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旺:四、廣義相對論的錯誤  (一)、廣義相對論的基礎是錯誤的

劉文旺:四、廣義相對論的錯誤(一)、廣義相對論的基礎是錯誤的

(2017-02-13 18:52:08)

轉載

標籤: 四、廣義相對論的錯誤 北相朱萍微信群動態( 關於轉發李根成會員論 劉文旺 用物理以外方法對付愛 分類: 聯誼動態

四、廣義相對論的錯誤

(一)、廣義相對論的基礎是錯誤的

劉文旺

狹義相對論的鐘慢尺縮,使存在質量的時空變成彎曲的時空:例如,在一個旋轉的圓盤上,由於線速度的不同,不同半徑處的時鐘有不同的讀數、同一物體的質量、大小不同。周長變短:L=L/[1-(v/c)]1/2,而r不變造成L=2πr中的π會變小,三角形內角和不再是1800。因此,有質量存在時,符合狹義相對論的時空是彎曲的。藉此,愛因斯坦建立了廣義相對論。

在這裡,愛因斯坦沒有認識到這是狹義相對論本身的錯誤。

例如,兩個天體質量分別是m1、m2,相距r,則兩者間的萬有引力是:F=Gm1m2/r2,我們假設有一個彈簧秤顯示這一作用力的大小為8N。當觀測者沿與兩者連線夾角為α的方向運動時,他得到的引力是:

F=Gm1/[1-(v/c)]1/2m2/[1-(v/c)]1/2/{rcosα[1-(v/c)2]1/2}2=F/[1-(v/c)2]2(cosα)2=8N/[1-(v/c)2]2(cosα)2

因此:引力與運動速度、夾角有關。但事實上,他看到的彈簧秤讀數總是8N。

怎麼解釋?

圖一

介質中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否定了狹義相對論。而廣義相對論,是在狹義相對論鐘慢尺縮的時空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狹義相對論的錯誤,使得廣義相對論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還有,在旋轉的圓盤中,周長變短造成π變小,三角形內角和小於1800。這對應的是羅巴切夫斯基幾何,而不是黎曼幾何,黎曼幾何中三角形內角和大於1800。廣義相對論用黎曼幾何描述彎曲的空間是沒有數學依據的。

即使存在時空的彎曲,也不應該用黎曼幾何描述羅巴切夫斯基空間。這是什麼邏輯?!尤其讓人不能接受的是,這樣的理論居然被證明!!成為教化後生的教課學!!!

怎麼會是這樣!

黎曼幾何、羅巴切夫斯基集合、歐幾里得幾何

(二)、廣義相對性原理與等效性原理不相容

愛因斯坦通過引力質量等於慣性質量,得出在局部慣性系中,加速運動與引力場是等效的。即沒有實驗能區分這一局部慣性系是處於引力場中,還是處於加速運動狀態。

這是不成立的:

升降機與等效性原理

圖二

1、潮汐力與升降機

在重力場中,自由下落的升降機里有兩個用一個彈簧秤連接的物體。由於引力場有潮汐力而慣性運動沒有潮汐力,由廣義相對性原理可知,在一切參考系中物理規律擁有相同的形式。因此,潮汐力適用於這個局部慣性系,彈簧秤會在潮汐力的作用下處於拉伸狀態。

這樣,通過彈簧秤的讀數就能判斷升降機是處於引力場中,還是處於加速運動的慣性系中。

圖三圖四

2、多普勒效應與升降機

在自由下落的升降機中有一個光源,由廣義相對性原理可知,多普勒效應也適用於升降機中。

這樣,在這個升降機中的觀測者會發現:在某個方向上光源的光譜紫移,在相反方向上光源的光譜紅移,且隨時間的增加而增大。而處於引力場中靜止的光源不會發生這一現象。

因此,根據多普勒效應就能斷定,升降機是處於引力場中還是處於自由落體狀態的參考系中

引力場與加速運動是不「等效」的。因此,圖一中圓盤的加速運動也不能證明引力場是彎曲的!因此,有質量存在的空間是彎曲的空間的說法沒有依據。

還有,光子擁有引力質量,由引力質量等於慣性質量可知,光子的運動應該體現出慣性來,而光子在穿越不同的介質時擁有不同的速度,這種運動狀態的變化,不需要牛頓意義下的加減速的外力,沒有功、能的轉化問題,體現不出慣性來。這怎麼解釋?

3、中子干涉實驗否定了弱等效原理

1974年科萊拉、奧弗豪瑟和維納做了引力場中中子的干涉實驗,重力場中上下兩束中子的相位差為:

ΔΦ=2πmmgHLsinα/hp1

這個公式表明:中子在引力場中的干涉行為與其質量有關。這一事實否定了廣義相對論的弱等效原理。

4、力與時空彎曲

由同種帶電粒子如同種質子構成的粒子團,在同樣的電場中也具有同樣的加速運動,加速度的大小也與粒子的電量、質量無關。存在同樣的「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的等效性。我們完全可以引入黎曼幾何,建立描述電磁力的廣義相對論。

這樣,電磁相互作用也可被彎曲的時空取代。

我們擁有的空間只有一個,時空的彎曲應該是四種相互作用共同決定。拋開強弱相互作用的存在不計,電磁力是萬有引力的1037倍,因此,就電磁力造成的空間彎曲就是質量引起的時空彎曲的1037倍。據此,我們計算的引力場中光線的彎曲、水星的進動、引力紅移、原子的光譜等會明顯增加,而此不是事實。

綜上所述,引力場與加速運動是不等價的。建立廣義相對論的等效原理是不成立的!

(三)、證明廣義相對論的實驗不成立

光線的引力彎曲、水星的進動,都是解測地線方程得到的,公式中只有太陽的質量,與光子的頻率;水星的質量沒有關係。這是不可能的。這裡的時空彎曲至少由兩個天體的質量共同產生,測地線方程顯然不應該只由太陽一方決定。

1、光線的引力彎曲:

在相對論里,光子在引力場中的速度為:C/=C(1Ф/C2),其中C/為光子在引力勢為Ф處的光速,按照惠更斯原理,光速的變化必然伴有光線的彎曲。據此,愛因斯坦得出的偏轉角為:α=2G0M/c2Δ,對於太陽這一彎曲是0.83秒。在考慮了空間的彎曲後,計算的彎曲是α=4G0M/c2Δ,從而得出太陽產生的彎曲是1.7秒。

此時,英國愛丁頓正在建立恆星演化理論,需要一個理論解釋星雲的收縮。因此,他成立了兩個觀測小組,測量日食時光線的彎曲。

圖五、光線的引力彎曲

結果是:去普林西比島的數值是:1.61±0.30秒;去索布臘爾觀測的數值是:1.98±0.12秒。「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預言:1.7秒。

我們分析如下:

(1)、這個實驗是在日全食時進行的,這時光線也經過了月亮、地球,應該把月球、地球的作用計算在內。

(2)、愛丁頓之後,不同的科學家測量光線的引力彎曲結果相差很大。根本就不能用廣義相對論來解釋。

(3)、現代精確的天文觀測表明:光線的彎曲與光線頻率有關。這與廣義相對論不相容。這體現了光線的彎曲是折射、衍射等物理過程造成的。

光線穿過太陽、地球大氣層時的折射與衍射遠大於太陽的引力彎曲!這就使得不同的觀測者得出的結果相差很大!

不然,為什麼按光子的質量m=hν/c2與太陽的相互作用得不出1.7的彎曲!這就否定了光線的彎曲是引力作用的結果。

歷史學家認為,愛丁頓的數據歪打正著地證明了相對論。我看問題不這麼簡單,這個實驗數據需要數月的時間處理嗎?在索布臘爾一共拍攝了26張底片,其中19張由一架天體照相儀拍攝,質量較差;7張由另一架望遠鏡拍攝,質量較好。然而按照後7張底片計算出來的光線偏折數值,遠遠大於愛因斯坦預言的值。

實際上,這否定了廣義相對論!

在實驗室中,電磁場不作用於質量。光子就是電磁場,為什麼會與引力場發生相互作用?有人會認為光子有能量就有質量,從而產生與引力場的相互作用。事實是:按光子的質量m=hν/c2與太陽的相互作用得不出1.7的彎曲!這能說光線的彎曲是引力作用的結果嗎?

錯誤的理論怎能被證實,做科學需要起碼的良知!!

2、水星近日點的進動:

水星每一百年近日點偏轉角為5600.73±0.41秒,減去地球歲差的5,029″,餘額571.73″為水星的百年進動。根據牛頓理論計算,金星、地球、木星等其他行星綜合作用產生的進動為528.62″,571.73″-528.62″=43.11″。按相對論計算每百年進動43.03秒。因此,對水星進動的解釋,大部分是用牛頓理論,小部分是用相對論,這不合理:

圖六、水星進動

(1)、若把其他行星的攝動改用廣義相對論計算,得出的進動值就不再是528.62″,相差也不會是43.11±0.45秒,也就不存在對廣義相對論的精確證明了。太陽系有8大行星,除了水星外還有7顆行星,其中以木星的質量最大,是太陽質量的千分之一,為太陽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計算:為了計算的方便,我們假設除了水星外還有10顆行星,他們的質量都等於木星的質量,且都位於木星的軌道上;我們知道從木星上看,在100個地球年內,水星繞木星的圈數遠小於此時水星繞太陽的圈數,我們也假設兩者相等,在這樣的假設下,計算出的結果應該是明顯放大了的結果。但是,我們把上述數據帶入廣義相對論的進動方程:會發現,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由於10顆木星的質量也只是太陽的質量的一百分之一,因此,由這些行星引起的水星的進動值只是太陽引起的百分之一,即約0.4303秒。571.73″-0.43″=571.3″,而按照廣義相對論計算出的太陽引起的進動在只有43.03秒,與所需要的數值571.3″差了528.27″這就完全否定了廣義相對論本身。

(2)、牛頓理論計算,其他行星綜合攝動是528.62″,廣義相對論計算,太陽引起的進動是43.03秒,遠小於528.62″。太陽的作用遠小於其他行星的作用,為什麼離太陽越近行星的進動越大?木星的質量為太陽的千分之一,因此,若行星的進動主要由其他行星決定,則距木星、地球最近的火星進動應該最大,而此不是事實。

(3)、歲差常數的任何微小變化,如萬分之一的變化,都會影響這一驗證結果,而此變化是完全可能的!

精確的證明,恰好給出了否定的結果!

3、引力場的幾何化是不成立

在廣義相對論中引力場幾何化了。行星不是在太陽的引力作用下運動,而是在彎曲的空間中環繞太陽運動。

這不正確:

(1)、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總是相互的,行星在太陽造成的彎曲的空間運動時,其離心力會作用於空間,由離心力等於引力可知,行星的離心力會等值地作用於所在的空間,從而使之不再彎曲而成為標準的平直空間。這樣行星的運動就會偏離現有的運動軌道。而此不是事實。

空間為什麼能約束天體的運動,它也是由原子、分子等構成的物質嗎?若是,為什麼沒有對宇宙中天體的運動產生阻力,而使其靜止下來?若不是它怎樣克服離心力?

圖七、不息的宇宙

(2)、質量是怎樣使空間彎曲的?太陽質量的引力場造成空間彎曲,它應該同時作用於處於同一空間的行星,若考慮這雙重的作用,所有行星的現有軌道都將改變,而此不是事實!

(3)、太陽幾乎為一個標準的球形,其造成的空間彎曲也應該是一個球形。為什麼水星沿非閉合的軌道運動、行星沿橢圓運動?尤其是彗星沿拋物線軌道運動?這裡的空間彎曲究竟是怎樣的?

馬塞爾·格羅斯曼曾警告過愛因斯坦,黎曼幾何可能不適用於對引力的描述。現在看來這是有道理的。

4、光子的引力紅移

1959年,龐德與瑞布卡在哈佛塔做了引力紅移實驗。光源放在塔頂能量是:hνmgh,其中m=hν/c2,在塔底光子的能量是:hν,由能量守恆可知:hνgHhν/c2=hν,實驗證明了光子的引力紅移。但是,在解釋光線的引力彎曲時,不能用光子的質量與太陽的引力得出。

同樣的光子質量,為什麼得到不同的結果?

5、引力場中質量的變化

愛因斯坦忽略了一個問題:由引力場與加速參考系的等價性可知:在加速系中物體的質量會發生變化:m=m0/[1-(v/c)2]1/2,則在引力場中質量應隨重力場強度而變化。但在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只提時間與空間的變化,把黎曼幾何引入了物理學,從而建立了廣義相對論。但是,始終沒有提及在引力場中質量的變化。這是為什麼?

我們也從沒有見到,在重力場中靜止的物體質量會發生變化。就在此時,我們身邊有大量的物質。他們擁有確定的質量,我們從沒有見到我們周圍的物質是變化的。由於:m=m0/[1-(v/c)2]1/2,因此,按相對論一個從不同高度下降的升降機,在同一高度處擁有不同的運動速度,因此,他會認為處於引力場中的同一物體的質量擁有不同的數值。這時一個明顯違背常識的悖論。

這一點對於一個處於減肥狀態的淑女來說,質量的無端增加簡直是一個難以接受的悲劇。

當然,這也否定了引力場與加速運動的等效性。

6、引力子運動速度等於光速的悖論

按現有的理論,一方面,黑洞的引力場足夠強,光無法逃逸出來;另一方面,萬有引力是由於交換引力子產生的,實驗證明,引力的傳遞速度等於光速。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光子不能離開黑洞,引力子是怎樣離開黑洞而在視界外產生引力場的?

為了維持星系團、星系的穩定運動,引入了暗物質、為了解釋宇宙的加速膨脹,又引入了暗能量物質,還有,先驅者衛星的異常加速現象。這都是相對論所不能解釋的。

圖八、先驅者衛星在太陽系中的位置

相對論禁錮人類的思維100多年,這是人類的不幸!尤其不幸的是我們沒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

光速不變原理錯了,

沒有絕對的光速不變!

狹義相對論錯了,

沒有鐘慢尺縮、

不存在E=mc2

廣義相對論錯了,

不存在時空彎曲!

完美的方程,並不一定是完美的理論!

五、時空探索

(一)、時間與空間的千年思考

在大爆炸之前,時間與空間是什麼樣子?

大爆炸理論的解釋是:按相對論,宇宙誕生於奇點,經歷暴漲過程而產生。在奇點內時間與空間極度捲曲,時間是虛數。只有經過大爆炸,時間與空間才得以一同產生。因此,追問在此之間的時間與空間沒有意義。

為什麼?

人擇原理的回答是:若不是這樣就不存在追問這些問題的人了!

霍金

我認為這是掩蓋其理論不完備性的一塊遮羞布!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腳下的大地和天空就是我們經常面對的實在,這被稱為空間,由實在的物質和虛無構成。這個問題相對簡單。而關於時間的認識則存在明顯的不同。

一種觀點認為時間與空間是客觀的實在;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時間與空間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是一種工具。有記錄的事實是,亞里士多德認為時間是基本的客觀實在,相反,阿基米德則認為時間並不是世界本來就有的。這一觀點被眾多的哲學家所認可:康德、斯賓諾扎、黑格爾、布拉德里、帕爾米尼笛斯、柏拉圖、馬赫等。

爭論還在進行。

牛頓認為,我們要把時間與空間從感覺中抽象出來。他認為:絕對的、真實的、數學的時間同任何事物無關,總是均勻地流逝著;絕對的空間,就其本性而言,是與任何外界事物無關的,是相同的和不動的。

在其運動學公式中,時間是可正可逆的。

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否定了運動的絕對性。

相對論的建立,使時間、空間與物體的運動聯繫起來。運動的物體會出現時間、空間的減小,尤其是,在有引力場存在時,時間與空間會得到壓縮,誕生了什麼時空彎曲、『時間機器』、『時空隧道』、蟲洞等概念。這誤導了關於時空本性的探索。

補充一點,牛頓的時空觀,主要是指描述物體運動狀態的時間與空間坐標。而哲學家則側重於時間的物質實在性。兩者不在一個層面上,不具有可比性。

這充分體現在上世紀愛因斯坦與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關於時間的爭論中。柏格森認為時間屬於哲學範疇,愛因斯坦的時間觀消滅了真實存在的時間。對於同時性這樣的事件,不能從時鐘的讀數簡單地確定;而愛因斯坦認為時間應分為物理上的時間與心理學上的時間。前者需要時鐘,而由於光速的有限性使同時性具有相對性。這一爭論使柏格森名望大跌,也使愛因斯坦沒有因為相對論而獲得這一年的諾貝爾獎。

玻爾茲曼是一個聰明絕頂的科學家,他認為時間是一種客觀實在,像熱力學過程一樣具有不可逆性——霍金的熱力學時間與此相似。玻爾茲曼被反對者氣壞了:這個簡單的東西被這些大哲學家們搞複雜了,變成無法解釋清楚的東西!

一頭公牛闖進瓷器店,把店主昂貴的瓷器徹底搗碎。這一過程能逆轉嗎——牛從瓷器店中退了出去,所有的瓷器又從地上一邊恢復原樣,一邊返回到瓷器架上?

店主人不可逆轉的糟糕情緒,恰好安慰了玻爾茲曼冰冷的心!

(二)、時空本性

狹義相對論不能解釋如下問題:

(1)、雙胞胎怪論:

雙胞胎怪論

狹義相對論對雙胞胎怪論的解釋是:離開地球的宇航員由於經歷了加減速的過程而年輕。但是,由運動的相對性可知,加速度也具有相對性。因此在這個宇航員看來,我們在經歷著加速度過程,他處於靜止狀態。因此,在他看來我們應該變年輕。所以,用是否經歷加速過程是不能解釋雙胞胎怪論的。

(2)、廣義相對論對數學的應用是不對的:一個旋轉的圓盤,由於鐘慢尺縮,時鐘變慢;周長變短:L=L0/[1-(v/c)]1/2,而r的不變造成L=2πr中π變小,三角形內角和小於1800。這樣的空間應該羅巴切夫斯基空間,而不是黎曼空間。因此,愛因斯坦用黎曼幾何建立起來的彎曲時空是錯誤的。

(3)、按相對論,質量較大的天體,在演化的最後若坍塌的尺度小於史瓦西半徑就會轉化為黑洞,這樣的的天體上物質只進不出;與此相反,白洞上的物質則只出不進,兩者可用蟲洞相連接,一個人可以通過蟲洞回到從前。他可以在其外祖母還沒有生出其母親的時候殺死其外祖母。這違背了因果律。這個黑洞能通過蟲洞恢復到原來的恆星狀態嗎?其丟失的質量從哪來?

蟲洞

(4)、哈勃紅移的各向同性,會誤認為我們是宇宙的中心。相對論的解釋是,我們生活在四維空間的球面上,就像吹大的氣球表面一樣,看到周圍的星系離我們而去。但為什麼我們只生活在這個球面上那?

(5)、弦理論認為存在11維空間,其他維發生了強烈的捲曲而不能見到。但是,在粒子物理中存在重子數、輕子數守恆現象。這些粒子為什麼不進入其他維空間那?那裡的力場不是更強才造成空間的捲曲嗎?

因此,相對論的時空觀是錯誤的。

1、主觀與客觀、物質與意識

時間對我們很重要,不同的時間節點對我們有不同的意義。但就時間本身而言沒有什麼神秘的內涵。時間的實用性更多地體現在農耕上。

尼羅河的泛濫,演繹了多少朝代的更迭。人民發現每當天狼星同太陽一同在東方升起時,尼羅河就快泛濫了。人們利用這一時間節點,避開了災難、有效地利用了尼羅河帶來的恩惠。

中國把一年四季分為24個節氣(在印度文明中分12個節氣),不同的節氣有不同的意義:《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芒種:「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

對時間與空間本性的思考,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主觀與客觀。

客觀是指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而存在的事物。它包括實在的物質,也包括客觀規律。前者具有原子、分子結構,具有質量與能量;後者則不具有這些,但它的存在也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如牛頓定律、各種熱力學定律等。

主觀則是指被人的意志所支配的事物。如對大自然的思考、改造等。

從這一層面思考時間與空間,才便於得出較科學的結論。

2、時間、空間與事件

探索時空本性最關鍵的是認清到時間、空間與事件概念上的關係。關於時間之箭的產生就是沒有發現時間與事件區別,把事件的演化進程當成了時間的流逝。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來曰宙」。這是我們戰國時期屍佼的一句話,代表了我先民對時間與空間的客觀認識。

空間,有其實在的一面。我們腳下的地球就為我們提供了活動的空間,它具有原子、分子的組成。你跺跺腳就能感知到他的存在。也有其虛構的一面,在各種描述運動的理論中,它是一個抽象出來的數學概念。

時間則完全不是一種客觀的實在,是一個主觀設想的概念。它不具有原子、分子的組成,沒重量、味道和顏色。是一種單純的工具。時間可以描述事件的演化進程,但不能左右事物的演化,事件的演化進程是由事物自身的性質決定的。因果關係體現的是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原因導致結果是物質運動規律的體現。這不是時間具有單向性的結果。

日本侵略中國,保家衛國誕生了抗日戰爭,時間只記載了這一過程。時間本身不具有作用的功能。

若時間與空間是由實際的原子或分子組成的客觀存在,那麼,他們存在於哪裡?他們擁有的引力質量,為什麼沒有引起宇宙中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他們的慣性質量,為什麼沒有產生對這些天體運動的阻力?為什麼沒有改變真空中光子的運動速度?

不息的宇宙

事件就是客觀實在的物體在確定的空間中的運動、演化過程。時間則是對這一事件的運動、演化進程的先後順序的描述。空間是事件演化的舞台。

聖奧古斯丁說:「那麼時間是什麼?沒有人問我時,我倒清楚;如果要我向一個問者解釋,我卻茫然了。但是無論如何,我確信我知道:我知道,如果沒有任何事物逝去,則沒有過去的時間;如果沒有任何事物將要到來,則沒有未來的時間;如果沒有任何事物存在,則亦沒有現在的時間。」

這充分體現了時間是事件演化進程的描述。時間不能脫離事件而獨立存在。

玻爾茲曼認為時間就像熱力學過程一樣具有不可逆性。實際上,這是把時間與事件搞混了。不是時間像熱力學過程一樣具有不可逆性,而是具體的事件——熱力學過程具有不可逆性。

是否擁有原子或分子組成,是判斷時間與空間是主觀概念還是客觀實在的決定性標準!這個標準,可以為爭論上千年的時間與空間的本性問題畫上句號

(三)、不存在的時間之箭

1、不存在時間之箭

史蒂芬·霍金在其《時間簡史》中,描述了宇宙從原始宇宙蛋的大爆炸,直到產生了我們見到的充滿星系的過程,隨後在其《時間簡史續篇》又描述了從誕生到成為一名科學家的成長過程,這都是一個單向的過程。在《時空本性》一書中,史蒂芬·霍金和羅傑·彭羅斯從量子力學的觀點和相對論的觀點,分別探討了時間與空間的本性問題,這也可以看作是,哥本哈根學派與愛因斯坦的大辯論的繼續。還有彼得·柯文尼、羅傑·海菲爾德的《時間之箭》,都分別探討了時間的不可逆的單向流逝問題。

實施果真是這樣嗎?

人們對時間的不同認識,源於對事件演化的側重點不同:

在我們身邊存在大量的單向事件,這誤導人們認為時間的流逝具有單向性——時間之箭的由來:

英國科學家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描述了從大爆炸開始的宇宙天體的演化史,時間之簡就是指從宇宙奇點開始,直到演化出充滿星系宇宙的單向過程。在他的《時間簡史續編》中,描述了其個人從小到大、從上學到其理論的形成過程。這都是不可逆的過程。而《時空本性》則是史蒂芬·霍金和羅傑·彭羅斯,分別從量子力學的觀點和相對論的觀點闡述了宇宙演化的單向歷程。

夕陽無限好,只惜近黃昏。我們每個人都在不斷成長著。好端端的一樹綠葉,不可逆轉地變黃、脫落;掉在地上的水杯不會連同水一起自動跳回到桌子上。這一切,還充分體現在熱力學系統中:熵增原理闡述了物理過程總是沿熵增加的方向進行。

這尤其體現在關於歷史故事、地質歷史等不可逆轉的記載中。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人類社會演繹了多少風流人物。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壯觀的、俱往矣的歷史畫卷。

地球已有46億年的歷史,生命誕生也有近37億年的歷史了,地質學家為了描述地球的演化過程,把地質年代劃分為不同的時間表:根據是否擁有明顯的生命現象,可分為隱生宙和顯生宙;從生物的角度上,按照時間的先後還可劃分為魚類時代、兩棲動物時代、爬行動物時代、哺乳動物時代等,這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上,更體現了時間的流逝性。

這尤其體現在我們腳下的地層中:從地表往下存在不同的地層,越往下年代越久遠,其中的生物化石越簡單,生命形式越原始。

地質地層

所有這些都描述了時間的單向性。

在我們身邊存在大量周期性運動,這誤導人們認為時間的流逝具有往複性。

對日月星辰的周期性運動,產生了時間的循環概念——古印度文明的時間觀。他們認為時間、人物、事件會周期性地以輪迴的形式存在。這也是在印度文化中,不注重歷史的原因。

古老的印度文明

這還不是事物的全部:

以普里高津為首的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科學家提出了耗散理論,認為有序可以從無序中自發產生,即使在熱力學中,時間也不總具有單向性。普里高津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例如,大氣中的水分子運動是無序的,但產生的雪花的結構則具有明顯的有序性。生命——包括最充滿智慧的我們,還不是在無序的普通元素的運動之中誕生出來的?

耗散現象

還有,原始的單細胞生物如細菌等不存在衰老、死亡的問題。它們會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增加個體的數量。多細胞生物也有不死亡的物種存在,如燈塔水母,每當他們性成熟,完成繁殖後代的任務後,就會出現性器官的退化,整個身體回到幼蟲狀態。這裡不存在時間的單向性問題。

一些細菌及一些原核生物,他們從誕生到今天沒有生什麼變化。這又體現了時間的靜止性。

我們見到夕陽西下,而認為時間的流向具有單向性,其實,這種每天都有夕陽西下的事實本身,卻顯示了地球自轉的往複性。而此,不該只引起我們產生時間流逝的感覺。

從這些事例中,我們不能得出時間流逝的單向性,時間之箭是不存在的!

2、簡言深空探索

人類擁有無限的好奇心,無論是深邃的空間,還是五彩的天體世界都令我們神往。人們渴望到太空一游,探知那裡的奧秘。我國明代的陶成道(萬戶),是最早進行飛天活動的第一人。

沒有了鐘慢尺縮,但也解開了運動速度的枷鎖。光速不再是物體運動速度的上限。物體可以以任意速度運動。

這樣,只要我們製造出遠大於光速的飛行器,實現深空探索、旅行是完全可能的!由於我們可以一瞬間達到宇宙的各個角落,因此,根本就不需要準備充足的食物和水,也不用擔心我們擁有有限的壽命而影響我們周遊宇宙。需要食物可以返回來取。到那時我們需要做的可能是像哥倫布那樣先進行探險性旅行,繪製太空三維立體地圖,制定各種旅行路線。

宇航時代一定會到來!

深空,我們來了!

格物動態(52)20170211學術動態70-7501北京相對論研究聯誼會學術委員會美國格物雜誌社張志傑紀念室主辦主編吳水清


推薦閱讀:

第3章 十神與宮位六親相對應
廣義相對論和時空彎曲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推翻牛頓力學了嗎?
摩拜單車相對於小黃車有哪些優勢?
【星相】威爾金森-食相對生活的影響

TAG:相對論 | 廣義相對論 | 錯誤 | 相對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