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新的十大糖尿病治療方法,別再用老方法了

近年來隨著對糖尿病研究的不斷深入,當今糖尿病的治療理念較以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傳統治療模式相比,新的治療理念更趨於科學和理性,更接近疾病的本質。具體介紹下面十大轉變。

一、起始治療由「單一生活方式干預」轉變為「生活方式與藥物干預雙管齊下」

對於新診斷糖友的治療,傳統做法往往是先從單一的生活方式干預開始,經過一段時間(通常是1~2個月)的觀察,血糖控制仍不理想再啟動藥物治療。然而這種做法至少存在兩個弊端:①不利於血糖儘早控制達標;②由於「糖毒性」沒得到及時解除,往往會錯失逆轉和修復患者胰島功能的最佳時機。

所以,現在強調2型糖尿病患者一經確診,就應同時啟動生活方式干預及藥物治療,並推薦二甲雙胍作為與生活方式干預共同開始的一線治療藥物。

二、由「階梯式治療」向「早期強化治療」轉變

「早期強化治療」是基於近年來大量循證醫學研究成果提出的治療新理念,其益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強化治療能夠有效地保護、改善和修復患者自身的胰島功能。

二是強化治療可以顯著減少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尤其是微血管併發症。

一般說來,強化治療更適合於初發的、年輕的、沒有血管併發症的糖友。

三、由「首選口服降糖葯」向「早期應用胰島素」轉變

由於胰島素抵抗持續存在,胰島β細胞的功能隨著病程發展而進行性下降。而早期補充胰島素,不僅能使血糖迅速控制達標,還可以減輕自身胰島β細胞的負擔,有利於改善和修復自身的胰島功能,使血糖長期維持正常。

四、由「胰島素促泌葯」向「胰島素增敏葯」轉變

很多2型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是「胰島素抵抗」,而「胰島素不足」則是次要的。

不恰當地過度使用胰島素促泌葯(如格列本脲,即優降糖),不但不能保護胰島β細胞,反而會加速胰島β細胞的衰竭,導致降糖葯的繼發性失效。相反,胰島素增敏葯(如噻唑烷二酮類)可以直擊胰島素抵抗,對胰島β細胞和大血管均有保護作用。

五、由「普通胰島素促泌葯」向「早時相胰島素促泌葯」轉變

早時相胰島素(第一時相)分泌缺會陷造成餐後高血糖和高胰島素血症。現已知,2型糖尿病的早期即已出現早時相胰島素分泌缺陷,而早時相胰島素促泌葯[如瑞格列奈(諾和龍)、那格列奈(唐力)]具有「快進快出」的優點,可明顯改善胰島β細胞早時相胰島素分泌,產生類似生理性胰島素分泌的模式,因此可以較好地降低患者的餐後血糖水平,而且低血糖風險小,對胰島β細胞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六、由「單一藥物治療」向「早期聯合用藥」轉變

新的治療模式推薦早期聯合治療,即在單一藥物的半量(最大允許劑量的一半)不能使血糖得到滿意控制時,不再一味地增加單藥劑量,而是積極採取非同類藥物聯合治療。

早期聯合用藥可以充分發揮不同藥物之間的互補作用,增強降糖療效;減少因各自藥物劑量過大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有助於改善胰島素抵抗,保護胰島β細胞的功能,防止口服降糖葯繼發性失效。

七、由「只重視控制空腹血糖」向「空腹血糖、餐後血糖並重」轉變

研究證實,餐後高血糖在大血管病變(主要指心血管疾病)中起到關鍵作用。與空腹血糖相比,檢測餐後血糖不僅有助於早期發現糖尿病,而且能夠更好地預測心血管事件的發病風險。

八、由「重點控制高血糖」向「控制血糖波動」轉變

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與發展不僅與血糖整體水平升高有關,而且與血糖的波動性密切相關,血糖波動性越大,慢性併發症的危險性越大,血糖忽高忽低比穩定性高血糖的危害更大。因此,既要降糖,更要穩糖。

九、由「單純降糖」向「控制多重心血管危險因素」轉變

目前認為,2型糖尿病應當超越以血糖控制為中心的治療理念,代之以對各種心血管危險因素的全面控制,進而達到減少糖尿病慢性併發症,改善患者預後之目的。

十、由「重治輕防」向「防治並重」轉變

通過對「糖尿病前期」人群進行早期干預(生活方式干預或藥物干預),不但可以減少糖尿病的發生率,還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最新的IDF(國際糖尿病聯盟)指南將患者「自我血糖監測」也作為生活方式干預的一部分,因為安全、有效的干預需要血糖監測作保障。


推薦閱讀:

高血壓西醫治療方法
更年期 治療方法 2
中醫撥罐治療方法.....百病撥罐
野外防蛇措施與蛇傷治療方法
皮膚科用藥:詳解牛皮癬的治療方法

TAG:治療方法 | 糖尿病 | 方法 | 治療 | 十大 | 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