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心理效應化解學生心理障礙

在傳統的班主任工作中,對於學生出現的種種問題,一般來說,都比較習慣於從思想方面認定。但正如杜威所說:「我們所需要的是兒童以整個的身體和整個的心靈來到學校,並以更圓滿發展的心靈和甚至更健全的身體離開學校。」因此,新時期的班主任應該成為「學生的心理保健師」,學會運用心理學知識去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

適時運用「狄德羅效應」,消融「厭學症」

18世紀法國有位哲學家名叫丹尼斯·狄德羅。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圖案高雅的酒紅色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可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家裡尋找感覺時,總覺得傢具的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為了與睡袍配套,舊的東西先後被更新。當居室的設施終於跟上睡袍的檔次後,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給脅迫了」。兩百年後,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在《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把這種現象稱為「狄德羅效應」,亦稱之為「配套效應」。

雖然這一現象反映的是人們生活中的心理現象,但它對於目前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著許多有益的啟示。厭學症和考試綜合症,說到底是學生在學習中的自卑感導致的。蘇霍姆林斯基在《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一書中寫道:「令人痛心地看到,只因師生之間沒有任何精神紐帶的維繫,而孩子則絲毫不向教師披露自己的心靈,即使精通自己科目的教師所進行的教育有時也會變為一場殘酷的鬥爭。」因而對於患有厭學症和考試綜合症的學生,班主任千萬不能寄期望於一聲斷喝使其猛醒;相反,埋怨和責怪只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使他們「舊痕未消又添新傷」,應該從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去鼓勵學生找回自我,找回做人的尊嚴。學生總會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的興趣或稟賦,班主任可抓住有利的教育時機,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合理地設置目標,適時地送給學生一件目標「睡袍」,創設一些條件去發展他的某方面興趣,使他取得一定的成績,進而振奮起他的精神,促使其奮起直追,迎頭趕上。這樣就能激發起學生自我轉化的內在動機,實現行為配套的自主要求,從而增強教育的效果,讓學生早日走出困境。

適當運用「南風效應」,化解「對立破壞症」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經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南風和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此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這就是「南風效應」。

在中學生心理障礙中,最具有危害性也最容易引起教師反感的,就是對立破壞症,這是一個人在屢遭挫折引起不滿時表現出的一種異常心理。當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對待自己的錯誤或對老師、同學失去信任時,一旦受到批評便會產生對立情緒。具有這種心理的學生十分敏感,有時別人無意看他一眼或與其他人討論一些與他無關的事,也會被認為是對自己的嘲弄和挑釁,從而產生報復心理。他們對老師的正確指導教育,輕則不理,重則尋機報復,故意頂撞,給老師難堪。更有甚者,用破壞、搗亂來發泄心中不滿,搞惡作劇,戲弄別人、毆打同學、破壞集體紀律和財產,以別人的痛苦求得自己心理短暫的平衡。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般來說,我諒解犯錯誤、做蠢事的孩子。這種諒解能觸動孩子自尊心的最為敏感的一角,使孩子心靈中產生一種促使他糾正錯誤的積極向上的意志力。孩子不僅深深悔恨過去所犯的錯誤,而且以積極的行動將功補過……常有這種情況:比起那種情況下可能採取的懲罰行動來,諒解所產生的道德感召力要強烈得多。」在他的《教育的藝術》一書中還提出:「真正的教育能手對學生的行為、舉止從道德上給予評分時,不是使用尖銳的、嚴厲的字眼,而是首先使用具有細微感情色彩的常見詞語。」對患有對立破壞症的學生,班主任工作切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疾風暴雨式的批評對這樣的學生來說,只能是適得其反。表面上看,這類學生是玩世不恭、對教育置若罔聞的,但實際上他們的失常恰恰和「情緒飢餓」有關。他們對教師的愛、教師的真情實意是相當敏感的,一旦他們真正理解和接受了教師的關懷,他們便會以加倍的努力來回報。因此,對患有對立破壞症的學生的幫助,應該從動之以情入手,曉之以理,導之以行,使他們回到正常學生隊伍中來。誠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要像對待花瓣上顫動欲墜的露珠那樣,小心呵護孩子們的心靈,對他們提出的合理要求給予滿腔熱情的支持,對他們的點滴進步更應及時地給予肯定。讓學生感受到他人的溫暖和關懷,培育他們如何對待他人的過錯、和諧處理各種關係的能力和寬容、積極向上的樂觀道德品質。」
推薦閱讀:

「碰上你,我這輩子算是認了。」
快開學了,學生黨這樣穿,舒適又時髦
用美國學生證巧打折--商家不公開的秘密
給學生一塊完整的英語「三明治」

TAG:心理 | 學生 | 心理障礙 | 用心 | 心理效應 | 效應 | 學生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