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星雲大師講《心經》

  第一講  校長史密斯先生、教務長先生、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嘉賓,大家晚安!很有緣分,從今天起,在五天之中,我和你們大家共同做一個研究,去找尋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怎麼樣找到我們自已,這個我們的自己,在我們現在來講,就是《般若心經》。就好像是我們找能源,到山裡、海底去勘探能源,噢,找到了石油,啊!富強了。假如我們這幾天也能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般若,那我們在人生中,不但是富貴榮華了,也自由解脫了。今天不是在這裡講演,是講經。「經」是佛說的,我們對它應該尊敬。這個意思是要有一個儀式, 把《般若心經》念一次。你們大家先不用念,我先請慈容法師帶領出家人在這裡念一下。剛才我們誦念的《般若心經》只有260個字,它完全講的是我們自己、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佛教對宇宙、人生基本的看法。釋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他說法49年,談經300餘會。在這49年當中,他說了一些什麼呢?有一首偈語: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從這一首偈語裡面,意思是說,像佛教裡面有經中之王美稱的《華嚴經》,有80卷,他講了二十一天,即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經講了十二年,也就是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大乘的經典像《維摩經》、《彌陀經》,叫方等經;二十二年般若談,即二十二年都是講的《般若經》;另外還有八年講的《法華經》、《涅槃經》。在四十九年當中,他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講《般若經》,可見得般若的重要。般若,它不是知識,不是學問,不是什麼哲學,它完全是自己,我們並不認識自己。我們看到云云眾生,什麼樣、什麼樣,自己什麼樣看不到。般若沒有形象,它的樣子無形無像,這個無形無像的又要把它看做是我自己--本來面目,要費一番工夫。當初,六祖大師跟大家講經說法的時候,忽然提出一個問題,他問大家:「我有一樣東西,沒有頭,沒有尾巴,也沒有手,沒有腳,沒有面孔,沒有背後,也沒有名字,你們大家知道是什麼嗎?」有一位年輕的弟子,自視很高,他就在大眾中舉起手說:「我知道,這是諸佛的本源、眾生的佛性。」六祖大師聽了以後,並不喜歡。他說:「我已經告訴你們,讓你們猜的問題,沒有頭,沒有面,沒有名字,也沒有字,你偏要說是諸佛的本源、眾生的佛性,你就是講了有辦法,頂多是個知識分子,知解中足。」可見,我們今天在這裡,要講說「般若」--我們的本來面目,用講說,也講不出來、也不象。因為基本上,「般若」這個東西是甚深微妙的。為了便於大家容易懂得,我就把「般若」分成階段性,從淺的,慢慢深入。像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小學的般若,就是我們大家能體會到的,那不叫般若,叫正見;然後升到中學,是二乘聲聞、緣覺認識的般若,他們認識的般若叫緣起,因緣生起,緣起緣滅;再往上大學生,他們的般若,就是菩薩的空性,這個空是菩薩的般若;真正的般若,要到成佛了以後,才能了解到般若是什麼。什麼是我們眾生了解的般若--正見?一般人的了解:般若就是智慧,那不行,智慧不能代表般若。智慧,世間上的科學家、哲學家都很有智慧,那個是知識分子,智慧就是有知識,知識會生病的,知識生病了就變成愚痴。所以,聰明反被聰明誤。般若不可以說是知識,也不可以說成是智慧。般若是我們永恆的生命,是不死的真我,但這個東西事實上是很難知道的。假如淺一點說,是我們的眼睛,是我們的心,只要我對世間看法看正確了--正見,那就已經相似「般若」了。就好像我用眼睛來看外界,認的很清楚:這是花,這是桌子,這是人...,就等於照相機,把光圈、距離對的很准,照出來的都是原樣,沒有錯誤,這就是我們的正見--般若。什麼是正見呢?比方說,我知道這個世間上有善有惡,有業有報,有因緣果報。我知道這個世間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什麼是聖賢,什麼是凡夫,什麼是過去,怎麼樣才會到未來,我應該有正確的認知,這就是我們現在人類的正見,這就已經不容易了。你對宇宙人生體會的高一點,超越人間。或者我們知道的老子、莊子,或者哲學家、佛的羅漢弟子,他們比較高深一點,懂得「般若」是緣起性空,這許多超越的聖者,看這個世間不一樣,就等於禪家,最初沒有參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了以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直到開悟了以後,山還是山,水還是水。我們知道,這個禪的深淺,最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都是一般常識上的山水,或是像科學家經過他們的儀器,山不是山的樣子,水不是水的形狀。到了悟道的聖者,他們是不破壞世間的,不一定要違背世間,你說是,我一定要說否,你說對,我說不對,不是的。所以,他就隨著世俗大眾的意思,習慣法,好吧,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吧。超越人間的羅漢、聖者,他們看這個世間一切是緣起,「緣起」這兩個字,我說了是很容易,一切都是因緣生起,緣起緣滅。但是真正的懂得,不是真知道什麼是緣起,那就不容易體會。所謂緣起,它有基本的意思,就是每一樣東西,都不能單獨存在,不管我們人、房子、宇宙萬有,它都是彼此的關係,很多的條件,相互的依存,相互的結合,才能存在,緣嗎,有因緣的條件,才能生起的。花,是形象,是假象,是由泥土、種子、陽光、空氣、水份,多少東西結合起來,它才成為這一朵花,所以真正聰明的人看到這個花,它是緣起呀!像我們這棟房子,誰不認識?其實,把木頭、水泥、瓦片、鋼筋分開來,房子在哪裡呢?可見這個房子存在,它是有很多的條件,要因緣合和起來才行,這裡有很多的假象!現在這個身體--我,是你嗎?假如把骨頭、皮肉都分開來,我又在哪裡呢?比方說,一個小女孩,女嬰,再大一點叫女童,女學生、小姐、太太、老太婆,究竟是女嬰、女童、小姐、太太、老太婆?哪一個是真的她自己呢?所以,這些個過程、假名,我們有時候沒有了解真相--緣起的真相,被這些個假像所迷惑,就在這個上面執著、計較、苦腦啦!關於這個緣起的般若,我們後面還有很多的地方會講到。從小學的般若--正見,到中學的般若--緣起,再到大學菩薩,我們認識了「空」,空又是什麼呢?一般人認為,空太好懂了,空就是空空如也,空就是四大皆空呀,空就是沒有了,這是完全錯誤!空是什麼意思?空是有的意思!!! 因為空才有,不空就沒有了!比如茶杯,不空怎麼能裝水在裡面呢?因為空才能把東西裝進去。現場的女士們,大多都帶個皮包,不帶皮包東西放在哪裡呢?有皮包有空間,東西才能放在裡面。我的鼻子不空,耳朵不空、口腔不空、腸胃不空,都堵塞了,你們說,我能生存下去嗎?原來,空是建設有的;原來空,是存在,不空就沒有了!好像我們這個房子,沒有空間我們怎麼能在這裡講經?沒有宇宙虛空,萬物怎麼依附呢?有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糾紛,就是空間太小了,為了一張桌子、一張床,為了生存的土地,爭執到法院;甚至國家之間,為了一條道、一座山,兵戎相見。這個空,空間,是世上人人都靠它生存的,因此,大家看起來為事相鬥爭,實際上都是為了空。正見,就不容易了,認識緣起,升中學也不容易了,到大學,認識空,更是不簡單,般若,到佛的境界,更高一層,當然又再難了。般若究竟是什麼?假如我要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知道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的母親叫什麼名字嗎?有一點佛教常識的人都會知道,誰不了解,是摩耶夫人。這個回答是錯誤的,摩耶夫人是悉達多太子的母親,不能說是佛祖的母親。佛祖的母親是誰呢?般若。因為經典上講: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沒有般若,就沒有佛了。所以我說,我們如果沒有我們的本來面目--般若,我們苦心的修行、做功德、好事,回家去找誰?怎麼找到我們本來面目--自己呢?所以,般若,由淺入深,有的時候不是想像的,不是知識的,它完全是修證,慢慢體會、體會,到了某一個階段,很自然的一個東西。你們各位,今天來,才會了解人生,才會了解世間,沒有般若就是漆黑一片,對這個世間了解的都是錯誤的,都是迷茫的。我不是批評你們,以佛的知見來說我們人生,大家都在錯誤的裡面,愚痴的裡面生活。假如舉一個例子,我前面這個講桌,你們認識它嗎?怎麼不認識,這不是講台、講桌嗎?你們都說錯了,這個是假象呀,它真正的樣子我告訴你們,它是木頭。我再問你們,這是什麼?你們說,它是木頭。我告訴你們,錯了。怎麼又錯了?因為木頭也可以做窗子、椅子、凳子、木板,不一定做講桌,那它是什麼?它的真樣子是大樹。我再問你們,這個是什麼?大樹呀。錯了。為什麼大樹又錯了?它當初不是大樹,是一個種子,埋在土裡面,經過陽光、泥土、空氣、水分、時間、日月精華,慢慢經過多少年,成為一棵大樹,它是結合了宇宙萬有的力量,成了這棵大樹,後來成為木頭,成為桌子。所以,我們看什麼東西都看錯了,是假象呀,你要看到它的真實,是眾緣合和的,因緣所生的,它是空性,不是獨有的、獨特的,是多種因素相互關係的存在,這需要般若才能認識了解的。  你們各位能把這一卷《般若心經》聽完了以後,經過你的思維,所謂,從聞所成慧,到思所成慧,到心所成慧,以聞思修次遞,你有了一種雖然不是般若開悟,但有了那麼一點超越一般知識、常識性的見解,那麼你對人間的看法就不一樣了。用禪門的話來講:千年暗室,一燈即明。我們人,就像千年的暗室,用般若的燈光才能將暗室點亮。我們現在般若自性沒有發光,所以,自己是什麼樣子不知道。佛經裡面也有一個比喻說:一群盲人摸大象,有一個盲人摸到大象的鼻子,他就說,你們知道大象像什麼嗎?大象像個鉤子;有一個盲人摸到大象的耳朵,他就說,大象像個芭蕉扇子;有一個盲人摸到大象的腿,就說,大象像個柱子;有個盲人摸到大象的肚子,說大象像個鼓;摸到尾巴的,說大象像個掃帚。大象究竟像什麼,要開一下眼睛來看,才知道大象是個什麼樣子。而一群盲人摸的象,只是大象身體的一部分,不是整個的大象。所以我們認識世間,只是一部分,是錯誤的,不是真相。再比方說:一個盲人問:「月亮是什麼樣子?」我們告訴他:「月亮是很亮的,有光的」。他就說:「噢,我懂了,月亮就像長長的蠟燭一樣。」我們告訴他:「不是的,月亮是圓的」。他就說:「噢,像盤子吧?冷冷的、硬硬的。」我們又告訴他:「不是的,月亮是白色的。」他又說:「是白雪、寒冰一樣嗎?」你跟他這樣說,那樣說,他都不能認識真相。所謂的真相,要開般若的慧眼,才能知道「月亮」是什麼樣子。世間諸相,宇宙萬有,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用般若來看,這許多相狀的東西,我們都是錯誤的認識。舉一個例子說:一對小夫妻,慶祝結婚一周年,丈夫對妻子說,你到我們家的地窖裡面,把酒缸打開,取一些灑來喝,慶祝一下。妻子到地窖裡面把酒缸打開一看,嚇一大跳:「我的丈夫怎麼在酒缸裡面藏了一個美貌的女人?」於是就上來責問丈夫。丈夫說:「沒有呀。」妻子逼著丈夫到地窖酒缸裡面去看,丈夫朝酒缸裡面一看,又對妻子說:「你怎麼在酒缸裡面藏了一個男人?」兩個人就吵起架來,你說我藏女人,我說你藏男人。他們倆的婆羅門師父得知以後,就說,我去看看。他去一看,又說:「你們倆怎麼在酒缸里還藏著另外一個師父呢?我也不理你們了。」後來,一個比丘聽到此事以後,知道了其中的原因,他拿了一塊石頭,把酒缸打破,酒流走了,裡面男人也沒有了,女人也沒有了。我們被世間的假象所迷,所以,人生也活的很辛苦。假如說,我們不但成為一個知識分子,也成為一個般若的擁有者,開了般若的慧眼,來看宇宙人生,會不一樣的。在唐朝的時候,有一個人,養了一隻小鵝,在瓶子裡面,當鵝子在瓶子裡面慢慢的長大了,出不來了,怎麼辦呢?瓶子不捨得打破,鵝子又不能出來。此事有人問培休宰相,培休宰相也沒有辦法,培休宰相就把這個裝鵝的瓶子拿去找南全禪師,培休宰相就對南全禪師說:「禪師,瓶子不能打破,鵝怎麼能出來呢?」南全禪師朝著培休宰相大喊一聲:「培休!」培休宰相答應了一聲,「哎,你叫我幹什麼?」南全禪師說:「你怎麼跑到瓶子裡面去呢?」意思是說:「鵝」就代表「心」,世間海闊天空,你不知道去,一個小小的瓶子怎麼就把你束縛起來呢?我們大家應該知道,在世間上,你把金錢看得太寶貴,我們就成為了金錢的奴隸,金錢就束縛了我們;把愛情看得很可貴,愛情就束縛了我們;兒女很偉大,父母就做兒女的牛馬,被兒女所擁有。現在這個社會,有孝順的父母,少孝順的兒女。你到兒童醫院裡去看,父母川流不息,為了小兒小女的健康在挂念;老人院裡面,兒女去探望老人的,日漸減少。所以,現在的人,由於對過去、現在、未來以及因果、因緣不能認識清楚,越來越與自己的本性、本有的道德相去甚遠。我們怎麼樣開般若的慧眼,讓我們知道,過去我們是從哪裡來的,未來到哪裡去。宇宙世間,這麼多的人類,這麼多的眾生,我要與他們相處,怎麼樣彼此才能相安?怎麼樣彼此才能快樂?怎麼樣彼此才能和平?舉世的道德人士,都關心世界的和平,我也很關心。但世界的人士對和平都有說法,卻找不到一個真的方法,能讓世界和平。世界上這麼多的國家,這麼多的人類,這麼多的思想,這麼多的知見,都是不同。並且在人的本性裡面都有一種性格--好鬥,當然也有善良的一面,也有好鬥的一面,幾乎要讓世界和平,是很難的。世界上許多的大人物,也說世界要如何才能和平,並且組織了聯合國,要限制污染,制止核試驗,經濟如何好轉,種族如何減少衝突等等。但實事上,世界不和平,戰爭越來越多。我記得過去,佛教的太虛大師,他因美國羅斯福總統的邀請,對世界和平提出意見。他說要慈悲,大家都慈悲,世界會和平;大家都要無我,不要自私,世界會和平。但事實上,慈悲、無我,讓全世界人都能奉行談何容易?為了海峽兩岸不協調、不調和,我也很怕兩岸戰爭,我也想要兩岸和平,怎麼樣才能和平呢?有般若能和平。因為和平,一定要平等,不能你大我小,這樣不能和平;你富我窮,也不能和平;也不能你太善良,我太兇惡,這樣也不能和平。原來這個般若,它有平等性,一切眾生皆有般若、皆有佛性,我們每一個人的般若都是一樣的,自性都是一樣的。般若還有普遍性、必然性,般若如何發揚,對人類和平有幫助。現在我要告訴你們各位,原來我們的寶藏、本來面目、真我,叫般若的名字。它其大無比,其高無限,其殊勝不可思意。因為,從小處說,我們有般若,有的時候你晚上睡覺,枕頭不小心掉到地下了,你不用看,順手朝地下一摸就能摸到枕頭,拿回來照常睡覺,這是什麼?這就有一點般若功用;有的人一說話,馬上就讓人家生氣,他沒有般若;如果會說話,一句話解決困難,大家笑嘻嘻的,這個般若很有用的。剛才我說般若大、高、殊勝,我們暫且不說,先說般若的平等。世界上什麼東西最平等,世界上最高的、最偉大的、最好的,人也好,事也好,大自然也好,就跟般若一樣,有平等性的才是最好的。佛教裡面把般若比喻為光明--般若光,如果這樣講,太陽就像般若,陽光普照,它很平等。有錢的可以曬太陽,沒有錢的,也可以曬太陽,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可以曬太陽。所以陽光很偉大,它能與真理相比。世間上除了陽光以外,流水也是如此。你看,不論什麼地方它都流去;你要喝它、用它,它都可以,無選擇地隨你使用。人如果沒有水怎麼活呢?所以,流水有平等性,般若就像流水一樣。空氣也是人所需要的,它供給人,也不選擇,你們要呼吸空氣,海邊的空氣,森林的空氣,公園的空氣,戶外的空氣,開窗就有空氣,你要空氣,空氣就供應給你。它也不嫌貧愛富,誰好誰壞。般若就像空氣一樣輸送給大家。大地也很平等、很偉大,我們全世界的人採到大地上,重的、輕的,胖的、瘦的,男人、女人,什麼人大地都擁戴你。所以,般若應該像大地一樣。般若沒有生死,沒有好壞,是永恆的,圓滿人生,你怎麼樣去證悟般若,就擁有了世界。般若,人人本具的。過去有一首歌:「薔薇薔薇處處開」。我補充一句:「般若般若處處在」。般若在哪裡呀?我們怎麼樣才能找到它呢?你要找石油,要去海底、地下,它有源;我們的心也有源,般若就在我們的心源裡面,你找到心,就能找到般若了。我們現在的人,化妝,把自己打扮的很美麗;營養,吃的自己很健康,保護自己的四肢五體很健全,不生病,照顧自己無微不至,但是,你叫他修心,他就沒有這樣的熱忱,沒有這樣的用心。佛經裡面有一段故事,記載的很有趣,講說一個富翁,很有錢,討了四房太太,大太太年老珠黃,富翁早就把她遺忘了。二太太管家,還有一點用處,富翁偶爾也關心一下。三太太和四太太,年輕貌美、柔情蜜意,他喜歡得不得了。但是人生有限,當富翁年老要死了,不但萬貫家財帶不去,也帶不了這些年輕的妻妾。富翁心想:黃泉路上我一人很寂寞,如果能找一個我喜歡的人陪我殉葬就好了,這樣我還是有伴的。當然富翁最喜歡的,就是四太太,於是對她說:「我平常多麼關心你,一刻都捨不得離開你,既然我要死,你就陪我吧。」四太太一聽花容失色,說道:「你現在對我好,但死了還有什麼好呢?我這麼年輕,我還有無限的未來,我不能陪你死。」大富翁聽了很失望,就改找三夫人。「我平常錢也給你,有什麼好東西也給你,我也常常跟你山盟海誓,你能不能陪我死?」三太太一聽,就說:「你知道我很年輕,還這麼漂亮,你死了,我還可以再嫁給別人,所以不能跟你一起死。」大富翁沒有辦法,只有找二太太。二太太聽了說:「不行。我們這個家的事務,平常都沒有人管。這樣好了,你安心地去死,我會替你料理後事,我會幫你送葬,送到你安息的地方,再跟你告別。」大富翁很灰心,萬分無奈。看到大太太從那裡經過,他心想:「這個更沒有希望,我平常也不愛她,也不關心她,不過還是試試看吧!」就跟她如此一說。哪知道大太太倒是個有心人,她說:「我們女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你要死我就陪你一起死。」大富翁一聽:「啊!真看不出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想不到大太太倒真心實意,過去太對不起她了。」這一段故事的四太太是誰?就是我們的身體。許多人為了這個色身,營養、保健、化妝、溫暖,什麼都給身體,身體是我們最重要的、最愛的,但到了人生的最後,它卻不是我們的,不肯跟我們一起去。還有三太太是誰?三太太就是我們的金錢、黃金、鑽石,我們的財產。當我們走了,它也改嫁給別人,轉入他人之手。二太太是誰?二太太就是我們的朋友、家人、親戚,他們不會陪我們一起死,頂多在送葬時,陪走一程。所以這個大太太就很重要,大太太是誰?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平時並不管自己的心,我的心怎樣修養,我的心要怎樣升華,我的心怎麼樣才能清凈,都不管它。儘管如此,人生走到最後,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唯這個心所造的善、惡行為的業力會跟隨我們。第二講校長、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嘉賓,大家晚安:我現在還是請慈容法師和在美國的出家法師,為大家誦一卷《般若心經》,為大家祝福,祈求平安!他們都是全美國各個地區的主持法師,昨天在後台念經,今天請到前台來念。現在開始! 在30年前,曾經有一個說法,假如教室是電影院,學生一定很喜歡念書。我現在講,假如聽經像聽趣味、聽故事、聽笑話,會感到歡喜、禪悅、法喜,我想一定就喜歡研究佛法。遺憾的是,過去的一些講經的人認為,一定要講的大家聽不懂,才是講的好。比方有人問:「你到哪裡去?」回答:「聽某某人講經。」「講的好不好?」「好極了!」「怎麼個好法?」「聽不懂。」我講經弘法近60年時間,我有一個想法:講經說法,別人聽不懂,沒有意思,佛法怎麼樣能讓別人聽得懂、有受用,才重要!我接著講,般若對我們究竟有什麼用處?據我的體會,什麼都是般若,什麼也不是般若。你把一句話、一件事做的恰如其分,非常巧妙,就說:你很有般若!你在做功德、好事,如果起了貪嗔愚痴,那也不算般若。我主要的讓大家聽《般若心經》,不是聽哲學、聽知識,而是要把般若帶到你們生活裡面,派上一些用處。比如,般若的思想,有的時候,不是一般的思維,有的時候要逆向的思考,才能把般若找出來。例如,有信徒常常問我:我們信佛教了,怎麼樣才能改善生活,讓我快樂一些、好過一點呢?我說,我告訴你幾個方法,你來參考:第一,你要有一個觀念,與人在一起相處,要你大我小。我們平時,自覺自己很對、自己很大、自己很好,把人家看成差一些,這個得不到好的朋友,做事也不方便;對人尊重,你大我小,所謂「老二哲學」,這樣很容易處事。第二,你樂我苦。我們常常總是想:我快樂最好,你痛苦管我何事?可是他痛苦也不一定放過我快樂,所以,我們能祝福大家都很快樂,你們都快樂了,當然我就跟著自然也快樂了。一千年前的哲學家范仲庵先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個是很有意義的人生,我們也可以說是般若的人生。 第三,你有我無。平時我們都是:只要我有了就好,你們沒有,管我何事?但是,別人沒有,我有,也不一定很舒服。大家都有了,我不會沒有的。所以,讓人家先有,自己慢一些,我想會有另外一些所得。在《般若心經》的後面有一段經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就是「以無所得」,另外有一個圓滿的全部所得。所以,「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要人生過得很快樂嗎?有一個觀念,第四點,你對我錯。可是我們沒有般若的想法,總是我對你錯,一個常常責怪別人錯誤的人,怎麼會有人喜歡呢?有甲、乙兩戶人家,甲家總是吵架,乙家人很和好,和諧相愛。甲家人來問乙家:你們有什麼妙法?家裡都是和諧,而我們家總是吵架呢?乙先生說:因為你們家都是好人,所以容易吵架;而我們家都是壞人,所以不容易吵架。比如,家裡有一個茶杯,有人不小心打破了,假如他不認為是自己的錯,他即刻就叫:是誰把這個茶杯放在這裡的?意思是我打破茶杯不是我的錯,而是你把茶杯放的地方不對。放茶杯的人就說:是我放的,誰叫你這麼不小心把它打壞了?你們兩個都認為自己是好人,自己對,所以就容易吵架了。我們家的人不是這樣,假如有一個人把茶杯打破了,他即刻就說:對不起,對不起,我太魯莽了,把茶杯打壞了。另一個人則說:這個不怪你,是我不應該把茶杯放在那個位置,是我不對。因為我們大家都認錯,自覺自己不對,所以我們就不容易吵架。所以,般若的人生,要有般若的智慧,有一些想法與一般世俗的觀念不同。所以,般若的思想,般若的語言,般若的行動,般若就像一個人的氣質一樣,要有般若的氣質,般若的胸懷,人生的一切都表現出他是般若人,就是一個智慧人。人世間,快樂不快樂,不一定是從外面來給我們的,有時候,是靠自己來製造快樂,靠自己的般若,靠自己的觀念,苦的事情也可以把它製造成快樂。舉一個例子說,有一位老太太,她有兩個女兒,都嫁人了。她一個人生活,本來滿清凈、滿快樂的。但她不是,每天都哭,所以,人們把她叫愛哭的老太婆--哭婆。有人就問她:老太太,為什麼老是哭呢?她說:我的大女兒嫁給了一個做雨傘的人,每當看到太陽,我就為大女兒挂念,老是看到太陽,雨傘不好賣,她的生活怎麼過呢?所以,看到太陽就會為大女兒哭。我的二女兒嫁給了開米粉店的人,我看到下雨,就為二女兒哭。哎呀,老是下雨,沒有太陽曬麵粉,米粉不好賣,她怎麼過呢?你看,太陽出來了,我為大女兒哭,下雨了我為二女兒哭,我怎麼能不哭呢?有一個有般若的師父就告訴她:老太太,不要這樣想,以後見到太陽,不要想大女兒,想二女兒,噢,太陽出來了,米粉曬的很多呀,可以賺錢了。下雨再想大女兒,噢,今天下雨了,雨傘的生意一定很好啊!老太太就問師父:想法、觀念可以改變嗎?師父說:當然可以改變呀!老太太真的就這樣改變了觀念,有太陽就想二女兒,麵粉生意很好,她歡笑;下雨就想大女兒生意好,也歡笑,從此不哭了,從哭婆變成笑婆。你們大家要有歡笑的人生嗎?有般若就能達到目的!有般若的人,他的心都比較清凈,比較聰明慧巧。他所想到的事情、看到的人間,都是真善美,都是很美好的事情,他不會製造骯髒的語言、製造是非、麻煩。想到父母、家人、親戚、朋友,都感恩大家;想到國家社會,都對我很好,也感恩大家;想到學校、機關、團體、士農工商,他們都成就我,供應我的生活,我感恩他們。所以,想到人家的好處,你還有什麼不歡喜的呢?但在世間上,能發現自己的般若,來運用自我般若的人畢竟很少,所以,又製造另外一種幽默,來諷刺這個世間。有一位趙州禪師,很有修行,高齡百歲了,有徒弟就說:「師父,你這麼有道德、這麼有修行,將來會到哪個天堂、哪個凈土、哪個極樂世界去呢?」趙州禪師回答說:「你要知道我將來要到哪裡去呀,我老實告訴你,我是到地獄裡去。」徒弟說:「哎呀,師父,你這麼有修行,你怎麼會到地獄裡去呢?」趙州禪師就說:「假如我不到地獄裡去,將來誰來度你呢?」象這種說話,雖然不好聽,但從般若的角度,它的意義就不一樣了。我覺得我們人生中,不但要有般若的性格,同時般若也是我們的能量,是我們的能源。世間上任何一個東西,當然都有它的作用。比如,我前面的這個麥克風,它的質量好不好,假如質量很好,可能需要美金一萬元,兩萬元;不好的,可能三百塊、五百塊就買到了。我們每一個人,可以檢查一下自己,我自己的價值多少呢?有的人說,他能大能小,能高能低,能有能無,能前能後,能早能晚,能飽能餓,他無所不能,我想這種人,他的價值就不一樣了。有的人能忙不能閑,有的人能閑不能忙,有的人能飽不能餓,這個都是能量不夠。我想我們的人生,要發揮我們的本能,就是要發揮自己般若的性格,般若的氣質,般若的能源。有一個人,過60歲生日,請一個出家師父替他誦經祈福,這個師父就替他唱贊、誦經,為他祈福,念:南無遠方的菩薩,你們要來賜福給這一位先生。這個人聽了說:「師父,你怎麼請遠方的菩薩呢?近處的比較好」。這個師父說:「近處的菩薩,我怕他知道你為富不仁,沒有道德、沒有慈善,他們不肯來呀!所以,我只有找遠方的菩薩。」所以,我們平時自己,在信仰上,不是找外面什麼人幫助自己,能幫助自己的,是自己的般若。所以,要迴光返照。還有一個信徒找師父來替他祝壽,說:我60歲了,讓我能增加壽命。師父說:「你60歲了,還嫌不夠,要求壽,求多少呢?80歲好嗎?如果80歲還不夠,100歲好嗎?120歲也可以呀。」這個人就說:「那好了,就120歲。」師父就說了:「不過你要知道,你活到120歲,你的100歲的兒子已經死了,所謂:白髮人送黑髮人,你要心裡有準備呀!也可能不但100歲的兒子死了,80歲的孫子可能也死了。」所以,沒有般若的人生,只想貪圖、只想要,他不知道,要,跟著後面來的,也很辛苦。所以,人生要有般若智慧,把我們的生命回歸自然,本來生命來去就如同自然界的春夏秋冬一樣,有春天就有冬天,冬天過去還是有春天再來的。一江春水向東流,流到哪裡去了,還會再回來的!所以,有了般若的人生,對有呀、無呀,好呀、不好呀,甚至生呀、死呀,看得就很平淡的。這樣就增加我們人生的希望,增加我們的歡喜,增加快樂呀。般若,講起來是我們的本來面貌,不過你可以把它運用在生活裡面,如花瓶可以插個花,牆壁可以掛一幅畫,做菜放一點鹽、油,味道就不一樣了。所以,你在生活、生命裡面,有一些般若,人生會有不一樣的看法。這一部經,簡單的題目叫《心經》、《般若心經》,實際上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什麼叫波羅蜜多?就是從此到彼的意思,從苦到快樂,從束縛到解脫,從煩惱到歡喜,所以,從此岸到彼岸。這個波羅蜜多,在印度的梵文裡面就是完成的意思。比如,問:你吃飯沒有呀?我們說,吃飽了,而中國廣東的客家人,他不說吃飽了,而是說:足了。這個好聽,「足了」就是飽了,不一定好吃;「足了」就是我很滿足,在印度,你問:吃過飯了嗎?他說:波羅蜜多。你睡覺了嗎?他說:波羅蜜多,就是完成了。般若波羅蜜多,就是用般若可以完成我們的人生!日本有一個音樂家,帶他的學生到外面唱歌表演,住在一個村莊,附近鄰居家的婦人正在生小孩,難產,哎呀,痛苦的不得了。過去音樂家也穿像出家人的衣服,在那裡唱歌,鄰居急得沒有辦法,就去找這個音樂家說:「你趕快替我的家人念經,消災,讓我家的婦人趕快生小孩吧!」音樂家說:「我們不會念經呀,怎麼能替你的家人消災呢?」鄰居就說:「你們剛才在這裡唱呀、念呀,很好聽呀。」這個音樂家也於心不忍,就答應說:「好吧!這裡也沒有醫生,也沒有辦法,姑且為她祝福一下吧!」他就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你可以替人消災免難,一時、二時已到,三時就要生下來!」說來也巧,說三時就要生下來,忽然,聽見「哇」的一聲哭聲,嬰兒果然生下來了。這個村莊的人們就把這個音樂家當成是菩薩、佛祖了。當然,般若就有這個功用!所以,我們剛才在這裡說,要為大家念《般若心經》,就是增長自己的能量、智慧、般若,消災、祝福的意思,也希望大家平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心,應該是佛法的中心,《心經》的心應該是心要,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為了讓我們大家對自己多一點認識,對我們的心多一些了解,所以,我順便把心做一個說明。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不必冤嘆別人不知道我的心,我們自己又何嘗知道自己的心呢?心是我們生命的本體,心就是般若--般若心。這個心,自古以來多少的人來研究,各種的思想家、哲學家研究心、命,研究人生的運轉去來,都想要知道心究竟是什麼?我們簡單來比喻說,心就好比是我們的工廠,心生,一切法就出生。我有心的工廠,我就能出產我的產品,好心--好的工廠,出產的產品貨真價實;不好的心--不好的工廠就產出不好的產品,污染、髒水,污染環境,不堪一用。我的意思就是,各位,你們自己擁有一個心的工廠,你是怎麼樣管理的呢?你是怎麼樣的來生產呢?這個心,有人說像個國王一樣,它可以命令眼睛、耳朵,你替我去看、替我去聽,人生要聽它命令的;有人比喻心像個小偷、強盜一樣,是個賊。有名的王陽明先生說:「擒山中之賊易,擒心中之賊難。」有時候,這個心不規矩,要做壞事、有壞的想法,要抓住它、處理它,還真不容易。有人說世間上,最快的是光,實際上最快的是心。洛杉磯到紐約,假如用聲傳、電傳、光傳,總要經過一段時間;假如心動,即刻就到。你們各位住在洛杉磯這裡,只要你心一動,即刻就到紐約、波士頓,想到那裡的什麼人。心,我們可以把它比喻像田地一樣,可以在我的心田裡面播什麼種,它將來就會收成什麼。這個心又好像是我們身體這個村莊的村長,這個村裡面住著一些村民--眼、耳、鼻、舌、身,被心所統領。眼睛好像照相機,看到什麼東西,就留個影像存儲在心裡;耳朵聽到什麼聲音,也把它存到心裡來;鼻子是什麼?是情報員,是探子,聞到什麼氣味,也把它存在心裡;舌頭也把嘗到的酸甜苦辣味道,記在心裡;身體也把冷、熱、舒服、不舒服等感受,告訴心。這許多村民,把它們所做的,都告訴心,它們自己不去分別,可是,到了最後,人死的時候,眼、耳、鼻、舌、身,什麼都不管了,只有心,把大家所做的善惡、好壞的事情,一心擔當。在佛法裡面,你的所行、所作,都是由心來支配,所謂,六根--眼、耳、鼻、舌、身、心,這六個根,「根」能生長,六根與外面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即外面的客觀現象,主觀的六根與接觸外面客觀的六塵--六個境界,就產生了六識,眼與色接觸,生眼識;耳與聲接觸,生耳識...,即六根與六塵接觸生六識。《般若心經》在後面講:「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及至無意識界」。這個就是說,《般若心經》講空,它空了許多虛妄。所以,六根業、六塵業、六識業,主體的、客體的,像六根屬於身體的,六識屬於心裡的,六塵屬於物理的。身體、心裡、物理的,他們之間發生糾緾關係,在《般若心經》里講,就是一場遊戲而已。雖然佛法講我們眼耳鼻舌身心,前面五根眼耳鼻舌身是一點附屬的作用,根本的作用是心,心識為主體。像我們睡覺,眼耳鼻舌身不動了,但心還起來作夢,心到這裡、到那裡翻山越嶺。心有好多名稱,跟其它五識一起生起,叫五俱意識;有的時候單獨生起的,例如作夢,叫獨頭意識。獨頭意識在人百年終了之後,眼耳鼻舌身都不負責,只有心負起一生的罪業,再去找未來的結果。什麼是《般若心經》的中心?什麼是《般若心經》的心要?我們平常貪心、嗔心、嫉妒心、妄想、煩惱,當然,這些都是壞的東西,般若就是把這許多心去除。《般若心經》的心要有三個:第一個,叫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向上、向前、向善、勇猛精進的心,叫菩提心。你肯上求佛道,下度眾生,所謂上求下化,就是菩提心。所謂菩提心,就是我們很勇猛、很堅毅、很敢當、有力量。剛才說,心像田一樣,你的田裡面要生長什麼、收成什麼,你要發心,要開發你的心田。海鋪新生地、山坡地,你開發了以後,它的價碼就不一樣了。你們大家,菩提心也常常有,就是一念之間想做個好事、幫人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好發,但恆長心難發。我們發心,可是遇到一些困難、挫折,就退心了。甚至露水道心,像露水,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我出家快70年了,做一些事情跟人接觸,當然,挫折難堪也很多。我一生很容易被人騙的,我的徒弟就問我,師父,你遇到這許多事情灰心不灰心?我向各位報告,如果灰心,就沒有現在的星雲存在。發菩提心的人不能灰心,因為在學生的時候,老師的打呀、罵呀,這是當然的,這是教育,不會退心;被人傷害、被人欺負,這就是社會,我是修行人,幹嗎要退心呢?所謂修行、修心,我一生修行,得到功用最大的就是忍耐的心。忍,你們不要以為就是忍苦、忍耐、忍氣,不是的,它是般若,是智慧,所謂生忍,法忍,無生法忍,這是無生法的智慧。你說世界很混亂,人心難測,你很吃虧、上當、受苦,但你為了生存、為了生命,為了生活,你需要有生忍,你為了維護生存、生命,你就要忍,不忍你就不能過關。忍,第一個意思是認識,好的、壞的,善的、惡的,我們要認識。但認識還不夠,第二是接受。好的、壞的,我要接受呀,獎狀我能接受,對於批評、誹謗我也能接受。我接受了,第三,我要擔當,要負責任。好的都是我的,壞的都給你,那不行呀!好的、不好的,應該都要負責擔當,因為我有生忍。我的生命、生存中,我能接受、能擔當。當然,擔當中要能化解,很多不好的事情,不光是忍氣;如果忍一口氣在心上,有的時候也會爆炸的。要會化解,要有般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某人跟我借十萬美金,我看他很痛苦、很需要,就想了種種方法借他十萬美金。可是借出於去以後,他就不還我了。我到法院告他?我殺掉他?我自己上吊?這划不來呀!我是有般若生忍的人,我認識、我了解,我會有另外的想法:這一定是我過去欠他的,算了,還他,就沒事了。你們要修行嗎?先要用般若,不要說修菩提心,先修忍、生忍,我每一次修忍的過程中,甚至難忍能忍,我不必舉很多的例子,但每一次過去之後,就覺得,我的功力又增加了幾分。我給大家猜一個迷語:「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都不怨,要留清白在人間。」猜一樣東西。石灰!千錘百鍊從深山裡開採出來,在窯里又經過烈火焚燒,最後,粉身碎骨變成粉末,被粉刷到牆上,都無怨無悔,為的是要留下清白在人間。一個人,不經過千錘百鍊,不經過千生萬死,不經過種種的苦難磨鍊,是不能成長的。現在常常聽人說:哎呀,現在的社會壓力太大了!什麼憂鬱症等等,病態很多。在我的了解,這許多人就是太沒有壓力、太膚淺了,他才有憂鬱症。像我們過去的人,受了多少的苦難,也沒得什麼憂鬱症,而是越來越有力氣!你們家裡有黃豆嗎?如果用面盆裝一點土,把黃豆放在上面,它沒有壓力,長的只是扁扁的、瘦瘦的;如果把它的上面蓋一些土,它再從土壤里長出來的時候,你看它很健壯,所以,有壓力才能成長。學佛法,常常都叫人吃苦、修忍,這不是說叫我們苦呀、苦呀,忍耐、忍耐,不是的,是告訴我們,你要超越它,你才能成功的!生忍以後,就是法忍。法,不只是佛法才叫法,它是廣泛的講,世間萬有都是法。房子也是法,人也是法,花也是法,一草一木都是法。就像東西,什麼都可稱作是東西。法,也是如此,什麼是是非非、吵吵鬧鬧、嘻嘻笑笑、好好壞壞。我要生存,我要活下去,要維持我的生命,怎麼辦?我對一切萬法只有忍耐,要認識它、接受它、擔當它、化解它,不然,怎麼辦呢?所以,我們要學生忍、法忍、無生法忍,無生法忍,這個境界就更高了。一切法沒有生命,本來如此的呀!我們看到的都是現象,一切法的本體,本來不生不滅。我們人有生死,這個只是一個階段的現象,生命是不會死的。一個人家老年得子,很歡喜!這時,來了一個禪師在他的家門口哭泣。那個家人就說:「喂,出家人,化緣給你一點錢好了,不要哭,人家今天生兒子呀!」那個禪師就說:「我不是化緣的,我是哭你們家又多了一個死人呀!你們看到生就在那裡歡喜,其實,生就會有死呀!要看得遠一點,何必生要歡喜,死要悲哀呢?」有了般若,就知道:「死不了的!」有的人活的不耐煩,自殺了,自殺也死不了的,自殺會更痛苦,而且還把痛苦留給了別人。要修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第三講大家晚安!請慈容法師等再為大家念一卷《般若心經》,為大家祝福,你們大家也可以跟著一起念。我們今天在講《般若心經》正文之前,我們應該先了解,這部《般若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中心。《金剛經》再縮短,中心就是《般若心經》。這是很有名的唐朝三藏法師--玄奘,在1300年前,從印度的梵文把它譯成中文的。唐三藏玄奘法師是一個很偉大的人物,可以把他看作是中國的孔子一樣,他的《般若心經》、《八十規矩頌》、《唯識論》都很有名氣。我們今天開始要講的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四句。「觀自在菩薩」是誰呢?一般說,是「觀世音菩薩」。其實,不一定,「觀自在菩薩」,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叫「觀自在菩薩」。問題是你們在生活裡面感到自在不自在?你如果到處、隨時隨地都很自在,那我們不就都認識觀自在了嗎?我審查我們一生所過的歲月,有時候也有一些快樂,但多數時候都不自在。或者有一些很苦的事情,不好聽的話,我們就不自在了;貧窮--沒有錢,不自在;困難--不順利,也不自在;生氣--不喜歡不自在;哪裡病痛了,也不自在。當然,我們也很想人生自由自在,但是,這自由自在要哪一個人來給我們呢?我們有時候,看見某一個人不喜歡,不自在;遇到一些事情不順心,也不自在;在某一個地方、某個境界,不自在;看見許多東西雜亂無章,也不自在;甚至看到我自己的身體老了、病了、樣子不好看,也不自在;哪個聲音聽起來好難聽呀,不愛聽,不自在。所以,我們想到:凡是在什麼環境、什麼地方、什麼時候都能自在,這是我們所希望的。有時候,沒有錢不自在,但有時候,有錢也不自在。假如你皮包裡面有十萬美金,現在坐在這裡也不會自在,要不時的摸一摸,看看錢還在不在?不要被小偷倫去了;你駕駛很名貴的汽車來,現在停在停車場,人坐在這裡,老是挂念車子會不會被人碰傷、被人倫去,所以,車子太好也不自在;見到不喜歡的人不自在,很愛的人,她現在在做什麼呢?很挂念,心裡也不自在。所以,要想我們都能自在,有般若就能容易自在。有也不自在,無也不自在,那我們就從有、無之間去找一個中道。所以,般若告訴我們,太多、太少,太熱、太冷都不要,中道最好!有一位先生,一生的努力奮鬥,賺了很多錢,但遇到了經濟風暴,倒閉了,忽然從大富翁變成了一個窮光蛋,他想不開,就到海邊投海自殺,遇到一位女士也在海邊徘徊,年輕美貌,她要在海邊做什麼呢?就好奇的問:「小姐,你在這裡走來走去,有什麼心思嗎?有什麼煩惱嗎?」 女士說:「我想跳海自殺了。」「你年紀輕輕的,為什麼要自殺呢?」「男朋友不理我了,我現在一個人,很孤單,很痛苦,我不要過了。」這位先生忽然有了一點般若智慧,說:「小姐,當年過去你沒有男朋友的時候,是不是也這樣痛苦呀?」「我沒有男朋友的時候才不痛苦呢!」「那麼現在沒有不是也很好嗎?」小姐一聽,「對呀!本來就是沒有呀,過去沒有,現在沒有不是也一樣嗎?」小姐又回問先生:「您來這裡做什麼?」「我也是要來這裡投海自殺的。」「為什麼呢?」「我過去有好多的錢,現在忽然沒有錢了。」「你過去最早就有很多錢嗎?」「我最早也沒有錢。」 「那你最早時候沒有錢,現在又沒有錢了,這不是一樣的嗎?為什麼要投海呢?」我們就是在有、沒有裡面不自在。所以,能把有、無用般若的想法來看待。也不是不要有、不要無,而是在有、無之中,用般若智慧來巧妙處理,就會減少痛苦的。像佛教很有名的弘一大師,過去是一位很有名的藝人、文學家,俗名叫李叔同,出家以後叫弘一大師,他過去的好朋友夏銘尊先生去看望他,看到他生活的很清苦,吃的鹹菜又臭又咸,不好吃。夏先生就說:「這個鹹菜太咸了。」弘一大師就說:「咸有鹹的味道。」看到他的毛巾都破舊了,就說:「再換一條吧。」弘一大師說:「還可以再用一段時期。」坐在一個小飯店,那時候因為環境不好,臭蟲、跳蚤很多,就說:「這個小飯店臭蟲、跳蚤這麼多呀!」弘一大師說:「沒有關係,只有幾隻而已,讓它們去吧。」我在想,弘一大師的生活,就是近於般若的生活,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他都能自在。有一個法融禪師,在山裡面,在一個山洞旁邊住,就用石頭當著飯食,在那煮著吃。信徒去拜訪他,看到煙薰得他眼淚、鼻涕直流。信徒就說:「你這麼辛苦幹什麼?眼淚、鼻涕都流出來了。」法融禪師說:「不要管它,我沒有時間為這些俗漢來擦洗鼻涕了。」意思是說,他在那樣的環境裡面,他能自在。我再講一位日本的白印禪師,他的一段事情,也令人感到他的自在不容易。我們都知道,一個講經說法的法師,成名了以後,當然社會上好多人都給他一種尊敬。一個商人的女兒未出嫁,忽然懷孕了,爸爸就追問她。她不敢把自己的男朋友說出來,知道爸爸性格很暴燥,說出男朋友的姓名,他不會饒過男朋友的。爸爸逼問:「說,你肚子里的孽種是誰的?」不得已,女兒心想,爸爸最崇拜他的師父--白印禪師,就說:「是白印禪師的。」爸爸一聽,不得了,我平常是那麼樣尊敬你,你原來是這樣的一個衣冠禽獸,還做出家人。他不問青紅皂白,就去把白印禪師打得頭破血流。等到女兒把小孩生出來的時候,他又把小孩抱到白印禪師那裡說:「這是你的孽種,給你。」白印禪師忽然多了一個小孩,怎麼辦呢?他每天要抱著小孩,跟人家化緣奶水,那時還沒有牛奶,沒有那麼方便,只有化緣母奶,喂小孩。這樣名譽就變壞了,人家就嘲笑他、罵他:「這個不好的出家人。」一些小孩子還跟在他後面,用石頭打他。春去冬來,一年多以後,那個青年逃到外方去,時間久了,就回來了,問他的女朋友,「我們的孩子呢?」女朋友說:「你還問這個,我幾乎被我爸爸打死,不得已,我說是白印禪師的。」 年輕人一聽:「這怎麼得了?白印禪師也是我們的師父呀!我怎麼敢害他呢?我向你父親自首,就是被你父親打死,我也要自己承認。」父親聽了以後,雖然生氣,但也歡喜:我的師父還是我的師父。就帶了全家人跟師父懺悔:「師父,誤會了,那個孩子不是您的,是我們的。」白印禪師其他的話什麼也沒有說:「你們的呀,抱回去好了!」你們各位大家,在這種污辱下,你們能這樣的自在嗎?所以,人要有修養!這個修養當然從道德、經驗、閱歷,從般若裡面得到那種無我的修養,他就沒有這許多痛苦了。還有一位夢窗國師,在坐擺渡的船,想到河對岸去,船已開啟,這時一位將軍在後面喊:「等一下,順便帶我過去吧。」船夫就說:「船已開了,下一班吧。」夢窗國師看船開的不遠,就對船夫說:「回去帶他一下吧!」船夫一看,出家人這麼慈悲,就聽了他的話,回去帶那個將軍。將軍卻怒氣沖衝上了船,看到夢窗禪師坐在那裡,就用皮鞭抽打夢窗禪師:「和尚,站起來,讓我坐。」夢窗禪師被打得臉上流出了血,站起來,讓他坐,大家也都不敢開口。到了對岸,大家都上岸了,夢窗國師去訪友,覺得臉上有血跡不好看,就在河邊用水把血跡洗掉。這時,旁邊就有人就講,你看,這個出家人好心,卻被打得流血,真是划不來呀。將軍知道了原委以後,很慚愧,趕快就在水邊跪下來:「師父,對不起,我錯了。」夢窗國師一點也不生氣:「沒關係,你本來就不知道嘛。」我想,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大家能有這樣的看法、能對人原諒、能夠自己自在嗎?其實,「觀自在」當然是一個菩薩,不是哪一位叫觀自在,應該我們每一個人都叫觀自在。所謂「觀自在」,就是你觀照自己,看看自己在不在?有時候被人家牽著鼻子走,自己就不自在了。被金錢買動、被愛情誘惑、被勢力壓迫,覺得自己不自在了。人能活出自己的尊嚴、人能不為外界所左右,覺得我很自在,這是重要的。觀自在是一位菩薩,你們各位有見過菩薩嗎?菩薩不是泥塑木雕的供在那裡的,是活菩薩。我們大家每一個人,只要你有般若,你就是活菩薩。活菩薩在哪裡?有人傳說,真的活菩薩在中國南海的普陀山。有一個殺豬的屠夫,觀世音菩薩他很崇拜,他想,到普陀山去,能見到活觀音、活菩薩就好了。他到了普陀山,到哪裡去找活菩薩呢?他見到一個老先生就問:「老先生,普陀山的活菩薩在哪裡呀?」「你是哪裡人呀?活菩薩到你家裡去了,他知道你誠心來找他,他就去找你了。」「那活觀音是什麼樣子呢?」老先生告訴他:「是反穿衣、倒踏鞋。」這個人一聽,就趕快轉身回家去了,要與活觀音見面。這個屠夫非常不孝順,他有一個母親,他對母親很兇很惡。半夜三更回到家裡,就射門,要問一問,活菩薩來了沒有。母親一聽不孝的逆子半夜三更回來了,就急忙開門,結果衣服也穿反了,鞋也穿倒了,就反穿衣、倒穿鞋來開門。這個逆子一見開門人是反穿衣,倒穿鞋,就連忙跪地說:「活菩薩,活菩薩。」母親一聽:「我是你母親,我哪裡是活菩薩呀?」兒子就說:「你是活菩薩,你是活菩薩。」母親一聽,也似心有所悟,就開始教訓他說:「堂前雙親你不孝,遠去拜佛有何功?」菩薩也好像學生,有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菩薩也有小菩薩、中菩薩、大菩薩,菩薩的階位有51個階位,你們大家都可作菩薩,你們可以作初發心的菩薩。「菩薩」本來是印度的稱呼,中國話的意思,就是覺悟的人、大道心眾生、有發心的人就叫菩薩。我明天在這裡再講經的時候,我就不稱「各位居士、各位先生」,我就稱「各位菩薩們!」你們要承當啊,要接受啊。只要你承當:「我是菩薩。」你回家還會吵架嗎?吵嘴時想,菩薩有吵架嗎?吸煙、喝酒時想,菩薩有吸煙、喝酒嗎?你還會在哪裡做不好的事嗎?你即刻真的就是菩薩了。我們怎麼樣做一個現代的活菩薩呢?要有慈悲,要有熱情,要積極,要關懷眾生,要幫助別人,與人為善,從善入流,你就是一個活菩薩。「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有般若功行很深的時候,就是修行到相當程度的時候,「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聽經的各位要先把經里的一些專有名詞了解一下,那樣聽經就容易貫通。「五蘊」、「四聖諦」、「十二因緣」、「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要簡單的先了解一下。「五蘊」就是我們的代名詞,張三、李四都叫「五蘊。」「蘊」就是集聚的意思,「五蘊」是五個東西集聚,成為我們這個人。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是指物質的四大。識,指八識--眼、耳、鼻、舌、身、心、末那識、阿來耶識。識是心識,是精神世界,是我們生命的本體,我們的生命線,是從過去的人生到現在,現在再到未來,不死的生命是什麼東西呢?是因為我們有一個情識。五蘊,是集聚的意思,是五個東西集聚在一起,它還有個名字叫五陰,是蓋覆的意思,是指我們被無明煩惱以及色、受、想、行、識這五個東西蓋覆了,使我們看不到我們的本來面目。人怕死,為什麼怕死呢?人是死不了的,你怕死幹什麼?就等於汽車零件壞了,重新換一個、重新裝配一下;也像衣服壞了換一件嗎?你今生死了,來生可能換一個更好的身體、更好的裝備呀,你怕什麼呢?人怕死,主要是有一個隔陰之迷,「陰」指身體,一個沒有了,換成另外一個,就迷糊了、忘記了,我過去是什麼?張三、李四?不知道了。所以,就很怕,找不到自己了。人這一期生命死了,到下一期生命之間,有一個「中陰身」,「中陰身」再轉世投胎,就成為下一期生命。這個「中陰身」唯識家解釋說:它即不是像人的樣子,也不是像鬼怪的樣子,有形、無形很難講。總之,這個「中陰身」就好像白雲飄飄的,雲霧渺渺的,它隨著時光隧道,轉世投胎。「照見五蘊皆空」,空就是沒有、無我。講到這個「無我」,人就很害怕。明明我在這裡呀,沒有我,難道要自殺、消滅嗎?其實佛教的無我,即不要自殺,也不要消滅,現在就是無我呀!在般若的思想里,無我的思想有什麼好處呢?這是我的身體,你可不能傷害我呀!我的錢財,你可不能拿走呀!我的愛人,你可不能碰呀!我的思想、我的見解、我的所有...我!我!我!天天都是「我」,我執、我見,就不自在!假如你知道這個身體的我,是假我,色、受、想、行、識的合和體,暫時的因緣假合,不是真的我,它苦、空、無常。你若能這樣的無我,修六度--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無我才能做啊!一般人就想:「我的錢,怎麼能給你呢?」明理了,錢布施給別人,大家用!無我,就能擴大自己,升華自我,就很有用的。這個世間,什麼是我的?什麼是你的?是我的,我不能主宰,不是我的,因緣具備的時候,也會來找我。有一位富翁,有錢的人,建一座非常華麗、富麗堂皇的房子,要落成了,請客人吃飯,所有的工人都在上座,家裡所有的兒子、孫子都在下位。就有人認為,這位富翁顛倒呀,自己的兒孫是主人,應該上座呀,那許多工人應該在下座呀?富翁說:「不是這樣的,這許多工人替我建房子,他們應該上座;那許多兒孫將來替我賣房子,應該讓他們下座。」所以,誰是我?誰不是我?這個很難講。在佛經裡面有一個很高深、很有哲理、很有意義的一段故事,說明這個無我很有用。話說:一個旅行的人,外出旅行錯過了飯店,在荒郊野外,住在哪裡呀?他忽然看到一個小土地廟、小神廟,就到神龕的下面暫住一宿吧。這個旅行的人住在土地廟裡,睡的很不安穩,半夜三更來了一個小鬼,扛了一個屍體進來了,這個人心想:「糟糕,今天真的遇到鬼了」。正在他驚慌恐懼的時候,又一個高大的鬼隨後跟著進來了。一個鬼就已經很害怕了,兩個鬼,就更害怕了。大鬼就指著小鬼說:「你把我的屍體背來幹什麼呢?」小鬼說:「哪裡是你的,這個屍體明明是我的呀。」這個人睡在神龕下面,聽到兩個鬼在爭執、吵架,更加的害怕,嚇得直發抖。這個小鬼一看,喲!這裡還有個人,就說:「哎!出來,出來,不要害怕,替我們證明一下,這個屍體是誰的?」旅行人心想:「看來今天劫數難逃了,說是小鬼的,說是大鬼的都難逃一死了。人之將死,還是說句實話吧!」他就說:「我看到這個屍體是小鬼背進來的」。大鬼一聽就很生氣,就上去把這個人的右膀子拔斷,吃下去。小鬼一看,「哎喲,糟糕,這個人幫我說話,他右膀子被大鬼吃了。」哎,沒有關係,他從屍體上把右膀子拔下來,給這個人接上去。大鬼還是生氣,把這個人的左面的膀子也吃下去了,小鬼又把屍體的左膀子拔下來,給這個人接上去。總之,這個人,身體各種部分都被大鬼吃了,小鬼就把屍體所有的部分都給這個人接上去了。兩個鬼一陣惡作劇後,拂袖而去,留下這個人就想:「喲!我明明是某某人,現在這個身體不是我的,是剛才那個屍體呀!怎麼接到我身上了」?他看看自己,感到茫然,「我是誰?」像現在的器官移植,慢慢的將來科學進步,將這個人身體換到另一個人的身上一樣。這時候,這個人慢慢的悟出一個道理,什麼道理?「五蘊這個身體不是我。」是悟了這個假的我以外,才能找到一個般若的真我!所以,「照見五蘊皆空」,這個空不是沒有,是五個東西的因緣合和體,不是單獨有的。什麼是空?世間上沒有不變的東西,你看,哪一樣東西都在變,十年不見的朋友再一見面,哎喲!變老了;二十年沒有到的地方再一看,哎呀,風貌都不一樣了。怎麼樣可以看到空?沒有單獨有的、沒有獨存性的、沒有什麼東西都永遠不變!世間無常,桑田變倉海,倉海變桑田,你說,世間上哪一樣東西永遠不變呢?我們要看到空的現象,空的本質。第一,果從因生。結果了,果從哪裡來?是有另外一個種子才能結果的呀!比如說,「他打我」。打人不應該,是犯罪行為。但是,他為什麼打你?原因一查,原來你偷了人家東西,做了壞事,打的對!所以,這個因果關係要了解。像美國,法制的國家,不是做完事情就了的,有了結果以後,人家要追查原因的。所以,果從因生,都有原因的,有相互關係的,這叫空。第二,事待理成。你們做什麼事情,一定有一個理的,有道理、原則,有個程序、有個階段。什麼事情如果沒有個理則,不能完成。比如,我要畫一幅畫,必需要有畫紙、畫筆、彩色,並按照一定的規則,才能完成。簡單的說:什麼是空?是要很多的東西因緣合和才能完成的。第三,如何才能看到空?空要從有的上面才能看到。比如一朵花,忽然沒有了、謝了,空了;一棟房子,年代太久,壞了,拆除了。過去看到的是有,現在才知道是空。大家聽到這裡,原來空就是假的,沒有了。其實,要空了虛假、虛妄,空了假象以後,那就是真實的般若了。我們現在要舉一些例子,來讓大家怎麼樣來認識空。比如:世間上,父親生兒子,兒子生孫子,這相傳的一代一代,哪一個才是真的呢?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找不到一個不變的東西,都是無常的。但是,無常也不是不好,東西壞了可以換新的。一個祖父,旁邊的小孫子很調皮,他就打了他兩下,「不要鬧了,安靜一點。」旁邊的兒子一看父親打了自己的兒子,就在那裡打自己的耳光,父親就問他:「你幹什麼打自己呢?」兒子說:「你打我的兒子,我也打你的兒子。」你說這個關係怎麼個說法?好像是,其實是不是的。實在是不對,但你能說沒有關係嗎?從因果裡面看這個循環的問題,因為果,果為因,好像種子種下去結果了,果又是種子,再種下去,所以,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循環呀,沒有因果怎麼循環呀?從合和的假象發揮再看,你們大家從四面八方集中合和到這個地方來,不久,又分開了,各奔東西,又沒有了。再比如人,皮、肉、骨頭合和成為我們這個人,把皮、肉、骨頭分開,人在哪裡呢?從相對的看,比方說,師生關係,現在是師生,來世老師也可能又聽學生來講,從佛教的大乘、小乘看,互相做老師。還有上下、里外,「喂,你不要站在外面呀,進到屋裡面來。」我現在這個地方相對於外面,可以說是裡面,但相對於再裡面的房間,我現在的地方,又是外面。所以,哪裡是里,哪裡是外,這個都是相對而已。我們從相狀、樣子,也可以看出是假的。一個人說:「哎呀,那個人這麼難看,你怎麼與他結婚呀?」另一個人則說:「你可不知道,他有多可愛呀,我就是和他來電呀!」所以,有句中國話:情人眼裡出西施。還有我們認識的東西,都是假的。比如下大雪了。一個讀書人,早上把窗子一打開:「哎呀,雪景很漂亮啊!大雪紛紛滿天飄。」他就作詩了。一個窮苦人,沒有房子住、沒有衣服穿,正好從他的窗前經過,就說:「老天又降殺人刀。」那個讀書人又說:「再下三尺方為景。」窮人就說:「我輩怎能到明朝?」貧富看下雪就不一樣。所以,這個社會上,你歡喜、他歡喜、我不歡喜,這是境遇不同。不是沒有,是不同,這個就是「空」義。「照見五蘊皆空」就怎麼樣呢?《般若心經》裡面告訴我們:「度一切苦厄。」可以解除一切苦惱。苦,我們人生都怕談苦,都很想快樂。其實,苦是人間的實相,你不知道苦,快樂在哪裡呢?所以說:吃得苦中苦,方有人上人的快樂。我們有的時候,身體上遭遇到很多苦,就影響到心裡的苦。有時候心裡上的煩惱、愁悶,也引起身體上的種種不安。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苦從那裡來?有的苦,是別人與我不協調,很苦;事情不順利,很苦;環境不稱心,很苦;大自然的洪水、地震等各種災害,也給我苦;我與物,求不到,也苦;我與社會,社會上的壞人、刀兵、仇敵加害,也苦。苦從四面八方向我集中而來,甚至有人感嘆:「天堂地久有時盡,煩惱痛苦無盡期。」一些鴿子、麻雀聚在一起,它們在談:什麼最苦?沒有水喝最苦,沒有樹林居住很苦,沒有東西吃很苦。一個比丘說:「有了身體才苦的。」有四個修行的比丘,也在那裡討論:「世間上,什麼最苦呀?」一個人說:恐怖畏懼最痛苦。一個說:嗔恨心生起最痛苦。一個說:吃不飽很痛苦。最後一個比丘說:慾望最苦。人有了身體,就有了慾望、飲食、嫉妒、好壞、喜怒哀樂。所以,有身體、五蘊最苦;要照見五蘊皆空了,才能度一切苦厄。老子說:「人之大患在乎有身!」確實如此,有了這個色身,就會受苦。色、受、想、行、識,有了色--身體,就有受,苦受、樂受都是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有的時候也快樂,快樂也是苦。快樂怎麼苦?快樂有壞苦,它會壞呀、不長久,甚至樂極生悲。有的人說,我有修養,不苦不樂的感受,我很有修行,這也有行苦--變異的苦,世間變化。所以,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是苦,苦苦、壞苦、行苦。苦,就是身心不協調、內外不協調、你我不協調,不協調就苦。現在最流行的,就是管理學,學校管理、醫院管理、商業管理、工廠管理等等,管理事比較好管理,錢財也好管理,管理人就不容易了,管理心,就更加的困難了。我們有的時候講,領導國家、治理國家比較困難,其實,領導國家有法律,而領導自己的家庭沒有辦法。一個將軍,他統領百萬雄師,一個命令,士兵可以生死不顧,衝鋒陷陣。但他有的時候,卻管理不了家庭,一個老婆他就領導不了。其實,老婆也不可怕,愛情是相互的。最難管理的,還是自己的心。你要把這個心,轉識成智,色、受、想、行、識,識是分別,把識轉成般若--無分別智、無我,就能滅除一切苦。比如歐洲的一場大型足球賽或是美國的職業籃球賽,球場有幾萬人看球,有一個球迷吸煙,由於太入神了,就燒了旁邊一位先生的衣服。吸煙的人,就對旁邊的人說:「對不起,是我沒注意,燒了您的衣服。」一般情況下是要吵架的。但是,大家都在看球,看得忘我了。被燒的人就說:「沒關係,回去再買一件好了。」看球要緊。哪裡知道,這個火還沒有完全熄滅,又燒了另外一位小姐的頭髮。小姐趕緊把火打滅。吸煙人又說:「是我不好,燒了您的頭髮。」小姐也說:「沒關係,回去再買一頂。」大概是假髮了。這還沒有達到無我的境界,只是忘我了,就減少了許多是非,減少了許多苦惱。假如有了般若智慧,達到了無我的境界,「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科學家發明了許多科學技術,也是為了減少社會上許多苦;政治家的口號,也是解除人民的疾苦。其實,我們要有般若,充實自己的力量,才可以不苦;我們有了力量以後,就是吃苦也反而不覺得苦。苦從哪裡來,滅除了苦的根源,就可以不苦了。萬般的痛苦,皆因有我,有般若無我的生活,就可以不苦了。 第四講各位菩薩們,大家晚安!晚上好!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讀一遍《般若心經》。我們今天講到:「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裡還是講的五蘊與空、般若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也就是講我與真理是什麼樣的關係。在《般若心經》里講:真理--空、般若,它不異色,與我們每一個人沒有不同,就是我們自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我們就是真理,真理就是我們。下面接著講:不但色是如此,受、想、行、識也是一樣的意義。「色不異空」,就是說「色」--物質與精神,二者沒有不同,他們的關係是一樣的。「色既是空,空既是色。」意思是:物質就是精神,精神就是物質,二而不二,實在說是一個。實在講,「空」這個字是說不清楚的,不好說的。即使「空」,你一說,就不空了。但是這裡講的「空」,也不是沒有的意思,你說沒有,它確實是真實的有。假如我們講「空」這個字,它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有」,一個是「無」。「有」也是空,「無」也是空,有、無皆是空,但是,不是沒有。有、無叫空,不可以把它說成是沒有。我們說這個房子是空的,房子裡面的一切東西都是空的,我們人也是空,但不是說,統統都沒有。在現實來看,都是因緣合和體,我們用個什麼名稱來稱呼呢,稱「空」。所以,「空」是不破壞有的,是建設有的。沒有這塊空地,我們怎麼可以建房子呢?世間上如果沒有我的一點空間,我怎麼生存下去呢?所以,現在我想,各位大家要了解《般若心經》真義,對於這個「空」,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個「空」,我現在解釋它,讓大家好懂,它就相當於阿拉伯數字「零」,這個「零」是多少,是沒有。可以,你把它擺到1後面,就是10,擺到10的後面,就是100,擺到100的後面就是1000。「零」看起來沒有,但它又是無限之大、無限之多。空也可以說是數學裡的「X」,「X」是多少?不一定,要看它代表的東西是多少。所以,空,可以說是萬有的根源,萬法的根本。我常常用「阿彌陀佛」作比喻,讓人來認識這個空。「空」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空」。「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在中國佛教裡面常常說。比如:看到人家倒閉了,可憐他,就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看你賺錢了,替你歡喜,也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跌倒了,我看到很著急,就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意思是:你跌傷了沒有?你即刻爬過來,沒有跌傷,我也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來了,我歡迎,就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要走了,我相送,也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再見的意思;你送個禮品來,我很感謝,就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也表示敬意,就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意思是不用謝,不用謝。這也「阿彌陀佛!」那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究竟什麼意思呢?在經典裡面講:萬德洪名!可以說是無量義。無量光、無量壽、無量意義!說到無量壽,就是時間無限;說到無量光,就是空間無限。無限的時間、無限的空間,不就是宇宙的真理嗎?所以,「阿彌陀佛!」應該就是真理,就跟「空」一樣,「空」就是真理,就像「阿彌陀佛!」這個「空」裡面,包含了有和無,就像我們的父母生養我們一樣。父親比較嚴格一點,你要跟他要錢,他就教訓你一頓:「小孩子要那麼多錢幹什麼?」它一點折扣都不打;母親就比較慈悲,就好說話:「好了,拿去吧。」母親慈悲,就像「有」,甘露遍灑;父親嚴格就像太陽一樣,比較炎熱,可以把萬物、五穀成熟。所以,父親的嚴格,母親的慈悲,兒女將來會在嚴、慈當中,成長的標準一些;也好像春夏秋冬,春天的和風,夏天的細雨,讓萬物生長;秋天的寒霜,冬天的大雪,讓萬物會成熟。所以,有也好,無也好,就是宇宙萬有這個「空」的真理,讓大家存在。我們想一下,有和無,我們常常都是分開的,有不是無,無不是有,有和無之間有一道鴻溝,這是我們的觀念,在真理裡面不是這樣說。像我們大家,喜歡有,有好,無不好。但也不一定。有的人,覺得東西太多、太累,少一點就好了。有的人,家裡東西太多,覺得障礙,送給別人一些。所以,有不一定是好,無也不一定不好。孔子的弟子顏回,居陋巷,一單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就是吃的東西都沒有,那麼窮困、辛苦,他仍感到快樂。當年佛陀在世的時候,弟子當中的金皮羅、巴提王子等三個人,在山裡修行,他們就說:「快樂啊!快樂啊!」剛好佛陀從這裡經過,就問他們:「你們快樂什麼呀?」巴提王子就說:「我們現在出家了,什麼都沒有了,忽然覺得很快樂;過去在王宮裡面,吃的珍饈美味,穿的綾羅綢緞,覺得不滿足;多少的衛兵保衛我們,但仍然覺得恐怖,不安全。現在在這裡修行,托缽乞食,身邊也沒有衛士,反而覺得很安然,很舒服、很愉快呀!所以,無,真好呀!台灣的總統陳水扁先生,多大的權力,但他現在的日子好過嗎?你們大家絕對沒有陳水扁那麼多,但是你們會不快樂嗎?所以,人有的時候,不要希望太多、太高、太大,高處不勝寒啊!太多,壓力很重。但是,佛教也不是那麼消極,什麼都不要了,一切皆空。不是的,佛教菩薩的精神--勇敢、犧牲、奉獻、服務,非常積極的。為什麼?他懂得空,有出世的思想,還有入世的精神。有一位比丘尼,叫優波先那,被毒蛇咬了,古代的時候,也沒有什麼醫藥,眼看就沒有命了。她就讓人找來舍利弗尊者,告訴尊者,我被毒蛇咬了,有一些遺願拜託您。舍利弗尊者一看,說:「你現在神態自若,很安祥的樣子,怎麼會是被毒蛇咬的即將要死的人呢?」優波先那說:「尊者,我正在觀空,正在進入真理的世界。毒蛇可以咬我這個身體,它能咬我證悟的空嗎?能咬真理嗎?」因此,證悟真理的人,是不一樣的。有一位道樹禪師,他把寺廟建在道士住的道觀旁邊,道士們當然就很不喜歡,覺得佛教的寺院怎麼與我們靠在一起呢?道士們也覺得道樹禪師不簡單,有時候他們就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用法術想把道樹禪師嚇走。寺廟中的一些年輕的沙彌,都被嚇走了,而道樹禪師在這裡一住就是二十年。道士們最後無耐,也都撤走了。別人就問道樹禪師:「人家道士神通、道術那麼高強,你是用什麼方法勝過他們的呢?」道樹禪師說:「我用『無』勝過他們。他們有法術,有,就是有限、有盡,變來變去就沒有了;我是無,以不變應萬變。無,就是無窮、無限、無盡,當然就勝過他了。」其實,有和無,在世間上看,是有高低、深淺,實際上一個。有一個信徒,去問智丈禪師:「有沒有天堂、地獄呀?」禪師說:「當然有天堂地獄了。」又問:「有沒有佛菩薩、三寶呀?」「當然有了」。「有沒有因果報應呀?」「當然有呀。」不管他問禪師什麼,禪師都說:「有」。信徒就說:「禪師,你說的,與別的禪師說的怎麼不一樣呢?」智丈禪師說:「怎麼不一樣呢?」信徒說:「我在金山禪師那裡,請教他這些問題,他跟你回答的不同。」我問他:「有沒有天堂、地獄呀?」他說:「無。」我問他:「有沒有佛菩薩、三寶呀?」他也回答:「無。」問他:「有沒有因果報應呀?」他說:「無。好像他回答的境界比你高一點呀。」智丈禪師一聽:「噢,金山禪師有沒有妻子兒女呀?」信徒說:「當然沒有了。」「他有沒有金銀財寶呀?」「也沒有。」「他有沒有世間上功名富貴呀?」「好像都沒有。」「所以,他跟你回答的都是『無』。」智丈禪師又問:「你有妻子兒女嗎?」信徒說:「我有。」「你有金銀財寶嗎?你有社會的名位嗎?」「我統統都有。」智丈禪師說:「所以,我告訴你有!有!有!」所以,不懂的人,有和無,好像中間有一個鴻溝。其實,有的非真有,無的非真無。我也希望大家,把有和無不要分開,我舉一些例子說明。一塊黃金,我把它作成金戒指、手鐲、耳環,你看到有金戒指、手鐲、耳環,但是,不是黃金的本來樣子。一塊黃金的「有」與黃金分散的「無」,黃金與這許多的器--金戒指、手鐲、耳環,沒有什麼不同呀!黃金代表空,金戒指、手鐲、耳環就代表萬有,有是萬象,空是本體,從本體生出萬象。我們再到海邊一看,假如有風浪的時候,波濤凶涌,這個波濤凶涌是「有」。實際上,沒有風的時候,是平面的、寂靜的,寂靜的時候是本體,本來就是平面的。可是,有了風以後,起了波浪,其實波浪和水本來是一個,不是分開的。所以,精神和物質,兩個合起來,比如人,有精神的內涵,有身體的功用,等於是宇宙萬有、虛空的本體,空本來沒有,但這裡面可以湧現出萬象,地球上的高山、海水、人類、樹木、花草,所以,體、相,就是有、無的關係。我們第一天開始的時候,就講到平等與差別,世間上偉大的都是平等,陽光普照平等,大地、水流、空氣平等地供給大家,像聖人--佛陀、耶穌、穆罕默德,他們都是有平等的愛心,所以,能成為聖者。因此,要偉大、要崇高、很殊勝。差別歸於平等,平等裡面又有很多的差別。我想,到這個時候,大家會理解一點:空,不是虛幻的,空是建設有的。茶杯空了,才能裝茶水;房子空了,才能住人;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鼻孔、腸胃都有許多的空間,這些空間,都能增加你們大家的存在。空是很奇妙的真理!茶杯裡面的空,是圓形的空間;盒子的空間方形的。空沒有樣子,空沒有形象,即「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是,虛妄的相,也無所不相。我們講到這裡,對於般若智慧的人,對於有和無,不要太過對立,太過計較。葯山禪師在一個花園裡面看經,他的弟子道無禪師說:「師父,我覺得,我們應該在這個世間上宣揚福樂、宣揚富貴,讓信徒發財,讓大家榮耀才好。」葯山禪師就指著前面的二棵樹,一棵很茂盛,一棵很調零。他說:「道無,你說這兩棵樹,茂盛的好,還是調零的好?」道無說:「當然是茂盛的好!」老師說:「你說的很對呀!」道無說完就走開了。又來了一個弟子,叫元艾禪師,他說:「老師,人間太過繁榮、太過富有,人為物累,很辛苦,不如簡單、樸素,最好了。」葯山禪師也指著前面的二棵樹說:「元艾,你說這兩棵,茂盛的好,還是調零的好?」元艾禪師說:「我覺得調零的那棵樹,比較有挺拔的精神。」老師說:「你說的也對。」葯山禪師旁邊的侍者說:「老師,你是不是糊塗了,怎麼說這個也對,那個也對,究竟哪個對呢?」葯山禪師說:「你說的最對。」那三個弟子說的都是半對,真正全對的是葯山禪師。所以,對真理的看法,有時候不是完全從形象上去認是非的。道理不是說有錢、有勢力、聲音很大,甚至說都不是法院裡面的判決就對,真理就是真理。有一個有錢的人,用了很多苦工,這個有錢的富翁,雖然是勢力、傲慢,但他對佛祖還是滿尊敬的,他供了一尊黃金的佛像,有錢呀,不是木雕的、泥塑的佛像。他家裡面有一位勞工,也對佛祖起了恭敬心,就去禮拜佛像。富翁看到後,很不歡喜,我的金佛,你怎麼可以去拜呢?罰你干多少天苦工,不給工錢,因為你拜了我的金佛。這位勞工就想,窮人真是可憐,拜佛都不可以?就自己到山裡面找一塊木頭,用手工雕塑成一尊佛像,我可以拜了。其它的同事、鄰居聽說他家有一尊佛像,也都去拜。富翁一看,那個工人的家裡怎麼那麼多人?有人告訴富翁:「大家都到他家裡拜佛啊。」富翁問:「什麼佛?」「他自己用木頭雕塑的佛像呀。」富翁說:「豈有此理,我家裡金佛,都寂莫的供在那裡。他家裡木頭佛,怎麼那麼多人去拜?把那個工人叫來,我的金佛要與他的木頭佛比試。」工人一聽:「怎麼比試?」富翁說:「讓我的金佛與你的木頭佛互相擠,哪一個把另外一個推開了,就嬴了。如果我金佛嬴了,你一生一世做工都不準拿錢。」工人雖然害怕,但也不得已,就開始比。起初兩尊佛相推的旗鼓相當(擬人),漸漸的,金佛力氣不支,最後敗下陣來。富翁就責怪金佛像:「怎麼那麼沒有用呢?」佛像說:「我雖然是黃金,但你平常也沒有給我燒香、供果,我營養不良呀!它雖然是個木頭像,但每天有多少人供果、燒香呀,營養很充足,所以,我就不敵它了。」所以,假象,沒有精神,空有其表,是不行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精神與物質,是相近不相離。我們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就是很多、萬有,宇宙之間,山河大地,物質很多,都是「色」;「空」只有一個,「色」雖然多,但也不多,「空」雖少也不少。 一個細小的微塵,一朵花,叫一個。我們人一個,房子一個,西來大學一個,洛杉磯一個,美國也是一個,地球也是一個,虛空也是一個。一朵花,你認為是很小嗎?虛空你認為是很大嗎?這朵花,它是經過陽光、泥土、空氣、水分,它也是結合宇宙虛空萬有的力量,才能開這一朵花呀。微塵不是小,宇宙不是大;一個也不是少,萬億也不是多。所以,《華嚴經》的思想,比較有放大精神,它看宇宙萬有,真的也未必是真,假的未必是假。有的未必是有,無的也未必是無。污穢的,很骯髒,也不見得是污穢,清凈的也未必是清凈。我們有時候把自己洗的很乾凈,家裡都整理的很好,要迎接貴賓,貴賓來了,仍嫌我們家裡臟!有時候家裡很臟,有小孩子的屎,狗兒來了,卻很歡喜,把它當成珍饈美味,吃下去。我看到吃犖的人,吃小魚、小蝦,吃的很有味道;但是,不喜歡吃的人,覺得小魚、小蝦在外面亮曬的時候,也會受到一些不衛生的東西、甚至屎尿等污染,人們在吃魚蝦的時候,也一樣把這些東西都吃下去了。所以,什麼是乾淨的、什麼是骯髒的?我們每一個眾生,由於意識不一樣,所看到的世間什麼東西,都是習慣,適應的條件也是不一樣。我們用唯識家以水試鏡的例子來說明。我們大家都見過池塘里的水,天人看到水是琉璃,魚蝦看這個水是宮殿、是房子;我們人類看到的江水、河水、湖水,如果是餓鬼,他看到這水是濃血。同樣是水,由於業感不一樣,看它就有種種的不同。所以,世間上種種的眾生,胎生的、卵生的、濕生的、化生的,兩隻腳的、四隻腳的、很多腳的、沒有腳的,真是千奇百怪。不管千奇百怪,什麼地里埋的、天上飛的、水裡游的、地上走的,都是生命;有腿的、沒腿的,都一樣可以行走。這個世間上大多數眾生都是皮肉在外面,骨頭在裡面;餓鬼是骨頭在外面,皮肉在裡面。不必奇怪,這是眾生業感不同。比如前一段時間,人們常常談論基因可以改變人,什麼克隆羊、牛,好像這個世界今後,本領通天。其實,在佛教看來,這些還是業力,隨著業力轉變,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中。在樓上住的,覺得很高,但還有更高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都是從比較上去看這個世間,所謂長短、方圓,千奇百怪各種形態,但在真理裡面,都沒有這許多的差距了。即使有差別,你如果有般若,就懂得,它會歸於平等。縱有千差萬別,也被般若的真理統一起來。我講到這裡,大家還是想,空,究竟怎麼認識?究竟在哪裡?其實,空就在我們這裡。在日本,曾有這樣一件事,一個異教徒問一位禪師:「佛法的宗要在空,空在哪裡呀?」禪師指指自己的心說:「在這裡呀。」這樣回答,似對、似不對。心空極地歸,心哪裡能空呢?不容易空,心也分別計較,萬事萬類。空在心裡,好像是沒有錯。這個異教徒是有心來找茬的,就拿了一把劍,朝禪師的胸前刺過來,說:「讓我看看空是什麼樣子?」這個禪師倒也很鎮定,說:「不必忙,你要去摘一朵櫻花,把它打開來,看一看櫻花的心在哪裡呀?」在日本,櫻花沒有開的時候,所有的樹木都是光禿禿的,什麼都沒有。但是,過一個時期,什麼都沒有的樹上,忽然就櫻花盛開,萬紫千紅,漫山遍野,美麗的不得了。光禿禿的樹枝,我們說,「色既是空」;櫻花一開放,那就是「空既是色」!你們大家在家裡都看電視吧,電視上本來什麼都沒有,可是遙控器一打開,屏幕上就出現了影像,這就是「空既是色」;當你正在看的有興趣的時候,電視一關,什麼節目又沒有了,那就是「色既是空」!其實,在我們這個世間,空與色的關係,到處都有。中國漢朝的時候,漢光武打天下,後來成為東漢的朝代,佛教就是從漢光武的兒子漢明帝永平十年傳入中國。漢光武在年青讀書的時候,有一個優秀的學長,叫閆之靈,比他聰明,他們兩個都愛上了一個女同學,叫應麗華。才智平庸的漢光武做了皇帝,閆之靈到處尋找天下的豪傑,來維護他。應麗華最後做了漢光武的妃子,閆之靈什麼都沒有。漢光武死了以後,閆之靈到他的墳墓前悼念,說了這樣感慨的話:「在政治上,你是勝利者,我是失敗者;在愛情上,你是勝利者,我也是失敗者。不過,勝利也好,失敗也好,都要到墳墓里來。」《般若心經》裡面「空」和「有」的關係,就是這麼個情況,我的能力只能說到這裡。下面,《般若心經》中還有更深妙的,「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諸法的空相,就是一切萬有它本來的樣子。空相,萬法皆空,你說他空,空是什麼樣子呀?《心經》裡面用十二個字,「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來作說明。空相什麼樣子?這個茶杯,本來是空相,掉到地上粉碎了,想要再恢復原樣,已經不可能了。不過,茶杯里的水,流到地板上,它的總量還是不少的。這也表示我們這個人,百年之後身體壞了,你要把它再復原、再活起來,已經不可能了。可是我們生命之水,流到五趣六道之中--做天人、畜牲、人,生命之水還是一點不少的。做人是一條命,做牛、做馬也是一條命,做小螞蟻、小蜜蜂,它也是一條命。所以,真理--本來面目,不可以用有無、大小、美醜來比較、來要求它。「不生不滅」就表示一個東西,不是看到了就是有,沒有看到就沒有。在量的上面,是不增不減;在質的上面,不垢不凈。就是諸法的空相不容分裂、一個總體。像我們人類,好人、壞人,善人、惡人,這許多都是分別,到了最後,回歸了本來面目,都是一樣的。既然都是一樣,那我們還要做好人嗎?當然!好人有好人的去處,壞人有壞人的去處。比如拳頭,你能說是好的、壞的,善的、惡的?你說拳頭好,用它打人就不好了;你說它壞,替人捶背,又是好的。沒有善惡,要看什麼時候,用在什麼地方。中國的哲學,「人之初,性本善。」其實,有善有惡,一心十法界。十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修羅、人、畜牲、餓鬼、地獄,就在心中。一心十法界,人心時而到天上,時而到地獄,一天當中,從天堂到地獄,從地獄到天堂,來回不知多少次。早上起來,心情很輕鬆,吃早飯,啊!高興,今天要幫什麼人去服務、做什麼好事,這不就上天堂嗎?遇到早飯什麼菜不好吃,生氣了,這麼難吃,不吃了!罵你、罵他,嗔心起來,又到地獄去了。上了天堂,生命也沒有增加;下了地獄,生命也沒有減少。雖然沒有增減,但天堂地獄到底還是不同。 有一位禪師坐禪入定了,呼吸停止了,寺廟就把他火葬了。等到他要出定,找不到身體了,他就著急,「我的房子呢?我的房子呢?」他的靈魂每天就在寺廟左右轉悠。問題很難解決,如果像現在要打官司,也沒有法打。事情傳到住持大和尚那裡,大和尚功力高一些。正當那人在叫:「我的房子呢?我的房子呢?」大和尚就說:「進入禪定已經進入本體,哪有生命呢?集草圍廬庵,離散歸原野。聚合是無常的,你還不懂,還要找什麼房子呢?」從此,他就不再來找房子了。不是入定而已,知道本體本來沒有生滅。世間上的東西,我們平常看到的,乾淨、骯髒、好壞,就有分別。其實,就如前面講的:人屎,你說骯髒的,狗兒當美味;小魚、小蝦是小動物的屍體,有人吃的卻很香;犖食者吃魚肉很香,素食者覺得氣味很難聞,感受、看法不同。過去,有一位女士來學習參禪,參了一段時間,好像有一些功力,禪師就問:「你現在參禪有什麼功力了?」她說:「一絲不掛。」所謂「一絲不掛」,就是沒有拖泥帶水,我心無掛礙,什麼東西都不計較了,都放下了,自在了。問過話以後,她就離開了。沒走幾步,禪師就說:「喂,你的裙子掉下來了。」女人裙子掉下來是很丟人的事,她一聽,趕快把裙子整理好,禪師就笑著說:「好一個一絲不掛呀?」就是,你說是一絲不掛,說的好聽,實際上還沒有真的放下了。「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萬法都沒有多一個,沒有少一個。有人說,現在世界的人口,由於科學發達,世界和平,人口增加直線上升。在我們看來,人口增加幾十億了,數量很大。其實,在慧眼、法眼、佛眼來看,從整個宇宙來看,幾十億人口還是不算什麼。就像有的人看到出家人就說:「你出家,他出家,你不結婚,他不結婚,不生育了,將來世界人類不就滅種了嗎?」我說:「不會的,你這個問話的人,就會生小孩,怎麼會滅種呢?」「萬一全世界的人,都出家怎麼辦呢?」「統統都出家,都是佛祖了,這有什麼不好呢?」世間沒有萬一的,甚至對等都沒有。在一個總體裡面,只是有現象上的差別。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人物,哪裡有什麼萬一呢?萬一都是學生,老師到哪裡去找?萬一都是老師,學生又在哪裡?萬一統統都是男人、統統都是女人....,沒有這些萬一。 關於「針塵」的問題,佛經裡面有一個很有趣的事情:有一個很美麗的女孩子,有一天到水邊洗頭,忽然水搖動,看到自己沒有頭了,她一驚訝,精神失常了。到處跟人講:「我的頭呢?我的頭呢?」人們就想,你明明有頭,向我要頭?大家就認為這是神經病的人。有一天,遇到一位出家人,她也跟他講:「我的頭呢?我的頭呢?」這個出家人有一些道行,上去給了她一個耳光,她就說:「你打我幹什麼?」「我哪裡打你了?」「你打了我的頭呀!」「頭在你的頭上,你怎麼向我要頭呀?」她一摸,噢,頭在這裡呀。所以,沒有頭也沒有減少。《般若心經》裡面講:「諸法空相」,認識這個「空」的本來內容,空相無所不相,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懂得《般若心經》,四面八方,普天之下,到處都可以安心自在。講空,我們不能執著這個「空」,你執著這個「空」,經典裡面說:「寧可執有見有須彌山,不可執空見如芥子許。」你若不懂般若的話,你就「有」,有佛菩薩、有因果、有天堂、有地獄、有人我是非...。「有」還有救,就怕你「無」。沒有因果,沒有佛菩薩,一切皆空。那叫斷滅空,叫斷見,很可怕的。第五講各位菩薩們,大家晚安!還是請我們的法師們,為大家念一卷《般若心經》,為大家祝福。各位菩薩們,我這裡就是《般若心經》的樣本,我本人四歲時,就會背《般若心經》,我很喜歡《般若心經》。我們今天是講經最後一天,我們這幾天來,講《般若心經》,有一句是講迷信的話嗎?講經要頭尾圓滿,我前四天都講的很慢,後面應該省事了,這是一個禮拜的教材,不過沒有那麼多時間,我想,為了圓滿,不可以遺漏,我特意將《般若心經》印出來,讓你們大家每一個字,都能念到。我現在用極短的時間,用白話文,把《心經》翻譯成好懂的話,從頭到尾,把它講好,接著再翻它的意義。你們手裡有《般若心經》的人,可以對照我的語言來看。有一位觀照自己的菩薩--觀自在,照到五蘊皆空的時候,因為是行深般若波羅蜜,所以,就能度一切苦厄。這是摘錄《大般若經》裡面的片段,所以經文中有一句釋迦牟尼佛講《般若經》時,對「舍利弗」的稱呼。舍利弗為什麼叫舍利子呢?因為像我們中國,「子」都是男人的美稱,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識也是這樣,有、無不二。釋迦牟尼佛又在說:舍利子,諸法空的真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在量上、在質上、在境位上,都不加以分別了。所以,空中沒有色的名稱,也無受想行識這些分別。甚至無眼、耳、鼻、舌、身、意,也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於無意識界,無十八界。前面也跟各位提到:眼、耳、鼻、舌、身、意叫作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叫作六塵,我們的神經系統的六根,接觸到外境六塵,產生了六種認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根是生理的,六塵是外面環境世界,我這個身體與外面世界接觸以後,產生了心裡的六種認識。生理的六根,外面的六塵,心裡的六識,這叫十八界,每一個法都有一個界限。下面說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講的佛教十二因緣,人生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有十二個相連續的階段。在《般若心經》裡面是不可以說人從無明來的。無無明,也沒有無明盡;無老死,也沒有老死盡,這十二因緣名相,看起來,人生有過去、現在、未來的階段性,實際上,是不可說的。根本的佛教有四聖諦:苦、集、滅、道,四個綱目展開來,就是佛教的一切。我們人生,苦和集,相互的關係。「集」就是業,我們有過去煩惱的業集,就有現在的苦難。這種因果關係,只要你知道修道,就能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就完成了般若的功用了。但是,在「般若」當中,無苦、集、滅、道,這種階段性、分別性的,都不可以說了。「無智亦無得」。你不要說:我有般若的智慧,得到菩提,得到佛果。這些不能說的,為什麼?「以無所得故」才叫菩提薩埵,才叫完成。《般若心經》中告訴我們:要修無修的修行,要證無證的佛果,這個才超越。舉個例子,《金剛經》裡面說:布施要無相,度眾生要無我。《金剛經》的主題就是:無我度生,無相布施。無相布施,就是布施了,不要著相;你度眾生了,也不要執著我。所以,《金剛經》講:若胎生、卵生、濕生、化生,若有色、若無色,我皆令得無餘涅槃。生滅是幻相,實際上,人人都是佛,哪裡要我去度他們呢?《般若心經》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捨棄了世間有形象分別的一切,以無所得故,才有菩堤薩埵。因為般若波羅蜜多的緣故,心沒有掛礙,沒有掛礙的緣故,就沒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可以獲得究竟的安樂--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也是依般若波羅蜜多,才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因為這樣的關係,我們就知道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咒,我們不懂,如大悲咒、楞嚴咒,咒是佛與佛之間的語言,佛與佛之間的秘語。般若就好像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假。下面就說了般若波羅蜜多咒:「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是什麼意思呢?翻譯成中國話:去呀、去呀,大家一起去呀,趕快搭上般若正見得度的方法,一起到究竟快樂的涅槃去呀!我剛才已經把《般若心經》講完了,下面就《心經》的主要意思,加一些說明。一個小沙彌,在念《般若心經》的時候,念到:「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他覺得奇怪,有了疑惑,找師父:「師父,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經文中怎麼說無眼耳鼻舌身意呢?」我們眼睛看到的,就一定對嗎?親眼看到的錯誤的也很多呀。現在人洗澡都願意躺在浴盆里,在浴盆里看到自己的腳往往都變小了,實際上是沒有變小的,是我們眼識看錯了。水杯裡面放一根筷子,水被攪動的時候,你看到的筷子在水裡是彎彎曲曲的,筷子真的彎曲了嗎?拿出來,還是直的,你看錯了。在水裡,眼睛的認識,常常是錯誤的。天上的月亮,雲彩在動,我們常常覺得月亮走的那麼快,其實月亮沒有動,是雲彩在飄。常常人間的一些事情,如果不是太了解,不要輕易去說。你說:「我是親眼看到的。」雖然是親眼看到的,實際上不是那麼一回事。 我親耳聽到的,親耳聽到的也不一定對。抗戰期間,日本飛機常常到中國大陸來轟炸,一拉警報,就有人問:「多少飛機來轟炸?」有的人回答:「是一架飛機。」他就聽到:「十一架飛機。」別人再問他究竟多少架飛機?他就說:「就是十一架飛機。」別人又聽到「九十一架飛機。」你看,經過三個人一傳,一架飛機就變成九十一架飛機了。因此,眼耳鼻舌身意這些憑感覺的東西,會變化的,不實在的。如果有般若的話,就不會憑眼耳鼻舌身意去分別,他有一種無分別智,無分別智就是般若,無智亦無得,就好像鏡子一樣,不管你是什麼人,長短方圓,鏡子是不分別的,它把你的原形還原的照出來給你看。因為我們在虛妄不實的人間,在虛妄不實的六塵裡面,過著虛妄不實的生活,般若沒有現前。要有了般若,才能遠離顛倒夢想,沒有恐怖、沒有掛礙。有般若智慧,人生就有快樂。有一位金帶禪師,非常喜歡蘭花,他養了很多名種的蘭花。他要出門了,就告訴徒弟:「要替我好好照顧蘭花呀。」徒弟不小心把蘭花的架子碰倒了,蘭花都打壞了。徒弟心想,師父回來一定會生氣的。師父回來了,他就跪下來說:「師父,您不要生氣,我不小心,把您的蘭花打壞了。」師父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跟他說:「我種蘭花不是為了生氣才種呀。」這句話很有般若呀! 你們大家夫妻如果吵架了,就應該想:「我們不是為了吵架才結婚的呀!」為兒女生氣嗎?不要!就想:我養兒女不是為了生氣的;交朋友也不是為了生氣才交的;到世間上來做人,也不是為了生氣才到這個世間上來。那為什麼不快樂的過有般若的生活,要生氣做什麼呢?一個信徒到寺廟去拜訪住持大和尚,一個老和尚是知客師,代表大和尚來接待這位信徒,並說:「大和尚一會就過來。」等一會兒,大和尚到了,就開始與客人談話,老和尚就站在一邊。年輕的住持大和尚就對老和尚說:「去倒一杯茶來,請客人吃。」老和尚就倒茶來了。接著大和尚又說:「去切一盤水果來,請客人吃。」老和尚又去切了一盤水果。談了一會,住持大和尚又對老和尚說:「陪客人談一會兒,我現在有事,一會兒要請客人吃飯。」年輕的住持走了以後,客人就想:年紀輕輕的,在老和尚面前賣老,擺架子,不應該呀!他就問老和尚,年輕的住持跟你是什麼關係呀?老和尚說:「他是我的徒弟呀。」「徒弟怎麼對你不客氣呀?」老和尚說:「不能這樣說,我的徒弟對我很好呀!」「怎麼對你好?他吩咐你倒茶。」老和尚說:「不錯,他只讓我倒茶,沒有讓我燒茶,燒茶就比較辛苦了。」「他還命令你切水果。」老和尚說:「他只是讓我切水果,沒有讓我去種水果,種水果就很辛苦了。」「那究竟是師父大,還是徒弟大?」老和尚說:「出家人還分什麼大小,他年紀輕,體力好,能做大事。我年老了,體力不支了,只能切切水果,倒倒茶,大家分工合作嘛。」這個老和尚,很有般若。假如你們家的兒女、媳婦跟你們講:「爸爸、媽媽,倒茶來給客人吃呀;爸爸媽媽,趕快煮飯去呀。」你們做什麼想法呀?所以,有般若和沒有般若就不一樣啊!般若究竟是怎麼樣有的、怎麼樣發生的呢?有時候學都學不來。我記得錢穆博士,在四十年前,在台灣講禪時,講過一個公案。一個偷盜的老賊要退休,想把偷盜技術全部傳給年輕的小偷。偷盜的技術怎麼傳呢?老賊想:我們今天要去做個試驗。出去看到一家,好像睡覺了,燈火暗下來了。老賊就說:「徒弟呀,可以下手了。」徒弟就翻牆入室,正要下手找東西的時候,老賊就在外面大叫:「有小偷呀!有小偷呀!」這家夫妻兩人趕快起來抓小偷。由於事情太突然,小偷來不及逃呀,就情急之下,打開櫥櫃,躲藏到裡面。夫妻兩人起來看看,沒有什麼小偷,東西也沒有少呀。這時小偷為了麻痹夫妻兩人,還在櫥櫃里學老鼠叫。夫妻兩人一聽,是老鼠呀,沒有什麼小偷。正當他們精神鬆懈的時候,小偷趕快從櫥櫃裡面竄出來,飛奔而逃。夫妻兩人回過神來,又趕快去追小偷。小偷一看,這夫妻兩人真的追來了,怎麼脫身呢?剛好路邊有一個井,他就拿塊石頭朝井裡一扔,「呯」的一聲,聲音很大。夫妻兩人一聽,心想:不得了了,小偷跳井自殺了。小偷回到家裡,朝師父生氣:「師父,你不是要傳技藝給我嗎?怎麼害我呀?」老賊就問:「你是怎麼回來的呢?」徒弟就講了,我是怎麼樣用智慧,用什麼方法,如何回來的。老偷就說:「我已經把方法傳授給你了,做小偷哪裡有什麼固定的方法,要有智慧,看什麼情況,會如何應變。」當然世間上無論幹什麼事業,都需要有般若智慧,有方法才行。 我常對一些年輕人講,現在這個社會,找職業比較容易,我記得三十年前,找個職業比較難。有的青年信徒,就跑來對我說:「師父,幫我介紹個職業。」好不容易幫他找了一個職業,人家讓他上班了,他說,我已經有了另外職業了,這個我不去了。我想:真懊惱,百般的用心幫他找職業,他還不當回事。後來,我的般若也升華了,有人再讓我找職業,我就告訴他:人情介紹的,人家老闆不放心。你看報紙上的小廣告,哪個職業適合你,自己打電話:「我是某某人,自己有什麼長處,我給你試用三個月,不要工資。」這個也沒有人介紹,試用三個月,不好人家就不要了,這樣去的,大部分都比較成功。只要你經得起考驗,你要怕人家不要你,就得好好乾,除非你經不起人家考驗,你自己不具備條件,沒有般若,人家就不要了。「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我想大家不用問了,每一個人,心裡的掛礙很多。從兒童的時候,就很挂念,爸爸媽媽還沒有回家。慢慢到了學生的時候,又掛礙自己學習成績不好,不會讀書。再大了,又掛礙交不到女朋友,如何能養得起妻子兒女?這個社會世態炎涼,人情冷漠,各種的是是非非,好好壞壞,給自己很多的壓力。因此,我們心中有這許多的掛礙,有掛礙人就不快樂。所以,我說,人生就像一個皮箱,有用的時候把它提起,不用的時候就把它放下。當提起的時候你不提起,不積極、不勇敢,就沒有東西用;當放下的時候你不放下,走路背著這麼重的皮箱,多辛苦。因為心有掛礙,就不快樂;無掛礙故,就無有恐怖了。平常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有了般若以後,就能遠離顛倒夢想,達到究竟涅槃。究竟涅槃,沒有顛倒夢想。我們有時候,外面人製造一些煩惱給我們,有時候我們自己也庸人自擾,自己給自己找一些麻煩。人家兩個人在那裡小聲講話商量事情,自己就在那裡想:一定是在講我什麼壞話,你看那麼小小的聲音;那個人走路那麼快,是不是在我家裡偷了什麼東西?我們每天的疑慮、挂念、得失,搞得我們就顛倒妄想,不能快樂。假如有般若慧眼,清清楚楚這許多事情,就能究竟涅槃。究竟涅槃,夢窗國師有四句話說的很好:無病第一好,滿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究竟涅槃,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在拘屍那城涅槃。一般人都認為人死的時候叫涅槃,過去,我們聽到什麼人死了,升天了,現在在台灣,人死了,大家都用一句佛語:往生了,這滿好的。往生就是沒有死,到另一個世界生了,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釋迦牟尼佛不是在拘屍那城涅槃,他應該在菩提樹下成道的時候,就證悟涅槃了。現在世界上許多佛教的國家,都在佛陀誕生、成道、涅槃日舉辦慶祝活動。有的定在5月16號,把佛陀的出生、成道、涅槃合在一起慶祝,叫衛士節。我所了解的涅槃,時時刻刻沒有得失的心,榮辱的念頭,沒有生死的掛礙,其實那就是涅槃。我覺得,人生到了六十歲,或者七十歲以後,就要學習般若,學習涅槃。所謂學習般若,般若怎麼學習呢?不是學習的呀,什麼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般若要修行的、要修來的呀!我們這個心,千年暗室,一燈即明,就是有一個般若的燈光,佛光就亮起來了。從我們生活裡面,很容易體會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般若自性。比如,幾年不見的朋友,再一見面,就能想起:「噢!您就是某某先生。」這不就是般若,迴光返照嗎?過去我講過的:睡覺的時候,枕頭掉下來了,夜間也不用開燈,順手朝地下一摸,就能摸到,再放回原位,接著再睡。你不用看怎麼就知道在那?有般若呀!說話,說當說的話,就是有般若;做事,做該做的事,這就是有般若;該笑的時候笑,也是有般若。該笑不笑,在那哭;說不該說的話,做不該做的事,沒有般若,什麼人喜歡呢?也不是大徹大悟以後,有了般若,平常在一些觀念裡面,慢慢修養,人我一體,物我無間,一些煩惱有力量排除,這都是般若功用呀! 所以《般若心經》裡面說:不但我們人要去修學般若智慧,三世諸佛,要成佛,也要般若波羅蜜多圓滿了,才可以得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所以,知道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現在的人,有的學佛法,喜歡找玄秘、神通,找奇怪的,不老老實實在生活裡面學習般若。尤其一些佛教信徒,喜歡學神通。神通與般若不同,有了般若人生很快樂,有了神通人生很痛苦。什麼叫神通?如天眼通,隔著牆壁能看清東西,能看的很遠;天耳通,多遠的聲音我都能聽到;他心通,多少人的心念我都知道的。什麼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如果你要神通,現在有什麼上師,給你加持、灌頂,你有神通了,很遠的地方有什麼事,你知道了,你會在這裡安心聽經嗎?你知道別人在暗地裡說你什麼壞話,你能安心嗎?人家的心裡對你有什麼不滿,你知道了,你能安住嗎?有神通,你會痛苦不安。我自己有時候安慰自己,好高興,自己沒有神通。我明天要死,也不要緊,我不知道,我還是很高興在這裡給你們講經,到死的時候再死,其它的時間還是很快樂的呀!所以,我們念咒,般若是大神咒。其實,世間上很神奇的東西很多的。比方說,我渴了,一杯水喝下去就不渴了,很神呀!我餓了,一碗飯吃下去不餓了,真的很神呀!騎自行車,你如果不會,人家扶著你,你也會跌倒的;我會騎自行車,不用扶,甚至不用手,也不倒,很自在的;你不會游泳,用力劃,越劃越往下沉;我會游泳,在水上面不用動,也不沉,這不是神奇嗎?所以,神奇都是我們平時練習,有力量,純熟了,就出現奇蹟了。並不是要什麼神通來幫忙的,你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發揮你的般若光照,你就能。《般若心經》中的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我們剛才已經翻譯過了。釋迦牟尼佛講經,怕一般人覺得太長、太困難,為了這些人,就用簡單的偈頌、咒語,你就念這幾個咒字就好了。你們學佛、誦經,也不要顧忌怕把經念錯了、經沒有念完等等,只要心裡恭敬,我覺得念錯都不要緊。像「般若」這兩個字,實際上不念我們說的「boro」;台灣人念成「boze」。我想:念什麼音不重要。佛教有四依止:一.依法不依人.人很多,你說、他說,依法不依人。第二,依智不依識。智是無漏的般若智慧,識是有漏的分別意識,要依般若智慧,不要依分別意識。第三,依義不依語。依他講的義理就行,語言不重要。第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經有的是了義經,說的最圓滿;有的是不了義,是方便的為大家說。有一個老太太,她不認識字,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唄咪吽」的「吽」字不會念,念成「niu」。我們念佛常常用念珠,念咒也可以用念珠,但她沒有念珠,就用豆子,念一句咒,拿一個豆子,一天要念一斗的豆子。她念了二十年,都不用動手去拿豆子,只要念一句咒語,豆子就自行跳過去。所以,精誠所致,只要用心專一,心能轉物。有一天,有一個法師,出來弘法傳教,沒有地方住,看老太太是學佛的,就借宿在她的家裡。老太太很精進,半夜還在念咒,法師一聽,她念什麼東西?咒念的發音不對呀?就說:「老太太,你念錯了,那個字念『hong』.」老太太一聽,「噢,我念錯了!」就聽法師的,把念音改過來了。這時再念咒,豆子不跳了。因為老太太有了疑惑,疑惑、猶豫那是不行的,斷疑才能生信。我出家,受我的外祖母影響關係很大,她真的修鍊有神通,因為常常晚上睡覺,半夜聽到她的肚子裡面「咕嚕,咕嚕」直響,像雷一樣。我就問:「外婆,你肚子怎麼那麼響?」她不說是神通,說:「這是功夫。」由此讓我對宗教產生不可思意的認識:噢,修行肚子都會叫的。我出家以後,當然遇到很多的老和尚、大法師,我就疑惑:「他們的肚子怎麼都不會叫呢?他們都沒有功夫嗎?」慢慢的,我也懂得這是什麼原理了。我記得有一年抗戰勝利,那一年,我又見到我的外婆,她很安祥的坐在樹下做針線活。因為我從小就很依賴她,她也很喜歡我,尤其我出家了,信仰都一樣,很知心,我就坐在她的旁邊。忽然,有一架飛機在天上飛過,我說:「外婆,你現在肚子還叫不叫呀?」她說:「這個功夫怎麼能丟了呢?」我說:「你的肚子叫,對你的煩惱能減少嗎?對你的歡喜快樂能增加嗎?對你的生死能了脫嗎?」被我這一問,她愣了,很茫然,當然回答不出來。我那時洋洋得意:你看你修了幾十年,還不如我出家短短的幾年時間。後來我到了台灣,在台灣的幾十年當中,最遺憾的、最不安心的,就是我對外婆講了這樣不當的話。她擁有她的功夫,這也不妨礙人,也不妨礙我,幹嘛我要破壞她呢?破壞別人的擁有,實在是最沒有智慧! 有人說:般若如大火炬,可以燒毀一切的煩惱、污穢、憂患、不當,而且大火炬的光明可以照耀人們開般若的慧眼,看清宇宙人生何去何從。我很喜歡《般若心經》,因為《般若心經》這麼短短的,每一個人,不管你一天怎樣忙,能念一卷《般若心經》,兩分鐘,260個字,你必定會像那位老太太一樣,念20年,豆子跳起來的。我沒有讀過學校,連幼兒園都沒有讀過,我一生沒有獲得一張畢業證書。但是,在我的這一生當中,辦了16所佛教學院,4所大學,一個人辦一所大學就不容易了,像西來大學,雖然不大,小小的,但,這是我們中國華人在美國唯一獲得美國教育部、乃至全世界承認的、合法的大學。當初看到美國到我們東方去,辦什麼清華大學、聖約翰大學,我心裡就想:為什麼不到美國去辦一個東方人辦的大學呢?文化交流,要有往來嘛,所以就有西來大學。由於我不會英文,又沒有什麼財力、沒有什麼學歷,基本上沒有條件與大學結緣,我只能要大家幫忙,旺家培先生幫了我,成立了西來大學獎學金基金會,今天他還請了多少的董事到這裡來,正式讓基金會成立。我想西來大學有這許多贊助,必定將來有一天,像長春藤大學一樣,經過幾年、幾十年慢慢成功的。我剛才跟這些董事會的人講:唐朝,1300年前,六祖慧能大師本來是一個砍柴的樵夫,就是安道成先生給了他十兩銀子,就相當於現在的獎學金,他才可能到湖北黃梅親近五祖弘忍大師。我們給人是福氣的,接受表示不足。現在,留一點時間,把證書頒發給董事們。這是我一生當中,最後一次講經,我這次講過《般若心經》之後,不會再講經了。這兩天要趕快趕到香港去,在香港大學、理工大學,再到大陸的中山大學講演,然後到香港紅碪體育館講佛教的戒、定、慧,十二月要在台灣國父紀念館與天主教主教、台北市市長馬英久先生對談。大概以後,因為年老,講不動了。明年,假如我還活著,我會到世界各地看看一些出家弟子和有緣的信徒。後年起,我就開始封人了。大家問:什麼叫封人?過去出家人閉關,我不要閉關。其實,我在西來寺閉關過半年。現在叫封人,封人的意思是不再講經、講學了,但不是我就不與信徒、出家弟子講話,不是的。如果大家相約什麼日期、什麼時間、什麼地方,定時、定點,我都願意隨喜的。所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一生出家68年來,可以說,都是感謝信徒給我的護持,讓我存在。佛光山在全世界創辦了多少的事業,那不是我的,也都是大家成就的。
推薦閱讀:

心經講解
跟著《心經》「觀自在」……
《心經》修持法門
羅時憲:《心經》導讀
一、《心經》要義

TAG:心經 | 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