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複課堂】核心穩定訓練在腦癱康復中的應用
二.核心肌肉有哪些呢?
核心肌肉分類核心大肌群:位於機體的表層,主要參與軀幹的大幅度運動.核心小肌群和微細運動:附著在軀幹的骨骼周圍(深層),主要參與軀幹部位的固定.Hodges等人運用光電運動分析系統、肌電圖和腹內壓測試裝置對人體站立時的上肢快速屈、伸和外展的運動進行了檢測和分析,結果表明,深層核心肌(腹內肌和腹橫肌)與肢體運動方向無關,而淺層核心肌(腹外肌、腹直肌和豎脊肌)與準備性的動作以及質心運動方向一致。三.核心力量與核心穩定性的關係是不同的?等同的?還是從屬的?都不對。它們是互相滲透、互相制約、互相促進。核心穩定性是指在運動中控制骨盆和軀幹部位肌肉的穩定姿勢,為上下肢運動創造支點,並協調上下肢發力、使力量的產生、傳遞和控制達到最佳化。 1.核心穩定分類①被動穩固(passive stiffness):通過骨和韌帶結構實現,②主動穩固(active stiffness) ; 通過肌肉的收縮實現。 2.核心穩定性的作用產生力量、傳遞力量、控制力量。 3.核心穩定性訓練的分級①穩定:強調核心區負重低,軀幹正直;軀幹脊柱不發生運動;保持等長收縮。②速度:核心區負荷高,軀幹發生運動;離心等長收縮。③力量:動作速度、力量高,軀幹發生運動,產生向心力量、離心減速。 4.核心訓練難度分級第一級:穩定狀態下的姿勢保持;第二級:靜態支撐和在穩定環境下的緩慢運動;第三級:不穩定環境下的靜態支撐和穩定環境下的動態運動;第四級:不穩定環境下的動態運動;第五級:不穩定環境下動態抗阻運動。 5.核心力量的訓練方法和手段①外部環境:分為穩定和非穩定兩種條件運動負荷:分為徒手和負重兩種類型②用力方式:分為靜力性、動力性和靜力一動力交替變換等3種方式③運動方向:不僅進行一維的運動,而且重視兩維和三維的運動動作質量:1.在保證動作質量的前提下進行練習;2.運用已掌握的動作來加強新的動作模式的學習;3.有耐心,因為核心穩定訓練見效比力量訓練慢(1堂訓練課~2周);4.如果出現增長的高原現象,增加其他動作模式或改變訓練的肢體來轉移訓練重點。動作速度:1.從緩慢的、可控的一維平面動作開始;2.在保證動作質量的前提下逐漸增加運動的維度和速度;3.變換動作節奏進行相似動作的轉換;4.增加和改變速度進行對側肢體的練習;5.增加和改變速度進行多平面的練習動作持續和間歇。時間:1.根據動作難易,每個練習動作進行30~60 s;2.練習時間與間歇時間之比為1:2。動作反饋:1.使患兒能通過視覺反饋糾正動作;2.練習開始階段,儘可能多地給予患兒反饋(視覺的、言語的和觸覺的);3.動作熟練(穩定)後,儘可能減少外部反饋,增加內部反饋(前庭的和本體的)(目光從肢體上轉移開或閉眼)。 6.非穩定條件下的力量訓練作用①可以募集更多的肌肉參與運動:特別是那些位於深層的小肌群可以被充分動員起來以維持機體的平衡②可以反射性增大肌纖維收縮的力量:在同等負荷重量的情況下非穩定條件下的肌電活動明顯增大;③可以提高多塊肌肉協同工作的能力:不同關節和部位的肌肉(如上肢與下肢)、不同大小和位置的肌肉(如位於表層的大肌群和位於深層的小肌群)和不同功能的肌肉(如主動肌、輔助肌和拮抗肌),都會因為不穩定條件的出現而改變其原來在穩定條件下己形成的工作關係。四.非穩定訓練環境的營造①在穩定條件下通過改變練習的阻力矩、支撐面或通過限制神經反射調節通路增加不穩定因素:如單側負重、單腿的支撐和阻斷視覺反饋通路等。②將支撐面改變成非穩定支撐:如平衡板和瑞士球等。
五.核心力量與傳統力量有何區別呢?核心力量注重銜接和傳遞、能力與協調、柔韌能力。傳統力量注重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六.核心力量訓練4大要點①先內後外②先小後大③先穩定後運動④注意質量(更加強調小肌群的發展以及大、小肌群之間的協作,更加重視力量與協調之間的聯繫。)七.核心穩定訓練在腦癱康復中的應用
S-E-T懸吊訓練
仰卧直腿屈髖
核心穩定訓練
立位屈髖
Bobath球上訓練腦性癱瘓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腦發育階段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隨著新生兒搶救技術的進步,危重新生兒搶救存活率大幅度提高。近年來腦癱發病率有增高趨勢,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腦癱的治療已有百餘年歷史治療方法很多。但最主要治療方法依然是Bobath為代表的神經發育治療法。近幾年核心穩定性的訓練方法在競技體育領域廣泛應用,有效提高運動員競賽成績。近兩年來我們嘗試把該理念應用到腦癱運動訓練。在人體,核心部位是指膈肌以下至骨盆底肌之間的區域包括脊柱、髖部。由軀幹、骨盆相關肌肉維持,稱之為核心肌群。在競技體育運動中,所有的運動都是通過四肢末端將力量施加於外部物體,使器械和人體產生運動。因此長期以來在競技運動訓練領域,人們一直將力量訓練的重點放在四肢上,忽視軀幹核心部位肌肉力量訓練。20世紀90年代初,一些歐美學者開始認識到軀幹肌肉的重要作用。他們從力學、神經生理學和康復等不同角度對軀幹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核心穩定性」(corestability)的問題。研究表明核心穩定性訓練能夠提高,人體在非穩態下的控制能力,增強平衡能力和增強運動功能,提高運動成績,預防運動損傷。腦性癱瘓患兒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在四肢表現最直接和充分。因此,以往康復訓練多注重肢體異常姿勢的糾正,強調功能訓練,而常忽視了腦癱兒童的核心肌群的控制訓練,也就是忽視了遵循運動發育規則循序漸進的基礎訓練。我們在臨床中觀察到,大多數腦癱患兒軀幹及骨盆控制能力減弱,直接制約了患兒運動及平衡協調能力。譬如臨床發現很多腦癱患兒雖然已會行走,但步行能力差,異常姿勢明顯,評估發現其骨盆控制基礎能力很差,甚至不會爬行或直跪、跪走。倘若按目前的康復訓練方法,會繼續進行行走訓練。但患兒骨盆控制能力基礎差,步行能力很難有大的提高,而且會出現代償步行,加劇異常姿勢。而按照核心穩定訓練的理念,首先應該加強骨盆穩定的控制,強化骨盆肌群肌力的訓練,再進行步行訓練。遵循爬行-直跪-跪走-半跪-交替半跪-半跪站立起的發育順序訓練,直到患兒可以穩定半跪站立起。骨盆穩定控制完成後再進行步行訓練。我們發現此訓練方法可以明顯改善患兒步態異常,更有效提高步行能力。故以加強軀幹、骨盆核心肌群肌力訓練作為基礎訓練,當基礎打好了,功能性訓練目標就比較容易完成。
推薦閱讀:
※13.關於什麼是穩定
※??求來的福報為什麼不穩定?
※按這10個方法吃飯,血糖穩定一整天!
※瑜伽戰士 I 、II 經常做錯?這樣穩定根基,找到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