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宴能吃啥?解析我國外交禮儀的制度規定
制度開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禮賓可追溯到延安時期,當時中央軍委外事組為接待美軍觀察團,提供的住宿飲食條件都是以高規格為標準,可謂「傾我所有」招待外賓。
1949年新中國建國初期,外交系統「重起爐灶」,外交禮賓很不規範,如某位副部長受邀赴匈牙利駐華大使的宴請,遲到兩小時,令匈牙利大使極為不滿。
隨著新中國的總體外交戰略、外交政策、外交布局的制定與調整,其外交禮賓制度亦會做出相應的調整與變動。
1
「主隨客便」與「客隨主便」,外交禮儀平等化原則
自建立之初,新中國在其國際交往中就一貫強調對所有的國家平等相待。在新中國外交的禮賓制度與禮賓實踐中,不論國家的大小、強弱與貧富,均被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在新中國具體的外交禮賓活動中,「主隨客便」與「客隨主便」不僅被常常被提及,而且一向得以遵守。
它實際上包含了如下兩層含義:一是「主隨客便」。即我方在接待外賓時,應充分尊重對方的風俗習慣。
二是「客隨主便」。即我方人員在出訪時,則應充分尊重東道主的安排。這兩點,其實都是建立在交往雙方平等、友好與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的。
2
我國領導人互訪的規範
本國與交往對象國領導人的互訪,是一國外交禮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中國領導人出訪、外國領導人來訪,及其具體迎送儀式的安排,新中國相關的外交禮賓活動的具體規範不僅是逐漸形成的,而且也是在逐漸改革、完善的。它的主要走向有三:一是逐漸地規範;二是逐漸地與國際接軌;三是逐漸地簡化。
中國現行的禮賓制度對外事訪問的規定如下:訪問類別,分為國事訪問、正式訪問、工作訪問和其他訪問等四類。一般的國事訪問,一年不超過10起;總理的正式訪問,一年不超過6起;副元首的正式訪問,一年不超過4起。工作訪問,通常一年不超過12起。其他訪問,則一年不超過6起。
有關國賓來訪的招待,有以下限定:元首訪問一行的人數不超過18人,行程不超過5天;政府首腦訪問一行的人數不超過12人,行程不超過5天。一般而言,每年的7、8月份不安排重要外賓來訪。
按照禮賓慣例,迎送儀式是國賓訪問的重要禮儀活動之一。通常要依據來訪者身份、來訪性質以及兩國關係等因素安排相應的迎送儀式。目前,中國對來訪的國賓僅舉行正式的歡迎儀式。它通常在人民大會堂東門外或其北大廳舉行。
在具體的禮賓次序安排上,中國規定:駐外大使在中國國內迎接國賓時禮賓順序排在正部長之後,其他副部長之前;但在機場迎接國賓、黨和國家領導人會見國賓時,大使則排在外交部領導之後。
從2000年開始,中國領導人出訪,不再安排外國駐華使節到機場迎送。
3
我國外交宴會的規範
宴請,通常是最常見的外交禮賓活動之一,通過宴請既可以向客人表示歡迎和友好,也可以展現本國風采。國際上通行的宴請形式,大致上有宴會、招待會(冷餐會)、茶會(酒會)、工作進餐等。
在具體操作時,則須根據活動目的、邀請對象及人數、時間地點等諸多因素,來確定採用何種形式。根據具體規模的大小,宴會又分為國宴、正式宴會、便宴和家宴,並以國宴最為正式、隆重。
1949年10月1日晚,新中國的「開國第一宴」在北京飯店舉行。1959年人民大會堂建成以後,中國歡迎來訪國賓的正式宴會通常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舉行,有時也在釣魚台國賓館舉行。根據規定,出席人員均應著正裝。從1949年起,中國的國宴一直以淮揚風味為主。
建國初期,由於採取「高規格」的禮賓模式,新中國國宴的場面往往很大,有時甚至達到一場國宴有50桌之多,對人力、物力、財力、精力消耗巨大。為此,周恩來總理親自指示對其予以簡化。新中國國宴「四菜一湯」的標準,便是當時他所確定的。
1984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對中國的國宴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國宴的標準按每位賓客50到60元的標準;如果宴請少數重要外賓,則在每位80元以內掌握開支;宴請來訪外賓的次數不宜過多,宴請時中餐四菜一湯,西餐一般兩菜一湯,最多為三菜一湯。國宴一律不再使用烈性酒,如茅台、汾酒等,並須根據客人的習慣上酒水,如啤酒、葡萄酒或其他飲料。
1990年7月1日起,中國將國宴上的主賓雙方講話取消,改為奏國歌。自2003年起,由於往往在正式的歡迎儀式後馬上舉行歡迎國宴,所以中國國宴上演奏國歌的環節也被取消。
除以上三項外,新中國對會見、會談、會議、禮品、陪同、出訪、出席典禮、遞交國書等外交活動的具體操作細節,也一一逐漸地有所規範,以使之有規可循。
制度開門∣沒有制度,無以善治
解釋事件背後的制度設計,推動建設制度文明的中國
長按識別,為你開門
點擊展開全文推薦閱讀:
※斯柯達全新速派碰撞解析:駕駛席座椅失效
※八字解析「財運」範例
※手相中的掌紋解析
※釋玄道人乾貨:八字命理超詳細解析
※命里有沒有生兒子的八字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