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張仲景在中醫中用水的神奇之處

談談張仲景在中醫中用水的神奇之處: 1、 白飲:《傷寒論》「五苓散」和「半夏散」中用到白飲。五苓散治療什麼?(1)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舌苔白。(2)水濕內停。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等。(3)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五苓散的組成:茯苓180 澤瀉300 豬苓180桂枝120 炒白朮180。上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一日三次。多飲暖水,汗出愈。 半夏散治療什麼?少陰病,咽中痛。現在用於治療慢性咽喉炎和慢性扁桃體炎。 半夏散的組成:半夏(洗)、桂枝、炙甘草 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就是說這三味葯都一樣多,然後打碎過篩,變成細末,然後攪拌均勻了後服用。每次一勺就可以。如果做成湯劑可以分別10克。白飲:米湯。我認為是大米湯。大米顆粒飽滿者為粳米,東北大米為準。養胃陰,益津氣,扶正以祛邪,防止半夏和桂枝的辛燥,防止劫陰。防止傷到胃陰,胃陰就是胃粘液,胃表面有粘液,粘液是弱鹼性的,保護胃黏膜的,胃黏膜和痰飲一樣,半夏祛痰飲,容易把胃黏液當做痰飲給去掉,這就叫劫陰。 2、 潦水潦水:雨後的積水。《傷寒論》中「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中用到潦水。李時珍認為:潦水調脾胃,去濕熱。傷寒派大家成無己認為∶仲景治傷寒瘀熱在里,身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煎用潦水者, 取其味薄則不助濕氣。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什麼:傷寒,瘀熱在里,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今天主要用來治療:身體發黃,發熱、沒有汗,身體癢,小便不利,有時也怕冷,身體疼。對於濕熱型的黃疸型肝炎、腎炎急性發作和蕁麻疹有很好效果。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組成:麻黃6克,連翹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棗12枚,桑白皮10克,生薑6克,甘草6克。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3、 井花水井花水也叫井華水,是井泉水早晨打出來的第一桶水。甘寒無毒,具有鎮心安神清熱助陰作用。張仲景《金匱要略》的風引湯熬藥用的就是井花水。風引湯治療什麼:清熱熄風,鎮驚安神。主治癲癇、風癱。突然仆卧倒地,筋脈拘急,兩目上視,喉中痰鳴,神志不清,舌紅苔黃膩。用於中風偏癱、半身不遂和癲癇。風引湯的組成:大黃,乾薑,龍骨各12克;桂枝9克,甘草,牡蠣各6克;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18克 。 上12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現代的方法就是一付葯熬出兩袋,一天吃兩袋。 4、 地漿:掘地3尺,黃土地,把井裡打出的水倒入攪混,然後清澈後,取上面的清澈的水用。功能是:甘寒無毒,解決中暑煩渴,傷食吐瀉和一切魚蝦和食物中毒。5、 甘瀾水,也叫千揚水。取意水揚千遍的意思。用「甘瀾水——千揚水」煎煮藥物,首見於《內經》中的半夏秫米湯,張仲景於《傷寒論》中正式有以「甘瀾水」之名煎煮諸葯的記載。千揚水:補脾胃而不助腎氣。傷寒專家王肯堂也在《傷寒準繩》卷八中強調:「甘瀾水氣平,味甘,無毒,傷寒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煎以甘瀾水,揚之無力,取不助腎氣。」綜上所述,「千揚水」的作用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交通上下陰陽,益脾胃,抑制沖逆之氣;二是通過水揚數遍,增加水的陽性,去其重濁水寒之氣而避免助邪。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千揚水有論述。《本草綱目》卷五指出:「勞水即揚泛水,張仲景謂之甘瀾水,用流水二斗,置大盆中,以杓高揚之千遍,有沸珠相逐,乃取煎藥。蓋水性本咸而體重,勞之則甘而輕,取其不助腎氣而益脾胃也。」
推薦閱讀:

老中醫一般人不說,常吃這6種「換血食物」,越吃越年輕!
中醫臨床用藥之基本原理(四)六淫主治
中醫手診圖譜 可以預示你的疾病!!!

TAG:中醫 | 神奇 | 張仲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