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劇毒蛇類-太攀蛇
太攀蛇 又名普通太攀蛇或海岸太攀蛇,是一種大型的太攀蛇屬成員,亦為澳大利亞最大的毒蛇。分布於澳大利亞東部及北部沿岸一帶,另也出沒於新幾內亞的島嶼。這種太攀蛇的蛇咬也會造成過100%的臨床致死率。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行綱 Reptilia
目: 有鱗目 Squamata
科: 眼鏡蛇科 Elapidae
屬: 太攀蛇屬 Oxyuranus
種: 太攀蛇 O. scutellatus
為了與內陸太攀蛇相區別,此物種在下面的文章介紹中以海岸太攀蛇相稱。
海岸太攀蛇與人的比例
海岸太攀蛇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毒蛇。它們的成熟期一般在1.2米長的時候,成體平均亦可長達1.5至2.0米,體重在3千克左右。
而有記錄最大的個體長3.3米,重6.5千克。
海岸太攀蛇身體細長但結實,整體呈流線型。
它們全身背部顏色一致,通常為墨綠、棕、紅褐或米色。
面部及身體兩側顏色偏淺,腹部一般為乳白或淺黃色,並夾雜著橘或粉色的斑點。
頭長而窄,前額向前稍微彎曲,有較大的瞳孔及呈棕或淡褐色的眼睛。
海岸太攀蛇
黑曼巴蛇
它們的身體形態及行為習性等各方面,都非常類似於非洲的黑曼巴蛇。一些學家也將它們形容為「澳大拉西亞的黑曼巴」。
海岸太攀蛇的卵
海岸太攀蛇的與人手的比例
一條亞成年海岸太攀蛇的頭部特寫
海岸太攀蛇只分布於澳大利亞及新幾內亞島嶼,後者包括印度尼西亞的數個州分及巴布亞紐幾內亞。
生活於多個生境。主要喜歡溫暖潮濕的熱帶海岸地區,但乾燥的硬葉林及疏林也適合其居住。在昆士蘭,它們因受到老鼠的吸引而潛入並變得非常適應人類甘蔗種植場的生活環境。
在該地區的遠北方及約克角半島的種群,則多出現於開敞的疏林地區。馬纓丹灌木林亦是海岸太攀蛇最喜愛的生境之一。
它們的躲藏處多為動物的棄置洞穴、中空的樹榦、植物堆及垃圾堆。
海岸太攀蛇為日行性,在清晨最為活躍,但在炎熱天時也會在晚上出洞。它們會利用在蛇類當中較為發達的視覺追蹤獵物,前進時會稍微抬起頭部。
一旦確認獵物的位置,此蛇會靜止不動直到對方走進一定距離之內,然後在發動連串迅速的攻擊後任其逃走,這樣是為了減低獵物在掙扎時所帶來的傷害。之後蛇可以憑氣味找回屍體。此太攀蛇最愛的食物包括老鼠及鳥類等溫血動物。
海岸太攀蛇的咬痕
當遇到人類時,它們通常會選擇迅速離開現場以避免衝突,但如果受到騷擾則會變得非常兇猛,並會發動連續快速的攻擊以自保。
亞成年海岸太攀蛇的毒牙
亞成年海岸太攀蛇
海岸太攀蛇的毒液里主要含有劇烈的神經毒素、肌肉毒素及凝血因子。此蛇的毒牙長度可達1.3厘米,為澳大利亞毒蛇之冠。其平均注毒量為120毫克,最大記錄則為400毫克。
海岸太攀蛇毒液會造成溶血及凝血障礙,並進一步促成麻痹及心肺功能衰竭然後死亡。臨床癥狀隨著不同的個案而有所參差。被咬者在剛開始的15-60分鐘內會出現腹痛、局部淋巴結軟化、嘔吐、持續咳嗽、大量出汗等癥狀,之後在說話及吞咽困難、頭痛和昏迷等神經與肌肉中毒癥狀發作的同時,發生被咬處大量出血、咳血、吐血及低血壓等血液中毒癥狀,有時亦會出現嚴重腎衰竭的情況。
此蛇受騷擾時會發動連續攻擊,因此病人身上往往會出現好幾對牙印。被咬後的致死率以及死亡時間受多種因素影響(如注毒量及被咬位置等)。根據臨床蛇咬個案記錄,最快的死亡時間為30分鐘,此蛇亦曾造成過100%的致死率(因為其每次攻擊都會注入足以致命的毒液分量)。
推薦閱讀:
※男子為拯救珍稀劇毒蛇種 給其做人工呼吸(圖)
※人被毒蛇咬傷後,再去咬蛇,喝蛇血能不能解毒?
※毒蛇咬傷 急救特效兩方
※毒蛇咬傷救治三個步驟
※毒蛇王國[22P]
TAG:毒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