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秘訣

希望有緣的拳友也能從中受益。懂得點拳道並不是很難,要做 到卻是極不容易的,初學者如能按照以下方法去做熟,就算是入門了。

一、松。全身放鬆,從神態到動作都不能緊張(克服掘力、恢復自然、始終如一),想像自己像坐凳子一樣——松胯;讓立點、重心落於右腳,縮右胯,提左腿,提時尾閭下沉(但人整體並不下沉、開步再沉就不可能了),橫開一步(此時感覺左腳很輕),橫開時、大拇趾先下地,再其餘4指接著落地,與肩同寬;練拳中,每一個動作轉換前都要松胯,初練可放大動作,日久外人根本看不出你在松胯的。

二、手動人不動,人動手不動。手動人不動,就是讓手脫離肩關節,任何外力支配不了你的全身,至多襲擊得了你的手;人動手不動,力從腳跟起,一進一退,可以步步取勝,所有的力都可以還給對方,對方用力越大,反擊力越大。

三、節節貫串。內功來自腳底,出手時,一定要從腕、肘、肩,一節節地引路;收回時,從肩—肘—腕,尚未到每一個力點,不能去動。在張老師的引導下,按照他的口令,松胯、尾閭下沉、……肩、肘、手,真的有把對方粘住的感覺,非常神奇。(當然,自己練就不那麼容易了)

四、不丟頂。1、任何狀態下,百會不能動。2、與對方的接觸點,始終不能丟,要粘住對方。(不過,試了一下,失敗了,只能稱為逃,沉胯而不是松胯)

五、用意不用力。由周身和四肢末梢起,意氣內斂,迴向腰脊內部,緩慢均勻,節節貫穿,連綿不斷,意動形隨,靜回到腰脊內部;做到松腰、屈膝、松沉。在各種招式中,用意最難,就是拳勢呼吸,不懂拳的蓄與發,就談不上呼吸運用。《道德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徙,柔弱者生之徙。」 太極拳訣云:「全身放鬆,其經絡不閉自通,久久習練,自得內功」,其內勁是從鬆柔轉化而來,沒有鬆柔,就沒有太極拳。

六、 不斷悟。練拳過程中,要不斷改進,不斷提高,找出形體動作的對與錯、好與差;進一步提高功力,提高質量;逐漸悟出太極拳的精髓和奧妙。太極不以只講形、不講質,當形質並重,姿勢動作才能規範到位,收太極拳應有之功效,否則動作姿勢成了無源無本的花架子,長此下去,還會走樣。如果有一天能夠悟到「以腰為主,腰不動,手不發,內不動,外不生」,恐怕可以算是入了太極門。

七、太極拳與「太極操」的根本區別就在於看其是否有「內動」,這也就是太極拳的門道。

「其根在腳蹬於腿,主宰在腰形於指」,也就是說,行拳不能只注重手動,腳動,那僅是稍節在動,真正的太極拳,應當是根節在動,由內動帶動外動,這也正是「節節貫穿」的體現。那麼,根節在那裡?在腰上。上肢動作的順序是腰動、背動、肩動、肘動、腕動到手動。下肢的動作是腰松、胯松、膝松、踝松,腰帶胯,胯帶膝,膝帶踝最後達到腳,做到輕起輕落,靈活自如。例如:綳、捋、擠、按、采、列、肘、靠、推、分、插等動作,看似手在動,其實都是腰在動,而後帶手臂,最後體現在手上。。進退步也是如此,這就是內動。

看一個練拳者的演練水平,不能只是注重於他的腿蹬得有多高,下勢有多低,動作有多漂亮,這僅僅是一個外形,而更重要的看是否有內動,是否有太極拳的韻味。我們一定要學習太極前輩留傳下來的精髓,而不僅僅是套路,應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既打出端莊、舒展、漂亮的外形,更要體現出傳統太極拳的內在韻味。


推薦閱讀:

[轉]?太極拳練習中如何保養膝關節
傳統太極拳壓腿方法略談
太極拳基本功
楊式太極拳(15~46)圖解
太極拳技術原理

TAG:太極 | 秘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