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請一定要呵護孩子說「不」的能力!大多數孩子都毀於太「聽話」

《如何對待寶寶的叛逆期》

在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中,有個比較明顯的階段,表現為性情急躁,不聽話,不願讓別人干涉他們的事。以這種逆反為特點的表現,心理學家稱之為叛逆期。

2-3歲是寶寶的第一個叛逆期。這段時期,孩子會很反抗對外界強加給他的東西。譬如,

一個2歲半的孩子,對凡事都可能會說「不」。和他說「寶寶吃飯」,孩子會立刻說「不飯」;說「寶寶睡覺」,孩子就會說「不覺」;讓他喊「叔叔」,他會說「不叔叔」;讓他穿衣服,也會說「不穿」。

也是打從這個時候開始,爸爸媽媽們最常跟孩子說下面這些話:

聽話!你還是不是媽媽的乖寶寶?

你再不聽話,媽媽就生氣了……

你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

這種辦法的確奏效。不少孩子會立刻變乖。然而問題隨之而來。在心理治療室里,大多數患者都曾是特別聽話的孩子。他們小的時候,就喪失掉了說「不」的能力。長大後,又會繼續因為這種能力的喪失而陷入大量的人際困境中。所以,今天所分享的文章,只給父母一個提醒:千萬不要扼殺孩子說「不」的能力。

心理學研究的就是一個「我」。當孩子開始有「我」的意識時候,就會開始說「不」。對此父母應該高興。沒錯,我們的孩子長大了。

孩子自我意識發展之後,很快他們發現,自己好像是該做點什麼了。用說「不」表達自己的意志,對父母的安排進行反抗,對孩子而言是種寶貴的新本領。面對孩子說「不」和叛逆行為,不少父母一邊覺得有趣,一邊感到無奈。那麼,到底該如何應對叛逆的孩子呢?

父母們首先需要轉變的一個觀念:孩子說「不」,沒有看起來那麼糟糕;說「不」是一種能力,不是每個人都會。一旦開始說「不」,就意味著明確內心的界線,堅定地拒絕別人,向這個世界傳遞出一個信號:我懂得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觀點,我有自己的需要、期待、權衡和選擇;我既懂得滿足自己,更懂得如何讓他人快樂。

人生在世所面臨的最基本關係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處理不好「人」和「我」之間的關係問題,不知道什麼時候說「不」,什麼時候說「好」,就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人生在世所面臨的最基本關係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下面是我在讀書期間做心理諮詢時候遇到的一個案例。

一個看起來特別隨和、稍有點靦腆的女生,她告訴我,自己在宿舍里總覺得很累,每個人請她幫忙的時候,她覺得無力拒絕。可是實在精力有限,有時候不免讓其中一方生氣,自己還很內疚,內心裡總希望能夠讓每一個人都滿意。比如同學甲喊她陪著去補習,同學乙喊她陪著去逛街,但是時間上有衝突,她就會因此而百般為難,不知道該如何讓兩人都滿意。

她說:

我很累,可就是做不到拒絕別人,我怎麼了?

不過,等我們聊到她的小時候,一切似乎就開始明了了:

我是姐姐。被父母從小教育要讓著弟弟。弟弟欺負我,我要申訴,要反抗,父母仍然說,讓著弟弟吧,他小你那麼多。於是,我習慣了忍讓。

我們不會說「不」,因為我們從小被教育不要說不,尤其在中國,謙讓、助人等是傳統美德,「不」是一個不禮貌的詞。長期被這樣要求著長大的孩子,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拒絕別人的控制、壓力、要求。在別人真的有需要時,他們又不知道是否該說好。甚至他們對壞事也不能夠直接說不。他們以為,一旦跟別人說不了,就會破壞他們與對方之間的關係。即使內心不滿,仍然勉強服從。

有時候,壓力是別人給的,更多時候,壓力在他們自己的內心。在這些人眼裡,人際交往是一種負擔。這些問題的癥結,許多都能追溯到小時候。孩子在叛逆、自我意識發展的時候,父母給予的是打壓、控制,脆弱的孩子便極易將父母的這種控制,內化到了自己的意識當中。他們會覺得說「不」全都是不對的。於是,他們長大為缺乏說「不」能力的成人,並且有一天也會為人父母。

要命的是,這些不懂得說不的父母,往往還會養出自私的孩子。因為他們不懂得對孩子的所有需求說不,無法培養孩子的慾望延遲滿足。孩子想到什麼就去做什麼,不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惹出問題的時候,有父母兜著。問題都和自己無關,那麼他們就沒有機會去練習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

說「不」,是一種能力。只會順從或屈服的孩子,一定將來在社會上生存過程中,缺少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界線,甚至無法拒絕別人。孩子成年後很可能成為我們眼中的「老好人」。美國心理學家萊斯·巴巴內爾認為,難以對別人說「不」的人,這種過分的友善是一種病理狀態。所以,家長一味的否認孩子說「不」的權力,對孩子的發展不利。

如果能夠認清上述,那麼父母也許能更加淡定地面對孩子生命力的第一次叛逆。當孩子再次與自己唱反調、挑戰身邊人的極限時,父母不妨這樣告訴自己:「哇,我的孩子認知能力、自我意識又上了一個台階了啊,真值得高興!」因為以上所有的表現,都是孩子成長的信號。孩子有了「我」的概念,就會製造一些機會去體驗「我」對於這個世界的影響力,頑強地表現自我。

叛逆行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叛逆並不可怕,只要有良好的家庭環境,正確的引導方法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密切配合,一定會幫孩子順利地度過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叛逆行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

下面是我的兩個提醒:

第一,父母須弄明白,給孩子立規矩,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你自己。

有不少父母為了要「制服」調皮的熊孩子,會給孩子立很多規矩。規矩是必要的,但太多了也不好。所以,在我們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有必要想清楚,到底這個規矩是我的控制需要,還是真的為了孩子好。

比如,當我們要求孩子衣服必須保持乾淨整潔的時候,更多是為了自己清洗方便的需要,其實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探索;

當我們要求孩子必須做好一件事、過於看重結果的時候,更多是我們內心無法承受失敗的可能,其實剝奪了孩子犯錯的權力;

當我們過度關注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甚至隨時提醒孩子「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喝」、「你必須要吃完……」「你該喝水了……」時,其實就入侵了孩子最基本的存在空間。

第二,希望我們都做選擇型父母。

第一種父母,只會對孩子說「好」。這也就是我們常見的溺愛型父母。「好不好」同樣也是過於溺愛孩子的表現。譬如本來就跟孩子約定好了要出門的。時間到了,有的父母可能還會來一句:寶貝,我們現在出門了好不好?你自己穿好鞋子好不好?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很可能純粹為了好玩,給你來上一句「不好」。

第二種父母,隨時都在對孩子說「不」。「你不能這麼做,你怎麼可以那樣……」,這就是最容易養出壓抑或者逆反孩子的控制型父母。這一點,我們上文有講到。

第三種父母,會給孩子提供選擇。比如,不要說:「別把鞋子放在床上」,可以改成說,把鞋子放在床邊,或者鞋架上;比如睡覺的時候,年齡小的孩子,你給出的選擇可以是:選擇現在上床,還是五分鐘後上床。大一些的孩子,完全可以讓他們自己參與制定自己的上床時間表,還要對自己第二天早上的起床時間負責。比如吃飯,年齡小的孩子,你給出的選擇可以是,按時吃飯,或者下次就餐時間再吃。大一些的孩子,則可以讓他們選擇:是按時就餐,還是自己去做飯並且把廚房打掃乾淨。

給出選擇的時候,每種選擇其實都是父母篩選過,自己可以接受的。如果孩子不想要你給的選擇,而想要額外的,而你不能接受,那直接告訴孩子,他們所提出的不是一項選擇。然後再重複你給出的選擇,讓孩子決定。

更多育兒視頻,請看:

《孩子說髒話 最好的應對是忽視》

《怎麼讓聽過鬼故事的孩子不害怕》


推薦閱讀:

《迪迦奧特曼》中迪迦的身體能力如何?
如何恢復愛的能力?
由女人的八字看老公是否有能力
和朋友發生矛盾又不會溝通?三步提高化解衝突的能力(三維樹)
HR看重的未必是你的能力有多強!

TAG:孩子 | 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