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曹操到底是不是盜墓的祖師爺?
曹操的故事,大家其實都已經很熟悉了
包括關於他盜墓的事,也不是什麼秘密了
但總覺得他盜墓,以及他自己的墓穴被發現的背後
還是有些值得寫一寫的故事
2009年12月27日
國家文物局認定曹操墓
1
2009年12月27日,對中國的三國文化研究界,應該算一個大日子。
那一天,國家文物局最終認定,經考古發掘的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墓主為曹操。
按照當時媒體的說法,這是「經中國考古學界一致確認」。
當然,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關於這個墓的主人是否是曹操,一直有很多的爭論。
但對於曹操墓的辨析,並不是今天這篇文章的重點。今天的重點,是籍由曹操墓被發現而引出的另一個話題——當時曹操墓被發現的時候,引起了很多人的感慨。
為什麼?
因為曹操被認為是中國「盜墓界」的祖師爺。
在河南「曹操墓」中被發現的「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等物件,被相關專家認為是證明該墓是曹操墓的最有力證據。
2
曹操盜墓,其實在《三國志》中並沒有相關記載。
東晉的史學家孫盛,在他編撰的《魏氏春秋》中,記錄了關於曹操盜墓的「光榮事迹」,然後裴松之在注《三國志·魏書》的時候,又把這段事迹給引用了進去。
但這兩個人其實都不是第一「信源」。
到目前為止,關於曹操盜墓以及相關描述的最全面記載,只來自一個人的說法——孫盛和裴松之也是引用了他的文字而已。
這個人,就是「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才子陳琳。
光榮公司《三國志12》遊戲中的陳琳形象
陳琳是在幫袁紹討伐曹操之前,通過一篇檄文揭露曹操盜墓的這段黑歷史的。
古往今來,中國人打仗之前,總喜歡弄一篇檄文,用來彰顯自己的正義,揭發對手的罪行。比較有名的,遠的如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牧誓》,駱冰王寫的討伐武則天的《討武曌檄》(看得武則天本人都拍案叫絕),近的有曾國藩討伐太平天國的《討粵匪檄》,朱淇的《辛亥革命軍奉天討滿檄文》
陳琳的那篇檄文,也是流芳百世的名篇,題目叫《為袁紹檄豫州》(也叫《討曹操檄》)。
檄文中提及曹操的「盜墓史」,是這樣寫的:
「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桑梓松柏,猶宜肅恭,而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這段文字總共只有69字,卻流傳千年,把曹操牢牢釘在了「盜墓者」的恥辱柱上。
3
陳琳的這段文字,信息量巨大。
首先,點出曹操盜的是梁孝王的墓。
梁孝王是誰?他名字叫劉武,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漢文帝劉恆的嫡親次子,漢景帝劉啟的弟弟。因為在「七國之亂」中拚死拱衛長安而立下大功,深受重用。因為家財巨富,所以死後的陵寢藏有無數財寶。
據《史記·梁孝王世家》記載:
「其未死時,財以聚萬計,不可勝數,及死藏府余黃金尚四十餘萬斤。」
其次,曹操居然是親臨盜墓現場的。
一般來說,盜別人的墓是件見不得人的事,主使者一般不親臨現場,而是派手下人去做。但曹操卻非常接地氣,親自下基層,站到了盜墓的第一線。
1994版《三國演義》,鮑國安版的曹操
第三,曹操居然還把盜墓「職業化」和「體系化」了。
這個就源於那段文字里的「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在諸多盜墓小說中頻繁出現的這兩個名詞,源頭即是在此。
「發」為「挖掘」,「丘」為「墳墓」,「發丘中郎將」如果要用現在的官職解釋,大概相當於「盜墓管理辦公室主任」,至於「摸金校尉」,就是這個辦公室下面的辦事人員了。
設置這兩個職位,等於是說明曹操把盜墓這種行為公開化,制度化了。
第四,曹操的職業道德似乎不高。
這從陳琳的「所過隳突,無骸不露」這八個字可以看出。「隳突」(huī tū)就是徹底破壞的意思。聯想到之前寫的「開棺裸屍」,可見曹操是暴力盜墓,沒有給死者留什麼情面。
綜合起來看,曹操的盜墓行為,是有組織、有預謀的。
但是,這確實是真的嗎?
4
還是要看看陳琳寫這篇文章的動機。
陳琳披露曹操盜墓事實的這篇文章,並不是一篇考證的文章,而是一篇討伐之前發布的檄文。而這類檄文的最大特點,就是要大大地貶低對手,激起公眾對對手的仇恨,以便本方的討伐能得到更多人的擁護。
在這樣的背景下,陳琳所引用事例的真實性就值得懷疑了,因為他的主要目的是要激起大家對曹操的仇恨。
善於考據的清人何焯就曾指出,以陳琳一篇檄文就指認曹操盜墓,「此事不知信否」。而主編《後漢書辭典》的張舜徽教授(中國第一個歷史文獻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會長)更是認為,「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這兩個官職,這是陳琳幫袁紹攻擊曹操時捏造出來的。
那麼,能否就因此否定曹操盜墓的真實性?倒也不能。
陳琳的這篇檄文,確實給曹操造成了重大衝擊——他看這篇檄文時正在犯頭風病,看了之後,驚出一身冷汗,頭也不覺得疼了。
2010年的《新三國演義》,陳建斌版的曹操
所以,後來袁紹兵敗,陳琳被曹操部隊俘獲,押去見曹操。根據《三國志·魏書·陳琳傳》中所記載,曹操當時見到陳琳,實在忍不住就質問了他:
「卿昔為本初移書,但可罪狀孤而已,惡惡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以前為了本初(袁紹的字)時寫檄文,只需列舉我本人的罪狀就可以了嘛!幹嘛要罵我的父親和祖父呢?」(陳琳的那篇檄文把曹操的義祖父曹騰和父親曹嵩罵了個狗血淋頭)
陳琳一聽曹操這麼說,當即低頭認罪。曹操愛陳琳之才,也沒有殺他,後來讓他當了司空軍師祭酒。
但曹操的這番話就很有意思了。
就好比現在大家在微博上譴責一個明星劈腿,有人說「一看就知道他從小家教沒教好!」於是明星發微博回應:「你們有本事沖我來,說我爸媽幹什麼?!」
不管怎麼說,「盜墓」畢竟是件見不得人的事,尤其是對曹操這樣身份的人來說。
但曹操並沒有否認陳琳指控他關於「盜墓」的罪狀。
5
話說回來,在曹操那個年代,盜墓不算件很罕見的事。
自漢代開始,「厚葬」的風俗開始漸漸流行,從王侯到貴族到普通百姓,家裡有什麼值錢的東西,死後都希望放在墓室或棺木里陪葬,這也使得一座墓室就成了一座寶庫。
在這樣的背景下,盜墓其實成了一種發家致富的捷徑。袁紹讓陳琳寫曹操盜墓,其實他自己的軍隊也盜墓,而且往往是把整個墓室洗劫一空。東吳大帝孫權盜長沙王吳芮和南越王趙嬰齊墓的「事迹」,也是廣為流傳。
其實當時盜墓這事,幹得最狠的是董卓。董卓從洛陽遷都長安時,把洛陽周邊包括帝陵在內的墳墓全都挖了一個遍。(圖為央視1994版《三國演義》中的董卓形象)
說到董卓,又要說回曹操。
按推斷,曹操盜梁孝王墓的時候,在公元190年前後。當時的天下態勢是:關東諸侯結成聯盟,共同討伐董卓。當時曹操也是「散家財,合義兵」,拉起一支大概5000人左右的部隊參與其中。
根據唐代《藝文類聚》上的記載:
「操別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天子聞之哀泣。」
這「數萬斤」的金拿來做什麼?按曹操的說法,全部用來「匡扶漢室」發作軍餉了。
這也可能從另一個角度解釋曹操在滎陽被董卓大將徐榮打得慘敗後,依舊可以維持住自己的部隊——那筆盜墓的金子,據說維持了曹操部隊三年的軍餉。
當然,大家願意相信曹操盜墓的行為屬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曹操本人的性格。
那種「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的性格,估計對盜墓這種行為不會有什麼大的抵觸的。
6
曹操不拘小節的性格,也直接影響了自己的身後事。
曹操一生儉樸,在生前就一直反對「厚葬」而提倡「薄葬」。其實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厚葬」對社會財富是一種極大的浪費,曹操提倡「薄葬」,是有他的道理的。
公元218年,曹操頒布了《終令》,指出自己的墓穴「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意思是不要佔用良田,用天然的山丘做基礎,不要封土,不要種植樹木。
公元220年,預感自己陽壽將盡的曹操再頒《遺令》,規定「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便除服。……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雖然曹操的子孫和官員在曹操去世後,還是「超規」做了一些事,但曹操從葬禮到陵寢,基本上還是按照他生前「薄葬」的意思的。
至於說曹操生怕後人盜他的墓,造了七十二「疑冢」,出殯時七十二口棺材從四個城門同時運出,這些說法來自後人的演繹,並無實據。
事實證明,沒有搞那麼多花頭,歷經近2000年,曹操的墓也沒有被大規模盜掘乃至被人發現。
靠的是什麼?靠的並不是所謂的「疑冢」密布,或者機關厲害,原因非常簡單——「薄葬」而已。
沒有明顯標記,不易被人發現;沒有金山銀山,不怕被賊惦記。
曹操縱橫馳騁一生,要自己身後事辦得風風光光,陵寢極盡奢華,並不是件難事。
但他是個明白人。
【饅頭說】
我曾經舉過一個例子。
我想用這個例子來說明:對於作家而言,會講故事和有文采是兩種能力,能得一種,就可有大成。當然,有的人是兩種能力兼而有之,最典型的代表是金庸。
而有的人,是很會講故事,但略欠文采。我個人認為,南派三叔就算一個。
《盜墓筆記》雖然經常挖坑不填和邏輯對不上,但總體而言,是一個講得非常好的故事,南派三叔在這方面的能力相當出色。當然,若論文采,我個人感覺提升的空間還很大。
不過,這並不影響我當初也很迷《盜墓筆記》。
只是我在看《盜墓筆記》的時候,除了對那些駭人的故事感到頭皮發麻時,也會經常感慨:那些原來墓室的主人,無論生前多麼顯赫,面對後來的闖入者,其實是沒有什麼抵抗能力的。
不僅是小說,現實中也是這樣的。我曾寫過一篇關於「東陵大盜」孫殿英的文章,慈禧太后威嚴一世,何曾會想到自己的陵寢會被一個軍閥用炸藥炸開,洗劫一空?
生前榮華,寄望死後繼續富貴的人,往往事與願違。
而那些想明白「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人,倒反而會享受身後的安寧。
還是讓我想到了曹操的兒子曹丕曾說過的一句話:
「生具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
推薦閱讀:
※廈大情人谷與女同學談人生,誤掉入盜洞
※中國12大盜墓狂人 盜墓手段翻新花樣百出
※古代盜墓者必帶三種工具
※曹操被稱為「歷史上最大的盜墓賊」實為誣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