚國郢都最後一隻烏鴉

千里之外你在雨中行走半身落漠半身凜然你用詩句遮住了你的臉(你的臉上是否有淚)卻遮不住這雨這大雨這雷雨這暴雨這即將淪為亡國奴的羞恥與悲慟

你躅躅地走漸行漸瘦只瘦成一顆冰冷的雨點冰泠地叩在楚王額頭冰冷地這便是你的心愿這便是你的心愿么

楚辭仍唱不出繾綣楚王怎會接受匕首般的忠告(匕首沒有美女纏綿)他醉了,你難道瞧不見他嘴角的酒漬鮮紅似你心頭的熱血唉,大夫,你終於丟掉了你華麗的官袍只剩一身的骨頭堅硬似一柄太阿寶劍在漆黑的夜裡發出陣陣龍吟

你被迫遠走一身落漠一身凜然呵,大夫,你終於發現詩句才是你合身的衣袍更能體恤你骨頭的堅硬這才是你的心愿這才是你的心愿么

烏雲越來越重風雨越來越急你的衣袍已經濕透雨水在你身前匯成汨羅

江面濺起無數水泡(森白似一塊塊頭蓋骨)破裂,四散你是否感覺到楚人被殺戮時四濺的鮮血與你心頭的熱血融合成就了眼前的汨羅

所以你再一次回首遙望郢都你的目光如天邊最後那道閃電在烏雲中割出燦爛的火花卻無力地消失在汨羅上空

一隻烏鴉從北飛來聒噪地叫著:離騷,離騷 

推薦閱讀:

屈原認為艾草是惡草,為什麼後人要用艾草來紀念他?
你還在相信吃粽子是紀念屈原嗎?
楚國王族是羋姓,為什麼楚懷王叫熊槐?屈原也是羋姓,為什麼又叫屈原?
第四篇 屈原及宋玉
屈原的九歌當中女神共多少位?

TAG:閱讀 | 屈原 | 離騷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