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城市化進程中的文化危機

2014-06-06 11:53青島日報立即打開看世界盃贏百萬大獎盡在搜狐新聞客戶端「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承載著這個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一個國家的文化遺產,代表著這個國家悠久歷史文化的"根"與"魂"。今天,應努力使文化遺產保護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昨日下午,作為2014青島文化藝術季的前奏,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來青主講《城市文化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並接受記者採訪。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飛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已經出現了城市文化危機,但文化競爭力決定著城市競爭力,我們必須在「熱發展」中有「冷思考」,我們的城市建設應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觀點對正處於城市化加速進程中的每一座城市來說,城市自身具有什麼樣的文化生態和文化特色,應該是每個城市決策者在「熱發展」中的「冷思考」。在城市化進程的「圈地運動」和「造城運動」中,盲目追求大廣場、大草面、大景觀等建設,突出了功能主題,卻忘掉了文化責任。維護文化遺產應有的尊嚴,應該讓文化遺產事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讓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廣大民眾。城市文化特色保護,正處於最緊迫的階段「城市大不一定就好,宜人才好。」與島城的熱情聽眾剛一見面,單霽翔就誇讚青島氣候環境宜人,直言他剛一下飛機就來了一個深呼吸。接著,他直奔主題,指出城市化所帶來的最主要問題,已經不完全是城市物質環境或空間形態的問題,而更多的是社會、文化和環境的問題。「目前,文化遺產和城市文化特色保護,正處於最緊迫、最關鍵的歷史階段。」單霽翔不無憂慮地指出,大規模持續地城市開發改造與地上地下的文化遺存之間,矛盾非常集中、異常激烈,「經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證明,可供我們選擇保護的文化遺產已經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之前,單霽翔曾歷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多年的文物保護工作經歷讓他看到了在全國不斷加劇的城市文化危機—城市記憶消失、城市面貌趨同、城市建設失調、城市精神衰落。很多地方僅僅將城市建設定位在改造上,忽視了文化遺產保護,採取大拆大建的開發方式,致使一處處文物保護單位被拆遷和破壞,最終導致城市記憶的消失。單霽翔表示,「依靠"功能分區"已經不能解決城市發展中的諸多複雜問題,我們必須不斷豐富城市自身特有的文化內涵。」改變「千城一面」的「城市病」單霽翔從電腦中調出來一大堆他在全國各地拍攝的政府辦公大樓及城市建築群圖片,讓記者和觀眾猜,這究竟是哪裡?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讓我們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卻又十分陌生。「呵呵,這些現代"塔林"城市建築,已經成為很多城市的"標準照"。」單霽翔說,很多年以前,他去南京,當時的一家名為「金陵酒店」的高層建築在當地「鶴立雞群」,後來他每次去南京都站在同樣的角度拍攝一張城市建築群圖片,金陵酒店便逐漸淹沒在不斷聳立起來的高層建築當中,身形越來越「渺小」,如今從照片上已經不容易找到了。而在城市化進程的「圈地運動」和「造城運動」中,盲目追求大廣場、大草面、大景觀等建設,在單霽翔看來,突出了功能主題,卻忘掉了文化責任。單霽翔說,某內陸城市在市政府前建設了一個超大的水池,短邊的長度竟達350米,看上去像一個「小海」。單霽翔認為,美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喚起市民的歸屬感、榮譽感和責任感,比如羅馬的廣場永遠都是藝術家的廣場。但是,我們一些城市已經很難找到層次清晰、結構完整、布局生動、充滿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單霽翔說,「城市病」所產生的病根在於城市管理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缺乏應有的文化視野,城市的發展不能僅僅關注經濟積累以及建設數量的增長,更要關注文化的發展。讓文化遺產保護與民眾「血肉相連」城市記憶是在歷史長河中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的,從文化景觀到歷史街區,從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從傳統技能到社會習俗等,眾多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文化遺產,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記憶的有力物證,也是一座城市文化價值的重要體現。2005年,我國第一次發布了以「文化遺產」為主題詞的政府文件,開始了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性轉型。在這個過程中,他特彆強調,文化遺產保護不僅僅是文保部門的職責,它在本質上和全體民眾的文化權益有關,只有全體民眾積極投入文化遺產保護之中,才能使文化遺產保護形成強大的社會意志。只有當地居民傾心地、持久地自覺守護,才能實現文化遺產應有的尊嚴。他告訴記者,曾經有兩個關於民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故事讓他感動至今。一個故事發生在2003年1月,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楊家村的5位農民在生產勞動取土時意外發現了27件西周青銅器,他們主動報告文物部門,經鑒定件件都是「國寶」。國家文物局在北京開表彰會,邀請這些農民去現場剪綵,他們再回到家鄉後就成了當地的「英雄人物」,而且在他們的事迹帶動下,隨後的4年中,在同一地區又連續出現了11批農民群體發現文物後上交國家的事迹,鑄就了震撼人心的「寶雞農民護寶精神」。另一個故事發生在2004年7月,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鄉遭遇百年未遇的洪水,當洪水咆哮著沖毀了當地的一座文物保護單位—地坪風雨橋時,124名侗族小伙奮不顧身地自發躍入洪水,拚死打撈風雨橋的構件。經過三天三夜的奮爭,28根風雨橋木構一根都沒少,最終使風雨橋得以重建。記者事後採訪當地的老人,他們說,這些孩子在風雨橋邊長大,保護風雨橋的意識早已融入他們的血脈。在風雨橋重建後的紀念石碑上,單霽翔特意叮囑相關文稿起草人員,去掉了那些「感謝某某部門」的客套話,鄭重刻上了124名侗族青年的名字。單霽翔說,我們必須尊重和維護民眾與文化遺產之間的關聯和情感,保障民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和受益權,在傳承和守望中合理利用,使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子子孫孫永葆用」。青島小魚山文化名人街區還需深度挖掘訪談中,單霽翔強調,不同於以往「文物保護」的單一文化要素,今天所提倡的「文化遺產保護」還要同時重視由文化要素與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混合遺產」、「文化景觀」的保護。在文化遺產保護的空間尺度、時間尺度、保護形態上都要有所拓展。比如,西安的周、秦、漢、唐「大遺址群」保護範圍,不再是一橋、一塔的「點」,而是覆蓋了城市的廣闊地域。再比如,以往重視對古代文物的保護,現在已經意識到從古到今文化發展演變形成的完整的文化鏈條不應在當代發生斷裂。「當初,國家文保部門意識到需要留存"人民公社"的牌子時,在全國只找到了兩塊。如果不及時對現代文化遺存加以發掘和保護,我們很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忘卻昨天的這段歷史。」由此,單霽翔也特別提到了青島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他說,按照現在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青島是一座「文物大市」,文化遺產資源豐富、門類眾多,「青島的特色建築、工業遺產、水下文化遺產等等,立體感強,多樣性突出,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大有可為。」單霽翔認為,青島的近代建築保護工作在全國起步較早,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古代遺址開發、保護、傳承方面還應該有更多的作為。另外,青島的小魚山文化名人街區還需深度挖掘,「那些名人故居是一個時代的見證,它們都充滿了故事,這是這座城市很重要的一個城市記憶,對於這樣的文化載體該如何保護、利用,可以探索多方路徑。」單霽翔還建議,文化遺產保護不應是孤立的保護行為,人們應深入挖掘它的文化內涵,讓文化遺產保護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作用,並與市民形成終身的教育互動。「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強調維護文化遺產應有的尊嚴,應該讓文化遺產事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讓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廣大民眾。」單霽翔說,21世紀的成功城市,必將是文化城市。鏈接單霽翔,高級建築師、註冊城市規劃師。19801984年赴日本留學,從事關於歷史性城市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研究工作。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師從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獲工學博士學位。被聘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3月,獲美國規劃協會「規劃事業傑出人物獎」。出版《城市化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留住城市文化的「根」與「魂」》等十餘部專著,並發表百餘篇學術論文。2012年1月,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青島日報/青報網記者王娉作者:王娉
推薦閱讀:

奧地利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翡翠教父」王春雲是什麼人物?
每日小情書,後悔沒用,要麼努力,要麼忘記,我愛你
年輕人穿唐裝是怎樣一種體驗?
有哪些有意思的古語?

TAG:城市 | 文化 | 危機 | 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