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論語·先進篇(23)學問高的人最適合去教書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注釋

(1)曾皙,曾子的父親。

(2)居,《說文》:「居,蹲也。從屍,古者居從古,俗居從足。」即蹲踞。字形採用「屍、古」會義,原因是蹲踞沿襲古代的習俗。「踞」,這是「居」的俗體字,採用「足」作邊旁。象形。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脛蹲踞形。本義是蹲著。本章指平素家居。

(3)率,《說文》:「率,捕鳥畢也。」象絲網上下其竿柄也。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捕鳥的絲網。本義是捕鳥的絲網。本章指草率,輕率。

(4)攝,《說文》:「攝,引持也。」即引入並操持。形聲。從手,聶聲。本義是牽曳。本章指夾,箝,有夾在其中之意。

(5)加,《說文》:「加,語相增加也。」即說話誇張。會意。從力,從口。本義是添枝加葉說假話、虛報。本章指施加,強加。

(6)因,《說文》:「因,就也。」即就近依憑。會意。從囗(wéi)大。大,人。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車席子上。本義是「茵」的本字,坐墊,車墊。本章指又。

(7)饑饉,災荒,荒年。飢,《說文》:「飢,谷不熟為飢。」形聲。從食,幾(jī)聲。本義是荒年。饉,《說文》:「饉,蔬不熟曰饉。」形聲。從食,堇(qín)聲。本義是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五穀無收五穀收成不好叫「飢」,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饉」。

(8)方,《爾雅》:「大夫方舟。」李註:「竝兩船曰方舟。」《說文》:「方,併船也。象兩舟總頭形。」象形。下從舟省,而上有竝頭之象。故知並船為本義。本義是並行的兩船,泛指並列,並行。本章之「方」,前者指儒學的倫理道德和學問;後者指方圓。

(9)俟,《說文》:「俟,大也。」形聲。從人,矣聲。本義是大。本章指等待。

(10)願,《說文》:「願,謹也。」 形聲。從頁(xié),原聲。古時「願、願」各有本義。「願」義為謹慎,「願」義為「大頭」。謹慎,老實,質樸。本章指願意。

(11)會同,有兩個意思:一是古代諸侯朝見天子或互相聘問等事。《詩·小雅·車攻》:「赤芾金舄,會同有繹。」一是水流的彙集。《書·禹貢》:「九河既道,雷夏既澤,灉沮會同。」

(12)端,《說文》:「端,直也。」按:「立容直也。」形聲。從立,端(duān)聲。本義是站得直。本章指禮服,名叫玄端,古代用整幅布料做的禮服。

(13)章甫,一種古代的禮冠,以黑布製成。始於殷代,殷亡後存於宋國,為讀書人所戴的帽子。本章指禮帽。

(14)希,《爾雅》:「希,罕也。」假借為「稀」,稀少,罕見。會意。從巾,從爻(yáo),像做針線。「巾」,絲織品,「爻」,像針線交錯。本義是刺繡。本章指聲音漸稀。

(15)鏗,形聲。從金,堅聲。本義是象聲詞。鏗爾,用手在弦上一攏發出的聲音。

(16)舍,《說文》:「舍,市居曰舍。」段玉裁註:「市居曰舍。食部曰。館,客舍也。客舍者何也。謂巿居也。巿居者何也。《周禮·遺人》曰: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巿,巿有?館,?館有積。《爾雅·釋詁》曰:廢稅赦舍也。凡止於是曰舍。止而不為亦曰舍。其義異而同也。猶置之而不用曰廢。置而用之亦曰廢也。古音不分上去。舍舍二字義相同。」《說文》:「舍,釋也。從手,舍聲。」本章指放在一邊,丟開。

(17)撰,《說文》:「撰,專教也。」。段玉裁註:「專教也。專教者、專壹而教之也。鄭注《論語》「異乎三子者之撰」,撰讀曰譔。譔之言善也。廣韻曰。譔、善言也。」 形聲。從手,巽(xùn)聲。本義是寫作,纂集成整體。本章指才具,才幹。

(18)傷,《說文》:「傷,創也。」即創傷。形聲。從人,場(shāng)省聲。本義是皮肉破損處,創傷。本章指妨害。

(19)莫,《說文》:「莫,日且冥也。」即太陽快下山。本章指黃昏。

(20)浴,《說文》:「浴,灑身也。」即沖洗身子。形聲。從水,谷(yù)聲。本義是洗澡。

(21)雩,《說文》:「雩,夏祭樂於赤帝,以祈甘雨也。」形聲。從雨,虧(於)聲。本義是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

(22)詠,《說文》:「詠,歌也。」即歌吟。段玉裁註:「堯典曰:『歌永言。』樂記曰:『歌為之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形聲。從口,永聲。又作「詠」。本義是曼聲長吟,歌唱。

(23)與,《說文》:「與,黨與也。」本章指類,同類。

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

孔子說:「因為我比你們年長几歲,沒有人任用我了。你們閑居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想任用你,你將怎麼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輕率地回答說:「一個千乘的國家,被鉗制在大國之間,再加上連年戰爭,國內又發生災荒,讓我去治理它,接近到三年時間,可以讓百姓有勇氣,並且明白道德學問。」孔子聽後,微微一笑。

孔子又問:「冉求,你怎麼樣呢?」冉求回答說:「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我去治理它,接近到三年時間,可以使得百姓富裕。至於禮樂教化的事情,那麼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來完成了。」

孔子問:「公西赤,你怎麼做?」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我有治理的能力,願意學著做事。宗廟裡的祭祀,或者諸侯間的會盟,我穿上禮服,帶上禮帽,做個小小的司儀。」

孔子問:「曾點,你怎麼樣?」曾皙正在鼓瑟,聽到老師在問他,瑟音漸稀,接著,彈瑟的手指在弦上一攏,瑟弦發出鏗然的響聲,然後曾點離開了彈瑟的位置,站起來對孔子說:「我不同於他們三個的才幹。」

孔子說:「有什麼妨害呢?也不過是各自表達一下自己的志向罷了。」曾點說:「初春的黃昏,換上新做的春服,帶上成年人五六個,未成年的六七個,在沂水洗完澡,風一樣跑到乾旱求雨時的高處去吹風,學著巫師求雨跳舞的樣子,然後歌詠而歸。」孔子長長嘆一口氣說:「我和曾點是同類呀!」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出來了,只有曾皙留在最後。曾皙問:「他們三個說的志向怎麼樣?」孔子說:「只是說說志向而已,還管他說什麼?」曾皙問:「老師為什麼哂笑子路?」夫子說:「治理國家要禮讓。子路開口就是千乘之國,他的言辭中沒有謙讓的意思,所以哂笑他。」曾皙問:「難道冉求說的不是治國的事情了?」孔子說:「哪裡見過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不是國家呢?冉求說的還是國家的事情。」曾皙又問:「公西華講的不是國家吧?」孔子說:「有宗廟,有國家間的會盟,不是國家是什麼?如果公西赤只能做小相,那麼誰又做大相呢?」

解讀

這一章內容較長,又是《先進篇》的結尾,孔子主要想表達什麼意思呢?在《先進篇》第一章,孔子表達的觀點是「如用之,則吾從先進。」意思是,如果用其為官,那麼我就讓先前學習禮樂的弟子參與政事。但是事實並不是孔子所期望的,他老人家的「先進」弟子們,「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意思是,跟隨我受過陳蔡之厄的弟子們,都沒有到達仕進之門,為官並參與政事。那麼,到了《先進篇》的末尾一章要有個呼應,就像《學而篇》第一章談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最後一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該是怎麼樣呼應。本章談到四個弟子,孔子老了賦閑在家,說自己年長几歲,別人不了解你或者了解你,你該怎麼辦?前三個弟子,都沒有回答到點子上,原因是不明白孔子問話的含義。但是回答的問題,各自的性格不同,表現出來的也不一樣。我們讀《論語》,不能只了解表面意思,重要的是看每一章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曾皙,姓曾,名點,曾參的父親,也是孔子的學生。本章所記錄的是孔子隱居在家,他的四位弟子在孔子的身邊,孔子和他們閑談志向的記錄。侍坐,就是陪坐。按照傳統的禮節,學生在老師面前應該是站著的,不能夠隨便久坐。晚輩對長輩也是如此。因為在家,這些弟子都圍繞著夫子坐著。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以吾」的「以」當「因」講。「毋吾以也」的「以」當「用」講。一日長乎爾,謙辭,年長一些,年長几歲。毋,與「無」通用。毋吾以,就是「無吾以」。居,閑居,平素家居。不吾知,即「不知吾」,無人知我。孔子說:因為我比你們年長几歲,沒有人任用我了。你們閑居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想任用你,你將怎麼做呢?孔子這樣說的目的是什麼?孔子說,我已經老了,沒什麼用處了。孔子真是老無所用嗎?並非如此。孔子這樣說,不符合他老人家「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和「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的巨大作用。孔子周遊列國回來,不是在家睡大覺,其作用就是刪詩書、訂禮樂,教化民眾。孔子用「不吾知也」啟發這幾個弟子,讓他們說出各自的志向。接下來是四個弟子依次作答。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子路回答問題看上去是不需要考慮的,一副成足在胸的樣子,這是因為子路是一個急性子的人。率爾,輕率的樣子。千乘之國,在當時的大國。攝,被鉗制,夾在大國之間。加,施加,強加。師旅,大軍曰師,略小的軍曰旅,泛指軍隊,這裡指戰爭。因,又。饑饉,災荒,荒年。五穀收成不好叫「飢」,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饉」。為之,治理這個國家。比,《說文》:「比,密也。」即接近,親近。及,《說文》:「及,逮也。」即至,達到。比及三年,接近到三年時間。有勇,有勇氣,勇武。方,指儒學的倫理道德和學問。相同的用法有,《荀子·王霸》:「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鄉方而務。」哂,微笑。子路輕率地回答說:「一個千乘的國家,被鉗制在大國之間,再加上連年戰爭,國內又發生災荒,讓我去治理它,接近到三年時間,可以讓百姓有勇氣,並且明白道德學問。」孔子聽後,微微一笑。

子路並沒有明白孔子的意思,以為是談政治,談治國之道。子路一開口便是「千乘之國」,說治大國。可惜的是,子路治理國家在表面上做文章,不明白孔子所倡導的以「禮」治國。在下文孔子對子路的評價是「其言不讓」,說孔子倡導以禮讓治國,而子路說話一點也不謙讓。所以孔子對他的回答哂笑,含著一些諷刺的意味。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接著,孔子問冉有,你將如何做?方,方圓,指版圖。如,和「與」古音相近,可翻譯為「或者」。如,表達了冉有的謙退之意,或者在小一點方圓的意思。足民,使百姓富裕。足,富裕。如其,連詞,表示提出另一話題,用在下句或下段開頭,可譯作 「至於」。以,則,那麼。俟,等待。冉求回答說:「方圓六七十里的小國,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讓我去治理,接近到三年時間,可以使百姓富裕。至於禮樂教化的事情,那麼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來完成了。」孔子對冉有的回答沒有做出回應。冉求沒有明白孔子的意思,而是看到孔子對子路的回答哂笑之,就改說治小國,這仍是辦政治。方五六十,但是冉求知道孔子注重禮樂治國,所以說自己只能夠足民,至於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赤,公西華。孔子問:「公西赤,你怎麼做?」 非曰能之,願學焉。我不是說有能力做到什麼,願意學著做事。因為前面的兩位,都說自己能做到什麼,公西華說話既謙虛,又小心,說自己學著做事。公西華的願望就是做一位「小相」。小相,低等的儐相和司儀。宗廟之事,在宗廟裡祭祀的事情。如,或者,與上文的一個意思。會同,古代諸侯朝見天子或互相聘問等事。端,玄端,古代用整幅布料做的禮服。《周禮》:「其齊服,有玄端素端。」 章甫,一種古代的禮冠,以黑布製成。始於殷代,殷亡後存於宋國,為讀書人所戴的帽子。這種禮帽,夏朝時稱作毋追,商朝時稱作章甫,周朝時稱作委貌,形制稍有變化,但都是作為禮帽。《莊子·逍遙遊》:「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公西華回答孔子說:「我不敢說我有治理的能力,願意學著做事。宗廟裡的祭祀,或者諸侯間的會盟,我穿上禮服,帶上禮帽,做個小小的司儀。」公西華沿著子路想治理大國被孔子哂笑一路想下來,還是把問題的核心放到治國上,並且更謙虛,不僅說自己學習做事,還不敢當主角兒,只是做一個小小的司儀。孔子對公西華的回答,也沒有回應。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他們三個在回答孔子的問題的時候,曾皙在另一旁鼓瑟。孔子問:「曾點,你怎麼樣?」 曾皙名點,有註解說當時有兩位名叫「點」的人,另一位曾點是狂者。按照稱呼,只有父兄和老師能叫「點」的名字。這個「點」就是孔子的弟子,曾子的父親。希,聲音漸少。鏗爾,用手在弦上一攏發出的聲音。舍,放在一邊,丟開。作,起身。異,不同。撰,才具,才幹。曾皙正在鼓瑟,聽到老師在問他,瑟音漸稀,接著,彈瑟的手指在弦上一攏,瑟弦發出鏗然的響聲,然後曾點離開了彈瑟的位置,站起來對孔子說:「我不同於他們三個的才幹。」意思是,他們三個人才具,我沒有。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傷,妨害。相同的用法有,《孟子·梁惠王上》:「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曾皙說完上面的話,便不再說了。所以孔子才對他說:「有什麼妨害呢?也不過是各自表達一下自己的志向罷了。」接下來這段文字,是《論語》中有名的句子,但是被後人翻譯起來卻走了樣子。為什麼?要懂歷史、懂曆法、懂《易》,尤其要懂陰陽。莫春者,後人譯作晚春,現在的農曆三月。這是現代人的對「暮春」的理解。莫,黃昏。者,用在表時間的名詞後面,表示停頓。暮春者,春天的一個黃昏,指初春的黃昏。在這裡我們需要弄明白周朝的曆法。每年的第一個月是現在的農曆十一月,就是「子」月,每天的第一天是冬至。因為冬至這一天從陰陽的角度說為「一陽生」,到立春這一天為「三陽生」。而這十二個月分別有十二個卦象來代表。古人在六十四卦中拿出十二個特殊的卦形,即復、臨、泰、大壯、夬、干、姤、遁、否、觀、剝、坤卦,配合一年十二個月的月候,以分四時。古代曆法,五日為一候,一月共六候。十二消息卦,一卦當一月,一爻當五日即恰當一候,而一月六候,故十二消息卦共有七十二候。立春這一天開始,正好是「泰」卦來代表。所以立春開始,又叫三陽開泰,「三陽」表示陰氣漸去陽氣始生,冬去春來,萬物復甦。曾點先交代了「莫春者」的具體時間。

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經做好了。在春天剛剛到來的時候,需要把春天的服裝重新做好。除了新做的春天的衣服外,過去還有棉衣改成春服的做法。記得小時候家裡貧窮,到了春天,衣服不夠穿的,母親就把棉衣改成春天的衣服,也算是記憶中的「春服既成」吧。在春天剛剛到來的時候,那些上了歲數的人是不會過早換上春服的。急匆匆換上春服的是哪些人呢?就是「冠者」和「童子」。剛換上春服,身上也變得輕鬆起來,有使不完的力氣。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冠者,成年人。童子,未成年人。冠者,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意思是,成年人五六個,未成年人六七個。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沐浴,沐,洗頭;浴,洗身。沂,沂水。浴乎沂,在沂水裡洗澡。按上面「春服既成」的時間,沂水已經是沒有冰了,而河水一定很涼。從本句猜測,當時有冷水浴的習慣。就像「春江水暖鴨先知」一樣,沂水冰消雪融,初春還有寒意,最先跳進河裡的是五六個成年人和六七個未成年人。從「浴乎沂」三字中,我們足可以讀出曾點所渴望的這種極具生命力的生活狀態。風乎舞雩。風,因剛從沂水洗澡出來,身上還帶著河水的涼意,跑起來耳邊、臉上迎風的感覺,也有迎風而撒著歡兒跑的意思。一個「風」字,表達出了這群年輕人你追我趕的快樂生活。結合「舞雩」,是指在舞雩的地方吹風。舞雩,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周禮·司巫》:「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意思是,如果國家發生大旱,就率領群巫跳舞而進行雩祭。《公羊傳·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荀子·天論》:「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舞雩,先秦的典籍中只是說是一種乾旱時求雨的祭祀儀式,並沒有像後人所說的有「舞雩台」。這裡的「風乎舞雩」,是指像風一樣跑著,學舞雩求雨的樣子,還是到舞雩的地方吹風,只能通過原文進行推斷。「浴乎沂」和「風乎舞雩」相比較。浴是指洗澡,那麼,風就應該是吹風的意思。沂,是指沂水。那麼,舞雩也是指地點,就是乾旱時求雨的地方。既然是吹風的地方,想必在高處,就是在沂水附近一高處,或許建了高台。同樣也不排除這些年輕人學著「舞雩」的樣子跳舞。因此,風乎舞雩應該翻譯為:風一樣跑到乾旱求雨時的高處去吹風,學著巫師求雨跳舞的樣子。詠而歸,意思是,歌詠而歸。儒家講究所讀的書都能配樂唱,若家家家弦歌戶誦,這樣的國家就是大治。詠乃詠歌。歸,曾點領學生郊遊,逍遙自在,唱著詩歌回來。曾皙描寫了一副隱居者帶領弟子們享受生活的迎春圖。這種生活和孔子晚年的打算是一致的。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喟然,嘆息、嘆氣的樣子。嘆,《說文》:「嘆,吞嘆也。一曰太息也。」即是吞氣吟嘆。孔子這次的嘆息,是來自內心的一種表達,連用「喟然」和「嘆」來表達,足以看出孔子的感嘆程度。與,後人多採用「讚許」解。我認為,對《論語》的註解,要以《爾雅》和《說文》的注釋,再結合先秦時期的典籍。「與」在先秦的典籍中沒有「讚許」的含義。這裡應為「類,同類,同盟者」解。相同的用法有,《國語》:「夫禮之立成者為飫,昭明光節而已,少曲與焉。」《孟子·告子下》:「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孔子是在說:我和曾點是同類呀!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回答完孔子的問題,其他三個都沒有領會老師的意思,走了。只有曾皙留在最後,因為他還有不明白的事情,向老師請教。曾皙說,他們三個說的志向怎麼樣?孔子說,只是說說志向而已,還管他說什麼?曾皙不解的是孔子為什麼哂笑子路。夫子的回答是,治理國家要禮讓。子路開口就是千乘之國,他的言辭中沒有謙讓的意思,所以哂笑他。接著問冉求的回答,難道說的不是治國的事情了。孔子說,哪裡見過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不是國家呢?冉求說的還是國家的事情。曾皙又問,公西華講的不是國家吧?孔子說,有宗廟,有國家間的會盟,不是國家是什麼?如果公西赤只能做小相,那麼誰又做大相呢?

各位君子,「天山國學苑」公眾微信平台,「集百家之說,近一家之言」,每日解讀一句《論語》,告訴你被誤讀的《論語》背後。「天山國學苑」公眾微信號:tshgxy。

得其精髓精研易學、人物誌、冰鑒二十餘載儒學和大乘佛法踐行者詩人,西域文化研究學者王宏傑天山國學苑品讀經典 升華人生版主微信號:yizhihua505交流電話:18167881155
推薦閱讀:

蘇-35先進座艙幾乎看不到儀錶
紅衣大炮,先進與落後的碰撞
清朝明明掌握世界最先進軍事技術,康熙後武器發展為何停滯200年

TAG:論語 | 學問 | 先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