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崇拜導論 > 第二章(2):基督教年曆的神學
基督教年曆的神學
我們仔細討論早期教會如何持守年曆節期,是因為正如研究基督教崇拜的一樣,若掌握了教會首四個世紀的經驗,就等同掌握了事情的核心。無論如何,年曆背後的意義,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早期教會的年曆,乃環繞上帝已經成就,並且藉著聖靈繼續成就的事情。奉行基督教年曆的目的,就是要表明:一切都已經為我們成就了。我們只需接納上帝已經成就之事,便可真正得到自由。教會的禮儀年既指出人為努力的徒然,也為我們藉賴上帝得勝而歡呼。簡言之,教會年曆時刻提醒我們,上帝所賜的禮物,我們只能白白接受,無法靠自己的能力得到。帕爾舒( Pius Parsch)將教會年稱為「恩典的教會年」。1.整年裡每一個節期、節日都在提醒我們,救恩通過不同方面展現,但都是上帝賜給我們的禮物。基督教年曆可以幫助我們整理真正的優次,而追隨早期教會的脈搏守節,可以提供一個重要途徑。
簡單來說,恩典教會年的功能在於彰顯耶穌基督,直等到他再來,同時見證聖靈居於教會之內。教會年曆既重宣揚,亦表感恩。正如猶太人和基督徒在祈禱中數算感恩的內容,基督教年曆也以相類的方式,宣揚與感謝上帝奇妙的作為。基督徒和猶太人讚美上帝,從不訴諸空泛言詞,而是講述上帝的奇妙作為。我們首先重溫上帝的作為,然後將榮耀歸給祂,乃是一個反思與感謝的過程。禮儀年度正好反映了基督徒禱告的本質,也反映了我們與上帝的關係。與日常禱告一樣,禮儀年度的影響力,源於不斷重申提醒。我們年復一年地紀念上帝的作為,每周每時重申述說,自會加深體認。我們若只靠自己,靈性不免膚淺,禮儀周期指引我們將目光定睛於上帝的工作,幫助我們提升靈性。
誠然,與任何其他本意良善的事情一樣,守節也可能會淪為盲目追求外在花巧形式的活動。我們可能把時令當作包裝崇拜的一種方式,藉以提高崇拜的吸引力。遵守時令若出於不正確的動機,崇拜的對象可能會變成人為形式而非上帝本身,果真如此則不守時令還要好些。然而,時令結構若能善用得宜,實有助於全面體認福音,的確能夠幫助信徒更加親近上帝。
時令如何幫助我們更加親近上帝?基督教年曆幫助我們重現救贖歷史中的重要事件。我們重溫過去救贖事件之時,這些事件就活轉過來,對當下的景況產生救贖能力。我們的紀念行為,使原來的事件滿有意義地重臨,讓我們「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林前十一26)。各種重演救贖歷史的行為,讓我們重新得著上帝曾通過這些歷史事件為我們作成的好處。通過群體的紀念與重演,基督的出生、受洗、受死與復活,再一次賜給我們,讓我們自行領受。當我們在崇拜中重演這些事件,重現救贖歷史,這些事件就不再單是發生於過去、與我們無涉的資料,而成為了我們個人歷史的一部分。每次受難日,我們的思想都意識著基督再度受死;每次復活日、每個主日,我們都重新見證主的復活。
基督教年曆成為活潑而歷久常新的渠道,是上帝藉以把自己賜給人,而且這賜與是永不止息的。每年、每周,以至每日的運行,每一次都把我們推向與上帝更深入的接觸。以基督受洗為例,每年紀念都有不同得著,猶如永不枯竭的泉源。所以,禮儀年實為上帝賜下恩典的不變渠道。
恩典周年乃是關於上帝為我們做的事,不是我們自己的努力。整個結構都要求我們注目於上帝的作為,而非人的作為。隨著世間物換星移,基督徒進行崇拜的背景脈絡與信仰訴求也不斷變遷,自然也會以不同的方式表述上帝的工作。
將臨期既紀念上帝曾在歷史中賜下基督作為禮物,也表達對基督再來的期盼。紀念的基調既有警告,也帶應許。聖誕日重演上帝如何藉著基督的降生將自己賜給世人,聖誕期延續這項紀念,一直到主顯節為止。
主顯期( Season of Epiphany)又稱常年期,期間選讀的指定福音經課,強調耶穌基督藉著大能神跡與教導將父表明,以不同方法向我們彰顯上帝。這些彰顯事件以主受洗為開端(耶穌作為上帝兒子的身份在洗禮中宣告,洗禮後他即開始傳道事工)。我們於主顯期主日,繼續選讀有關神跡與教導的經文,思想耶穌藉著彰顯上帝讓人知道他的榮耀。這節期的最後一個主日,稱為登山變像主日(Transfiguration Sunday),因在基督變像的記載中,耶穌再次被宣告為「我的愛子」。
在大齋期中,我們參與上耶路撒冷的最後旅程,也分享基督受苦受死所彰顯的舍己之愛。復活節表明,曾經為我們舍己的基督,也是復活之主,而萬物都因此而改變。復活期始於復活前夕守夜而止於五旬日。基督升天節紀念基督作為肉眼可見的歷史人物,於此告終,也標誌著他在聖禮中臨在的開端。
聖靈降臨期( Season after Pentecost)又稱常年期或王國期,標誌著新約教會與基督榮耀再臨之間的過渡時期。新約與舊約都提醒我們,上帝的救贖工作仍在進行中。聖靈降臨期最後一個主日稱為基督君王日,提醒我們基督將在榮耀中再來作萬王之王,彼時萬物同歸於一,人的一切成敗都將歸於無有,實為一項給人帶來莫大安慰的教導。接下來的一周,又是將臨期的開始,整個年度再次循環。
至於其他次要基督節日,各有不同的福音價值,還有待慢慢發掘。耶穌命名、奉獻聖嬰、馬利亞聞訊、馬利亞探望伊利莎白等紀念日,旨在展示基督的本質,表明基督具有完全的人性,與人類社會行為模式並無二致。即使是諸聖日,其實也以基督為中心,說明基督的愛在歷代聖賢心中作工,完成上帝旨意,而非要高舉聖徒的德行。紀念聖徒的真正意義,在於通過聖徒認識基督,因為基督從不會捨棄我們而不留下任何見證人。紀念個別聖徒若能幫助我們認識這道理,自有其價值和意義。
在實際的堂區生活里,基督教年曆只是信徒生活所據眾多年曆的其中之一。譬如在國家年曆中的一些事項,也值得在教會中紀念。以英倫三島為例,母親紀念主日、收成節或戰爭紀念主日等,都會在崇拜禱告和聖詩中有所反映。在美國,沒有哪些教會完全不紀念母親節、獨立紀念日、勞動節和感恩節。另一些節日屬個別民族獨有,是表明民族身份的標記,譬如(愛爾蘭人的)聖帕德里克日(St.Patrick"s Day)和(波蘭人的)復活後周一潑水節(Dyngus Day)。學校學年左右著家長的假期計劃,因而影響教會生活;財政年度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教會自然也不例外。
一些地方教會更加按照實際情況。自行編製年曆,為會眾生活設立必要的框架。許多鄉村教會都會舉行每年一度的歸家主日(Homecoming Sunday),讓從外地回鄉的居民一同崇拜聚餐,地點多會就近離世親友下葬所在的墓地。至於周年奮興會( revival)則更加普通;連續一星期舉行證道聚會,然後以聖餐崇拜作結束。奮興日(Rally Day)是主日學的學年開學禮;忠心事奉主日( Loyalty Sunday)是呼籲會眾奉獻金錢支付教會事工的日子;聖誕遊藝會( Christmas pageant)當然是老少咸宜的活動。此外,教會也會把其他主日設定為特定慈惠主日,為不同目的籌款。最後,很多更正教會都把10月份第一主日定為普世聖餐主日 (World Communion Sunday)。
所有這些都是地方教會生活中的重頭戲。這些活動無異使人注目於人的行動多於上帝的作為,但卻屬於教會面向世界傳道服務的一部分。與日常實際生活相關的年曆,必然聚焦於我們自身,因此有必要與傳統基督教年曆互相平衡,讓教會年曆提醒我們,上帝為我們成就了何事。歸根結柢,先有上帝為我們成就大事,我們才有可能為他人作工。
掃描或長按二維碼關注使徒所傳聖而公的教會
推薦閱讀:
※福音使人降卑
※聖誕對我的意義
※基督徒感覺自己不再成長,每天過的和世人一樣,禱告無話可說,讀經聚會也常常走神,該怎麼辦?
※耶和華放入瑪麗亞子宮的究竟是自己的精子還是受精卵,又或者是一個胚胎?
※聖潔之書——利未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