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八正道(講座錄音)

八正道(講座錄音)

引言

阿彌陀佛!尊敬的大和尚、尊敬的宗教局領導、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

大家下午好!今天佛光普照,惠風和暢,普門講堂迎來了常態化講經的首場講座。今天安排的講題是佛教的「八正道」。為什麼常態化講經活動的首場講座要談這個話題呢?

大家都知道,我們這座普門講堂是用來講經說法的,那講經說法的目的又是什麼呢?講經說法的目的是要樹立正見,進而在生命當中去實踐佛的正行,從而消除我們內心的妄執煩惱,趨向圓滿覺悟的人生。因此,講經說法這種方式,不僅僅是在傳播佛法知識,也不僅是表現一種文化形態,而是要引導大眾去實踐信仰,用生命去覺悟真理。換言之,講經說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我們趣入佛道,而佛法中的「八正道」就是入佛道的具體表述。釋迦牟尼佛在初轉法輪的時候,就向弟子們宣說八正道。無論是南傳的,還是我們漢傳的,或者是藏傳的各宗派,一切正法的修行,都要遵循這八正道的指導。八正道,是我們每一個修行人修持的總綱領,它是聞思修和戒定慧的總結和發揮。基於這樣的理由和意義,所以我們將「八正道」作為普門講堂常態化講經活動的開篇序曲。

八正道的概念

說起八正道,在座的法師們都熟悉。簡單的說,八正道就是走向解脫,走向覺悟的八條正確的道路。這八條正道,涵蓋了我們的思想認識、行為,以及精神狀態這三個層面。思想認識、行為、精神狀態這三個層面基本上就概括了我們生命的全部內涵。佛是宇宙人生的覺悟者,他透徹地了解生命的真相,他通過八個方面來闡述生命的正確狀態--即八正道。這八正道的科目,我這裡先說一下,第一是正見,第二是正思惟,第三是正語,第四是正業,第五是正命,第六是正精進,第七是正念,第八是正定。一個人如果離開了這八個方面的指導,不具足八正道,那就不可能到達解脫的彼岸。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八正道」的名義。八正道,又稱為八聖道(即聖人之道)。先說這個「道」字,我們經常都在說:這個道那個道什麼的,如經商之道,為人之道等等。在佛法當中,是以人生進步、身心凈化,最終趨向解脫覺悟的這麼一個過程,稱之為道。道的本義是通達的意思,就好比說道路,它是用來走路的,它能夠通往目的地,它能夠讓我們一直到達想要到的地方。這個道,大家可以通俗理解為:方法、途徑、門路,即能通向解脫覺悟的意思。八正道中的「正」,是正確的意思,錯誤的狀態,錯誤的行為,那就不「正」了,所以八正道的「正」首先是正確的意思。同時「正」還有不偏不斜的意思,不偏向左邊,也不偏向右邊,而是處於適當的、和諧的狀態,這才能稱得上正。比如我們生命的狀態,因為貪婪、嗔恨、妒忌等原因,出現焦慮,浮躁,煩惱等情緒,甚至在行為語言上表現出來,這都是負面的狀態,不能稱為「正」了,生命的正面狀態應該是安寧和諧的,不大悲也不大喜,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又比如我們常說佛法是「不二之法」,理和事是圓融無礙的,它不偏於理也不偏於事,我們不能執理廢事,也不能執事廢理。執事廢理,就是盲修瞎練;執理廢事呢,就是談玄說妙,空談概念。就好比說食不飽,每天在講種種美食,但實際上沒有得到真實的受用。所謂正道,之所以特別說明不能偏於兩邊,而應該立足於中道的指導意義在於--聖人之道不能落於我們分別意識當中。我們總是在對待分別當中去取著,以自我為中心,我痴、我見、我愛,分別人我是非,這個就是屬於偏斜,不屬於中道。以上解釋了正道兩個字。

八正道是從生命狀態的八個方面來談正確的修持理念。佛所說的一切法,它都有一個核心,無非就是要讓眾生,趨入佛知佛見,從煩惱的此岸達到解脫的、清凈的、智慧的彼岸。這是一個實踐之道,不是在談概念和觀念,也不僅僅是一個思想框架,不是那麼一回事的,它是生命的實踐之道,是修持的指南。這一點我們學佛的人,應該要深刻的認識到。

八正道的名目剛才我說過一遍,因為普門講堂沒有投影,我這裡再說一遍,以增加印象,然後開始逐條發揮解釋。八正道,第一是正見,就是正確的知見,包括佛說的四諦法、八正道、緣起因果都是正見。第二呢,是正思維,即正確的思維方式,依照緣起因果,四諦等法進行思維抉擇,這才能稱為正思惟。第三是正語,正確地、正當地使用語言,也就是正當的口業,這叫正語。第四個是正業,業是身口意三業的業,正業就是符合道德規範,不做殺生、偷盜、邪淫等惡行,這叫正業。第五個是正命,正命呢,指的是我們生活的狀態要正確,即按照佛陀的教導過著正當的生活。第六個是正精進,即堅持不懈怠地修行。接著是第七和第八,是正念和正定,正念就是正確的意識和想法,跟佛說的教導保持一致。正定指的是持續穩定的、入道的生命狀態。

在這八個科目當中,正見和正思維,是從思想認識層面來講的;正語、正業、正命這三條,是從我們語言和行為層面來說的;而正念和正定,是從我們精神狀態來說的;那麼還剩下一個「正精進」呢?正精進,是貫穿著思想、行為、精神狀態的一個正道。也就是說,無論是思想認識方面,身心修養方面,精神狀態方面,我們都要保持在一個正確的、不懈怠不放逸的狀態,這就是正精進。

八正道的緣起和意義

八正道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號稱有九十六種外道,可以說是教門、學派林立。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古印度文化傳統中,對於生命、對於精神世界,有著很豐富的思考;同時在古代印度,出家修行也是普遍的一種現象。當年釋迦太子,在王宮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有一次他出了王宮看到了老人、病人和死人,也目睹了大自然中強食弱肉的景象,最後又看到了莊嚴的修行人,這些情景引發了他對生命的深層思考,回到王宮後,太子內心充滿了生命的憂患,不久他就萌發了出家的志願。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釋迦太子深夜出城,離家修道去了。

對於年青的釋迦太子出家,現在回頭看,也許很多人覺得很正常,但如果回溯當年的場景,太子出家這件事情是極不尋常的。太子從小接受當時印度最好的王家教育,據記載,太子從小聰穎過人,文武雙全,他是釋迦族的希望,未來的一國之君,那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他毅然放棄王位,放棄殊勝的生活,也拋棄了家庭,背負著不忠不孝的罪名,而選擇艱苦卓絕的出家生活呢?我們從太子成佛後的思想中,也就是佛教的思想體系中,可以看出佛陀絕不是厭世主義者,也不是逃避社會家庭責任的人,更不是極度自私自我的人,恰恰相反,佛教的思想中處處散發著人性的光輝和溫暖,充滿了睿智和慈悲。太子出家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他接觸到社會人群,看到了種種眾生相,明瞭了人生的苦痛煩惱。在他看來,千百萬年來,生活在這世界上的眾生生生死死,一直都在憂患苦痛中度過,這不是哪一朝賢明的君主,或哪一家思想學說可以拯救的。儘管人們從蠻荒的遠古一路走來,一直都在努力試圖消除痛苦和煩惱,但生命中的生老病死,人生的種種苦痛,依然沒有人能徹底根除。我們為什麼煩惱?生命為什麼苦痛?在這無常的世界,怎樣才能獲得終極的安寧與自在?我們如何才能究竟地從煩惱中解脫出來?這些問題困擾著年青的釋迦太子,最終他決定,為了給天下蒼生尋找到一條解脫大道,他要出家修道。而且他認為,在這短暫的人生中,只有徹底解決人生的憂患,徹底覺悟人生真相,才是生命中最重要,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事情!

太子出家了,帶著莊嚴的使命,到處參訪名師。他走了很多地方。先是參訪毗舍離,然後到王舍城,最後來到摩竭陀國。在當時印度文化傳統當中,大致上有兩種思潮,一個是崇尚享樂主義的,即縱慾派;另一個是追求苦行主義的,即苦行派。釋迦太子出家後,參訪了幾位名師,最後也加入苦行的陣營,他在摩竭陀國的優留毗羅經歷了六年的苦行修鍊。最後,釋迦太子體會到,用強化自我意志和苦行的方式不是解脫的途徑,真正的修行應該是離開苦樂兩邊的中道修行。於是他放棄了無謂的苦行,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走到尼連禪河邊,接受了牧羊女食物的供養,恢復了健康。然後在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設金剛座跏趺而坐,重新調整了修行的理路,進行新一輪的禪修,這樣靜坐了四十九天,克服了種種內外魔障,止息一切妄念無明,終於在十二月初八的拂曉時分,夜睹明星豁然大悟。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就到鹿野苑度化最初的五比丘,八正道就是在那時提出的。釋迦牟尼佛開宗明義地指出,修行應該依照這八種正確的生命狀態去做,而不是極端的縱慾主義或苦行主義,也不能以個人的意志,自己的想像去修行,而應該提倡一種以智慧為本的,不苦不樂的中道修行,這種中道的修行理念,就是八正道。在南傳佛教系統當中,八正道也可以稱之為中道。由此可知,佛講的修行,是要我們在生命實踐過程當中,以智慧來引導我們的思想行為,以智慧來升華我們的情感,而不應該像印度傳統那種方式,認為吃苦才能了苦,也不應該以縱慾來麻醉自己。

這八個正道,我們每一個修學佛法的人,都應該奉為指南。從初發心學佛,一直到圓滿成就,自始至終都貫穿著八正道。同時八正道這個系列,它不是獨立一個一個項目存在,而是相輔相成的。雖然說八正道以正見為主導,以正見為核心,但是正見也離不開正思維、正業,正念、正定等輔助。就好比講戒定慧三學,戒定慧三者它是統一的,三而一、一而三的,不可以單獨把它們割裂開來看。但我們在學習八正道的時候,是有必要逐步遞進來理解的,所以從正見,一直到正定,它們的排列順序是一個線索,能幫助我們貫穿起來理解修行的框架,也便於解說。但是我們要知道,八正道是統一的整體。

八正道的內容

以上解釋了八正道的意思。接下來我們探討八個正道的內涵。首先第一個:正見。八正道是以正見為主導,為核心的;同樣的,整個佛法也是以正見為主導。一切正法的修行,也都以正見為主導。這個正見就像人的眼目一樣,有一雙眼睛才能夠看清方向。如果我們眾生不具足正見,就會茫然無知地在自我誤區里打轉,在六道生死中輪迴不息;沒有正見就像一個人在暗夜裡行走,很容易走錯道路。由此可知,正見在佛法中的地位。

那什麼是正見呢?正見就是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認識。佛法是關於生命的真知灼見,假如以命題的方式來總結佛法,大體上不出這三個範疇:一、世界和生命是怎麼一回事?二、我們應該如何安身立命?三、身心的煩惱痛苦如何降伏?為了便於大家記憶,也可以簡單說為:怎麼回事,怎麼定位,怎麼修行。對這三個命題正確的見解,就是正見。

假如專業一點來說,正見就是明了佛說的四聖諦和緣起論等法。四聖諦,是大聖佛陀所親證的真實不虛的真理,也是佛教最基本的教義。四聖諦即苦、集、滅、道四諦法,闡述了世間、出世間兩重因果義理。苦諦、集諦講的是眾生輪迴生死的因果(即我們為什麼會輪迴在這煩惱痛苦的世間),滅諦、道諦講的是解脫生死獲得涅磐的因果(即如何斷除煩惱證得涅磐)。佛在《涅盤經》上說:「若能見四諦,則得斷生死」。我們今天所說的八正道,當然也是正見,他屬於四聖諦中道諦的內容。

除了四聖諦,緣起論也是佛法的根本正見。緣起論指佛說的「緣起性空」的思想,是佛教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的理論闡述。

當年印度的外道曾問佛說:「您說什麼法?」佛回答:「我說緣起」。

佛弟子們也常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緣起論是佛教特有的理論,是佛教對宇宙人生的認識論,是佛法的根本正見。

緣起的意思是說,一切事物現象都是在因緣條件中成立的,它隨因緣條件而現起,又隨因緣條件而滅謝。離開了因緣條件,事物現象就不可能存在。也就是說,事物現象的存在,是因為條件的存在而存在!由事物現象的緣起性,可以知道任何事物現象本身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恆常不變的體性(即諸法無常、無我;一切事物現象沒有主宰,沒有獨立性)。正是因為事物沒有體性,所以一切都在因緣條件中遷流變化!房子會舊,車子會壞,人會死等等。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社會在變遷,人事在更迭,萬物在變化,一切的一切都在展示緣起,也在展示著無常。緣起緣滅,造就了無常的世間,就拿人生來說,我們常說人生如夢,用夢來比喻人生轉眼成空的無常性。夢中人在夢境中看得很真切,耳朵聽得很清楚,感受也很真實。可是不知道怎麼的醒過來,發現夢裡所見所聞竟然是子虛烏有!有道是: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事實上,我們現實的人生,也是一場大夢。你說最後能抓住什麼?能抓住名利地位?還是能抓住感情?一切都是剎那生滅的無常相。就象《金剛經》里所說的那樣: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無論是在感情上,還是對物質的需求,你如果執著了,最終必定會失落;你如果拚命地想擁有它,抱著不放,最終你就會很痛苦。世間的一切都是暫時因緣條件的使然,緣生緣滅,不以個人意志和想法為轉移,既然人生的真相如此,那我們就應該心甘情願地去承擔自己的人生境遇。境遇不好的時候,我們不必怨天尤人,也不要自暴自棄;人生境遇很好的時候,也無須自鳴得意,忘乎所以;而應該笑看人生潮起潮落,從容淡定。面對真相,最重要的是我們的認識和態度,一切痛苦和煩惱,正是因為我們不正確的內心狀態造成的。事實上,人生的境遇,是由我們過去所造的業力,相應今生的條件而產生的,換言之,命運是自己造成的。昨天你的所做所為,造就了你今天的狀況。所謂萬事皆有因緣,絕不是無緣無故突然變成這樣子的。既然命運是自己一手造就的,那未來你也可以去創造,只要改善了條件就改變了結果,改變了身心狀況就改造了命運。再者,緣起論如果以因緣果報的方式來表述,可以稱為緣起的因果正見,因緣果報雖然也是緣起無自性的,但因緣果報同時也是相續不斷的,在現實的人生中,我們如果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積極改惡遷善,未來的境遇自然會收穫福德。現在的境遇只是過去緣起的因果相續,未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積功累德來改善命運,乃至通過修行,臻於解脫的境界。佛說緣起的正見,不是為了一個哲學命題,而是要我們如實地觀照世間,抵達世間的真相,從而獲得以智慧為本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進而改造我們的現實人生,邁向覺悟自在的人生新境界。

佛說的四聖諦,緣起論等思想,都屬於正見的範疇,是佛教的基本理念。世界上很多學者,將佛教思想當做學問來研究,這就偏離了佛道的本質,釋迦佛一生為了大眾脫離苦海,根據不同根性,不同因緣,善巧方便講說佛法,演繹出一代時教。其目的是要讓眾生破迷開悟,證得我們的本來面目。所謂「諸佛妙理,非關文字」。甚至歷代禪宗祖師,為了不讓學人在思想見解上起執著,還特別提倡不立文字,見佛殺佛的修行家風。所以,我們要知道,佛道的正見,它只是一把開啟修行之門的鑰匙,通過這把鑰匙的開啟,你真的有所悟了,或者真正相信了,你才具有修行的基本素質,才能自覺地走上修行的正道。也就是說,正見的道理只是一個工具,運用這個工具,自己獲得體悟和信解,這才稱得上入於正見之道。從修行實踐上來說,正信其實也是正見的一種表現,雖然有些人所理解的佛法不是很圓融,但他在修行的態度上、方向上是正確的,這也算具有正見了,因為佛道是自覺自證的生命實踐,不是思想研究成果。

關於正見的範疇,有些學佛的人可能會問說:世間倫理道德以及儒道學說,是否屬於正見呢?這是有爭議的話題,我在這裡簡要說明一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是概括佛教教義的一首偈語。偈語的內容我們可以解讀為:眾生因聽聞正法而明信因果,開始有意識地諸惡莫作,再到自覺地眾善奉行,進而勤修戒定慧,達到自凈其意的目的,這就是佛所教化的內容。應該說,這循序漸進的層次,的確是佛法修行的過程,也是正見不斷深化的過程。但佛教所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以自凈其意為標杆的,自凈其意才是究竟的目的,不能一聽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以偏概全,認為凡是講行善,凡是講不作惡的學說,就是大聖佛陀的宗旨,這就不對了!世間的倫理道德是為人的素質,同時也是佛道的基礎,這是沒有疑問的,但我們要知道,佛陀講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有潛台詞的,那就是自凈其意。換言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為了達到自凈其意的方法。佛法是心地法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實際上是指熄滅貪嗔痴,勤修戒定慧。貪嗔痴三毒才是諸惡之本,戒定慧才是眾善之門。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對於什麼是佛法,或者說什麼才是佛法的正見,就有了抉擇的標準。

講到這裡,正見的內容,我們將要告一段落。正見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關鍵的佛法內容,它是佛法的眼目和綱領,有道是:寧可破戒,不可破見。由此可知,正見的重要性。但由於時間關係不能再細說了,後面還有七個正道要講。

接下來,我們談八正道的第二條--正思維。正思維也稱為正志,即正當的志向,正當的心志。把正思維說成正志,是特彆強調正確思路的重要性,就象走路一樣,要有個正確的方向,要有個目標,思維也一樣,不能漫無目的,而應該要有一個明確的參照和正確的指向,這才能叫思維。

正思維,是從佛法正見而來的正確思維。正見是思維的參照,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始終要把握住正見,不能離開正見,這樣才能產生正思維。如果在實踐過程中,忘失了正見的照察,就很容易被境界所迷惑,思維上就會出現偏差,也必然會導致一系列的錯誤行為。

正思維除了依正見為參照外,還要把握思維方式的問題。比如我們平時在生活、工作、修行中遇到一些問題要去解決,這時候你就須要有正確的思路!如果心裡茫然無措,對於問題的性質,及前因後果,都沒有一個正當的判斷,一下子這樣想,一下那樣想,或者稍微有個什麼信息出來了,或者有個什麼說法出來了,馬上立場就發生轉變,這就是沒有正確思維的表現。有時候,不是我們不明白道理,而是性情習氣,或說是業力在左右我們的思想,尤其在修行過程中,我們心裡的煩惱時常會干擾我們的意志,甚至用各種方法勸說、迷惑我們。正思維在這時就要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毫不猶豫地明確立場,否則就會功虧一簣。

另外,正思維還涉及到精神狀態,在穩定的心理、良好的精神狀態下,容易保持正思維。特別是具足正見,持戒清凈的人,思維狀態是很穩定的。如果修行到了一定層次,智慧逐漸開發出來,那種超越時空的直覺能力會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總而言之,正思維也就是以正確的態度去觀察事物,以正確的方式去看待問題的方法論。

正思維是思維的方法論,不僅對出世間的修行具有指導意義,同時對世間現實的人生也具有參考價值。真正影響我們人生、決定生命素質的,絕不是一大堆理念和生活經驗,而是認識方式。也就是如何看待問題、如何思考問題的方式。比如:為什麼我們盡心儘力了,成功卻總是跟我們無緣?為什麼我們本份做人,憑良心做事,卻屢屢遭受挫折?

箇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屢屢遭受相同問題的困擾,那是因為我們認識方式和思維方式有問題。成功的秘訣,不在道理上,也不在導師身上,而是在我們自己身上。佛陀教導眾生這麼多佛法,又有多少人真正覺悟呢?李嘉誠的生意經天天跟你講,你就能事業成功嗎?所以,最關鍵的,還是在於生命的狀態和認識方式,儘管總結方法論是「術」的範疇,不是「道」,儘管成功也是眾緣和合達成的,但正確的認識方式、思維模式,的確是成功的基本素質之一,這種素質是可以通過訓練而來的,「術」訓練到一定程度,如果不是心態有問題,也是能悟「道」的。

在修行過程中,作為八正道之一的正思維,也是要經過訓練才能逐步純熟的。修行人在聽聞正法以後,獲得了正確的人生指南,在修行實踐當中,依著正法如理思維,於是正見的心志逐漸得到鞏固,這就是正思維。正思維不僅是演繹佛法道理的一種思考,更重要的是相應於我們現實身心的自覺觀照。也就是說,除了對佛法的理解之外,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內心還應該始終保持著清晰的正見,不讓自己的內心被貪嗔痴等煩惱所遮蔽污染,這才能叫正思維。因此,正思維是戒定慧的基礎,也是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正道的有力保障。

正見和正思維,是關於認識層面的正道;而正語、正業、正命是關於行為方面的正道。有了正見、正思維之後,我們的生活和行為,就能自覺地趨向修行。佛教把生活中的種種行為,概括為身口意三業,「業」是造作的意思,一切所做所為,包括念頭,都會留下影響力,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業力。業有善業和惡業,善業相應未來善的果報,惡業相應未來惡的果報。身體的種種行徑叫身業,語言表達叫做口業,內心的意識念頭叫做意業。接下來,我們要談的第三、第四、第五個正道--正語,正業,正命,就是有關身口意方面的修行,如果按佛法修行總綱領--戒定慧來歸類,正語、正業、正命應是戒學的範疇。也就是:哪些行為該做,哪些行為不該做。

正語是說我們講話要正當,要護念好口業,不該說的堅決不可以說,哪些不該說呢?佛陀明確規定,毀謗三寶及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的話不能說。毀謗佛法僧三寶這就不用解釋了,妄言就是講虛妄的內容;綺語是說些不切實際的花言巧語;惡口這個大家比較好理解,就是粗話、罵人的話不可以說;兩舌就是講是非話、兩頭話,這不可以說。這些是教條上佛明確強調不可以說的,而對於慈悲的愛語,利益大眾、和諧大眾的言語,佛則是鼓勵的。有人說,既然嘴上不可以說,但我心裡有看法,放在心裡總沒有問題吧。其實,佛設置戒律的初衷,是從外在行為的匡正,從而逐步達到調伏內心的目的。《地藏經》上說:「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在表現形式上固然有影響自己和他人的負面作用,但更大的負作用還是在於我們的心裏面,比如妄語,代表著內心的虛偽;綺語,意味著心態不端和虛情假意;惡口,代表嗔心;兩舌,意味著心存狡詐。眾生內心的負面狀態因為沒有具體表現形式,不好匡正,所以只能以行為來考量,用戒律的方式來禁止,這是佛的慈悲與善巧。因此,我們對於佛說的法,要善於思維領悟,這樣才能相應於正道。

正業又稱正行,指正當的行為,比如布施,持戒,放生等都是正當的行為,不正當的行為如殺生、偷盜、邪淫等不利人也不利己的行為,也就說除了口業之外,其它一切行徑都屬於正業的考量範圍。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佛教和儒家講了很多的行為規範,這些都是為人處事,乃至修行辦道的基礎,但這些行為準則和規範,並不能完全概括我們現實人生的所有行徑,所以,在日常行持上,我們還是要以正見和正思維來照察自己。修行就是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檢點,有些行為雖然並沒有損害和影響到別人,但對自己的德業和修養有障礙,或者對自己身心健康有損害的,都不可以為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我們都要注意去改正。因為道德的長養,就是從生活小事情做起的。古人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就是這個道理。

當今這個社會,物慾橫流,亂象叢生,加上生存的壓力,生活上的煩惱,許多人行為、心理上都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坑蒙拐騙,貪污腐敗,浮躁焦慮、憂患不安等現象非常嚴重,各種精神疾病也非常普遍,從某種視角來看,社會人心已經到了正不勝邪的局面,但我們學佛的人,要知道因果規律是不會隨著社會人心而變遷的,善惡報應也不會就此消亡,既然改變不了社會人心,那我們就呵護好那份最虔誠的信仰,以及守護好我們的正行,因為這些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接下來是正命。正命這個概念,跟正語、正業是有關的,只是正命更強調生活的態度問題,它特指正當的職業和道德操守。這個道德操守指的是什麼呢?指生活作風。簡單點說,就是正當的生存方式。不做違背倫理道德,不做傷天害理,不做有損身心健康的行業,同時生活作風也要端正。比如,從事殺盜淫的職業,這就是不正命;另外,放縱身心,及時行樂,這種生活作風和態度也是不正命。

正語、正業、正命這三個正道,是佛對我們生活的具體指導,但佛也僅僅是從大原則大方向上,給予我們指導,不可能針對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情況,給予詳盡的指示。所以,要受持好正語、正業、正命這三個正道,就要把握好佛法戒律的精神,這樣才能在生活中自覺地行於正道。比如佛那個時代沒有毒品、槍支,佛的教誡中也沒有提到過這些,但沒有提到不等於可以為之。很顯然,佛說的法是要我們去領悟的,只有正確地把握佛法的真諦和精神,這才是真佛弟子。前面談過的正見和正思維,就是要讓我們有判斷和抉擇能力。雖然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的對機眾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信徒,人類社會在這漫長的時空中,社會生產力,交通資訊,生活方式都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但佛法的精神,修行的次第,因果的規律,以及眾生的煩惱都還是一模一樣的。因此,面對現實的人生境界,我們一方面要圓融的理解佛法,一方面也要踏踏實實地依佛的教誡去做。其實,道理都不難懂,佛弟子也不難辨別是非對錯,關鍵還是如何才能管得住自己的問題,比如:由於我們的習性,當我們一開口說話、一做事情的時候,常常就忘失了觀照自己,以至於說錯話,做錯事,自己都不知道。有時候因為沒有控制住情緒和心情,也容易造成過失。世間為人做事,尚且都要常常反省,何況修道之人?因此,修行人更須要謹小慎微地反省照察。所以,依著正道修行,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不斷改過遷善,久久磨礪,身心才能端正,為什麼初出家要有五年學戒的過程,也就是這個道理。正語正業正命是具體的行持,在此我們只講總的修行原則,不做細說。一個真修的人,內心必定有一份高度的自覺,有了自覺,又能髮長遠心精進用功,必定會有成就。

接下來要講正精進。正精進排列在正語、正業、正命的後面,又置於正念、正定的前面,是有講究的。八正道是一個整體的良性循環,互相呼應,又互相輔助。學佛的人,有了對生命正確的認識和定位,在生活中就會自覺地行於正道,但學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行者必須矢志不移,鍥而不捨,精進辦道,方有出頭之日。佛教里說到精進,較常用的辭彙就是「勇猛精進」,用勇猛來形容精進的狀態,意思是發心非常堅固,毫不畏懼業力煩惱和種種障礙。此外還有「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這也正精進的具體寫照。修行是對自己發動的改造,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假如內心畏縮,不敢挑戰自我,以及不能夠堅持再堅持,道業就根本無法成就。古德說:「學道猶如守禁城,緊把城頭戰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世間要成就一番事業,都要付出多年的不懈努力,何況出世間的道業呢?!因此,正精進是道人生命中一個永恆的主題。

接下來要說到第七個正道--正念。正念,是重要的修行環節,也可以翻譯為正意,即正確的意識、正確的念頭。正念也可以理解為:始終在內心裡,保持著正確的一個狀態。比如你打禪七,參「念佛是誰」這個話頭,所參的這個話頭就是正念。而且你很明確地知道,修行重心和法身慧命都在這一句話頭上,所以你不論在坐香,還是吃喝拉撒都會把心安住在話頭上面,這就叫做正念,也就是念念不忘,念茲在茲。佛教里修行法門不同,因而正念也不同,比如中國禪宗,以離心意識參(或說為:離心意識觀)為正念;念佛法門,以信願持名為正念。此外,某個法門具體修行次第過程中,相應的觀想和對治法,也屬於正念。儘管各宗各派修行方式有所不同,但最終的落腳點,都有一個核心的正念。佛教的修行主要是破妄想執著,找准一個下手處,抱元守一,就象鑽木取火一樣,日久功深自然會有消息,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正念的目的,就是要獲得正定。在正念持續的過程當中,獲得一種穩定的、專註的狀態,這就是正定了。佛教里說的「定」,不是象枯木頑石一樣傻傻地定格在一個境界里,不是那樣的。佛教講的正定,是安住在無染無雜的,清清楚楚的,具有覺性的狀態。正念和正定是相關的兩個正道,在戒定慧三學中都屬於定學,是證道的實修環節,它們有究竟和不究竟的深淺層次,在八正道中分別都統稱為正念、正定。

這八個正道,是一切佛法的宗要,闡述了具體的修行次第,也概述了修道的重要環節,其中有理有事,堪稱修行的地圖。通過今天對八正道的梳理,我們加深了對修行理路的認識,也更加明確學佛的目的。在這短暫無常的人生中,有這麼殊勝的學佛機緣,我們真的應該好好依著正法的引導去修行,不管菩提道多麼遙遠,只要我們把修行的人生觀定位清楚了,菩提的大願心明確了,就能把身心放下,安住於當下,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今天就講到這裡,不盡之處,敬請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原文地址:八正道(講座錄音)作者:修定法師

註:此文是根據修定法師於2012年3月25日普門講堂講座錄音整理,加標題段落。

講座現場圖片及報道:http://www.putuo.org.cn/fgzx/view.aspx?NewsID=6459

(錄音文字整理:理斌法師)


推薦閱讀:

行者老師講座錄音整理文稿:20081105六經氣化
行者老師講座錄音整理文稿:20080514脈法之滑澀
如何縮混多軌鼓組真實樂器篇 - 縮混&錄音&拾音
劉文元老師奇門講課錄音摘要

TAG:錄音 | 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