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經典語錄全集(3)

400. 無量壽經從經題開始「清凈、平等、覺」就是教我們修普賢行。我們心裡還有很多的標準和等差,這些都是煩惱的根源,換言之,心不清凈、不平等,這就是業障。 401. 諸佛菩薩修學的原則是清凈、平等、覺,但是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世的表現,卻是千變萬化。所以菩薩講求權智「中道」,中道就是懂得順應環境,善巧方便,把事情處理得很圓滿。我們凡夫心不清凈,在複雜的環境裡看不清楚,於是就胡思亂想,事情愈作愈糟糕。諸佛菩薩心地清凈、平等,所以有智慧,人、事、物樣樣都處理得很圓滿。 402. 普賢、文殊是華嚴會上的二大菩薩,普賢菩薩代表「實踐」,教我們如何把佛法運用到日常生活;運用佛法一定要有智慧,所以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智慧和實踐是一體的兩面,相輔相成,如果分開來看就會有偏差。 403. 現代人心從「根本」上壞,根本就是孝敬。一切大乘經典都告訴我們,「孝」不僅是對父母,還要擴展到對老師、對三寶,以及盡虛空、 法界的眾生,它涵蓋一切的宇宙人生。我們現在待人處世,對於喜歡的貪愛,不喜歡、不滿意就起瞋恚心,無量壽經上說的清凈、平等,我們一絲毫都沒有做到,這就是從根本上壞。 404. 十方諸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十方諸佛,這個事實在理上講得通,事相上也是如此。但是為什麼諸佛都勸我們專念阿彌陀佛,而不念其他佛的名號?這其中有兩個原因:一、無論修學任何法門,最重要的原則都是「專精」,所以世尊教我們專念一尊佛,才會成就。二、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講緣分,沒有緣分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願度十方一切眾生,跟眾生結的緣最深、最廣,所以諸佛都勸我們專念阿彌陀佛。 405. 眾生看一切事想法都不同,因為他用的是「妄心」;每個人的妄心都不一樣,有生有滅,所以看一切法,都是生滅法。諸佛用「真心」,真心每個人都一樣,所以看一切事物,想法都一樣;因為真心不生不滅,看一切法自然也沒有生滅。 406. 我們看佛經的文字、段落、層次都非常嚴整,真正做到增減一字都不可以的境界,其實這正是我們每個人自性本有的規則,有條不紊,所謂「法爾自然」也。 407. 大乘菩薩的生活瀟灑、有情趣,一切言語動作、行為舉止,都可以啟發眾生的善心善行,絕對沒有戲論。所謂「戲論」,只要是對眾生沒有益處的言行,無論作得再好、再嚴肅,都稱為「戲論」。 408. 佛經常說「一經通,一切經通」,通就是通達自性,諸佛所說的一切經,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我們專學一部、通達自性以後,其餘的經典,那有不通達的道理。所以現代人的毛病,都在不能「專精」而已。 409. 經典的真實意義,不在語言文字之間,而是在真如本性裡面。我們應當知道,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的,只要我們能夠破迷開悟,就是見到真實的義理,換言之,如果只是在語言文字上面打轉,恐怕永遠不能開悟。 410. 起心動念都要放下,真如本性裡面,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無明,轉真如本性為八識。 411. 佛在吉凶經上講得很清楚:「為佛弟子,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所以我們弘法的工作要做,但是不能「有心」做,有心做就是世間意。心裡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任何事情都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絕對不會有障礙。 412. 彌陀經上「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就在於「聞是經」、「聞諸佛名受持者」,佛名包括阿彌陀佛及十方一切諸佛的名號。我們現在雖然已經聽到佛的名號,但是沒有真正的受持,也就是沒有做到「凈念相繼」的標準,所以不能稱為善男子女人。「凈念」是接受,「相繼」是保持,換句話說,真正發願往生、凈念相繼的人,才是彌陀經上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 413. 口念佛有兩種意義:一個是提醒自己心裡念佛,心口如一;第二是幫助眾生種善根,不管他接不接受,只要聽到一句阿彌陀佛,阿賴耶識種下金剛種子,將來因緣成熟,他也會念佛求生凈土。所以念佛是自行化他,功德圓滿。 414. 我們每天讀經不叫做「持經」,真正的持經,是心裡面信願往生的念頭,從來沒有間斷過。 415. 我念佛,佛也念我,因為眾生心跟佛心,是一不是二,所以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正如彌陀經上所說的:「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416. 如果念佛功夫得力、心地清凈,一切事情雖然不去想也會作得好,因為清凈心能夠「照見」,面對一切人事,心裡非常清楚,處理起來不會有差錯,這是真實智慧的流露。世間人總是費盡心思、設計籌畫,不知道只有清凈心才可以真正解決問題。 417. 佛的名號,就是現階段佛法教學的宗旨,如果不能認真去做,就很難獲得殊勝利益。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是能仁,「牟尼」是寂滅,寂凈、滅煩惱,合起來說就是慈悲清凈的意思。世尊教我們心地慈悲,但是要有理性、有善巧,懂得委曲宛轉,才能夠把一切人事處理得恰到好處。事相上樣樣都做,但是心裡面沒有一點污染,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沒有一點分別執著,自度度他的功德統統圓滿。 418. 三毒煩惱中,以「痴」最嚴重,愚痴是知見錯誤、善惡不分、賢愚不明,佛法常說:「破戒可救,破見不可救」,一切違背理性的造作,都是愚痴所帶來的。 419. 知見要正,心地要清凈。知見錯誤的人,雖然持戒,只有福報;如果知見正確,持戒是功德,可以幫助我們得到清凈心。雖然說福報大的人,可以開智慧,但是要注意,知見正確開的是正智慧,知見錯誤開的就是邪智慧,危害更大,將來墮落得更深。 420. 佛光普照,絕對沒有分別,問題只在於眾生是不是「有緣」;換句話說,願不願接受佛光的注照而已,願意接受的人,都可以感應諸佛的加持。 421. 大乘佛法「正定」與「邪定」的區分,就在於有沒有明心見性。四禪八定只是世間禪定,不能出三界,所以屬於「邪定」,所以小乘阿羅漢雖然證得九次第定,已經超出六道輪迴,但是沒有明心見性,世尊在楞嚴會上仍然批評他是「邪定」。 422. 無論修學任何法門,只要有成就,也就是得到「三昧」,而且能夠迴向極樂世界,都可以往生。這就是慈舟法師在無量壽經上說的「一心三輩」。 423. 我們的心跟佛心一樣,相貌就會跟佛一樣;我們的心純凈善良,相貌自然也會純凈善良,這就是「相隨心轉」。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都是心所變現出來的。 424. 佛想念眾生,生生世世從來不間斷,一直要到眾生成佛,佛的願望才算圓滿;眾生還沒有成佛之前,佛總是一直想念著我們。眾生怎麼樣才能成佛?念佛就會成佛。 425. 魔示現的瑞相,與經典上講的一定不契合,或者跟我們修學的本尊不一樣。例如念阿彌陀佛的人,如果有藥師如來,或者地藏菩薩現相,那一定是魔來擾亂,我們還是要一心念佛,不被境界轉動。 426. 佛菩薩示現瑞相,通常有兩種情形:一種是鼓勵初學,另一種是考驗我們的定力。如果我們修學到某種程度,看到佛菩薩示現瑞相,還會起心動念,被境界所轉,這個考試就不及格。 427. 有福的人才能修大福報,沒有福的人,即使修善因,得的果報還是很少,因為他的心術不正。心術不正的人,不能改造命運,不能平息動亂。 428. 大乘根性的人心量廣大,不僅為自己,還要為一切眾生著想。我們應該多問問自己,有沒有時常想到利益眾生?自己得到佛法的好處,也能夠盡心儘力把正法介紹給別人,有這種心量的就是大乘人。至於能力是不是能夠作到,這需要靠福報,只要盡心儘力,即使沒有能力,或者做得很少,功德也是同樣圓滿。所以佛門講「圓滿功德」,是每個人都可以修的。 429.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中心是孝道,帝王以孝治天下,是人民行孝、盡孝的好榜樣。在古禮中,「祭禮」最重要,祭祀祖先就是弘揚孝道、慎終追遠,身為一國君王,其他典禮可以請大臣代理,只有祭祀祖先一定要親自主祭。帝王在祭祀的前三天,先要齋戒沐浴,就像佛門閉關一樣,把所有的人、事、物,統統放下,一心一意想念祖先的德行、功業,希望在三天之內,能夠請祖先來接受祭祀,所謂「誠則靈」,心地真誠就會有感應,所以舉行祭禮絕對不是空泛的形式,真的是「祭神如神在」。 430. 佛法也是以「孝道」為基礎,沒有一尊佛菩薩不孝順父母。佛陀告訴我們,修學大乘佛法,要以「三福」為基礎,三福的第一句,就是孝親尊師,如果我們對父母師長不恭敬,縱使一天念十萬聲佛號,跟佛的心愿不相應,也不能夠成就。 431. 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目的,就是論語所說的「思無邪」,佛法所說的「正知正見」。由此可知,儒、佛教育的根本都是正知正見,有智慧就可以破除愚痴,貪愛、瞋恚,煩惱自然就減少。 432. 我們心裡除一句「阿彌陀佛」以外,都是為眾生著想,這樣往生一定沒有障礙。如果還有私心、妄想,縱使一天念佛十萬聲,還是很難成就。 433. 佛門裡面點蠟燭和油燈,都是提醒我們要「捨己為人」|燃燒自己,照耀別人。眾生之所以生生世世輪迴六道,都是因為「我執」太重,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正好提醒我們要犧牲自己,成就大眾,能夠長時間的熏習,我執自然會愈來愈淡。 434. 受戒燃香,跟點蠟燭的意義相同,也就是發願要以智慧、才藝、體力和所有的一切,盡心儘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435. 積財傷道,布施是真正的儲蓄,真正的保值。 436. 「素食」是培養我們的大慈悲心,不與一切眾生結冤讎。 437. 我們念佛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才是真正的尊敬佛。不僅是對佛,在日常生活中對待一切人、事、物也要用同樣的恭敬心。 438. 佛教的興衰,與國運關係很密切,這點我們只要留心歷史就可以知道,一般人觀念錯誤,以為誦經拜佛就可以消災,其實不然,「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是教我們要遵守佛陀的教誨,如法修行,自然能夠有求必應,祈福消災是果報,所以要認真修因才能夠得到果報。 439. 「緣」很重要,世出世間法都在一個「緣」字,能夠認識緣,一切法就不會有障礙,這是佛法常講的「觀機」。能夠真正把「緣」字參透,世出世法自然得到大自在。 440. 我們對於因果道理雖然有信心,但是未必是很深切的信心。深信因果的人,一定會百分之百做到,做不到表示我們還沒有深信。為什麼信心會不深切?因為凡夫迷惑顛倒,不明白事實真相,起心動念第一個就想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不能深信。如果深信,佛告訴我們,這個身體是假的,既然身體是假的,身外之物那有一樣是真的呢?只有「因果」才真實。佛經上說,身體是果報,身相、容貌、健康屬於正報,生活享受及一生的遭遇是依報,這都是自己前世種的因,今生自己受果報,誰都沒辦法超越,只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夠超越。 441. 凈宗修學的關鍵在「信、願、行」,信願行達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會開智慧,而且自利利他的願心會加深,平常修持也能得力。我們用功不得力,是因為信願行的力量不夠,抵不過妄想、煩惱,所以會被業力牽著跑。只有信願行的力量超過業力,往生才真正有把握。 442. 我們平日的言行舉動,都要想到利益眾生。對眾生有利益的,就應該說、應該做;對眾生沒有利益的,我們不去說,也不要做。換句話說,對於是非善惡我們心裡很清楚,但是取捨之間,一定有分寸,這就是戒定慧。 443. 佛在大小乘經典裡面常常告訴我們福報有三種:「財富」、「聰明智慧」和「健康長壽」,這三種福報,古今中外每一個人都喜歡、都要求,但是要修善因才能夠得善果,因為因果定律是真理,連佛菩薩也無法扭轉。今生髮大財的人,前生財布施修得多;前生法布施多的人,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多的人,得健康長壽。所以這三種布施是因,財富、智慧、健康長壽是果報。所以有些人不需要工作,財源滾滾而來;有些人工作得很辛苦,卻貧窮過了一輩子。一般人以為是命運在操縱,其實這就是因果定律,自作自受,只有深信因果的人,依教修行,勤修三因,必得三果,才能夠扭轉。 444. 「菩提心」就是徹底覺悟的心,要能夠放下身心世界,深信凈土法門,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立定誓願今生一定要得生凈土,見阿彌陀佛。有這樣堅定志願的人,就是發了無上的菩提心。 445. 我們時常讀經,提醒自己「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下定決心求生凈土,這樣才達到讀誦經典的目的。 446. 什麼是「進步」?改正缺點、發揮優點,就是真正的進步。為什麼會「一代不如一代」?就是專學壞的、不學好的,這是愚痴。 447. 佛法是平等法,有我也有別人,大家一律平等,我不比別人高,別人也不比我低。所以法門沒有高、下。有高、下的是眾生的根器。佛法所謂「契機、契理」,契機就是要選擇適合自己根器的法門修學,才容易成就。 448. 在末法時代修行,我們要認清環境,古時候與現在社會的生活方式、環境背景不相同,所接受的教育也不一樣。所以在佛陀時代,弟子們是「共學」但是沒有共修,大家一起聽佛說法,然後回去各自修行。佛教傳到中國以後,有大德提倡「共修」制度,因為那個時候,中國是農業社會,生活安定,而且是大家庭制度,從小就接受五倫、十義的教育,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團體、一個組織,由家長總管人事,有條不紊。以這樣的背景出家,加入僧團,自然彼此互相尊重,盡本分、負責任,遵守五德、六和,所以共修容易成就。反觀現代人強調民主、自由,互相不能侵犯,情形當然不一樣。 449. 佛法講「六和敬」,儒家雖然沒有說出來,但是「五倫十義」已經具足它的精神。現代人在家庭,從小就接受似是而非的觀念,所以在家不能安於家,在社會不能安於社會,時局很亂,唯一的生路,只有念佛求往生,同修們一定要覺悟。 450. 凡事都是機緣,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提供十方有緣眾生最圓滿的修學道場,我們建立這個小道場,也是為有志於凈土的同學來修習。我們念念是為弘揚凈土法門。完全的犧牲奉獻,培養專修、專弘的人才,絕對沒有一點私心。我們的目標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一定要與阿彌陀佛的心愿解行相應,才能夠往生。 451. 修行人要注意身體健康,身安道隆,但是不必去刻意追求,心地清凈是健康的根本,飲食簡單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只要我們真正發心弘法利生,把業力轉為願力,這個身體就是乘願再來的。 452. 一個人的成敗,與他的心量有很大關係。念念都是為一切眾生,決定成功;念念只想到自己、名聞利養,凡事損人利己,就註定失敗。 453. 我們擷取典籍的菁華是修大善,專心一意是修定,取捨精當是智慧,遠離一切分別執著,圓修戒、定、慧,這是真正的圓頓大法。 454. 中國古聖先賢與大乘佛法的偉大處,就在於心量廣大,真正沒有一點私心,所以他們的言論、教訓都是從心性自然流露。我們彙集這些經論、古書、典籍的菁華,介紹給世人,目的在於促進世界和平。凡夫的心量小,妄想、執著很重,看看古聖先賢道德、學問之高。心量廣大,沒有染污,念念只為協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絕對不去爭名奪利,的確是我們的好榜樣。如果能夠多讀古書,慢慢薰陶,人心就會安定,天下自然太平。 455. 讀書等於是跟古聖先賢交朋友,聽他們的教導。讀多了,一定開智慧,做事就會謹慎,不敢貿然行事。中國文化能綿延五千年,在於知識分子的共識很高,思想見解很接近。從前讀書人大多數都讀孔孟書,而且不管學不學佛,也會讀佛經,因此大乘佛法對中國也有很深遠的影響,所以彼此都有很高的共識。 456. 學佛最重要的是建立信心,然後依循一條正確的道路修行,所以佛陀要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我們從他的行誼才知道學問之重要。一個人如果不讀書不明理,與大眾相處,思想、見解沒有共同的標準,各人依各人的意見,僧團必不能和合。 457. 世間人如果不從學術下手,建立共識,就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安定和平。建立共識,不是依據某人、某派的學說,這樣不能令人心服。中國自古以來,朝野都遵從孔孟學說,因為它是心性自然的流露,沒有一點私心,所以能夠服人。前清盛時,宮廷每天都讀誦「無量壽經」,君臣上下依照經典教訓達成共識,這的確是清初帝王智慧過人之處,可惜被慈喜所廢除。 458. 中國古人說:「道」喪失後有「德」,德喪失後有「仁」,仁喪失後有「義」,義失後有「禮」,禮喪失後就會天下大亂。「道」是自然,「德」是最高的涵養,「仁」是推己及人,「義」是盡義務而不求權利,「禮」尚往來。 459.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是指有經驗閱歷的人,如果不吸取前人的經驗,光靠自己去體驗,要花費很大的精力、時間,還不一定正確。 460. 眼光要往遠處看,不要只看眼前。年輕時懂得把握時間讀書,充實自己的德行、學問,修福修慧,親近善知識,增長見聞,晚年才會有福報。人要有遠慮,我對別人好,人家也對我好;我照顧老人,將來自己年老,也會有人照顧我;懂得愛護年輕人,年輕人也會愛護我。 461. 印光大師常說,要救這個世界,只有普勸世人深信因果,如果大家都相信「善有善果,惡有惡報」,起心動念就會收斂,天下自然太平。真正深信因果、積善修福,即使遇到大災難,共業中還會有別業。所以大師一生極力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真正是大慈大悲、用心良苦。 462. 一個人最難的,就是把恩怨拋開,造業都是從這裡開始。如果不能夠徹底放下,冤業愈結愈深,等到緣成熟的時候,一定會再繼續受報。 463. 古德教我們「聞謗不辯」,世間自有公道,何必辯白!這是一個仁人君子的胸懷。「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凡事一笑了之,讓時間去澄清事實,俗話常說「日久見人心」,應當學忍辱仙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忍辱」是得定的基礎。 464. 今天遇到一切不如意的人、事、物,都是自己過去世造的業果,所以要心平氣和,逆來順受。知道逆緣可怕,自己就要更警惕,不要再造惡業。如果不能夠忍受逆緣,起怨恨心,造的業就更深了,所以「忍讓」很重要,什麼都要能忍,什麼都要能讓。 465. 每個人有自己的業報,人與人都有過去世的因緣,人家侮辱我,只要心平氣和的承受,一切業障都能消除。 466. 真正深信因果,就不敢起惡念。看到兩個人不和,我們心裡明瞭這是他們的業報,不必打抱不平。自己遇到逆境、吃苦受罪;要知道逆來順受、隨緣消業,絕對不可以怨天尤人。否則冤冤相報,只有愈來愈慘烈。存心要仁厚,別人對我不好,自己還是保持清凈、快樂,如果怨恨在心,將來一定有苦報。 467. 往生不是那麼容易,要看看自己的心行與阿彌陀佛有幾分相應?如果互相違背,破壞正法,決定墮落。我們不入佛門,還不至於造這些重罪;一入佛門,造許多重罪,往往自己都還不知道。 468. 佛法不是人治、法治,而是建立在「德治」的基礎上,道德比法令規章更要殊勝。 469. 領導人要使大眾敬畏你又喜歡你,光靠權勢是不行的,要有德行、福報才能夠服人。所以我們看一個成功的主管、長官,即使是離職以後,部下還會時常慰問他、懷念他。 470. 帶人是要帶人心,時時處處都為大眾作表率典範,部下才能心悅誠服。所以不拘小節的人,不能當領袖。 471. 領導人有三種:第一、以德服人,部下對他心悅誠服,前途寬廣無邊。第二、倚賴前世的福報,眼前看他作威作福,等到福報享盡,一定要受苦、墮落。第三種人運用權術計謀,欺壓下面的人,一旦靠山垮臺,自己立刻就會遭受慘烈的報應。這些我們多讀歷史,都能夠看得到。 472. 做惡事要趕快發露懺悔,早日受報;做好事不要讓別人知道,就是積陰德。 473. 同修們近來在念佛或研究經教,都有長足的進步,這不但是個人之福,亦是地方、社會、國家之福。 474. 凈土經論古時只有三經一論,三經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一論是往生論。前清咸豐年間,魏源居士將普賢行願品附在三經之後,稱凈土四經。民國初年印光大師特取首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附於四經之後,稱為凈土五經。 475. 無量壽經中多次提到德遵普賢大士之德,可見凈宗的菩薩,皆是圓修普賢法門,殊勝無比。 476. 念佛圓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不僅是楞嚴的中心,楞嚴的精華,的是楞嚴之心經,亦是如來一代時教大藏的心經。若不深入經藏實難體會。 477. 大佛頂:比喻真如自性,自性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根本,宇宙人生一切諸法皆由此變現而生。 478. 悉怛多般怛羅:是梵語,譯為白傘蓋。白是一切色之本色,唯有白才能顯示無量色彩,傘蓋表防止污染。所謂的污染是指心裡污染精神、思想、見解等污染,如華嚴經中所說的妄想、分別、執著等是。如何離開污染,得到一切清凈,此經是最好的方法。 479. 十方如來清凈海眼:如來果地智慧究竟圓滿,一切諸佛所證智慧皆悉平等,故曰十方如來清凈海眼。海喻心性,眼喻智慧,唯有清凈心,智慧眼,才能照見諸法實相。 480. 本題是從教化對象而建立,顯示經典之功德利益。阿難及性比丘尼為所有學佛人的代表,阿難表多聞,無定,歡喜求解而不認真修行,有解無行難入佳境。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表貪愛。迷於五欲六塵,無有出離三界之心。我們學佛,若沒有出三界之心,心口不相應,財色名食睡,樣樣都放不下,這是我們學佛不能成就的通病。此經即為專治此病之良藥。 481. 得菩提心入 知海:此句是所得利益。菩提心是正覺心,正覺心起用,即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故稱正 知。海是比喻智境廣大不可思議。 482. 如來是自性覺,密因是根中之性,了義是稱性起修。 483. 母喻能生,十方諸佛如何成佛,皆是由此成就,故稱佛母。此是指五會楞嚴陀羅尼神咒。現在此章,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即是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由此可知,彌陀名號即是十方佛母無上神咒,稱念功德不可思議。 484. 上上根熟眾生修行,從初發心到成佛都是念佛成就。真正明白念佛意義,死心塌地老實念。大勢至菩薩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485. 「灌」是十方如來慈悲加持,「頂」是凡夫成佛至高無上的法門。佛菩薩大慈悲加持傳授成佛的法門。將一生成佛的修學方法傳授於你,稱為「灌頂」。如果我們至心受持念佛圓通章,即是諸佛菩薩給我們真實的灌頂。 486. 經題中大字:非大小相對之大,是對心性的讚詞。「大」喻眾生心,為什麼不說是佛心呢?因為若說佛心,凡夫自以為無分,說眾生心則人人自覺有分。 487. 世間法即六道輪迴之法,出世間法即是聖人之法,即出六道輪迴之法。不論世出世間法皆一心之所變現,在華嚴即「一真法界」,般若經即是「實相」,諸大乘經中之「佛性」,「圓覺」,「真如」等。本經名「如來藏」,其實皆一心之別名。 488. 佛法之難,難在離相。眾生無始劫來,習氣很重,處處分別執著,不能離相。佛說法四十九年,眾生不能契入真如,實因處處著相。不執著名相才能解真實意,故眾多名相,乃佛之善巧方便。 489. 宇宙本體為何?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宇宙由心變現,心是能變,宇宙是所變,能所皆是一心,故能所不二,心境如如。心是無處不在。佛法教我們認識真心,真心才是自己的主人,一切萬法的真正主宰。 490. 迷人與悟人,念佛受用不同。迷人念佛在情識中念,只是種種善根。若念到功夫成片,亦能往生。悟人一句彌陀,則盡虛空 法界,與十方如來相應。一句佛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教法都在其中,無量光明神通智慧盡在此一句名號,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一句佛號能與十方諸佛產生共鳴,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491. 本經經文雖不長,但確實為大經大教,是對根熟菩薩而說。凡夫一生決定成就往生西方,是為大行,一生圓滿菩提,故為大果。 492. 善導大師云:九品乃為凡夫遇緣不同而有差別,念佛不但往生有分,上上品往生我們亦有分。 493. 「佛頂」表殊勝妙法,華嚴如佛全身,此經「楞嚴」為如來頂,極顯圓頓尊妙。而本章為楞嚴經之中心,故為頂中之頂,無比之極勝稀有絕妙,能令凡夫當生成佛之不可思議大法。 494. 依修直趣無上菩提,故「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最勝之修行,「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必藉其他方法幫助,念到功夫成熟,自然就自得心開,是其最勝之成就。其他方法,達到明心見性,很不容易。此法人人能修,皆能念到自得心開。怕的是不肯念,不如法念,所謂不如法念即是不老實念,還要加一些禪、咒、教等其他的雜行,都叫不老實。老實人一句佛號念到底,大勢至菩薩依此法而修行成就。五十二同倫表五十二階位,每一階位有無量無邊的菩薩,都依此法得成就,這條路是最快捷、最圓滿的成佛大道路。 495. 佛頂上有一肉髻為三十二相之一,叫「無見頂相」。為何叫無見頂相?因為佛頂放光,故佛頂真相為何,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以佛之無見頂相,顯此法最勝,表念佛「執持名號」,唯佛究竟,非他能了。今能說能聽,還聽得明瞭歡喜,實蒙十方諸佛本願威神現前之加持。 496. 「正因佛性」即一切眾生之本性,一切有情無情,包括一切動植物礦物皆有。有情叫「佛性」,無情叫「法性」,它是一切法之本體,一切法都是由此流露而出。故華嚴經云:有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因為一切法性體同,故為同一法性。 497. 佛見一切眾生都是佛,這是因為佛見到一切眾生的真性。我們何時見到一切眾生都是佛,自己就成佛了。同理,見一切眾生皆善,自己才是純善。 498. 佛法教學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迷即是生死輪迴之本。 499. 一切法皆是本性所顯,故不分別不執著,隨拈一法皆是本性所顯,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 500. 「真心」即是「如來密因」,能用真誠心修行便能很快成就。 501. 所有大乘修學,皆不可離密因,即是真心。何謂真心?離心意識謂之真心。何謂離心意識?見色聞聲,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即是真心。一有分別執著即是小乘法。 502. 交光大師於楞嚴正脈中云:「捨識用根」。何謂捨識用根?不分別,不執著,不用眼識見,而用見性見,不用耳識聞,而用聞性聞者,是也。 503. 阿難尊者,所知障輕,煩惱障重,故一聞千悟。唯修行不夠精進,定少慧多,不能證果。富樓那尊者,所知障重,煩惱障輕,故雖修行證果,於楞嚴會上仍不能契入。 504. 智慧與聰明不同?世間人有聰明沒有智慧,這種聰明,佛法稱之世智辯聰。「智慧」是由真心流露出來的,「聰明」是由意識起用的。般若智慧即是真心起用,如此便能於一切法得正 知。 505. 權小修行,權是權教菩薩,小是二乘人。若由事相起修,則很繁雜,須歷三大阿僧祇劫。此是不悟密因了義,若能徹悟,則可一生成佛。若能於一切境界捨識用根,即是從根本修。 506. 解六結不易。解了一個動才是靜,靜是定,定有深淺,淺的還出不了欲界,深的定才到四禪八定,依然不能出三界。其他大乘人解六結越三空,全憑自力,唯念佛法門依彌陀本願威神力加持容易成就。 507. 古來祖師大德所訂之早晚課誦,因眾生之根器不同,已很難對治現代眾生之習氣毛病。凈宗學會新訂課誦,早課誦無量壽經第六品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希望以佛願啟發自願,誓與佛同心、同願。晚課誦無量壽經第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誓依佛教誨,與佛同解、同行。 508. 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有三十二應,凡夫亦有相似相,三十二應就是講經說法,對於不同人,用不同的方法開示,故無有定法可說,隨眾生根性利益不同而定。 509. 一分修持就有一分成就,一分收穫,有十分修持就有十分收穫。 510. 世尊於楞嚴會上,請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為娑婆世界眾生抉擇法門,文殊以「返聞自性」的耳根圓通,最契此土眾生之機,說明「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在娑婆教化眾生以音聲最恰當。孔子之教學與世尊之教化皆以音聲為教學手段,中西二大教育家之理念相同,可見文殊菩薩之選擇,不無道理。但為何選擇耳根圓通而不選念佛圓通?如果世尊要文殊菩薩為法界眾生選擇法門,則非念佛圓通莫屬,因念佛法門的契法界一切聖凡之機。我們若能以「返聞自性」的方法來念佛,則必能往生實報莊嚴土。 511. 首楞嚴與念佛法門有何關係?楞嚴的精華在耳根圓通與念佛圓通;又觀音、勢至為西方三聖中之二大菩薩,故知其與念佛法門關係之密切。 512. 倓虛法師說,他一生親見念佛預知時至,立化坐脫自在往生的,就有二十多人,聽說的就太多了。禪宗大德,參禪得定的有,但「明心見性」開悟的則沒聽說過,故其修學成就難易可知。 513. 文殊菩薩選擇耳根圓通,正顯觀音與此土眾生特別有緣,故云「家家觀世音」。若能以「返聞自性」用在念佛,更為了義中的了義。念佛法門契合法界眾生根器,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念佛一法,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包括無量無邊的法門。其他修行方法,要證小乘初果都很難,何況深位。我等今日能聞此念佛法門,又能生歡喜心,欣然奉行,都是過去生中,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所種的善根,現前蒙諸佛本願威神冥顯加持,機緣非常難得! 514. 成佛要三大阿僧紙劫,是由證得初果須陀洹算起,也就是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錯誤的見解︶。見惑可歸納五大類: 身見:即執著身是我。 邊見:即現代人所說的相對論,一切法相對存在等見解。 見取見:是為果上之成見。 戒取見:即因上的成見。 邪見:除上述四種之外,一切不正確的見解皆屬之。故末法凡夫障深福薄,欲出離三界,圓證菩提,非此帶業往生之念佛法門,難以成就。帶業往生,是此法門最殊勝處。 515. 這句佛號,念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何在?在於心口不相應。若能心口相應,就能往生凡聖同居土,念到心佛相應,則品位更高。這句名號是真如本性的德號,常念即將真如本性念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執持名號老實念,就是從性起修,和其他大小乘從事相上修,大不一樣。那是從心意識修,是染修,不清凈,所以見性難。念佛人得佛本願威神加持,易修易成,往生就是證果。故阿彌陀佛是自性彌陀,四土是唯心凈土。往生證果是本有的恢復,不是新的事證。 516. 何謂分證諸聖?聖揀別不是凡夫。須陀洹是小乘中的小聖,阿羅漢是小乘中的大聖。就斷惑程度而言,圓教初信同小乘初果,七信同小乘阿羅漢,八信、九信同緣覺辟支佛。初果、初信算是佛法裡的一年級,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都在幼稚園,從來沒有機會升到一年級。今天我們遇到念佛法門,這個機緣太殊勝了,就看看我們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往生凈土。圓教初住至等覺都是分證,惟有成佛才是圓證。 517. 十信:全根力而植佛種。根是五根︵信、進、念、定、慧︶五力︵由根發出力︶,是深植佛種,培育修學的根基。 518. 十住:生佛家而成佛子。初住菩薩即是真佛子,十信菩薩屬異生性,尚未成為真佛子,就好比預備班。十信位滿,才能升入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與佛心行相應,所以稱佛子。 519. 十行:十行菩薩從十住,位滿進入十行,破十品無明,道力智慧成就可觀,有能力代佛教化眾生,此階段廣六度而行佛事,度眾生就是度自己。 520. 有同修說自己的命不好,命運是可以改的。改造命運最好的方法,就是發願學習講經。講經說法不難,難在不肯發心。講經說法就是將身心奉獻給佛菩薩,奉獻給一切眾生,如此才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現在國內外處處皆缺乏講經人才,所以大家果能發心講經,以功德無量莊嚴身心,命運自然轉佳。 521. 十迴向:十向以前是偏重在事相上修,十向以後,進入心性上修,是真實稱性起修。 522. 四加行:法相宗於十向之終,修四尋思,四如實觀,得暖、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為入正位之準備稱為加行位。此經則以泯心佛而滅數量為加行。 523. 人有命運,國家亦有命運。起心動念即落入數量之中,只要不起心不動念,就不落入數中,如此才能證得無量光壽。 524. 十地:深契真如而覆蓋涅槃,即是分證佛果。 525. 等覺:齊佛際,而破生相。齊是平等,際是邊際。果證實際同佛,唯行大慈,留惑潤生,廣度眾生。 526. 圓頓根性人念佛,必定往生,且品位不低。如果不是圓頓根性的人,就須培養,方法就是讀誦大乘經典,或專念無量壽經。先將經文念熟,然後遵照經訓修行。將經中所說之道理、教誨、境界都能應用在生活之中。時時認真反省自己起心動念,有無與經訓教誨相違,若行為與經訓不符,就要依經改正,這就叫「修行」。要真正將經上所說的全都做到,如是積功累德,自然就養成圓頓根性。 527. 「首楞嚴」是大定之總名。為圓教極果所證之境界,是自性本定。佛自釋為:「一切事究竟堅固」。何謂究竟堅固?就是不生不滅,不變不異的真如自性,一切法由自性流出。 528. 圓頓行人功業唯在初心,經雲初發心時即成佛道。特別是此念佛法門,若能保持初心永無改變,此生決定成就。 529. 「乾慧」:位在十信後初住前,欲習初乾,證得人法雙空。阿羅漢證人空未證法空,乾慧菩薩證法空但未見性,還未破無明;再往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證入初住以後,就任運流入如來妙莊嚴海,修學與諸佛如來無差別了。 530. 金剛經是圓教初住菩薩之境界,要破四相,離四見,金剛般若自然現前。 531. 七趣原無:七趣是六道再加上仙道,七趣原是從妄想分別執著中生出來的。六道眾生是假有非真有,一如夢境。古雲至人無夢。有分別執著才有夢,夢境與心思有密不可分之關係,心惡作惡夢,心善作善夢。念佛人常夢見佛菩薩,孔子常夢見周公。故修行人,可由夢境檢點自己修行功夫得力與否。 532. 交光大師妙圓三定: 妙定:非是修成,是本來俱有,就是六根中性不生不滅。 圓定:即華嚴「入不思議解脫境︵四無礙境界︶」。亦即法華「世間相常住」。 大定:凡夫亦俱此定,與諸佛無異,唯自己不知。 533. 大勢至菩薩修行的殊勝功德,我們不能體會,因為心太粗、惑障太重。534.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的法門,沒有一法能和大勢至菩薩專修專弘的念佛法門相比。 535.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念佛心是因,無生忍是果。大乘圓教初住以上,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都可稱為無生忍。嚴格說,如仁王經說:得七地、八地、九地的菩薩,才是無生忍位,再往上就是寂滅忍。此處無生忍通指如來果地境界。實在說,就是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536.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是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是收心,平常我們的心向外賓士,對六境起貪瞋痴,被外境所牽引,心作不了主。現在把心收回來,把眼識從色塵裡收回來,耳識從聲塵裡收回來。都攝的方法,就是凈念相繼。 537. 禪凈雙修是凈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彌陀化身︶所倡。但須知當時的時代背景,彼時禪風極盛,且行者執著,故大師應化世間,於參禪現大徹大悟,再回頭專修凈業。顯示大徹大悟仍須念佛才得真實成就。故知大師開示對象是參禪者,非念佛者。若在今天大師對我們說法,必是教人老實念佛,求生凈土。 538.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指的是功效。「不假方便」就是不藉用其他方便法門,「自得心開」即明心見性。 539. 印光大師在蘇州念佛堂,不講經、不傳戒、不做法會,終年念佛到底,以輪班的方式,日夜輪流念佛,永無間斷,目的在達成凈念相繼,此乃真正念佛堂。 540. 不肯發心念佛是沒有智慧,真有智慧才肯發心念佛。如何知道?讀「華嚴」就知。華嚴似海,所有大乘法門均歸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後十一位皆念佛求生凈土。經云:「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始」指初地,「終」指等覺菩薩。 541. 文殊智慧第一,普賢行願第一,均發願求生凈土,以阿彌陀佛為究竟歸依處,極樂世界確為一切大乘最後歸宿。 542.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凡有求而不應者,定是本身有障礙,覺察障礙,排除障礙,則自然感應道交。求必如理求,如法求,若只為個人私利享受五欲六塵,則不如願。因佛菩薩不會幫你增長貪瞋痴。 543. 佛菩薩念念不忘一切眾生,眾生念念不忘自己,此即是業障,不能感應道交。 544. 初學之人,如何都攝六根?攝根,就是修清凈心。初下手時,每天看佛像,功夫純熟時,見一切人、一切物皆是佛。專念佛號,專聽佛號,轉一切音聲皆成佛號。 545. 「同倫」:朋是同學,友是同志;同志是同心同願,關係密切。同志即同倫,盡虛空 法界,一切念佛人皆是大勢至菩薩同倫。五十二同倫,乃五十二個階級,每一階級都有無量無邊的菩薩。法界中,老實念佛,發心專弘專修者,皆在此五十二同倫之中,故我等若果真發心,亦屬此五十二同倫之一。 546. 十信:信佛是心,信心作佛。念佛法門「信、願、行」是三資糧,信心為第一。彌陀要解中講六信,第一為信自。第二為信他。信自己心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經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念佛就是發心作佛。 547. 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故一切法從心想生,往生西方不退成佛也是心想生。念頭很厲害,想什麼變什麼,念佛成佛,念貪瞋痴變餓鬼畜生地獄。十法界都是自己心想變造的,自心變現的。道理明白了,於念佛成佛才不懷疑,有把握有成就。 548. 十住:住在三昧,觀佛實相。三昧是定,心不散亂,定在這句佛號上,二六時中,一切時一切處,心中念念不忘這句佛號。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一句佛號直念下去,心真定了,妄想念掉了,就開智慧。最初效果是輕安、快樂、法喜充滿。再深就得定,即事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再進一步就開智慧,明心見性,即理一心不亂。 549. 十行:行念佛行,度念佛人。以念佛,勸人念佛,做一生修行的大因緣、大事業。現在台灣,從南到北,念佛的人很多,所以勸人念佛,沒有太大問題,而其他地方還有相當的障礙。譬如在美國禪密之風很盛,凈土法門至近幾年才漸漸被接受,對於念佛法門能重新評估肯定。當然這仍需要自己善根成熟。 550. 十迴向:回念佛心,向佛心住。我們專念阿彌陀佛,把心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安住在一句聖號上。佛心安住在那裡呢?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我們學不到的。我們還是安住在阿彌陀佛聖號上老實念,等見到阿彌陀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明白了。若認真而論,無有一佛不住於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不讚嘆阿彌陀佛。阿彌陀經原名:「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故念阿彌陀佛名號,就是稱念一切諸佛。551. 十地:心地觀佛,地如佛地。地是心地,用心與如來果地無二無別。佛用圓滿真心,地上菩薩亦如是。 552. 等覺:「憶佛念佛,去佛不遠」,等覺位是在十地之上,等覺尚且憶佛念佛,何況十地菩薩。「憶」是心裡有佛,念念不失自性,自然去佛不遠。故憶佛念佛是凈宗修學最重要的方法。 553. 果能老實念佛,效果實不可思議。若不老實,功效就難講了。所以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原因是不會念,有夾雜。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云:念佛最忌夾雜。一但夾雜,就沒有效果。世間事尚且不能夾雜,何況佛法。雖不想有夾雜,但妄想不斷,故勸大家讀經,把念頭集中到經典上,常常憶念阿彌陀佛的發心、勤學、宏願、智慧、弘化成就眾生等不可思議功德。把握這個原則,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擴充到盡虛空 法界,就是一切法都能和佛心相應。 554. 妙覺:「心想佛時,是心即佛」,圓教究竟佛也是心想成的,但用意識心是成不了佛的,念佛不是意識心念。此心是真心,是自本性和我們凡夫不同。念佛人的「想」為「正念」,凡夫的「想」為「妄想」。是知超凡入聖,唯有用真誠心念佛為妙。 555. 禮敬是性德的流露,普賢行是菩薩修行的最高準則。普賢十大願王,第一條就是禮敬諸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對眾生要恭敬,如同對佛一般的尊敬,才是普賢行。所以普賢行是不容易修的,唯有真實清凈心、平等心才能修普賢行,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無量壽經第二章德遵普賢,明白告訴我們這個事實,大家要努力往這個目標上去提昇。
推薦閱讀:

近期精彩語錄大收集,都很經典!
辛苦收集的搞笑語錄(爆笑)
辛唐米娜語錄
當心你那無辜的眼淚:100句心情語錄,那句是屬於你的?
50條經典語錄2015年的

TAG:經典 | 語錄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