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罪與苦——基督教、佛教、道教在幾個問題上的簡單對比
崔理明(中國道教學院)
內容提要:宗教的本質是什麼?是解脫人間的苦難。苦難是從哪裡來的呢?解脫的方法是什麼?基督教認為原罪是從亞當夏娃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有了自我意識開始的,佛教認為苦是因為無明、貪嗔痴等感招善惡諸業所致,道教認為苦來自從道生萬物、混然為一的先天落入了矛盾的後天。那麼與之相應,解脫苦的辦法是相信上帝、放下自我,看破萬物的無常、放下執著,凝鍊後天、返歸虛無自然的先天,表述雖然不同,但實際都是要超越自我與萬物,是超越,不是否定。本文對三教在此問題上的觀點作了簡單對比,先聖的智慧,對解決今天的問題,仍具有啟發作用。
關鍵詞:原罪、苦、宗教、基督教、佛教、道教、解脫
引言——宗教的本質是什麼我本人信道,早年也讀過一些佛教、基督教的文獻和宗教通史,當時年輕,這次在人民大學,在老師的幫助下,對宗教又有了新的思考和理解,藉此論文,作一點總結。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不同的人,對宗教這個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宗教是什麼呢?是不是大殿高堂?是不是莊嚴的儀式?是不是森嚴的律法?是不是口訣咒語?是不是神秘方術?這些都與宗教有關,但不是宗教的本質,宗教的本質是對宇宙和生命的本質以及人類痛苦的思考,並進而尋求解脫痛苦與回歸真理的方法。對人類痛苦的同情,是宗教產生的原因,也是宗教存在的意義。但是宗教在人類世界的發展過程中,摻雜進了很多凡人的私慾,這讓本來清晰的事情變得模糊,甚至使人們忘記了宗教本來的面目。本文試著簡單對比基督教、佛教、道教在對宇宙起源與人類的苦因的認識、以及尋求解脫方法上的異同[1],以求對真理能有更進一步的理解。篇幅所限,也只能蜻蜓點水。
一、基督教與道教對原罪和苦的認識
對於宇宙與人類的起源,《聖經·創世紀》這樣描述(節要):
起初,神創造天地;然後神說要有光,於是有了光,於是有了晝夜;然後有了空氣,分開水陸,有了植物,有了日月星辰,又有了動物。神又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並賜福給他們,讓他們管理地上、海里與空中的活物。天地萬物都造齊了。
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耶和華神在東方的伊甸立了一個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裡。園子當中又有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耶和華神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耶和華神又取下亞當的一條肋骨,造成一個女人。蛇誘惑女人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說:「你們不一定死,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 她與亞當都吃了。
耶和華神說:「那人已經與我們相似,能知道善惡。現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樹的果子吃,就永遠活著。」耶和華神便打發他出伊甸園去,耕種他所自出之土。於是把他趕出去了。又在伊甸園的東邊安設基路伯,和四面轉動發火焰的劍,要把守生命樹的道路。
關於宇宙與天地人的生成,在道教老子《道德經》中也有描述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25章)。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40章)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5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51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34章)
對宇宙和人類生成的描述,《道德經》里說得很平淡,《聖經》中的描述似乎更有人情味一些,但二者寓意並無不同,這裡需要作了一點解釋和對比。
《道德經》理解宇宙的生成是這樣:由混然無形質的「無」,產生有形質的「有」,這是道生一;由最初的混然未分的一而產生有陰陽的二,也名天地,這是一生二;天地相互作用,產生陰陽中和的人,這是二生三。它們相生相剋、對立統一,演化無窮,這就是三生萬物。道雖生成萬物,並不據為己有,是萬物自己在運行,但萬物卻不能背道而行,終將歸根復命。天地人謂之三才,又可各分為二,在天曰陰陽,在地曰剛柔,在人曰仁義,當然在人的性別上也可分為男女。在宇宙有天人地三才,在人身則對應神氣精,人身即一小宇宙。
《聖經》中把上帝理解為一慈愛全能的長者,他創造了天地、晝夜、水陸,動植物,又造了男人和女人。這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聖經》講:神又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神又取下亞當的一條肋骨,造成一個女人。人身與宇宙同構,即同上帝的樣子。這塵土即對應精和地,氣對應氣和人,靈對應神和天;精氣神也可稱性命,是人的身內陰陽,身外陰陽就是男女。
關於宇宙的生成,也許離我們很遙遠,但有一件事卻離我們很近,不能不思考,這就是人間的苦——也就是原罪,它是從哪裡來的呢?
《聖經》中對原罪的解釋是:亞當和夏娃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所以被上帝趕出了伊甸園,所以有生死、有勞作諸苦。怎麼理解《聖經》中的這段啟示呢?
分別善惡,在人間當然應當明辨是非善惡,提倡善,抨擊惡,都要做善人。這是沒有問題的。那麼,在這裡的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為何不能吃呢?實際它的寓意也許是指人類有了自我意識,把利於自己的視為善,把不利於自己的視為惡,當然這就產生了一個充滿矛盾的內心和世界,一切的是非煩惱和苦也因此而生,當然一切生機、文化……也都因此而生,但也因此而亡。
這在《道德經》中表述為「道生一,一生二」,道與一是先天的,二是後天的,二是相對的,有生就有死,有善就有惡,有陰就有陽……矛盾痛苦也因此而生。《道德經》第二章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二是相對的,有對立、有矛盾,但並不一定就有苦難,苦難的原因是人執著片面、不能協調矛盾的兩個方面乃至矛盾的多個方面所致。所以聖人是守在一上的,《道德經》第二章接著說: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只是意識到了自我內心與人世間的種種矛盾,但世間的矛盾並不因吃了這果子才存在,它們是早就存在了的,從上帝造天地、有晝夜、分水陸、生男女時就有二了,只是這時人還沒有意識到自我,在天地之間自然地生活。
《聖經》中說,神把偷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的亞當夏娃趕出了伊甸園。在道教的理解,會有一點不同。若按照《道德經》所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則可以理解為亞當夏娃是自己掉落凡塵的,沒有誰去趕他們離開,自從他們的意識中有了二與自我,苦就開始了,當然也有樂,但是凡間的樂不能永恆。
二、基督教和道教解脫原罪與苦的辦法既然認識到原罪與苦產生的原因,那麼解決的方法似乎也就出現了。
基督教解脫原罪的方法就是相信上帝,把一切交託給上帝,放下自我。因信而產生種種被稱為義的行為:遵守律法、奉獻慈愛……把一切交給上帝,交給主,這當然應當是交給一個真正有靈性的主,不是被世間人慾遮蔽扭曲了的「主」。
在道教也教人要放下自我,返歸大道。老子《道德經》說: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13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16章)
後來在道教發展成熟的內丹修鍊中,將回歸一與道的修鍊分作兩部分——性、命,也就是精神與物質,心與身。將心神從七情六慾煉得一塵不染,回歸虛靜;將精鍊化為氣,由三返二;再將氣與神混融,由二返一;進而將此一也混然忘卻,煉神還虛合道。超越有限,才能與無限的道合一。無限的道,也許就是基督教所說的上帝。任何有限的受造者,都不能是道,也不能是上帝。
當然道教也教人敬奉神靈、遵守律法、奉獻慈愛……這與其它宗教並無太大區別,這些有為、可名、有限的方法只是回歸大道的途徑。
能與道合真,就是神仙,沒有數量的限制。神仙有二個來源:一是天生的,從道分真化氣而來的;一是從人修鍊而成的,名為返本還源。神仙與道,從性質上說,應當是一致的,但從質量上說,有所不同。道可以產生宇宙天地萬物,而神仙的能力是有限的。
人可以得道成仙,在這一點上,是道教與基督教不同的又一個地方。基督教認為唯有上帝與耶穌與聖靈是三位一體,其它天使是不能並列的,人可以因為信仰升到天堂。
三、對比佛教對苦的認識及解脫方法把佛教分開來說,並不是有分別心,是因為佛教觀察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它不是思考本源與萬物的關係,而是看到萬物的無常,覺悟,放下,得大自在。萬物是色,萬物的無常是空,覺悟是空色不二,就是以超然的心態對待自我與萬物,而不是否定自我與萬物。玄奘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教覺悟後的境界與道教返還大道的境界及基督教歸奉上帝而得救的境界,也許就是一個,但佛教不討論這麼一個永恆的存在與本源,實際這個永恆的本源確實也是無法討論的,老子《道德經》也說: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25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1章)
道不能被定義限定,它包含有,也包含無,是二者的統一。道教思考的是萬物與本源的關係,有與無的統一;佛教思考的是事物無常與短暫存在的關係,空與色的統一。這是從不同角度觀察宇宙萬物。
觀察認識宇宙萬物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解決人間的苦,這才是宗教的本質,也是佛陀當年的發心。少年佛陀是一個心地慈悲的王子,他顯然是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子,他深切地感受到存在世間的苦,並且思考解脫的方法。佛陀與世人不同的是:世人也在苦中,卻不認識它,也不思考如何解脫。苦有多種,概括有八: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蓋覆真性。只要人存在,並有意識,這些生理和心理的問題就會存在,帝王將相也不能倖免。當然世間也有短暫的樂,但這不是佛陀要關切的。
佛陀不只是分辨了善惡苦樂,他還分析了苦的原因:集——因貪嗔痴等感招煩惱及善惡之諸業;進而找到了解決苦的辦法:滅——結業既盡則無生死之患累,名有餘涅槃;進而舍此報身,名入無餘涅槃。就是要超越萬物與自我,但不是否定萬物與自我,如果否定萬物與自我,是為頑空,不是涅槃,也不是道。用清靜心面對萬物和自我——名為真空妙有,即是得道。苦集滅道,即是四諦。這就是《法華經·譬喻品》所說:「佛昔于波羅柰,初轉四諦法輪。」又《涅槃經》卷十五曰:
「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若能見四諦,則得斷生死。」
放下自我與萬物時,與相信上帝、把一切交託給上帝不是很相似嗎?超越凡塵時,不就是回歸先天大道嗎?只是觀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已。覺悟,按基督教的說法就是從凡塵回到伊甸園,按道教的說法就是從萬物、三、二返回一與道。但覺悟只是精神意識的返回,按佛教的說法,還需要悟後起修,在實踐中證明那個覺悟的心。證明的方式有很多,佛教的化度眾生是證明,基督教的慈愛公益是證明,道教的修身煉命也是證明……方式不同,原理無二。
結語其實不只宗教在探索宇宙和生命的本源,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也在探索,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生物學、醫學、天文學、物理學……已有不少成果增加了我們對宇宙和生命的理解。我有一種假設,將來有一天,科學與宗教足夠發達時,也許它們可以融而為一,這種假設源於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母親。
宗教和科學文化的目的就在於認識宇宙與人生的本質並解決人間的苦,從而使人類得到幸福快樂。不論是宗教還是科學文化,在解決不了人間的苦難時,都應當反省,我們是是不在原理上背離了真理?是不是對真理執行得不夠?
由於科技的發展,地球越來越小,對於慧者而言,它帶來的不應該是衝突,而是相融。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側重,虔信是出於情感,覺悟是出於理性,修鍊是落在實踐,它們是一個事物的三個方面,沒有矛盾,也不應當割裂。在現實中,宗教也可能會因為人的思想的遮蔽而出現偏差,也有可能被人的私慾扭曲,甚至陷於血腥。對於自私自利、昏暗狹隘者,縱然它機關巧妙,或是能呼風喚雨,必定不得安寧、沉淪痛苦,直到它懺悔、回歸真理。科學與文化也一樣。思想和行為出了偏差,就會吃苦,按基督教的說法,這就是上帝的懲誡;若按道家的說法,實際上沒有誰懲誡它,是它自己在懲誡自己。
還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沒有涉及伊斯蘭教,不是因為有宗教歧視,只是因為本人在道教,可學習的佛教、基督教的資料也比較豐富,而學習了解伊斯蘭教的資料比較少。每一種宗教都是一門深邃的學問,都有無限的問題需要探討,非一時一地一人一文可以完成的。
最後,向為我們學習進步付出勞動的老師、領導及所有的人們致以深深的感謝。
參考文獻:
中國佛教哲學要義,方立天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2.
基督教要義,法國,約翰·加爾文著,錢曜誠等譯,三聯書店,2010.3
[1]這裡需要說明一句,本文中所說基督教包括基督新教與天主教,本文只討論最基本的問題,不想對這兩大教派的分歧作討論,正如不對道教和佛教內部各派的分歧作討論。
推薦閱讀:
※道教這朵宗教界的奇葩,怎麼才能把神仙之說給圓過來?
※身心靈,靈修,寶瓶氣,印度瑜伽是否是同一淵源的,互相有什麼關係?
※大方諸宮服日月芒法·新年賀歲篇·道家吐納
※道家和道教的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