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是一切古典的工具
圖源網路東漢和帝時,有個許慎,作了一部《說文解字》。這是一部劃時代的字書。經典和別的字書里的字,他都搜羅在他的書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魯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書」及張倉所獻《春秋左氏傳》的字體,大概是晚周民間的別體字。許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將九千字分屬五百四十部首。書中每字都有說解,用晚周人作的《爾雅》、揚雄的《方言》,以及經典的注文的體例。這部書意在幫助人通讀古書,並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漢的字書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讓後人可以溯源沿流;現在我們要認識商周文字,探尋漢以來字體演變的軌跡,都得憑這部書。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義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義的,以前叫「小學」,現在叫文字學。從前學問限於經典,所以說研究學問必須從小學入手;現在學問的範圍是廣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還得從文字學入手。《說文解字》是文字學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門徑。《說文·序》提起出土的古器物,說是書里也搜羅了古器物銘的文字,便是「古文」的一部分,但是漢代出土的古器物很少;而拓墨的法子到南北朝才有,當時也不會有拓本,那些銘文,許慎能見到的怕是更少。所以他的書里還只有秦篆和一些晚周民間書,再古的可以說是沒有。到了宋代,古器物出土得多了,拓本也流行了,那時有了好些金石圖錄考釋的書。「金」是銅器,銅器的銘文稱為金文。銅器里鐘鼎最是重器,所以也稱為鐘鼎文。這些銘文都是記事的。而宋以來發見的銅器大都是周代所作,所以金文多是兩周的文字。清代古器物出土得更多,而光緒二十五年(西元一八九九)河南安陽發現了商代的甲骨,尤其是劃時代的。甲是龜的腹甲,骨是牛胛骨。商人鑽灼甲骨,以卜吉凶,卜完了就在上面刻字紀錄。這稱為甲骨文,又稱為卜辭,是盤庚(約西元前一三〇〇)以後的商代文字。這大概是最古的文字了。甲骨文、金文,以及《說文》里所謂「古文」,還有籀文,現在統統算作古文字,這些大部分是文字統一以前的官書。甲骨文是「契」的,金文是「鑄」的。鑄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再倒銅。古代書寫文字的方法,除「契」和「鑄」外,還有「書」和「印」,因用的材料而異。「書」用筆,竹木簡以及帛和紙上用「書」。「印」是在模子上刻字,印在陶器或封泥上1。古代用竹木簡最多,戰國才有帛,紙是漢代才有的。筆出現於商代,卻只用竹木削成。竹木簡、帛、紙,都容易壞,漢以前的,已經蕩然無存了。造字和用字有六個條例,稱為「六書」。「六書」這個總名初見於《周禮》,但六書的各個的名字到漢人的書里才見。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號,指示那無形的事類,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點,指示刃之所在,也是的。三是「會意」,會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為一個字,這一個字的意義是那幾個字的意義積成的,如「止」「戈」為「武」,「人」「言」為「信」等。四是「形聲」,也是兩個字合成一個字,但一個字是形,一個字是聲;形聲意符,聲是音標。如「江」「河」兩字,「氵」(水)是形,「工」「可」是聲。但聲也有兼義的。如「淺」「錢」「賤」三字,「水」「金」「貝」是形,同以「戔」為聲;但水小為「淺」,金小為「錢」,貝小為「賤」,三字共有的這個「小」的意義,正是從「戔」字來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都是造字的條例;形聲最便,用處最大,所以我們的形聲字最多。五是「轉注」,就是互訓。兩個字或兩個以上的字,意義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釋的,便是轉注字,也可以叫做同義字。如「考」「老」等字,又如「初」「哉」「首」「基」等字;前者同形同部,後者不同形不同部,卻都可以「轉注」。同義字的孳生,大概是各地方言不同和古今語言演變的緣故。六是「假借」,語言里有許多有音無形的字,借了別的同音的字,當作那個意義用。如代名詞,「予」「汝」「彼」等,形況字「猶豫」「孟浪」「關關」「突如」等,虛助字「於」「以」「與」「而」「則」「然」「也」「乎」「哉」等,都是假借字。又如「令」,本義是「發號」,借為縣令的「令」;「長」本義是「久遠」,借為縣長的「長」。「縣令」「縣長」是「令」「長」的引申義。假借本因有音無字,但以後本來有字的也借用別的字。所以我們現在所用的字,本義的少,引申義的多,一字數義,便是這樣來的。這可見假借的用處也很廣大。但一字借成數義,頗不容易分別。晉以來通行了四聲,這才將同一字分讀幾個音,讓意義分得開些。如「久遠」的「長」(chang)平聲,「縣長」的「長」(zhang)讀上聲之類。這樣,一個字便變成幾個字了。轉注、假借都是用字的條例。象形字本於圖畫。初民常以畫記名,以畫記事,這便是象形的源頭。但文字本於語言,語言發於聲音,以某聲命物,某聲便是那物的名字。這是「名」,「名」該只指聲音而言。畫出那物形的大概,是象形字。「文字」與「字」都是通稱,分析地說,象形的字該叫做「文」,「文」是「錯畫」的意思1。「文」本於「名」,如先有「日」名,才會有「日」這個「文」,「名」就是「文」的聲音。但物類無窮,不能一一造「文」,便只得用假借字。假借字以聲為主,也可以叫做「名」。一字借為數字,後世用四聲分別,古代卻用偏旁分別,這便是形聲字。如「」本象箕形,是「文」,它的「名」是「」。而日期的「期」,旗幟的「旗」,麒麟的「麒」等,在語言中與「」同聲,卻無專字,便都借用「」字。後來才加「月」為「期」,加「」為「旗」,加「鹿」為「麒」,一個字變成了幾個字。嚴格地說,形聲字才該叫做「字」,「字」是「孽乳而漸多」的意思1。象形有抽象作用,如一畫可以代表任何一物,「」(上)「」(下)「一」「二」「三」其實都可以說是象形。象形又有指示作用,如「刀」字上加一點,表明刃在那裡。這樣,舊時所謂指事字其實都可以歸入象形字。象形還有會合作用,會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子,表示一個意義,那麼,舊時所謂會意字其實也可以歸入象形字。但會合成功的不是「文」,也該是「字」。象形字、假借字、形聲字,是文字發展的邏輯的程序,但甲骨文里三種字都已經有了。這裡所說的程序,是近人新說,和「六書說」頗有出入。「六書說」原有些不完備不清楚的地方,新說加以補充修正,似乎更可信些。秦以後只是書體演變的時代。演變的主因是應用,演變的方向是簡易。始皇用小篆統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隸書」。當時公事忙,文書多,書記雖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書,卻不免寫得草率些。日子長了,這樣寫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體,稱為「隸書」,因為是給徒隸等下級辦公人看的。這種字體究竟和小篆差不多。到了漢末,才漸漸變了,橢圓的變為扁方的,「斂筆」變為「挑筆」。這是所謂漢隸,是隸書的標準。晉唐之間,又稱為「八分書」。漢初還有草書,從隸書變化,更為簡便。這從清末以來在新疆和敦煌發現的漢晉間的木簡里最能見出。這種草書,各字分開,還帶著挑筆,稱為「章草」。魏晉之際,又嫌挑筆費事,改為斂筆,字字連書,以一行或一節為單位。這稱為「今草」。隸書方整,去了挑筆,又變為「正書」。這起於魏代。晉唐之間,卻稱為「隸書」,而稱漢隸為「八分書」。晉代也稱為「楷書」。宋代又改稱為「真書」。正書本也是扁方的,到陳隋的時候,漸漸變方了。到了唐代,又漸漸變長了。這是為了好看。正書簡化,便成「行書」,起於晉代。大概正書不免於拘,草書不免於放,行書介乎兩者之間,最為適用。但現在還通用著正書,而輔以行草。一方面卻提倡民間的「簡筆字」,將正書、行書再行簡化。這也還是求應用便利的緣故。《經典常談》圖書簡介
《經典常談》,朱自清 著,雲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朱自清的《經典常談》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等十三篇,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與歷史脈絡。全書對經典的梳理與講解,不僅知識上簡潔精闢,文字上更是白話文通俗流暢的典範;讓古文對讀者來說更為親近、熟悉,從而啟發讀者的興趣,是讀者概覽中國古典文學的不二之選。
推薦閱讀:
※芭蕾與中國古典舞
※古典武俠言情故事《燕雲歌》第一章 夜行
※錯生時代的10大古典美女,你最喜歡哪一款?
※古典占星之宮位問卜方法
※我們都是學中國舞的!中國舞=基本功 民族舞 古典舞 芭蕾基訓 技術技巧