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倭寇當中,有多少是中國人?

明代嘉靖年間畫家仇英所繪《倭寇圖卷》

最近,央視一套播出了一部電視劇《抗倭英雄戚繼光》,據說口碑甚佳。可惜的是,電視劇迴避了一個最核心的問題。那就是:戚繼光時代的倭寇,究竟是以日本人為主,還是以中國人為主?

明朝《嘉靖實錄》:倭人佔十分之三,「中國叛逆」佔十分之七

這個問題,在明代史料當中,其實是清晰的。官修《明史·日本傳》里說:「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嘉靖實錄》里也說:「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這是嘉靖時代關於「倭寇」的官方說法——倭人佔十分之三,中國人佔十分之七,倭人佔主導地位。

內部奏摺中的說法,略有不同。南京湖廣道御史屠中律,曾對皇帝說:倭患的起源,是沿海「奸民」想要跟番邦作生意,雖稱倭寇,「其實多編戶之齊民也」。①參與剿倭的將領王忬,也向皇帝報告:據他調查,「倭寇」頭領約有百餘人,其中「雄狡著名」者,都是本國之人,如「徽州王五峰(王直)、徐碧溪、徐明山,寧波毛海峰、徐元亮,漳州沈南山、李華山,泉州洪朝堅」等。②另一剿倭名將胡宗憲,根據實際調查,編寫了一本《籌海圖編》,其中列出十四股勢力最大的「倭寇」,其頭目同樣全部是中國人。③也就是說,在所謂的「倭寇」內部,中國人不但在人數上佔了絕對優勢,也同時牢牢把握著領導權。

事實上,「倭寇」這種稱呼,在嘉靖年間已經產生了不小的爭議。身處抗倭第一線的基層將領萬表,就對從地方到中央都在「混言倭寇」的做法非常不滿,萬表說:海賊大頭目王直、徐碧溪的親屬子侄,都住在杭州等地,逍遙法外;王直等賊寇四處荼毒生靈,地方官卻每每上報說是「倭寇」進犯,真是自欺欺人。④浙江慈溪知縣薛應旂也說:稱呼海賊為「倭寇」,是中了海賊之計。海賊中雖有倭人,但「主謀響導」者仍是「中國之賊」,這些人假冒倭寇,藏匿身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親戚族人不受牽連。⑤

表中倭寇名錄,出自陳懋恆《明代倭寇考略》。該書彙集數十種史料與地方志而成,對倭寇資料的整理頗為全面。由表中可知,「倭寇」中的主要頭目,清一色都是中國人,次要頭目中,日本人所佔據的比例也不高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以中國人為主體的「倭寇」,與明代嚴厲的海禁政策有很大關係,其中,1529年停止中日貿易,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政策節點,正是從這一年開始,「倭患」愈演愈烈。對此,嘉靖朝官員唐樞,有一句很精闢的總結:「寇與商,同是人也。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

因為有這種背景,「倭寇」的行為就常常顯出一種複雜性。譬如,大頭目王直,在地方政府默許其對日通商時,曾一度積极參与抓捕真倭寇;而當地方政府改變態度後,王直又轉做海賊,招募日本浪人打出了「倭寇」的旗幟。民心也同樣游移不定。萬表感慨:杭州的店家,明知對方是海賊,仍然「任其堆貨,且為打點護送」;地方百姓,對待賊寇,也「或送鮮貨,或饋酒米,或獻子女,絡繹不絕」;時人記載,漳州一帶的假「倭寇」回鄉,「皆雲做客回,鄰居皆來相賀」。⑥南京刑部尚書王世貞的說法最誇張:「自節帥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除了督撫將帥,所有人都是賊寇。

「歷史真相」與「現實需要」之間,往往存在著很大的裂痕

簡言之,戚繼光時代,所抗擊的「倭寇」:1、大部分是中國人;2、有倭人摻雜其中,但不掌握領導權;3、明代史料清晰記錄了「倭患」真相,明朝官方仍長期沿用「倭寇」這個說法,與海禁政策有很大關係。一方面,官方不願承認動亂的源頭是海禁;另一方面,把動亂歸因為「倭寇」,又適足以強化海禁的合理性。

這種「歷史真相」與「現實需要」之間的裂痕,在明代滅亡之後,曾一度消失。至近代,因中日兩國關係的變化,裂痕又再次出現。在30年代的日本學術界,大致存在兩種傾向,一種,是按照「皇國史觀」,將「倭寇」描述成日本人輝煌的海外發展史,而無視16世紀的日本政府也站在「倭寇」的對立面;另一種,則基於「中日親善」的需要,有意識地強調中國人在「倭寇」中佔有主導地位。⑦

反倒是中方的一些學者,在30-50年代,並未因現實中遭受到了日本的侵略,而曲解歷史。如杜鳴治30年代的研究認為:因賦稅繁重,海禁嚴厲,嘉靖年間,「奸民冒倭人旗幟,群起為寇」,「上自官吏,下至富商大賈,沿海居民皆與倭通。」范文瀾在40年代的著作中也說:「中國奸人卻佔大多數」,「嘉靖時代的倭寇,明朝應負激成禍亂的主要責任。」50年代,又有史學家尚鉞、吳晗等人,認為嘉靖年間的「倭寇」,其實是一場內亂,乃是「東南沿海工商業實力人物」和「明王朝統治階級」之間的鬥爭,「把這次戰爭看作是單純的日人的侵略,而忽視了中國商人的主導地位是不合事實的。」⑧遺憾的是,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上述研究成果,很快就被遺忘了。

自80年代至今,「倭寇」問題仍在不時牽動著中國的對日民族情緒。2005年,曾有網民赴安徽歙縣,砸毀了明代「倭寇」頭目王直新修的墓碑,理由是:王直乃勾結倭寇的「漢奸」、「民族敗類」。由中日兩國政府主導的「中日共同歷史研究」項目中,兩國學者在「倭寇」問題上的表述,也存在微妙的差異。日方報告的說法是:「倭寇對中國社會來說並不是一種外部存在。……無論其首領,還是其成員,多數是中國人;地方有勢力者(鄉紳階層)與倭寇勾結,插手走私貿易。……1567年海禁解除,消除了倭寇出現的根本原因。」⑨而中方報告,則迴避了對「倭寇」內部成員、權力構成的描述,僅簡單稱之為由日本人和中國沿海商人、海盜聯合組成的「海商武裝集團」。⑩

在「倭寇」走私活動中繁盛起來的明代雙嶼港,大量葡萄牙人定居於此。得益於葡萄牙人,嘉靖年間的很多「倭寇」裝備上了來自歐洲的槍炮,對官軍造成了很大壓力。有澳門學者研究認為,正是為了分化葡萄牙人和「倭寇」的關係,明朝才決定在澳門開埠,允許葡萄牙人居住。在切斷「倭寇」的武器來源的同時,官方也有了獲得葡萄牙先進武器的固定渠道。

注釋

①屠中律奏摺原文:「夫海賊稱亂,起於負海奸民通番互市。夷人十一,流人十二,寧、紹十五,漳、泉、福人十九。雖既稱倭夷,其實多編戶之齊民也。」載《明經世文編》卷二八二。②王忬,《倭夷容留叛逆糾結入寇疏》,載《明經世文編》卷二八二。③這十四股「倭寇」頭目的名字是:金子老、李光頭、許棟、王直、鄧文、俊、林碧川、沈南山、肖顯、鄭宗興、何亞人、徐銓、方武、徐海、陳東、葉麻、洪澤珍,嚴山老、許西池、張璉、肖雪峰、謝老。並指出:「凡十四蹤,皆昭灼人耳目,故詳列之。其餘或入寇而姓名不傳,或有名賊酋而未嘗專主兵柄,與夫事迹之未詳者不敢濫錄也。」見《籌海圖編》卷八《寇蹤分合始末圖譜》。④萬表《海寇議》之原文:「近此賊屠城掠邑,殺官戕吏,一至於此。而見今肆散劫掠,不於餘姚則於觀海,不於樂清則於瑞安,往來塗毒生靈,無有虛日。而猶混言倭寇,不實上聞,果何待耶!既曰倭奴,酋長為誰,是誰欺乎!」。萬表寫作《海寇議》的前後始末,可參見:山崎岳,《王直、萬表、俞大猷——明代嘉靖倭寇時期的官、盜關係》,收錄於《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第一冊。⑤薛應旂之原文:「今海寇之深入吾境也、殺掠焚盪之慘,自昔所未有者也。彼固以倭為名,而我亦以倭名之,是墮其計也,不謂其非倭也。蓋實我中國之賊,為之主謀嚮導,引致倭夷,以為之助也。惟以倭名,則彼得以藏匿掩覆,而室家族戚,可保無虞。」收錄於《薛方山集》。⑥王文錄,《策樞》卷4,《截寇原》。⑦吳大昕,《明嘉靖倭寇研究的回顧》,收錄於《明代研究通訊》(二)。⑧沈登苗,《一段不該遺忘的現當代學術史——中國大陸學者獨立提出了倭寇「新論」》,《浙江社會科學》2006年3月。⑨村井章介,《15 世紀から 16 世紀の東アジア國際秩序と日中関係》,收錄於《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報告(古代史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P274。⑩王新生,《15、16世紀的東亞國際秩序與中日關係》,收錄於《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報告(古代史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P76-77。

推薦閱讀:

呼喚中國穆斯林烏瑪的整體文化
中國記憶——五千年文明瑰寶展之玉器(2)
中國功夫之少林派:少林白鶴拳(下)[34P]
中國科幻斷代初探
[轉載]中國茶文化簡介 

TAG:中國 | 中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