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聞慧、思慧、修慧
聞慧、思慧、修慧
普獻法師《菩薩學處·第八講》之摘要整理
普獻法師,台灣花蓮縣人,1943年生,戒光佛學院畢業,1963年依星洲廣義上人出家。曾任圓光佛學院副院長、苗栗獅頭山元光寺住持、阿根廷中觀寺住持,亦曾閉關苦修數年。法師曾在南美弘法三年,對當地正見信仰的啟蒙和修持的帶動頗具貢獻。1987年獲阿根廷布宜諾大學所頒的榮譽博士學位。
三種般若的境界
現在我們來講智慧的修學。「般若」有很多名詞,各位讀經時會搞迷糊,有時候般若被寫「觀」,其實「觀」是得般若之前的因地修行,未得般若之前修行般若智慧叫「觀」,修行成就時則叫「般若」。
般若能起方便廣度眾生的時候叫「薩婆若」,其實都是指智慧;阿羅漢具有一切智,「一切智」就是透過無常無我去了解一切諸法的總相——空,證到無我的時候就得解脫,叫做一切智,或者稱為「根本智」。
菩薩有「道種智」,什麼叫道種智?菩薩得到根本智以後,為了利益眾生,從事士農工商,種種不同的工作來教化眾生,他必須起一種後得的智慧,一樣樣去修學,那叫做道種智;換句話說:對世間林林總總差別萬象的差別相的了解叫道種智。菩薩有道種智,而阿羅漢沒有道種智,因為菩薩為了度眾生,所以對於士農工商、醫學、教育、文學等種種智慧,種種知識技能都要了解,他要以大悲心攝化眾生,若沒有這些工具,就不能去利益眾生,所以他必須有道種智。
我們又如何稱呼佛陀的般若智慧呢?你把一切智跟道種智兩個加起來就是了;我們給它一個簡單的名詞「一切智智」;將一切智以及道種智的道種省略就成為一切智智。佛陀圓滿了一切智及道種智,就叫一切智智。所以經典里叫我們發心,發什麼心?「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在人生當中,所有的追求,除了家庭、事業、健康、子女的圓滿以外,在我們內心深處,世世生生都不可忘失的就是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也就是菩提心、成佛的心。我們修到最高境界,跟佛一樣一切智及道種智圓滿,叫做一切智智相應作意,這種人也就是發菩提心的人,這種人也就是念佛的人。
念佛不是念佛的名號而已,真正的念佛是了解佛陀智慧的崇高。我們時時刻刻都不可忘記人生的最高座標就是追求一切智智;雖無所不知,但是不能無所不能,佛不是萬能的,佛不說他是萬能,他只是自稱為「一切智者」,對人生的過去、現在、未來,對萬事萬物的如實相都通達了解,但他不是萬能者,他不是主宰者,不是宇宙的創造者,他也是父母生的,如果佛陀是由天上掉下來成佛的,眾生就沒有成佛的希望,幸好他是父母親結婚生下來的,我們也是父母親結婚生下來的,他跟我們一樣要吃飯,也要拉屎拉尿,幸好他這麼平凡,所以信佛學佛的我們才有機會成佛。
聞慧的修學原則
(一)當多聞熏習
現在我要強調的是「加行慧」。與生俱來的智慧,要經過一番努力、加功用行以後,才會產生一種特別的智慧,那就是加行慧,包括聞慧、思慧、修慧,聞思修嘛。經典里告訴我們:聞慧大部份是親近善士、多聞熏習而來的。我們去聽經、聽演講、親近善知識,多聽聞經典,並非都是聽而已,有一種是自己看來的,比如研讀大藏經,研讀人家出版的佛學書籍,你可以拿來自己讀啊、看啊、研究、作筆記,慢慢的就可以成就聞慧。
但是你看很多的佛書(我講的佛書,不是佛經,是比如因果業報之類的書。)並不能叫做多聞熏習。你聽聞很多的佛法,而且跟三法印相應,才能叫多聞。三法印是什麼呢?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多去熏習跟三法印相應的那些經論,才能夠讓你的內心凈化。
假若只是讀很多佛書、善書,深信因果,相信業報,相信輪迴,不做壞事,這只是世間的一種智慧,並不是出世間的智慧,我們所追求的不只是這些而已;但是這些是基礎,若沒有這些基礎也不行。你說我不相信因果、不相信業報、不相信輪迴,我只想證悟無常無我,有可能嗎?也不可能,那叫斷滅空,那個不是佛教所講的聞慧;你必須在因果業報輪迴的基礎上,再去深入諸法的如實相,這樣你的生死煩惱輪迴,才有辦法解決。
(二)四依為品管
聞慧」要具足四依裡面的每一個條件才行。
如是心註:「四依四不依」出自《大般涅槃經》。
(一) 依法不依人。謂修道者當以教法為依,不可以人為依。若其人雖為凡夫,或外道,而所說之理契合於正法,亦可信受奉行;反之,若其人雖現相好具足之佛身,而所說者不契合於正法,則自當舍離而不可以之為依止。
(二)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謂三藏中有了義經、不了義經,修道者當以明示中道實相義之決定了義經為依,不可以不了義經為依。
(三) 依義不依語。謂修道者當以中道第一義為依,不可以文字、語言之表現為依。
(四) 依智不依識。謂修道者當以真智慧為依,不可以人間情識為依。
聽聞佛法的原則是:你不要因為這是我的師父我才來聽,這不是我的師父,我就不去聽啦,你們會不會有這現象?還是有這現象。總是分派別派系,這個現象在佛教來講是十分不理想的。學佛的人是依法不依人,師父講的不一定對,你要判斷它是否跟三法印相應,若跟三法印相契、相應,不管是哪位師父講的都要信受,假如你皈依的師父講的法跟三法印不相契合,你也可以不接受,有「吾愛吾師,尤愛真理」這句話嘛,在真理的前提之下,你還是可以跟師父辯論的,真理是愈辯愈明的。
在聞慧的修學過程當中,一定是依法不依人,假如因為這個師父長相好、聲音好、是我的皈依師父,我才喜歡聽,這個師父長相不好、講話聲音不怎麼吸引人,那我就不想聽,也不對,那是依人不依法。我們學佛態度應該是:不管哪一位師父講的法,就用三法印去判斷,並且看它是否符合因果業報。
思慧的修學原則
(一)勝解為道根
接著來看思慧。假如你讀很多佛經,了解很多名相,什麼五蘊、十八處、十八界、三十七道品、六波羅蜜、四聖諦等等很多的名相,單單背那些個名相可以嗎?不行!那些名相只是把你內心的世界、修行的方法,斷煩惱的方法告訴你,你光背這麼多的名相,卻沒有經過深思,沒有透過內心的觀察,那麼這些名相很快的就會忘掉,而且不能產生凈化身心的作用。雖然你廣聞博學的學了很多很多的名相,但你要了解,這些都要把他匯歸三法印,不斷的向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去匯歸,否則的話,你了解這麼多名相,對身心一點幫助都沒有。
所以各位學佛要有思慧,要如理思惟、法隨法行,比如對於三世因果啦、業報輪迴啦,慢慢多去觀察、多去了解。喔!我們終於確信無常、無我、緣起性空這些道理。你要從你身邊周遭的一切一切去思惟、觀察,去印證它的正確性,印證佛陀說的無常的確是無常,佛說的無我的確是無我,如此用思惟去印證它,就叫做勝解——殊勝的理解。
(二)當依了義法
殊勝的理解很重要,五根五力有欲、勝解、念、定、慧五項目,可見你的道根裡面就有勝解這一項,透過深思熟慮、如理思惟以後,對你的身心行為產生凈化作用,這樣叫做思所成慧。
如理思惟要根據什麼?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陀所說的經,有了義的、也有不了義的,所謂不了義的,比如善惡因果業報啦、人死了靈魂投胎轉世啦,世間人這麼說,佛陀也隨順眾生這麼說,為什麼呢?眾生根基太差,對諸法的實相不容易接受、不容易深入,佛陀只好隨順世間說我們有靈魂、我們有精神、我們有什麼會去投胎轉世,如果我們作惡就會受報應,會墮惡道受苦,這叫不了義說。因為眾生的根基太鈍,佛陀沒有辦法跟他講無我又能輪迴的道理,他不相信,所以佛陀就用方便說,說有我:有我受生死、有我受輪迴、有我去解脫,這個叫不了義說。
了義佛經說無我、空、緣起,在印度的話,龍樹菩薩根據無盡義經及般若經,專門講空、無我、緣起,究竟深入了義經,藉以判斷某部經是了義還是不了義。像無著唯識思想系統就不同,所依的經也不同,所以他們對空的定義就不究竟不圓滿不了義,他們要建立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是有,遍計所執性是無,用這樣來建立一個學說,根據它再建立生死輪迴及解脫觀,他們的了義不了義,跟中觀的思想就大不相同。當然各有各的特色,我們不可妄下定論批判其對錯,但是我們可以依了義而不依不了義的佛法去作抉擇。
修慧的修學原則
(一)方便與隨順
佛陀說法有四種層次。
第一種叫世間悉檀。世間人說要講盡忠盡孝、愛父母妻子兒女,佛經裡面也有講這些東西,像善生經、十善業道經,都講到這些,世間一些勸善的、美的、道德的,佛經裡面有這種隨順世間而說的法叫世間悉檀。
第二種叫各各為人悉檀。各個眾生根基不同,所以佛陀就因人而異的教導,這個眾生教他布施,那個眾生教他持戒。佛陀觀察這個眾生的根基適合戒律法門,就告訴他:你持戒,來生就可以得到人身,這樣他能接受,假如教他布施,他可能不願意布施,所以佛陀對這種人說你要持戒。另一個人呢,要他持戒很困難,所以佛陀教他把錢布施出去就可得到福報,他就會很高興的說:好,我布施。一再的去布施以後,他的善根就慢慢的長出來了,佛就再跟他說:你這樣布施還不究竟,你不持戒會失去人身,用這種漸進的方式,讓他聽持戒的法門,所以這叫各各為人悉檀。
第三種是對治悉檀。對多貪的眾生,佛陀就說不凈觀;對散亂的眾生,佛陀就教修數息觀;對瞋恨心很重的人,佛陀就教修慈悲觀;對我慢很重的眾生,佛就教他修界分別觀、蘊觀、處觀、十二處觀;為了對治眾生各種不同的煩惱,針對某一類煩惱特別重的眾生,佛陀就用不同的法門去對治他,這種對治法門叫對治悉檀。
(二)究竟與實相
第四種是第一義悉檀,是佛陀對利根眾生說空無相無我緣起的道理。
前面三個悉檀都是方便說,是不究竟、不了義的。佛陀最高的境界就是前幾天我們所談的——空無相、無我、緣起,這些比較深的、究竟的道理,華嚴經中有一句話:「菩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何況起於世間之心。」八地菩薩證到無生法忍的時候,連佛菩薩、菩提、涅槃的念頭都沒有——佛心、菩薩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連佛的念頭都否定掉了,何況起於世間之心!因為我們凡夫內心總有一個我,所以會創造一個偶像,形成偶像的崇拜、權威的依賴;所謂偶像就是把我投影成萬能的上帝,我從哪裡來?從上帝來,當上帝變成萬能上帝的時候,我就可以求他救我——所以信則得救,把他變成一個偶像讓我崇拜,求他來拯救我的心靈,這樣有一個能救的上帝,加上一個所救的我,在佛陀來說,能所不泯除是不究竟的。
所以當你修到最高境界的時候,連佛心、菩薩心、菩提心、涅槃心都不現前了,假如現前還有這個能所,就不能開悟了,就不能明心見性了,何況我們世間有種種的執著。所以究竟的佛法是既否定一切又肯定一切,而且連肯定否定的念頭也沒有。方便說,是否定一切,因為經過大否定之後,才真正得到大肯定——沒有什麼好否定的,連否定都要否定了嘛。所以學佛到最高究竟境界的時候,必定是一種了義的佛法的境界,把一切執著都拋棄了。對內在身心外在世界的一切偶像崇拜,都掃除以後,你才能如實的了解佛陀。我在「法海新語」里好像有這句話:掃除你心中的偶像崇拜之後,你才能真正見佛,你才能真正了解佛,這個就是一種了義的法門。
假如定功不深的話,對諸法的如實相還是沒辦法真正契入,所以還要再修慧。修慧的特色就是定心相應,那時候你是真的入定,在定中去觀察空、無相、無我、緣起這些道理,在定中與真理相應,證悟了這些真理的時候,你才能把內心中所有一切煩惱的種子斷掉,也才能斷掉因煩惱而引起的生死輪迴。前面聞慧、思慧的修習,只是把煩惱伏住而已,在修慧的時候,定心相應了,就會開展出一種智慧——無漏慧,斷惑證真。
無漏慧修學原則
(一)觀一實相印
在修慧過程中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什麼呢?剛才講過了,我們聞多識廣,不見得是多聞,真正多聞者必須多聞空、無相、無我、緣起的道理。
小乘在定中所觀察的東西是什麼?大部份主要是觀察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和合的身心當中「我不可得」。修定並不是恍恍惚惚的什麼都不想,百物不思並不好,就像木頭——木石無心,禪宗叫死水不藏龍,或者是冷水泡石頭,聽過這句話嗎?冷水泡石頭,任你泡一百年一萬年,石頭還是石頭,水還是水,沒有什麼作用。我們修學佛法,如果一入門就什麼都不分別,百物不思,那是外道定,不是佛教的定;小乘佛法的定,是去觀察你的身心變化,在生滅的心念當中,思考你身心當中的這個我是什麼?我能講話,那我是誰?是嘴巴講話,還是心講話?心又是哪顆心?心是剎那剎那在變化之中,哪顆心才是我?剛才很高興,高興的心是我嗎?現在憤怒,憤怒的心是我嗎?為什麼會這麼大的變化呢?如果高興的心是我的話,為什麼他又會變生氣的我呢?這樣子對身心作內觀以後,發現無我,於是生死已了,生死問題得到解決了。
大乘佛法則講一實相印,先廣觀一切法空。一實相印就是空——一切法緣起性空如幻如化,這樣作觀的目的是什麼?這跟菩提心有關係,因為你如果先觀察無我,連我都不可得了,那人生還有什麼意義?沒有什麼意義!了生死就算了!結果那無常無我觀,就變成厭離人生、厭離人間,這雖然也可以了生死、也可以斷煩惱、但不是究竟法。
其實三法印就是一實相印,但是一實相印主要先廣觀一切法空、廣觀一切法如幻如化、一切法是緣起的。菩薩觀眾生因為不了解緣起的如幻如化,在石火光中去執著、去拚鬥,造無邊的惡業而受生死輪迴之苦,於是起悲憫心:啊!宇宙間這一切一切沒有什麼可爭的嘛,為什麼你們爭得這麼厲害呢?生命是短暫的,你的身心無常無我,社會的一切一切都無常無我,幾十年光陰很快就過了,你為什麼為了這一點芝麻小事,拼得頭破血流呢?菩薩這樣觀察思考起大悲心,並立誓救拔眾生。
(二)當悲智相應
大乘的修法和小乘的修法之所以會有差別,主要就在觀空以後能否引發大悲心,進而發菩提心。大乘是為了發菩提心,而廣觀一切法空,最後要明心見性的時候,再縮小範圍去觀察身心的無我,證到我空。所以他們走的路線,所用的修法有點不同。大乘是先廣觀一切法空,觀察身心世界的一切一切都是如幻如化,一切是緣起,從時間看是念念無常,從空間看是緣起無我,進而引發大悲心;因為如果悲心不具足,一下子就明心見性的話,會證入阿羅漢,就不管眾生了。所以說要悲智相應的道理就在此。大小乘修法雖有點不同,最後都要斷我執則是一樣的;大乘則是同時修悲心學分與智慧學分。
在四依裡面提到依智不依識,「識」是一種相對的概念,不離能所,有能知的我,以及被我所知的真理,有能證的我,以及被我所證的真理,這個相對性的能所觀念叫識;「智」的話就沒有相對性,可見識與智是不同的。透過禪定的功夫去修學,就容易引發無漏慧,這個時候,所有的煩惱習氣都慢慢的整個的斷掉了。
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常常會懷疑:為什麼我們信佛學佛這麼久了還會動惡念?請問各位有沒有動惡念的時候?師父會不會動惡念?一樣會起惡念,只是這個惡念一起,馬上知道這是惡念,不讓它繼續擴散;這個人只喜歡講一堆是非,啰哩啰嗦一坐坐幾個鐘頭不走,師父也會覺得很煩,這種煩也是一種惡念,比如有些信徒老是東家長西家短,你問他有什麼問題,他又沒問題,不然就一直講我的媳婦怎樣子,我的婆婆怎樣子,師父只好坐在那裡當聽眾,眼睛瞪著她作數息觀,聽了一、兩個小時,實在很累了,也會動念頭:唉呀!他不曉得什麼時候才要講完呢?有這麼一個煩的念頭產生了,這一個煩的念頭也是惡念。佛陀就如如不動,任你怎麼講,任你怎麼做,他連一點惡念也沒有。
要到無漏慧現前,才能任何雜念、惡念都沒有,隨你再怎麼樣刺激都如如不動,那時候,唯識宗叫大圓鏡智,心境就像一面光光亮亮的鏡子,物來物現,男來男現,女來女現,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現出影子來是因為你現前,物去則不留影,正如水過無痕。禪宗形容大圓鏡智正如:風來疏竹,風去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潭不留影。現在師父還沒有這功夫,因為師父還沒有得到無漏慧,到無漏慧才有這功夫,師父現在甚至聞慧也不成就、思慧也不成就、修慧也沒有成就,所以師父還是會有不好的念頭。
以上簡單的講到聞慧、思慧、修慧。修慧的特色是跟定心相應,你要深入了解定心的相應,可以再參考成佛之道。成佛之道中講到九住心很重要,當你修禪定的時候,最先是直修,設法將心安住,然後一直到初禪,中間有九住心。你要進一步了解的話就看成佛之道,成佛之道和學佛三要都是印順老法師寫的,非常好,我最初就是看成佛之道這本書才出家的。這是改變我生命價值的一本書,也介紹你們分享。
慧學十方便法
最後我以「十法行」來作為大家修智慧方便的參考。
第一是書寫,也就是抄寫經典。
第二是供養,去印證佛法來供養別人,教別人受持。
第三是施他,布施給別人。
第四是諦聽,聽人家講。
第五是披讀,恭恭敬敬拿起來,一個字一個字,一句一句念下去。
第六是受持,就是要經常念這部經。
第七是諷誦,就是把經文背起來。
第八是開演,就是去講給別人聽。
第九是思惟。
第十是修習。
前八項是聞慧的修行方法,第九屬於思慧。第十屬於修慧。
當你想得到智慧的時候,你可以用這十個方法來修。
書寫、供養、施他、諦聽、披讀、受持、諷誦、開演、思惟、修習;
這十法行是增長你的聞慧、思慧、修慧的好方法。
推薦閱讀:
※【引用】毛線編織
※引用 羅紋針收針法 2
※【引用】甜美復古粉鏤空圓肩套衫
※【引用】引用 引用 客廳沙發怎麼放?不要觸犯風水禁忌! - whgdxwcbj@yeah的...
※引用 從出生時辰看性格 - - 阿仁的日誌 - 網易博客
TAG: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