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對中國人「施壓」是「徒勞無益」的(二)

基辛格:對中國人「施壓」是「徒勞無益」的

2011年05月23日 14:56 來源: 新華網 【字體:大 中 小】 網友評論

  文化差異與困境

  美國和中國在朝鮮半島開戰是由於另一種文化差異。毛下令中國軍隊介入讓美國人大為吃驚,因為軍事形勢看起來對中國太不利了。然而基辛格說,毛的 「動機不是一開始就給敵人造成致命一擊,而是改變心理平衡。與其說是要打敗敵人,毋寧說是要改變敵人對風險的評估方法。」毛是玩「空城計」的行家,這是一種通過做出自信甚至攻擊姿態來隱藏弱勢的戰術。在西方人看來,他堅持說不怕原子彈襲擊似乎是瘋子的表現,至少也是冷血無情(「打核戰爭,肯定要死不少人,我們也許會損失3億人,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即使那樣,我們還是能最後贏得戰爭……」)但這是典型的中國式的虛張聲勢,或者說是「攻擊性威懾」。

  基辛格認為:「中國談判者通過外交把政治、軍事和心理因素整合為一個整體的戰略設計。」相反,美國外交「通常傾向於『彈性』;它覺得必須靠新提議來打破僵局——但又無意中為了得到新提議而製造新的僵局」。書中這一節不僅值得美國外交官,也值得美國商人在前往北京之前細細咀嚼。基辛格說,我們可以從中國人那裡學到一兩件事,特別是孫武關於 「勢」的理念——它是指整體戰略形勢中的「潛在能量」。我們傾向於制定一份包含 10個不同要點的日程,然後分別處理每個要點。他們則制定一份大的戰略方案。我們總是急於結束,焦急地看錶。中國人則看重耐心。正如毛對基辛格解釋過的,他們以千年為單位來計量時間。

  如此深刻的文化差異可能令中美在將來發生衝突。基辛格警告說:「當中國先佔先得的觀念與西方的威懾理念相遇,可能導致惡性循環:中國認為是防禦性的動作可能被外界看作攻擊舉動,西方社會的威懾措施可能被中國理解為包圍策略。美國和中國在冷戰時期曾多次陷入這種兩難困境,在某種程度上他們至今仍然沒找到擺脫這種困境的辦法。」

  美國和中國是否會再戰?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正如基辛格提醒我們的, 100年前當德國在經濟和地緣上對英國構成挑戰時就導致了戰爭。此外,讓美中兩國在20世紀70年代走到一起的關鍵因素——被中國人稱作「北極熊」的共同敵人蘇聯——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兩國在台灣和朝鮮問題上難以調和的舊有分歧仍然存在。剩下的只是「中美國」——一種出於經濟利益而形成的、絕非皆大歡喜的聯姻關係:一方永遠負責存錢而另一方永遠負責花錢。

  用基辛格的話說,中國的崛起可能 「再次令國際關係兩極化」,從而帶來新的冷戰(甚至可能是熱戰)。民族主義作家呼籲中國從「和平發展」轉為「軍事崛起」並盼望中美進行「世紀對決」。華盛頓也有一些人——當前顯然包括奧巴馬政府——喜歡更具對抗意味的美中關係。

  然而基辛格仍然對冷靜者在北京佔上風滿懷希望。基辛格建議說,美國與其試圖「在遏制中國的基礎上引領亞洲,或者為了意識形態的聖戰而建立一個民主政權集團」,不如同中國合作,建設一個新的「太平洋(601099)共同體」。

  40年前,理查德·尼克松比絕大多數人都更旱看到了中國的巨大潛力。他思忖說:「你可以想一下,如果一個人控制了這塊大陸並採用一種適當的管理體系,會發生什麼情況。天哪……世界上將不會有哪個大國能—一我是說,如果你讓這8億人在一種適當的體系下工作……他們將成為世界的主宰。」這一預言正在我們這個時代變為現實。事實上,截至目前中國的崛起給美國帶來的是好處而不是禍害。


推薦閱讀:

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國民性格是如何演變的
為什麼中國人越來越富有,卻遠遠不如美國人幸福?
真長見識啊!這七句話被中國人誤傳了數千年
在長城撿了22年垃圾的英國人,比中國人更像長城守護者!

TAG:中國 | 中國人 | 基辛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