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身之間,青春不再少年——讀《此間的少年》有感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曾經被大人們感慨「垮掉一代」的80後們,都已經變成大人了。社會的輿論也已經漸漸的「見風使舵」,於是乎80後們開始在媒體上不斷以有思想、敢擔當、富於正義感、集體性和個性兼容等優秀品質的形象亮相。80後儼然開始接過父輩的旗幟,負擔國家的興亡。
然而,對於80後而言,他們卻一直在懷念,或者說是懷舊,思念還是孩子時的歲月,思念過往的一切與光陰相關的蛛絲馬跡,思念那些不會再回來過的記憶,因為在他們的思維里,他們依然是孩子,長不大的孩子。
他們是《老男孩》,他們是《李雷和韓梅梅》,他們是多愁善感的自戀者;他們為了生活而不情願的投入工作,他們沉浸在網路的世界找朋友、上人人;他們錯過悲天憫人的愛情,高唱著神馬都是浮雲的心靈獨自承受苦與痛;他們時常聚會、K歌、泡吧,卻依舊孤獨;他們在人前或笑或囧,轉過身去,卻早已淚流滿面。
當此間的少年轉身離去,少年,依舊是那個少年,然而,早已不是少年。
人生大抵是悲愴的,而每一代人都有屬於自己不同的悲愴。但是,當歲月偷走了少年的青春,一點一滴,如同流水的流逝,不再回頭,每一代人都會感慨光陰的無情。大江東去,白浪淘盡的不僅僅是那些千古風流人物,更多的是你和我,平凡普通卻又獨一無二的每個人。有人追憶過往,有人夢向未來,人們多是喜歡活在鏡花水月里的。看看鏡前的水旁的自己,才發現一切美好的過去和未來,都已回到了原點,再也找不到方向了,若是走偏了一點點,未來便不再是以前的未來,過去也將不是本該的過去了。
水一般的少年,風一般的歌,夢一般的遐想,從前的你和我。光陰的回憶,不免許多夢幻的色彩,因為畢竟沒有時空穿梭的方式,帶領我們穿越的夢想中曾經到過的地方。
18歲的薩岡,面對未來面對青春,寫下了轟動一時的《你好憂愁》。而我在同樣的年紀,卻不曾有她這般達觀。對於未來,心中始終交織著恐懼和憧憬兩種情緒,每一個前輩的足跡似乎都在印證著我們的未來,但生活本身又是不可複製的,沒有人可以預言未來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最初知道此間的少年僅僅是因為他是一本金庸同人小說,而後者曾經陪伴我度過了幾年時光,一直以為這樣的快餐小說只不過是惡作劇的玩笑,起初並不曾在意他。直到後來無意中聽朋友談起,朋友大力推薦的熱情出乎我的意料,最後我在某門戶網站看完了這部小說,開始僅僅是覺得好玩,原本一個個想像中的人物忽然變的可親,他們有著我們一樣的喜樂哀愁,這樣的人物,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可以信手拈來。某甲有喬峰的豪爽,乙君又如令狐沖一般愛發牢騷,更有丙女俏皮可愛如黃蓉一般,他們的故事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那些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卻又如此的真切,正是這些趣味吸引我一直讀完這本之前並不看好的小說,讀罷掩卷,我想僅僅是這些嗎? 很多時候,我都試圖著給青春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卻往往遍尋無果。更多的時候,青春對於我們僅僅是一個華美的概念,那裡有著哀傷與歡樂,失落與光榮,一如象牙塔吧,儘管置身其中,卻並不能清晰的了解。周國平先生曾經說初戀最為美麗,也最為空洞蒼白,青春又何嘗不是如此。人們熱中於談論青春,青春是人生最美的年華,但人們又往往把青春看做一個單純華麗的概念,而剝離了具體的細節。生活的本質是平淡的,青春也不能例外。當我年少的時候,熱烈的憧憬著大學時光。盡情的想像著他們的美麗,但歲月殘酷的剝去了象牙塔的光環,而自己也漸漸的淪落和習慣於生活的平淡。 身處於青春年華,但談論思考青春,卻往往停留於表層空洞的概念,而那種種美麗不過是思想幻化出的景象。回憶是最擅長製造美麗的,老年人懷念少年的時光,懷念曾經的歲月,往往順帶把從前認為微不足道的細節也修飾的嬌艷無比,無法去指責什麼,或許當我走過這一段歲月,也會有相同的心境。 又或許青春的美麗恰恰在於他的朦朧。朦朧的歲月,朦朧的情感,當走過這段歲月之後,再試圖去清晰的回溯彼時的痕迹卻終究只是徒勞,那些我們走過的路,經過的風景以及陪伴著我們的人們都會一一離去。校園中走過一批又一批的學子,今日送走喬峰的郭靖楊康們,明日也終究要揮一揮手告別此處。而摩挲的樹葉之下,又將見證另外一群慕容復段譽王語嫣門的青澀年華。 有一個朋友曾經發牢騷說:世界本就只是驛站,卻不會是家。他說的這些話讓我想起了李白,想起了「夫天地,萬物之逆旅,光陰,百代之過客」的嗟嘆,少年漸漸成年,此間已成彼間,只不過是人生的列車又在尋覓下一個站口。 我讀書喜歡把他當做一面鏡子,純粹的欣賞本是不太可能的,在鏡子里往往能夠分辨出自己的身影,看清自己的足跡。慕容復的自卑與高傲,楊康與穆念慈的無奈,似乎都佐證著自己的生活,又或者生活的本質真是百川趨海,殊途同歸。而今的我漸漸的淡去了之前的種種幻想,在現實中漸漸學會忍耐和堅持。因為我明白,如今的一切一切都將是以後美麗的回憶。 未來固然是不可預知的,但如今的種種現實,其實便是未來的基石,走向了虛無的人生將是可怕的,手握著青春,我堅定的走在梧桐飄香的路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